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論文
淺談美術教學中的鼓勵教學方法
與我拍檔的老師經常問我:「那些學生怎麼那麼喜歡上你的美術課呢?」「你一不罵,二不罰學生,而學生上課的紀律是那麼的好,學習興趣是那麼的濃,是不是有什麼絕招?」其實那裡談得上有什麼絕招,要是說有什麼方法的話,只不過我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採用鼓勵教學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用欣賞的眼光去審視學生的每一幅習作,注重培養同學們的學習興趣與參與意識,力求達到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協調統一,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下面談談我在實施鼓勵教學方法過程中的幾點體會。
一、 鼓勵審美個性,培養審美意識
鼓勵審美個性,即是鼓勵學生不僅僅能學會欣賞藝術品,而且能作出自己的審美判斷。美學家曾經說過:「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同一審美對象,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經歷、學識和情感個性,就會有不同的審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能事先就給某一審美材料規定一個統一的評價標准,而是充分地發揮學生的審美感受,鼓勵學生用自己獨特的視覺感受看藝術作品,使學生的情感與對象產生共鳴,審美的想像力自然會得到自由的發展。如:在欣賞梵高的《向日葵》時,我僅僅介紹了作品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情況,便讓學生看畫,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氣氛,並要求學生看畫的同時思考下面的問題:畫的是什麼?怎麼畫?色彩、用筆有什麼特色?哪個地方給你感觸最深?然後,鼓勵每個同學都說出自己的看法:有的看到的是單純而明快的色彩;有的感受到的是強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筆觸形成的視覺沖擊力;有的領略到的是一種震撼人心的激情;有的則從作品中體會到生命被壓抑而發出的納喊;有的則感到每朵花就象一團火焰,這是愛的最強光。可見,鼓勵學生的審美個性,可以啟發同學們對審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復雜性和深遠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二、 鼓勵自我體驗,激發參與意識
鼓勵自我體驗,即是鼓勵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對材料的接觸感悟和多次的嘗試,從而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及有關的美術技能技巧。特別在美術工藝課里,我從來不要求學生依照范畫樣本製作,用什麼形式,先做什麼?再做什麼?怎樣粘貼?不作統一規定,而是讓學生自己對材料進行反復觸摸、把玩、琢磨、探索,要求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試驗,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和理解:原來,工具材料有這樣的性能特性;步驟不但可以是這樣的,還可以是那樣的;不但可以採用這種方法,還可以採用那種方法。在體現水彩畫、中國畫的工具材料的性能特點時,更要注意鼓勵學生親自動手,從初次作畫的失敗到反復嘗試練習後掌握工具的性能,從潤筆、著色、用水、點墨、行筆的體驗中去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另外,我還鼓勵學生多寫生,多觀察,多總結,每節寫生課都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分析大自然事物的形態特徵,在真實的事物面前觀察表現比對著范畫臨畫要形象生動得多,學生對形象的掌握也會更快而且准確。在圖案創作方面,通過錄像、圖片、標本、實物等讓學生自己觀察、分析,鼓勵學生自己去總結概括它們的造型特點,結果同學們所創作出來的圖案造型比起教師僅出示圖案范畫讓學生欣賞參考製作出來的效果要好得多,圖案作業造型要豐富、生動得多。
三、 鼓勵藝術表現,激發藝術創造
現代美術教育家伊頓說:「教育是一種勇敢者的探險——尤其是藝術教育,因為它涉及到人類的精神創造。」可見,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是藝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因此,我十分注意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現藝術才華的空間,以提高學生的藝術創造力。在教學中我從來不隨意扼殺學生作品裡所體現的與眾不同的東西,因為美術不同於某道數學題只能有一個答案,美術作品的美具有多樣性,需要從不同的視覺角度去欣賞和評判,否則條條框框太多會限制學生的創作思路,使學生的作品顯得千篇一律,缺乏個性與活力。所以,不管學生的作品顯得誇張還是平淡,細膩還是粗獷,熱情還是寧靜,奔放還是含蓄,它都是有其內在的含義,是學生思維創造性的結晶,是學生心靈的反映。作業評講時我注意多講優點,多肯定學生具創造性的一面,激發學生創造、表現美的慾望,這樣做,同學們自然會變得更大膽、更充分、更主動地用自己的繪畫語言與外界交流,這樣才會給學生的藝術表現提供一個有利的條件。因此,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而且還要以一份真誠的心與學生交流思想、交流意見、交朋友、交心。讓同學們的藝術表現熱情培養起來,並留一個空間,讓學生的藝術個性表現出來。例如引導學生以「我愛家鄉風光美」為主題創作一幅風景裝飾畫,課前我先布置同學們回到自己的村子裡走一走,看看那一處景象你認為最能代表家鄉的美。上課時我先講了一點風景裝飾畫的基礎知識,然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觀察談談想法,結果由於每一個同學的生活環境、心理個性等都不同,他們對美的感受也大不一樣。有的認為熱鬧的市場能體現家鄉的繁榮景象美;有的說寧靜的小街美;有的說幽靜的村前小園美;有的認為田野的春天大遍莊稼綠油油是生命的美,秋天碩果累累是豐收的美……。課堂活起來了,同學們的腦子動起來了,我對同學們細微的觀察、深刻的體會都一一給予充分的肯定,同時鼓勵同學們把自己的感受表現出來,並啟發學生思考、嘗試用怎樣的表現形式最能將自己獨特的意境構思表現出來。結果,同學們的作業沒有雷同,內容與形式都非常豐富,且較充分的體現了家鄉多角度、多方位的美。
可見在美術教學中,注意鼓勵教學方法的運用,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對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㈡ 美術論文咋寫一千字左右
學生的論文:
「美術」一詞就會給人一種美的感受,不知從什麼時候我開始喜歡上美術,但這種喜歡並不意味著我對美術有非常深刻的理解。
美術,以我個人的理解指的是一種享受,是一種思想上的享受,當然這指得是好的美術作品。每次我看到一幅我感覺好的作品時,我就會愛不釋手欣賞很久很久,我有時甚至會身臨其境。
下面我就來談談對美術鑒賞課的感想:
當初,我一開始並不是想選美術鑒賞的,而是為了工作,我選了就業技巧。後來我回到寢室經過反復思考,我既然比較喜歡美術,為什麼不選美術鑒賞呢?大學應該是一個全面發展的時期。第二天,我選擇了美術鑒賞。
第一次上課給我的感覺是讓我很舒心,我一下子對這個課堂產生了興趣,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的興趣也越來越濃厚。每次上課我都感覺心情很好,課堂上也很輕松,,美術鑒賞在我個人認為理解是最重要的。只要你理解了,如果你在經過練習就更好了。
通過美術鑒賞課,可以使我們的視野更開闊,可以拓寬我們的知識面。在課堂上,我學到了很多知識,也讓我學會了如何去真正地欣賞一幅畫,以及畫家在畫一幅畫的時候是抱著何種心情。還有作者到底在一幅畫中所想要表達的意思……
美術,在現實生活中到處可以感受到美術的氣息,一張桌子、懸掛的衣服等等這些隨處可見。學了美術鑒賞課,真讓我受益匪淺,平常對生活粗略地觀察也變得細心起來了。我漸漸地發現原來生活那麼美好,有時觀察一棵樹,我會獃獃地看很久,彷彿自己身臨其境了。
美術,淺意識地理解就是色彩,各種不同顏色的搭配,形成一幅幅畫面。一般人們都只了解一幅畫的表面含義,如果想了解得更深,就要更深層次地了解美術了。美術,更進一步的理解就是藝術,美術是一門藝術,同時也包含著作者在作畫時往往蘊涵著深刻的含義,把自己的心情表現在一幅畫中,使欣賞畫的人產生共鳴。還有一些作品表現出了某一個時期特定的社會現象,蘊涵著社會矛盾,反映了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況,尤其是在戰爭時期,也有一些作品是人們無法了解的只能憑感性去認識畫家的意圖,這些通常具有寶貴的文化和研究價值,例如凡篙晚年的作品,他晚年精神失常,畫的一些畫總是讓人匪夷所思,而如今他的畫舉世聞名,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當然美術不僅僅是畫,美術包含多方面的內容,所涉及的面也非常廣泛。美術鑒賞課讓我學到了許多,尤其是在欣賞古代繪畫時。欣賞古代繪畫,不能以現代的眼光去欣賞,而要結合歷史,講究意境、章法和筆墨。中國古代繪畫有其發展歷程,可分為五個時期。原始社會開始(美之感萌生),漢以前(線之形確立),唐以前(神之韻高揚),之後過渡到清末以前(靈之魂主旋律),五四起(中與西交融)。
經過漫長的歷史進程,美術的發展也越來越多元化。現代美術與古代美術有著本質的差別,現代的美術更多的帶有現代的氣息,現代畫也十分地簡明、易懂;而古代美術卻讓我們很難理解,以現代人的眼光,我認為古畫看上去很難讓人產生共鳴,必須與歷史結合起來,才有所體會。古畫也並不講究進大遠小的規律,以人物畫為例,重點人物通常占的比例較大,次要部分佔的比例較小。
學了美術鑒賞,讓我的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得到了提高,還學到了日常生活的一些小常識,讓我時刻觀察生活中的美,知識面也得到了拓展,短短的課堂讓我學到可如此多的知識。在這課堂上也讓我感受到了大學的氣息。
老師的論文
高中美術主題性鑒賞教學學生活動設計的原則
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重要的組成部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關繫到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實施全局的重大改革。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們要不斷地探索、不斷的創造、積累經驗。我們在實踐中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用客觀科學的態度來發現,研究和解決問題。
【問題提出】
美術鑒賞教學的教材內容豐富,知識蘊含量大,給教師的備課和教學帶來較大的難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特別提出了要把轉變學生學習方式作為課程改革的重要任務,要求通過課改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以往我們對課堂教學目標的狹隘理解,容易使得「教」與「學」均停留在使學生獲取知識這一層面上,雖然學得認真,實際並沒有形成素質。我們認為鑒賞的教學結構、內容、設計應將學生的學習活動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進行考慮。實踐證明鑒賞教學如果沒有學生參與,課堂將會如同一潭死水,無法實現教學的新理念、新思想。因此,要實現高中課程的目標要求,我們的教學不能脫離發展主體的積極主動參與。科學研究表明:「單純的行為參與方式並不能促進學生高層次思維能力的發展,只有以積極的情感經驗和深層次的思維、認知參與為核心的學習方式,才能促進學習包括高層次思維在內的全面素質的提高。」由此可見,教學中的學習方式對學生的學習結果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改變過去的學生學習方式是鑒賞課有效的關鍵,同時也是學生健康成長和潛能得以發展的客觀需要。
我們的廣大教師在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下,進行了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實踐和深層次的體驗,嘗試了新的教法和新的課堂學生學習的活動方式,現將課改以來高中鑒賞教學學生活動設計的多種形式作一個回顧。
【問題點擊】
美術鑒賞是一種特殊的精神活動,即對美術作品由表及裡的充分感悟的過程。過去教師貫用的辦法就是滿堂灌,鑒賞教學容易上成「講賞課」這種現象較普遍,教師在上滔滔不絕,學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缺乏積極參與的習慣意識,創造性思維更無從談起。
【行動反思】
一、情境引入式的鑒賞教學活動
一節鑒賞課好的開頭是上好課的關鍵,導入的形式很多,教師應注意講究導課的藝術,必須慎重地對待導入形式的創造性和靈活性,例如短小的故事、有趣的新聞、富有哲理性的格言警句,乃至一個實物,甚至一條消息都可以化為引入課文的內容,將學生帶入學習的情境,並且還有利於開啟學生思維的門扉,讓學生開始就專注在教師的引導下,在情趣盎然中進入對新知識的求索過程。
案例片段:
1、《現代雕塑》的鑒賞課,引入新課的方式如:由復習古代雕塑引入,讓學生回憶舊知識,提問古代雕塑的特點是什麼?從而引出課題《現代雕塑》。
2、《走進抽象藝術》的鑒賞課引出課題的方式如:
教師:由於受傳統審美心理的影響,我們常用「栩栩如生」這樣的詞彙來稱贊我們認為好的作品。(通過提問,同學再補充幾個「栩栩如生」的近義詞,如:惟妙惟肖,形象逼真、活靈活現……)我們現在從畫冊上,展覽中看到的許多外國現代繪畫作品,其中包括世界藝術大師的作品,卻再也不能用「栩栩如生」這個標准去衡量了,有的畫得不像,有的讓人看不懂,是不是沒有具體形象的作品就不是優秀的藝術作品,應該怎樣來觀賞?教師又播放貝多芬的音樂,讓學生去感受,說出他們的感覺,說明音樂既然可以通過沒有具體形象的聲音而為人們所接受,那麼也可以用色彩和線條來組成有審美意義和畫面。
這種由成語的相反意思提問,得到學生的互應,再加上音樂的欣賞感受直接讓學生的思維集中在對點,線面的抽象繪畫的形式欣賞方面。
3、《希臘羅馬美術》鑒賞課,組織教學導入方式如:
教師首先以音樂導入,播放2004年雅典奧運會開幕式中希臘雕塑文化展示的部分,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將學生自然引入新課的學習情境之中。情境導入教學活動具有形真、情切、意遠的特點,平面、立體形象相互交匯,使學生如入其境,可見可聞。
教師創設生動形象的情境目的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連同教師的語言、情感,教學內容以至課堂氣氛成為一個廣闊的心理磁場,從而促使學生更加主動積極地投入到整個學習活動的全過程中,通過引入情境,為開拓學生廣遠的想像空間,促使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教材,發展學生的聯想及想像能力。
二、注重學生主動參與形式的鑒賞教學活動
教與學的雙邊關系主要依賴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參與,決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只有學生主體主動積極參與才能調動學生自身的領悟力和創造潛能,只有學生主體直接參與,才能激發學生欣賞的情意,從而促使學生表達自己對美術作品的觀察、理解、思考、分析,一直上升到討論交流和發表自己的見解。學生參與評述活動的過程即是學生的過程。
案例片段:
鑒賞《達芬奇最後的晚餐》一課,就不能光從構圖、造型、色彩等方面來欣賞,首先需要教師介紹畫中所表達的耶穌被猶太出賣的故事,作品的主題是歌頌耶穌的偉大人格,也鞭撻了叛徒的苟且偷生出賣靈魂的丑惡嘴臉,充分體現了畫家的愛和憎。通過對作品內涵的介紹,能夠很快地激發起學生興趣。其次,在教師的引導下剖析作品,比如作品中有幾個人物,他們的動態表情、裝束、道具,表達了什麼事件以及周圍的環境氣候,光線的作用等,從而引導學生逐漸對這一作品的了解,在學生參與感悟之後,教師在歸納時可以結合作品適當介紹作者生平、創作意圖、創作過程,以及作者所處時代的社會背景,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作品內容主題以及作品價值的理解。
在此課之前,教師還布置過預習題,引導學生收集與欣賞內容相關的資料,縮短學生與作品間的距離,課前的「讀畫」,使學生加深對作品的直覺印象,教師也出示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對畫面進行觀察體味,還可以採用小組合作討論的方式,以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有更多機會參與評述,讓學生有一定的空間去思考,這種讓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活動形式實際就是新課程觀念下的新的課堂教學形式,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活動形式。
三、學生主動探究的鑒賞教學活動
美國沃·爾夫等認為:「將重點放在學生身上,教師的任務不是教會學生理解某件藝術作品,而是為他們提供機會,促進他們自己獲得對作品的理解,這種對作品的感受性是不能教會的,只有在學生理解作品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努力而獲得,學生應該自由地與作品進行交流,教師應尊重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思。在提倡創造性思維培養的今天,應該特別鼓勵一開始讓學生能按照自己的願望以直覺的方式,調度生活經驗,融入自己的感情,不帶任何框框和偏見地觀賞作品。」
案例片段:《千資百態的美術作品》
教師組織引導學生介紹完課件中的雕塑家羅丹的《巴爾扎克》的創作背景之後,由學生展開討論,學生可用探究式方法分組寫出作者的創作意圖,然後派選代表進行講解,學生分組討論,學生代表宣讀討論結果:
「老師、同學們、大家好!我們小組觀摩此作品感想很多,羅丹的作品大氣、灑脫、富有大師氣魄,不但這件作品精彩,前課中的《歐米哀爾》也十分大氣,從作品的創作意圖中看出羅丹是一位階級感情十分明朗的雕塑家,也是一位極富同情心的藝術家,他的許多作品如《加萊義民》、《思想者》等都是為人民而吶喊的,他具有國際主義精神,有民族自強精神,他的作品的表現手法誇張中有洗練的氣度,有一種一氣呵成的氣勢,讓人觀後久久不能忘懷,作品《巴爾扎克》是羅丹一生最得意的作品,他的動態選擇恰如其分,巴爾扎克夜間寫作後的踱步情景,加上雕塑家大膽、誇張表現手法,准確地表現出大文豪巴爾扎克的精神氣度。」
發言後教師給予適當評價。
本課講述的藝術家的創作意圖是理解美術作品的必要環節,也是本節課的重點,關於美術語言、藝術美、形式美等概念,直接分析對學生來說還是比較抽象,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通過其它藝術形式的比較來分析。這種學生代表發表直覺觀點的教學活動形式,體現了新課改以後課堂教學形式變化的典型。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尊重學生的反應,要注意尊重學生感受的全部內容,以及面對每一件藝術作品的瞬間所表現出的興趣關注。
四、角色扮演形式的鑒賞教學活動
在鑒賞課程的教學活動中,大多數教師會滿足於講教材,深堂氣氛冷清,學生的學習無興趣可言。讓學生角色轉變,成為扮演鑒賞作品中相關角色活動的做法,使學生的學習活動很快地成為教學中的「有我之境」。他們積極熱情地按照自己扮演的角色去思考、去表達,成為作品鑒賞的主動參與者,同時激發了全班學生的注意力和情緒,使一堂鑒賞課上得有聲有色,給學習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案例片段:
教師在鑒賞教學中,結合畫面內容讓學生扮演角色展開活動,現在的中學生在了解了繪畫的相關背景資料後,可以勝任角色扮演,這種鑒賞方法很容易激起學生對作品賞析的興趣。教師在宗教繪畫欣賞課程中,預先給學生們布置了相關課題,讓學生去尋找畫面背後的歷史宗教故事,讓學生用表演的形式介紹故事及畫家創作動機,演繹的形式讓學生自由發揮,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想像和表現的空間。如某班的一組同學借《小崔說事》節目形式,就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這一宗教故事畫進行了生動的演繹,跨越時空請來「達芬奇」先生進行訪談……在角色訪談中主持人介紹「嘉賓達芬奇」讓同學們了解畫家的生平,「達芬奇」的介紹讓大家了解創作背後的故事……這種角色轉換的學習活動形式,教學內容最好是以人物為主的作品,將原來從教師口中說出的變換到由角色(學生扮演)說出,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這樣的教學給課堂帶來了生機,顯得豐富多彩,很好地體現了教學中學生的參與性和活動性,教學模式的改變突出了教學的活動的娛樂性,體現了活動課程的生機,同時也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中有樂、樂中有學的體現。
五、實踐體驗形式的鑒賞教學活動
目前的高中教學模塊的選擇,本市大多學校選擇了鑒賞必修和繪畫模塊選修,甚至有個別學校有機地將繪畫模塊與鑒賞模塊加以整合,仔細思考,我們不難發現「繪畫」教學中有鑒賞,鑒賞教學中容有大量繪畫作品,應當說兩者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尤其是繪畫作品中的大量形式語言,幫助學生全方面、深入地鑒賞作品。鑒賞與學生實踐、體驗的有機結合給人感覺教學更有節奏,有張有弛,學生都能動起來,氣氛比較活躍。教學中開展體驗性學習活動,是在感覺體驗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調動思維和情感的體驗,逐步獲得對知識的感悟和認識,再通過動手實踐體驗感知的認識,提升認知思維,從而進一步獲得創造與成功愉悅的體驗。可從感觸覺體驗、視覺學習體驗、動手實踐體驗、思維想像體驗、情感審美想像體驗等五個方面進行嘗試。
案例片段:
一位教師在上《中國書法藝術》鑒賞課時,先對課本內容作適當講解外,為提高學生對書法認識水平,特意讓學生做一次簡單的局部點畫臨摹練習,並注意讓學生採取如下的步驟:1、線的力度;2、字的結體3、墨的濃淡干濕;4、字的布局等,進行綜合的臨摹。練習前,先請學生談一下自己對作業要求的理解,然後教師進行當場示範,演習並側重於前兩項的練習要求,當學生明白作業要求之後再進行作業的具體練習。練習後,選取部分優秀的書法作品進行點評。
教師的評價應以優點方面為主,適當地指出影響學生作品進一步發展的不利因素(如用筆方法,用筆習慣等)。通過這樣一番體驗練習活動,使學生對書法的認識和印象會比教師平淡無奇的講授效果好。「體驗性」學習活動的方式多種多樣,教師在鑒賞教學活動中應當根據自身的教學條件,開動腦筋,結合不同的鑒賞教學內容,適當選擇實踐體驗性教學活動的方法和切入點,讓學生在實踐體驗性學習活動中得以感悟和認識,從而順利地進入鑒賞教學內容之中,「體驗性」教學活動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綜合素質高,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設計出良好的鑒賞活動學習方案。總之,「體驗性」學習在美術鑒賞教學中能夠讓學生體現自身的價值,發掘自己的內在潛能,讓「體驗性」教學與鑒賞課形成互融協作的良好關系。
六、利用網路信息探索形式的鑒賞教學活動
信息技術教育與課程資源的整合,是新課程實施後一大新的美術教學特徵。在建構理論的指導下,信息技術為高中美術欣賞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真正的確立,使自主性學習,探究學習,協作學習形式得到真正實現,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鑒賞、評價、研究性學習等美術鑒賞教學活動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獲得了新的發展。
案例片段:
1、一個高校的全新做法是:
建立了美術網路教學網站「網路美術實驗室」網路分為資源區、學習區、交流區、教師區等。資源區分為站內資源和網路資源,站內資源有在線圖書館、名家名作,美術展覽,美術院校,鄉土美術、學術史論等;網路資源精選網上相關網站進行鏈接;學習區分為基礎知識、高考特區、美術史、學習方法,相關資源課件等幾個模塊。具體的教學內容在相應的板塊以不同的形式呈現,學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專用的網路教學工作室為開展美術鑒賞教學活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教師認為信息技術可以創設一個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和與廣泛的社區相聯系的學習環境,這樣可以有效地改進對課程的教學和開展更有效的鑒賞活動。總之,網路信息探索形式的教學,對於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協作能力和創新思維;使信息技術的運用成為學習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培養了學生獲取,選擇、傳遞、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素養;同時又有利於促進班級內學生的合作交流,開闊學生的視野。
案例片段:
2、一個學校在「服裝賞析」課的教學中,利用網路給學生們搜集了許多世界服裝大師的個性時裝作品圖片,利用媒體展示各種千奇百怪的服裝,學生邊看教師邊講解服裝的顏色的搭配、風格、款式等服裝要素,從而開拓學生的視野。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學習環境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則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要求教師在鑒賞教學活動中採用全新的教學方法和全新的教學設計。
㈢ 美術學論文題目兩個字可以嗎
(1)聯系工作實際
選題要結合我國行政管理實踐(特別是自身工作實際),提倡選擇應用性較強的課題,特別鼓勵結合當前社會實踐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進行研究。建議立足於本地甚至是本單位的工作進行選題。選題時可以考慮選些與自己工作有關的論題,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使自己的實踐工作經驗上升為理論,或者以自己通過大學學習所掌握到的理論去分析和解決一些引起實際工作問題。
(2)選題適當
所謂選題要適當,就是指如何掌握好論題的廣度與深度。
(3)選題要新意
所謂要有新意,就是要從自己已經掌握的理論知識出發,在研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善於發現新問題,敢於提出前人沒有提出過的,或者雖已提出來,但尚未得到定論或者未完全解決的問題。只要自己的論文觀點正確鮮明,材料真實充分,論證深刻有力,也可能填補我國理論界對某些方面研究的空白,或者對以前有關學說的不足進行補充、深化和修正。這樣,也就使論文具有新意,具有獨創性。
選題技巧:
技巧—:依據學術方向進行選題。論文寫作的價值,關鍵在於能夠解決特定行業的特定問題,特別是在學術方面的論文更是如此。因此,論文選擇和提煉標題的技巧之一,就是依據學術價值進行選擇提煉。
技巧二:依據興趣愛好進行選題。論文選擇和提煉標題的技巧之二,就是從作者的愛好和興趣出發,只有選題符合作者興趣和愛好,作者平日所積累的資料才能得以發揮效用,語言應用等方面也才能熟能生巧。
技巧三:依據掌握的文獻資料進行選題。文獻資料是支撐、充實論文的基礎,同時更能體現論文所研究的方向和觀點,因而,作者從現有文獻資料出發,進行選題和提煉標題,即成為第三大技巧。
技巧四:從小從專進行選題。所謂從小從專,即是指軟文撰稿者在進行選則和提煉標題時,要從專業出發,從小處入手進行突破,切記全而不專,大而空洞。
㈣ 美術心理學論文1500
畢業論文是教學科研過程的一個環節,也是學業成績考核和評定的一種重要方式。畢業論文的目的在於總結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成果,培養學生具有綜合地創造性地運用所學的全部專業知識和技能解決較為復雜問題的能力並使他們受到科學研究的基本訓練。
標題
標題是文章的眉目。各類文章的標題,樣式繁多,但無論是何種形式,總要以全部或不同的側面體現作者的寫作意圖、文章的主旨。畢業論文的標題一般分為總標題、副標題、分標題幾種。
總標題
總標題是文章總體內容的體現。常見的寫法有:
①揭示課題的實質。這種形式的標題,高度概括全文內容,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它具有高度的明確性,便於讀者把握全文內容的核心。諸如此類的標題很多,也很普遍。如《關於經濟體制的模式問題》、《經濟中心論》、《縣級行政機構改革之我見》等。
②提問式。這類標題用設問句的方式,隱去要回答的內容,實際上作者的觀點是十分明確的,只不過語意婉轉,需要讀者加以思考罷了。這種形式的標題因其觀點含蓄,輕易激起讀者的注重。如《家庭聯產承包制就是單干嗎?》、《商品經濟等同於資本主義經濟嗎?》等。
③交代內容範圍。這種形式的標題,從其本身的角度看,看不出作者所指的觀點,只是對文章內容的范圍做出限定。擬定這種標題,一方面是文章的主要論點難以用一句簡短的話加以歸納;另一方面,交代文章內容的范圍,可引起同仁讀者的注重,以求引起共鳴。這種形式的標題也較普遍。如《試論我國農村的雙層經營體制》、《正確處理中心和地方、條條與塊塊的關系》、《戰後西方貿易自由化剖析》等。
④用判定句式。這種形式的標題給予全文內容的限定,可伸可縮,具有很大的靈活性。文章研究對象是具體的,面較小,但引申的思想又須有很強的概括性,面較寬。這種從小處著眼,大處著手的標題,有利於科學思維和科學研究的拓展。如《從鄉鎮企業的興起看中國農村的希望之光》、《科技進步與農業經濟》、《從「勞動創造了美」看美的本質》等。
⑤用形象化的語句。如《激勵人心的治理體制》、《科技史上的曙光》、《普照之光的理論》等。
標題的樣式還有多種,作者可以在實踐中大膽創新。
副標題和分標題
為了點明論文的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研究目的,對總標題加以補充、解說,有的論文還可以加副標題。非凡是一些商榷性的論文,一般都有一個副標題,如在總標題下方,添上「與××商榷」之類的副標題。
另外,為了強調論文所研究的某個側重面,也可以加副標題。如《如何看待現階段勞動報酬的差別——也談按勞分配中的資產階級權利》、《開發蛋白質資源,提高蛋白質利用效率——探討解決吃飯問題的一種發展戰略》等。
設置分標題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清楚地顯示文章的層次。有的用文字,一般都把本層次的中心內容昭然其上;也有的用數碼,僅標明「一、二、三」等的順序,起承上啟下的作用。需要注重的是:無論採用哪種形式,都要緊扣所屬層次的內容,以及上文與下文的聯系緊密性。
目錄
一般說來,篇幅較長的畢業論文,都沒有分標題。設置分標題的論文,因其內容的層次較多,整個理論體系較龐大、復雜,故通常設目錄。
設置目錄的目的主要是:
1.使讀者能夠在閱讀該論文之前對全文的內容、結構有一個大致的了解,以便讀者決定是讀還是不讀,是精讀還是略讀等。
2.為讀者選讀論文中的某個分論點時提供方便。長篇論文,除中心論點外,還有許多分論點。當讀者需要進一步了解某個分論點時,就可以依靠目錄而節省時間。
目錄一般放置在論文正文的前面,因而是論文的導讀圖。要使目錄真正起到導讀圖的作用,必須注重:
1.准確。目錄必須與全文的綱目相一致。也就是說,本文的標題、分標題與目錄存在著一一對應的關系。
2.清楚無誤。目錄應逐一標注該行目錄在正文中的頁碼。標注頁碼必須清楚無誤。
3.完整。目錄既然是論文的導讀圖,因而必然要求具有完整性。也就是要求文章的各項內容,都應在目錄中反映出來,不得遺漏。
目錄有兩種基本類型:
1.用文字表示的目錄。
2.用數碼表示的目錄。這種目錄較少見。但長篇大論,便於讀者閱讀,也有採用這種方式的。
內容提要
內容提要是全文內容的縮影。在這里,作者以極經濟的筆墨,勾畫出全文的整體面目;提出主要論點、揭示論文的研究成果、簡要敘述全文的框架結構。
內容提要是正文的附屬部分,一般放置在論文的篇首。
寫作內容提要的目的在於:
1.為了使指導老師在未審閱論文全文時,先對文章的主要內容有個大體上的了解,知道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研究的主要邏輯順序。
2.為了使其他讀者通過閱讀內容提要,就能大略了解作者所研究的問題,假如產生共鳴,則再進一步閱讀全文。在這里,內容提要成了把論文推薦給眾多讀者的「廣告」。
因此,內容提要應把論文的主要觀點提示出來,便於讀者一看就能了解論文內容的要點。論文提要要求寫得簡明而又全面,不要啰哩啰嗦抓不住要點或者只是乾巴巴的幾條筋,缺乏說明觀點的材料。
內容提要可分為報道性提要和指示性提要。
報道性提要,主要介紹研究的主要方法與成果以及成果分析等,對文章內容的提示較全面。
指示性提要,只簡要地敘述研究的成果(數據、看法、意見、結論等),對研究手段、方法、過程等均不涉及。畢業論文一般使用指示性提要。
關鍵詞
關鍵詞是標示文獻關鍵主題內容,但未經規范處理的主題詞。它是為了文獻標引工作,從論文中選取出來,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內容信息款目的單詞或術語。一篇論文可選取3~8個詞作為關鍵詞。
正文
一般來說,學術論文主題的內容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事實根據(通過本人實際考察所得到的語言、文化、文學、教育、社會、思想等事例或現象)。提出的事實根據要客觀、真實,必要時要註明出處;2.前人的相關論述(包括前人的考察方法、考察過程、所得結論等)。理論分析中,應將他人的意見、觀點與本人的意見、觀點明確區分。無論是直接引用還是間接引用他人的成果,都應該註明出處;3.本人的分析、論述和結論等。做到使事實根據、前人的成果和本人的分析論述有機地結合,注意其間的邏輯關系。
結論
結論應是畢業論文的最終的、總體的結論,換句話說,結論應是整篇論文的結局、是整篇論文的歸宿,而不是某一局部問題或某一分支問題的結論,也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結的簡單重復。結論是該論文結論應當體現作者更深層的認識,且是從全篇論文的全部材料出發,經過推理、判斷、歸納等邏輯分析過程而得到的新的學術總觀念、總見解。結論可采「結論」等字樣,要求精煉、准確地闡述自己的創造性工作或新的見解及其意義和作用,還可提出需要進一步討論的問題和建議。結論應該准確、完整、明確、精練。
㈤ 求一篇美術畢業論文
不想寫論文就另想辦法吧,找人代寫一下也可以啊,可以省很多事的,給你推薦一個叫信義代內寫吧的論容文服務網。那個客服姐姐很好的,你可以給她講講你的要求,他們是先寫論文後付款的,不要押金,很放心的,給我寫的都過了,所以很感激他們,也給你推薦一下希望能夠幫到你
㈥ 美術學專業畢業論文(提綱,開題報告,論文)
試論美術創作中的表現形式
引言:
一件藝術品是形式與內容的有機結合體。內容對形式有支配力量。但是形式從沒有消極的服從於內容,相反的它是以活躍的、積極的表現力作用於內容。只重視內容,不重視形式,其結果使內容無所憑依,使作品沒有感染力。在中國油畫領域內,許多美術家,特別是中青年畫家,在重視反映時代、反映生活的前提下,十分注意對藝術形式的探索。例如羅中立的《父親》和陳丹青的《西藏組畫》劉小東的《劉小東和他的父親》艾軒的《霧漸漸散去》王沂東的《沂河水》等。雕塑、版畫、工藝美術等領域也十分活躍的產生了藝術門類特性的討論。顯示了我國在藝術領域內的潛在力量。當前,我國的美術創作出現了改革開放以來最為活躍、最有創造力、和最富創新精神的大好形式。藝術家們在不斷探索著只屬於自己的不同於別人的藝術語言。藝術作品中形式的表現力這一探索表現的尤為突出。改革開放20年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在美術這一領域也有長足的進步。在這里我想將自己對藝術作品的形式與內容淺薄的體驗和想法敘述如下。
正文:
略
參考文獻:
1.趙殿澤,《構成藝術》,遼寧美術出版社, 1987年7月版
2.遲軔,《西方美術史話》,中國青年出版社, 1983年5月版
3.《論節奏》 美術畫刊
4.《探討藝術形式美》美術畫刊
5.鮑詩度,《西方現代派美術》,中國青年出版社, 1993年1月版
6.邵大箴,《傳統美術與現代派》,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㈦ 美術論文
這里有幾篇你看行不行,如果覺得不怎麼樣,你可以去美術論文網看看,裡面篇數很多
http://www.teachercn.com/Jylw/Mslw/
-----------------------------------
「線」在美術作品中的功能與審美特徵
線,或稱線條,是一種存在於現實生活或者美術作品中的視覺形態要素,由於它們往往是和形、體、色、光等視覺翌累同時並存的,所以,造型觀念中的線,往往和視覺上的概括提煉與抽象相聯系,然而這些能力的形成,又必須通過美術欣賞和美術創造的實踐去訓練。如何加深對「線」的概念的認識並在實踐中藝術地去運用,是中學美術教學的重要環節。
一、欣賞以線造型的中外美術作品,提高學生對「線」這一藝術形式的審美能力。
線條是美術最基本的造型手段,是構成視覺藝術形象的一種基本因素,無論平面的還是立體的作品;不論是寫實,還是裝飾;不論是抽象的,還是具象的……在長期的美術發展過程中.「線」作為美術家創造形象和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藝術語言,一直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並越來越顯示出豐富的表現力及藝術美感。中國著名繪畫大師吳冠中的《山水》一畫,皴染不多,主要以毛筆線條勾勒,但其中線條流暢自由,輕重虛實的變化,隨意性較強,具有濃厚的抒情意味和鮮明的時代感。法國後期野獸派大師勻蒂斯的《紅沙發上的注女》(油畫)以簡潔概括、富子感情色而又極富裝飾件的線,極為和諧、簡練地勾畫出一個呼之欲出的少女形象。
二、重點強調中國傳統美術中線的作用。
中國畫的線,可以追溯到仰韶時代的彩繪畫,晚周帛畫,楚器漆畫和漢唐壁畫。仰韶文化的彩陶紋樣。是中國最早用線的作品,鮮明、生動、挺拔的線條,描繪了漩蝸紋、弦紋以及人的面形、蟲魚、鳥獸等形象,體現了原始藝術樸素、稚拙的美。唐宋以來,隨著人物畫創作的興盛,線描藝術發展到廠一個高潮。吳道子是唐代的線描大師,人們稱吳氏的線條為「吳帶當風」,他畫中的人物,衣袖飄動,生動異常,體現了高度的「運動感」和「節奏感」,充分發揮了線描藝術的效果。南宋畫家梁楷的《元祖斫竹圖》是一幅「寫意」線描的人物畫,畫中人物元祖為佛教禪宗六世祖慧能.畫家用寥寥數筆,把一個正在勞動中的老翁刻畫得十分生動,中國畫家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從「文人畫」「院體畫」到民間畫,對線的運用各具風采(在表現物象的同時,還傳達出入的情緒),傳統技法——十八描,即是各種線的生動畫法。
三、東西方繪畫用線的異同。
由於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響,東西方繪畫的線在形式美感上各不相同:東方繪畫中的線注重表現情感,富於韻律感和裝飾美;西方繪畫中的線具有較強的理性特徵,不能把這兩者對立起來,應該指出線造型在東西方美術作品中是相通的,同樣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和多彩的藝術美盛,只是由於欣賞習慣,繪畫造型的傳統觀念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表現方法和民族風格。從具體的作品來分析,東西方繪畫線的表現特點又往往交織在一起,如二十世紀初法國的馬蒂斯的作品就證明了這一點。他的作品既有西方繪畫的優良傳統,又吸收了東方藝術的特點,給人一種新的美感享受。在我國,隨著中西文化的不斷融合,中國傳統美術有廠新的發展和變化,特別是近十幾年來,這一點更加突出,如:吳謚械淖髕吩諳叩運用上有新意,線的節奏和韻律美十分強烈和鮮明。對中外美術作品的優良傳統,都應認真研究繼承,在學好我國傳統繪畫課的基礎上,還需了解西方美術。「西為中用用」,使我們民族的繪畫藝術具有當代性和世界性。
-----------------------------------
對於傳統色彩學的新認識
繪畫中的色彩,是一件作品的生命力之所在。但色彩藝術同其它藝術種類一樣,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經過歷代藝術家的努力和探索,其觀念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如今,逼真地再現物象的色彩,表達物象的質感,已不是繪畫中色彩的最終目的,色彩自身應具有充分的表現力和相對的獨立性。
從早期文藝復興至今,繪畫中色彩的表現方法豐富多彩,一代代藝術大師們耕耘不止,給後人們留下了無數的藝術財富。
十五世紀上半葉,凡·愛克兄弟在再現人體和物體的固有色彩方面開始形成了藝術風格。他們的作品,在堅實的造型基礎上,加以逼真細膩的色彩表現。作品中的色彩主要是表現物象的固有顏色,這些色彩,通過模糊與鮮明、明亮與陰暗的調子,創造出了令人信服的自然形象。弗朗切斯卡在色彩繪畫中則強調鮮明的輪廓線和富有表現力的大色塊來進行創作,其色彩已具有一定的主觀因素;達·芬奇則採用極單純而又豐富的色調創造出了不朽的藝術形象;西班牙畫家格列柯用一種奇特的、只有他才具有的色彩來進行創作,其色調已經超越了物象本身的色彩范疇,達到了一種色彩的抽象概括,其色彩運用,更多的是為適應精神上富有表現力的主題的要求,不受物象色彩的制約,他根椐畫面上節奏、旋律的需要而重新組合色調,作品富有現代精神;倫勃朗利用強烈的明暗對照,單純而強烈的色彩來突出主題,人物在幽暗模糊的環境中閃閃發光,作品充滿了深度。
十九世紀,由於科學的發展,一些有關色彩理論的論述在歐洲問世,這為藝術家們進一步研究色彩的規律奠定了理論基矗由於印象派畫家對大自然的充分研究和描繪,使其達到了一個全新的色彩世界。印象派畫家大膽地拋棄了傳統的色彩觀念,採用鮮明的色彩來描繪天空、田野,畫家們致力於風景畫中環境與光線的研究,莫奈所作教堂系列充分體現了這一切。
藝術探索是無止境的,康定斯基則比印象派畫家更大膽地反叛了傳統。在印象派畫家那裡,色彩還是依附於形體之上,色彩所呈現出來的是具象的物體。而在康定斯基的作品中,已見不到傳統繪畫中的具象物體,色彩已不再依附於任何具體的物象而存在,他使色彩從繪畫中獨立出來並具有其價值。藝術貴在創新,而每一次創新,都需要勇氣打破條條框框,用全新的視角去重新認識和感應世界,推動藝術的發展。綜上所述,不難看出,色彩藝術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沒有一成不變的規則,我們理應對色彩有一個廣泛的、全方位的認識,而不應將目光局限在某一點上。如何在色彩教學中汲取多種營養成份,全面推進學生的色彩感應力,應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當前在色彩教學中採用的理論依據,是在印象派前後時期的色彩理論加之俄羅斯畫派的色彩理論綜合而成。其核心內容是強調條件色,認為色彩的產生要依靠光源色、環境色及物體自身的顏色綜合而成。在色彩的對比上也有一定有規則,亮部冷,暗部就要暖;在色彩的訓練上比較強調作畫過程的程序性,即通常的畫大關系,然後深入,再回到大的關繫上來。這樣的訓練方法及色彩理論固然有其有利的一面,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過多地重視科學規則和相應的客觀因素,忽略了做畫者對於色彩的直接感應。但在做畫過程中這種感應又是非常重要的,沒有它,藝術作品就會缺乏生氣,枯燥無味。所以,在色彩訓練中,從一開始就要重視對色彩的直接感應,不要讓過多的理論縛住做畫者的手腳。
傳統的色彩理論對於畫面的色彩構成更多的是依靠色彩的空間關系去表達(物體離觀者近則色彩鮮明突出,退遠則變淡變冷)。但在現代的許多繪畫大師的作品中,這種理論已被打破,藝術家們根椐自己對世界的認識和感應,重新組合、安排色彩來構成畫面。空間關系,應理解為色彩結構上的位置關系,色彩的強與弱應根椐畫面的需要來分配。
法國藝術大師巴爾蒂斯對於東方繪畫非常崇尚;梵谷的作品中也充滿著東方情趣;米羅的作品更是如此。為什麼東方繪畫有如此之大的魅力,使這些藝術家頂膜禮拜呢?關鍵就是在東方作品中所蘊含的精神因素。東方的作品,如中國畫不受客觀條件的制約,而強調藝術家的主觀精神,使藝術中具有更多的抽象因素。如能較好地將東方繪畫中的精華運用到色彩實踐中的話,將會創造出更廣大的藝術天地。
-----------------------------------
美術課在美育中的作用
美育一般通過藝術審美的方式達到教育目的。美術課對學生進行美育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就是直觀性,包括對自然美的直觀,社會美的直觀,藝術美的直觀。而美術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欣賞、繪畫、工藝三大類課業非常直接地體現著這種直觀性。
美術欣賞課的教學,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藝術技巧來撥動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奮發,與之共鳴,從而產生強烈的教育效果。例如欣賞董希文的油畫《開國大典》,可感受到作者通過構思,構圖和色彩,表現了中華民族永遠起來了的信心和氣魄。欣賞白石老人的國畫《卻教蜂蝶為花忙》,透過蜜蜂在艷麗的鳳仙花旁飛舞采蜜的忙碌情景喻意頌揚了勤奮勞動的精神。作者從普通的生活景緻中表達出高雅的審美情趣,學生通過對作品的品味、鑒賞激起了對普通勞動者的敬慕。
美術繪畫課的教學除了學習線條、形體、空間、明暗、色彩和構圖等藝術、語言」之外,還要學習臨摹,寫生和創作等藝術的表現手法。例如靜物寫生課,不管是一瓶沐浴著陽光、擺在窗前的鮮花,還是隨意堆在桌上的肥碩水果;不管是一組閃耀著光澤的玻璃器皿,還是剛買回來的新鮮蔬菜,那生意盎然的色彩、情趣橫生的形態,都能人學生以情的感染和美的享受。
人物頭像繪畫課,不僅使學生明白頭型的「八格」、五官的比例尺「三停五眼」,還要懂得「形神兼備」的意義。人像的美,並不是「濃眉大眼」或「櫻桃小嘴」等概念,關鍵是創造生活中有個性特徵的感人形象。例如周思聰先生的肖像畫《老礦工》,極為生動地刻畫了一位從舊社會生活過來的老礦工的形象。在老礦工布滿班痕的臉上,可以看到這位煤礦工人的艱苦勞動的一生,然而他又是那樣善良,淳樸和敦厚。美術作品並不是以「像不像」「美不美」「好看不好看」為評價標准。教師應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通過對形象的感受、想像與思考,認識肖像畫的藝術美,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在美的感受中受到教育。
工藝課是一種帶有設計意識的藝術實踐活動。在美術課上學過色彩知識和造型規律,學生掌握這些形、色的審美常識,有助於培養他們健康的審美觀點,對於學生盲目追求流行時裝、奇怪發式的現象,有正確引導的作用,同時也有助於他們思想品德的提高。
另外,美術在開發學生智力發展中起著突出作用。根據科學研究,人腦的左半球分管抽象思維,右半球分管形象思維,許多復雜的精神活動是由大腦兩半球協同完成的。學生的文化課學習一般多用左腦思維,而美術課則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美術課的任務正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記憶、想像、創造等形象思維能力,特別是觀察能力。在繪畫課上,教師總是強調學生觀察、觀察、再觀察,由表及裡的觀察,由近及遠的觀察,由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的觀察。只有正確的觀察,才有正確的感知,也才能形成積極的形象思維,使抽象的東西具體化,概念的東西形象化,進而是邏輯思維的發展。這樣也就有利於多方面地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充分發揮人腦的潛力。
美育被明確地列入教育大綱,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教育思想的重大發展和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進一步完善。美術課的目的不是把所有學生培養成藝術創作家,但是對於提高學生的審美文化素質、發展創造性思維,陶治其情操,起著積極的作用。
㈧ 美術史論文
中國美術史
第一講 陶器
一、 藝術的起源
中國原始美術,起源,類型,研究途徑兩條:
一是考古學,包括文獻學;而是社會人類學。
中國原始美術遺存,最有代表性的品種是陶器(尤其彩陶),此外還有雕塑、岩畫、地畫、裝飾品等,石器工具,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審美特徵。
藝術的產生:
1, 模仿說:藝術起源於人類模仿的本能——古希臘 亞里士多德 賀拉斯 柏拉圖
人從孩提時候就有模仿的本能,人和動物的區別之一就在於人最善於模仿,他們最初的知識就是從模仿得來的,人對於模仿的做品總是感到快感。
從內因上講,模仿是一種生存的本能和必要的手段,從其外因上講,模仿手段則要通過實踐努力和後天的教育才能逐漸充實完善。
2, 勞動說:馬克思、恩格斯學說,藝術起源於勞動。
3, 游戲說:康德 席勒 藝術起源於游戲
4, 巫術說:英19C人類學家泰勒、費雷澤 藝術起源於巫術
在原始人心中,一切存在物和自然現象中都存在一種神秘屬性,也就是神靈,
即萬物有靈論,他們企圖通過巫術的行為來控制主宰人類的鬼神,藝術形式是
巫術觀念的物化。
二、 陶器
1、 制陶的發明
一說從製作物質生活的容器開始,原始人在藤條容器上塗泥巴,用火燒,發現泥巴可以變成陶質,同時發現可以不需要中間藤條,直接用泥巴燒制也可以達到同樣目的。
另一說為制陶術的發明並不是從製作物質生活容器開始,而是從製作巫術禮儀的偶像開始。
發明制陶術的三個基本條件:水 土 火
人類的生產有兩種,一方面是生活資料即衣食住行以及工具的生產;另一方面是人類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所以在原始時代,泥塑偶像的製作,出於一種後代繁衍的巫術祈禱。原始人們相信,如果大量製作人偶,本部落就會子孫繁衍,人丁興旺,從而就加強可同大自
此外,在原始社會中,火種的保持是女性的專職。而保管火種的火窯又形似婦女的腹部,所以在製作泥偶時,很自然會放進火窯里燒制一下。
2、 陶器的分布和種類
① 分布地位
仰韶文化—黃河流域,河南、山西陝西;馬家窯-甘肅、青海;
龍山文化—黃河下游,東部沿海
② 種類
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的彩陶;龍山文化的黑陶
3、 陶器的做法、原料
① 製作 手制體小的手捏而成
體大的陶器以條泥盤築成型 「泥條盤築法」
模子成型
「輪制」:仰韶文化技術進步。「慢輪修正」
大汶口文化晚期「快速」
②經實驗表明是含鐵量較多的黑土、沉積土和其他粘土
4、 紋樣
1蛇紋和人首蛇身紋 2魚紋和人面魚紋 3人形紋 4蛙紋
5鳥紋和鳥啄魚紋 6旋渦紋和波浪紋 7花葉文和編織紋
例子:《魚紋彩陶盆》《人面魚紋彩陶盆2》《鸛魚石斧圖形陶缸5》《彩陶瓶1》
《舞蹈紋彩陶盆》《人形浮雕形陶壺》《女媧頭像》3
《船形彩陶壺》7
第二講 青銅器
一、 青銅的由來及美術史上的「青銅時代」
中國文化史上,把夏商周三代稱為青銅時代,原因有二:
一是這三個時代鑄造的青銅器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在整個中國青銅藝術史上的成就最高,最有代表性;
二是由於這三個時代流傳下來的青銅器數量最多,最能反映當時的精神面貌。
(產生原因:文化背景,技術水平,社會分工)
《考工記》是中國春秋時期記述官營手工業各工種規范和製造工藝的文獻(30多種工藝)
二、青銅器藝術的分期
1,青銅器育成期:夏—商早期(公元前21C—公元前14C)
這一時期的青銅器多為小件使用工具,形制粗糙,鑄造技術較落後,紋飾簡陋
2,青銅器鼎盛時期:相當於商中期—西周早期(前14C—前10C)
這一時期的青銅藝術成就最為輝煌,多用於巫教祭祀活動的禮器,以鼎、簋等——多為「五臣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隨著「列鼎」制度的實施,「禮樂」也理所當然的被納入到「文物制度」內,規定不同場合、不同人物出場是的調、曲、詞也有所不同。此外車馬裝備、裝飾等一貫制度同樣也有嚴格的等級規格要求(在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領域,以禮為旗號,以祖先祭祀為核心具有濃重的宗教性質的巫史文化)。所以有「藏禮於器」一說。
作品形制厚重,刻鏤深沉,紋樣有獸面、夔龍、鳳鳥、雲雷等紋,大都通體滿飾,具有威懾力量—「獰厲之美」
3青銅器轉變期:西周前期—春秋前期(公元前10C—前6C)
這一時期的青銅器製作,不如之前興隆,紋飾浮淺、程式化,帶狀花紋增加,不再具有威嚇的力量。這實際上反映王室權威的解體,以五等為中心的祭祀活動日趨式微——「禮崩樂壞」
4青銅器更新期:春秋後期—戰國(公元前6C—公元前2C)
一種墮落式風格,沿襲轉變期更加式微、
一種精進式,多製作日常生活用品,紋飾精美細膩,神秘、恐怖感一掃而空
三、 青銅器種類
禮器(炊煮器、食器、酒器、水器)
樂器、兵器、工具、車馬器
四、 青銅器的審美追求
三代政治制度是嚴格的等級制度,在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以禮為旗號,以祭祀祖先為核心,具有濃重的宗教性質和巫史文化。三代的物質文化代表是青銅器,青銅器是所謂的「重器」,銅合金在當時是貴重金屬,不是貴族日常用器,是祭祀、宴席才使用的器物。祭司和宴席都是告慰祖先神靈,所以總體精神氣勢磅礴神秘威嚴。
第五講 中國古代繪畫理論
一、 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發展過程
美術理論和創作的關系,如同一般的理論和實踐的關系一樣。美術理論是美術創作實踐的反映和總結,並指導創作實踐和受創作實踐的檢驗。中國古代美術理論產生於長期的封建社會,必然帶著封建社會的一些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觀點。但其中絕大部分不但對古代美術創作有過影響,而且對今天的美術創新仍有借鑒作用。
中國美術的起源,要追溯到距今6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期,那是產生了彩繪陶器。繼陶器工藝傳統延邊發展而來的是青銅器,但這兩種工藝美術創作的理論,在古代非常少,研究青銅器的工作開始於宋代的歐陽修,這一情況說明中國工藝美術理論特別是工藝美術理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落後於創作實踐(不受重視的「百工」之事,只使用,不研究,不評論)
中國美術理論從春秋開始多起來:
1, 春秋與兩漢時期
這段時氣餒的美術理論的共同之處:一是評論者不是專搞美術的,大部分是各立學說的哲學家,這與魏晉時期不同;而是從論文的內容看,本意不在美術,往往用美術做例子說明或比喻其學術觀點,當然也有專說美術的,但為數不多。
價值:提出了一些根本問題,如藝術與政治的關系,即藝術的社會作用問題,藝術與現實生活的關系,即怎樣反映社會生活的問題等等,藝術本身的特殊規律
孔子:繪事後素 莊子:解衣般礴 王允:《論衡》
2, 魏晉南北朝時期
此期美術理論大發展,是建立在美術創作繁榮的基礎上,此外,文學家參與論畫,特別是畫家論畫,對於推動美術理論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因為他們比起諸子是美術的內行,是實踐者,所以見解能更深入,具體而又系統。顧愷之、謝赫,姚最都是有突出貢獻的人。
戰國的山水畫也興起於這一時期,宗炳王微開辟了表現自然美的山水畫理論的新領域。像「心事造化」、「遷想妙得」、「以形寫神」以及「氣韻生動」為首的六法等理論,不僅影響於古代創作,也影響於今天的中國畫創作,而且有些理論的作用超越了美術的范圍,成為姐妹藝術的共同精神財富。
3, 唐宋時期
唐宋時是我國古代美術發展的重要階段,但唐、宋兩代的美術成就不同,風貌也各有千秋。北宋理論家郭若虛在他的《圖畫見聞志》里吧宋和宋以前的美術做了比較,這比較還是客觀的,歸納的觀點是:
宋代有些門類的繪畫成就不及唐,有些門類繪畫成就超過唐。不及的主要是人物畫、牛馬畫;超過的是花鳥畫和山水畫。就是說。宋代反映社會生活的繪畫還是衰落了。反應自然美的繪畫興樂,隨著宋代回話的發展呈現出來的這一特點,反映在美術理論上,就探討的范圍,就爭論的內容,以及藝術趣味、審美觀個前代都有分歧,特別是文人畫的出現、文人論畫的出現,使宋代畫論有轉折性的變化。
唐宋美術理論專著,對當代或後世影響大的事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荊浩《筆法記》郭熙的《林泉高致集》。另外一些文學家、書法家、比如沈括、歐陽修、蘇軾、黃庭堅、米芾,特別是蘇黃米三人的藝術審美趣味,對元明清的文人畫影響很大。(簡介《》)
4, 元代
中國繪畫發展到元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題材內容看,反映社會生活的人物畫驟然衰落,代之而興的是描寫自然美的山水畫、花鳥畫。從藝術表現看。元人作品以韻勝,以筆墨勝。元畫的變化,是文人畫長期發展和變化的表現,考察元代繪畫理論,處處可見從宋代文人畫繼承下來的審美趣味,並在其基礎上有自己的貢獻。
著名的有趙孟頫fu、錢選、倪瓚zan等。
5,明清
㈨ 美術學畢業論文選題
學術堂整理了十五個美術學畢業論文題目,供大家進行參考:
1、解析美術史中「禪畫」概念的由來
2、探究民國時期美術字的視覺之美
3、佛教美術對我的影響
4、工業化題材在中西方美術中的體現
5、金煥基繪畫的韓式情愫對韓國現代美術影響
6、基於IPad上的少兒美術APP界面設計研究
7、普通高校公共美術鑒賞課程中油畫鑒賞教學研究
8、傳統民間美術在現代工筆人物畫創作中的運用研究
9、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述評
10、林風眠與徐悲鴻美術教育思想比較研究
11、西藏傳統繪畫形式在當代美術創作中應用與實踐
12、論表現拿破崙的美術作品的典範意義及其現實影響
13、高職特教聽障生工藝美術專業課程改革研究
14、論30年代漫畫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中的地位與價值
15、中職電腦美術設計專業校企合作現狀與對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