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舞出文言文

舞出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1-21 14:17:27

『壹』 古代最會跳舞的人用文言文怎麼稱呼

要用文言文來稱呼「古代最會自跳舞的人」,先來看看「古代」、「最會」、「跳舞的人」用文言詞語怎麼稱呼,這樣翻譯句子就容易多了。「古代」文言詞語可以用「古」。「最會」在這里有頂尖之意,文言詞語可以翻譯為「頂」。「跳舞的人」文言詞語可以翻譯成「舞者」。「古代最會跳舞的人」用文言文可以這樣稱呼:古舞之頂者。

『貳』 看你跳舞用文言文怎麼說

你好,可以這樣說:
賞汝翩翩
很高興能幫助你,若滿意回答,懇請點贊並採納,謝謝你⊙∀⊙!

『叄』 古文中 跳舞怎麼說


請以劍舞。
項庄拔劍舞。
項伯亦拔劍起舞。——《史記·項羽本紀》
留連戲蝶時時舞。——唐·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肆』 有關舞蹈的古文

您好,關於舞蹈的詩歌有如下:
虞美人
作者:葉夢得 朝代:宋朝
落花已作風前舞,又送黃昏雨。曉來庭院半殘紅,惟有游絲千丈罥晴空。殷勤花下同攜手,更盡懷中酒。美人不用斂蛾眉,我亦多情無奈酒闌時。
翻譯:
落花已在風中旋舞飄飛,黃昏時偏又陰雨霏霏。清晨,庭院里一半鋪著殘紅,只有蛛絲千丈,飄盪纏繞在高高的晴空。
我盛情邀請他們在花下同游,為愛賞這最後的春光頻頻勸酒。美人啊,請你不要因著傷感而雙眉緊皺。當春歸、酒闌、人散,多情的我正不知該如何消愁。

『伍』 一舞驚鴻描寫古文詩詞

1.
美人舞如蓮花旋,世人有眼應未見。——岑參
2.
裙裾旋旋手迢迢,不趁音聲自趁嬌。——元稹
3.
千歌百舞不可數,就中最愛霓裳舞。——白居易
4.
歌罷碧天零影亂,舞時紅袖雪花飄。——向子諲

『陸』 文言文翻譯

【注釋】
①選自《論語·先進》,題目是編者所加的。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小孔子9歲。曾皙:姓曾,名點,字子皙。曾參的父親,約小孔子20多歲。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小孔子29歲。公西華:姓公西,名赤,字子華,小孔子42歲。以上四人都是孔子的學生。侍坐:卑者在尊者身旁陪伴叫「侍」。單用「侍」是陪伴者站著。用「侍坐」指雙方都坐著;陪侍長者閑坐
②率爾:輕率地、毫不思索地樣子。
③千乘(shèng)之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能出車千乘的國家,在當時是一個中等國家。
④攝:迫近。進而作「夾」講。
⑤師旅:古時軍隊的編制。五百人為一「旅」,五旅為一「師」。後因以「師旅」為軍隊的通稱。
⑥飢饉:谷的不熟為「飢」,果蔬不熟為「饉」。
⑦比(bì)及:等到。
⑧方:正道。這里指辨別是非的道理。
⑨哂(shěn):笑。這里略含譏諷的意思。
⑩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一個縱橫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國家。方,見方,方圓。計量面積或體積的一種單位。面積一方即一丈見方。方六七十,即國土邊長為六七十里。如:或者,連詞,表示選擇關系。
⑾宗廟之事:指諸侯的祭祀活動。其中以祭祀祖宗為代表。祭祖必在宗廟(祖廟),故以「宗廟之事」泛指。
⑿如會同:或者在諸侯的盟會典禮中。如:或者,連詞,表示選擇關系。會同:諸侯會盟。
⒀端章甫:穿著禮服,戴著禮帽。端,禮服。章甫:禮帽。在這里都是名詞活用作動詞。
⒁希:通「稀」。指彈瑟的速度放慢,節奏逐漸稀疏。
⒂鏗(kēng)爾:鏗的一聲,琴瑟聲止住了。鏗:象聲詞。指彈瑟完畢時最後一聲高音。爾:「鏗」的詞尾。
⒃撰:述。
⒄莫(mù)春:指夏歷三月,天氣已轉暖的時節。莫:通假「暮」。
⒅冠者:古代男子二十歲時要舉行冠禮,束發、加帽,表示成人。「冠者」指成年人。
⒆童子:未加冠以前的少年。
⒇浴乎沂(yí):到沂河裡去洗洗澡。乎:介詞,用法同「於」狀語後置,乎沂是狀語。沂,水名,在今山東曲阜縣南。此水因有溫泉流入,故暮春時即可人浴。
(21)風乎舞雩(yú):到舞雩台上吹吹風。風:吹風,乘涼。名詞活用作動詞。舞雩。魯國祭天求雨的地方,設有壇,在今山東曲阜縣南。「雩」是古代為求雨而舉行的祭祀。古人行雩時要伴以音樂和舞蹈,故稱「舞雩」。
(22)與:贊許,同意。
(23)春服既成:春天的衣服已經穿上了。春服,指夾衣或單衫。成,定。
(24)喟(kuì)然:長嘆的樣子。喟,嘆息聲。
【譯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侍老師閑坐。孔子說:「因為我比你們年紀大一點,你們不要認為這樣就不說了。(你們)平時(總在)說:『沒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們,那麼(你們)打算做些什麼事情呢?」
子路輕率而急忙地說:「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中等)國家,夾在(幾個)大國之間,有(別國)軍隊來侵略他,接連下來(國內)又有飢荒;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戰,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聽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麼樣?」
冉有回答說:「一個縱橫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國),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來。至於他們的禮樂教化,(我)自己的能力是不夠的,只好等待修養更高的人來推行了。」
「公西華,你怎麼樣?」
公西華回答說:「不敢說我能勝任,但是願意學習。在宗廟祭祀的事務中,或者在諸侯會盟,朝見天子時,(我)願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小的司儀。」
「曾點,你怎麼樣?」
(這時曾點)彈琴的聲音(逐漸)稀疏了,鏗的一聲,放下琴起身,回答說:「(我)和他們三位所說的不一樣。」
孔子說:「有什麼關系呢?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
(曾點)說:「暮春時節,穿上已經做好的春服,(我和)五六(虛數,泛指幾個)位成年人,六七個(虛數,泛指幾個)青少年,到沂水河裡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風,(一路)唱著歌回來。」
孔子長嘆一聲說:「我贊成曾點啊!」
(子路、冉有、公西華)三個人(都)出去了,曾皙走在後面。曾皙問:「(他們)三位的話怎麼樣?」
孔子說:「也就是各自說說自己的志向罷了!」
(曾皙)問:「您為什麼笑子路呢?」
(孔子)說:「治理國家要用禮,可是他(子路)的話毫不謙讓,所以(我)笑他。難道冉求講的不是國家大事嗎?怎麼見得方圓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就不是國家了呢?難道公西華講的不是國家大事嗎?宗廟祭祀,諸侯會

《侍坐》一開始,孔子就開門見山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位弟子說:「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這就明確地提出這次談話的中心,也是文章的中心是論志。論志,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談理想。《論語》的大部分篇幅固然是用來談仁、義,談禮、智、信的,但也有不少篇幅是談人生,談理想,談學習的。本篇就是孔子啟發弟子們談自己的理想,並對弟子們所談理想的內容和態度,表示不同的看法和評價。
子路是個急性人,孔子話音剛落,他就搶先發言。「率爾」兩字,很准確地表現出子路直率而又粗疏魯莽的性格。子路所說的「千乘之國」,在當時大約是中等偏小的國家,萬乘之國如晉、楚、齊、秦等才是大國。子路認為:憑自己的才能去治理一個中等規模的國家是綽綽有餘的。即使是這個國家處在外有侵侮,內有飢荒的危急情況下,他也能使之轉危為安;用不了幾年功夫,就可使這個國家強盛起來,使那裡的百姓都懂得禮義。
冉有、公西華則是在孔子點了名以後,才發表自己見解的。他們兩人所說的都是諸侯邦國之事,本質上和子路所說的沒有什麼差別,只是態度要謙虛謹慎得多,語氣要委婉得多。他們認為自己只能在「方六七十,如五六十」這樣一個小諸侯國或大夫封地里做點具體工作;或使百姓富足,或可折衷樽俎。至於禮樂方面的熏陶和教育,那是只能另請賢明了。冉有說「如其禮樂,以俟君子」;公西華說「願為小相」。顯得那樣平易、謙和,稱得上是孔門弟子中的彬彬君子了。
曾皙所說與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講從政,即治理國家;也不講出使會盟,而是刻畫一個場面,描寫一個情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從富有詩意的情景描寫中,曲折地表達出曾皙的理想;顯得那樣從容不迫,逍遙自在,甚至有點狂放不羈,但卻引起了孔子的無限贊嘆;孔子說:「吾與點也!」明確表示了他的思想傾向。
人生理想是個總的概念,實際上包含著政治上的追求和道德上的修養兩個方面。子路、冉有、公西華所談的理想雖不盡相同,但都側重於政治方面。而《論語·公冶長篇》所記孔子與弟子們論志則是偏重於倫理的:
顏淵、子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曾皙的高明之處正在於他能將政治和道德的兩種理想熔為一爐,而出之以春風沂水,一片和煦春光,既可理解為政治上的理想寄託,也可引申為道德上的修養追求,使讀者大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思索餘地。

按照循循善誘的方法和因材施教的原則,對弟子們的看法作出臧否和評價,這是孔門教育的重要方式。在《侍坐》里,孔子對弟子們所談的人生理想,就表示了三種不同的態度,並各各作了評價。①對曾皙表示贊同,甚至欣賞。②對子路表示否定,但心平氣和,只在微微一笑中流露出一絲不滿情緒。③對冉有、公西華沒有表示可否。這里我們先分析②、③兩種。
《論語》記載孔子曾將自己弟子按各自特長分為德行、政事、言語、文學(指熟悉古代文獻)四類。子路、冉有屬政事一類,是兩位有政治才能的人物〔《論語·先進篇》:「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子路篇》:
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季康子問:「求也可使從政也與?」子曰:「求也藝,於從政也何有?」
《公冶長篇》: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指負責兵役和軍政工作),不知其仁也。」
由此可知,子路所說治理千乘之國,並不是脫離實際的自我誇耀,而是他力所能及的。孔子之所以批評他,是因為他「率爾而對」,「其言不讓」。在孔子看來,沒有禮義就沒有一切;縱有天大的政治才幹,也不能治理好一個國家。何況當時師生談話也是有一定的禮儀講究的。《禮記·曲禮上篇》說:「侍於君子,不顧而對,非禮也。」
《公冶長篇》又記:
孟武伯問:「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指擔任縣長或總管),不知其仁也。」
孟武伯問:「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指接待外賓辦理交涉),不知其仁也。」
這里又證明冉有、公西華所談的理想和孔子對他們兩人的評價基本上是一致的。孔子認為冉有二人盡管態度謙遜,不是「率爾而對」,但所談內容無非是為邦為國一套,這在當時的孔子看來似乎是不那麼感興趣了。

那麼孔子為什麼獨獨贊賞曾皙,說「吾與點也」,而且記錄者還在曾皙發言前先製造一種氣氛:「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特意表現出一種不同凡響的氣象〔宋儒推崇曾點,明代學者則略有微辭。如張岱說:「曾點念念要與三子比量,所以不能信受喟然之意。」楊升庵說:「曾點因種瓜而傷曾子之額,撲之仆地,如此暴戾,豈是春風沂水襟懷,所以畢竟自信不過。」〕?這個問題,歷來意見紛紜。解放以來,大致有以下幾種代表性說法:
①「孔子與曾點者,以點之言為太平社會之縮影也。」〔見楊樹達《論語疏證》〕
②「全文突出了儒家的禮樂治國的理想。」〔 劉盼遂等主編的《中國歷代散文選》上冊第116頁〕
③「今以《論語》考之,孔子本有行道救世之心,而終不得志,因此他有『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的話和『欲居九夷』的想法;孔子又說:『飯疏食(吃粗糙的食物)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先秦文學參考資料》第349頁〕
④這不是儒家思想,而是道家的思想;而且這篇文字在《論語》中篇幅亦長,恐怕是戰國時期孔門後學所記。〔劉盼遂等主編的《中國歷代散文選》上冊第116頁。〕
以上說法,各有所側重。因為曾點的政治抱負是通過春風沂水的描敘而曲折表露出來,所以見仁見智,可以圓通,似不必拘泥於一說。按照這個原則,我這里可以提出另一種根本不同於上述意見的看法,根據是《論衡·明雩篇》:
曾皙對孔子言其志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曰:「吾與點也!」魯設雩祭於沂水之上。暮者,晚也;春謂四月也。春服既成,謂四月之服成也。冠者、童子,雩祭樂人也。浴乎沂,涉沂水也,象龍之從水中出也。風乎舞雩,風,歌也。詠而饋,詠歌饋祭也,歌詠而祭也。說論之家,以為浴者,浴沂水中也。風干身也。周之四月,正歲二月也,尚寒,安得浴而風干身?由此言之,涉水不浴,雩祭審矣。
王充在這里明白無疑地解釋了曾皙所述是古代的一種祭祀儀式,就是雩祭的儀式。雩祭,是春天人們求雨的祀禮,所以《禮記》說:「雩祭,祭水旱也。」王充的解釋根據亦足。因為魯國當時通用周歷,所以說周之四月,正是夏歷二月;天氣尚寒,怎麼能浴?冠者、童子都是雩祭樂人,他們在祭祀時,須涉沂水;十二、三個人魚貫而行,象徵著龍從水中躍出。「風」,解釋為「唱歌」,「歸」通「饋」,即「」,都合訓詁。「歸」通饋,在《論語》中不乏其例。如《陽貨篇》「歸孔子豚」的「歸」即作「饋」講,是送食、進食的意思。《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曾蒧(《論語》作「點」)字皙,侍孔子,孔子曰:『言爾志』。蒧曰:『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集解》徐廣曰:「一作饋」,這是古本《論語》「歸」作「饋」之證。從文意來說,王充的解釋似更符合原意。因為,①在禮樂崩壞的春秋末期,曾點能對古禮作如此具體生動的描繪,以此寄託自己的理想,這在孔子看來是十分難得的彼得我心者,因而內心狂喜而情不自禁地喟然贊嘆了。②孔子不滿子路,是因為他「非禮」;贊賞曾皙是因為他懂得古禮。禮與非禮乃是儒家人生理想中的首要問題。這樣解釋,全篇上下文意就脈絡貫通了。此外,我們知道今本《論語》是《魯論語》的傳本,在漢代時,還有今天已經失傳的《古論語》《齊論語》。《論衡》的解釋或許是出之於《古論語》!
盟和朝見天子,不是諸侯國間的大事那又是什麼呢?如果公西華只能給諸侯做一個小相,那麼誰能做大事呢?」

『柒』 有關舞蹈的古文

藝術名詞來
不少學者從源原始人為了生存的需要,把繁衍下一代看作是非常重要
舞蹈地板
的事情,而舞蹈是擇偶、求婚和進行情愛訓練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因此認為舞蹈起源於性愛活動。而有的學者,認為舞蹈不僅表現人的情愛,人們的各種激越的情感,人們生活中有重大意義的情感和活動,都會用舞蹈來表觀。再沒有別的藝術行為,能像舞蹈那樣的轉移和激動一切人類,我國古代樂舞理論中就有:「情動於中而行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這也生動地說明了舞蹈是表現人們最激動的情感的產物。
我國有很多學者主張

『捌』 已經學舞蹈 七年了 用文言文怎麼說

我學了七年了,呃,然後你的成果是什麼樣?你可以用你的語言表達出來

『玖』 舞蹈用古文怎麼說

『拾』 古漢語,大意是說不出來,就用唱表達,唱不出來,就用舞蹈表達,這個文言文是什麼啊

《毛詩序》:
「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不足故歌詠之;歌詠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意思是:

感情從心中產生,就會表現在語言中(說出來,表達出來),語言表達(說)不足以表達這種感情的時候,就會反復感嘆,;反復感嘆也不足以表達這種感情的時候,就會歌唱詠嘆;歌唱詠嘆也不足以表達這種感情的時候,就會不知不覺地(自然而然地、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來。

熱點內容
晉商歷史 發布:2025-07-19 00:08:49 瀏覽:421
安大歷史考研 發布:2025-07-19 00:02:57 瀏覽:382
教師幫扶學生記錄 發布:2025-07-18 20:01:06 瀏覽:677
運動鞋哪些好 發布:2025-07-18 18:41:48 瀏覽:456
師生迷情八 發布:2025-07-18 11:58:43 瀏覽:478
三字經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8 11:46:47 瀏覽:45
希臘的歷史 發布:2025-07-18 10:33:00 瀏覽:654
人體中的數學 發布:2025-07-18 07:53:58 瀏覽:951
一級建造師機電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8 07:50:21 瀏覽:528
班主任工作計劃小學四年級 發布:2025-07-18 05:17:52 瀏覽: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