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題目
1. 文言文練習題,帶答案的
初中語文總復習基礎百題::古文閱讀題
(一)課內文言文語段閱讀題
第一篇 閱讀《三峽》,完成1-4小題
三峽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湖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囐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1.詞的用法、意思相近的一組是 ( )
A.之:春冬之時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B.其:其間千二百里 其真無馬邪
C.以: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以其境過清
D.故:故漁者歌曰 故自號曰醉翁也
2.試解釋加點詞的詞義。
①略無闕處( ) ②不見曦月( )
③良多趣味( ) ④晴初霜旦( )
3.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 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
② 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
4.(鏈接題)選出下面不是寫「水清」的一項 ( )
A.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B.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C.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
D.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第二篇 閱讀《小石潭記》(節選),完成第1—4題。
①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②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傲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付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在文中的意義。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影:
(2)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悄愴:
2.用現代漢語寫出文中劃有橫線兩處句子的意思。
(1)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3.請用第④段中的兩個四字短語,完成填空。
小石潭流水淙淙,樹蔓青翠,魚兒在清澈的潭水中暢游,面對如此美景,遭貶而游歷於此處的柳宗元卻到 , 。
4.如果你能經「時空隧道」返回到唐朝,並與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見,聽他傾訴內心的郁悶悲愴之情後,說幾句勸慰的話。其中要恰當引述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或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相關名句。(限在40字以內)
第三篇 閱讀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節選),完成1--6題。
①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②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捨生皆被綺綉,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錄畢,走送之( ) (2)腰白玉之環( )
(3)寓逆旅主人 ( ) (4)皆被綺綉( )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讀時的停頓,其中讀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余幼時/即嗜學 B.益慕聖賢/之道
C.無/鮮肥滋味之享 D.燁然/若神人
3.用現代漢語寫出文中畫線句的意思。
4.第②段將同捨生的豪華穿戴和作者的 作對比,體現作者
的精神追求。
5.選段寫了作者幼時求學的艱難和成年後求師的艱難這兩方面的內容,其中"求師的艱難"表現在哪三個方面?
6.宋濂無書讀,天寒抄錄;求師難,恭敬詢問;生活苦,以學為樂。這種求學精神對你有什麼啟示?請結合實際,談談認識。
第四篇 閱讀《岳陽樓記》(節選),完成1—3題。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鬱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1)至若春和景明( )(2) 把酒臨風 ( )
2.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 微斯人,吾誰與歸?
3. 作者認為一個人應當具有怎樣的抱負,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第五篇 閱讀《曹劌論戰》(節選),完成1—4題。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1.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
①肉食者鄙( ) ②小惠未徧( )
③犧牲玉帛( ) ④雖不能察( )
2.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肉食者謀之 聚室而謀日
B.又何間焉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C.弗敢加也 萬鍾於我何加焉
D.忠之屬也 屬予作文以記之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兩個句子。
(1)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譯文:
(2)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譯文:
4.曹劌認為「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在戰前曹劌與魯庄公的論戰中,魯庄公的「鄙」表現在哪裡?曹劌的「遠謀」又表現在哪裡?用自己的話加以概括。
答:
第六篇 閱讀孟子的《魚我所欲也》,完成1--4題。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巳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己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含義。
A. 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B.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是:
C.呼爾而與之 與:
D.萬鍾於我何加焉 加: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由是則生而不用也 B.蹴爾而與之
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 行道之人弗受
C.所惡有甚於死者 D.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項燕為楚將,數有功
3.翻譯下面的句子。
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
4.請說說畫線句子中的「是心」具體指什麼?
答案:
第一篇
1.D
2.①缺 ②太陽或(陽光)③真、實在 ④早晨
3.①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迴旋著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
②懸泉和瀑布在那裡飛流沖盪
4.B
第二篇
1.(1)魚的影子。(2)憂傷(的樣子)。
2.(1)隔著竹林,(就能)聽到流水聲,好像人身上佩帶的佩環相碰擊發出的聲音,心中為之一樂。
(2)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時而看得見,時而看不見。
(每小題只要意思表達基本符合原意,語句通順,即可得分。)
3.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4.所寫的句子含有勸勉安慰之意,能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等名句中的其中一句恰當地融合於內容之中。
第三篇
1.(1)跑 (2)腰裡系著 (3)寄居(或:居住、住在) (4)通"披"
2. B
3.(1)因此,人家多願意把書借給我,我也因此能夠看到各種各樣的書。
(2) 因為內心有足以快樂的事,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4.縕袍敝衣(粗袍敝衣) 不畏生活艱難刻苦讀書
5. 叩問之難;旅途之艱;生活之苦。
6. 例:雖然我們現在的學習條件優越,遠遠超過了宋濂,但刻苦學習的精神卻比不上他。因此,應該向他學習,不在生活上攀比,專心致志,才能學有所成。
第四篇
1.(1)日光 (2)執 持
2.略
3.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第五篇
1.①鄙陋。目光短淺.②同「遍」,遺及,普遍。③古代祭祀用的豬、牛、羊等。④明察,弄清楚。
2.A
3.①這只是小信用,不能為神所信服(信任),神靈是不會賜福(保佑)你的。
②可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就請允許(我)跟隨著去。
4.魯庄公把戰爭取勝的希望寄託在少數人的支持和神靈的保佑上。曹劌認為取信於民是獲勝的保證。
第六篇
1.①禍患,災難 ②這,這樣 ③給 ④增加,益處
2.A( A 轉接 B 代乞人;結構助詞,的 C 比;在 D 為了;是 )
3.(我)所喜歡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意思對即可。)
4.在「生」和「義」不能兼顧的情況下,應該捨生取義。(或直接摘錄原文「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2. 文言文的題目有哪些。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題。
陳希亮字公弼,其先京兆人。初為大理評事,知長沙縣。有僧海印國師,出入章獻皇後家,與諸貴人交通,恃勢據民地,人莫敢正視,希亮捕治置諸法,一縣大聳,郴州竹場有偽為券給輸戶送官者,事覺,輸戶當死。察其非辜,出之,已而果得其造偽者。再遷殿中丞,徙知鄠縣。老吏曹腆侮法,以希亮年少,易之。希亮視事,首得其罪。腆叩頭出血,願自新,希亮戒而舍之,卒為善吏。巫覡歲斂民財祭鬼,謂之春齋,否則有火災。民訛言有緋衣三老人行火。希亮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毀淫祠數百區,勒巫為農者七十餘家。及罷去,父老送之出境,泣曰:「公去我,緋衣老人復出矣。」母終,服除,為開封府司錄司事。福勝塔火,官欲更造,度用錢三萬,希亮言:「陝西用兵,願以此饋軍。」詔罷之。青州民趙禹上書,言趙元昊必反,宰相以禹狂言,徙建州,元昊果反。禹訟所部,不受,亡至京自理,宰相怒,下開封獄。希亮言禹可賞不可罪,爭不已。上釋禹,賞為徐州推官,且欲以希亮為御吏。會外戚沈元吉以奸盜殺人,希亮一問得實,自驚仆死,沈氏訴之,詔御史劾希亮及諸掾吏。希亮曰:「殺此賊者獨我耳。」遂引罪生廢。皇祐元年,詔提取河北便糴。都轉運使魏瓘劾希亮擅增損物價。已而瓘除龍圖閣學士,知開封府,希亮乞廷辨。即對,仁宗直希亮,奪瓘職知越州,且欲用希亮。希亮言:「臣與轉運使不和,不得為無罪。」 力請還滑。會河溢魚池埽,且決,希亮悉召河上使者,發禁兵捍之。廬於所當決,吏民涕泣更諫,堅卧不動,水亦去。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意義,與現代漢語不同的一項是()
A.人莫敢正視,希亮捕治置諸法 B.腆叩頭出血,願自新
C.都轉運使魏瓘劾希亮擅增損物價 D.吏民涕泣更諫,希亮堅卧不動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3.下列各句括弧中是補出的省略成分,正確的一項是()
A.與諸貴人交通,(諸貴人)恃勢據民地。
B.以希亮年少,(希亮)易之。
C.上釋禹,賞(禹)為徐州推官。
D.臣與轉運使不和,(轉運使)不得為無罪。
4.下列各個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確的一項是()
A.希亮捕治置諸法——希亮逮捕犯人治理各項法令
B.勒巫為農者七十餘家——向農民勒索財物的巫師有七十多家
C.遂引罪坐廢——於是把罪過歸在自身,因而犯罪被罷官
D.廬於所當決——房子就在會決口的地方
5.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能夠表現陳希亮處事有魄力的一組是()
①察其非辜,出之。 ②希亮戒而舍之。
③民不敢犯,火亦不作。 ④殺此賊者獨我耳。
⑤既對,仁宗直希亮。 ⑥堅卧不動,水亦去。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6.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陳希亮主管長沙縣政事,嚴明執法,敢於懲治依仗權貴之勢的不法僧人;他能明察案情,釋放無辜者,而查捕到真正的罪犯。
B.陳希亮主管鄠縣政事,禁止巫師斂民財祭鬼的活動,拆毀不合禮制的祠堂。他的這方面的一系列措施受到當地父老的擁護。
C.陳希亮做開封府司錄司事,主張把要用來修塔的三萬錢饋贈軍用。他敢於為趙禹的冤案爭辯,因打死殺人犯外戚沈元吉,他獨自承擔責任。
D.魏瓘彈劾陳希亮在物價上有過失,陳希亮後在朝廷上和他論辯自己正確。在黃河漲水有決口危險的情況下,他指揮防衛,堅守崗位。
(二)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7—12題。
(陶)侃性聰敏,勤於吏職,恭而近禮,愛好人倫。終日斂膝危坐,閫外多事,千緒萬端,罔有遺漏,遠近書疏,莫不手答,筆翰如流,未嘗壅滯。引接疏遠,門無停客。常語人曰:「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豈可逸游荒醉,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後,是自棄也。」諸參佐或以談戲廢事者,乃命取其酒器、蒱博①之具,悉投之於江,吏將則加鞭撲,曰:「樗蒱者,牧豬奴戲耳!老莊浮華,非先王之法言,不可行也。君子當正其衣冠,攝其咸儀,何有亂頭養望②自謂宏達邪!」有奉饋者,皆問其所由。若力作所致,雖微必喜,慰賜參倍;若非理得之,則切厲何辱,還其所饋。嘗出遊,見人持一把未熟稻,侃問:「用此何為?」人雲:「行道所見,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戲賊人稻!」執而鞭之。是以百姓勤於農殖,家給人足。時造船,木屑及竹頭悉令舉掌之,咸不解所以。後正會③,積雪始晴,聽事前余雪猶濕,於是以屑布地。及桓溫伐蜀,又以侃所貯竹頭作丁裝船。其綜理微密,皆此類也。
註:①蒱:即樗蒱,古代一種賭博游戲。②亂頭養望:用頭發蓬亂來博取名望。③正會:大年初一聚會致賀。
7.下列對加點詞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愛好人倫 人倫:品評人物。
B.閫外多事 閫,國門。閫外,指統兵在外。
C.慰賜參倍 參倍:指加倍。
D.聽事前余雪猶濕 聽事:聽取下級匯報事情。
8.對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意義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9.下列句中加點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10.「汝既不田,而戲賊人稻」一句在文中正確的意思是()
A.你沒有了田地,就隨便偷人家的稻子!
B.你既不種田,又隨便偷人家的稻子!
C.你沒有了田地,就破壞別人的稻子戲耍!
D.你既不種田,而又破壞別人的稻子戲耍!
11.都表現陶侃「勤於吏職」的一組是()
①閫外多事,千緒萬端,罔有遺漏。
③遠近書疏,莫不手答,筆翰如流,未嘗壅滯。
③引接疏遠,門無停客。
④至於眾人,當惜分明。
⑤乃命取其酒器、蒱博之具,悉投之於江。
⑥木屑及竹頭悉令舉掌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
12.對文意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陶侃對手下的人的「逸游荒醉」,都嚴加懲處。不但沒收他們的酒器和賭博器具,全部投到江中,而且——加以鞭打。
B.陶侃反對當時流行的清談之風,他認為老莊思想浮華,不合先王的禮法之言,不可實行;也反對那種以不修邊幅為高雅的習氣。
C.陶侃能廉潔自奉,別人送禮,如是勞動所得,禮物輕微也高興,賞賜加倍;如是非法所得,便嚴厲責備並退回原物。
D.陶侃做事極為精細,造船時所剩的鋸末和竹頭,雖是廢物,也讓人加以收管,後來這兩樣東西都派上了用場。
(三)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18題。
羊祜,泰山南城人也。世吏二千石,並以清德聞。帝有滅吳之志,以祜為都督荊州諸軍事。祜率營兵出鎮南夏,開設庠序,綏懷遠近,甚得江漢之心。 與吳人開布大信,降者欲去者皆聽之。吳石城守去襄陽七餘里,每為邊害,祜患之,竟以詭計令吳罷守。於是戍邏減半,分以墾田八百餘頃,大獲其利。祜之始至也,軍無百日之糧,及王季年,有十年之積。在軍常輕裘緩帶,身不披甲,而頗以畋魚廢政。嘗欲夜出,軍司徐胤執綮當營門曰:「將軍都督萬里,安可輕脫!將軍之安危,亦國家之安危也。胤今日若死,此門乃開耳!」祜改容謝之,此後稀出矣。乃進據險要,開建五城,收膏腴之地,奪吳人之資,石城以西,盡為晉有。自是前後降者不絕,乃增修德信,以柔懷初附。每與吳人交兵,克日方戰,不為掩襲之計。人有略吳二兒為俘者,祜遣送還其家。吳將陳尚、潘景來寇,祜追斬之,美其死節而厚加殯斂。景、尚子弟迎喪,祜以禮遣還其家。祜出軍行吳境,刈谷為糧,皆計所侵,送絹償之。每會眾江沔游獵,常止晉地。若禽獸先為吳人所傷而為晉兵所得者,皆封還之。於是吳人翕然悅服,稱為羊公,不之名也。
祜寢疾,求入朝。及侍坐,面陳伐吳之計。疾漸篤,乃舉杜預自代。祜率二年而吳平,群臣上壽,帝執爵流涕曰:「此羊太傅之功也。」
13.下列加點的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世吏二千石(擔任……官職)
B.綏懷遠近(安撫)
C.而頗以畋魚廢政(懈怠)
D.疾漸篤(確實)
14.下列加點的問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於是戍邏減半(防守巡邏)
B.及至季年(末年,指羊姑鎮守荊州的最後一年)
C.克日方戰(約定日期)
D.面陳伐吳之計(當面陳述)
15.比較下列「以」字的用法和意義,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①並以清德聞 ②以枯為都督荊州諸軍事
③石城以西,盡為晉有 ④祜以禮遣還其家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16.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A.竟以詭計令吳罷守——竟然用陰謀詭計使吳國撤了石城太守的職務
B.祜改容謝之——羊祜改變了笑容向他道歉
C.以柔懷初附——用來安撫剛來歸附的人
D.乃舉杜預自代——才提出由杜預替自己代管
17.下列材料,都說明羊祜「清德」的一項是()
①開庠序②降者欲去者皆聽之③輕裘緩帶,身不披甲④柔懷初附⑤克日方戰,不為掩襲之計⑥景、尚子弟迎喪,枯以禮遣還⑦劉谷為糧,皆計所侵⑧會眾江行游獵,常止晉地⑨進據險要,開建五城
A.①③⑤⑦⑨ B.②③④⑥⑦ C.①④⑤⑦⑧ D.②③⑥⑧⑨
18.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羊祜在都督荊州期間,發展生產廣積糧食,進據吳國的部分土地,採取懷柔的策略征服吳人的民心,為後來晉滅吳奠定了基礎。
B.羊祜用武力進據險要,收膏腴之地,奪吳人之資,斬殺敢於來犯的吳將,與此同時,採用懷柔政策,使得吳人俯首臣服,終於滅吳。
C.羊祜率軍進人吳境,凡有所侵害,必然賠償;外出打獵,也不越邊界,凡自己的士兵得到吳人打傷的獵物,悉數歸還。這些舉動深得吳人民心。
D.羊枯用計平定了邊害後,就騰出一半兵力來墾田種糧,使得晉軍儲備了十年的軍糧。這是他用兵精明之舉。
(四)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9—24題。
宋清,長安西部葯市人也,居善葯。有自山澤來者,必歸宋清氏,清優主之。長安醫工得清葯輔其方,輒易讎①,咸譽清,疾病疕瘍者,亦皆樂就清求葯,冀速已,清皆樂然響應,雖不持錢者,皆與善葯。積券如山,未嘗詣取直。或不識遙與券,清不為辭。歲終,度不能報,輒焚券,終不復言。市人以其異,皆笑之曰:「清,蚩②妄人也。」或曰:「清其有道者歟?」清聞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謂我 妄者亦謬。」
清居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數十人,或至大官,或連數州,受俸博,其饋遺清者,相屬於戶。雖不能立報,而以賒死者千百,不害清之為富也。清之取利遠,遠故大,豈若小市人哉?一不得值,則怫然怒,再則罵而仇耳。彼之為利,不亦翦翦③乎?吾見出蚩之有在也,清誠以是得大利,又不為妄,執其道不廢,率以富。
吾觀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棄,鮮有能類清之為者。世之言,徒曰:「市道交。」嗚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報如清之遠者乎?幸而庶幾,則天下之窮困為辱得不死亡者眾矣。柳先生曰:「清居市不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鄉黨以士大夫自名者,反爭為之不已,悲夫!然則清非獨異於市人也。」
註:①讎:出售。②蚩:傻,無知。③翦翦:小氣。
1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居善葯 居:儲存
B.亦皆樂就清求葯 就:向
C.冀速已 已:治癒
D.相屬於戶 屬:接連不斷
20.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所指代的內容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清聞之(清其有道者歟) B.彼之為利(小市人)
C.誠以是得大利(取利遠) D.反爭為之(市之道)
22.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確的一項是()
A.積券如山,未嘗詣取直——積累的欠賬票據像山一樣,宋清從不找上門去索取葯錢。
B.炎而附,寒而棄,鮮有能類清之為者——富貴時就依附你,一旦貧賤,就棄你而去,很少有人能像宋清這樣的。
C.幸而庶幾,則天下之窮困為辱得不死亡者眾矣——如果幸而有近似宋清的人,那麼普天下生活困窘、無力謀生。蒙受凌辱而能夠不至於死亡的人就很多了。
D.一不得直,則怫然怒,再則罵而仇耳——剛一拿不到葯錢,就勃然大怒,再三辱罵,以致成為仇人。
23.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能表現宋清「取遠利」的一組是()
①得清葯輔其方,輒易讎,咸譽清 ②雖不持錢者,皆與善葯
③或不識遙與券,清不為辭 ④雖不能立報……不害清之為富也
⑤清居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數十人 ⑥清之取利遠,遠故大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24.下列對原文的敘述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A.宋清是個很高明的醫生,山區水鄉的百姓都來找他治病,他開的葯方都能使患者很快康復,因而深受人們贊譽。
B.宋清對不能當即付錢者也給好葯,還燒掉估計無法償還者的欠條,這引起人們的議論。宋清認為自己既非有道者,也不是呆傻呆來的人。
C.有不少被燒掉欠條的人,後來紛紛厚報宋清,盡管至死也未能還債的人更多,也沒有影響宋清發家致富。
D.作者認為宋清能從長遠打算,不斤斤計較眼前之利,他的作為是那些以「士大夫」自居的人所不及的
(五)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25—30題。
畢士安字仁叟,代州雲中人。乾德四年舉進士。雍熙二年,諸王出閣,慎擇僚屬,士安遷左拾遺兼冀王府記室參軍。太宗詔謂曰:「諸子生長宮廷,未聞外事,年漸成人,必資良士贊導,使日聞忠孝之道,卿等勉之。」 端拱中,詔王府僚屬各獻所著文。太宗閱視累日,問近臣曰:「其才已見矣,其行孰優?」或以士安對。上曰:「正協朕意。」俄以本官知制誥。淳化二年,召入翰林學士。大臣以張洎薦,太宗曰:「洎視畢士安詞藝踐歷固不減,但履行遠在下爾。」
李沆卒,進士安吏部侍郎、參知政事,入謝,真宗曰:「未也,行且相卿。」 士安頓首。真宗曰:「朕倚卿以輔相,豈特今日。然時方多事,求與卿同進者,其誰可?」 對曰:「宰相者,必有其器,乃可居其位,臣駑朽,實不足以勝任。寇準兼資忠義,善斷大事,此宰相才也。」真宗曰:「聞其好剛使氣。」 又對曰:「准方正,慷慨有大節,望身殉國,秉道疾邪,此其素所蓄積,朝臣罕出其右者,第不為流俗所喜。今天下之民雖蒙休德,涵養安佚,而西北跳梁為邊境患,若准者正所宜用也。」真宗曰:「然,當藉卿宿德鎮之。」 未閱月,以本官與准同拜平章事。士安兼監修國史,居准上。准為相,守正嫉惡,小人日思所以傾之。有布衣申宗古告准交通安王元傑,准惶恐,莫知所自明。士安力辯其誣,下宗古史,具得奸罔,斬之,准乃安。
士安端方沉雅,有清識,醞藉,美風采,善談吐,所至以嚴正稱。
2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組是()
①宰相者,必有其器(A.才能 B.度量)
②正協朕意(A.相同、一致 B.和)
A.①a②a B.①b②b C.①a②b D.①b②a
2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其才已見矣,其行孰優(兩個「其」代請王僚屬。)
B.然時方多事(然:然而。方:各方,主要指西北方。)
C.乃可居其位(乃:才。其:代宰相。)
D.行且相卿(行且:即將。相:任命為相。)
27.下列句於的意思,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必資良士贊導——一定藉助賢良的人輔佐引導
B.朕倚卿以輔相——我要依靠你輔佐
C.聞其好剛使氣——聽說他喜歡強硬,好發脾氣
D.第不為流俗所喜——只是不受世俗歡迎
28.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洎視畢士安詞藝踐歷固不減,但履行遠在下爾。
A.張洎只看到畢士安文才閱歷毫不遜色,但履行職責卻遠不如他。
B.張洎只看到畢士安文才閱歷毫不遜色,但操行就差得遠了。
C.張洎與畢士安相比,文才閱歷固然不差,但操行就差得遠了。
D.張洎與畢上安相比,文才閱歷固然不差,但履行職責卻遠不如他。
29.下列語句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說明畢士安「有清識」的一組是()
①或以士安對。上曰:「正協朕意。」
②宰相者,必有其器,乃可居其位。
③臣駑朽,實不足以勝任。
④寇準兼資忠義,善斷大事,此宰相才也。
⑤朝臣罕出其右者,第不為流俗所喜。
⑥士安力辯其誣,下宗古吏,具得奸罔。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30.下列對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表現畢士安謙虛謹慎的品質。宋真宗要任命他做宰相,他表示自己才能低下,實在不足以勝任,以為寇準是最合適的人選。
B.表現畢士安正直無私的美德。輔佐王子期間他就因品德出眾而被太宗賞識,在入相問題上,認為寇準是難得的宰相之才,強於自己,因而竭力推薦,並且在寇準受到誣陷時為他申辯。
C. 說明畢士安深受皇上的寵信。在輔佐諸王子的僚屬中,太宗認為畢士安才德都是最好的;真宗時又任命他為宰相,國家大事倚重於他。
D.說明畢士安很善於識別人才。宋真宗要任命他做宰相,他認為寇準忠義兼備,善斷大事,具有宰相的才能,雖然好剛使氣,但主持正義,疾惡如仇,是最合適的宰相人選。
(六)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31—36題。
錢若水為同州推官,知州性褊急,數以胸臆決事不當,若水固爭不能得,輒曰:「當陪奉贖銅耳。」 已而果為朝廷及上司所駁,州官皆以贖論。知州愧謝,已而復然,前後如此,數矣。有富民家小女奴逃亡,不知所之。奴父母訟於州,命錄事參軍鞠(審訊)之。錄事嘗貸錢於富民,不獲,乃劾富民父子數人共殺女奴,棄屍水中,遂失其屍,或為元謀.或從而加功,罪皆應死。富民不勝榜楚,自誣服。具上,州官審復無反異,皆以為得實矣,若水獨疑之,留其獄數日不決,錄事詣若水廳事詬之:「若受富民錢,欲出其死罪耶?」 若水笑謝曰:「今數人當死,豈可不少留,孰觀其獄詞耶?」 留之且旬日,知州屢趣之不得,上下皆怪之。若水一日詣州,屏人言曰:「若水所以留其獄者,密使人訪求女奴,今得之矣。」知州驚曰:「安在?」若水困密送女奴於知州。乃垂簾引女奴父母問曰:「汝今見汝女識之乎?」 對曰:「安有不識也?」 因從簾中推出示之,父母泣曰:「是也。」乃引富民父子,悉破械縱之,其人號泣不肯去,曰:「微使君之賜,則某滅族矣。」知州曰:「推官之賜也,非我也。」其人趣詣若水廳事,若水閉門拒之,曰:「知州自求得之,我何與焉?」知州以若水雪冤死者數人,欲為之奏論其功,若水因辭曰:「若水但求獄事正,人不冤死耳,論功非本心也。」知州嘆服。錄事詣若水叩頭愧謝,於是遠近翕然稱之。
31.對下列四句中加點字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乃劾富民父子數人共殺女奴 劾:揭發罪狀
B.留其獄數日不決 獄:牢房
C.錄事詣若水叩頭愧謝 詣:到……(拜見)
D.孰觀其獄詞耶 孰:仔細
32.對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說明,錯誤的一項是( )
A.知州性褊急 褊急:指氣量狹小,性情急躁
B.當陪奉贖銅耳 贖銅:指用錢贖罪
C.或為元謀 元謀:原謀者。元通「原」
D.富民不勝榜楚 榜楚:指刑杖拷打的痛苦
33.「留之且旬日,知州屢趣之不得」一句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
A.把案件壓下了將近十天,知州屢次派人追去都不聽
B.把他們留下來將近十天,知州屢次派人追去都不聽
C.把他們留下來將近十天,知州一再催促都沒用
D.把案件壓下了將近十天,知州一再催促都沒用
34.「微使君之賜」、「或從而加功」在原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
A.如果不是你的恩賜 有人跟著當了幫凶
B.如果不是你的恩賜 或者從中得到好處
C.要不是您暗中恩典 或者從中得到好處
D.要不是您暗中恩典 有人跟著當了幫凶
35.下列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錢若水在審理富民一案中不懼上司威逼、同事責難的一組是( )
①若水固爭不能得。
②留其獄數日不決。
③錄事詣若水廳事詬之。
④今數人當死,豈可不少留,孰觀其獄詞耶?
⑤留之且旬日,知州屢趣之不得,上下皆怪之。
⑥若水但求獄事正,人不冤死耳!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36.下列是對本文中心內容的評述,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開頭簡介知州為人,後面則詳敘富民冤獄及其平反的經過,前後鮮明對照,從而贊頌錢若水的高尚品德。
B.本文先寫錄事挾私報仇,製造冤獄,後寫錢若水辦案仔細,公正,不徇私情,人物鮮明對照,突出了錢若水的高尚品德。
C.錢若水辦案認真,公正,注重調查研究,他暗中派人尋找女奴,終於弄清事實真相,釋放富民父子,平反了冤獄。
D.錢若水辦案認真,公正,不畏強御,注重調查研究,為人洗雪冤獄,不圖報恩,不計功勞,為官清正,令人嘆服。
參考答案及提示
十二 文言文閱讀(二)
(一)1.A 2.A(A均為「他的」。B前「及」為「等到」;後「及」為「和」。C前「以」為「拿、用」;後「以」為「因為」。D前「且」為「並且」;後「且」為「將要」。)
3.C 4.C(A應為「陳希亮按照法律逮捕懲治了他」。B應為「勒令七十餘家巫師棄巫從農」。D應為「在將會決口的地方蓋了個草屋」。)
5.B 6.C(沈元吉不是被打死,而是驚嚇而死。)
(二)7.D(指處理公務、接待賓客的廳堂。) 8.B(①公文信函。②疏遠。③道理、原則。④治理。)
9.D(A①竟,卻,②就。B①因,②用。C①和,②等到。D中的兩個「則」相同,表承接關系。)
10.D 11.C 12.A(陶侃不是對手下人——鞭打,文中說「吏將則加鞭撲」,「吏將」是手下中當官的,對「吏將」懲治從嚴,而對一般參與者則從輕處分,只沒收酒器賭具扔到江中。陶侃對手下人是區別對待的。)
(三)13.D(重,嚴重) 14.A(防守巡邏的士兵)
15.D(①憑借。②用。③表方位界限。④按照。)
16.C(A應為「最終用巧妙的計策讓吳國罷免了石城太守」。B應為「羊祜改變了神色向他道歉」。D應為「就推舉杜預代替自己的職務」。)
17.C(「輕裘緩帶,身不披甲」正是徐胤「當營門」所指事之一,不屬「清德」之列。因此排除A、B、D三項。)
18.B(文章末尾有「祜卒二年而吳平」之句,可見B項中「終於滅吳」不合原文意思。)
(四)19.B(「就」,投奔。)
20.B(B均作「自己的」講。A前「於」意為「到」;後「於」意義為「同、和」,介詞。C前「以」意為「認為」;後「以」意為「憑借」。D前「燃」意為「但是」;後「然」意為「……的樣子」。) 21.A(「之」代以上兩種說法。)
22.D(「再」是「兩次」的意思。)
23.C 24.A(宋清非醫生,而是葯市人。)
(五)25.A 26.B(「方」,副詞「正」。)
27.C(「使氣」是「意氣用事」的意思。)
28.C 29.D 30.B(選文主要表現畢士安的品德。第一段通過比較,突出他的品德遠在他人之上。第二段,他的遜讓,他的力薦和精闢的分析,以及他為了使寇準不受小人的誣枉而出面申辯,都表現了他具有正直無私的美德。第一段雖然沒說哪樣的品德,但從第二段的內容和第三段的結語看,「端方」可以概括他的品質的主要特點。A、C、D三者都不能涵蓋全文。)
(六)31.B(案件) 32. C(「元」,為首的。)
33.D 34.A(「功」通「工」,「事」的意思,引申為「幫凶」。)
35.B 36.D(A中寫知州是為了映襯若水,而不是「對照」、「贊揚」。B「不徇私情」乃無中生有之說。C「公正」「注重……」「平反冤獄」等語,或拔高,或與事實不符。)
http://www.jxse.com/Read_ENews.asp?ENewsId=2440
3. 四個字的文言文題目
濫竽充數
畫蛇添足
山川之美
晏子使楚
買櫝還珠
誇父逐日
女媧補天
小石潭記
捕蛇者說
醉翁亭記
狙公賦芧
烏賊求全
循表夜涉
引嬰投江
刻舟求劍
愚人食鹽
楊布打狗
魯人執竿
顏回好學
薛譚學謳
陶侃惜谷
4. 語文文言文題目
答案是a,意思是正對抄著。「將獻襲公堂,惴惴恐不當意」,意思是:准備獻給官府,但是心裡還很不踏實.當的意思是「合適,妥當」。「不久當歸好還,還必相迎娶」意思是:我不久就會回來,回來一定娶你過門。當的意思是「應該,應當」。「臣欺大王之罪當誅」的意思是「我知道欺騙大王的罪過應當是要被殺的」當的意思是「應當」。「犯法當死」的意思是「觸犯法律被判決死罪」當的意思是「判罪」 「蒼天已死 黃天當立」意思是說「漢朝即將滅亡,取代漢朝的將是我們黃巾軍」。當為「將是」「當立著乃公子扶蘇」的意思是「應當繼位做皇帝的是公子扶蘇。」
5. 文言文題目 以的用法
圖片看不清。下面的參考一下吧!
<動>用;使用
《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
<動>做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哉?」
<動>認為
《鄒忌諷齊王納諫》:「皆~美於徐公。」
<介>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
《廉頗藺相如列傳》:「願~十五城請易璧。」
<介>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
《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介>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等
《捕蛇者說》:「而吾~捕蛇獨存。」《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強秦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介>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從」
《蘇武傳》:「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介>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
《戰國策•周策》:「天下有變,王割漢中~楚和。」《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欲~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連>表示並列或遞進關系,可譯為「而」、「又」、「並且」等,也可省去
《游褒禪山記》:「夫夷~近,則游者眾;險~遠,則至者少。」
<連>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譯為「而」,也可省去
《游褒禪山記》:「予與四人擁火~入。」
<連>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由於」
《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連>表修飾和被修飾關系
《歸去來辭》:「木欣欣~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連>表目的關系,可譯為「而」「來」「用來」等
《師說》:「作《師說》~貽之。」
<連>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或范圍,用法同現代漢語
《張衡傳》:「自王侯~下,莫不逾侈。」
<連>表示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到另一件事上,可譯為「至於」
《柳毅傳》:「然自約其心者,達君之冤,余無及也。~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
<副>通「已」
已經。《陳涉世家》:「座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怪之矣。」
6. 求10篇文言文題目和答案
一、獻珥
齊王夫人死,有七孺子②皆近。薛公③欲知王所立,乃獻七珥,美其一。明日視美珥所在,勸王立為夫人。(選自《戰國策
7. 文言文題目
第一題選C,都是「給」的意思,第二題選A,都是「的人」的意思
8. 古代題目中帶"銘"和"說"的文言文
1、《陋室銘》
《陋室銘》是唐代詩人劉禹錫所創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駢體銘文。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贊美陋室抒寫自己志行高潔,安貧樂道,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文章層次明晰,先以山水起興,點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著從室外景、室內人、室中事方面著筆,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並引古代俊彥之居,古代聖人之言強化文意,以反問作結,余韻悠長。
2、《柳子厚墓誌銘》
《柳子厚墓誌銘》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為已故好友柳宗元所創作的的墓誌銘。這篇墓誌銘講述了柳宗元的家世、為人、政績等,包括了世系、卒葬、子嗣等墓誌銘應該有的內容。
通過對柳宗元的生平事跡的綜合概述,作者高度贊揚了柳宗元的文章學問、政治才能和道德品行,對柳宗元受排擠、長期遭貶、窮困潦倒的經歷給予深切的同情,對柳宗元的一生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3、《愛蓮說》
《愛蓮說》是北宋理學家周敦頤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的描寫,歌頌了蓮花堅貞的品格,從而也表現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和灑落的胸襟。
4、《捕蛇者說》
《捕蛇者說》,出自於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散文名篇。文本抓住蛇毒與苛政之毒的聯系,巧用對比,通過捕蛇者與毒蛇之毒來襯托賦稅之毒,突出了社會的黑暗。文章筆鋒犀利,文情並茂,堪稱散文中的傑作。千百年來一直廣為傳頌。該文被收入語文版九年級上冊,蘇教版九年級上冊。
5、《師說》
《師說》是唐代文學家韓愈創作的一篇議論文。文章闡說從師求學的道理,諷刺恥於相師的世態,教育了青年,起到轉變風氣的作用。
文中列舉正反面的事例層層對比,反復論證,論述了從師表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於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也表現出作者不顧世俗獨抒己見的精神。全文幅雖不長,但涵義深廣,論點鮮明,結構嚴謹,說理透徹,富有較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9. 文言文題目
這些高中文言文一般來自《史記》,《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史記》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所以如果有時間,可以選擇其中的
10. 這個文言文題目是什麼
這個文言文題目是:舊唐書·柳宗元傳。
原文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後魏侍中濟陰公之系孫。曾伯祖奭,高祖朝宰相。父鎮,太常博士,終侍御史。
宗元少聰警絕眾,尤精西漢、詩騷。下筆構思,與古為侔。精裁密緻,璨若珠貝。當時流輩咸推之。登進士第,應舉宏辭,授校書郎、藍田尉。貞元十九年,為監察御史。
順宗繼位,王叔文、韋執誼用事,尤奇待宗元。與監察呂溫密引禁中,與之圖事。轉尚書禮部員外郎。叔文欲大用之,會居位不久,叔文敗,與同輩七人俱貶。宗元為邵州刺史,在道,再貶為永州司馬,即罹竄逐,涉履蠻瘴,崎嶇堙厄,蘊騷人之郁悼,寫情敘事,動必以文。為騷文十數篇,覽之者為之凄惻。
元和十年,例移為柳州刺史。時郎州司馬劉禹錫得播州刺史,制書下,宗元謂所親曰:「禹錫有母年高,今為郡蠻方,西南絕域,往復萬里,如何與母偕行。如母子異方,便為永訣。吾與禹錫執友,胡忍見其若是?」即草奏章,請以柳州授禹錫,自往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錫終易連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質錢,過期則沒入錢主,宗元革其鄉法。其以沒者,仍出私錢贖之,歸其父母。江嶺間為進士者,不遠千里隨宗元師法;凡經其門,必為名士。著述之盛,名動於時,時號「柳州」雲。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時年四十七。觀察使裴行立為營護其喪及妻子還於京師,時人義之。
譯文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是後魏侍中濟陰公的遠世子孫。曾伯祖父柳奭,是唐高宗時的宰相。父親柳鎮,是太常博士,終於侍御史一職。
柳宗元小時候,聰明機警,超群出眾,尤其精通西漢的文章和《詩經》《離騷》。構思落筆成文,可與古人相匹敵。精心削減,縝密細致,璀璨如同珍珠和貝殼。在當時文林同輩都推崇他。參加科舉考試中進士第,又應考中宏辭科,被授予校書郎、藍田(今陝西)縣尉的職務。貞元十九年(803),柳宗元任監察御史。
唐順宗即帝位後,王叔文、韋執誼掌權用事,特別看重任用柳宗元,將他和監察呂溫悄悄地引入禁宮之中,和他們商議大事。柳宗元又轉為尚書禮部員外郎。王叔文想讓他當大官,但恰逢任職不久,王叔文就失敗了,柳宗元便和七名同輩一起都被貶謫了。柳宗元被貶為邵州(今湖南寶慶)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貶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馬。柳宗元既遭貶逐,在南蠻瘴癘的地方,身處崎嶇阻塞的環境,內懷騷人抑鬱的情懷,所以抒情敘事,只要一動筆就一定行走文章。作騷體文章十多篇,閱覽的人都為之感動凄側哀婉。
元和十年(815),柳宗元按舊例被移作柳州(今屬廣西)刺史。那時朗州司馬劉禹錫被移作播州(今貴州遵義)刺史,詔書下達時,柳宗元同自己所親近的人說:「劉禹錫有老母,年齡已大,如今他要到蠻方遠郡去做刺史,在西南絕域的地方,來回有上萬里的路程,哪能讓他和老母一起去。如果母親不去,母子各在一方,這便成為永別。我和禹錫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這樣呢?」於是起草奏章,請求把柳州授給劉禹錫,自己卻到播州上任。恰巧裴度也奏請照顧劉禹錫母子,所以劉禹錫最終改授連州(今廣東連縣)刺史。
柳州風俗,用男或女作為抵押去借錢,如果過期沒還錢,人質便被錢主所沒收。柳宗元到了柳州,便革掉這種風俗。對那些已經被錢主沒收的男女,柳宗元自己出私錢將他們贖回,歸還給他們的父母。長江至嶺南之間,凡是想考進士的人不遠千里,都來跟隨柳宗元,拜他為師。凡是經柳宗元指點過的人,一定會為成名士。柳宗元著述很多,名聲震動當時,那時他的號是「柳州」。著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819)十月五日去世,終年四十七歲。觀察使裴行立幫柳宗元辦理喪事,並護送他的妻子和兒子返回京師,當時的人都贊揚他很有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