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略句文言文
⑴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列出幾個句子
1.省略主語。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
(2)承後省(也作蒙後省)。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愛是溪,(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4)對話省。如:「(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賓語。如:「可燒而走(之)也。」
4.省略介詞賓語。如:「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之)掩戶。」
5.省略介詞「於」。如:「今以鍾磬置(於)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焉。」
[小練習]補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嘗居也,故姓是溪為冉溪。
②故西門豹為鄴令,名聞天下。
③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蓋上出也。
⑤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
⑦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將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⑵ 問判斷文言文省略句的方法
省略句
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都有很多省略現象,古代漢語中更為多見。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省略主語。有承前省、蒙後省,自述或對話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永州之野產異蛇,( )黑質而白章,( )觸草木,( )盡死。(柳宗元《捕蛇者說》)
沛公謂張良曰:「……( )度我至軍中,公乃入。」(司馬遷《鴻門宴》)
( )每假借於藏書之家,( )手自筆錄,( )計日以還。……錄畢,( )走送之,不敢稍逾約。(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 )問:「( )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 )對曰:「小惠未偏,民弗從也。」(《左傳·曹判論戰》)
2.省略謂語。與現代漢語比較,文言中謂語的省略較多見。例如:
一鼓作氣,再( )而衰,三( )而竭。(同上)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3.省略賓語。有動詞賓語的省略。例如:
尉劍挺,廣起,奪( )而殺尉。(司馬遷《陳涉世家》)
每字為一印,火燒( )令( )堅。(沈括《活板》)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 )斗卮酒。(司馬遷《鴻門宴》)
有介詞賓語的省略。例如:
豎子不足與( )謀。(同上)
此人一一為( )具言所聞。(陶淵明《桃花源記》)
4.省略介詞。文言中介詞「於」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鍾磬置( )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蘇軾《石鍾山記》)
激昂( )大義,蹈死不顧(張博《五人墓碑記》)
⑶ 文言文中什麼是省略句
(一)主語省略
古漢語第三人稱代詞「之」不能作主語,當需要第三人稱作主語時,或重復前句名詞,或乾脆省略,所以古漢語中主語省略就比較多。
1、承前省。如:
疾在腠里,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扁鵲見蔡桓公》)是承前主省主。譯為:病發生在皮膚,是湯熨所能治好的;(病)發生在肌肉;用針砭就能治好;(病)發生在腸胃,可以用火劑湯葯來治療。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是承前賓省主。譯為:永州的野外出產怪蛇,(蛇)身黑色的底子上有著白色的花紋。
2、蒙後省。如:
()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蒙後主省主。譯為:(您)估計我到了咱們軍營中,您再進去。
3、對話省。如:
藺相如固止之,():「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曰:「()不若也。」(《廉頗藺相如列傳》)由於是對話環境,對話的主語都省略了,甚至連對話內容里的主語也省略了。譯為:藺相如堅決制止住他們,(藺相如)說:「你們比一下廉將軍和秦王,誰厲害?」(舍人們)說:「(廉將軍)不如秦王。」
(二)謂語省略
一般情況下,謂語省略較少,但古漢語時有所見。譯時一般要補出。
1、承前省。如:
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陳涉世家》)承前謂省謂。譯為:陳勝封自己為將軍(封)吳廣為都尉。
2、蒙後省。如:
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鴻門宴》)蒙後謂省謂。譯為:殺人(唯恐)不能殺盡,處罰人唯恐不能用盡酷刑。
3、對話省。如:
齊威王欲將孫臏,孫臏謝曰:「刑餘之人不可()。」(《孫臏》)對話環境中省略謂語「將」。譯為:齊威王想拜孫臏為主將,孫臏推辭說:「我是受過臏刑的人,不能(擔任主將)。」
(三)賓語省略
1、動詞的賓語的省略
動詞賓語的省略,一般都是承前省,省略的往往都是多次「之」。如:
葉公見之,棄()而還走。(《葉公好龍》)承前賓省賓。譯為:葉公看見它,連忙躲開(它)逃走。
如果動詞後已有介賓短語作補語,它的賓語(代詞)也往往省略。如:
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赤壁之戰》)譯為:孫權起身上廁所,魯肅追(他)到檐下。
否定句中,代詞作的賓語也常省略。
如:揚州城下,進退不由()。(《〈指南錄〉後序》)譯為:在揚州城下,進退不由(自己)。
2、介詞的賓語的省略
介詞「以」「與」「為」等之後的代詞賓語常常被省略。(「於」後的不省。)如:
齊使以()為奇,竊載與()之齊。(《孫臏》)譯為:齊國的使者把(他)當作奇才,秘密的用車子載著,同(他)一起到齊國。
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譯為:在這種情況下,秦王很不高興,給(趙王)敲了一下缶。
⑷ 關於文言文的省略句
古人說話的時候應復該是不制省略的。由於中國古代的文字記載很長一段時間是用刀刻在竹簡上。省略若干不必要的文字可以減少文章篇幅,減少刻簡的工作量,可以減輕攜帶的重量。以後雖然開始用紙,但是風氣已成,紙的價格也相對高昂,這種省略的現象就流傳了下來。
⑸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省略介詞「以」「於」,怎麼分析出它是省略句,且省略的是這兩個字
又試之(以)雞……將軍戰(於)河北…臣戰(於)河南……試之(以)雞是倒置句…為:以雞試之…將軍戰河北…句式為名動名…河北作為方位名詞且前為作戰是行為動詞…中間應有介詞…而果成言應結合上文來判斷是否應為:果成(其)言…臣戰河南等同將軍戰河北…
希望採納
⑹ 文言文里什麼是省略句,什麼是被動句,倒裝句
一、省略句
(一)省略主語。
1.承前省。主語在前面已經出現過,為避免重復省略主語,譯時要補上。
⑴(《兩小兒辯日》)木蘭無長兄,(木蘭)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木蘭詩》)
⑵漁人甚異之……(漁人)便舍船,從口入。 (《桃花源記》)
⑶(桃花源人)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
⑷(余)解衣欲睡,月色人戶,欣然起行。(《記承天寺夜遊》)
⑸(余)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小石潭記》)
⑹(溪水)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小石潭記》)
⑺(佛印)卧右膝,詘右臂支船。(《核舟記》)
「乃」前面省略了主語「起義軍」,譯時要補上。
⑴(一個人的想法)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征」前面省略了主語「一個人的想法」,譯時要補上。
⑵過中(友)不至,太丘捨去,去後(友)乃至。 (《世說新語·陳大丘與友期》)
「不至」和「乃至」前面省略了主語「友」;譯時要補上。
⑶(曹劌)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曹劌論戰})「下視」前面省略了主語,譯時要補上。(魯師)遂逐齊師。 ((曹劌論戰》)「遂逐」前面省略了主語,譯時要補上。
⑷期年之後,(群臣吏民)雖欲言,無可進者。 ((鄒忌諷齊王納諫))「雖欲言」前面省略了主語「群臣吏民」,譯時要補上。
2.蒙後省。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詩經·豳風·七月》)
「在野」「在宇」「在戶」前都蒙後省略了主語「蟋蟀」,譯時要補上。
3.對話省。
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對曰:「忠之屬也。」 (《曹劌論戰》)
「對曰」前省略了主語「曹劌」;「忠之屬」前省略了指代「大小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的主語「此」或「是」。
(二)省略謂語。
再而衰。再(鼓)而(氣)衰。省略的「鼓」就是謂語。
(三)省略賓語。省略介詞賓語,承上省略賓語「之」,帶前面已經提到的「人、事、物」。
(1)以。
溫故而知新,可以(之)為師矣。(《{論語)十則》)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之)分人。(《曹劌論戰》)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之)信。(《曹劌論戰》)
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之)一戰,戰則請從。」 (《曹劌論戰》)
(2)為。
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皆嘆惋。(《桃花源記》)
(3)與。
念無與(之)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記承天寺夜遊》)
旦日,客從外來,與(之)坐談。(《鄒忌諷齊王納諫》
省略動詞賓語。
(1)省略代詞「之」,指代前面已經出現的人、事、物。
人不知(之)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十則》)
問(之)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桃花源記》)
(四)省略量詞(文言文中數詞後常省略量詞)。
1.林盡水源,便得一(座)山。
(《桃花源記》)
「一」後面省略了量詞「座」,譯時要補上。
2.太行、王屋二(座)山,方七百里,高萬仞…… (《愚公移山》)
「二」後面省略了量詞「座」,譯時要補上。
3.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個)子負二(座)山,一(座)厝朔東,一(座)厝雍
南。 (《愚公移山》)
「子」前面省略了量詞「個」「山」「厝」前面省略了量詞「座」,譯時要補上。
(五)省略介詞。
1.省略「於」。
(1)在。
林盡(於)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記》)
坐(於)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 (《小石潭記》)
日光下澈,影布(於)石上,怡然不動。(《小石潭記》)
余立侍(於)左右,援疑質理。(《送東陽馬生序》)
行(於)深山巨谷中。(《送東陽馬生序》)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於)酒也(《醉翁亭記》)。
(2)從。
山水之樂,得之(於)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記》)。
(3)給。
不可,吾既已言之(於)王矣。(《公輸》)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於)人。(《曹劌論戰》)
(4)到。
能謗議於市朝,聞(於)寡人之耳者,受下賞。(《鄒忌諷齊王納諫》)
(5)表被動。
帝感(於)其誠。 (《愚公移山》)
(6)對於。
(7)向。
然足下卜之(於)鬼乎!(《陳涉世家》)
(8)比,引出比較的對象。
急湍甚(於)箭,猛浪若奔。(《與朱元思書》)
2.省略「自」,可譯為「從」。
(自)潭西南而望。 (《小石潭記》)
二、被動句
(一)沒有標志詞語,意念上的被動。
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
(《愚公移山》)「感其誠」即「被……所感動」,這里指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所感動。
(二)有標志詞語。
1.「為」表被動。
2.「為……所……」。
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滿井游記》)
「為晴雪所洗」即「被晴雪洗」,這里指山巒被晴天的雪所洗浴。「為」即「被」。
3.「於」表被動。
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舉於……」即「在……被舉薦」。
三、倒裝句
(一)謂語前置。謂語前置也叫主謂倒裝或主語後置。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後,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
1.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游山西村》)
「足雞豚」是「雞豚足」的倒裝,謂語前置,可譯為「雞、豬豐足」。
2.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位於前置,表強調的意味,可譯為「你的不聰明太過分了」,即「你太不聰明了」。
3.如鳴佩環,心樂之。 (《小石潭記》)
「如鳴佩環」是「如佩環鳴」的倒裝,謂語前置,可譯為「像玉佩、玉環相碰時發出的清脆聲音」。
4.近岸,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記》)
「卷石底」是「石底卷」的倒裝,謂語前置,可譯為「石底翻卷過來」。
(二)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
A、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
1.介賓倒裝。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論語)十則》)
「何以」是「以何」的倒裝。
古漢語中,疑問代詞做介詞的賓語,要放在介詞的前面。可譯為「為什麼」。
微斯人,吾誰與歸? (《岳陽樓記》)「吾誰與歸」是「吾與誰歸」的倒裝,可譯為「我和誰同道呢?」
疑問句中,代詞做介詞賓語要提前。「誰」為疑問代詞,「與」是介詞。
何以戰? (《曹劌論戰》)「何以」是「以何」的倒裝,可譯為「憑借什麼」。疑問句中,代詞做介詞賓語要提前。「何」為疑問代詞,「以」是介詞。
長夜沾濕何由徹!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何由徹」是「由何徹」的倒裝,可譯為「憑借什麼挨到天亮呢」。「何」,疑問代詞,「由」,介詞。
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前置。
2.謂賓倒裝。
何有於我哉? (《{論語)十則》
「何有」是「有何」的倒裝。古漢語中疑問代詞做賓語時,一般要放在謂語的前面。可譯為「有哪一樣」。
孔子雲:「何陋之有?」 (《陋室銘》)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裝。可譯為「有什麼簡陋的呢?」「何」,疑問代詞。「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里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B、文言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
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裝。可譯為「不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詞,在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要前置。
2.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東陽馬生序》)
「弗之怠」即「弗怠之」的倒裝,可譯為「不放鬆抄寫」。「之」,代詞,代抄寫,在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要倒裝。
3.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滿井游記》)
「為之知」即「未知之」的倒裝,可譯為「不知道它」。「之」,代詞,代春意。在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要倒裝。
4.忌不自信。 (《鄒忌諷齊王納諫》)
「不自信」即「不信自」的倒裝,可譯為「不相信自己」。「自」,代詞,在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要倒裝。
C、用「之」或「是」把賓語提於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麼實在意義。
1.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愛蓮說》)
「蓮之愛」即「愛蓮」的倒裝,可譯為「喜愛蓮花」。「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里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孔子雲:「何陋之有?」 (《陋室銘》)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裝。可譯為「有什麼簡陋的呢?」「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里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D、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表示強調。
1.是以謂之「文」也。 (《(論語)十則》)「是以」是「以是」的倒裝,可譯為「因
此」。「是」是指示代詞,指代前面的原因。
2.全石以為底。 (《小石潭記》)
「全石以為底」是「以全石為底」的倒裝,可譯為「用整塊石頭作為潭底」。
E、其他,表強調。
1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木蘭詩》)
「關山度」是「度關山」的倒裝。可譯為「跨過一道道關,越過一道道山」。
2.衡陽雁去無留意。(《漁家傲·秋思》)「衡陽雁去」是「雁去衡陽」的倒裝,可
譯為「大雁離開衡陽」。
(三)定語後置
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A、「中心詞+後置定語+者」。
1.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
「荷擔者三夫」是「三夫荷擔者」的倒裝,定語「三夫」後置,以突出中心詞「荷擔者」,可譯為「三個能挑擔子的成年男子」。
2.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與朱元思書》)
「鳶飛戾天者」是「飛戾天鳶」的倒裝,定語後置,可譯為「沖天飛的鳶鳥」。
3.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記》)
「亭翼然臨於泉上」是「翼然臨於泉上亭」的倒裝,定語後置,可譯為「一座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B、「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
1.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 (《愛蓮說》)
「花之隱逸者」是「隱逸之花」的倒裝,可譯為「具有隱逸氣質的花」。
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馬之千里者」是「千里之馬」的倒裝,可譯為「能跑潛力的馬」,即「千里馬」。
C、數量詞做定語後置。
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傷仲永》)
「詩四句」是「四句詩」的倒裝,定語後置。
(四)介賓結構後置。
A、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後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譯做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做狀語。
1.何有於我哉? (《(論語)十則》)
全句為「於我有何」的倒裝句,介賓結構「於我」後置。澤為「在我身上有哪一樣呢?」
2.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愚公移山》)
「告之於帝」是「於帝告之」的倒裝,介賓結構「於帝」後置,譯為「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
3.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醉翁亭記》)
「泄出於兩峰之間」是「於兩峰之間瀉出」,介賓結構「於兩峰之間」後置,可譯為「從兩峰之間奔瀉而出」。
4.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出師表》)
「試用於昔日」是「於昔日試用」的倒裝,介賓結構「於昔日」後置,可譯為「在往日任用」。
5.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出師表》)
全句為「於南陽躬耕,於亂世苟全性命」的倒裝,介賓結構「於南陽、於亂世」後置,可譯為「親自在南陽耕種,在亂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6.每假借於藏書之家。(《送東陽馬生序》)
「假借於藏書之家」是「於藏書之家假借」的倒裝,介賓結構「於藏書之家」後置,可譯為「從藏書的人家借書」。
7.今諸生學於太學。(《送東陽馬生序》)
「學於太學」是「於太學學」的倒裝,介賓結構「於太學」後置,可譯為「在太學學習」。
B、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後置,在今譯時,一般都前置做狀語。1.屠懼,投以骨。 (《狼》)
全句為「以骨投(之)」的倒裝,介賓結構「以骨」後置。譯為「把骨頭扔給它」。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記》)「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裝,介賓結構「以文」後置,可譯為「用文字來記述」。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師表》)「寄臣以大事」是「以大事寄臣」的倒裝,介賓結構「以大事」後置,可譯為「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出師表》)「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是「以討賊興復之效托臣」的倒裝,介賓結構「以討賊興復之效」後置。
C、其他。
1.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傷仲永》)
「還自揚州」是「自揚州還」的倒裝,介賓結構「自揚州」後置。譯為「從揚州
回來」。
⑺ 什麼是文言文的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著省略成分的情況,對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於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專言文屬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語。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
(2)承後省。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愛是溪,(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4)對話省。如:「(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賓語。如:「可燒而走(之)也。」
4.省略介詞賓語。如:「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之)掩戶。」
5.省略介詞「於」。如:「今以鍾磬置(於)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焉。」
[小練習]補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嘗居也,故姓是溪為冉溪。
②故西門豹為鄴令,名聞天下。
③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蓋上出也。
⑤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
⑦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將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⑻ 文言文中的倒裝句和省略句是什麼意思
倒裝,有主語與謂語倒裝,即謂語跑到主語錢了,比如你走,成了走你了,有些謂語與賓語倒裝,就是動詞和賓詞調了,如你讀書變成你書讀,例:大王來何操?大王拿什麼來,應該是來操何?省略就是缺少一些東西,可以是主謂賓任一一個。如去之乃還。缺主語沒有說哪個還。
⑼ 文言文 省略句多少種類型
省略句式是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之一。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主語省略省略主語有承接前面的主語省略,有呼應下文省略;在對話中也常常省略主語。例如:①旦日,客從外來,(我)與(客)坐談。(((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譯文:第二天,有位客人從外邊來,(鄒忌)跟(他)坐著聊天;
二、謂語省略謂語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是在特定情況下也有承接上文、呼應下文或因對話而省略的。例如:①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左轉·曹判論戰》)譯文:第一次擊鼓振作了士氣,第二次(擊鼓)士氣低落,第三次(擊鼓)士氣就衰竭了;
三、省略賓語。(1)有動詞賓語的省略。例如:
尉劍挺,廣起,奪( )而殺尉。(司馬遷《陳涉世家》)
每字為一印,火燒( )令( )堅。(沈括《活板》)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 )斗卮酒。(司馬遷《鴻門宴》)
(2)有介詞賓語的省略。例如:
豎子不足與( )謀。(同上)
四、省略介詞。文言中介詞「於」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鍾磬置( )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蘇軾《石鍾山記》)
激昂( )大義,蹈死不顧(張博《五人墓碑記》)
⑽ 列出文言文中的幾個省略句。
1.省略主語。有承前省、蒙後省,自述或對話中也常常省略。
例如:
永州之野產異蛇,( )黑質而白章,( )觸草木,( )盡死。(柳宗元《捕蛇者說》)
沛公謂張良曰:「……( )度我至軍中,公乃入。」(司馬遷《鴻門宴》)
( )每假借於藏書之家,( )手自筆錄,( )計日以還。……錄畢,( )走送之,不敢稍逾約。(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 )問:「( )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 )對曰:「小惠未偏,民弗從也。」(《左傳·曹判論戰》)
2.省略謂語。與現代漢語比較,文言中謂語的省略較多見。
例如:
一鼓作氣,再( )而衰,三( )而竭。(同上)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3.省略賓語。有動詞賓語的省略。
例如:
尉劍挺,廣起,奪( )而殺尉。(司馬遷《陳涉世家》)
每字為一印,火燒( )令( )堅。(沈括《活板》)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 )斗卮酒。(司馬遷《鴻門宴》)
有介詞賓語的省略。例如:
豎子不足與( )謀。(同上)
此人一一為( )具言所聞。(陶淵明《桃花源記》)
4.省略介詞。文言中介詞「於」也常常省略。
例如:
今以鍾磬置( )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蘇軾《石鍾山記》)
激昂( )大義,蹈死不顧(張博《五人墓碑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