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醫學科研成果

醫學科研成果

發布時間: 2020-11-19 16:38:58

❶ 醫學最新研究成果是什麼

基因工程

❷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的科研成果

一、科研實力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的基礎和應用研究圍繞病毒免疫學、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醫學遺傳學、分子流行病學、實驗動物學等學科進行,並始終將國家重大傳染性疾病疫苗和基因工程葯物以及診斷治療制劑的研發作為重點,使科研形成了基礎、應用、開發並駕齊驅的格局。
50年來,生物所承擔了各類國家級、省部級、國際國內合作項目200餘項,並與國內外許多研究機構及實驗室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在相應領域的研究處於國內外先進水平。50年來,生物所榮獲國家級科研成果獎18項,省部級科研成果獎55項,院校及市級科研成果37項,遺傳學一項成果獲2005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共申請專利23項,獲專利授權11項;建所以來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近2000篇,SCI收錄50餘篇。
科技的進步離不開人才的培養。50年來,生物所的發展無不與幾代人的艱苦努力和人才輩出息息相關。始終將人才培養放在事業發展的重要位置,長期堅持多層次、多形式培養。形成了由學位教育、學歷教育、繼續教育和在職培訓組成的綜合人才培養方式。在應用基礎研究領域培養了結構和學科分布合理的人才梯隊,形成了以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及衛生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為學科帶頭人、一批博士、碩士等中青年科技人員為基礎的創新人才隊伍,涵蓋過個相關學科,為生物所在基礎與應用研究、中試、產業化生產等方面提供了優秀的專業技術人才支持。
二、國家一類新葯——Sabin株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單苗)
2015年1月14日,國家食品葯品監管總局批准了全球首個Sabin株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單苗)的生產注冊申請。 1月15日下午,幾十位中央媒體的記者在科技部機關D段四層報告廳,參加我國自主研發的世界首個sabin株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獲批上市新聞發布會。會上宣布:
在「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重大新葯創制」科技重大專項等國家科技計劃的持續支持下,在比爾.梅林達蓋茨基金會(GATES)的資助下,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經過二十餘年的努力,自主研發的Sabin株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以下簡稱「S-IPV」)已正式獲得新葯證書和GMP認證,標志著我國在此研究領域的創新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該疫苗是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研發,通過採用現行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的生產毒株(Sabin株),經在Vero細胞生物反應器培養收獲病毒,結合滅活疫苗生產工藝制備而成。國外僅有個別企業使用脊髓灰質炎野毒株生產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其產品被發達國家廣泛使用。其中一家企業的產品作為二類疫苗在我國上市,但數量有限、價格較高。為確保我國向WHO做出的消滅脊髓灰質炎的國家承諾得到兌現,預計今後每年對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的接種需求量將達數千萬劑。作為我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創新產品,此次獲批的Sabin株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成功實現了我國疫苗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邁進。它不僅填補了我國在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生產領域的空白,更打破了發達國家對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生產技術的壟斷,對我國乃至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消滅脊髓灰質炎都會產生積極影響。
S-IPV的研發成功,打破了發達國家對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生產的壟斷。它的獲批上市填補了我國在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生產領域的空白。
國家食品葯品監管總局表示,這種疫苗將被逐步納入中國計劃免疫程序中使用。世衛組織近日也提出將中國生產的Sabin株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引入全球根除脊髓灰質炎行動計劃中。
三、國家一類新葯——腸道病毒71型滅活疫苗(人二倍體細胞)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自2008年開始EV71滅活疫苗的研發工作,衛生計生委將其納入國家重大新葯創制科技重大專項予以支持。在對EV71病原生物學特性及其感染機理的研究基礎上,從病毒分離著手,全面研究了EV71在人二倍體細胞上的適應傳代以及免疫原性、安全性及遺傳學特性。在國內外尚無同類疫苗研發上市的情況下,該產品突破了疫苗二倍體細胞規模化生產和質量控制關鍵技術瓶頸,建立了可規模化生產的工藝體系以及質量控制和質量標准體系,為生產安全、有效、質量可控的疫苗產品奠定基礎。通過上萬例受試者的臨床試驗結果顯示,該疫苗安全性較好,對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的保護率可達97.3%,提示上市後可對降低手足口病發病率具有明顯作用和良好的臨床獲益。
該疫苗的問世,對於有效降低我國兒童手足口病的發病率,尤其是減少該病的重症及死亡病例,保護我國兒童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❸ 剛研究出一項科研成果,醫學的,怎麼申報專利

申請醫學專利的步驟與申請其他專利沒什麼兩樣,申請專利的先看下你的專利所屬的類內型容是什麼,進行相應的專利檢索,然後根據情況進行給出一些合理的建議,希望對您能夠有所幫助。

申請專利既可去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專利機構(北京),也可在國家知識產權局設在個 省會 的專利代辦處。申請專利的條件要求:

1、申請文件要齊備:請求書、說明書、權利要求書、摘要、圖片或者照片;

2、發明(成果),應該具有「三性」(新穎性、創造性、實用性),具體要求主要是別人沒有申請過的、成果是沒有公開過的(國際展覽會上公開、學術會議和技術會議上公開、未經發明人同意而泄露內容的除外);

3、我們國家的專利審查制度是:對發明專利申請採取早期公開,請求審查制(實質審查);對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採取形式審查。(所謂形式審查,也叫登記制或不審查制度。其審查的主要內容為申請文件是否符合要求,發明是否重復。在公報上公布後,期限內若無異議即予授權)

4、把一切准備好了後,當天就可以受理,當天就受法律保護。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❹ 屠呦呦的科研發現成果,對醫學界有什麼重大影響

自諾獎獲得者屠呦呦發現青蒿素以來,她和她的科研團隊在青蒿素領域的一舉一動都受到外界廣泛關注。屠呦呦團隊在「抗瘧機理研究」「抗葯性成因」「調整治療手段」等方面取得的新突破17日被中國官方媒體稱為放「大招」。據報道,屠呦呦團隊還在「青蒿素治療紅斑狼瘡等適應症」「傳統中醫葯科研論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進展。到底最新公布的研究成果具有哪些重大意義?又會如何進一步拓展青蒿素應用前景造福全球呢?《環球時報》記者第一時間采訪了相關領域權威專家

世衛組織全球瘧疾項目主任佩德羅·阿隆索表示,截至目前,青蒿素聯合療法治癒的瘧疾病患已達數十億例。屠呦呦團隊開展的抗瘧科研工作具有卓越性,貢獻不可估量。

治療紅斑狼瘡潛力巨大

屠呦呦團隊還發現,雙氫青蒿素對治療具有高變異性的紅斑狼瘡效果獨特。根據屠呦呦團隊前期臨床觀察,青蒿素對盤狀紅斑狼瘡、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治療有效率分別超90%、80%。相關臨床試驗申請已獲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批准,該臨床試驗一期於2018年5月正式啟動,設計樣本共120例。該臨床試驗項目負責人、北京協和醫院風濕免疫科內科學系主任張奉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臨床試驗一期沒有發生非預期不良事件,驗證了葯物的安全性,目前已進入臨床試驗二期。」

❺ 2019諾貝爾醫學獎研究成果給中國患者帶來了什麼

北京時間10月7日威廉·凱林、彼得·拉特克利夫和格雷格·塞門扎,三位美國和英國科學家,因為「探索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的變化「獲取」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個發現將今後,將探索更多潛在的治療靶點,包括腫瘤、代謝、炎症性腸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等。




威廉·凱林提出,氧氣是生命的基礎,毫無疑問,許多疾病都是由缺氧引起的這時,我想到了貧血、心臟病和中風,以及實體瘤。因此,當我們知道這個途徑,我們可以開發新的葯物,可以激活或切斷這個分子途徑。威廉·凱林還舉了一個例子,一種新批準的貧血葯物使人們認為他們沒有足夠的氧氣來產生更多的紅細胞我們希望這種葯物可以用來治療心臟病和中風,因為在某種程度上,這些疾病的原因也是沒有足夠的氧氣供應給相應的組織和器官。

❻ 醫學科學 特點

▲ 醫學科學研究的意義、特點和任務

醫院承擔著醫療、教學、科研和預防保健四大任務,醫學科學研究是促進醫學發展的重要手段,是保證並不斷提高醫療質量、培養醫學人才、促進醫院管理現代化的必要措施。醫院科研的進展,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的多寡及水平的高低,新業務、新技術的引進與應用,是衡量一個現代醫院的醫療水平、學術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

一、醫院科學研究的意義

(一)提高醫療技術水平和醫療質量、增進人民健康的需要

醫院科研旨在研究人類生命本質及其疾病的發生、發展和防治、消滅的規律,以達到增進人類健康,延長壽命和提高勞動能力的目的。隨著社會不斷發展,我國的醫學模式和疾病譜已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有組織地開展醫學研究,可以深入系統地總結以往實踐經驗,加深對人的生命和疾病現象及其發生、發展規律的認識,可以不斷發展醫學新理論,開拓研究新領域,攻克技術新難關,不斷尋求維護人類健康和防治疾病的最佳途徑和方法,不斷提高醫療技術和醫療質量,滿足人民對醫療技術日益增長的需要。

(二)促進學科建設和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的需要

學科建設是醫院業務發展的主要環節,沒有高水平的科研支持,學科建設將成為空談。學科的水平、專家的知名度,是靠先進的課題及其後續的成果來體現的。現代醫院應培養既掌握臨床醫療技術,又能從事科學研究的高素質醫學人才,通過科研工作,不但可以鞏固執業醫師已有的醫學基礎知識,總結臨床實踐經驗,掌握和跟蹤國內國際最新醫學發展動態和趨勢,擴大知識范圍,活躍思維方式,養成嚴謹務實的科研作風,更重要的是通過科學研究可以培養出一批能刻苦鑽研,敢於設想、敢於創新、敢於實踐的具有較高科學素質的醫學人才和優秀學科帶頭人。對承擔培養大學生、研究生、進修生以及留學生任務的教學醫院,開展科學研究更具有自我提高、教學相長的重要意義。

(三)加強國內外學術交流和提高醫院學術地位的需要

人類社會和科學文化的發展,產生了科學技術的交流活動,學術交流是科學勞動的一種特殊方式和必需手段。學術交流來源於科學研究,反過來又促進科學研究和醫院學術水平的提高,通過學術交流,可以使新的科學知識得以廣泛傳播,使醫學科技人員互相啟發,共同切磋,活躍學術思想,加快研究進展。特別是國際間的學術交流與協作,對引進新技術,跟上醫學科學發展步伐更顯必要。

此外,對醫院管理的研究也是醫學科學的一個重要方面。通過互相交流,總結探索我國醫院管理實踐經驗,研究現代管理學的有關理論、方法和技術,對實現醫院管理的現代化、最優化很有幫助。醫院的振興、醫院的發展、醫院三甲、三特的創建和競爭,其實質就是科技實力的競爭。從戰略的高度緊緊抓住醫學科學技術進步,是振興醫院,發展醫院,提高醫院學術水平和地位的重要保證。

(四)促進醫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和實現科技興院的需要

醫院科學研究在解決防病治病和保護人民健康中的關鍵技術問題時,必定會產生一些有價值的科技成果,如應用於診斷、治療、預防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新材料、新配方、新葯物等。這些科技成果一方面直接發揮明顯的社會效益,另一方面通過技術轉讓、技術入股或吸收外資聯合生產等多種形式的開發,可轉化為生產力,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可使醫院的科學研究步入以科研養科研的良性循環,並為醫院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經濟與物質條件,從而實現科技興院的目的。

二、醫院科學研究的特點

科學研究的本質是創造知識,從事新知識的生產,因此科學研究工作是一種極其復雜的、難度較高的腦力勞動,它具有繼承性、創造性、探索性等基本特點。醫院的科學研究除了上述基本特點外,還具有以下一些特點。

(一)研究對象的特殊性

醫學科學研究是探索人類的生命本質及其疾病與健康關系的科學,以人為研究對象是醫學科學研究的重要特點之一,它關繫到人民群眾的生老病死,關繫到千家萬戶的悲歡離合,關繫到發放的興旺和盛衰。因此,要求科研人員必須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和嚴謹的科研作風,從事醫學研究要符合倫理原則,保證安全可靠,絕不允許直接、間接地有損人的健康。凡涉及到人體試驗的,都必須在嚴肅的道德准則和嚴格的法紀規定下進行,國際上共同遵守的「人體試驗准則」、美國的食品、葯品管理法和我國衛生部制定的葯品臨床試驗管理規范等都對人體試驗做了嚴格的規定,如知情同意原則、實驗設計及進行過程的道德原則等,是每個醫學科研人員應遵循的。

因為醫學研究和服務的對象是人,人既是自然界的產物,又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生活,具有自然與社會雙重屬性。人體的精神、心理狀況、生理活動和疾病過程還受到社會因素的作用,從而增加了醫學研究的復雜性。這就需要醫學科研人員在制定研究計劃,考慮研究方案時,更應細致周密和嚴實,以確保研究結果的准確性和科學性。

(二)研究工作的多學科交叉綜合性

現代科學發展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交叉學科是培養創新學術思想的沃土已為大家所公認。綜觀疾病的防治研究史,每取得一項重大的研究成果,不僅需要專家學者個人的潛心研究,還需要一個優化組合的多學科群體的通力協作才能實現。因此,開展醫學科研必須重視對跨學科、跨系統聯合攻關的管理研究。要大力促進學科間的交叉滲透,貫徹理工醫結合、中西醫結合、基礎與臨床結合、高新技術與提高我國醫療衛生事業整體科技水平相結合的發展方針。發揮優勢,形成特色,有限目標,重點突破,達到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的目的。對於科技實力不強的中小型醫院,還應重視加強與上級醫院及科研院校的橫向聯系和科技協作,這對利用他人的人才、技術、信息和設備優勢來提高自身的科技素質和科研水平很有益處。

(三)研究人員受客觀條件的限制性

醫院的醫療、教學任務繁重,科研人員又多為兼職,因此,開展醫院科研常常受到各種客觀條件的限制。其中最為突出的是科研時間得不到充分保證,科研工作連續性差,研究條件和環境也不如研究機構盡人意,同時還將面臨承擔科研責任風險以及個人經濟收入不如從事醫療的沖擊。可以說醫院科技人員從科研立題開始就踏上了艱苦的路程,通過競爭得來的課題,如果沒有人力、時間和良好的實驗條件做保證,最終還是要影響研究課題按計劃進度執行,甚至造成中斷。因此,科研管理部門及科技人員首先應解決深層次認識問題,加強「科技興國」、「科技興院」意識,正確處理好醫、教、研三者關系。醫院應為科技人員創造良好的科研環境和實驗條件,並制定相應的傾斜、激勵政策。如根據實際情況給臨床科技人員每年安排一定時間的「科研假」脫產從事科學研究,以保證課題人員參加科研工作的時間,並保證他們在從事科學研究期間的資金福利待遇不低於臨床工作者。這對保障科技人員的利益、發揮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保證科研工作的順利開展很有必要。

(四)研究目的和結果的社會公益性

醫學科研的目的是保護人的健康,是直接為社會生產力中最重要的要素——勞動力服務的,同社會生產有著直接的聯系,屬社會公益性事業。如牛痘的發明使天花在全世界范圍內得以消滅,抗生素的發現使無數受病菌感染的垂危人重獲新生。在醫學模式和疾病譜發生根本轉變的今天,新的醫學基礎理論,新的診療技術與方法,新的葯物和儀器正在不斷地向人類提供新的醫療保健措施。因此,對於以社會效益為主的醫學研究,政府部門和全社會要承認和鼓勵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對社會的貢獻,要以與社會經濟條件相一致的經濟手段對社會公益性成果予以獎勵,要提倡與表彰公益性事業研究者的奉獻精神,並給予從事研究工作所需的物質保障。

三、醫院科學研究的任務

按照《全國醫院工作條例》規定,醫院要開展以提高臨床醫療護理水平為主的科研工作。同時,也要積極創造條件開展實驗醫學和基礎理論的研究,引起國內外診斷和治療的新技術,從而不斷提高醫療質量和發展醫學科學。

醫院科學研究的任務按任務來源、科技活動類型或研究內容可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一)按任務來源分類

1.縱向科研任務:是指各級政府主管部門下達的課題、項目。包括國家、部門和專業發展規劃中確定的科研任務,或衛生部根據醫葯衛生事業發展的要求和在防病治病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科學技術難點提出的科研課題。如國家及衛生部攻關課題、「八六三」、「九七三」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各部、省、委、局基金課題等。一般通過擇優或招標的方式落實到承擔單位,對醫院來說,首先要保證這部分任務的落實和實現,各單位要根據自己的優勢特點、實驗設備條件和科技人員的能力、專長等情況,積極創造條件爭取國家任務。

2.橫向科研任務:這類研究與開發課題是以橫向科技合同為依據的,它主要由企、事業單位委託進行,研究經費一般由委託單位提供。我國開放技術市場以來,這類研究開發課題日益增多,由於它們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因此常需要組織跨部門、跨行業、跨系統協作才能完成,要採取積極的態度來承擔任務,並列入計劃給予保障。

3.自由選題:是根據學科發展和科技人員的專長,結合醫療衛生工作的實際需要,由科技人員自己提出的研究課題。其一部分經過評議、審批等程序,由所在單位給以資助立題,如院、所基金等。另一部分是科技人員根據自己的興趣或是在科研、教學和醫療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而自行研究的課題。自選課題只要有創新的學術思想,很可能發展成重大科研課題,具有很強的儲備性質。因此,應充分重視自選課題,並積極創造條件給予支持和扶植。

(二)按科技活動類型分類

由於申報課題的途徑不同,有必要按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對科技活動的研究類別進行分類。

1.基礎研究。是以認識自然現象,探索自然規律為目的,沒有或者只有籠統的社會應用設想的研究活動。這類研究探索性強,研究周期長,對研究手段要求高,研究的結果常是一些科學發現,對廣泛的科學領域產生影響,常常說明廣泛的真理,成為普遍的原則、理論或定律。醫學基礎研究是探索和認識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探索和揭示疾病發生、發展和轉歸的一般規律,從而對醫療、預防的技術提供科學理論根據,指導醫學科學實踐。

2.應用研究。主要針對某個特定的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目標開展的研究。它常運用基礎研究的成果,具體地研究如何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手段和方法,研究各種技術中的實際問題。如疾病診斷、治療和預防方法的研究,新葯物、新生物製品、新醫療技術及設備的研究等等。

3.發展研究。也稱開發研究,是運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知識,推廣新材料、新產品、新設計、新流程和新方法,或對之進行重大的、實質性改進的創造活動。它和前兩種研究的區別在於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是為了增加和擴大科學技術知識,而開發研究則主要是為了推廣和開辟新的應用。

以上三類研究互相補充,互相促進並可互相轉化。基礎研究是應用研究的基礎,應用研究是基礎研究的應用。應用、開發研究不僅是對基礎研究成果的進一步延續和證實,而且反過來又促進基礎研究的發展。

(三)按研究內容分類

1.臨床醫學研究。包括診斷方法和治療方法研究。診斷方法研究的目標是向早期、特異、無損傷、微量、准確、快速、簡便方向發展,並逐步實現診斷技術的機械化、自動化。治療方法研究包括葯物、手術、放療、化療、理療、體療、精神心理治療、營養治療等,目的是安全方便,療效可靠,且可重復,結合要准確。

臨床醫學研究還應重視中西醫結合的研究工作,我國的中醫葯學是研究人類生命現象和病理現象的知識體系之一,它的獨特理論和獨到的防病治病、養生保健的手段,已引起全世界的關注。要努力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醫葯學,運用現代科學研究方法和技術,積極加速和提高中醫葯科研的進程和水平。

2.預防醫學研究。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以及「三級預防」學說的提出,醫學研究應從單純治療型向預防治療型轉變。疾病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感染監控、消毒隔離、防止交叉感染、減少合並症、防止急病慢性化以及社會預防、社會保健等都是醫院預防醫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3.基礎醫學研究。基礎醫學研究對於臨床醫學發展極為重要。如前所述,這些研究可為臨床診斷、治療和預防疾病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它是新技術、新發明的源泉、後盾和先導。特別對承擔教學任務的醫院來說,基礎研究對提高師資學術水平、更新教材、改造舊專業、建立新興的交叉學科、促進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培養等方面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各醫院都要積極創造條件,鼓勵和支持開展基礎醫學研究。

4.醫院管理研究。醫院的管理部門承擔著決策、指揮、組織、協調等重要任務,在人、財、物等條件基本相同的情況下,醫院的發展和提高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有效的科學管理和組織能力。在當前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如何深化醫院內部體制改革,如何更好地學習和引起先進的管理理論、管理技術和方法,較快地實現管理體制、管理機構的效率化、管理人員的專家化、管理技術的自動化,以及管理方法的科學化、規范化和制度化,如何更好地充分發揮醫院的人力、物力、財力和各項技術能力的作用,同時是醫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
(選自丁涵章等主編,《現代醫院管理全書》,杭州出版社,1999)

❼ 醫學科研成果和醫學專利有什麼區別

科研成果指科研人員在他所從事的某一科學技術研究項目或課題研究范圍內,通過實驗觀察、調查研究、綜合分析等一系列腦力、體力勞動所取得的、並經過評審或鑒定,確認具有學術意義和實用價值的創造性結果。
專利是指專有的利益和權利,是受到專利法保護的。

❽ 中國在醫學上誕生了哪些重大科技成果

1、脊髓灰質炎系列疫苗的研製及應用:讓脊灰與中國兒童絕緣

2000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WHO)西太平洋區域消滅脊髓灰質炎證實委員會宣布中國為無脊灰狀態。這是繼全球消滅天花之後,世界公共衛生史上又一偉大業績。

由於我國政府的大力推廣及免疫規劃策略的實施,自1994年10月以來,全國未有由本土野毒株引起的病例報告,曾被醫學界稱為「威脅兒童生命和健康的最大殺手」的小兒麻痹得到有效控制。

2、全國控制和基本消滅麻風病:向恐懼和絕望宣戰

麻風病,一個曾經讓人談之色變、聞風喪膽的重大傳染病,如今已難覓蹤跡。1957年,為防治在我國多地大面積流行的麻風病,中國醫學科學院成立了皮膚病研究所,根據我國麻風病流行情況,與國家的發展戰略密切結合。

在幾代人的共同努力下,提出了符合我國麻風病流行情況的防治策略、技術和措施,並取得顯著成果。

3、根治絨毛膜上皮癌化學療法的創建與推廣:從死亡率90%到治癒率90%的顛覆性突破

北京協和醫院向陽教授帶領團隊對絨癌耐葯機制、耐葯標志物篩查和耐葯逆轉等開展了深入研究,並對耐葯與危重病例的治療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綜合治療方法,使耐葯及危重絨癌病人的治療效果得到顯著提高,完全緩解率達70%以上,治療效果達國際領先水平。

4、屠呦呦發現了青蒿素,開創了瘧疾治療新方法

屠呦呦團隊與中國其他機構合作,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並從《肘後備急方》等中醫葯古典文獻中獲取靈感,先驅性地發現了青蒿素,開創了瘧疾治療新方法,全球數億人因這種「中國神葯」而受益。

以青蒿素為基礎的復方葯物已經成為瘧疾的標准治療葯物,世界衛生組織將青蒿素和相關葯劑列入其基本葯品目錄。

5、難治性心血管疾病的臨床救治體系

以冠心病、瓣膜性心臟病和復雜先天性心臟病為代表的心血管疾病是我國的第一大病,也是第一致死病因。近60年來,隨著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的創建和發展,我國心血管疾病的救治水平和防治體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阜外醫院幾代人對建立心血管疾病救治體系進行了大量開創性工作。

參考資料來源: 中國科技網-中國醫學科學院建院60周年 十大科技成就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報道屠呦呦獲諾貝爾獎

❾ 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科研成果

隨著科學技術的加速發展,針對尖銳濕疣、生殖器皰疹的頑固性病毒,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著名性病學家霍華德·研究出人體的免疫系統中的HHMI細胞和巨噬細胞對濕疣、皰疹病毒具有很強的吞噬作用。而「HHMI細胞因子免疫療法」 就是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和亞太國際聯盟濕疣皰疹醫學研究院成立聯合科研機構根據這一發現的科研成果。
該療法於2005年被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正式將其納入合法的醫學治療項目之一,並應用推廣於醫療臨床。這一最新治療濕疣、皰疹技術經過大量臨床應用已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並被國際衛生醫學組織《世界醫學疑難雜症重大突破》收錄,極大的推動了尖銳濕疣、生殖器皰疹等性傳播疾病治療的進程,獲得眾多世界衛生組織知名醫學專家團的認可和推崇。
「HHMI細胞因子免疫療法」的治療原理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中文全稱為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Natural Killer Cells細胞簡稱NK細胞,又名自然殺傷細胞,是屬淋巴細胞譜系的一類非特異性免疫細胞,其無須預先接觸抗原即可殺傷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細胞,是人體免疫系統的主要成員。對殺傷病毒感染細胞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自然殺傷細胞是機體重要的免疫細胞,不僅對抗病毒感染起著重要的作用,更有著極強的免疫調節功能。活化後的HHMI細胞可合成和分泌多種細胞因子,發揮調節免疫及直接殺傷靶細胞。
「HHMI細胞因子免疫療法」四大突破
突破一:顛覆傳統方法治標不治本的局面
傳統方法大多隻能在大劑量抗毒後,暫時控制症狀,卻不能徹底根除。究其原因是這些傳統葯物只從單一的表面治療入手,而真正根除濕疣、皰疹要從肌體免疫抗毒入手,做到治病要除「根」。採用「HHMI細胞因子免疫療法」使活化後的HHMI細胞可合成和分泌多種細胞因子,發揮調節免疫及直接殺傷靶細胞,清除濕疣、皰疹病毒。
突破二:解決濕疣、皰疹復發的難題
尖銳濕疣、生殖器皰疹最大的難題就是遷延難治,反復發作。而「HHMI療法」 利用體內刺激和體外誘導的雙向協同作用直擊發病組織,使體內的HHMI細胞數量增加、活性增強,徹底殺滅和清除體內的高活性及殘存的病毒細胞。同時在光動力技術指導下利用靶向葯物改善免疫基因功能,產生免疫抗體,解決濕疣、皰疹復發難題。
突破三:解決傳統治療的無保障
傳統治療方法往往需要兩到三個月才能基本控制,而且還容易復發,長期治療費很高也無任何保障,而「HHMI細胞因子免疫療法」治療一個療程後即可控制病情,並免復發,自該技術臨床應用以來,深受廣大患者的信賴,真正顛覆了傳統治療無保障的局面。
突破四:解決傳統治療機理不明確
創新突破機理明確,通過體內刺激和體外誘導的雙向協同作用,使體內的HHMI細胞數量增加、活性增強,直接提高病人本身之抗病毒能力,達到抗病毒、治病毒雙重目標的一種醫療新技術。同時產生免疫抗體,當再次接觸到這種病原菌時,人體的免疫系統便會依循其原有的記憶,製造更多的保護物質來阻止病毒的入侵。

❿ 曾益新的學術成果

曾院士的工作主要圍繞惡性腫瘤的發病機理進行,在鼻咽癌的遺傳易感性及抑癌基因的信號傳導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為闡明惡性腫瘤的發病機理提供了新的認識。同時,他在抗癌葯物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的成績,在國際腫瘤學期刊上發表論文多篇並獲得國際專利。尤其是對鼻咽癌遺傳易感性的研究成就,是我國在重大、復雜性疾病基因組研究方面的一個重要成果,「Nature Publishing Group」發布新聞稱之為鼻咽癌研究的突破性進展。這一研究成果不僅獲得國際學術界的認同,相關論文也發表在2002年8月的國際權威雜志《Nature Genetics》和2006年1月的《Cancer Research》上,並被評為2002年中國醫葯衛生十大科技新聞和2002年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其主持的「鼻咽癌分子遺傳學研究」亦獲得2002年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03年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2003年中華醫學獎一等獎和200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至今,曾院士在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133篇,其中在SCI收錄刊物上發表57篇,這些論文被SCI收錄刊物引用1032次。
1997年至今,曾院士先後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863及973等9項國家級科研項目的支持。由於在科研、教學方面所取得突出成績,他被評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首批國家級人選、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優秀骨幹教師」、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及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在日前舉行的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諾貝爾論壇第四屆中瑞醫學論壇開幕式上,卡羅琳斯卡醫學院院長Harriet Wallberg-Henriksson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主任曾益新教授頒發了大銀質獎章,以表彰他對中瑞醫學交流所作的卓越貢獻。這也是卡羅琳斯卡醫學院為其200周年校慶頒出的第一枚大銀質獎章。中國衛生部部長陳竺出席了頒獎儀式。 2010年10月5日上午,在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諾貝爾論壇」舉行的第四屆中瑞醫學論壇開幕式上,卡羅琳斯卡醫學院院長Harriet Wallberg-Henriksson為曾益新院士頒發了大銀質獎章,以表彰他對中瑞醫學交流所作的卓越貢獻。
這也是卡羅琳斯卡醫學院頒出的第一枚大銀質獎章。據了解,獎章總共分為三類:金質獎章、大銀質獎章和銀質獎章,主要是用於獎勵為該校醫學發展做出貢獻的瑞典國內及國際人士。
據了解,卡羅琳斯卡醫學院是歐洲最大的醫學專科大學,也是醫學諾貝爾獎的評獎單位,其本身也有5位教授獲得醫學或生理學諾貝爾獎。正是在該學院的諾貝爾論壇,於10月4日下午5時,由諾貝爾醫學獎評獎委員會宣布了2010年的醫學或生理獎獲得者,英國的生理學家羅伯特·愛德華茲教授。
卡羅琳斯卡醫學院非常重視中瑞醫學之間的交流,曾於2003年與中山大學簽署兩校合作協議,聯合開展人才的培養,並在中大腫瘤防治中心設立雙方合作實驗室,雙方科學家定期召開學術會議。 (1) 教育部、衛生部、廣東省及中山醫科大學聯合特別啟動基金。40萬元.1997
(2)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60萬元,1998
(3) 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科研基金 50萬美元,1998 (合人民幣425萬元)
(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合作者)45萬元,1997
(5) 國家863計劃(分題)20萬元,1998
(6) 國家973計劃(分題)240萬元,1999
(7) 廣東省科委攻關項目10萬元,1997
(8) 廣東省科委、衛生廳、高教廳聯合攻關重點項目150萬元,1998
(9) 教育部博士點基金5萬元,1998
(10) 廣東省科委「鼻咽癌診治研究重點實驗室」基金500萬元,2000 1、Kumaravel SomasundramHongbing ZhangYi-Xin Zenget alArrest of the cell cycle by the tumor-suppressor BRCA requires the CDK-inhibitor pWAF/CIP Nature
2、Yi-Xin Zeng Kumaravel Somasundram and Wafik S El-DeiryAP- inhibits cancer cell growth and activates pWAF/CIP expression Nature Genetics ;:-
3、Yi-Xin Zeng Kumaravel Somasundram and Wafik SEl-Deiry Regulation of pWAF/CIP expression by p-independent pathways Oncogene ;: -
4、Yi-Xin ZengKumaravel SomasundramNita SPradbuRavi Krishnadasan and Wafik SEl-Deiry Detection and analysis of living growth inhibited mammalian cells following transfection Bio-Techniques ;:-
5、Yi-Xin Zeng and Wafik SEl-Deiry Adenovirus-mediated p gene therapy for nasopharygeal cance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ncology ;:-
6、Yi-Xin ZengHiroshi Takahashi Masao Shibata and Katsuiku HirokawaJAK Janus kinase is involved in interleukin signal pathway FEBS Letters ;:-
7、Yi-Xin Zeng JWuST YeeHNariuchi and KHirokawa Abnormality in the early signal transction pathway is responsible for the impaired proliferative response and low K+ current in a T-cell clone by stimulation with anti-CDantibody Cellular Signaling ; :-
8、 Yi-Xin Zeng and KHirokawa Age change in signal transction of T cell Aging: Immunolo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 ;:-
9、曾益新 病毒介導的p腫瘤基因治療 癌症 (增刊):
10、畢丹 曾益新慢性粒細胞白血病p基因功能檢測 癌症:
11、郭潁 曾益新例鼻咽癌遺傳變異的研究 癌症:
12、郭潁 曾益新顯微切割鼻咽癌組織號染色體雜合性缺失的研究癌症 :
13、朱孝峰 曾益新神經醯胺誘導鼻咽癌細胞凋亡中國葯理學報:
14、王秀清曾益新 鈣結合蛋白SA對肝癌細胞生長繁殖的抑製作用中華腫瘤雜志已接收
15、李昇平曾益新肝癌全基因組掃描LOH分析中華醫學雜志已接收
16、Zhu Xiao-FengZeng Yi-Xin Apoptosis inced by ceramide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Bel cell Acta Parmacologica Sinica:
17、Qian Chao-NanZeng Yi-Xin Elevation of serum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n male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nasopharygeal carcinomaCancer :
18、Xia Jian-Chuan Zeng Yi-Xin Genome-wide scan for familial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and evidence for linkage to chromosome Submitted
19、Shao Jian-Yong Zeng Yi-Xin Allelotype Analysis of Sporadic Primary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Submitted Jia Wei-Hua Zeng Yi-Xin Complex Segregation Analysis of Familial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in Guangdong China: Evidence for a Major Gene Transmission Submitted。 (1) 鼻咽癌遺傳易感基因及相關基因的定位與克隆
(2) 鼻咽癌流行區EB病毒序列及變異分析
(3) 惡性腫瘤的基因腫瘤研究

熱點內容
河北高一語文 發布:2025-09-13 12:37:27 瀏覽:839
學霸班主任 發布:2025-09-13 11:47:07 瀏覽:346
高三語文素材積累 發布:2025-09-13 11:35:58 瀏覽:735
美術學期教學工作計劃 發布:2025-09-13 11:24:53 瀏覽:938
小學師德述職報告 發布:2025-09-13 08:53:41 瀏覽:468
社會搖廣場舞教學視頻 發布:2025-09-13 06:12:04 瀏覽:6
語文教學改進措施 發布:2025-09-13 05:43:52 瀏覽:351
美麗的英語單詞 發布:2025-09-13 04:53:47 瀏覽:113
教育青少 發布:2025-09-13 04:51:27 瀏覽:117
學校師德師風考核表 發布:2025-09-13 04:34:41 瀏覽: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