北大學科地理
① 青島大學是幾本啊
二本
青島大學是由山東省與青島市共建的山東省屬重點綜合大學,是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高校、國家「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建設高校、教育部來華留學示範基地。學校辦學起源於1909年創辦的青島特別高等專門學堂。
(1)北大學科地理擴展閱讀:
學校有浮山校區、金家嶺校區、松山校區三個校區,佔地2655畝,建築面積114萬平方米。正在規劃建設佔地3200餘畝的膠州科教園區。固定資產28億元,館藏圖書406萬冊,電子圖書140萬冊。主辦7種學術期刊。
教職工39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2595人,具有正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者435人,副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者1192人。現有全職院士6人,外聘院士9人,萬人計劃學科領軍人才2人,萬人計劃教學名師1人,長江學者8人,國家傑青11人。
有8個博士後流動站,1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博士專業學位類型2種(涵蓋18個培養領域);37個一級學科碩士點,碩士專業學位類型23種(涵蓋81個培養領域)。擁有國家重點學科2個,山東省重點學科20個,山東省一流學科7個。
臨床醫學、工程學、化學、材料科學和神經科學與行為學5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列全國第61位;系統科學和紡織科學與工程2個一級學科進入教育部全國一級學科排名前十名。
② 歷史地理學大學排名
在歷史學考研院校排名中位列第一的是北京大學,北京大學的歷史學系始於1899年京師大學堂設立之史學堂,是近代中國早期的國立史學高等教育機構。
該系現有世界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歷史地理學、專門史、史學理論與史學史、歷史文獻學及考古學8個二級學科。擁有2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國家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1個歷史學博士後流動站。共有1個系直屬科研實體,2個藏書共達20萬冊並有珍本、善本等特藏的專業圖書館,1個史學文獻數字化實驗室。
接下來一起看看各個院校相關排名情況吧!
歷史學考研可以報考的院校眾多,同學們在選擇時一定要慎重考慮,否則來回更換院校會增加復習成本,因為有些院校的專業課考查時,是自主命題,換了學校,就意味著有些書目,需要全部推翻,從頭開始復習
③ 怎樣才能學好高中地理
現在都大二了,還能看到這樣的問題很懷念啊,高中時我就是地理課代表,文綜成績很好,說些我自己的經驗希望對你有幫助。高中地理雖然是文科,但其實相比歷史政治來說是有些文理綜合的,不知道你是哪個省的,反正我們那時的全國二卷有三道左右的計算題,綜合性很強。我覺得不論是地理還是歷史政治,記是一定的,但絕不是死記硬背能夠學好的。首先要培養對地理的興趣,現在你還沒高三,可以看看國家地理雜志什麼的,不急著弄那些死知識,興趣有了記什麼都是主動的,很快就能背下來。其次現在你這個階段老師應該是分塊講一些書上的東西,跟住老師就好了。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一定要結合著學,孤立開來的話考試你看地圖什麼也看不出來。。平時閑著么事就拿著本小地圖冊反復看,重要經緯線,地形,洋流,大氣,人口,資源分布,根據各國自然地理延伸出的人文地理狀況……只要你常看地圖冊,所有的知識都能延伸出來,像一張網一樣,根本不用死記硬背。有些知識我記不太清了,簡單舉個例子:當你看到北美洲的地圖時,你會想到些什麼?反正我會聯想出靠太平洋一側北太平洋暖流從高緯流向低緯地區的是加利福尼亞寒流,低緯流向高緯是阿拉斯加暖流,由洋流可以聯想出氣壓帶風帶規律,和沿岸出現的獨特的地中海氣候原因,說到地中海氣候,又可以想到美國其他氣候類型和自然帶的分布情況。為什麼會產生這些氣候類型?地形很重要!於是西高東低的地形圖在腦中顯現,然後,西面的科迪勒拉山脈產生的原因是太平洋板塊和美洲版塊的消亡邊界,是地震帶,但為什麼這么著名?因為西部有舊金山洛杉磯等大城市,這些城市都以什麼著稱?——矽谷,然後可以聯想到美國交通發達,可以聯想到其他城市,密西西比河貫穿美國,工業農業,玉米帶棉花帶小麥蔬菜種植地畜牧業,中央大平原也隨之顯現……最後到達東部,五大湖相關知識,紐約的繁忙,邁阿密的溫暖陽光你似乎能感受到……再就是墨西哥灣暖流,北大西洋暖流,由此又可以延展到歐洲為什麼那麼溫暖濕潤…………以此類推的聯想,你還覺得地理難背嗎?反正我有想在復習一遍的沖動,呵呵再就是一些固定公式,氣壓等基本問題要弄懂,記住是弄懂產生原理,不是背!背你是永遠也記不牢的,在就跟住老師,把平時考試測試的錯題都弄到一個本子上,反復看。我相信這樣學習高中地理一年後你會很從容的進入考場!完全個人經驗,希望對你和學弟學妹們有幫助!
努力什麼都不怕
④ 哪些大學的電子商務比較好
我來,我這個電子商務大四的老男人來說一說。
我想,只要學了這個專業的,多多少少都會覺得這個專業就是個坑。沒什麼不好,網路介紹也挺高大上,挺完美的,但是雜。
雜,具體雜什麼,就是這個專業是什麼類的交叉學科就雜什麼,就好像電子商務這個專業就是經濟學還有管理學的交叉學科,所以就雜經濟學和管理學什麼的。
這兩類學科好的,電子商務也差不到哪去,就說說我這個老學長在我們電子商務這個專業一直聽到的和崇拜的學校吧。
第一個,中山大學。
學校平台也高,實力技術也強,關鍵是校友也優秀。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夥人沈南鵬就是上海交大,福布斯全球最佳投資人耶!!我的男神!!!
⑤ 在北京林業大學就讀是一種怎樣的感覺
本人目前是北京林業大學的碩士生學姐一枚,本就就讀於南方的一所財經類院校,雖然2017年才入學,但通過這兩年美好的學習生活,對北林還是有所了解噠~
⑥ 北大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學科帶頭人
是陳運泰,中科院院士、地球物理學家。原籍廣東潮陽,1940年8月10日生於福建廈門。196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1966年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畢業。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2015年1月,當選國際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聯合會(IUGG)首批會士。
70年代以來,陳運泰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著150餘篇(部),他與人合著的《地球物理學基礎》、《震源理論》等,長期以來被用作該領域的主要教材。他的研究成果曾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1978)、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1987)、中國地震局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983、1985、1988)、一等獎(1997)、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998) 、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00)等多項獎勵。1986年他被人事部命名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他長期擔任碩士生導師(1981至今)、博士生導師 (1984至今)和博士後導師,並任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兼職教授、北京石油大學、浙江大學、青島海洋大學兼職(客座)教授。1978年以來培養了200餘名學生和研究生,其中包括兩名伊朗博士研究生和數名外國(羅馬尼亞、德國等國)的博士後。
陳運泰在地震學方面的貢獻得到國際同行的重視。他曾任國際數字地震台網聯合會(FDSN)副主席(1989至1991年),國際學術刊物《純粹和應用地球物理》(PAGEOPH)編委(1995至1999年);現任國際學術刊物《地震學刊》(JOSE)編委(1998年至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地質對比計劃414(UNESCO-IGCP Project 414) 「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地區的地震地面運動的真實模擬」(「Realistic Modeling of Seismic Input for Megacities and Large Urban Areas」)項目學術委員會委員(1995年至今);並多次在國際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學聯合會(IUGG)學術大會、國際地震學與地球內部物理學協會(IASPEI)學術大會、亞洲地震委員會(ASC)學術大會、西太平洋地球物理會議(WPGM)等國際會議上做特邀報告或會議主持人,多次擔任IASPEI和ASC提名委員會委員等重要職務,多次擔任國際性的研討班或培訓班的主席或教員。1987年,盧森堡大公授予勛章,表彰陳運泰在科學研究和推進中盧科技合作方面的貢獻。
⑦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的歷史沿革
城市與環境學院的歷史沿革最早可追溯到1904年在京師大學堂文學科中設地理學門。[據王恩涌考證:1904年僅僅是個計劃,並未實現。在北大講地理課的是張相文教授,他1917-1919年在北大講授《中國地理沿革史》,編有《中國地理沿革史》講義。學科發展歷史與清華大學的地理系和燕京大學的歷史系有直接的淵源。
清華大學於1928年成立地理系,著名的地質學家翁文灝擔任第一任系主任。地理系於1929年招收學生。由於系的發展,到1933年,在學科上有了擴大,下設地理、地質、氣象三個組,分別培養地理、地質、氣象方面人才,改名為地學系。
抗日戰爭開始後,清華、北大、南開三校合並,於1938年4月在雲南昆明改為西南聯合大學。原清華地學系與北大地質系合並為地質地理氣象學系。抗戰勝利,三校回遷,原清華地學系與北大地質系各回本校。清華原地學系的氣象組遂單獨成系。
1950年初,因當時國家急需地質人才,清華地學系中的地質組遂單獨成立地質系,地學系只留有地理組。
1952年,為適應國家建設,全國高校進行大調整,原清華的地學系調整到北京大學,與燕京大學歷史系少數教師一起成立的地質地理系。當時,學習蘇聯培養人才的經驗,地理學遂採取按二級學科成立專業,分別制定教學計劃以培養專門人才。在地質地理系,1952年設有自然地理專業。1955年又設立了經濟地理與地貌兩專業,同時引進部分地質學教師,開始招收地質專業學生。這種方式是我國地理學高等人才培養上重要變化。
由於文化大革命的沖擊,高校於1966年停止招生。
北大地質地理系於1972年開始恢復招生。當時,考慮到世界發達國家在環境污染、城市化與衛星遙感技術等方面對地理學發展的影響,遂確定地理學的專門人才培養採取理科專業與應用相結合,自然地理與環境保護結合,經濟地理與城鄉規劃相結合,地貌與遙感技術相結合以培養理科應用人才。這使地理學人才培養又提高到一個新階段。它不僅是文、理結合,而成了文、理、應用、技術大綜合的新時代。
1978年,地理學方面的學科與地質學方面的學科分別成立地理系與地質系。地理系下設自然地理、地貌和經濟地理三個專業。隨著學科發展日益重視應用的趨勢,也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這一老學科的新變化,於1989年將地理學系改名為城市與環境學系。
由於國家對環境問題的重視,北大在2002年將原城市與環境系與環境科學中心合並成立了環境學院。2007年5月,學校決定將環境學院的兩部分分開,原城市與環境學系所屬部分成立了城市與環境學院。 學院建設總的指導思想是以創世界一流為目標。緊密結合國家需求,以學科建設為核心,大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教學科研條件建設,大力提高城市與環境學院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水平,積極推動學院與國際一流大學的交流與合作。通過3-5年的努力建設,使學院的師資隊伍水平、設施水平、教學研究水平和主要學科方向的水平保持國內領先水平,某些方面爭取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全方位多層次國際化的建院模式
學科建設將在教學、科研、管理和社會服務等方面實施全方位和多層次的國際化戰略。採用國際通行的辦學模式和評估體系,加強與國際一流大學、科研院所、管理機構和企業的聯合辦學和開展實質性合作研究,建立國內和國際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推動學科建設的國際化。
突出中國特色、發揮學科綜合優勢
學院建設注重國際經驗與中國國情的結合。在學科建設中將注重已有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建設,扶持和培養某些國家急需的學科和重要的新興學科。發揮學院學科齊全的優勢,學科布局注重文、理、工相關學科的結合。 2001年以來,每年都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重大研究計劃項目得到批准,其中2004年獲得批準的重點項目3項,重大研究計劃項目1項,2005年獲得重大研究計劃項目2項。2008年獲批準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項,其中重點項目1項。2001-2004年每年參與和主持的863、973項目均在2項以上。直接進入本院的橫向項目平均每年在15項左右。
2003年,本院共有2個項目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分別是陶澍教授牽頭的「重金屬形態的時空分異、影響因素及生態效應」以及方精雲院士牽頭的「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與植被生產力的研究」,另有蔡運龍教授牽頭的「中國農業-農村發展可持續性的區域評價、區域戰略及操作途徑」獲該年度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5年,方精雲院士牽頭的「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生產力和碳循環的研究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許學工教授參與的(排名第四)「渤海西南岸濱海油區環境演變衛星監測及預測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城市與環境學院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並舉,兩方面的科研經費接近。科研經費主要來源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科技部、環保部、住房與城鄉建設部等部委以及地方政府委託項目,學院每年直接使用的科研經費維持在6000餘萬元,2012年科研經費近8000萬元。每年都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重大研究計劃項目得到批准。
學院在國際、國內刊物上發表論文的數量均呈穩步增加的趨勢,全院每年在sci和ssci收錄刊物上發表論文80餘篇。2011年以來發表論文的平均影響因子大於3.0。方精雲院士和朴世龍教授曾在science和nature等頂尖刊物上發表論文共6篇。
⑧ 我要去讀文科還是理科
中國目前的高考分文、理兩科。文科考語文、數學、英語、政治、歷史、地理六科,理科考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六科。語、數、英各一套卷子,考三場六個半小時,合計450分;政史地合為一套卷子,稱作「文科綜合」,又叫「文綜」,考兩個半小時,300分;理化生合為一套卷子,稱作「理科綜合」,又叫「理綜」,考兩個半小時,也是300分。根據近年來對高考情況的有關報道,理科生的高考成績差距很大,最高達730分,最低只有幾十分;文科生的高考成績差距不大,最高670分左右,最低300分左右。理科一本、二本、三本的錄取分數線分別為520分、470分和420分左右;文科一本、二本、三本的錄取分數線分別為510分、480分和450分左右。
文科確實比理科好考一些,所以學不動數理化生四科的學生都奔文科而去,這是個不爭的事實,於是「笨蛋才學文科」的說法流行全國。語文和英語兩份考卷文、理科完全相同;數學考卷中有70%的內容相同,30%不同,文科生必做的題目比理科生必做的題目稍微簡單一些。如果一個考生考理科數學能拿到120分,那麼他考文科數學就能拿到130分。同理,文綜的考分也要高於理綜的考分。因此,如果一個考生考理科能拿到600總分的話,那麼他考文科就能拿到630分左右。
由於「笨蛋才學文科」的觀念深入人心,大部分學業優秀的學生自然不肯與「笨蛋」為伍,都擠在理科班裡互相競爭,結果給某些很有謀略的優秀學生創造了高考致勝的機會。2000年我們邊城中考前30名和32名以後的高分學生在升高二時都選擇理科,只有第31名阿英不顧家庭和老師的反對以及同學的嘲笑選擇了文科。在2003年的高考中考了630分,錄取到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工商管理專業,學習的課程主要是《經濟學基礎》、《宏觀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現代政治經濟學》、《微觀經濟學》、《高等數學》、《概率論》、《線性代數》、《會計學》、《計算機應用》、《統計學》、《財政學》、《英語》、《軍事理論》、《貨幣銀行學》、《心理學》、《管理學》《傳媒學》、《毛澤東思想概論》等。由於高二、高三兩年文科生作業較少,阿英閱讀了大量書籍,養成了良好的自學習慣,進大學後感到特別輕松,於是又多學了一門專業:經貿英語。高一沒有分文、理科時排名在阿英前面的30名學生,理科高考600分以上的只有12人。其中有兩人也被錄取到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工商管理專業,和阿英同班,學習相當吃力,根本無暇考慮第二專業。2002年邊城中考第一名趙麗鷗選擇文科,2005年考了674分,是新疆文科狀元。本來公布的文科狀元是一個民考漢的學生,加了民族照顧分以後為676分,其實際考分低於趙麗鷗,後來因為有人舉報該生作弊而被取消錄取資格。
現在重點大學的許多專業都是文理不分家的,錄取時只要成績高,文、理科考生兼收。有些大學教師誤以為中學學理科的學生在大學里以及以後的工作中都有很明顯的優勢,那是因為不了解高中分科時學生的真實情況而已。另外,理科生的重復性作業實在太多,跟著老師在題海里掙扎,睡眠不足,近視加重,厭學心理日益增長;進大學後猛然鬆弛下來,會發生許多適應不良的行為。清華、北大等名牌大學的學生跳樓自殺的已有多例。往黑熊身上潑硫酸的劉海洋、連殺四位同窗好友的雲南大學學生馬加爵、公派出國留學卻連殺多名世界級天文學家的盧剛等事件震驚世界。而高中文科生就一個數學作業比較多,有大量的時間在老師指導下讀書自學,可以博覽群書,培養自學能力,提高人文素養。進大學後除了為情所困會產生一些問題外,行凶殺人之類的極端事件很少發生在文科學生的身上。
高中理科生未必能成為科學家,但很難成為思想家或文學家,因為在可塑性很強的兩年裡,繁重的理科作業窒息了他們的想像力,阻礙了語言能力的發展。美國的中學和大學對文科的強調絕對超過理科,絕大部分的大學校長都是文科出身。朋友阿輝全家移民美國,她女兒在中國上高一時,成績差,自卑感重,說話都不敢大聲。到美國上高二,除了英語暫時不如同學外,其它功課樣樣第一,跟我視頻通話時,其自信和樂觀,簡直變了一個人。科學發明和創造離不開語言的載體和馳騁的想像。而優秀的文科生恰好具有這兩方面的優勢,進入大學後只要專攻一門,照樣可以成為科學家。中國的祖沖之、張衡、沈括等都是文科出身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既是科學家又是思想家,要不然他也不會反對法西斯。達芬奇是個著名的畫家,但是近來的研究者們越來越多地發現他在科學發明方面的手稿和圖紙。許許多多科學家的文筆之優美,簡直令人驚嘆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