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是日文言文

是日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1-19 15:20:53

『壹』 文言文中,是,已,日,月是什麼意思

文言文中,是,一般是「這」的意思,代詞。已,一般是停止的意思。日,月,和現代漢語區別不大。

『貳』 至是日極矣文言文翻譯

至是日極矣,文言文可翻譯為(游湖)到了這一天可以說是盛極一時了。

這句話出自《荷花盪》,出自明代文人袁宏道(1568~1610)之手。

原文:

荷花盪在葑門外,每年六月二十四日,遊人最盛。畫舫雲集,漁舠小艇,雇覓一空。遠方遊客,至有持數萬錢,無所得舟,蟻旋岸上者。

舟中麗人,皆時妝淡服,摩肩簇舄,汗透重紗如雨。其男女之雜,燦爛之景,不可名狀。大約露幃則千花競笑,舉袂則亂雲出峽,揮扇則星流月映,聞歌則雷輥濤趨。蘇人冶遊之盛,至是日極矣。

譯文:

荷花盪在閶門外,每年六月二十四日,遊人最多。畫船雲集,在舠小艇,請找一個空。遠方遊客,甚至有著幾萬錢,沒有找到船,螞蟻在岸上的人。

船上美人,都是當時妝淡服,摩肩膀簇鞋,汗透層紗如雨。他的男女的雜,燦爛的風景,難以形容。大約在幃是千花競笑,舉袖就亂雲出峽,扇子是流星月映,聽到唱歌那麼雷輥濤走。蘇人冶遊的興盛,到這一天極了。

(2)是日文言文擴展閱讀:

荷花盪傳說

相傳高郵湖本不是湖,而是一繁華都市。明末清初的一個深夜,這座千年古城化為茫茫高郵湖,在湖東岸又誕生一座高郵城。一代文豪蘇東坡曾與佛印和尚泛舟湖上,詩興大發,留下了「酒沽橫盪橋頭月,茶煮青山廟後泉」的千古佳句。

「橫盪橋」就是現在的橫橋老街,因一河橫貫於東西兩盪之間,河上有座木橋而得名。老街東南有一座大土墩,鬱郁青青,人稱青山。旁邊有座廟宇,名為「青山寺」。青山寺在唐宋時期香火興旺,民間至今還流傳著「南有金山,北有青山」之說。明太祖朱元璋的軍師劉伯溫也曾親臨此地。

『叄』 文言文中的 是日

當天.

『肆』 曰文言文是什麼意思

  • 說:子~詩雲。

  • 為(wéi ),是:一~水,二~火,三~木,四~金,五~土。

  • 叫做:凡樂辭~詩,詩聲~歌。

  • 語助詞,無實義:昊天~明。

  • 英漢互譯

  • call, name, say

  • 各地方言集匯

  • 粵語:joek6jyut6

  • 客家話:[客語拼音字匯]yad6[寶安腔]jet8[梅縣腔]jat7[台灣四縣腔]jet7[東莞腔]jet8[陸豐腔]jat7[客英字典]jet7[海陸豐腔]ret7

  • 詳細解釋

  • 曰yuē

  • 〈動〉

  •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象口形,加上的短橫表示聲氣。本義:說,說道)

  • 同本義[say]

  • 曰,言也。——《廣雅》

  • 子曰何其。——《詩·魏風·園有桃》

  • 女曰雞鳴。——《詩·鄭風·女曰雞鳴》

  • 子曰。——《論語·學而》。皇疏:「發語之端也。」

  • 曰有大艱於西土。——《書·大誥》

  • 曰師曰弟子雲者。——唐· 韓愈《師說》

  • 若業為吾所有…曰姑俟異日觀。——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 又如:子曰;國人皆曰可殺

  • 叫做 [call]

  •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書·洪範》

  •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明· 魏學洢《核舟記》

  • 文曰天啟。

  • 文曰初平山人。

  • 有村曰謝庄。—— 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 樹幟曰謝庄團練馮。

  • 漢字詞性變化

  • 曰yuē

  • 〈助〉句首、句中助詞,無實義

  • 曰歸曰歸,歲亦莫止。——《詩·小雅·採薇》

  • 《康熙字典》

  • 《辰集上》《曰字部》·曰·康熙筆畫:4·部外筆畫:0

  • 《唐韻》《集韻》《韻會》����王伐切,音越。《說文》詞也。從口乙聲。亦象口氣出也。《注》徐鍇曰:今試言曰,則口開而氣出也。《玉篇》語端也。《廣韻》於也,之也。《增韻》謂也,稱也。《書·堯典》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勛。○按《古文尙書》曰若作粵若,曰放勛作曰,蓋訓為語端者與粵通,訓為詞者則如字耳。

  • 說文解字

  • 《卷五》《曰部》·曰

  • 詞也。從口乙聲。亦象口氣出也。凡曰之屬皆從曰。王代切

    覺得好,記得點個贊。

『伍』 古文中的"是日"是什麼意思

是日. 那一日.

『陸』 14日用古文說是什麼日

陰歷每月初一稱"朔",十五稱"望",十六叫"既望",月末一天稱"晦",十四日:幾望。
此外,一年中還有一些特定的歲時節日,如夏歷一年的第一天,即正月初一為「元日」、「元旦」、「元辰」、「端日」。正月初七為「人日」。正月十五為「上元節」,故又稱「上元日」,這天晚上叫「元宵」,也叫「元夜」。清明節前一日為「寒食」。五月初五為「端五」、「端午」、「端陽」。七月初七晚叫「七夕」。七月十五為「中元日」。八月十五為「中秋日」。九月初九為「重陽日」、「重九日」。十月十五為「下元日」。十二月初八為「臘日」。一年最後一天叫「歲除」,晚上叫「除夕」。

『柒』 日在文言文中有什麼意思

你說的是不是這一首古文

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鍾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日之與鍾、龠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道之難見也甚於日,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於眇。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於盤與燭也。自盤而之鍾,自燭而之龠,轉而相之,豈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皆求道之過也。然則道卒不可求歟?蘇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謂致?孫武曰:「善戰者致人,不致於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為致也歟!南方多沒人,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矣。夫沒者豈苟然哉?必將有得於水之道者。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問於沒人,而求其所以沒,以其言試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

昔者以聲律取士,士雜學而不志於道;今也以經術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務學。渤海吳君彥律,有志於學者也,方求舉於禮部,作《日喻》以告之。

賞析
賞析
據傅藻《東坡紀年錄》,此文作於元豐元年(1078),時蘇軾任徐州知州。文章旨在說明求知不可像眇者猜日,脫離實際,自以為是。而應像南方弄潮兒日與水居那樣,從學習和實踐中求得真知。文章譬喻生動,說理深入淺出。

這篇文章所闡述的道理,是有蘇軾親身體驗在內的。對於探求真理和鑽研學問的艱苦歷程,蘇軾自己是過來人,所以談起來格外親切有味。我們通過這篇文章,可以更好地理解三方面的道理。首先,做學問如果不通過自己刻苦鑽研,親身實踐,只是靠打聽別人,隨便相信別人,就一定不會深入,不僅失於片面,而且還容易犯錯誤。如果只憑主觀瞎猜,危害性就更大。其次,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專靠外力是無濟於事的。探求真理,鑽研學問的內因,就是靠自己學習,不能只撿別人的現成果實。還有第三點,所謂學習,不能只空談理論,而是得自己下真功夫,下苦功夫,要有真才實學,要受過實際鍛煉。盡管蘇軾說,有一天"道"會不用你去求而主動地來找你,實際上他卻正是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作用,你要不下苦功夫,」道」是不會來找你的。這些道理,在今天看來,還是正確的,對我們是有用的,值得借鑒的。

『捌』 「經日」的古文意思是什麼

以資鼓勵:用來提供鼓勵,經常被用在表揚他人。

「資」是「提供」的意思。例如:以資切磋。——清·劉開《問說》。

整個詞是「用來提供鼓勵」以「用來」,資「憑借」,茲「此」 因此:以資鼓勵「藉此來鼓勵」 以茲鼓勵「以此作為鼓勵」

『玖』 古文中「日中」指幾點

日中在古代指的是上午十一時至下午一時這段時間。

中國古時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

日中是十二時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時正至下午 1 時正)。這時候太陽最猛烈。

春分和秋分的合稱。我國古人很早就知道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這四個節氣,並且用它們來確定四季的劃分。因為春分和秋分這兩天晝夜的長短相等,所以又叫做「日中」。

有的先秦古籍則把「日中」專指春分,如《書·堯典》:「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就是以二十八宿中的鳥、火、虛、昴四宿作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黃昏時的中星,把春分叫做日中、秋分叫做宵中、夏至叫做日永(晝長)、冬至叫做日短。還有的先秦古籍把一天的太陽正中時叫做日中。

(9)是日文言文擴展閱讀:

十二時辰制

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昳。(13時至15時)。

【申時】晡時,又名日鋪、夕食等:(15時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17時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21時至23時)。

二十四時辰制

宋以後把十二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為二十四時辰,同現在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一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日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時辰

熱點內容
性母教育 發布:2025-09-12 21:48:18 瀏覽:257
考研數學只做真題 發布:2025-09-12 21:38:44 瀏覽:553
數學小卡片 發布:2025-09-12 18:14:39 瀏覽:24
3的倍數的特徵教學設計 發布:2025-09-12 17:16:20 瀏覽:624
小學校長師德師風自查自糾 發布:2025-09-12 16:25:09 瀏覽:973
nba黑歷史 發布:2025-09-12 14:28:24 瀏覽:240
化學高一必修二 發布:2025-09-12 13:59:58 瀏覽:139
快樂英語小報 發布:2025-09-12 13:33:29 瀏覽:989
跳舞基礎教學 發布:2025-09-12 12:23:15 瀏覽:119
康愛多網上葯店怎麼樣 發布:2025-09-12 11:40:45 瀏覽: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