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瞳畫少兒美術

瞳畫少兒美術

發布時間: 2020-11-21 14:03:53

⑴ 上海哪裡的幼兒繪畫班比較好

聯邦德國《基本法》(即憲法),其中第七條第六款明確規定,禁止設立先修學校(Vorschule)。匈牙利立法規定:嚴格禁止教授幼兒園期間的孩子學習寫作、閱讀、計算等。有關的教育專家認為: 孩子在小學前的「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因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應該違背孩子的成長...規律。如果說在上學前對孩子非要進行「教育」的話,那「教育」的重點只有三個方面: 1、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允許暴力、不大聲說話等。 2、孩子的動手能力。在幼兒園期間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手工製作,讓他們從小就主動做具體的事情。 3、保護孩子情感胚胎,培養情商,培養領導力。 如果真想給孩子一些課外培養的話,建議參與一些創意繪畫之類的專業培訓,在快樂游戲中開發藝術潛能,培養孩子的團隊合作。上海這邊有個童藝創想的好像挺專業的。

⑵ 我對中國美術教育改革的看法 和 論美術教育評論=如何做出成長性評價

論美術教育應以人的素質發展為核心
【摘要】 美術教育觀,經歷了傳統美術教育、表現性美術教育、綜合性美術教育、素質發展教育等方面的發展。關於美術教育,我們不能孤立地看它本身,而首先應該把他看成是一種社會需求,一種人的成長需要,只有以人的綜合素質發展為目標,才是美術教育的本質。
【關鍵詞】 寫實性繪畫造型、自我表現性、現代派、藝術知識、創造能力、素質教育、寫生課、欣賞課
關於美術教育,我們不能孤立地看它本身,而首先應該把他看成是一種社會需求,一種人的成長需要。因為和藝術緊密聯系,我們可以認為它也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基礎的上層建築。恩格斯曾說「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但是,它們又互相影響並對經濟基礎發生影響。」①
在漫長的繪畫史中,人們藉助解剖學,物理學的色譜規律等知識,已經把繪畫中的寫實性發展得淋漓盡致。亞里士多德就說,藝術「實際上是摹仿。」車爾尼雪夫斯基甚至提出:「再現生活是藝術的一般性格的特點,是它的本質。」②於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的美術教育注重寫實性的繪畫造型能力。以專業美術人員的造型能力為目標進行的課程設計,對觀察和表現都設定了較高的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比例、透視、體積、明暗、構圖、質感、色彩等造型藝術的基本知識,還要做到能准確真實地描繪觀察對象。這種教學方法作為職業美術教育無可非議,它對造型能力的要求也是美術教育中必須要考慮的。但如果只是簡單地,一概而論地把它移植到少兒美術教育上,則往往達不到預期的結果。其中造型技能技巧的難度,是理解力還不強的學生,特別是低齡兒童難以達到的。它容易把兒童已有的藝術直覺,潛意識的藝術創作活動壓制下去,使學生的藝術思維局限在某一特定的模式中。事實證明,這種實用主義教育在發展學生的藝術技巧和擴展他們的視野方面不僅沒有多大幫助,而且造成很多障礙和危害。在許多國家和地區,視覺藝術教育只強調學生對各種藝術的構成要素,如線條、色彩、形狀等的把握和訓練。
隨後,人們發現自己注重寫實的同時也失去了一些人類原本的情感和意識,於是繪畫中出現了現代派。法國天主教哲學家馬利丹(Jacgu-es Maritain)就說:「要求藝術把描寫現實作為主要目的,那就破壞了藝術、、、、、、如果藝術是認識手段,它就會比幾何學差得多。」現代派畫家不滿足於對客觀的寫實性描繪,他們熱衷於這些主觀唯心主義理論,把藝術的本質理解為主觀的「自我表現」,揚棄純寫實性,追求直覺和潛意識活動,把人的內心的情感、情緒通過外在的形象、符號,用不同於前人、不同於別人的方法進行描畫和表現。黑格爾似乎比他們看得更清楚一些:「宗教的意識形式是觀念,因為絕對離開藝術的客體性相而轉到主體的內心生活,以主體方式呈現於觀念,所以心胸和情緒,即內在的主體性,就成為基本要素了。」③
在美國,由於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響,從30年代起,學校藝術教育就越來越強調培養兒童的個人創造能力和自由表現能力。兒童不再被視為灌輸技法和知識的對象,而被視為「兒童藝術家」。在此時的人看來,兒童是以一種天真的和獨特的個人視野來觀看和表現這個世界。這種傾向後來在美國心理學家和藝術教育家羅文費爾德的著作中得到系統闡述和發展,其影響一直延伸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兒童由於不受現實經驗的約束,也未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他們在繪畫中常常畫出與人們主觀認識相反的形象,恰好與現代派繪畫的表現手法有著相似之處,發人深醒,令人喜愛。但他們的這種表現通常有兩種結果:一種是自生自滅,原因是受到了客觀世界的異化,潛意識的萌動漸漸地消失了。另一種則受到外界對繪畫作品像不像標準的指責,自我受到挫傷,漸漸地重新受到客觀物象的束縛,原有的主觀感受也盪然無存了,這是非常遺憾的。
實際上,這就是重「情」和重「理」的兩種不同傾向性的教育。傳統美術教育,強調的是科學性、合理性、客觀性,是重「理」;而表現性美術教育,則強調主觀性、意識和情感,是重「情」。
上個世紀60年代以後,一種綜合性藝術教育思潮得到逐漸發展和壯大,至90年代已經成為世界藝術教育主流。實際上,它是對這之前流行的兩種主要藝術教育觀的綜合和超越。有兩種看法比較典型:一種認為,藝術教育的重要性在於,從藝術中學生可以學到有關我們自身和世界的知識、信仰和價值,這些知識、觀點、體驗的意義是任何其他學科不能提供和代替的。因此,藝術教育是學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和關鍵的部分。另一種認為,開展藝術教育,不僅是因為藝術本身值得學,更重要的是它還為其他學科的學習帶來好處。一方面,藝術為學生的情感表達和創造沖動提供了一個出口,使學生心理更加健康;另一方面,通過藝術進行的普通教育,是更生動活潑的教育,也是最成功的教育。在這種教育中,學生不僅學到應學的知識,而且學得更自然更愉快。這種觀點進一步發展,人們又認識到,藝術教育強化了知覺能力和表現能力,進而使其語言交流能力、表現能力、批評性思維、問題解決能力大幅度提高。
早在1977年,美國就出現了一份題為《回到我們的感覺藝術對美國教育的意義》的國情報告,這一報告提出了15條提議,這些提議主要基於這樣一種思想「只有藝術變為每個學生在校內外及各個學習階段上學習生活的核心時,美國教育的基本目標才能實現。」1988年,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又發布了一個報告,題目是《走向文明:關於藝術教育的報告》這一報告把藝術教育的總的目標描述為:使學生接觸和學習到人類文明迄今取得的所有富有意義的成就。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發展學生的交流能力,使學生具有在批評性價值的基礎上做出自我選擇的能力。1994年,《美國國家藝術教育標准》出台,這一標准制定出每一個美國年輕人最起碼應該掌握的藝術知識和創造能力。它明確指出,任何一個受過教育的人,如果缺少基本的藝術技能和藝術知識的教育,就不算是受到完備的教育。同樣,任何一個自稱有教養的人,如果不懂藝術,就算不得是一個真正有教養的人。更重要的是,《標准》還確定了今後的藝術教育絕不像過去那樣,僅僅是學習畫畫和唱歌的技能,還包括了從文化、美學、歷史的角度分析、欣賞、評價作品的能力和智慧。我國兒童藝術教育家楊景芝先生的兒童藝術教育實踐和理論也正是在這種國際大背景中發展起來,她在《美術教育與人的發展》一書中說到:「我試圖探索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兒童美術教育途徑,我不贊成脫離兒童實際的以傳授知識技能為目的的美術教育學科中心論,反對用模仿的教學方法壓抑兒童創造力。」⑤
通過對上述幾種觀點的綜合和提煉,加上多年的教學實踐,我也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藝術不僅有利於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造能力的發展,還有利於學生的認識能力的發展;藝術教育不僅教會學生畫畫和唱歌,還使學生有機會接觸人類的許多偉大文明成果,對這些偉大成果的知覺、理解、欣賞和評論,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全面的文化素質。這就是人的發展必然,美術教育就應該以這種發展為核心目標!美術教學中引入綜合性藝術教學思想便可幫助學生發展自主意識,充分調動他們的情感情緒,多唯知識系統地投入美術學習,教學中引導學生在繪畫活動中以客觀物體為引體,充分發揮主觀想像,並不斷將其補充擴大,從而達到在美術教育活動中發展學生自我意識和培育完善健全人格的目標。
眾所周知,當前除了人們常常談論的經濟危機和環境危機外,還有一個精神危機。這一危機的一個最明顯的標志,就是現代社會竟然把人自身之感受和理解的最忠實寫照的藝術,這種能在人的精神世界掀起狂濤巨浪的藝術,這種被視為人類「最後的精神家園」的藝術,也當成一種商品或人自身在社會中地位的標志和虛假包裝物。與之相對應,藝術教育界也興起一種急功近利之風,許多人甚至把美術教育視為掙錢的行當,美其名曰培養畫家,實則是培養能快快掙錢的畫匠,少有真正的藝術家氣質和人格。
以素質教育為宗旨的教育思想,把美術教育看作是針對全體學生的基礎教育。不是培養專業美術人員,而是提高受教育者的審美素質和審美水平。培養他們的藝術性思維和最基本的美術造型能力。綜合觀教學較好地體現了素質教育的這一宗旨。其原則是藉助客觀形象,強調主觀感受。擺脫了單純傳授造型技能的教學模式和強調寫實性的寫生教學,它在教學中提倡發揮學生的藝術直覺,在寫生作業中,它要求學生不僅僅要觀察事物的外在形象而且能聯想到與觀察對象相關聯的其它事物及自己與觀察對象之間的某種聯系並把它在畫面上表現出來。它鼓勵學生在觀察與表現中不拘泥於客觀事物本身,學生可不受客觀限制將觀察視點擴展,進行自主的表現。學生在創作式的寫生作業中學習基本的造型技能。這種教學方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發了學生的藝術沖動,培養了審美能力。它使每個學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藝術感受,使每個學生都能自由地表達他對客觀事物的理解。這種方法還可以用在美術欣賞課的教學中,從而使學生審美意識和審美水平得以發展。學生在這些活動中確立了自信心,這些活動中沒有失敗者,每個孩子都能在活動中充分展現自己的藝術感受。表現性美術教學培養的是學生的審美素質、創造性思維能力和最基本的造型能力。具備了這些品質的學生,無論將來他們從事什麼職業,都應得益於這種美術教育。
美國著名的美術教育學家羅恩菲德指出:「教師的目標是激發更多的思想,擴大參照框架,以便使學生自己的經驗內容變得更精確復雜。要做到這點只有向學生提供更多和仔細觀察的機會和用於標示和改善鑒別力的必要詞彙,並能用發展新觀念和觀察能力的方式啟發他們。而只用一種機械的方式指導他們畫畫是達不到目的的。」這是羅恩菲德在美術教學中提出的一個革命性觀念。它把激發更多的創作思想作為教學目標,把發展新觀念和觀察能力做為教學目的,它表明用單一的美術教學形式是達不到這一目標和目的的。楊景芝先生也說:「美術學科的課程內容應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學科價值為基礎,以適應本國基礎教育發展特點為依據,可以通過表現和欣賞兩方面教學活動,全面完整體現教育目標」⑥在這一理論指導下,為探求多種不同的美術教學形式,筆者對學生美術課中的寫生課作了新的嘗試,引導學生按綜合性美術教學的要求,觀察對象,表現對象:
(1)以特徵為主線的觀察和表現
傳統寫生課的觀察,要求學生觀察物體的形狀、比例等客觀屬性。是一種以客觀性為標準的被動的觀察方式。其結果是在觀察階段就制約了學生的思維活動。而對描繪對象特徵的變形誇張,則在繪畫藝術中比比皆是。這種對事物主體特徵的概括把握及在這一基礎上對其進行的變形誇張等藝術加工,是藝術審美心理中重要素質之一。在寫生「仙人掌」一課的教學中,筆者對教法做了新的嘗試和改動。引導學生在觀察仙人掌基本形態的基礎上,繼續觀察它的特徵——主莖上交錯生出許多莖片,莖片上有一組一組向外放射生長的小刺。然後要求學生不拘泥現有的植物形象,充分運用仙人掌的特徵,在畫面構圖上對仙人掌的形象進行任意組合。學生在作業中表現出了十分豐富多彩的構成組合。有的強調仙人掌生長的茂密擁擠,有的突出刺的尖利,有的把一盆花擴展成多盆花,有的則把盆栽的側人掌「移植」到原始沙漠環境中。學生的畫面形態各異,特徵鮮明。這種教學思路是:只要求學生掌握對象的基本特徵,不做其它方面的具體要求,留給他們更多的空間和表現契機,讓學生充分表現自己的直覺感受,任意組合植物生長的狀態,置換植物的生長環境。這樣的觀察與表現方法把學生從純客觀、純自然的觀察與表現手法中解放出來,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在觀察中的主動性,學生不僅觀察了解物體本身,還要意識到與它關聯的其它物體與環境,從而延伸了學生的視覺空間,使學生的思維發生了質的變化。
(2)聯想性觀察與表現
藝術作品的魅力之一就是通過藝術形象引起觀賞者種種審美聯想。繪畫者在其創作過程中也會產生種種聯想,並通過他的作品把這種聯想與自己的審美情趣表現出來。孩子天真無邪的天性與好奇心,使他們在繪畫時更容易產生各種聯想。聯想性觀察就是要求學生在觀察物體基本屬性的基礎上,逐漸忘掉物象的自然屬性,聯想它的情感或它與其它事物的相通之處,然後再進行藝術上的加工與發揮。
在寫生「手」這一課上,筆者改變了過去僅引導學生觀察手指、掌骨、手腕等解剖部位的做法。而是先用手做了幾個不同的姿態讓學生聯想其代表的情感含義。攥拳頭表示憤怒或力量,蘭花指表示放鬆和優美;挑大姆指表示贊許。還通過做手影游戲,引導學生聯想手與其它事物的聯系。這使學生的思維表現得非常活躍,他們根據不同的手形,通過與其它事物的聯想,將手錶現為和平鴿,老鷹,大樹,蛇群等。賦予手以藝術生命。正如楊麗萍的舞蹈,舞蹈者用人的形體動作來表現孔雀、大樹,表現水與火。人體的各種姿態,通過觀賞者的審美聯想轉化為其它形象的藝術再現。什麼樣的觀察將決定會有什麼樣的表現。如果我們要求學生的觀察是建立在純客觀的基礎上,就把學生引入一個以客觀為尺度的現實世界,表現的結果將比較單一。如果要求學生的觀察是帶有主觀聯想性的,我們就能充分挖掘學生潛在的、豐富的內心世界,調動起學生發散性思維活動,使學生運用變形的手法完成對描繪對象的超額觀表現。達到「鼓勵學生運用發散性思維,超脫常規的成習,去看待我們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經驗世界,發現組織和創造新的形象。」(摘自尹少淳先生語)的效果。使學生的對客觀事物的自我感覺能力得到進一步培養,繪畫的表現形式進一步豐富,內心的情感表現與繪畫能力同時進展。
(3)不同角度的觀察與表現
這種觀察與表現要求學生不滿足於客觀提供的條件,還要根據現有的條件將觀察范圍再擴大,再補充。比如寫生「眼睛」,可讓學生通過鏡子觀察自己的眼睛,觀察別人的眼睛。看眼睛是由哪些形組成的。然後再觀察在瞳孔中看見了什麼。進而聯想眼睛看風景,看動物等時,瞳孔上會留下什麼形象。經過這樣的引導,學生的作業產生出各種各樣的畫面,有的眼睛裡裝著滿天的烏雲,有的眼睛裡裝著潔凈的冬天,有的眼睛裝著美麗的花朵。還有一名學生畫出了眼睛中自己的形象及自己眼睛中映射出的外部世界,生動地表現了大眼睛小世界的特殊關系。超現實性觀察用已有的形象作為框架,然後替換其中一部分,再加入還未發生或在異地已經發生的情景作為補充和誇張。作為眼睛的本體這時已經演變為一個具有引體和聯想功能的特殊畫框,恰似古代園林隔牆上的透窗,為學生的自由聯想提供了新的空間。用美國教育學家羅恩菲德的話來說就是擴大經驗范圍,在新的經驗范圍內加進已有的舊的經驗,使學生感到既新奇又不陌生。激發了學生的思維活動。把靜態的形象變為動態的形態。把未來的和將要發生的意念變成現實。使思維跨越時間、空間達到超越現實的神奇意境。這種表現性的寫生教學即有一定的寫生意義又有大量的創作性活動。是以客觀為引體,以主觀為主導的實踐活動。「把學生的參與化為學習的積極性。」(楊景芝)把學生游戲的天性遷移到繪畫活動中。
(4)構成式的觀察與表現
平面構成是現代美術的產物,它有意打破物象的自然秩序,按繪畫者主觀審美意識進行重疊組合,具有超然的裝飾趣味。在這一思想指導下上人物頭像寫生這一課。畫人物頭像較難,人的面部是學生最熟悉的同時也是最難畫的。學生的觀察易停留在局部,難以把握人物頭像的整體和心理特徵。根據學生現有的水平,改畫完整頭像為部分頭像,讓學生從不同形狀的鏡子里畫自己臉的上半部、下半部、左半部、右半部。然後利用構成的方法把鏡子和鏡中的形象重疊排列在一起造成好似誤入鏡子商店,使畫面中從鏡子里到鏡子外都流動著自我的影子。畫面效果奇特有趣。這種方法不同於一般的寫生,減弱了對形體整體把握的難度,把學生的表現能力轉移到對局部形的基本認識和基本表現,強調的是構圖上的形式美和思維上的超前,技巧的難度相對降低了,易於學生表現。其結果是構成的組合美感提高了,學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展示和發揮。構成式的表現信息量大,加強了學生的空間想像力,學生可不受時空限制,任意組合畫面,但又要遵循形式美的構圖法則。
欣賞美術作品是美術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提高培養人們文化修養的有效途徑。在學生中開展美術欣賞活動,不能照搬成人美術欣賞的模式,必須依照學生的心理發展階段和他們的生活經驗進行設計,使學生在欣賞他人的作品時,把自己的情感情趣加入進去,與作品、作者、與自己的同伴交流,通過作品,引起聯想,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地對作品評頭論足,使自己成為美術欣賞活動中的主角。
學生欣賞一幅作品時,要求他們不僅要了解作品的內容、主題還要看它有什麼不足,需要怎樣改動和完善。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把自己的經歷感受帶進作品欣賞過程中。有了這樣的引導欣賞,許多學生對名家名畫也敢於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和改進意見,無形中增強了自己對藝術作品的理解和藝術感受。參與性欣賞調動了學生的主觀性感受,讓他們以其親身感受和經歷來體會理解作品,在補充完善作品的同時,完善自己的情感表現,達到與作品交流的境界,避免了以往欣賞課中的被動接受他人情感,而自己則完全是局外人的欣賞模式。教師在參與性欣賞活動中要注重鼓勵學生了解作品,並敢於對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讓學生了解美術中沒有對錯之分,只有合理和欠缺之分。對學生提出的合理建議大加贊揚。對有欠缺的想法提出補充和修改意見。對一時提不出什麼意見的學生也不要輕意否定。留給學生課外思考的餘地,這樣有助於維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美術欣賞課的教學活動中,常常有一些學生不愛發言。原因是當他們看到欣賞主體形象後,產生了思維定勢,對欣賞主體形成了一種固定的,先入為主的理解。使進一步的賞析思維活動受到阻滯。針對這一現象,筆者改變了以前先看作品後談感受的作品欣賞模式,一開始先不讓學生看原作品而僅把作品題目告訴學生,讓他們討論該怎樣表現這一題目,再讓學生翻開書看要欣賞的作品。讓學生觀察比較什麼地方值得自己學習,什麼地方自己的想法比原作品要好。這樣那些不愛發言的學生也能排除思維定勢的影響,加入到欣賞活動中來。 這也是一種積極活躍的因素。它既能聯結欣賞者與作者的情感,又能調動和發展學生的情感情趣。它使美術欣賞課的教學活動,從靜坐觀看的被動模式中解脫出來,使欣賞課變得生動活潑,使學生以自己的感受體會積極主動地參與藝術欣賞活動。欣賞教學活動中,學生在接受了學科知識教育的同時也接受了自信心理的暗示,使他們敢於對名家的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認識到藝術作品中沒有唯一的標准,在作者的筆下是結果,在欣賞者的眼中則還可以發展。這也有助於培養學生接納他人意見和敢於提出問題的良好品德和學習態度。這也是羅恩菲德倡導的統整觀念在藝術教育中的體現。
素質美術教學鼓勵學生對所要描繪的各種物象進行轉換誇張。從而創作出新的形象。擴大了學生的經驗世界,擴充和完善了他們的知識結構。培養了他們的自主能力。使他們在繪畫中不僅獲得了精神上的快樂。更是親身經歷了一種不同以往的審美活動。
素質美術教學引導學生從各種角度去觀察物象,將自己的情感和關注滲透到對靜態世界和動態世界的觀察中去。它一反以往以機械的、純客觀的態度來觀察表現對象的模式。加強了人與物交流,易於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熱情和積極主動的生活態度,有助於建立起受教育者健全的人格。
我國美術教育比起其它學科教育要年輕的多。美術教學很難對學生的表現做出量化的標准。但它涉及面很廣,涉及到造型技能技巧、審美意識、兒童心理發育,甚至包含一些哲學上的觀念與認識。美術教育對學生的潛在影響是其它學科不能替代的。尤其是素質美術教學觀念,它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以美術學科自身內容為中心的教學觀念。它包涵了美術學科中基本造型要素,美感訓練等諸多內容。通過美術的形式從另一層面,另一視角,讓學生來觀察世界,描繪世界。同時在這一活動中使學生對自我有了新的認識。它將使教師更尊重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發展規律,摒棄揠苗助長的實用主義觀念。尊重學生已有的經驗世界。不斷在幫助他們充實和擴大學生的經驗世界。而不是否定他們或用成人的經驗取代他們的經驗。尊重學生自主意識。盡可能地留給他們自由發揮的餘地和空間。這種教育將不僅給學生用藝術手段表現大千世界,表現他們內心世界的能力,同時也通過這一獨特的藝術教育活動促進了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

參考文獻: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506頁。
②《藝術與現實的審美關系》車爾尼雪夫斯基,1979年版中譯本, 第109頁
③《美學》第一卷,黑格爾,1979年版中譯本,第132頁
④《藝術心理學論綱》李正天,引言。
⑤《美術教育與人的發展》楊景芝,1999年版,第18頁
⑥《美術教育與人的發展》楊景芝,1999年版,第76頁

⑶ 如何在兒童繪畫中引入表現性美術教學

準的實行,我國的美術教育也在進一步發展。目前,我國的小學美術育中, 性美術教學,筆者通過在教學實踐嘗試,認為要做好以下幾點。 一、承認兒童的個性差異,尊重、愛護兒童天生的生命沖動和原創表現。 二、提倡發揮兒童的藝術直覺。 三、努力營造輕松自由的創作空間, 四、引導學生多角度、聯想性觀察與表現。 五、優化評價方法。 隨著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的進步,以及素質教育的推行,新課程標準的實行,我國的美術教育也在進一步發展。目前,我國的小學美術教育中,「表現性」美術教學已逐漸流行。 表現性美術教學是以素質教育為宗旨的教育思想,它把表現主義中的一些積極因素引入了美術教學,為美術教學注入了一種以人為本的全新的美術教育思想。表現性美術教學的特徵是不以統一的標准和模式來要求學生,而是讓學生充分顯示和發揮自己的個性,鼓勵學生創新,它注重開發人的潛能,強調在教學活動中發展自我意識,以內化的動力促進學習動機和學習過程,充分尊重人的心智發展過程,使更多的學生能在美術教育中發展健全的人格,培養綜合藝術能力和創造能力。是有著巨大潛能的教學方式。它的原則是藉助客觀形象,強調主觀感受,教學中提倡發揮學生的藝術感覺,引導啟發學生把在課堂內的體驗,擴展延至課堂外,鼓勵學生觀察與表現中不拘泥於客觀事物本身,學生可不受客觀限制將觀察視點擴展,進行超現實表現。這樣,學生的思維活動始終會處於一種非常活躍的狀態中,引發學生對藝術的沖動,從而創作出新的形象,擴大了學生的知識結構。 一、承認兒童的個性差異,尊重、愛護兒童天生的生命沖動和原創表現。 「表現性」的美術教育相信、愛護和扶持孩子們天生的生命沖動和創造沖動,努力理解並啟發他們大膽表達自己在學齡前時期獲得的各種經驗及其個性差異,尊重孩子們基本的感覺和表達的願望。因此,要在課堂教學中,注重不同學生不同對待,這樣同樣的一堂課,每個學生雖然都上同一個內容,但是各自的感觸、體驗不同,那創造的作品就會顯現他自己獨特的個性,時間一長老師看到畫就能想到誰。比如我在輔導寫生荷花時,我只是重點講一下荷花的生長規律結構之後,然後讓學生仔細觀察抓住荷花在頭腦中最初那種強烈的感受和印象,作品畫出來後有的孩子注重表現花的色彩,有的孩子誇張了荷葉的闊、大有的則對荷桿發生了興趣,作品表現形式與手法豐富性,極其令人驚奇,有的作品甚至具有某些名家的風格。這是孩子典型的性格多樣性的體現。 前蘇聯蘇霍姆斯基說:「教育工作的實踐使我們深信,每個學生的個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養下一代新人的任務,首先要開發每個學生的這種差異性、獨立性和創造性。」 二、提倡發揮兒童的藝術直覺。 克羅齊認為,藝術的本質是直覺,直覺的來源是情感,直覺即抒情表現。直覺是認識的出發點,它將人的主觀感覺以藝術化的形式表現出來,這仍是藝術的特殊屬性。這其實也符合一個表現性規律,如果先有立意(意欲表現什麼)的桎梏,圍繞這個什麼「主題」來硬加上些東西,這是創作上的大忌。「直覺」意識是彌足珍貴的,它如電光火石般稍縱即逝。因此,在藝術教育中不斷啟發和引導兒童去注意觀察和區別各種物象的具體特徵,通過直觀感受發展認識,提高藝術表達能力,把兒童從概念化的表現中解放出來,起十分重要的任務。比如,兒童畫一條公路上行駛著的車輛時,運用折式構圖,在一條線的上下畫出兩個天空,來往的車輛和行人上下顛倒地畫在這條線上。再如,兒童畫一個人在洗頭發,他把伸進盆里的頭和地面用俯視表現,以便讓人看清洗頭發的情景,把人的身體用平視表現,以表示人站立的動態。所以,兒童在表現世界的根本性結構特徵方面,具有非同尋常的創造力。 兒童具有極大的潛力,只要解放他們,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他們就能憑著直覺象大師那樣作畫。他們通過實踐積累經驗,提高認識,繪畫水平就會迅速得到提高。 三、努力營造輕松自由的創作空間。 表現性的學習環境應當是有自由、安全、民主、合作、和諧、相互尊重的氣氛,使學生以輕松的心態進入學習狀態,在學生明確探索方向,並各自激活認知結構中相關觀念的基礎上,不過分追求統一,提倡思想的開放性與創造性,讓每一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索和發現。而自由寬松的氣氛往往來自於老師對學生的態度、對學生的理解,珍惜和愛護他們不受干擾的創造權利。對於這一點我深有體會,記得上繪畫《卡通人物》這一課時,學生在創作過程中非常激動,許多孩子邊畫邊學做卡通的動作,或發齣卡通人物聲音等等,我批評了他們,課堂安靜了,可孩子們的創造閘門也隨之關閉,畫面呆板而平淡。我猛然發現了自己的錯誤的行為,就對孩子們做了一個卡通人物「柯南」的動作,並請同學們評價我這個動作,課堂氣氛一下又活躍起來,同時對他們在繪畫過程中圍繞卡通人物的議論或自言自語不再加以干涉,讓他們通過語言展開想像,補充、豐富自己或他人的畫面,於是,一幅幅富有創意的畫面出現了:有米老鼠和唐老鴨參加舞蹈大賽的,有柯南開時裝發布會的呢。 因此,課堂上需要教師去營造一個民主平等的、利於師生情感交流的比較寬容的學習環境。教師要善於啟發、激勵學生以自己的方式去發現和理解,不要干擾和限制學生個性化的知覺方式和創造方式。必要的時候,教師要讓學生走出座位,走出教室;讓學生「自行其事」,或自由組合。有時候,這樣的課堂會給人一種亂哄哄的感覺,這就需要教師的理智、寬容和耐心。學生的動作和語言是兒童情緒、情感的伴隨物,在激烈的討論中兒童可以表達自己內心的喜悅、憤怒、遺憾和沮喪。教師應適應學生的情感、態度,允許學生比較自由地參與,與學生共享這種情感和體驗。課堂需要紀律,但課堂紀律必須要有助於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要符合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特點,能容納兒童的不同個性,因為學習氛圍更重要。 四、引導學生多角度、聯想性觀察與表現。 什麼樣的觀察將決定會有什麼樣的表現。如果我們要求學生的觀察是建立在純客觀的基礎上,就把學生引入一個以客觀為尺度的現實世界,表現的結果將比較單一。如果要求學生的觀察是帶有多角度、主觀聯想性的,我們就能充分挖掘學生潛在的、豐富的內心世界,調動起學生發散性思維活動,使學生運用變形的手法完成對描繪對象的超額觀表現。達到「鼓勵學生運用發散性思維,超脫常規的成習,去看待我們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經驗世界,發現組織和創造新的形象」(摘自尹少淳先生語)的效果。使學生的對客觀事物的自我感覺能力得到進一步培養,繪畫的表現形式進一步豐富,內心的情感表現與繪畫能力同時進展。 例如:在「不同姿勢的手」這一課上,我改變了過去僅引導學生觀察手指、掌骨、手腕等解剖部位的做法。而是先用手做了幾個不同的姿態讓學生聯想其代表的情感含義。攥拳頭表示憤怒或力量,蘭花指表示放鬆和優美;挑大姆指表示贊許。還通過做手影游戲,引導學生聯想手與其它事物的聯系。這使學生的思維表現得非常活躍,他們根據不同的手形,通過與其它事物的聯想,將手錶現為和平鴿,老鷹,大樹,蛇群等。賦予手以藝術生命。正如楊麗萍的舞蹈,舞蹈者用人的形體動作來表現孔雀、大樹,表現水與火。人體的各種姿態,通過觀賞者的審美聯想轉化為其它形象的藝術再現。 觀察在瞳孔中看見了什麼。進而聯想眼睛看風景,看動物等時,瞳孔上會留下什麼形象。經過這樣的引導,學生的作業產生出各種各樣的畫面,有的眼睛裡裝著滿天的烏雲,有的眼睛裡裝著潔凈的冬天,有的眼睛裝著美麗的花朵。還有一名學生畫出了眼睛中自己的形象及自己眼睛中映射出的外部世界,生動地表現了大眼睛小世界的特殊關系。 五、優化評價方法。 小學美術教學不是培養小畫家,而是旨在培養學生興趣,激發繪畫慾望,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正確發揮評價功能,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表現性評價創設了學生在教育活動中、在課程教學中的完整而真實的情境,強調在完成實際任務的過程中來評價學生的發展,不僅要評價學生知識技能掌握情況,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對學生表現的觀察分析,評價學生在創新能力、實踐能力、與他人合作的能力以及健康的情感、積極的態度、科學的價值觀。因此,要變評價過程為過程中評價。 過程中評價,即在整個繪畫活動中隨時觀察學生的情緒,傾聽其繪畫時的語言,並記錄其思維的閃光點,隨時對積極思維,大膽想像的學生給予鼓勵,並激勵所有學生積極思維想像。這種評價方式注重評價學生的參與狀態及思維創作的動態過程。而傳統的美術教學評價只看結果,一張作業等級決定了對學生的評價,讓多數學生失去了學習美術課的積極性。表現性評價注重學習過程的整體體現,學生在學習美術過程中,他有可能畫的不很好,但他積極參與學習,就應得到好的評價。 評價學生的繪畫作品是一個提高學生審美能力,集思廣益的過程,要讓學生大膽參與,積極發表看法。艾斯納指出:「任何一個藝術問題都不會有唯一正確的答案,而可以作多種解釋,沒有什麼法則能確切地告訴學生究竟是他不是她的解釋才正確。」學生的自我評價是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自我觀察,對學習結果進行自我判斷與分析的過程,不僅是對知識的再現與強化,也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自我教育的開始,有利於學生主體性的發展。因此,每次畫完畫,我就會讓全班學生的作品一張一張貼出來,讓孩子們互相審視、交流,有時還讓學生向大家介紹自己是怎樣想的和怎樣畫的。有的孩子就象講故事一樣述說自己有趣的構想,然後大家七嘴八舌地評論,這本身就是對學生創作的肯定。孩子們經過審視,互相觀摩,他們心裡都會直觀地明白,誰的畫顏色搭配得好,誰的畫構圖有主有次,誰的畫想的得新穎有趣,自己的畫有哪些不足等。通過大家品評,孩子們的創造性會更強,畫畫會更有動力。分數是無聲的語言表達,給學生一個高分、或寫一、二句簡單的評語:「真棒!」「你設計的汽車真有個性!」「大有進步!」諸如此類,都能使學生增加繪畫的信心和熱情,為下一次作業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 表現性美術教學觀念,它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以美術學科自身內容為中心的教學觀念。它包含了美術學科中基本造型要素,美感訓練等諸多內容。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我發現學生上課時,情緒輕松、愉快,思維活躍,語言表達能力明顯增強,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高。有人說過:「童心是純潔的,童眼是單純的,童感是直覺的,童畫是樸素的。」他們通過手中的畫筆表現多姿多彩的藝術世界。作為教師,更要潛心研究教學方法,為培養創新型人才而努力。參考文獻:《小學美術教育未來趨勢透視》青年在線《兒童的個性差異》中國少兒藝教網

⑷ 如何看待兒童繪畫的隨意性

下面是心理學家給出的解讀兒童畫的一些原則,供大家參考
1,畫中人---孩子愛你的獨特方式。
孩子經常畫的那個人,在孩子心目中有很重要的位置,是孩子在對他(她)表達強烈的愛和依戀!孩子為人物畫的細節(帽子,腰帶,頭飾,鞋子等等)越多,表明他對那個人的關注程度越高,感情越強烈。人物與心理
?1)畫誰:
孩子經常畫的那個人,在孩子心目中有很重要的位置,是孩子在對他表達強烈的愛和依戀。孩子為人物畫的細節(帽子,腰帶,頭飾,鞋子等)越多,表明對那個人的關注程度越高,感情越強烈。
2)手臂和手:
孩子三、四歲以前,不畫手的居多,其原因是此時期的幼兒還未完全確立自我。
逐漸長大之後,開始畫手。
?如果手臂向上舉開,表示快活、得意,對自己所要求的
都能獲得滿足。
?手代表對環境的支配,伸得越開支配力越強。若手臂部分畫的比較大,是屬於
好打架、佔有欲強的孩子。
?把手放下,貼近身體是比較溫順的孩子,另外也有可能是受欺負、膽小畏縮的孩子,經常有挫敗感,需要引起注意。
3)耳朵:孩子不畫耳朵,可能有逆反心理,不喜歡聽家長羅嗦。畫大耳朵,如果不是卡通形象,那麼可能孩子比較敏感;
4)牙齒:憤怒的孩子,經常會在畫中畫出誇張的牙齒,說明有情緒、言語攻擊性
5)眼睛:眼睛畫得太大的人,比較敏感、多疑、偏執;畫睫毛的人,對美比較關注;
畫瞳孔的人,在人際交往中有迴避傾向。
6)腿和腳:腿畫的長長的,說明孩子渴望獨立。腳,代表人的活動力,分得越開活動力越強;反之則比較拘謹,不善與人交往。
如果畫出非常大的腳,說明孩子感覺有壓力,有安全的需求。
2,通過畫畫來滿足自己的願望。
孩子如果要求什麼東西遭到拒絕,他們會把那個東西畫在畫里,自己給自己一個禮物。
3,為什麼孩子愛畫小人?
孩子用稚嫩的線條畫小人,為小人畫上辮子,四肢,甚至肚臍,這說明孩子的身心發育不錯,他們開始關注自己的身體,並努力想表現這種感受。
4,線條的強度。
不自信和過於謹慎的孩子,線條比較細,甚至細到看不清楚。相反,快樂的孩子畫畫的筆觸、線條往往是粗而有力的。
5,畫的大小和位置。
身心平衡的孩子會把畫畫在紙張的正中,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喜歡畫滿紙,心理有障礙的孩子,通常會畫得太高或者太低。
6,顏色。
如果一個一歲半的孩子,自發地用不同的顏色在紙上畫出活躍的線條,這是孩子身心健康的表徵之一,當然晚一點也沒關系。小孩運用顏色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模仿大自然,比如天空是藍的,雲是白的。另一種方式是自己為畫里的東西賦予他們的「心靈色彩」。
通常意義上,明快溫暖的暖色調是孩子身心平衡健康的提示。如果孩子6歲以後,畫畫只選擇棕灰黑等顏色的話,家長要引起警覺,這通常提示孩子有心理障礙,或者是色盲症患者。
7,在兒童畫的世界裡,花朵是敏感和溫柔的指示物。?
一個孩子喜歡畫五顏六色的花,通常說明孩子比較敏感,和媽媽有著溫柔的感情關系。
8,張開的雙臂是個積極的信號,表明孩子樂觀開朗。?
如果畫里的人物總是垂著雙臂,那麼孩子很可能經常有挫敗感,需要引起注意。
9,對兒童畫作心理分析的前提:不能教條?
首先要多看幾張孩子的畫,並根據孩子的生活狀況進行綜合分析。孩子的畫雖然是心情的反映,但是也有很強的隨機性,也會受到偶然的生活經驗的影響。比如說,如果孩子在窗戶上畫了很多柵欄,那並不一定意味著孩子感覺「被困在室內」,
那也可能是因為前一天孩子在電視上看到了一些監獄的場景。所以,孩子的畫和他們的「話」,即他們的敘述,同樣重要。下面是心理學家給出的解讀兒童畫的一些原則,供大家參考
1,畫中人---孩子愛你的獨特方式。
孩子經常畫的那個人,在孩子心目中有很重要的位置,是孩子在對他(她表達強烈的愛和依戀!孩子為人物畫的細節(帽子,腰帶,頭飾,鞋子等等)越多,表明他對那個人的關注程度越高,感情越強烈。人物與心理
?1)畫誰:
孩子經常畫的那個人,在孩子心目中有很重要的位置,是孩子在對他表達強烈的愛和依戀。孩子為人物畫的細節(帽子,腰帶,頭飾,鞋子等)越多,表明對那個人的關注程度越高,感情越強烈。
2)手臂和手:
孩子三、四歲以前,不畫手的居多,其原因是此時期的幼兒還未完全確立自我。
逐漸長大之後,開始畫手。
?如果手臂向上舉開,表示快活、得意,對自己所要求的
都能獲得滿足。
?手代表對環境的支配,伸得越開支配力越強。若手臂部分畫的比較大,是屬於
好打架、佔有欲強的孩子。
?把手放下,貼近身體是比較溫順的孩子,另外也有可能是受欺負、
膽小畏縮的孩子,經常有挫敗感,需要引起注意。
3)耳朵:孩子不畫耳朵,可能有逆反心理,不喜歡聽家長羅嗦。畫大耳朵,如果不是卡通形象,那麼可能孩子比較敏感;
4)牙齒:憤怒的孩子,經常會在畫中畫出誇張的牙齒,說明有情緒、言語攻擊性
5)眼睛:眼睛畫得太大的人,比較敏感、多疑、偏執;畫睫毛的人,對美比較關注;
畫瞳孔的人,在人際交往中有迴避傾向。
6)腿和腳:腿畫的長長的,說明孩子渴望獨立。腳,代表人的活動力,分得越開活動力越強;反之則比較拘謹,不善與人交往。
如果畫出非常大的腳,說明孩子感覺有壓力,有安全的需求。
2,通過畫畫來滿足自己的願望。
孩子如果要求什麼東西遭到拒他們會把那個東西畫在畫里,自己給自己一個禮物。
3,為什麼孩子愛畫小人?
孩子用稚嫩的線條畫小人,為小人畫上辮子,四肢,甚至肚臍,這說明孩子的身心發育不錯,他們開始關注自己的身體,並努力想表現這種感受。
4,線條的強度。
不自信和過於謹慎的孩子,線條比較細,甚至細到看不清楚。相反,快樂的孩子畫畫的筆觸、線條往往是粗而有力的。
5,畫的大小和位置。
身心平衡的孩子會把畫畫在紙張的正中,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喜歡畫滿紙,心理有障礙的孩子,通常會畫得太高或者太低。
6,顏色。
如果一個一歲半的孩子,自發地用不同的顏色在紙上畫出活躍的線條,這是孩子身心健康的表徵之一,當然晚一點也沒關系。
小孩運用顏色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模仿大自然,比如天空是藍的,
雲是白的。另一種方式是自己為畫里的東西賦予他們的「心靈色彩」。
通常意義上,明快溫暖的暖色調是孩子身心平衡健康的提示。如果孩子6歲以後,畫畫只選擇棕灰黑等顏色的話,家長要引起警覺,這通常提示孩子有心理障礙,或者是色盲症患者。
7,在兒童畫的世界裡,花朵是敏感和溫柔的指示物。?
一個孩子喜歡畫五顏六色的花,通常說明孩子比較敏感,和媽媽有著溫柔的感情關系。
8,張開的雙臂是個積極的信號,表明孩子樂觀開朗。?
如果畫里的人物總是垂著雙臂,
那麼孩子很可能經常有挫敗感,需要引起注意。
9,對兒童畫作心理分析的前提:不能教條?
首先要多看幾張孩子的畫,並根據孩子的生活狀況進行綜合分析。孩子的畫雖然是心情的反映,
但是也有很強的隨機性,也會受到偶然的生活經驗的影響。比如說,如果孩子在窗戶上畫了很多柵欄,那並不一定意味著孩子感覺「被困在室內」,那也可能是因為前一天孩子在電視上看到了一些監獄的場景。所以,孩子的畫和他們的「話」,即他們的敘述,同樣重要。
大家想要進一步了解可以關注「四個爸爸兒童美術」

⑸ 描寫人物外貌的句子,不超過20字,記住不超過20字!!!!!!!!!!!!!!!!111

、他胖乎乎的臉上,長著一對調皮的大眼睛,眼簾忽閃忽閃的,那兩顆像黑寶石似的大眼珠只要一轉,鬼點子就來了。
2、在他那黝黑的臉上,不論是那鼓鼓的腮幫,還是那薄薄的嘴唇,或者那微微翹起的小鼻尖,都使你感到滑稽逗人。
3、這老漢,頭上戴著一頂破草帽,露在帽沿外邊的頭發已經斑白了。肩上搭著一件灰不灰、黃不黃的褂子。整個脊背,又黑又亮,閃閃發光,好像塗上了一層油。
4、她高高的個兒,一頭烏黑柔軟的頭發,梳著許多根又細又長的小辮子。雪白的瓜子臉,細長的眉毛下閃動著一雙烏黑發亮的眼睛,流露出聰穎的光芒。
5、她那白皙細膩的皮膚像水蓮花似的。
6、他的頭發像鳥巢一樣隨便地堆在頭上。
7、他黑里透紅的臉上露出一排白玉米似的牙齒。
8、烏黑的頭發從中間分開,紅潤的臉龐上嵌著一雙明亮的大眼睛。老師有一張不太大的嘴,講起課來清楚有趣,說起故事來生動感人,有時逗得我們哈哈大笑,有時使我們心情悲傷,流下眼淚。
9、翠兒是這里遠近山區里出名的俊女孩,成日價雨淋日曬,就是淋不萎,曬不黑,臉盤白白凈凈,眉眼清清亮亮。一笑起來,嘴瓣兒像恬靜的彎月,說起話來,聲音像黃鶯打蹄。
10、他的頭發又稀又黃,蓬蓬鬆鬆的像個亂草窩。
11、她的臉上有一雙帶著稚氣的、被長長的睫毛裝飾起來的美麗的眼睛,就像兩顆水晶葡萄。
12、他個子不高,眼睛又大又亮,尤其是他長著兩只大耳朵和兩片厚嘴唇,活像一個大號的鈴鐺。
13、他的一雙小腿練得像小鐵棒那樣堅硬。
14、我的爸爸身材矮小,瘦精精的,白白的皮膚,黑黑的頭發,那一頭自來卷兒的「大波浪」發型,誰見了都會以為他是在理發店燙的。
15、他的圓滾滾的大肚子高高隆起,像一口上百人煮飯用的大鍋反扣在他的身上。

熱點內容
晉商歷史 發布:2025-07-19 00:08:49 瀏覽:421
安大歷史考研 發布:2025-07-19 00:02:57 瀏覽:382
教師幫扶學生記錄 發布:2025-07-18 20:01:06 瀏覽:677
運動鞋哪些好 發布:2025-07-18 18:41:48 瀏覽:456
師生迷情八 發布:2025-07-18 11:58:43 瀏覽:478
三字經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8 11:46:47 瀏覽:45
希臘的歷史 發布:2025-07-18 10:33:00 瀏覽:654
人體中的數學 發布:2025-07-18 07:53:58 瀏覽:951
一級建造師機電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8 07:50:21 瀏覽:528
班主任工作計劃小學四年級 發布:2025-07-18 05:17:52 瀏覽: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