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成語文言文

成語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1-19 15:33:05

1. 20條成語典故,文言文的。急啊!!!!!!!!!

守株待兔: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韓非子》

邯鄲學步:昔有學步於邯鄲者,曾未得其彷彿,又復失其故步,遂匍匐而歸耳。——《漢書》

畫蛇添足: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 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馴於已也,先誑之曰:「與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從狙皆伏而喜。——《莊子·齊物論》

螳臂當車:齊庄公出獵,有一蟲舉足將搏其輪。問其御曰:「此何蟲也?」對曰:「此所謂螳螂者也。其為蟲也,知進而不知卻,不量力而輕敵。」庄公曰:「此為人,而必為天下勇武矣!」回車而避之,而勇士歸之。

買櫝還珠: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翡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韓非子》

老馬識途:管仲、隰朋從於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 ——《韓非子·說林上》

拔苗助長: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濫竽充數: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閔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yu)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乘風破浪:宗愨,字元干,南陽涅陽人。叔父高尚不仕。愨年少時,炳問其志。愨曰:「願乘長風破萬里浪。」兄泌娶妻,始入門,夜被劫。愨年十四,挺身拒賊,賊十餘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時天下無事,士人並以文義為業,少文既高尚,諸子群從皆愛好墳典,而愨任氣好武,故不為鄉曲所知。(選自《宋書》

刻舟求劍: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望洋興嘆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渚崖之間,不辨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於是焉年,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鄭人買履: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謂曰:「吾忘持度!」返歸取之。及返,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魯侯養鳥:昔者,海鳥止於魯郊。魯侯御而觴之於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養鳥也,非以鳥養鳥也。

名落孫山:吳人孫山,滑稽才子也。赴舉他郡,鄉人託以子偕往。鄉人子失意,山綴榜末,先歸。鄉人問其子得失,山曰:『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宋·范公偁《過庭錄》

指鹿為馬: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

東施效顰:西施病心而顰其里,其里之丑 見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里,其里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

平漫屠龍:朱漫學屠龍於支離益。殫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無所用其巧。

掩耳盜鈴: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再作馮婦: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 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望見馮婦,趨而迎之。 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

沉魚落雁: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葉公好龍: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 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2. 我要85個成語文言文

守株待兔
揠苗助長
掩耳盜鈴
邯鄲學步
刻舟求劍
孟母三遷
圍魏救趙
破釜沉舟
十面埋伏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3. 用文言文或成語怎麼形容.除了明

文言文常用詞語

高考文言文選用的材料基本是人物傳記。主人公多是正面的文臣武將,文章主要圍繞該人物展開記敘,敘述其生平或幾件突出的事跡,凸現該人物正直敬業、奉公孝順的品行或卓越的才能;選材多來自全是紀傳體的「二十四史」。《史記》正是這一體例的開創者。
選材的相對穩定,必然帶來遣詞用字的相對穩定。如果我們理解並牢記這些比較穩定的常用字,既提高了閱讀速度,又會提高准確率。
一、與政事相關的常用詞
官員到某地任職,做一些相關的政事,實行一定的政策,會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貶評論。於是官員與百姓、官員與官員、官員與國君(帝王)之間就會有許多「動作」發生。
1.詣:到,去。
2.勸:①鼓勵,獎勵;②受到鼓勵、獎勵。
3.課:考核、督促、徵收。
4.風、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視,巡行;考察,核實,查明。
6.游:①遊玩,游覽;②旅行,外出求學或求官;③交際,交往。
7.趣、趨:①小步走,跑;又引申為趕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舉報,檢舉,揭發。
9.白:告訴,報告。常用於官吏之間。
10.短:進讒言,說壞話。
11.害:嫉妒。
12.聞:①聽說,聽見;②使知道,報告給……知道。對於義項②要特別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統治者——國君,強化了這一點,閱讀時就不至於認為下文中國君和主人公發生的事件顯得突兀。怎麼國君知道了並參加進來了呢?其實就是「聞」字在起作用。如「沒死以聞」,「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13.折:指斥,指責,駁斥。
14.讓:①責備,責怪;②謙讓,辭讓。
15.黨:偏袒,夥同,包庇。
16.矯:假託,假傳。
17.質:作人質;抵押。
18.次:①臨時駐扎(用於軍隊);②住宿,停留(用於個人)。
19.輸:繳納(貢品或賦稅)——由「輸送、運輸」引申。
20.當:判刑,判罪。後多帶表示懲罰意義的詞語。
21.坐:①因……犯罪或錯誤,觸犯;②牽連,定罪。
22.多:贊揚,欣賞。「高、貴」等字,若帶賓語,就是意動,也意譯為此。
23.少:批評,輕視,看不起。
這是一些常見的單音動詞。我們基本可以按照官員行為、他官(官場)反應、社會評價三個層面來掌握。

二、官職人物常用詞語
1.表官職的
(1)宰相:總攬政務的大官。宰,主持,相,輔佐。
(2)御史大夫:其權力僅次丞相。
(3)六部:吏、戶、禮、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書省:中央行政機要機關。
(6)尚書:六部最高行政長官。
(7)太尉:軍事首腦。
(8)郎中:尚書屬下部員。
(9)宦官:宮廷內侍,又稱太監。
(10)侍郎侍中:官庚侍衛。
(11)校尉:漢代軍事長官。
(12)翰林學士:管文件,圖書,侍讀。
(13)太史:記史,管文收。
(14)國子監:中央教育機構。
(15)左右拾遺:唐代諫官。
(16)總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長官。
(17)巡撫:總攬一省行政軍事長官。
(18)知州:州一級行政長官。知,管理。
(19)太守:郡一級行政長官
(20)主簿:秘書。
2.表官職變化的
①表授予官職的詞語。
征:由皇帝徵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職。如:公車特徵拜郎中。《張衡傳》
辟:由中央官署徵聘,然後向上薦舉,任以官職。如:連辟公府不就。《張衡傳》
薦、舉:由地方官向中央舉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如:舉其偏,不為黨。《左傳"襄公三年》
如:韓琦鎮長安,薦知涇陽縣。《宋史·侯可傳》
拜:授予官職。如:……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征拜郎中。《張衡傳》
選:通過推薦或科舉選拔任以官職。《元史·賈魯傳》:「延、至治間……選丞相東曹掾。」
除:任命,授職。如:尋蒙國恩,除臣冼馬。《陳情表》
授:授給、給予官職。《元史·賈魯傳》:「秦定初恩授東平路儒學教授。」
賞:指皇帝特意賜給官銜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譚嗣同》
封:指帝王將爵位或土地賜給臣子。如: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鴻門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職。如:魯居喪服闋,起為太醫都事。《元史·賈魯傳》
察:考察後予推薦,選舉。如:郡察孝廉,州舉茂才。《三國志·吳主傳》
仕:做官。如: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
仕宦:做官,任官職。如:汝是大家子,仕官於台閣。《孔雀東南飛》
仕進:進身為官。如:邁少恬靜,不慕仕進。《晉書·許邁傳》
②表罷免官職的詞語。
罷:免去,解除官職。如:竇太後大怒,乃罷逐趙綰、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傳》
絀、黜:廢掉官職。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賞。《封建論》
免:罷免。如:免官削爵。〈漢書"貢禹傳〉
奪: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脅服奪其官。《書博雞者事》
③表提陞官職的詞語。
升:陞官。如:升(魯)台都事。《元史·賈魯傳》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為後將軍。《漢書"趙充國傳》
拔:提升本來沒有官職的人。如:山濤(人名)作冀州(長官),拔三十餘人。李白《與韓荊州書》
遷: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賈誼傳》
陟:進用。如: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出師表》
晉、進:晉陞官職,提高職位或級別。如:成語「加官進爵」
加:加封,即在原來的官銜上增加榮銜,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權。如:平劇盜賴文政有功,加秘閣修撰。《宋史·辛棄疾傳》
拜:按一定禮節授予(任命)官職,一般用於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表降低官職的詞語。
謫:因罪被降職或流放。如: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
貶:①降職。如:貶連州刺史。《劉禹錫傳》②降職並外放。如:貶邵州刺史,不半道,貶永州司馬。《新唐書·柳宗元傳》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卜居》
左遷:降職貶官,特指貶官在外。如: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琵琶行》
竄:放逐,貶官。如:暫為銜使,遂竄南夷。(韓俞《進學解》)
左除、左降、左轉:降職。如:帝怒,乃罷(陸)贄宰相,左除(張)滂等官(《新唐書·裝延齡傳》)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應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則民受其殃。(《後漢書·明帝紀》)
⑤表調動官職的詞語。
遷:調動官職,一般指提升。《漢書·王尊傳》:「遷東郡太守。」
徙:一般的調動官職。如:徙王信為楚王。《淮陰侯列傳》
調:變換官職。如:調為隴西都尉。《漢書"袁盎傳》
轉、調、徙:調動官職。《張衡傳》:「再轉復為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
補:補充空缺官職。如:太守察王尊廉,補遼西鹽官長。《漢書·王尊傳》
改:改任官職。如:改刑部詳覆官。《宋史·王濟傳》
出:京官外調。如:出為河間相,時國王驕奢。《張衡傳》
⑥表兼代官職的詞語。
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後序》
領:兼任(較為低級的官職)。如:桓溫鎮江口,復引(喬)為司馬,領廣陵相。《晉書·袁喬傳》
行:代理官職。如:太祖行奮武將軍。《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署:代理、暫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屬監獄。《漢書·王尊傳》
權:暫代官職。如:時韓愈吏部權京兆。《劉公嘉話》
判:高位兼低職。如:除鎮安武勝軍節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韓琦傳》
假:臨時的,代理的。如:乃相與共立為假上將軍。(《史記·項羽本記》)
攝:暫代官職。如:俄檢校侍中,攝史部尚書。(《新唐書·杜如晦傳》)
守:代理官職。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為主薄,守高密令。(《三國志·王修傳》)

⑦表辭官
告老:官員年老。如:時年已七十,遂隱上山,懸車告老。
解官:辭去官職。如:得監和州稅,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歸養》
請老:古代官吏請求退休養老。如:祁溪請老,晉侯問嗣焉。
乞身:古代認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稱請求退職為「乞身」。如:時天下略定,通思欲避榮寵,以病上書乞身。(《後漢書·李通傳》)
乞骸骨:古代官吏請求退職,,意思是使骸骨歸葬故鄉。如:龔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
移病:上書稱病,為居官者請求退職的委婉語。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滿三月賜告。(《漢書·疏廣傳》)
致仕:交還官職,即退休。如:以刑部尚書致辭仕。(《新唐書·白居易傳》)
這些詞,都有個明顯的特徵,即後面常帶表示官職或地點的專有名詞,這給我們的翻譯帶來了方便——可以不譯。更重要的是,官職的變動特別是主觀情緒明顯的降職和升職,往往是我們推斷翻譯主人公行為、事件中生難字詞的重要依據。
3.表人物個性的:耿、(仁)厚、(仁)矜、耿介、剛毅、周密、寬厚、正直、埂、鯁、骨鯁、鯁切、聰、慧、敏、木訥、佞、詐、阿諛、諂讒、譎
耿:光明。
埂:()正直。
鯁:()直爽,正直。
佞:()能說會道,引為巧言諂媚。
譎:()欺詐,玩弄手段。
4.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節、清(廉)、淫(靡)、貪(濁)
5.與科考有關的:貢舉、第、登第、中第、狀元、解元、鄉試
6.與學校有關的:庠、序、太學、博士、太傅
7.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8.表贊揚的:多、嘉、稱、譽、與、許、嘆
多:稱贊。
嘉:贊美。
與:()贊許。
9.表社會狀態的:治、亂、興、盛、衰
10.表少數民族的:蠻、夷、戎、狄
蠻:南蠻,古代統治階級對南部民族帶污衊性的稱呼。
夷:東部少數民族。
戎:西部少數民族。
狄:北部少數民族。
11.表人物地位的:貴、顯、卑、官紳、豪
12.表主管的:知、典、主
13.與水利有關的:堤、決、潰、溢、漲、灌溉、澇、旱、堰、蕪穢
14.與糧食有關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穡、耕耘、稔、熟、刈、糴、糶、廩、稟、府、荒、欠收
稔:()莊稼成熟。
刈:()割;鐮刀一類的農具。
廩:米倉。官府供給糧食。
稟:()給於各物。
府:古代國家收藏文書或財物的地方,藏兵器的地方叫庫。後來成了同義詞。
荒:荒年,收成不好。
15.表糧食豐收的:豐、饒、贍、足、給、佚
贍:富足,充足;供給。
給:足,豐足。
16.表食物的:糗、饌、餚、膳、羞(饈)、蔬、果、脂膏
17.表飽飢的:飽、飢、餓、餒、饉
餒:飢餓,五穀沒有收成。
饉:蔬菜和野菜吃不上。連用時飢和謹無區別。
18.表俸祿的:俸、祿、秩、餉
秩:官吏的俸祿。
19.表布匹的:布、麻、匹、絲、絹、錦、練、綾、綃、縑、綢、羅、緞、綺、紗、絛、縞、縑、繒、蠶、桑
20.表穿戴的:紈絝、布衣、履、綬、冠、冕、巾、弱冠、免冠、帶
21.表房舍的:宇、舍、館、宅、第、邸、廡、屋
宇:屋檐。
廡:()高堂周圍的郭房,廚房;房屋。
22.表桌床的:案、幾、床、榻
23.表違背的:牾、忤、逆、倍(背)
忤:()違反,抵觸。
牾:()逆。
24.表揭發的:劾、訐、揭
劾:()揭發罪狀。
訐:()攻擊或揭發別人的短處。
25.表害怕的:畏、懼、憚、駭、患
26.表嫉恨的:惡、厭、憎、貶、銜、怨、患、疾、恨、怒、詛
銜:藏在心中,特指懷恨。
詛:詛咒。
27.表暗中的:陰、間、密
28.表誣陷的:中、譖、誣
譖:()說壞話誣陷別人。
29.表朝見的:朝、覲
覲:()原指諸侯秋天朝見天子,朝:諸侯春天朝見天子,後來都泛指朝見帝王。
30.與京城有關的:禁、闕、畿、京、京畿
畿:()京城所管轄的地方。
31.與皇帝有關的:上、帝、祚、踐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詔、召、誥、(駕)幸、膳、對策、輪對、奏、表、疏
祚:福;帝王。
踐祚:即位。
32.表說話的:曰、雲、謂、詔、誥、告、敕、白、陳、對、語、諭、喻、曉、辯、問、謝、折、詰、訴、咨(諮)
告:告誡,囑咐;皇帝的命令或詔書。
諭:告訴,使人知道;知道,了解,明白。
折:駁斥,使對方屈服。
詰:()責備,追問。
訴:告狀;誹謗。
33.表勸說的:說、勸、規、諷、譏、謗、諫
34.表責備的:過、責、咎、誅、讓、譴、尤、折
讓:責備,責怪
尤:罪過,過錯
折:駁斥,使對方屈服
35.表寬容的:容、貸、恕、寬
36.表喜樂的:樂、欣(然)、悅(說)、歡、蹈舞
37.表哀怒的:怒、憤、惱、忿恚、涕泣、罵、責、戾、詬、謾
戾:()①凶暴,猛烈②違背,違反或乖張,不講情理
詬:①恥辱②罵
忿:()憤怒,怨恨。
恚:()恨、怒。
38.表刑罰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
族:滅族。
流:流放,古代的一種刑罰。
赭衣:赭,紅褐色。「衣赭衣,關三木」是古代犯人特穿的衣服。
械:桎梏,腳鐐和手銬。
39.表監獄的:囹圄、獄
40.表拜訪的:造、過、訪、謁(見)、顧
41.表告別的:辭、別、謝
42.表離開某地的:去、遷、徙
43.表到往某地的:如、過、詣、往、經
44.與馬匹有關的:馬、駒、廄、策、羈、縻、轡、逸、馭、御、駕、轅、轍
逸:馬脫了韁繩,放縱。
45.錶行動的:步、趨、走、遁、亡、逃、徙、匿、逋
遁:()逃,「遁」與「逃」均是逃離某個地方,但「遁」比「逃」更隱蔽,多指悄悄地遛走,不知去向。
逋:()①逃亡,逃跑。②拖延,遲延。
46.表死亡的:(駕)崩、山陵崩、薨、卒、不祿、死、沒(歿)、終、圓寂
三、值得重視的特殊單音詞
1.獄:案件,案情;監獄:監管案件。
2.脫:①副詞,表推測,也許、或許;「事既未然,脫可免禍」。②連詞,表假設,倘若、如果。
3.第:①只,只是,只要;②科舉考試或官員考核的等級,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級。(單獨的「最」也可表示等級)
4.獨:若在疑問句中,表反問,難道、怎麼。「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廉頗藺相如列傳》)。同樣用法的還有「寧」「顧」。w
5.他:別的,其他的,另外的。「又顧而之他」「王顧左右而言他」(《齊人有一妻一妾》)。
四、值得了解的相關復音詞
1.下車:剛上任、剛到任。現有成語「下車伊始」。
2.乞骸骨、請辭、告老、請歸、乞歸:辭官。
3.用事:掌權,主管。
4.視事:在任,在職;辦公。
5.聽事:辦公的地方。
6.逆旅:旅館。
7.部曲:私家軍隊。
8.祖道:在路上設宴為人餞行。祖,祭祀路神。
9.家人:平民,老百姓。不同於「家裡人」和「傭人、僕人」。
10.起家:起於家,就是從家裡被徵召為官。
11.作色:發怒。
12.從子:侄子。從,堂房親屬;又如「從兄、從弟、從父」等。
五、相對穩定的通假字
1.鄉,通「向」:「侯生果北鄉自剄」(《史記·魏公子列傳》)。
2.詳,通「佯」:「行十餘里,廣詳死」(《史記·李將軍列傳》)。
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史記·項羽本紀》)。
4.倍,通「背」:「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記·項羽本紀》)。
5.禽,通「擒」:「禽滅六王」(《史記·秦始皇本紀》)。
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史記·淮陰侯列傳》)。
7.趣,①通「趨」:「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史記·孫臏列傳》)。
②通「促」:「趣趙兵亟入關」(《史記·陳涉世家》)。
8.內,通「納」:接納,讓……近來;藏。「無內諸侯軍」(《史記·高祖本紀》)。
9.郤,通「隙」:隔閡,矛盾。「令將軍與臣有郤」(《史記·項羽本紀》)。
10.責,通「債」:「此兩家常折券棄責」(《史記·高祖本紀》)。
六、表示時間的詞
高考文言文的第四題,也就是目前試卷格局(除上海卷)的第十四題——「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正確(或不正確)的項」,錯誤項設置的一般特點是:個別字詞的錯譯和打亂原文的六要素,即主要是人與時、地、事的錯接。錯譯的字詞以上面的詞為常見。至於人與時、地、事的錯接,也就是故意讓這幾個要素和主人公張冠李戴,比如補(譯)出的省略成分錯誤。因此,我們不應忽略一些能暗示前後事件關系的時間詞。
1.表瞬間:俄、俄而、俄頃;頃、頃之、頃刻、有頃;旋、尋、無何。
2.表過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時,初,時、當是時,曩、嘗,昔、向。
3.表一段時間:比、迨、逮、及、洎、居(後帶時間,則譯作「過了…」,不譯作「居住」,如「居無何,居三月」)
如果掌握這些字詞的同時,又養成閱讀時用「/」或序號標出事件起止的習慣,就明確了語境的起止區間,方便理解判斷。
七、其他常用詞語
(1)先:祖先,已經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長輩。
(2)課:督促勸說去做某件事。
(3)秩:官吏的俸祿,十年為一秩。
(4)逸:馬脫了韁繩,放縱。
(5)禁:皇帝居住的地方。
(6)對:回答或對話。
(7)如:到,往。
(8)檄:古代用來徵召、聲討的文書。
(9)中:中傷、誣蔑別人,使受損害。
(10)誣:捏造事實誣陷別人、言語不真實。
(11)掾:古代屬官的統稱。
(12)工:工匠,精巧,擅長,官吏。
(13)僭:超越本分,過分,虛假不真實。
(14)孤:幼年失去父親。
(15)貸:借出、借入,寬容、寬免。
(16)獄:官司,案件,監牢。
(17)白:告訴。
(18)與:贊揚。
(19)多:贊揚。
(20)遽:急速,就,恐懼。
(21)尤:罪過過錯,指責歸罪,優異突出,特別尤其。
(22)給:食用豐足。
(23)劫:強奪,掠取,威逼,威脅。
(24)按:追究,考察,調查。
(25)贍:富足充足,供給供養。
(26)令:美好,縣令。
(27)執:捉拿。
(28)延:延請。
(29)省:減免。
(30)謝:道歉,推辭,告訴。
(31)第:次第,官僚和貴族的住宅,科舉考試的等級。
(32)折:駁斥,指責使對方屈服。
(33)察:考察,考察後給予推薦。
(34)赧:因羞愧而臉紅。
(35)竟:結束,完。
(36)坐:因……而犯罪,因為。
(37)尋:不久。
(38)祚:大堂前東面的台階,帝位。
(39)造:造訪。
(40)過:拜訪,經過,過失,責備。
(41)弒:子殺父,臣殺君。
(42)用:財用,因為。
(43)典:主持。

4. 文言文成語

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葉公好龍
葉公好龍,室中雕文盡以為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拖尾於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神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夫似龍而非龍也.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賣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為宋國笑.

5. 成語文言文及翻譯

1.執竿入城
魯有執長竿入城門者,初豎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聖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翻譯:魯國有個拿著長長的竿子進入城門的人,起初豎立起來拿著它,不能進入城門,橫過來拿著它,也不能進入城門,實在想不出辦法來了。一會兒,有個老人來到這里說:「我並不是聖賢,只不過是見到的事情多了,為什麼不用鋸子將長竿從中截斷後進入城門呢?」那個魯國人於是依從了老人的辦法將長竿子截斷了。
2.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翻譯: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他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船靠岸後,那楚人立即從船上刻記號的地方跳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仍不見寶劍的影子。其實他又怎麼找得到寶劍呢?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3.葉公好龍
葉公好龍,室中雕文盡以為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拖尾於堂。葉公見之, 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神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夫似龍而非龍也。
翻譯:從前有個叫葉公的人非常喜歡龍。在他的家裡,牆上畫著龍,柱子上雕著龍,穿的蓋的上面都綉著龍。天上的真龍聽說葉公喜歡龍,就來到葉公家拜訪他,長長的尾巴伸在堂上,把頭探進窗戶里張望。葉公看到天上的真龍後,嚇得魂飛膽破,臉色都變色了,急忙躲起來。原來,葉公喜歡的不是真龍,而是那些畫的、綉的、刻的假龍。

6. 我要15篇成語故事文言文帶翻譯的!!!

1.狡兔三窟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請為君復鑿二窟。
翻譯:狡兔三窟才免去死亡危險,你只有一處安身之所,不能高枕無憂啊!
2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於是遂去。
翻譯:劉邦(對樊噲)說:「剛才出來沒有告辭,這怎麼辦呢?」樊噲說:「做大事情不必顧慮細枝末節,講大禮不必講究小的禮讓。現在人家正象切肉的刀和砧板,我們是魚和肉,為什麼(還要)告辭呢?」於是就走了。
3,樂不思蜀
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 「此間樂,不思蜀。」
翻譯:司馬文王同劉禪一起歡宴,司馬文王喊來樂工舞女,特地為劉禪演唱劉禪故國蜀地的樂音舞蹈,在旁的人們都為劉禪的忘國感到悲傷,只有劉禪一人歡樂嬉笑,無動於衷……又另一天,司馬文王問劉禪:「你很思念蜀國嗎?」劉禪說:「這里好,這里歡樂,我不思念蜀國。」

7. 古文中的成語

【絕妙好辭】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捷悟》:「魏武嘗過曹娥碑下,楊 修從。碑背上見題作『黃絹幼婦,外孫蒱臼』八字。魏武謂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別記所知。修曰:『黃絹,色絲也,於字為絕。幼婦,少女也,於字為妙。外孫,女子也,於字為好。蒱臼,受辛也,於字為辭。所謂絕妙好辭也。』」後用以指極其美妙的文辭。
【葉公好龍】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譯文】葉公子高(人名)喜好龍,衣服的帶鉤上畫龍,喝酒的爵上畫龍,房屋上的雕刻花紋是龍。於是天上的龍聽說了就下來,從窗子探進頭,把尾巴放進廳堂。葉公看見了,掉頭逃跑,(嚇得)魂不附體,(嚇得)臉色茫然無主。這個葉公不是喜好龍,是喜好象龍又不是龍的東西。

【雞鳴狗盜】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譯文】世人都稱道孟嘗君能夠招攬士人,士因為這個緣故歸附他,而孟嘗君終於依靠他們的力量,從像虎豹一樣兇狠的秦國逃脫出來。唉!孟嘗君只不過是一群雞鳴狗盜的首領罷了,哪裡能夠說得上得到了賢士?不是這樣的話,孟嘗君擁有齊國強大的國力,只要得到一個賢士,(齊國)應當可以依靠國力成為天下霸主而制服秦國,還用得著雞鳴狗盜之徒的力量嗎?雞鳴狗盜之徒出現在他的門庭上,這就是賢士不歸附他的原因。

8. 成語,文言文句子,要經典的,有意境的,越多越好

1.情若似墨煙青花,又何畏頃刻春華。
2.靜水流深,滄笙踏歌;三生陰晴圓缺,一朝悲歡離合。

3.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4.若我白發蒼蒼,容顏遲暮,你會不會,依舊如此,牽我雙手,傾世溫柔。

5.夢除非,往事追,流光飛舞人憔悴;胭脂褪,心似灰,朝朝暮暮素麵對。
6.長歌當哭,為那些無法兌現的諾言,為生命中最深的愛戀,終散作雲煙。

7.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青秋節。
8.繞指柔情頓,剎那芳華瞬。徒留一曲相思恨,孤身無憑任。

9.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頭,半緣修道半緣君。
10.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11.荏苒歲月覆蓋的過往,白駒過隙,匆匆的鑄成一抹哀傷。
12.毋須煩惱,終有弱水替滄海。

13.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14.都說你眼中開傾世桃花,卻如何一夕桃花雨下。——恨醉《上邪》

15.也許是前世的姻,也許是來生的緣,錯在今生相見,徒增一段無果的恩怨。
16.我有相思不可說,素心一片難著墨。

17.若有情,天涯也咫尺,若無情,咫尺也天涯。
18.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19.染火楓林,瓊壺歌月,長歌倚樓。歲歲年年,花前月下,一尊芳酒。水落紅蓮,唯聞玉磬,但此情依舊。
20.啼鳥驚魂,飛花濺淚,山河愁鎖春深。倦旅天涯,依然憔悴行吟。
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一生情,兩難,三顧回眸秋水傷,一世寂,兩殘,三弦未譜續凄涼,雨如酒,雲似夢,無晴更有情,墨染依舊情千劫,易結,難解。
一指流沙,半世浮華,如今伊人已作他人嫁,何以淚婆沙?漫天灑落雪如花,是誰霜染成白發,不語含情去,只是心如麻,即是昨日悲歡霎那,何不將前塵放下,若是無了牽掛,請,許我四海為家。
物猶如此,人何以堪。死對於死者來說,是結束,是解脫。但對於活著的人來說,卻是一種痛感生命飄忽的絕望和痛苦。
墨繪生死情,染盡離別殤!——韓墨染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元好問《摸魚兒二首其一》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唐.杜甫<<月夜憶舍弟>>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幼兒園大班教育隨筆www.suibi.com.cn隨筆網整理分享)
山河拱手,為君一笑。
如是顛簸生世亦無悔。
荏苒歲月覆蓋的過往,白駒過隙,匆匆的鑄成一抹哀傷。
你要記得,那年那月,垂柳紫陌洛城東。
蒼茫大地一劍盡挽破,何處繁華笙歌落。
寄君一曲,不問曲終人聚散。
誰將煙焚散,散了縱橫的牽絆;聽弦斷,斷那三千痴纏。
嗟嘆紅顏淚英雄歿,人世苦多。山河永寂怎堪歡顏。
相思樹底說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蝴蝶很美,終究蝴蝶飛不過滄海。
風華是一指流砂,蒼老是一段年華。
渺渺時空,茫茫人海,與君相遇,莫失莫忘。
昔有朝歌夜弦之高樓,上有傾城傾國之舞袖。
既不回頭,何必不忘。既然無緣,何須誓言。今日種種,似水無痕。明夕何夕,君已陌路。
烏雲蔽月,人跡蹤絕,說不出如斯寂寞。
風華筆墨,後庭塵埃。便天光雲影,不與徘徊。縱三千里河山,亦四十年蓬萊。青絲染霜,鏡鸞沉彩。
我在河之彼岸,守望曾經歸來,歸來無望。
一本往事錄,合上誰的歸宿,誰盛開的煙花,在空中匆匆謝幕遺忘,記錄,一本泛黃的書,行走停留,擦肩而過的幸福。
霧散,夢醒,我終於看見真實,那是千帆過盡的沉寂。
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
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
自君之出矣,明鏡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
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

9. 出自文言文成語

1、溫故知新
釋義:溫習舊的知識而得到新的認識和體會。也指重溫歷史可以認識現在。
出處: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十則》
釋義:廣泛地熟讀典籍,復習所學的知識,進而從中獲得新的領悟,做到這樣的程度了,
才可稱為老師啊。
例句:學習歷史,往往可以起到~的作用。
2、豁然開朗
釋義:原形容由狹窄幽暗一變而為開闊明亮。
後用以比喻頓時明白或領悟過來。
出處: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釋義:初進時,洞口很窄;僅容一個人通過。
又向裡面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
例句:經過語文教師把一段古文逐字逐句講解後,我們才~,懂得了文章的意思。

3、守株待兔

釋義:比喻不主動地努力,而存萬一的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獲。
出處:漢·王充《論衡》:「猶守株待兔之蹊;藏身破置之路也。」
釋義:「就像守株待兔的小路;藏身破置的路嗎。」
例句: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去創造,這樣如同~,能有好日子過嗎?
4、不求甚解
原指讀書時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個大概。現在多指學習不認真,不求深入理解,
或了解情況不深入。
出處:晉·陶潛《五柳先生傳》:「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釋義:「好讀書;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深究;每當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會的時候;就會高興得忘了吃飯。」
例句:對待學習應採取認真的態度,那種~的學習方法是不可取的。
5、三顧茅廬
釋義:也說三顧草廬。漢末劉備三次到諸葛亮住的茅屋去邀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打天下,最後諸葛亮才答應出來。後喻指一再誠心地邀請。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釋義:「先帝不嫌我卑微,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茅廬來拜訪我。」
例句: 劉廠長~,終於把身懷絕技的老工人請回廠。

10. 文言文四字成語大全及解釋

你的意思是出自文言文的成語吧
  •溫故知新:溫習舊的知識而得到新的認識和體會。也指重溫歷史可以認識現在。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十則》) 

  •不恥下問: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論語十則》) 
  •三人行必有我師:在一起行走的許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十則》) 
  •諱疾忌醫:有病不肯說,又怕見醫生。比喻有了錯誤、缺點,生怕別人批評指出。   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無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發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扁鵲見蔡桓公》   •柳暗花明:指環境或境界的驟然轉變。多指由逆境轉為充滿希望的順境。 
  (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撲朔迷離:模糊不清,很難辨別是雄是雌。形容事情錯綜復雜,不易看清底細。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木蘭詩》) 
  •熟能生巧:熟練了就能找到竅門。(無他,但手熟爾。——《賣油翁》) 
•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樂而環境幽美的世界,現在用以比喻一種空想的脫離現實斗爭的地方。(《桃花源記》)   •豁然開朗:一下子現出開闊明朗的境界。(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桃花源記》) 
  •無人問津:沒有人來問渡口了,比喻沒有人再來嘗試或過問。(後遂無問津者。——《桃花源記》) 
  •吳下阿蒙:比喻缺少學識,才乾的人。(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孫權勸學》)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士別當日,即更刮目相待,——《孫權勸學》) 
  •龐然大物:形容體積大而笨重的東西。現在多用來形容外強中乾的事物。 
  (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黔之驢》)

熱點內容
老師掃帚 發布:2025-09-12 22:29:51 瀏覽:149
性母教育 發布:2025-09-12 21:48:18 瀏覽:257
考研數學只做真題 發布:2025-09-12 21:38:44 瀏覽:553
數學小卡片 發布:2025-09-12 18:14:39 瀏覽:24
3的倍數的特徵教學設計 發布:2025-09-12 17:16:20 瀏覽:624
小學校長師德師風自查自糾 發布:2025-09-12 16:25:09 瀏覽:973
nba黑歷史 發布:2025-09-12 14:28:24 瀏覽:240
化學高一必修二 發布:2025-09-12 13:59:58 瀏覽:139
快樂英語小報 發布:2025-09-12 13:33:29 瀏覽:989
跳舞基礎教學 發布:2025-09-12 12:23:15 瀏覽: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