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小學
⑴ 小學文言文大全
文言文
畫蛇添足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
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注釋
1.祠(cí):祭祀。周代貴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個季度祭祀都有專門的稱呼,春天祭祀叫「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員。
2.舍人:門客,手下辦事的人。
3.卮(zhī):古代的一種盛酒器,類似壺。
4.相謂:互相商議。
5.請畫地為蛇:要求大家在地上畫蛇。畫地:在地面上畫(畫的過程)。為蛇:畫蛇(畫的結果)。
6.引酒且飲之:拿起酒壺准備飲酒。引:拿,舉。
7.蛇固無足:蛇本來就沒有腳。固:本來,原來。
8.子:對人的尊稱,您;你。
9.安能:怎麼能;哪能。
10.為:給;替
11.遂:於是;就。
12.賜:賞賜,古代上給下,長輩給晚輩送東西叫賜。
13.為之足:給它畫上腳。足(此句中的足):畫腳。
14.終:最終、最後。
15.引:拿起。
16.且:准備。
17.成:完成。
18.余:剩餘。
19.足:腳。
足:畫腳
20.亡:丟失,失去。
21.為:給,替。
22.乃左手持卮:卻,表示轉折
23.奪其卮曰:他的,指代先成蛇者
24.遂飲其酒:那,指示代詞
25.終亡其酒:那,指示代詞
26、謂:對......說。
譯文
古代楚國有個人祭過祖宗以後,把一壺酒賞給來幫忙祭祀的門客一壺酒。門客們互相商量說:「大家一起喝這壺酒不足夠,一個人喝它還有剩餘。要求大家在地上畫蛇,先畫好的人喝這壺酒。」
一個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壺准備飲酒,卻左手拿著酒壺,右手畫蛇,說:「我能夠為它畫腳。」他還沒有(把腳)完成,另一個人的蛇畫好了,搶過他的酒壺,說:「蛇本來就沒有腳,你怎麼能給它畫腳呢?」話剛說完,就把那壺酒喝完了。
那個給蛇畫腳的人,最終失掉了那壺酒。
分析點評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蛇本來沒有腳,先畫成蛇的人,卻將蛇添了腳,結果不成為蛇。後遂用畫蛇添足,比喻節外生枝,告訴人們做任何事都要實事求是,不賣弄聰明,否則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會把事情弄砸。
不論對國家、人民或自己,都具有安全性。這個故事的意義是膚淺的,「畫蛇添足」的教訓,值得我們記取。不要因為小小的錯誤而喪失了自己本該有的東西。" 為蛇足者,終亡其酒。",真是可惜!
揭示道理
1:做事不可多此一舉了,否則有時還會失去一些東西,得不償失,弄巧成拙。
2: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
3:這篇寓言告訴人們,凡做一件事情,必須有具體的要求和明確的目標,要以清醒堅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勝利沖昏頭腦。被勝利沖昏頭腦的人,往往為盲目樂觀所蔽,而招致失敗。
掩耳盜鈴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鍾②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③;以錘④毀之,鍾況然⑤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⑥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7)也!
注釋
(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晉國的貴族,被其他四家貴族聯合打敗後,逃在齊國。
亡,逃亡。
(2)鍾:古代的打擊樂器。
(3)則:但是
(4)負:用背馱東西。
(5)錘(chuí):槌子或棒子。
(6)況(huàng)然:形容鍾聲。
(7)遽(jù):立刻。
(8)悖(bèi):荒謬。 (8)惡(e):害怕。
譯文
范氏逃亡的時候,有個人趁機偷了一口鍾,想要背著它逃跑。但是,這口鍾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錘子砸碎以後再背。誰知,剛砸了一下,那口鍾就「咣」地發出了很大的響聲。他生怕別人聽到鍾聲,來把鍾奪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兩只耳朵緊緊捂住繼續敲。害怕別人聽到鍾的聲音,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為別人也聽不到了,這就太荒謬了。
寓意
鍾的響聲是客觀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總是要響的。凡是要客觀存在的東西,都不依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有的人對不喜歡的客觀存在,採取不承認的態度,以為如此,客觀就不存在了,這和「掩耳盜鈴」一樣,都是極端的主觀唯心主義——唯我論的表現。
嫦娥奔月
羿請不死之葯於西王母,羿妻嫦娥竊之奔月,託身於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和.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摘令伐木。
注釋
斫:zhuo,大鋤;引申為用刀、斧等砍
翻譯
羿從西王母處請來不死之葯,後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這顆靈葯,飛往月宮 嫦娥於是就住在月宮之中,變成了蟾蜍 就是傳說中的月精 故老的傳說中月亮上有顆桂樹,還有蟾蜍。因此有一本記錄異事的書上說:」月亮上有顆桂樹非常高,樹下有個人不停的砍砍,可是樹被砍開之後馬上就癒合了,砍樹的人叫做吳剛,是西河人,在學仙道的時候犯了過錯,就罰他砍伐桂樹。
刻舟求劍
楚(周代國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縣北)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節選自《呂氏春秋·察今》
注釋
1.涉--渡,由後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語後置的標志。
3.其--他的,代詞。
4.自--從。
5.墜--掉,落。
6.於--在,到。
7.遽--立刻,急忙,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詞,這兒。
10.吾--我的。
11.之--結構助詞,不譯。
12.所從墜--從劍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詞。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劍,代詞。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這樣。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塗嗎?「惑」,迷惑,糊塗。「不亦......乎」是一種委婉的反問句式。
譯文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劍掉下去的地方刻了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來後,他便從自己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尋找劍。
船已經向前走了,而劍沒有,像這樣找劍,豈不是太糊塗了嗎?
寓言故事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對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國人似乎胸有成竹,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並向大家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大家雖然都不理解他為什麼這樣做,但也不再去問他。
船靠岸後那楚國人立即在船上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不見寶劍的影子。他覺得很奇怪,自言自語說:「我的寶劍不就是在這里掉下去嗎?我還在這里刻了記號呢,怎麼會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紛紛大笑起來,說:「船一直在行進,而你的寶劍卻沉入了水底不動,你怎麼找得到你的劍呢?」
其實,劍掉落在江中後,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精衛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音同「笑」)。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山海經》
注釋
1、曰:叫作
2、發鳩之山:古代傳說中的山名
3、拓木:拓樹,桑樹的一種
4、狀:形狀
5、烏:烏鴉
6、文首:頭上有花紋。文,同「紋」,花紋
7、其鳴自詨:它的叫聲是在呼喚自己的名字
8、是:這
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兒
10、故:所以
11、湮:填塞
古今異義詞
赤足:1.文中指紅色的腳。
2.現代漢語中指光腳。
譯文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發鳩山,山上長了很多柘樹。樹林里有一種鳥,它的形狀像烏鴉,頭上羽毛有花紋,白色的嘴,紅色的腳,名叫精衛,它的叫聲像在呼喚自己的名字。這其實是炎帝的小女兒,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東海遊玩,溺水身亡,再也沒有回來,所以化為精衛鳥。經常叼著西山上的樹枝和石塊,用來填塞東海。濁漳河就發源於發鳩山,向東流去,注入黃河。
⑵ 小學文言文有哪些
學弈
弈秋,通國之善弈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吾曰:非然也。
【譯文】
弈秋是全國最會下棋的人。讓弈秋教兩個人學習下棋,其中一個人學下棋時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弈秋的教導,可是他心裡一直認為天鵝會從頭頂飛過,想拿弓箭去射它。雖然他同前一個人在一起學習,學習的效果卻不如前面的人好。能說這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始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6),及(7)日中,則(8)如盤盂(9),此不為(10)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11),及其日中如探湯(12),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13)也。兩小兒笑曰:「孰(14)為汝(15)多知乎?」
【譯文】
孔子到東方游歷,見到兩個小孩在辯論,(就過去)問他們在辯什麼。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距人近,而到中午的時候離人遠。」
(另)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遠,而到中午的時候近。」
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馬車的車頂那麼大。等到中午,就像盤子一樣大,這不就是遠的(看起來)
小而近的(看起來)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很涼快,等到了中午的時候(感覺)就像進入了澡塘,這不就是越近
(感覺)越熱越遠(感覺)越涼嗎?」
孔子也無法決斷(誰對誰錯)。兩個小孩笑話孔子說:「誰說你知識淵博?」
伯牙絕弦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譯文】
俞伯牙最擅長彈琴,鍾子期有很強的音樂鑒賞能力.俞伯牙彈琴時,心裡想到高山,鍾子期聽了,贊嘆到:「好啊,我彷彿看見了巍峨的泰山!」俞伯牙心裡想到流水,鍾子期就說:「好啊,我彷彿看見了奔騰不息的江河!」不管俞伯牙心裡想什麼,鍾子期都能准確的理解出他的心意.鍾子期死後,俞伯牙感到世上再也沒有知音了,於是他把心愛的琴摔碎,終身不再彈琴。
⑶ 文言文中的「小學」的意思
「小學」二字最早並不專指學校。西漢時稱「文字學」為「小學」,唐宋以後又稱「小學」為字學。讀書必先認字,掌握字形、字音、字義,學會使用。周朝兒童入學,首先學六甲六書(六甲指兒童練字用的筆畫較簡單的六組以甲起頭的干支。六書即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所以從前把「文字學」稱「小學」,「小學」之名即由此而得。
蓋小學者,國故之本,王教之端,上以推校先典,下以宜民便俗,豈專引筆畫篆、繳繞文字而已。苟失其原,巧偽斯甚。 ——《國故論衡•小學概說》
「小學」在古代就是古漢語文字學
一,什麼是小學? 即語言文字之學
古代小學先教授六書,所以把研究文字訓詁音韻方面的學問叫小學。
每個文字具有三個部分:1.字形;2.字義;3.字音。
在漢代,分別不很顯著。
宋末王應麟《玉海》已分成三種:體制.訓詁.音韻。
清代的《四庫全書》,把小學書分為:訓詁.字書.韻書三類。
小學附庸於經學,以經學為大學,故稱語言文字之學為小學。分音韻、文字、訓詁三。
⑷ 小學生簡短的文言文
論語八則: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學而》)
學習需要不斷復習才能掌握。學了知識,按時復習,這是愉快的事。這里既有學習方法,也有學習態度。朋,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探討問題,是一種樂趣。
人家不了解,我卻不怨恨,是君子的風格。這是講個人修養問題。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3、子曰:「學而不思則閏;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這里闡述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也是講學習方法的。
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孔於說:「子路,教給你正確認識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這段說的是對待事物的正確態度。
5、子貢問曰: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麼叫「文」呢?」孔子說:「他聰敏而又愛好學刁,並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因此用『文』做他的謚號。」這里借回答於貢的問話,借題發揮,教育弟子要勤學好問。
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
這一則是孔子的自述,講的是學習態度和方法。要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裡,不斷積累知識。「學而不厭」,講的是好學精神,學無止境,從不感到滿足。「誨人不倦」,講的是教學態度,要熱情地教導學生。孔於一生都是這樣做的,所以他說:「對我來說,有什麼呀?」表現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這里說的是只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老師。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孔子說:「(對待任何事業和學問)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這段主要講學習的三個層次,只有以之為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
⑸ 小學語文的文言文篇目
楊氏之子
【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
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伯牙絕弦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鍾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學弈
《孟子·告子上》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兩小兒辯日
《列子·湯問》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⑹ 小學文言文都學哪些
小學6年階段,孩子要學習簡單古文,領悟其中道理和真諦。這些都先人給我們留下來瑰寶和文化遺產,讓孩子充分理解各種奧秘,不僅對其成長、成才大有裨益,而且也對文化傳承和弘揚。小編整理人教版教材總結以下12篇必背文言文,希望能引起家長朋友們重視。
楊氏之子
南北朝:劉義慶
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夫子家禽。」
學弈
先秦:佚名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陳元方候袁公
南北朝:劉義慶
陳元方年十一時,候袁公,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強者綏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嘗為鄴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靜,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
葉公好龍
兩漢:劉向
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 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孟母三遷
兩漢:劉向
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時,嬉遊為墓間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乃去,舍市旁,其嬉遊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旁。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處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
揠苗助長
先秦:佚名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伯牙絕弦
未知:佚名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愚人食鹽
南北朝:僧伽斯那
昔有愚人,至於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聞已,更為益鹽。既得鹽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緣有鹽故。少有尚爾,況復多也?」愚人無智,便空食鹽。食已口爽,反為其患。
一毛不拔
魏晉:邯鄲淳
一猴死,見冥王,求轉人身。王曰:「既欲做人,須將毛盡拔去。」即喚夜叉拔之,方拔一根,猴不勝痛叫。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刻舟求劍
先秦:佚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畫蛇添足
兩漢:劉向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文侯與虞人期獵
兩漢:劉向
魏文侯與虞人期獵。日,飲酒樂,天雨。文侯將出,左右曰:「今日飲酒樂,天又雨,公將焉之?」文侯曰:「吾與虞人期獵,雖樂,豈可不一會期哉!」乃往,身自罷之。魏於乎始強。
世無良貓
清代:樂鈞
某惡鼠,破家求良貓。厭以腥膏,眠以氈罽。貓既飽且安,率不食鼠,甚者與鼠游戲,鼠以故益暴。某恐,遂不復蓄貓,以為天下無良貓也。無貓邪,不會蓄貓也。
⑺ 小學語文文言文
墨子 兼愛 上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
則不能治。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
之所自起,則弗能攻。治亂者何獨不然?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
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
當察亂何自起(2)?起不相愛。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子自愛,不
愛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臣自愛,不愛君,
故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也。雖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
亦天下之所謂亂也。父自愛也,不愛子,故虧子而自利;兄自愛也,不愛弟,
故虧弟而自利;君自愛也,不愛臣,故虧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愛。
雖至天下之為盜賊者亦然:盜愛其室,不愛其異室,故竊異室以利其室。
賊愛其身,不愛人,故賊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愛。雖至大夫之相
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亦然:大夫各愛其家,不愛異家,故亂異家以利其家。
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天下之亂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愛。
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君若其身,
惡施不孝(3)?猶有不慈者乎?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
有(4)。猶有盜賊乎?故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故盜
賊亡有。猶有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乎?視人家若其家,誰亂?視
人國若其國,誰攻?故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
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
則天下治。
故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
惡則亂。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
注釋——————————
(1)兼愛是墨家學派最有代表性的理論之一。所謂兼愛,其本質是要求人們愛人如己,彼此之間不要存在血緣與等級差別的觀念。墨子認為,不相愛是當時社會混亂最大的原因,只有通過「兼相愛,交相利」才能達到社會安定的狀態。這種理論具有反抗貴族等級觀念的進步意義,但同時也帶有強烈的理想色彩。(2)當:讀為「嘗」。(3)惡(wū):何。(4)亡:通「無」。
墨子 兼愛 中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
此為事者也。」然則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國
之與國之相攻,家之與家之相篡,人之與人之相賊,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
孝,兄弟不和調,此則天下之害也。」
然則崇此害亦何用生哉(1)?以不相愛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愛生。」
今諸侯獨知愛其國,不愛人之國,是以不憚舉其國,以攻人之國。今家主獨
知愛其家,而不愛人之家,是以不憚舉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獨知愛其身,
不愛人之身,是以不憚舉其身,以賊人之身。是故諸侯不相愛,則必野戰;
家主不相愛,則必相篡;人與人不相愛,則必相賊;君臣不相愛,則不惠忠;
父子不相愛,則不慈孝;兄弟不相愛,則不和調。天下之人皆不相愛,強必
執弱,富必侮貧,貴必敖賤(2),詐必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
以不相愛生也。是以行者非之(3)。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
然則兼相愛、交相利之法將奈何哉?子墨子言: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
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是故諸侯相愛,則不野戰;家主相
愛,則不相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君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
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
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是
以仁者譽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則善矣;雖然,天下之難物於故
也(4)。」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識其利、辯其故也。今若夫攻
城野戰,殺身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難也。若君說之(5),則士眾能為之。
況於兼相愛、交相利,則與此異!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
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此何難之有?
特上弗以為政、士不以為行故也。」昔者晉文公好士之惡衣,故文公之臣,
皆牂羊之裘(6),韋以帶劍(7),練帛之冠,入以見於君,出以踐於朝。是其
故何也?君說之,故臣為之也。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要(8),故靈王之臣,皆以
一飯為節,脅息然後帶,扶牆然後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
君說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句踐好士之勇,教馴其臣,和合之,焚舟失火,
試其士曰:「越國之寶盡在此!」越王親自鼓其士而進之,士聞鼓音,破碎
亂行(9),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餘,越王擊金而退之。是故子墨子言曰:
「乃若夫少食、惡衣、殺人而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難也。若苟君說之,
則眾能為之;況兼相愛、交相利,與此異矣!夫愛人者,人亦從而愛之;利
人者,人亦從而利之;惡人者,人亦從而惡之;害人者,人亦從而害之。此
何難之有焉?特士不以為政而士不以為行故也(10)。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則善矣;雖然,不可行之物也。
譬若挈太山越河、濟也。」子墨子言:「是非其譬也。夫挈太山而越河、濟,
可謂畢劫有力矣。自古及今,未有能行之者也;況乎兼相愛、交相利,則與
此異,古者聖王行之。」何以知其然?古者禹治天下,西為西河漁竇,以泄
渠、孫、皇之水。北為防、原、派,注後之邸(11)、嘑池之竇,灑為底柱(12),
鑿為龍門,以利燕代胡貉與西河之民。東方漏之陸(13),防孟諸之澤,灑為
九澮,以楗東土之水,以利冀州之民。南為江、漢、淮、汝,東流之注五湖
之處,以利荊楚、干、越與南夷之民。此言禹之事,吾今行兼矣。昔者文王
之治西土,若日若月,乍光於四方,於西土。不為大國侮小國,不為眾庶侮
鰥寡,不為暴勢奪穡人黍稷狗彘。天屑臨文王慈,是以老而無子者,有所得
終其壽;連獨無兄弟者(14),有所雜於生人之間;少失其父母者,有所放依
而長。此文王之事,則吾今行兼矣。昔者武王將事泰山,隧傳曰(15):「泰
山,有道曾孫周王有事。大事既獲,仁人尚作,以祗商(16)、夏、蠻夷丑貉。
雖有周親,不若仁人。萬方有罪,維予一人。」此言武王之事,吾今行兼矣。
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君子,忠實欲天下之富,而惡其貧;欲天
下之治,而惡其亂,當兼相愛、交相利。此聖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
不務為也。」
注釋——————————
(1)「崇」為「察」字之誤。(2)「敖」通「傲」。(3)「行」為「仁」字之誤。(4)「於」為「迂」 之假借字。(5)「說」通「悅」。(6)牂羊:母羊。(7)韋:熟牛皮。(8)細要:細腰。(9)「碎」疑為「陣」字之誤。(10)「士」為「上」之誤。(11)「後」為「召」之誤。(12)「底」為「厎」之誤。(13)「之」為「大」之誤。(14)「連」為「矜」之假借字。(15)「隧」疑為「遂」字之誤。(16)祗:拯救。
墨子 兼愛 下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當
今之時,天下之害,孰為大?曰:若大國之攻小國也,大家之亂小家也,強
之劫弱,眾之暴寡,詐之謀愚,貴之敖賤,此天下之害也。又與為人君者之
不惠也,臣者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此又天下之害也。
又與今人之賤人,執其兵刃毒葯水火,以交相虧賊,此又天下之害也。
姑嘗本原若眾害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愛人、利人生與?即必曰:
「非然也。」必曰:「從惡人、賊人生。」分名乎天下,惡人而賊人者,兼
與?別與?即必曰:「別也。」然即之交別者,果生天下之大害者與?是故
別非也。子墨子曰:「非人者必有以易之,若非人而無以易之,譬之猶以水
救火也(1),其說將必無可矣。」是故子墨子曰:「兼以易別。」然即兼之可
以易別之故何也?曰:藉為人之國,若為其國,夫雖獨舉其國以攻人之國者
哉(2)?為彼者,由為己也。為人之都,若為其都,夫誰獨舉其都以伐人之都
者哉?為彼猶為己也。為人之家,若為其家,夫誰獨舉其家以亂人之家者哉?
為彼猶為己也。然即國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亂賊,此天下之害與?天下之
利與?即必曰天下之利也。
姑嘗本原若眾利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惡人賊人生與?即必曰:「非
然也。」必曰:「從愛人利人生。」分名乎天下,愛人而利人者,別與?兼
與?即必曰:「兼也。」然即之交兼者,果生天下之大利者與?是故子墨子
曰:「兼是也。」且鄉吾本言曰(3):仁人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
下之害。今吾本原兼之所生,天下之大利者也;吾本原別之所生,天下之大
害者也。是故子墨子曰別非而兼是者,出乎若方也。
今吾將正求與天下之利而取之(4),以兼為正。是以聰耳明目相與視聽乎
(5)!是以股肱畢強相為動宰乎(6)!而有道肆相教誨(7),是以老而無妻子者,
有所侍養以終其壽;幼弱孤童之無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長其身。今唯毋以兼
為正,即若其利也。不識天下之士,所以皆聞兼而非者,其故何也?
然而天下之士,非兼者之言猶未止也,曰:「即善矣,雖然,豈可用哉?」
子墨子曰:「用而不可,雖我亦將非之;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姑嘗
兩而進之(8)。誰以為二士(9),使其一士者執別,使其一士者執兼。是故別
士之言曰:「吾豈能為吾友之身,若為吾身?為吾友之親,若為吾親?」是
故退睹其友,飢即不食,寒即不衣,疾病不侍養,死喪不葬埋。別士之言若
此,行若此。兼士之言不然,行亦不然。曰:「吾聞為高士於天下者,必為
其友之身,若為其身;為其友之親,若為其親。然後可以為高士於天下。」
是故退睹其友,飢則食之,寒則衣之,疾病侍養之,死喪葬埋之。兼士之言
若此,行若此。若之二士者,言相非而行相反與?當使若二士者(10),言必
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猶合符節也,無言而不行也。然即敢問:今有平
原廣野於此,被甲嬰胄,將往戰,死生之權,未可識也;又有君大夫之遠使
於巴、越、齊、荊,往來及否,未可識也。然即敢問:不識將惡也家室,奉
承親戚、提挈妻子而寄託之,不識於兼之有是乎?於別之有是乎?我以為當
其於此也,天下無愚夫愚婦,雖非兼之人,必寄託之於兼之有是也。此言而
非兼,擇即取兼,即此言行費也(11)。不識天下之士,所以皆聞兼而非之者,
其故何也?
然而天下之士,非兼者之言,猶未止也,曰:「意可以擇士,而不可以
擇君乎?」姑嘗兩而進之。誰以為二君(12),使其一君者執兼,使其一君者
執別。是故別君之言曰:「吾惡能為吾萬民之身,若為吾身?此泰非天下之
情也(13)。人之生乎地上之無幾何也,譬之猶駟馳而過隙也。」是故退睹其
萬民,飢即不食,寒即不衣,疾病不侍養,死喪不葬埋。別君之言若此,行
若此。兼君之言不然,行亦不然,曰:「吾聞為明君於天下者,必先萬民之
身,後為其身,然後可以為明君於天下。」是故退睹其萬民,飢即食之,寒
即衣之,疾病侍養之,死喪葬埋之。兼君之言若此,行若此。然即交若之二
君者,言相非而行相反與?常使若二君者,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
猶合符節也,無言而不行也。然即敢問:今歲有癘疫(14),萬民多有勤苦凍
餒,轉死溝壑中者,既已眾矣。不識將擇之二君者,將何從也?我以為當其
於此也,天下無愚夫愚婦,雖非兼者,必從兼君是也。言而非兼,擇即取兼,
此言行拂也。不識天下所以皆聞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然而天下之士,非兼者之言也,猶未止也,曰:「兼即仁矣,義矣;雖
然,豈可為哉?吾譬兼之不可為也,猶挈泰山以超江、河也。故兼者,直願
之也,夫豈可為之物哉?」子墨子曰:「夫挈泰山以超江、河,自古之及今,
生民而來,未嘗有也。今若夫兼相愛、交相利,此自先聖六王者親行之。」
何知先聖六王之親行之也?子墨子曰:「吾非與之並世同時,親聞其聲、見
其色也;以其所書於竹帛、鏤於金石、琢於盤盂,傳遺後世子孫者知之。」
《泰誓》曰:「文王若日若月乍照,光於四方,於西土。」即此言文王之兼
愛天下之博大也,譬之日月,兼照天下之無有私也。即此文王兼也;雖子墨
子之所謂兼者,於文王取法焉!
且不唯《泰誓》為然,雖《禹誓》即亦猶是也。禹曰:「濟濟有眾,咸
聽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稱亂。蠢茲有苗,用天之罰。若予既率爾群對諸群
(15),以征有苗。」禹之徵有苗也,非以求以重富貴,干福祿,樂耳目也;
以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即此禹兼也;雖子墨子之所謂兼者,於禹求
焉。
且不唯《禹誓》為然,雖湯說即亦猶是也。湯曰:「惟予小子履,敢用
玄牡,告於上天後曰:『今天大旱,即當朕身履,未知得罪於上下,有善不
敢蔽,有罪不敢赦,簡在帝心,萬方有罪,即當朕身;朕身有罪,無及萬方。』」
即此言湯貴為天子,富有天下,然且不憚以身為犧牲,以詞說於上帝鬼神。
即此湯兼也;雖子墨子之所謂兼者,於湯取法焉。
且不惟誓命與湯說為然,《周詩》即亦猶是也。《周詩》曰:「王道盪
盪,不偏不黨;王道平平,不黨不偏。其直若矢,其易若厎(16)。君子之所
履,小人之所視。」若吾言非語道之謂也,古者文、武為正均分,貴賢罰暴,
勿有親戚弟兄之所阿(17)。即此文、武兼也,雖子墨子之所謂兼者,於文、
武取法焉。不識天下之人,所以皆聞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然而天下之非兼者之言,猶未止。曰:「意不忠親之利,而害為孝乎?」
子墨子曰:「姑嘗本原之孝子之為親度者。吾不識孝子之為親度者,亦欲人
愛、利其親與?意欲人之所惡、賊其親與?以說觀之,即欲人之愛、利其親
也。然即吾惡先從事即得此?若我先從事乎愛利人之親,然後人報我愛利吾
親乎?意我先從事乎惡人之親,然後人報我以愛利吾親乎?即必吾先從事乎
愛利人之親,然後人報我以愛利吾親也。然即之交孝子者,果不得已乎?毋
先從事愛利人之親者與?意以天下之孝子為遇,而不足以為正乎?姑嘗本原
之。先王之所書,《大雅》之所道,曰:「無言而不讎,無德而不報。投我
以桃,報之以李。」即此言愛人者必見愛也,而惡人者必見惡也。不識天下
之士,所以皆聞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意以為難而不可為邪?嘗有難此而可為者,昔荊靈王好小要,當靈王之
身,荊國之士飯不逾乎一,固據而後興,扶垣而後行。故約食為其難為也,
然後為,而靈王說之,未逾於世,而民可移也,即求以鄉其上也(18)。昔者
越王句踐好勇,教其士臣三年,以其知為未足以知之也,焚舟失火,鼓而進
之。其士偃前列,伏水火而死有不可勝數也(19)。當此之時,不鼓而退也,
越國之士,可謂顫矣(20)。故焚身為其難為也,然後為之,越王說之,未逾
於世,而民可移也,即求以鄉上也。昔者晉文公好苴服。當文公之時,晉國
之士,大布之衣,牂羊之裘,練帛之冠,且苴之屨,入見文公,出以踐之朝。
故苴服為其難為也,然後為,而文公說之,未逾於世,而民可移也,即求以
鄉其上也。是故約食、焚舟、苴服,此天下之至難也,然後為而上說之,未
逾於世而民可移也,何故也?即求以鄉其上也。今若夫兼相愛、交相利,此
其有利,且易為也,不可勝計也,我以為則無有上說之者而已矣。苟有上說
之者,勸之以賞譽,威之以刑罰,我以為人之於就兼相愛、交相利也,譬之
猶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於天下。
故兼者,聖王之道也,王公大人之所以安也,萬民衣食之所以足也,故
君子莫若審兼而務行之。為人君必惠,為人臣必忠;為人父必慈,為人子必
孝;為人兄必友,為人弟必悌。故君子莫若欲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
友兄、悌弟,當若兼之不可不行也。此聖王之道,而萬民之大利也。
⑻ 小學所有文言文及譯文
1《共工怒觸不周山》
原文: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 滿西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譯文:從前,共工與顓頊爭為帝王(共工:傳說中的部落首領。顓頊:傳說中的五帝之一,黃帝軒轅氏的孫子),(共工)發怒撞不周之山(觸:碰,撞。不周山:傳說中的一座大山),支撐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撐,地的四角有大繩拴掛),系掛地的繩子斷了。天向西北方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動(焉:代詞兼語氣詞,與「於是」或「於此」相當);大地的東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東南角流去(潦:積水。水潦,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塵埃:塵土,這里指泥沙。歸:歸向,這里指流向)。
2《誇父逐日》
原文: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譯文:誇父追趕太陽,追至太陽身邊,因炎熱而口渴,喝乾了江河仍嫌不足,於是,欲飲沼澤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手杖棄於路邊,競長成一片桃林。
3《精衛填海》
原文:發鳩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
譯文: 太陽神炎帝有一個小女兒,名叫女娃,是他最鍾愛的女兒。炎帝不僅管太陽,還管五穀和葯材。他事情很多,每天一大早就要去東海,指揮太陽升起,直到太陽西沉才回家。
16 按圖索驥
《漢書
⑼ 古文中的「小學」
西漢時稱「文字學」為「小學」,唐宋以後又稱「小學」為字學。讀書必先識字,掌握字形、字音、字義,學會使用。周朝兒童入學,首先學六甲六書(六甲指兒童練字用的筆畫較簡單的六組以甲起頭的干支。六書即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所以從前把「文字學」稱「小學」,「小學」之名即由此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