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的文言文
1、把上下兩字合為一字來讀。例如:觸龍言,讀為觸詟。
2、不了解文化常識導致錯誤。例如: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其中的「秀才」應解釋為古代選拔人才的一種名目,應譯為「優秀的人才」,與後來說的秀才不是一回事。
3、標點停頓不正確造成誤讀。例如:吾腰千錢,重,是以後。有人把重字與前面的千錢合在一起,成為「吾腰千錢重,是以後」。這樣就不能體現「氓」在水中的上氣不接下氣。
㈡ 文言文句式類型和具體分析。
一.判斷句
所謂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其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練習1]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句數在3句以上)
①陳勝者,陽城人也。
②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③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⑤七略四庫,天子之書。
⑥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遺恨也。
⑨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採用副詞「乃」「即」「則」「皆」「是」「誠」「為」等表示判斷。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練習1]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句數在3句以上)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②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將項燕。
⑤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⑥非死,則徙爾。
⑦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⑧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⑩我乃楚狂人,風歌笑孔丘。
3.採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練習1]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句數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堅利也。
③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
二.被動句
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其常見類型有:
1.「見」「……見……於」「於」表被動。如:「吾常見笑於大方之家。」
[練習1]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被動句。(句數在3句以上)
①臣誠恐見欺於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③故內惑於鄭秀,外欺於張儀。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於時,學於余。
2.「為」「為……所」表被動。如:「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①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③為予群從所得。
④恐為操所先。
⑤其後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
三.倒裝句
文言中的倒裝句,是相對於現代漢語的句序而言的,基於此,我們將文言倒裝句式分為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主謂倒裝等。
1.賓語前置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於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賓語。賓語前置通常分為四種情況。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大王來何操?」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藉助「之」「是」將賓語提前。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
(4)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語後置
通常定語應該放置於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很多句子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強」都是後置定語。文言中的定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1)用「之」使定語後置。如:「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2)用「者」的後置。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3.狀語後置
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往往都會置於句後作補語。如:「貧者語於富者曰」「於富者」就是置於句後作補語的介詞短語。
4.主謂倒裝
這種情況很少,往往是為了表示強烈的感嘆。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國。」
[小練習]判斷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③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
⑥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於其中
⑦故凡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惡。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著省略成分的情況,對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於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語。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
(2)承後省。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愛是溪,(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4)對話省。如:「(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賓語。如:「可燒而走(之)也。」
4.省略介詞賓語。如:「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之)掩戶。」
5.省略介詞「於」。如:「今以鍾磬置(於)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焉。」
[小練習]補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嘗居也,故姓是溪為冉溪。
②故西門豹為鄴令,名聞天下。
③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蓋上出也。
⑤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
⑦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將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
㈢ 文言文句式類型
定語後置句,正常的語序是「常以一高二尺許珊瑚樹賜愷」,其中「高二尺許」是修飾「珊瑚樹」的定語,正常情況在被修飾詞的前面,但是在文言句式中到後面去了,所以是定語後置句。
㈣ 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多少種類型
「者也」句式制
南冥者 ,天池也 。「皆」「乃」句式
吾乃常山趙子龍。「為」「是」句式
余為伯儵。
「非」「否」「莫」否定判斷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
語意判斷句
劉備天下梟雄。
在判斷句的主謂語之間還經常出現副詞充當狀語。例如,用副詞「非」表示否定判斷。
否定判斷例如:「身非草木」;「是非君子之言也」。這里的「非」雖然可以譯作「不是」,但它的詞性為副詞,而不是系詞。
又如用語氣副詞「則」、「即」、「誠」、「乃」等加強判斷語氣,用范圍副詞「皆」表示判斷的范圍等,也是判斷句常見的情況。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梁父即楚將項燕。」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吾乃梁人也。」
「是皆秦之罪也。」
有個別帶動詞「為」的句子也表判斷,如:「余為伯儵」
㈤ 文言文類型
《出師表》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xiè)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yí)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sè)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zhì )罰臧(zāng)否(pǐ),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費禕(yī)、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wèi)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bì)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 )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zhǎng)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yòu )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sù)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shù)竭駑(nú)鈍,攘(rǎng)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zōu)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岳陽樓記》
慶歷四年春,滕(téng)子京謫(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zhǔ)予(yú)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fú)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shāng),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yǐ)。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yín)雨霏霏(fēi),連月不開,陰風怒號(háo),濁浪排空;日星隱曜(yào),山嶽潛(qián)形;商旅不行,檣(qiáng)傾楫(jí)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qǐng),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zhǐ)汀(tīng)蘭,鬱郁青青(qīng)。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yé)?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阿房宮賦》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卧波,未雲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台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於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yì)語。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未幾,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hǔhǔ)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項脊軒志》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余稍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牆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於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然余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牆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於廳。庭中始為籬,已為牆,凡再變矣。家有老嫗, 嘗居於此。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室西連於中閨,先妣嘗一至。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於茲。」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語未畢, 余泣,嫗亦泣。
余自束發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
軒東故嘗為廚,人往,從軒前過。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
項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後秦皇帝築女懷清台;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方二人之昧昧於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坎井之蛙何異?」
余既為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 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其後二年,余久卧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閣子,其制稍異於前。然自後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捕蛇者說》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嚙(niè)人,無御之者。然得而臘(xī)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踠(luán wǎn)、瘺(lòu)、癘(lì),去死肌,殺三蟲。其始,太醫以王命聚之,歲賦其二,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永之人爭奔走焉。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問之,則曰:「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今吾嗣(sì)為之十二年,幾死者數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將告於蒞(lì)事者,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
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將哀而生之乎?則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於今六十歲矣,而鄉鄰之生日蹙(cù),殫(dān)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徙,飢渴而頓踣(bó)。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nǎng)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與吾父居者,今其室十無二三焉;與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無四五焉。非死即徙爾。而吾以捕蛇獨存。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huī)突乎南北;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吾恂恂(xún xún)而起,視其缶(fǒu),而吾蛇尚存,則弛然而卧。謹食(sì)之,時而獻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盡吾齒。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其餘,則熙熙而樂。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是哉!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又安敢毒耶?」
余聞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吾嘗疑乎是,今以蔣氏觀之,猶信。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還有《歸去來兮辭》、《師說》、《庖丁解牛》、《石鍾山記》、《赤壁之戰》、《廉頗藺相如列傳》、《游褒禪山記》、《鴻門宴》等文言文
㈥ 文言文詞類活用的類型
一,名詞活用為動詞
因為能願動詞只能修飾動詞,所以,如果名詞前緊接能願動詞時,即可判斷它是活用成了動詞;因為只有動詞能帶賓語和介賓補語,所以,如果名詞後緊接代詞或處所名詞、介賓短語,即可判斷它是活用成了動詞;同理,如果兩個名詞連用,二者之間既非並列關系,也非修飾關系,其中必有一個活用成了動詞。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
今王鼓樂於此
無所事事
二,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按一般語法,形容詞不能帶賓語,所以,如果形容詞出現在代詞前面,就可以判斷它活用成了動詞;同理,如形容詞出現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前,而它和後面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之間又構不成偏正關系,那麼這個形容詞就活用成了動詞。如:
敵人遠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
西人長火器而短技擊
三,名詞作狀語
從句法關系看,謂語動詞在句中總是出現在主語、狀語後,所以,如果名詞出現在動詞前,而句子已有明確的主語時,即可判斷名詞活用成了狀語。如:
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相如廷斥之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四,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從句法關系看,動詞在句中常出現在主語、狀語之後作謂語,所以,如果在謂語動詞前或後出現了動詞,且具有明顯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義時,即可判斷動詞活用成了名詞。這一名詞一般出現在句中主語或賓語的位置上,有時前邊有「其」字。如:
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
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形容詞用為名詞時,形容詞一般出現在句中賓語的位置上,翻譯時應該補出中心詞,而以形容詞為定語。如:
經略洪承疇與之有舊
貴以近知遠,以所見知所不見
五,使動用法
所謂使動用法,就是謂語動詞具有「使賓語怎麼樣」的意思。不及物動詞帶了賓語,一般而言可以斷定活用成了使動;如:
君將哀而生之乎
不及物動詞未帶賓語,但它所表示的動作不是由主語直接發出的,而是主語使其他人或物發出的,這時也可判斷為用作使動;如:
今以鍾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另外,及物動詞如果跟它的賓語之間不是支配和被支配關系,賓語不是動作的承受者,而是動作的實施者時,也可判斷為用作使動;如: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見項王
俯身散馬蹄
再有,如果形容詞活用為動詞,而此動詞表示的動作不是主語發出的,也可斷定它們活用成了使動,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如:
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
足以榮汝身
名詞的使動用法可按「使賓語怎麼樣」這一關系來判斷;如: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舍相如廣成傳舍
六、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詞和名詞。形容詞、名詞帶賓語用如意動,就是「覺得賓語怎麼樣」,是在主觀上認為賓語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動的形容詞表示的性質或狀態,或者成為用作意動的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經常可以翻譯成「以……為……」或「認為……是……」或「把……當作……」。如:
成以其小,劣之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
況吾與子漁樵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㈦ 古詩文的類型劃分
基於格律來講,把古詩文分成近體詩文和古體詩文,其中近體詩文也叫做今體詩,而古體詩文則可以叫做古風或古詩,在從文字數目上來算,則存在的包括七言詩、五言詩及四言詩,但是到唐朝之後,就很難看到四言詩因此詩集我們通常說分為五言和七言兩種了。
近體詩文和古體詩文的分類
其實古體詩文就是參考古代的詩體寫的那種詩文,唐朝詩人人為自《詩經》一直到南北朝都可以成為古,所以我們說依照古代的詩體來寫,那也很難有固定的標准了。不過我們寫古體詩文有一處是想通的,即寫作不被近體詩文格律所約束,這樣來看只要是不受近體詩格律約束的都可以歸為古體詩文了。
漢朝產生了配音樂用的樂府,因此也叫做樂府詩,別名叫做曲辭歌或行等名稱,但是到了唐朝打架模仿這種詩體作的古體詩文,我們也稱之為不用陪音樂的樂府。到了隋唐的時候新音樂產生了,這時候又有了配合新音樂的文字,我們稱之為詞。在盛唐年間詞是十分火爆的,但在樂府逐漸蕭條與詞火爆之前的縫隙年代,給新樂曲結合的文體用的是近體詩。比如《渭城曲》、《清平調》等全都是以近體詩做的。在近體詩中不得不說律詩了。我們知道律詩中的對仗、韻和平仄都有很多要求,要求也比價嚴格,就像不成文的法律,這也是律詩稱呼的來源。
五言詩文和七言詩文的分類
這種分類最容易理解和劃分了,所謂五言詩文就是一句包含五個字,同樣七言則就是一句包含七個字,有人提出五古和七古的簡稱分別指五言與七言的古詩,而稱五律和七律則是分別稱五言和七言的律詩,而五絕和七絕則是對五言和七言絕句的稱呼。此外還有少部分雜言,總有一些長短句雜在一起的詩詞我們稱之為雜言,比如常見的三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詩中突然出現了四字句、 六字句或者七字以上的詩句,這種情況用現代的話來講,就屬於比較非主流了,一般不獨立為一類常歸為七古之列,這個分法完全是習慣使然。
㈧ 古文什麼兮什麼兮是屬於哪種類型的文言文
兮:文言語氣助詞,相當於現代新詩中的「啊」。
《說文解字》:語所稽也。《說文解字注》:語於此少駐也。就是說,它有停頓、舒緩語氣的作用。
如:屈原《離騷》中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意思是(探索真理的)路漫長而艱難,我將不遺餘力地去探尋求索。「兮」在這里有一個明顯的舒緩語氣的作用,給讀(聽)者一個思考空間,充分感覺它的「漫長修遠」,繼而表白自己「上下求索」的決心,更能加深人們對作者情懷胸襟的認識理解。
兮,經常出現在古代詩、歌、辭、賦中的,如「詩經」、「楚辭」、「樂府詩」等等。而我們常說的「古文」,是指用先秦散文語言寫作的文章,以及韓愈等發起的「古文運動」所倡導的散體文。在這樣的「古文」中,鮮見有「兮」字出現
。
㈨ 古文類別有什麼
散文:紀事散文(如:過秦論,鴻門宴)
寫景散文(如:蘭亭集序)
駢文(如:歸去來兮辭)
對話題:如:論語
詩:五絕,五律,七絕,七律,小律,排律
古風
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