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及注釋
⑴ 小古文義鵲及注釋和意思
譯文:
大慈山之陽,有大樹,上有兩只喜鵲巢而生孩子的人都。其中一個母親為兇猛所拍,二兒子失去了母親,他啁啁的叫著;
其中一個正在哺育,如果出現而可憐的,到去的,就在一個地方吃點的設置,如果他的兒子這樣。唉!喜鵲,禽類的,不是有人特性,這樣才能義,為什麼人們不象鳥呢?
原文:
大慈山之陽,有拱木,上有二鵲各巢而生子者。其一母為鷙所搏,二子失母,其鳴啁啁;其一方哺子,若見而憐之,赴而救之,即銜置一處哺之,若其子然。 噫!鵲,禽屬也,非有人性也,乃能義如此,何以人而不如鳥乎?
注釋:
1、陽:山南水北謂之陽,意為大慈山的南面。
2、拱木:徑圍大如兩臂合圍的樹。泛指大樹。
3、鷙:是指兇猛的鳥的意思。
4、巢:名詞的意動用法,意為築巢。
5、啁啁:[zhōu zhōu],鳥鳴聲。
(1)文言文及注釋擴展閱讀:
義鵲寓意:
鄰居家的喜鵲媽媽將小喜鵲當作自己的孩子在撫養,從這一行為可以看出單單養育自己的孩子就夠辛苦的了,再加上別人的孩子就更累了。這位喜鵲媽媽每天早出晚歸辛辛苦苦地找食物,可是她卻毫無怨言。
這不由讓人感動:喜鵲只是一種鳥類,卻能如此懂得憐憫、愛護弱者,這樣講仁講義。
⑵ 文言文孔融讓梨的注釋
原文:抄
融四歲,與諸兄同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兒年幼,法當取小者。」
注釋:
融:孔融,字文舉。魯國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學淵源,是孔子的第19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異才,勤奮好學。
諸兄:眾兄弟。
輒:只是。
引:挑選。
故:原因、緣故。
法:禮法。
譯文:
孔融四歲時,與眾兄弟一同吃梨,孔融只挑了一個小梨。父親問他原因,孔融說, 兒子年紀小,按禮法應當拿小梨。
⑶ 文言文 注釋
蘇東坡住在歧山時,聽說河陽縣的豬肉特別好吃,就派人到河陽去買豬。誰知何派之人是個酒鬼,他在已經把豬趕到歧山附近時,卻因貪杯,豬全都走失。他害怕受到蘇東坡的責罵,自己花錢在當地買了豬交差充數。
蘇東坡廣發請帖,大宴賓客。豬肉燒好後端上桌,沒有人不誇贊肉味鮮美:到底是河陽的豬比本地的好。大家正贊不絕口時,卻有人送來了走失的真正的河陽豬,客人這才知道原來他們吃的就是當地的豬肉,十分窘迫。
美:好吃,美味
使:派
逸:逃走,走失
貿:買
償:充數
事敗:真相大白,水落石出
慚:慚愧,窘迫
三國人華佗,醫術高明。有一郡守得了重病,華佗去看他。郡守讓華佗為他診治,華佗退了出來,對郡守的兒子說:"你父親的病和一般的病不同,有淤血在他的腹中,應激怒他讓他把淤血吐出來,這樣就能治好他的病,不然就沒命了。你能把你父親平時所做過的錯事都告訴我嗎?我傳信斥責他。"郡守的兒子說:"如果能治好父親的病,有什麼不能說的?"於是,他把父親長期以來所做不合常理的事情,全都告訴了華佗。華佗寫了一封痛斥郡守的信留下,郡守看信後,大怒,派捕吏捉拿華佗,沒捉到,郡守盛怒之下,吐出一升多黑血,他的病就好了。
償:曾經
甚:嚴重
診候:診治
生:生命
俧:錯事過錯
⑷ 螳螂捕蟬,文言文翻譯及注釋
園子里有棵樹,樹上有隻蟬,這蟬高踞枝頭,動聽地鳴叫,飲食露珠,卻不知螳螂在它的身後。
螳螂彎曲身肢,要去捕蟬,卻不知黃雀在它旁邊。黃雀伸出脖子要去啄食螳螂,卻不知手拿彈弓鐵丸的人正在它的下面。
⑸ 文言文《狼子野心》的翻譯及注釋
譯文:
有個有錢人家偶然得到兩只小狼,(將它們和)家狗混在一起圈養,也和狗相安(無事)。兩只狼漸漸地長大了,還是很馴服。(主人)竟然忘了它們是狼。
一天,主人晚上睡在客廳里,聽到群狗嗚嗚地發出發怒的叫聲,驚醒起來四周看看,沒有一個人。再次就枕准備睡覺,狗又像前面一樣(吼叫),(他)便假睡來觀察情況。便發現兩只狼等到他沒有醒,要咬他的喉嚨,狗阻止它們,不讓它們上前。富人就殺了它們(狼)取它們的皮。
原文: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與家犬雜畜,亦與犬相安。稍長,亦頗馴,竟忘其為狼。一日,主人晝寢廳事,聞群犬嗚嗚作怒聲,驚起周視,無一人。再就枕將寐,犬又如前。乃偽睡以俟,則二狼伺其未覺,將嚙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
乃殺而取其革。此事從侄虞惇言。狼子野心,信不誣哉!然野心不過遁逸耳;陽為親昵,而陰懷不測,更不止於野心矣。獸不足道,此人何取自貽患耶!
出處:《閱微草堂筆記》——清·紀昀
(5)文言文及注釋擴展閱讀
寓意啟示
1、告訴人們大多數壞人就是壞人,和狼一樣,本性是難以改變的。要警惕像狼一樣陰險狠毒的人,
兇殘者本性難移。
2、我們不能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要看清事物的實質。
3、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狼總是要吃人的,縱然是「狼子」,縱然是「頗馴」,只要有機會,就會露出它們的本性。那些本性不改的壞人又何嘗不是呢?
4、人不能只看外表和他表面上的行動,可能他心底狠毒,防人之心不可無。
詞語注釋
雜畜:混在一起喂養。
畜:圈養。
稍:漸漸地。
馴:順從,馴服。
為狼:是狼。
就:接近,靠近。
作:發出。
伺:窺探。
未覺:沒有醒。
信:確實。
貽:留下
⑹ 短篇文言文注釋及翻譯(短篇!)新的!!!
精短文言文匯編
目錄:
1、治駝;2、張佐治遇蛙;3、義士趙良;4、硯眼;5、孝丐;6、縣令挽纖;7、唐臨為官;
8、孫泰;9、神童庄有恭;10、蛇銜草;11、少年治縣;12、桑中生李;13、若石之死;
14、秦西巴縱麑;15、樵夫毀山神。
1、治駝
【原文】
昔有醫人。自媒能治背駝,曰:「如弓者,如蝦者,如環者,若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矣。」一人信焉,使治駝。乃索板二片,以一置於地下,卧駝者其上,又以一壓焉,而即矖(xi)焉。駝者隨直,亦隨死。其子欲訴諸官。醫人曰:「我業治駝,但管人直,那管人死!」嗚呼,今之為官,但管錢糧收,不管百姓死,何異於此醫哉!
另一個版本:
昔有醫人,自詡能治背駝,曰:「如弓者、如蝦者、如環者,若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矣。」一人信焉,使治駝,乃索板二,以一置於地下,卧駝者其上,又以一壓焉,又踐之。駝者隨直,亦隨死。其子欲訴諸官。醫人曰:「我業治駝,但管人直,不管人死!」嗚呼,今之為官,但管錢糧收,不管百姓死,何異於此醫哉!
【注釋】
1、媒:自我宣揚。2、延:請。3、鳴:告發。4、詡:誇耀。5、矢:箭。6、業:職業。
7、昔:以前。8、使:讓。9、但:但是。10、索:要。11、直:筆直。12、以:用。
13、置:安放。14、於:在。15、踐:踐踏。16、亦:也。17、欲:想要。18、為:做。
19、異:不同。
【譯文】
從前有個醫生,自我吹噓能治駝背,說:「背彎得像弓一樣的人,像蝦一樣的人,像鐵環一樣的人,如果請我去醫治,保管早上治晚上就像箭一樣筆直了。」有個人相信了他的話,就讓醫生給他治駝背。醫生要來兩塊門板,把一塊放在地上,叫駝背人趴在上面,又用另一塊壓在上面,然後跳上去踐踏它。背很快就弄直了,但人馬上就死了。那人的兒子想要到官府去申冤,這個醫生卻說:「我的職業是治駝背,我只管治人駝,不管人的死活!」現在官府當官的,只管錢糧上繳完成,不管百姓死活,與這個醫生有什麼不同呢?
2、張佐治遇蛙
【原文】
金華郡守張佐治至一處,見蛙無數,夾道鳴噪,皆昂首若有訴。佐治異之,下車步視,而蛙皆蹦跳為前導。至田間,三屍疊焉。公有力,手挈二屍起,其下一屍微動,以湯灌之,未幾復甦。曰:「我商也,道見二人肩兩筐適市,皆蛙也,購以放生。二人復曰:『此皆淺水,雖放,後必為人所獲;前有清淵,乃放生池也。』吾從之至此,不意揮斤,遂被害。二仆隨後不遠,腰纏百金,必為二人誘至此,並殺而奪金也。」張佐治至郡,急令捕之,不日人金俱獲。一訊即吐實,罪死,所奪之金歸商。
【注釋】
1、金華:古地名,今浙江金華市。2、郡守:郡的長官。3、挈:提。4、從:跟隨。
5、斤:斧頭。6、導:引路。7、並:同時。8、清淵:深水。9、市:到市場上去。
10、湯:熱水。11、適:去到。12、前導:在前面開路。13、焉:在那裡。14、未幾:不久。
15從之:跟隨。16、哀之:感到哀傷。17、異之:感到奇怪。
【譯文】
金華縣的長官張佐治到一個地方,看見有許多青蛙在道路旁鳴叫,而且一隻只都昂著頭,像有冤要說似的。張佐治覺得很奇怪,便下車步行,邊走邊察看,青蛙見他下了車,於是又蹦跳到他的面前為他引路。一直走到了一田邊,只看見三具屍體疊在一起。張佐治用手提起上面兩具屍體,發現最下面那具屍體還在顫動,於是喂給那人熱水喝。不一會兒那人醒了,便講起了經過:「我是名商人,在向集市路上遇見兩個人的肩上背著籮筐,筐中有青蛙,都在哀鳴著。於是我便買下了青蛙把它們全放生了。那兩個賣蛙的人說:『這里水很淺,即使你把青蛙放生了,也會被別人捉住。前面有一潭水很深,是個放生池。』我於是便跟那兩人前往放生池。可誰能料想,那兩個人揮動斧頭,於是,我就被他們傷害了。我的僕人在我後面不遠,他們身上都帶著很多銀子,一定是那害我的人把僕人們引誘到這里來,把他們殺死了,搶走了所有銀兩。」張佐治聽後立刻回縣里,逮捕那殺人的兩人。不久,便人贓俱獲。經過審訊,那兩人都交代了犯罪的事實,判他們死罪,並將他們搶奪的錢財歸還給商人。
3、義士趙良
【原文】
趙良者,燕人也。漂泊江湖,疾惡如仇。一日,途經謝庄,聞有哭聲,遂疾步入茅舍,見一少女蓬頭垢面,哀甚。義士詢之,乃知為某村二惡少所凌辱也,痛不欲生。義士怒不可遏(è,控制),徑自詣(yì)某村,索二惡少,責之曰:「汝等何故凌辱無辜少女?」一惡少虎視眈眈曰:「何預爾事?」義士瞋(chēn)目(瞪大眼睛)斥之:「汝非人也,但(只是)禽獸耳!」未及惡少出劍,義士之白刃已入其胸,立仆。一惡少伏地求恕,義士斬其耳以示眾,儆(jǐng)其不得為非作歹也。
【注釋】
1、垢:臟。2、詢:問。3、索:尋找。4、眈眈:瞪著眼。5、仆:跌倒。6、疾:痛恨。
7、燕人:河北一帶的人。8、凌辱:欺侮與侮辱。9、儆:警告。
【譯文】
趙良,是河北一帶的人。漂泊在江湖上,疾惡如仇。一天,路過謝庄,聽到哭聲,就快步進入茅草屋裡,看見一個女孩蓬頭垢面 ,看起來非常悲傷。趙良問她怎麼了,才得知她是被某村兩個惡少欺負侮辱,痛不欲生。趙良怒不可遏,徑直到了那個村莊,尋找到了兩個惡少,責問他們:「你們為什麼欺凌、侮辱沒有過錯的女孩?」一個惡少虎視眈眈地說:「關你什麼事?」趙良瞪大眼睛罵道:「你不是人,只是只禽獸。」還沒等惡少拔出劍來,趙良的白劍已經插進了他的心臟,立刻倒地了。另一個惡少跪地求饒。趙良割下惡少的耳朵以警戒眾人,並警告他不能再為非作歹了!
4、硯眼
【原文】
明有陸公廬峰者,於京城待用。嘗於市遇一佳硯,議價未定。既還邸,使門人往,以一金易歸。門人持硯歸,公訝其不類。門人堅證其是。公曰:「向觀硯有鴝鵒眼,今何無之?」答曰:「吾嫌其微凸,路遇石工,幸有餘銀,令磨而平之。」公大惋惜。蓋此硯佳於鴝鵒眼也。
【注釋】
1、待用:等待朝廷任用2、既:已經。3、邸(dǐ):官辦的旅店。4、金:銀子。
5、是:對的。6、向:以前。7、鴝鵒(qú yù):鳥名,俗稱「八哥」。8、值: 遇到。
9、嘗:曾經。10、一金:漢代以黃金一斤為一金。後來以銀為貨幣,銀一兩稱為一金。
【譯文】
明朝有一位叫陸廬峰的人,在京城等待朝廷任用。他曾經在集市上遇到一塊上好的硯台,價格有爭議沒有定。到了邸府後,讓僕人前往,用一兩銀把硯台買回來。僕人拿著硯台回來了,陸廬峰覺得它不像原來的硯台而感到驚訝。僕人堅持說就是這個硯台。陸廬峰說:「先前的硯台有個『八哥眼』,為什麼現在沒有了?」僕人回答說:「我嫌棄它有一點凸,路上遇見石工,幸虧有剩餘的銀兩,叫他打磨一下使它平整了。」陸廬峰大為惋惜。
5、孝丐
【原文】
丐不如其鄉里,明孝宗時,嘗行乞於吳。凡丐所得,多不食,每貯直之竹筒中。見者以為異,久之,詰其故,曰:「吾有母在,將以遺之。」有好事者欲窺其究,跡之行。行里許,至河旁,竹樹掩映,一蔽舟系柳陰下。舟雖蔽,頗潔,有老媼坐其中。丐坐地,出所貯飲食整理之,奉以登舟。俟母舉杯,乃起唱歌,為兒戲,以娛母。母食盡,然後他求。一日乞道上,無所得,憊甚。有沈孟淵者,哀而與之食,丐寧忍餓,終不先母食也。如是者數年,母死,丐不知所終。丐自言沈姓,年可三十。
【注釋】
1、詰:問。2、遺(wèi):留給;送給。3、跡:動詞,跟蹤。4、里許:一里左右。
5、蔽舟:破船。蔽,通「敝」,破舊。6、奉:通「捧」。7、哀:可憐;同情。
8、不知所終「不知道到什麼地方去了。9、可:大約。
【譯文】
一個乞丐的生活狀況不如他的同鄉人。明孝宗年間,這個乞丐曾經在吳地行乞。每次乞到的食物多數都不吃,常常把它儲存在一個竹筒中。看見的人都對這件事感到很奇怪,時間長了,就有人問乞丐這是為什麼,乞丐說:「我還有老母親在世,要留下來給她(吃)。」有好事的人想知道究竟,於是跟蹤乞丐,走了一里路左右,來到一條河邊,在一片柳陰下系著一條破船,小船雖然很破,但是很乾凈,有一個老婦人坐在裡面。乞丐坐在地上,拿出儲存的食物整理一下,然後端到船上。等母親吃的時候,他站起來唱歌,做小兒游戲的動作,來使母親高興。等母親吃完了才再去要飯。有一天乞丐在路上要飯,什麼也沒有要到,很疲憊。有一個叫沈孟淵的,很可憐他,就給他食物,但是乞丐寧可餓著,也不在母親之前吃。像這樣過了幾年,乞丐的母親去世了,乞丐就不知所終了。乞丐自己說姓沈,(當年)年齡大約三十歲。
6、縣令挽纖
【原文】
何易於,不詳何所人及何所以進。為益昌令。縣距州四十里,剌史崔朴常乘春與賓屬泛舟出益昌旁,索民挽纖,易於身引舟。朴驚問狀,易於曰:「方春,百姓耕且蠶,惟令不事,可任其勞。」朴愧,與賓客疾驅去。
【注釋】
1、何所:什麼地方。2、何所以進:通過什麼途徑做官。3、賓屬:賓客下屬。4、索:要求。
5、身:親自。6、引舟:拉船。7、方:正。8、事:做事。
【譯文】
何易於,不知是什麼地方人和通過什麼途徑做官的。他擔任益昌縣令。益昌縣離州有四十里遠,州刺史崔朴曾經在春天帶者賓客下屬乘船路過益昌附近,要求百姓挽纖拉船,何易於親自挽纖拉船。崔朴驚訝地問情況,何易於說:「現在正當是春天,百姓都在耕種養蠶,惟獨我沒事做,可以擔負那勞役。」崔朴慚愧,和賓客們急忙騎馬離開了。
7、唐臨為官
【原文】
唐臨為萬泉丞。縣有囚十數人,皆因未入賦而系。會暮春時雨,乃耕作佳期。唐臨白縣令:「囚人亦有妻兒,無稼穡何以活人,請出之。」令懼其逸,不許。唐臨曰:「明公若有所疑,吾自當其罪。」令因請假歸鄉。臨悉召囚令歸家耕作,並與之約:農事畢,皆歸系所。囚等感恩,至時畢集縣獄。臨由是知名。
【注釋】
1、會:適逢;正趕上。2、白:稟告。3、逸:逃跑。4、悉:都。5、丞:縣令的屬官。
6、稼穡:田間勞作。7、畢:結束。8、系:拘囚。9、為:做。10、皆:都。11、耕:耕作。
12、活:使……活下來。13、由是:從此。
【譯文】
唐臨當上萬泉縣令的從屬官員。縣里有十幾個囚犯,都是因為未交稅而被關押的。適逢暮春時節的雨季,正是耕種的好日子。唐臨稟報縣令:「囚犯也有妻子孩子,不能耕種與收獲怎麼養活他們,請把他們放出來。」縣令害怕他們逃跑,不肯。唐臨說:「大人如果有所顧忌,我一個人承擔全部責任。」於是縣令請假回家。唐臨把囚犯全部召集起來讓他們回家耕種,並且和他們約定:春種結束,都要回到監獄里去。囚犯們感激唐臨的恩情,到時候全部集中在縣的監獄里了。唐臨就從此出名了。
8、孫泰
【原文】
孫泰,山陽人也,少師皇甫穎,操守頗有古賢之風。泰妻即姨妹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為托,曰:「其長損一目,汝可娶其女弟。」姨卒,泰娶其姊。或詰之,泰曰:「其人有廢疾,非泰不可適。」
眾皆伏泰之義。嘗於都市遇鐵燈台,市之,而命洗刷,卻銀也。泰亟②往還之。
中和中,將家於義興,置一別墅,用緡錢二百千。既半授之矣,泰游吳興郡,約回日當詣所止。居兩月,泰回,停舟徒步,復以余資授之,俾其人他徙。於時睹一老嫗,長慟數聲。泰驚悸,召詰之,嫗曰:「老婦嘗事翁姑於此,子孫不肖,為他人所有,故悲耳。」泰憮然久之,因紿曰:「吾適得京書,已別除官,不可住此,所居且命爾子掌之。」言訖,解維而逝,不復返矣。
【注釋】
1、師:以……為師。向……學習。2、先是:在此以前。3、子:女兒。4、長(zhǎng):長女。5、女弟:妹妹。6、或:有人。7、適:女子嫁人。8、市:買。9、亟(jí):副詞,急切;迅速。10、家:動詞,安家。11、置:置辦;買。12、詣:往;到……去。13、所止:所住的地方。14、俾:使。15、翁姑:公婆。16、不肖:不成器;不成材。17、紿(dài):欺騙。18、適:剛剛。19、除官:授官。20、訖:完畢;結束。21、解維:解開船上的纜繩。22、逝:離開。
【譯文】
孫泰是山陽人,年輕時拜皇甫穎為師,志行品德很有古代賢人的風度。孫泰的妻子是他的表妹。起初是姨母年紀老了,把兩個女兒託付給孫泰,說:「長女一隻眼睛瞎了,你可以娶她的妹妹。」姨母去世了,孫泰娶了姨母的長女為妻。有人問他的緣故,孫泰說:「那人眼睛有毛病,除了嫁給我就嫁不出去了。」眾人都佩服孫泰的正義。孫泰曾經在都市遇見一座鐵燈台,把它買了下來,叫人洗刷,原來是銀製品。孫泰趕忙前往歸還賣主。中和年間,孫泰將在義興安家,購置一座別墅,用兩百貫錢。已經交付了一半錢,孫泰就前往吳興郡游覽,約定回來後就到新買的別墅去。過了兩個月,孫泰回來,停船步行,又把其餘的款項交給房主,讓那人搬遷到別處。在這個時候,看到一個老婦人連聲痛哭。孫泰聽了心裡驚悸,叫她來問。老婦人說:「我曾經在這里侍奉過公婆,子孫不成材,使別墅被別人擁有,因此悲傷。」孫泰茫然自失了很久,就騙她說:「我剛好收到京師文書,已經另外授職,不能住在這里,所住的地方暫且由你的兒子掌管它。」說完,解開船繩就離去了,不再回來。
9、神童庄有恭
【原文】
粵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譽。家鄰鎮粵將軍署,時為放風箏之戲,適落於將軍署之內宅,庄直入索取。諸役以其幼而忽之,未及阻其前進。將軍方與客對弈,見其神格非凡,遽詰之曰:「童子何來?」庄以實對。將軍曰:「汝曾讀書否?曾屬對否?」庄曰:「對,小事耳,何難之有!」將軍曰:「能對幾字?」庄曰:「一字能之,一百字亦能之。」將軍以其言之大而誇也,因指廳事所張畫幅而命之對曰「舊畫一堂,龍不吟,虎不嘯,花不聞香鳥不叫,見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間一局棋,便可對矣。」應聲雲:「殘棋半局,車無輪,馬無鞍,炮無煙火卒無糧,喝聲將軍提防提防。」
【注釋】
1、粵中:今廣東番禺市。2、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書。3、神格:神態與氣質。
4、曾屬對否:曾經學過對對子嗎?5、廳事:指大堂。6、卒:軍中伙夫。
【譯文】
粵中部的庄有恭,幼年既有神童的名聲。(他的)家在鎮粵將軍署旁邊,有一次放風箏玩耍,(風箏)恰好落到將軍署的內院中,庄有恭直接進入要求歸還。所有衙役都認為他歲數小而忽略了他,沒有來得及阻擋他進入。將軍正好和客人下棋,看到他精神狀態與眾不同,急促喝問他說:「小孩從哪來的?」庄有恭實話回答。將軍說:「你讀書了沒有?曾經學過對對子嗎?」庄有恭回答說:「對子,小意思了,那有什麼難的!」 將軍問:「能對幾個字的對子?」庄有恭回答:「一個字能對,一百個字也能對。」將軍以為他在吹牛,於是就指著廳里張貼的畫讓他做對子,說:「舊畫一堂,龍不吟,虎不嘯,花不聞香鳥不叫,見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有恭說:「就是這里一盤棋,便可以對呀。」應聲對道:「殘棋半局,車無輪,馬無鞍,炮無煙火卒無糧,喝聲將軍提防提防。」
10、蛇銜草
【原文】
版本一:
昔有田父耕地,值見創蛇在焉。有一蛇,銜草著瘡上,經日創蛇走。田父取其草余葉以治瘡,皆驗。本不知草名,因以「蛇銜」為名。《抱朴子》雲,「蛇銜《指蛇銜草》能續己斷之指如故」,是也。
版本二:
昔有田夫耕地,值見傷蛇在焉。頃之,有一蛇銜草著傷口上,經日創蛇走。田夫取其餘葉治傷,皆驗。本不知草名,鄉人因以蛇銜名之。古人雲:蛇銜草能續已斷之指如故,非妄言也。
【注釋】
1、著(zhuó):放。2、《抱朴子》:晉人葛洪著。3、曩:從前。4、田夫:種田老人。
5、著:放。6、驗:驗證。7、妄:胡亂。
【譯文】
版本一:
從前有一位老農在耕地,看見一條受了傷的蛇躺在那裡。有一條蛇,銜來一棵草放在傷蛇的傷口上。經過一天的時間,傷蛇跑了。老農拾取那棵草其餘的葉子給人治瘡,全都靈驗。本來不知道這種草的名字,就用「蛇銜草」當草名了。《抱朴子》說:「蛇銜能把已經斷了的手指接起來,接得和原先一樣。」說的就是這回事。
版本二:
過去有一位老農耕地,恰好看見一條受了傷的蛇躺在那裡。過了一會兒,另有一條蛇,銜來一棵草放在傷蛇的傷口上。第二天,受傷的蛇跑了。老農拾取那棵草其餘的葉子給人治傷全都靈驗。本來不知道這種草的名字,鄉里人就用「蛇銜草」當草名了。古代人說:「蛇銜草能把已經斷了的手指接得和原先一樣。」並不是亂說的。
11、少年治縣
【原文】
子奇年十六,齊君使治阿。既而齊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齊君曰:「何以知之?」曰:「共載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決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熔庫兵以作耕器,出倉廩以賑貧窮,阿縣大治。魏聞童子治邑,庫無兵,倉無粟,乃起兵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戰,遂敗魏師。
【注釋】
1、阿:地名,即今山東阿縣。2、治:治理。3、反:通「返」,返回。
4、既而:後來,不久。5、遣:派。6、共載:同車。7、白首:老年人。
8、夫:句首語氣詞,用以引起下文的議論,無實義。9、決之:決斷政事。10、耕器:農具。
11、倉:倉庫。12、廩:倉庫中的糧食。13、賑:救災。14、私兵:私人武器。
15、倉廩:儲藏糧食的倉庫。
【譯文】
子奇十六歲的時候,齊國的國君派(他)去治理阿縣。不久,齊君反悔了,派人追趕。追趕的人回來說:「子奇一定能夠治理好阿縣的,同車的人都是老人。」齊君說:怎麼看得出?」追趕的人說:「憑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輕的人來作最終決定,一定能治理好阿縣啊!」子奇治理阿縣,把兵庫里的兵器鍛造成為耕田的農具,打開糧倉來救濟貧窮的人民,阿縣治理得井井有條。魏國的人聽說小孩子治理阿縣,兵庫里沒有武器,糧倉里沒有積糧,於是就起兵攻打(齊國)阿縣,阿縣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勵,以自己家的兵器打敗了魏國軍隊。
12、桑中生李
【原文】
南頓張助於田中種禾,見李核,欲持去,顧見空桑中有土,因植種,以余漿灌溉,後人見桑中反復生李,轉相告語。有病目痛者息陰下,言:「 李君令我目愈,謝以一豚。」目痛小疾,亦行自愈。眾犬吠聲,因盲者得視,遠近翕赫,其下車騎常數千百,酒肉滂沱。間一歲余,張助遠出來還,見之驚雲:「此有何神,乃我所種耳。」因就斫之。
【注釋】
1、南頓:古縣名,在今河南項城市。2、顧:回頭。3、余漿:多餘的水。
4、李君:李先生。此指空桑里長出的李樹。5、豚:小豬 謝以一豚:用一隻小豬祭謝。
6、眾犬吠聲:一隻狗叫,其他的狗也跟著叫起來。形容眾人盲目附和。7、行:不久。
8、翕赫:此指轟動、驚動。翕:聚集。赫:盛貌。
9、滂沱:原來形容雨很大。這里指擺滿了酒肉。
10、空桑:枯空的桑樹,老桑樹有枯空的樹洞。
11、眾犬吠聲:本意為一隻狗叫,許多狗也會跟著叫起來,比喻眾人盲目符合。
12、就斫:跑去砍了。就,接近。斫,砍。
13、亦行自愈:自己也會逐漸痊癒。亦,也。愈,病好了,此指痊癒。
【譯文】
南頓有個叫張助的人,在田裡種莊稼時發現一顆李子的核,本想拿走,回頭看見空心的桑洞里有泥土,就把李核種在那裡,用剩下的水澆了一些。後來,有人看見桑樹中又長出李樹來,十分驚奇,就互相傳說開來。
正好有個眼睛患有小毛病的人,在李樹下休息,向李樹禱告說:「李樹您如果能讓我的眼睛變好,我就以小豬獻給您。」眼痛這種小病,自然就會好。這樣一來,眾人便你一聲我一聲地附和傳說為:「李神能使瞎子重見光明。」遠近涌動,樹下車馬成千上百,大家紛紛前來敬祭,酒肉很快就堆成了小山,綿綿不斷。
時隔一年,張助出遠門回來,見此情形不禁覺好笑,說:「這樹有什麼神靈呀?它不過是我隨便種下的。」於是順手砍掉了它。
13、若石之死
【原文】
若石居冥山之陰,有虎恆窺其藩。若石帥家人晝夜警,日出而殷鉦,日入而舉輝,築牆掘坎以守。卒歲虎不能有獲。一日,虎死,若石大喜,自以為虎死無毒已者。.於是弛其備,撤其備,牆壞而不葺。無何,有貙聞其牛羊豕之聲而入食焉。若石不知其為貙也,斥之不走,。貙人立而爪之斃。人曰:若石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其死也宜。
【注釋】
1、陰:(山的)北面。2、恆:常常。3、窺:窺視,偷看。4、藩:籬笆。5、帥:帶領。
6、警:警惕。7、卒:終,完畢。8、歲:年。9、毒:危害。10、弛:放鬆,放下。
11、弩(nǔ):裝有機關的弓。12、備:防備。13、修:修補。14、決:破裂。
15、葺(qì):修葺,修補。16、無何:不多久。17、貙(chū):一種兇猛的野獸,形似狸。
18、止:停。19、隈(wēi):牆角。20、豕(shǐ):豬。21、斥:呵斥。22、走:跑。
23、以:用。24、人立:像人一樣站立起來。25、但:只。26、宜:應該。
【譯文】
若石隱居在冥山的山北,有老虎經常蹲在他的籬笆外窺視。若石率領他的家人日夜警惕。日出的時候敲響金屬,日落的時候就點起篝火,夜晚就敲鈴鐺守夜。種荊棘灌木、在山谷築牆來防守。一年過去了,老虎沒有得到任何東西。 一天老虎死了,若石很開心,自以為老虎死了就沒有對自己形成威脅的動物了。於是放鬆了警惕,撤除了防備,牆壞了不補,籬笆破了不修理。忽然有一天,有一隻貙追捕麋鹿來到(這里),在他家的一角停了下來,聽到他的牛羊豬的聲音就進入並吃它們。若石不知道它是貙,拚命地叫它走,它不跑開,(又)用土塊打它,貙象人一樣站立起來用爪子抓死了他。大家說:「若石是只知道一樣不知道兩樣,應有此下場啊!」
14、秦西巴縱麑
【原文】
版本一:
孟孫獵而得麑,使秦西巴持歸烹之。麑母隨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縱而予之。孟孫歸,求麑安在。秦西巴對曰:「其母隨而啼,臣誠弗忍,竊縱而予之。」
孟孫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於君,今以為子傅,何也?」孟孫曰:「夫一麑而不忍,又何況於人乎!」
版本二:
魯之貴人孟孫,獵得麑,使秦西巴持歸。其母隨而鳴,秦西巴見其哀,縱而與之。麑隨母而去。孟孫怒曰:「吾獵得麑,爾縱之,何也?」秦西巴曰:「但不忍耳。」孟孫逐秦西巴。居一年,召以太子傅。左右曰:「夫秦西巴有罪於君,今以為太子傅,何也?」孟孫曰:「夫秦西巴以一麑而不忍,又安能虧吾子乎?」
【注釋】
1、縱麑(ní):放走小鹿。麑,小鹿。2、竊:私下,謙辭。3、傅:任輔導責任的官或負責教導的人。在文中指老師。4、使:派,命令,讓。5、獵:打獵。6、烹:燒,煮。7、啼:啼叫。8、忍:忍心。9、居:過了。10、安:哪裡。11、誠:的確。
【譯文】
版本一:
魯國孟孫氏打獵得到一隻幼鹿,派秦西巴帶回去烹了它。母鹿跟著秦西巴叫喚。秦西巴不忍心,放開小鹿還給了母鹿。孟孫氏回來後,問鹿在哪裡。秦西巴回答說:「小鹿的媽媽跟在後面哀啼,我實在不忍心,私自放了它,把它還給了母鹿。」孟孫氏很生氣,把秦西巴趕走了。過了一年,又把他召回來,讓他擔任兒子的老師。左右的人說:「秦西巴對您有罪,現在卻讓他擔任您兒子的老師,這是為什麼?」孟孫氏說:「他對一隻小鹿都不忍心傷害,又何況對人呢?」
版本二:
魯國貴人孟孫君打獵打到了一隻小鹿,便讓秦西巴先帶回去,准備殺了吃掉。結果秦西巴走在回去的路上,一隻母鹿一直跟隨著他,並且啼叫。秦西巴不忍心,於是把小鹿放了,還給了它的母親。小鹿跟隨著母親離開了。 孟孫君很生氣地說:「我打獵獲得的小鹿,你放了它,為什麼?」秦西巴說:「路上母鹿一直跟在後面啼叫,我實在不忍心,就私自把小鹿放了,讓它跟母鹿走了。」過了一年,孟孫君又把他召回來擔任太子的老師。左右的人說:「秦西巴對您有罪,現在卻讓他擔任您兒子的老師,這是為什麼?」孟孫氏說:「他對一隻小鹿都不忍心傷害,又何況對我的兒子呢?」
15、樵夫毀山神
【原文】
康熙十五年,餘姚有客山行,夜宿山神寺。夜半,有虎跪拜,作人言,乞食,神以鄧樵夫許之。明晨,客伺於神祠外,果見一樵夫過之,逆謂曰:「子鄧姓乎?曰:「然。」因告以夜所聞見,戒勿往。鄧曰:「吾有母,仰食於樵。一日不樵,母且飢。死生命也,吾何畏哉?」遂去不顧,客隨而覘之。樵甫采樵,虎突出從竹間。樵手搏數合,持虎尾盤旋久之。虎不勝憤,乃震哮一躍,負痛遁去,樵逐而殺之。客逆勞之。樵曰:「感君高義,盍導我至廟中。」既至,大詬死虎斥神曰:「今竟如何?」遂碎其土偶。
【注釋】
1、康熙:清聖祖玄燁的年號。2、餘姚:古地名,在今浙江餘姚縣。3、伺:等候;祠:廟
4、逆:迎(上去)。5、謂:說。6、戒:告誡。7、且:將。8、覘(chān):悄悄地看。
9、甫:剛。10、合:回合。11、遁:逃走。12、逐:追上去。13、勞:安慰。
14、高義:深厚的情義。15、盍:何不。16、既:已經;詬:辱罵。17、竟:最終。
18、然:是的。19、因:於是。
⑺ 文言文中的及的注釋
【動】 1、會意.甲骨文字形,從人,從手.表示後面的人趕上來用手抓住前面的人.2、追趕上,抓住.及,逮也.——東漢·許慎《說文》 使人追宋義子,及之齊,殺之.——《史記·項羽本紀》 無庸,將自及.——《左傳隱公元年》 又如:趕不及(來不及);企及(希望趕上);來得及(能夠趕上);及面(見面);及時應令(與季節令令相適應).3、至,達到.及,至也.——《廣雅》 及期.——《儀禮聘禮》 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左傳隱公元年》 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陶潛《桃花源記》 及諸河,則在舟中矣.——《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湯熨之所及也.——《韓非子·喻老》 針石之所及也.將有及.(還來得及.) 駭而圖之,豈將有及乎?——漢·賈誼《論積貯疏》 禍且及汝.——明·魏禧《大鐵椎傳》 4、待,等到.及日中則如盤盂.——《列子·湯問》 及其日中如探湯.及魯肅過尋陽.——《資治通鑒漢紀》 及敵槍再擊.——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及既上.(等到已經登上.及:等到.既:已經.)——清姚鼐《登泰山記》 如:及夫(等到).5、遭受.鐵銛短者及乎敵.(及乎敵,被敵所傷,極言戰爭之激烈.)——《韓非子五蠹》 6、比得上,能與……相比.徐公何能及君也?——《戰囯策齊策》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韓愈《師說》 又如:我不及他.7、連累;關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事如此,此必及我.——《漢書李廣蘇建傳》 又如:罰不及眾;城門失火,殃及池魚.8、通「給」.供應.然則大囯內款,小囯用盡,何以及之.——《管子囯蓄》 【介】 趁.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又如:及今(趁現今之時);及蚤(趁早.蚤:通「早」).【連】 和,與.洄曲及諸道橋梁.——《資治通鑒唐紀》 洄曲及四境.扣其鄉及姓字.——明·魏禧《大鐵椎傳》 音樂及詩歌.——蔡元培《圖畫》 又如:孔子及門徒.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副】 1、表示反問,相當於「豈」.先君之敗德,及可數乎?——《左傳》 2、表示頻率,相當於「又」.兒寬家貧,當為弟子都養;及時時間行佣賃,以給衣食.——《史記》 3、表示程度,相當於「極」.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及好刀筆.——《水滸全傳》 【名】 姓.及姓.
⑻ 《狼(一)》文言文注釋及翻譯
一,注釋
1,貨:出售、賣。
2,欻(xū):忽然。
3,瞰(kàn):窺視。
4,既:已經
5,諸:相當於「之於」
6,蚤(zǎo):通「早」,早晨。
7,逡(qūn)徘徊的樣子
8,仰:抬
9,昂:貴。
10,直:通「值」,價值。
11,緣:沿著
12,罹(lí):遭遇(禍患)。
二,《狼(一)》譯文:
一個屠夫賣完了肉回家,天色已經晚了。在這時,突然出現了一匹狼。狼不斷的窺視著屠戶帶著的肉,嘴裡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來了,就這樣尾隨著屠戶跑了好幾里路。
屠戶感到很害怕,於是就拿著屠刀來比劃著給狼看,狼稍稍退了幾步,可是等到屠戶轉過身來繼續朝前走的時候,狼又跟了上來。屠戶沒辦法了,於是他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把肉掛在樹上(這樣狼夠不著),等明天早上(狼走了)再來取肉。
於是屠戶就把肉掛在鉤子上,踮起腳(把帶肉的鉤子)掛在樹上,然後把空擔子拿給狼看了看。就這樣狼就停下來不再跟著屠戶了。屠戶就(安全地)回家了。第二天拂曉,屠戶前去(昨天掛肉的地方)取肉,遠遠的就看見樹上掛著一個巨大的東西,就好像一個弔死在樹上的人,感到非常害怕。
(屠戶因為害怕)小心地(在樹的四周)徘徊著向樹靠近,等走到近前一看,原來(樹上懸掛著的)是一條死狼。
(屠夫)抬起頭來仔細觀察發現,狼的嘴裡含著肉,掛肉的鉤子已經刺穿了狼的上顎,那個情形就好像魚兒咬住了魚餌。當時市場上狼皮非常昂貴,(這張狼皮)能值十幾兩金子,屠戶的生活略微寬裕了。
就像爬上樹去捉魚一樣,狼本來想吃肉,結果遭遇了禍患,真是可笑啊!
三,原文:
有屠人貨肉歸,日已暮。歘一狼來,瞰擔上肉,似甚垂涎;步亦步,尾行數里。屠懼,示之以刃,則稍卻;既走,又從之。屠無機,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懸諸樹,而蚤取之。
遂鉤肉,翹足掛樹間,示以空擔。狼乃止。屠即竟歸。昧爽往取肉,遙望樹上懸巨物,似人縊死狀。大駭。逡巡近視之,則死狼也。
仰首審視,見口中含肉,肉鉤刺狼齶,如魚吞餌。時狼革價昂,直十餘金,屠小裕焉。緣木求魚,狼則罹之,可笑矣。
(8)文言文及注釋擴展閱讀:
《聊齋志異》中有狼三則。其一被蘇教版義務教育語文課本八年級下冊收錄為「專題 《狼》」,其二被選為滬教版義務教育語文課本八年級下冊第34課《狼》。
魯教版義務教育語文課本六年級下冊30課《狼》,2016年新審訂人教版義務教育語文課本七年級上冊第18課《狼》和部編義務教育課本七年級上冊第20課《狼》。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的著作。(聊齋:書齋名;志:記錄;異:奇怪的故事)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
題材非常廣泛,內容極其豐富。《聊齋志異》的藝術成就很高。它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短篇小說之巔峰。
⑼ 神醫華佗文言文及注釋
【 原文】佗行道,見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車載欲往就醫。佗聞其呻吟,駐車往視,語之曰:「向來道邊有賣餅家,蒜齏大酢,從取三升飲之,病自當去。」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枚,縣車邊,欲造佗。佗尚未還,小兒戲門前,逆見,自相謂曰:「似逢我公,車邊病是也。」疾者前入坐,見佗北壁縣此蛇輩約以十數。
【譯文】一天,華佗走在路上,看見有個人患咽喉堵塞的病,想吃東西卻不能下咽,家裡人用車載著他去求醫。華佗聽到病人的呻吟聲,就停車去診視,告訴他們說:「剛才我來的路邊上有家賣餅的,有蒜泥和大醋,你向店主買三升來吃,病痛自然會好。」他們馬上照華佗的話去做,病人吃下後立即吐出一條蛇一樣的蟲,他們把蟲懸掛在車邊,到華佗家去拜謝。華佗還沒有回家,他的兩個孩子在門口玩耍,迎面看見他們,小孩相互告訴說:「象是遇到咱們的父親了,車邊掛著的『病』就是證明。」病人上前進屋坐下,看到華佗屋裡北面牆上懸掛著這類寄生蟲的標本大約有十幾條。(注釋)往:前往 立:馬上 縣:通「懸」酢:同「醋」 逆:迎面 塞:堵住 欲:將要 就:靠近 駐:停止造:到……去
⑽ 螳螂捕蟬,文言文翻譯及注釋
譯文
吳王要攻打荊地,警告左右大臣說:「誰敢勸阻就處死誰!」一個年輕侍從官員想要勸吳王卻不敢,便每天拿著彈弓、彈丸在後花園轉來轉去,露水濕透他的衣鞋,接連三個早上都像這樣。吳王覺得奇怪:「你為什麼要像這樣打濕衣服呢?」侍衛對吳王回答道:「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蟬。
蟬停留在高高的樹上一邊放聲地叫著一邊吸飲著露水,卻不知道有隻螳螂在自己的身後;螳螂彎曲著身體貼在樹上,想撲上去獵取它,但卻不知道有隻黃雀在自己身旁;黃雀伸長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有個人舉著彈弓在樹下要射它。
這三個傢伙,都極力想要得到它們眼前的利益,卻沒有考慮到它們身後有隱伏的禍患。」吳王聽後,說:「好啊!」隨後取消了這次軍事行動。
原文
吳王欲伐荊⑴,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⑵死!」舍人⑶有少孺子⑷者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⑸,游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⑹。吳王曰:「子⑺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⑻,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⑼,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⑽也;黃雀延頸⑾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⑿,而不顧⒀其後之患⒁也。」吳王曰:「善哉⒂。」乃罷(16)其兵。
注釋
(1)吳王:指吳王闔閭。欲:想要。伐:征討,討伐。荊,指楚國。
(2)諫:規勸。以下勸上為諫。
(3)舍人:門客
(4)少孺子:年輕人。
(5)懷丸操彈:懷揣子彈,手拿彈弓。操:持、拿。
(6)三旦:三個早晨,三天。三,泛指多次。天,古漢語里「旦」就是「早晨」的意思。
(7)子:你。
(8)悲鳴飲露:一邊放聲地叫著一邊吸飲著露水。古漢語中悲並不一定指代「悲傷」。
(9)委身曲附:縮著身子緊貼樹枝,彎起了前肢。附即「跗」,腳背,這里代腳。委:曲折。曲:彎曲
(10)傍:同「旁」,旁邊。
(11)延頸:伸長脖子。延,伸長。頸,脖子
(12)務欲得其前利:力求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務:一定,必須。利:利益。
(13)顧:考慮。
(14)患:憂患、災禍。
(15)善哉:好
(16)罷:停止
6個「其」的意思
園中有樹,其①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②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顧知黃雀在其③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④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⑤前利,而不顧其⑥後之有患也.」
①樹②蟬③螳螂④黃雀⑤他們(泛指前面所提的)⑥他們(泛指前面所提的).
(10)文言文及注釋擴展閱讀
螳螂捕蟬 (成語)
螳螂捕蟬是成語,拼音táng láng bǔ chán,指人目光短淺,沒有遠見,只顧追求眼前的利益。
作者信息
劉向(約前77—前6) 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宣帝時,為諫大夫。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
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我國目錄學之祖。治《春秋彀梁傳》。據《漢書·藝文志》載,劉向有辭賦33篇,今僅存《九嘆》一篇。今存《新序》、《說苑》、《戰國策》、《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
《楚辭》是劉向在前人基礎上輯錄的一部「楚辭」體的詩歌總集,收入戰國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賈誼、淮南小山、庄忌、東方朔、王褒、劉向諸人的仿騷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