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進守信文言文答案
① 2013秋新概念閱讀課外文言文中考專版通用版(一二)讀書忌二物 到 (十九)送東陽馬生序與與友人書的答案
第一編古詩詞閱讀訓練
一、中考古詩詞高頻考點及技法點撥
高頻考點1劃分詩詞的朗讀節奏
高頻考點2感知詩詞的內容
高頻考點3把握詩詞的情感
高頻考點4分析詩詞的手法技巧
高頻考點5評析詩詞的煉字
高頻考點6名句賞析
高頻考點7描述詩詞的畫面
二、經典古詩詞閱讀及訓練
(一)春雪韓愈
(二)新涼徐璣
(三)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
(四)農家望晴雍裕之
(五)村晚雷震
(六)從軍行李白
(七)菩薩蠻高觀國
(八)晚次樂鄉縣陳子昂
(九)渡漢江宋之問
(一○)菊花元稹
第二編文言文閱讀訓練
一、中考文言文高頻考點及技法點撥
高頻考點1劃分文言文的朗讀節奏
高頻考點2解釋常見文言虛詞的意義與用法
高頻考點3解釋常見文言實詞
高頻考點4翻譯文言句子
高頻考點5篩選文中的信息
高頻考點6聯系實際,個性化地感悟作品
二、文言文經典名篇閱讀及訓練
話題一勵志篇
(一)范仲淹有志於天下歐陽修
(二)祖逖北伐
(三)投筆從戎范曄
(四)項羽少有大志《史記?項羽本紀》
(五)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況
(六)陳蕃願掃除天下范曄
(七)志患不立,尤患不堅《咸豐十年正月三十日與孝威孝寬》
(八)畫家趙廣不屈陸游
(九)《陳涉世家》與《馬革裹屍》
話題二求知篇
(一○)專心致志
(一一)劉羽沖讀書《閱微草堂筆記》
(一二)讀書忌「二物」秦觀
(一三)陶侃惜分陰《資治通鑒》
(一四)李生論善學者
(一五)薛譚學謳《列子?湯問》
(一六)歐陽修論作文《東坡志林》
(一七)張無垢勤學羅大經
(一八)合四十九人之智,勝於堯禹魏源
(一九)《送東陽馬生序》與《與友人書》
話題三忠直篇
(二○)柳公權心正筆正
(二一)蘇世長諷諫《唐語林》
(二二)鮑叔辭為宰
(二三)孫吳四英將《容齋隨筆》
(二四)宗澤(節選)
(二五)蘇武牧羊班固
(二六)公而忘私《資治通鑒》
(二七)任人唯賢《呂氏春秋》
(二八)《出師表》與《諸葛亮傳》
話題四廉潔篇
(二九)孫叔敖遇狐丘丈人《韓詩外傳》
(三○)甄彬得金不昧《南北朝雜記》
(三一)晏子辭謝更宅《晏子春秋?內篇雜下》
(三二)錢可通神《幽閑鼓吹》
(三三)貪人失大吳兢
(三四)呂蒙正拒玩物《兩般秋雨庵隨筆》
(三五)李恂不受饋《後漢書》
(三六)《宋人獻寶》與《公儀休嗜魚》
話題五友誼篇
(三七)婁師德與狄仁傑王讜
(三八)鸚鵡滅火劉義慶
(三九)高山流水《列子?湯問》
(四○)快犬傳書《述異記》
(四一)李氏之鳩陳子龍
(四二)君子之交淡如水《莊子?山木》
(四三)康德涵救李夢陽查繼佐
(四四)《村陌有犬》與《董父遺牛》
話題六治國篇
(四五)受諫諫人吳兢
(四六)唐太宗論隋煬帝《資治通鑒?唐紀八》
(四七)金壺丹書《晏子春秋》
(四八)晏子諫景公《晏子春秋》
(四九)齊王築城《艾子雜說》
(五○)子產不毀鄉校《左傳?鄭子產相國》
(五一)君不侮臣劉向
(五二)《鄒忌諷齊王納諫》與《宣王好射》
話題七誠信篇
(五三)蜀市三賈劉基
(五四)吳起守信《龍門子凝道記》
(五五)商君列傳《史記》
(五六)郭進守信歐陽修
(五七)魏文侯守信《魏文侯書》
(五八)公冶長背諾《青州府志》
(五九)季札掛劍司馬遷
(六○)《許仲平義不苟取》與《蔡勉旃堅還亡友財》
話題八教化篇
(六一)言默戒楊時
(六二)人之性惡荀子
(六三)狂馬不釋策《論語》
(六四)鄭板橋愛子之道
(六五)於令儀誨人《澠水燕談錄》
(六六)寇準求教《宋史?寇準傳》
(六七)陶公餉母《世說新語?賢媛》
(六八)周公誡子《韓詩外傳》
(六九)凍兒勸教陸灼
(七○)《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與《孟母斷織》
話題九哲理篇
(七一)儉嗇老《笑林》
(七二)千金市骨《戰國策》
(七三)欲速則不達《古文觀止》
(七四)物各有短長《說苑》
(七五)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
(七六)晉平公浮西河劉向
(七七)習慣說劉蓉
(七八)《螳螂捕蛇》與《蛛蛇之戰》
話題十智慧篇
(七九)司原逐豕《潛夫論》
(八○)辨盜鍾《夢溪筆談》
(八一)於中丞《聊齋?於成龍》
(八二)許允之妻救子《世說新語》
(八三)兩敗俱傷《戰國策?齊策》
(八四)以屠知女《韓詩外傳》
(八五)兩虎相鬥,必有一傷《史記?張儀列傳》
(八六)《狼》與《牧豎》
(八七)《曹劌論戰》與《明帝說日》
話題十一諷喻篇
(八八)至死不悟《郁離子》
(八九)不禽不獸《笑府》
(九○)鏡喻錢大昕
(九一)河間游僧紀昀
(九二)殺駝破瓮《百喻經》
(九三)囫圇吞棗《湛淵靜語》
(九四)《黔之驢》與《日喻》
話題十二自然篇
(九五)黃牛灘《水經注?江水》
(九六)隕石《夢溪筆談》
(九七)游沙湖蘇軾
(九八)袁家渴記柳宗元
(九九)放鶴亭記蘇軾
(一○○)觀月張孝祥
(一○一)《記承天寺夜遊》與《游虎丘小記》
第三編文言文能力檢測
文言文能力檢測(一)
文言文能力檢測(二)
文言文能力檢測(三)
文言文能力檢測(四)130文言文能力檢測(五)
② 古文翻譯
【范武子杖文子】【原文】範文子暮退於朝。武子曰:「何暮也?」對曰:「有秦客廋辭於朝,大夫莫之能對也,吾知三焉。」武子怒曰:「大夫非不能也,讓父兄也。爾童子,而三掩人於朝。吾不在晉國,亡無日矣。」擊之以杖,折委笄。
【譯文】:範文子很晚才退朝回來,武子問道:「為什麼回來這么晚啊?」文子回答說:「有位秦國來的客人在朝中講隱語,大夫中沒有一個能夠回答出來,我曉得其中的三條。」武子發怒說:「大夫們不是不能回答,而是出於對長輩父兄的謙讓。你是個年輕的孩子,卻在朝中三次搶先,掩蓋他人。如果不是我在晉國,你早就遭殃了!」說著武子就用手杖打兒子,把他玄冠上的簪子都給打斷了
【舉火求賢】【原文】齊桓公知寧戚,將任之以政。群臣爭饞之曰:「寧戚,衛人也,去齊不遠。君可使人問之,問之而固賢,而未晚也。」公曰:「不然。問之,患其有小惡。以其小惡,忘其大美,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乃夜舉火而爵之為卿。
【譯文】:齊桓公了解寧戚這個人,想要委任他政治方面的事務。眾多大臣爭相進讒言誹謗他,說:寧戚這個人是衛國人,離齊國不遠。大王可以命人去打聽,打聽到他確實有賢德,(再任命)也並不晚啊。大王說:不對!派人去打聽,是怕他有些小缺點,因為他的小缺點,而忘了他的主要美德,這就是為什麼失去天下有才能的人的道理。並且連夜點著火把,封爵他當官員。
【郭進守信】【原文】太祖時,郭進為西山巡檢,有告其陰通河東劉繼元,將有異志者。太祖大怒,以其誣害忠良,命縛其才予進,使自處置。進得而不殺,謂曰:「爾能為我取繼元一城一寨,不止赦爾死,當請賞爾一官。」
歲余,其人誘其一城來降。進具其事,送之於朝,請賞以官。太祖曰:「爾誣害我忠良,此才可贖死爾,賞不可得也。」命以其人還進。進復請曰:「使臣失信,則不能用人矣。」太祖於是賞以一官。君臣之間蓋如此。
【譯文】:太祖時,郭進的官職是西山巡檢,有人密報說他暗地裡和河東劉繼元有交往,將來有可能造反.太祖聽後大怒,認為他是誣害忠良之人,下令將他綁起來交給郭進,讓郭進自己處置.郭進卻沒有殺他,對他說:"如果你能幫我攻佔河東劉繼元的一城一寨,我不但赦免你的死罪,並且還能賞你一個官職."這年末,這個人過來將劉繼元的一個城誘降過來了.郭進將他的這件事上報給了朝廷,請求給他一官半職.太祖說:"他曾經誣害我的忠良之臣,可以免掉他的死罪,給他官職卻是不可能的."命令還是將這個人交給郭進.郭進再次進言:"如果皇上讓我失信於人,那我以後怎麼用人啊?"於是,太祖就給那人賞了一個官職.君臣之間也是應該守信的.
【獅子王與豺】【原文】曩有獅子王,於深山攫一豺,將食之。豺曰:「請為王月送二鹿以自贖。」獅子王悅。豺以時而進,已亦攫得狸、兔自存。期年,鹿盡,豺無可送者。獅子王遇豺,曰:「汝殺眾生亦多矣!今次至汝,汝其圖之!」 豺無以對,遂為獅所食。
【譯文】以前有一隻在山上當王的獅子,一天在深山中抓到了一隻豺狼,准備吃掉它. 豺狼說:"我將為大王你每月送來兩只鹿來贖回我的小命".獅子王很高興. 豺狼按照約定時間每月給獅子王送去了鹿.自己也靠捕獲狐理,兔子等維生,數年之後,鹿都被吃光了,豺狼沒有什麼可以送給獅子了.一天獅子遇到豺狼,說"你殺太多生命了!今天輪到你了.你何其辦呢" 豺狼無言相對,就被獅子吃掉了
【承宮樵薪苦學】【原文】承宮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歲,為人牧豬。鄉里徐子盛明《春秋》經,授諸生數百人。宮過其廬下,見諸生講誦,好之,因忘其豬而聽經。豬主怪其不還,行求索。見而欲笞之。門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宮門下。樵薪執苦,數十年間,遂通其經。
【譯文】承宮,是琅邪姑幕人,小的時候就死了父親,他八歲的時候,幫別人放豬。鄉里徐子盛精通《春秋》這本經書,給許多學生講解<春秋>。承宮從他房前經過,看見那些學生在朗誦,很喜歡,於是忘記了他的豬就聽徐子盛講經書。豬的主人很奇怪他怎麼還不回來,就去找他。看見他在聽講經書,就想用竹鞭打他。眾位學生一起阻止,豬主才沒有打他。承宮於是就留在徐子盛門下學習。承宮上山打柴,吃苦受累,幾十年裡,就精通了這本經書。
【一錢莫救】【原文】一人性極鄙嗇①,道遇溪水新漲,吝出渡錢,乃拚命涉水。至中流,水急沖倒,漂流半里許。其子在岸旁覓舟救之。舟子索錢,一錢方往。子只出五分,斷價②良久不定,其父垂死之際,回頭顧其子大呼曰:「我兒我兒,五分便救,一錢莫救!」
【譯文】有一個人極為吝嗇,在外出的路上,遇上河水突然上漲,吝嗇得不肯出擺渡錢,就冒著生命危險涉水過河。人到河中,水勢洶猛,把他沖倒了,(在水中)漂流半里路左右。他的兒子在岸上,尋找船隻去救助。船夫出價,要一錢才肯前去救助,兒子只同意出價半錢,為了爭執救助的價錢相持了好長時間,而且一直沒有說妥。落水之人在垂死的緊要關頭還回頭對著他的兒子大聲呼喊著:「我的兒子呀!我的兒子呀!如果他出價半錢就來救我,若要一錢就不要來救我了啊!
【不識自家】【原文】曩有愚者,常於戶外縣履為志。一日出戶,及午,忽暴雨。其妻收履。至薄暮,愚者歸,不見履,訝曰:「吾家徙乎?」徘徊不進。妻見之,曰:「是汝家,何不入?」愚者曰:「無履,非吾室。」妻曰:「汝何以不識吾?」愚者審視之,乃悟。
【譯文】從前有個愚蠢的人,經常在門外懸掛鞋子作為標志.一天他到外面去,到了中午,忽然下起了暴雨.他的妻子把鞋子收了進來.到了接近傍晚時分,愚蠢的人回到了家,他沒有看見鞋子,驚訝地問:「我家搬遷了嗎?」來回走動卻不進去.他的妻子看見了他,問道:「這是你的家,為什麼不進去呢?」愚蠢的人說:「沒有鞋子,這就不是我的家.」妻子說:「你難道不認識我了嗎?」愚蠢的人仔細觀察了他的妻子,這才恍然大悟。
【鄉人藏虱】【原文】:鄉人某者,偶坐樹下,捫得一虱,片紙裹之,塞樹孔中而去。後二三年,復經其處,忽憶之,視孔中紙裹宛然。發而驗之,虱薄如麩。置掌中審顧之。少頃,覺掌中奇癢,而虱腹漸盈矣。置之而歸。癢處核起,腫數日,死焉。
【譯文】有個鄉下人,偶然坐在樹下,摸到一隻虱子,用一小片紙包起它,塞在樹孔里(後)離去。兩三年後,再次經過那裡,他忽然想起那虱子,看孔中紙包著和原來一樣(沒變)。取出來檢驗它,虱子薄得如同麥麩。放在手掌中驗看它,一會兒, 掌中奇癢,而虱子的肚腹漸漸充盈了。放下它回家。癢的地方像(個)果核一樣腫起,腫了幾天(後),(就)死了。
【周鎮漏船】【原文】周鎮罷臨川郡還都,未及上,住泊青溪渚。王丞相往看之。時夏月,暴雨卒至,舫至狹小,而又大漏,殆無復坐處。王曰:「胡威之清,何以過此!」即啟用為吳興郡。
【譯文】周鎮從臨川郡解任坐船回到京都,還來不及上岸,船停在青溪渚。丞相王導去看望他。當時正是夏天,突然下起暴雨來,船很狹窄,而且雨漏得厲害,幾乎沒有可坐的地方。王導說:「胡威的清廉,哪裡能超過這種情況呢!」立刻起用他做吳興郡太守。
【王安石待客】【原文】王安石在相位,子婦之親蕭氏子至京師,因謁公,公約之飯。翌日,蕭氏子盛服而往,意為公必盛饌。日過午,覺飢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餅兩枚,次供豬臠數四,頃即供飯,旁置菜羹而已。蕭氏子頗驕縱,不復下箸,惟啖胡餅中間少許,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譯文】王安石做宰相的時候,兒媳婦家的親戚蕭氏子(因為)到京城,所以去拜訪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請他吃飯。第二天,蕭氏子穿著盛裝出席,以為王安石必定會以盛宴相邀。到了中午的時候,覺得很飢餓,但不想離去。又過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桌上水果都不沒有。蕭氏子心裡暗暗的責備王安石。喝了幾杯酒,才上了兩塊胡餅,再上了幾塊切成塊的肉。一會兒就上飯了,旁邊只安置了菜羹罷了。蕭氏子很驕橫放縱。不放下筷子,只吃胡餅中間的一小部分,把四邊都留下。王安石把剩下的四邊取來自己吃,蕭氏子感到很慚愧,便回去了。
【北門之嘆】
解釋:北門:《詩經》中的一篇,有懷才不遇之意;嘆:嘆息。指懷才不遇而發出的嘆息。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北門之嘆,久已上聞,窮猿奔林,【豈暇擇木乎】。」
【宋仁宗忍餓】【原文】宋仁宗一日晨興,語近臣曰:「昨夕因不寐而甚飢,思食燒羊。」侍臣曰:「何不降旨索取?」仁宗曰:「比聞禁中每有索取,外面遂以為例。誠恐自此逐夜宰殺,以備非時供應。則歲月之久,害物多矣。豈不可忍一夕之餒,而啟無窮之殺也。」
【譯文】一天早上,宋仁宗高興之餘,對身邊的大臣說:"昨天晚上我睡不著,於是就覺得肚子很餓,特別想吃燒羊!"大臣聽到後即問:"那聖上何不吩咐小的去取些來?"仁宗聽後說道:"你聽說過在皇宮里只要什麼事情都索要,臣民百姓也會效仿的嗎?我是真的擔心如果這次我向你們索取要了,你們以後就會連夜宰殺,以備我急要了!那麼久而久之,就要浪費多少時間和精力去宰殺很多畜生呀!何不忍下一時的飢餓,而不去無止境的屠殺呢?
【太宗納諫】【原文】太宗有一駿馬,特愛之,恆於宮中養飼,無病而暴死,太宗怒養馬宮人,將殺之。皇後諫曰:「昔齊景公以馬死殺人,晏子請數其罪雲:」爾養馬而死,爾罪一也;使公以馬殺人,百姓聞之,必怨吾君,爾罪二也;諸侯聞之,必輕吾國,爾罪三也。『公乃釋罪。陛下嘗讀書見此事,豈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謂房玄齡曰:「皇後庶事相啟沃,極有利益爾。」
【譯文】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非常喜歡的駿馬,平常放在宮中飼養。一天,這匹駿馬無緣無故突然死了。唐太宗大怒,要殺那養馬的宮人。皇後勸諫說:「從前齊景公因為馬死而殺人,晏子當著齊景公的面列出養馬人的罪狀,說:『你把馬養死了,這是第一條罪狀;你養死了馬而使國君殺人,老百姓知道後,一定恨國君,這是你的第二條罪狀;其他諸侯知道後,一定看不起我國,這是你的第三條罪狀。』齊景公聽後便免了養馬人的罪。陛下您讀書曾經讀到過這個故事的,難道忘了嗎?」唐太宗聽了皇後這番話怒氣就消了,他對大臣房玄齡說:「皇後用平常的故事來啟發影響我,確是很有益的。」
【王安石辭妻】【原文】王荊公只制誥,吳夫人為買一妾,荊公見之,曰:「何物也?」女子曰:「夫人令 執事左右。」安石曰:「汝誰氏?」
曰:「妾之夫為軍大將,部米運失舟,家資盡沒猶不足,又賣妾以償。」公愀然曰:「夫人用錢幾何夫人得汝?」曰:「九十」。公呼其夫,令為夫婦如實,盡以錢辭之。
【譯文】:王安石為知制誥在嘉佑六年(1061),當時他的諸弟皆已成立,家中負擔不象過去那麼重了,當時他還任工部郎中、糾察在京刑獄,官職與俸祿都有提升,已經步入社會上層了,因此賢惠的吳夫人也想讓丈夫享受一下上流社會的待遇,偷偸為他買了一個妾侍奉左右。大概王安石家中當時既無姬妾,又無丫環侍女,因而看到家中出現一個陌生的年輕女子非常吃驚,忙問她是什麼人。這一女子告訴王安石是夫人令她侍奉左右的,王安石便明白怎麼回事了,又問她姓氏家世,她則答自己本為軍中大將之婦,由於丈夫運米丟失了船,按照規定必須陪償,結果用盡全部家產也不夠,只好將她賣掉抵債。王安石對她的悲慘境遇十分同情,又問夫人用多少錢將她買來,她說是九十萬。這個數字對於王安石來說也不算小,他卻將這一女子的丈夫喚來,令其夫婦相聚如初,並將九十萬盡賞他們。
【不展家書】宋,胡瑗(yuàn),布衣時,與孫明復、蔡守道為友,讀書泰山,攻苦,食淡,終夜不寐。十年不歸,得家書,見上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澗,不復展讀,不欲分其心也。
【譯文】宋代,胡瑗。在他還是平民的時候,同孫明復、蔡守道是朋友,三人在泰山讀書學習,三人拚命讀書,吃粗茶淡飯,通宵不睡覺。十年了都不回家,有家裡面的書信來時,只要看見上面說了家裡面平安無事,就不再讀下去,而將信扔進山澗之中,很快又開始展開書學習,不想因此而分心。
【唐玄宗戒酒】上始入斜谷,天尚早,煙霧甚晦。知頓使給事中韋倜於野中得新熟酒一壺,跪獻於馬首者數四,上不為之舉。倜懼,乃注以他器,引滿於前。上曰:"卿以我為疑耶始吾御宇之初,嘗飲,大醉損一人,吾悼之,因以為戒,迨今四十餘年,未嘗甘酒味。"指力士及近侍者曰:"此皆知之,非紿卿也。"從臣聞之,無不感悅。上孜孜儆戒也如是。富有天下,僅五十載,豈不由斯道乎?
【譯文】玄宗才進入了斜谷地帶,天色還算早,而氤氳的煙霧有些晦澀。知頓使給事中韋倜在鄉野中得到了新釀的一壺酒,他數次跪在玄宗的馬前將酒獻於玄宗,可是玄宗並未接過韋倜敬的酒。韋倜非常害怕,馬上用另外的酒器裝滿了酒再次獻給玄宗。玄宗說:「愛卿以為我生氣了吧?我開始治理天下時,嘗和大家一起飲酒,因為喝醉酒還死了一個人,我還去悼念了他,因此我開始戒酒了,到現在四十多年了,我就沒有再嘗過酒的味道了。」玄宗指著高力士和身旁侍者說:「他們都知道,不是從你開始我才不接敬酒的。」隨從們聽見玄宗這么解釋,沒有不受感動的。皇上誠心敬意地戒酒竟也能如此這般。擁有了五十年的盛唐天下,其中的道理不也是出於此么?
【鼠軸戲貓】宿遷貧民有控掘地得金貓,斷一爪,換得錢十餘千,以其貓寄鄰母家,鄰母後不認,求為追究者。堂訊時,甚言其金睛炯炯,光滿一室。並有紳士來言,某子掘寶之地往往夜來常見光彩雲。公不能不信,疑婦乾沒,頗刑某婦。某婦妄雲藏在床底,公往臨掘,無有也。詰婦,婦又妄雲埋在廚房。及掘之,又無有。公知婦冤令泥塑一貓,塗以金。復訊時,置案上,謂原告曰:「是汝否?」某狂喜曰:「此正我所掘獲之貓也。」叩首具領。公笑曰:「汝雲已斷一爪,何以四足俱全?」某無言,乃笞之,而深悔刑婦之非也。
【譯文】宿遷有一個貧窮的人,控訴說,他曾在挖掘土地的時候得到金貓一隻,其中的一個爪斷了,換得十餘千錢,他把那隻金貓寄放在鄰居老母的家裡,老太太後來不認帳了,求官府追究老太太的責任。審堂的時候,窮人大講特講那隻金貓的金眼炯炯有神,光滿一室。而且有紳士來說,那個人掘出金貓的地方,夜裡常能見到光彩。公不能不相信,懷疑那位老太太要僥幸吞沒這只金貓。就對那老婦人用了很多刑。那老婦人就亂說金貓藏在床下,公前往現場親自監督挖掘,沒有。又責問老婦人,又說藏在廚房。到那裡挖掘,又沒有。公知道老婦人是冤枉的。就叫下人用泥塑成一隻貓,用金粉塗在外面。再訊時,把金貓放在案桌上,對原告說:「這貓是你的嗎?」那個原告狂喜地說:「這正是我所掘獲的貓啊。」於是叩首認領。公笑著說:「你說那貓已斷了一爪,可這只貓為什麼四足俱全呢?」那人無話回答。公命鞭打他,而自己又深深後悔當初對老婦人用刑是用錯了。
【龍城飛將】唐·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原指漢朝飛將軍李廣。2003年,初中語文教科書中對「龍城飛將」的注釋做出修改:「龍城」指奇襲龍城的名將衛青,而「飛將」則指威名赫赫的飛將軍李廣。「龍城飛將」並不只一人,實指李衛,更是借代眾多漢朝抗匈名將。
【瓮算】出自元韋居安 《梅磵詩話》卷中:「 東坡詩注雲,有一貧士家惟一瓮,夜則守之以寢。一夕,心自惟念,苟得富貴當以錢若干營田宅,蓄聲妓,而高車大蓋無不備置。往來於懷,不覺歡適起舞,遂踏破瓮。故今俗間指妄想者為瓮算。」
【譯文】有一個窮人家,只有一隻瓮,夜晚就守著它而睡。一天夜裡,心中自己思考,如果能富貴,應該用多少多少錢置辦土地房屋,多少多少錢收養歌女,並且高大的車子車蓋,沒有不全部購置的。在心中想來想去,不覺快樂適意得手舞足蹈,結果就踏破了這只瓮。因此現在民間指那些有妄想想入非非的人。稱他為「瓮算」。
【崔篆平反】(你寫成「垂篆平反」了)東漢王莽時,政治腐敗,不少官吏殘暴無道,遍地冤獄林立。琢郡崔篆出任建新大尹,他在巡視各縣時看到牢獄人滿為患,忍不住流淚嘆道:「刑罰無度,陷民於阱。百姓何罪,遭此苦難!」於是不顧個人安危,主動攬下干係,為百姓平反,先後拯救了2000多人。他的僚屬們都十分害怕,紛紛叩頭求他不要這樣做。崔篆慨然日:「如果殺了我一人而能救出2000多人,這是我的心願啊!我有什麼遺憾的呢?」
【子僑包藏禍心】出自《郁離子》西郭子僑與公孫詭隨、涉虛,俱為微行。昏夜逾其鄰人之垣,鄰人惡之,坎其往來之塗。而置溷焉。一夕又往,子僑先墮於溷,弗言,而招詭隨;詭隨從之墮,欲呼,子僑掩其口曰:「勿言」。俄而,涉虛至,亦墮。子僑乃言曰:「我欲其無相咥也。」君子謂西郭子僑非人也。已則不慎,自取污辱,而包藏禍心,以陷其友,其不仁甚矣!
【譯文】西郭子僑和公孫詭隨、涉虛,三人一道暗中出遊,黑夜裡總是從他鄰居的牆上越過,鄰人很厭惡他們,便在他們來往的路上挖下坑穴,並設下了茅坑。一天晚上,他們又從那裡走,子僑先掉到了茅坑裡,他卻故意不吱聲,反而招呼詭隨過來;詭隨跟著他也掉進了茅坑裡,正想喊,子橋急忙掩住他的嘴說:「別吱聲。」一會兒,涉虛趕到,也掉了進去。子僑才開口說:「我想這樣做大家就不會相互取笑了。」君子評論起子僑,都說他不是好人。他自己由於不小心,蒙受了污辱,反而包藏禍心,又去坑害他的朋友,他的行為太不仁義了!
【紇干戲妻】並州有紇干者,好戲劇。邑傳言有狐魅,人心惶。一日,紇幹得一狐尾,遂綴與衣後,至妻旁,側坐露之。其妻疑為狐魅,遂持斧欲斫之,欲斫之。紇干亟雲:「吾非魅。」妻不之信。走之鄰家,鄰家又以刀杖逐之。紇干叩頭謝:「我紇干也,第戲劇耳,何意專殺我?」
【譯文】並州有個叫紇乾的人,喜歡開玩笑。當地傳說有狐狸裝鬼,人心十分驚慌。一天,他得到一條狐狸尾,於是就縫在了衣服後面。來到妻子身旁,他斜著坐時,露出了狐狸尾巴。妻子見了,懷疑他是狐狸在裝鬼,於是拿起斧頭想要砍他。他急忙說:「我不是狐狸精在裝鬼!」妻子不相信,跑到鄰居家,鄰居們又拿起刀棍追殺他。紇干叩頭認錯說:「我紇干,只是在開玩笑罷了,為什麼專門殺我?」
【豈暇擇木】哪裡有時間選擇樹木。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北門之嘆,久已上聞。窮猿奔林,豈暇擇木。」
【驪山詩案】北宋何僅能詩能文,名馳一時。「有惡僅者欲中傷之」「因錄其詩以進(真宗)」。此為「驪山詩案」。歐陽修《歸田錄》一則《驪山詩案》:孫何、孫僅俱以能文馳名一時。僅為陝西轉運使,作《驪山》詩一篇,其後篇有雲:「秦帝墓成陳勝起,明皇宮就祿山來。」時方建玉清昭應宮,有惡僅者欲中傷之,因錄其詩以進。真宗讀前篇雲:「朱衣吏引上驪山」,遽曰:「僅,小器也,此何足誇?」遂棄不讀。而陳勝、祿山之語,卒不得聞。人以為幸也。
【奴價倍婢】古來沒有買賣價格之記載,百里奚之價為五張羊皮。東晉祖納,即聞起舞、中流擊楫者祖逖之兄長,少孤貧,自炊以養。平北將軍王敦聞之,遺其二婢,辟為從事中郎。有戲之曰:『奴價倍婢。』納曰:『百里奚何必輕於五張皮邪!』」祖納僅受王敦兩婢之恩,遂出任其從事中郎,無怪乎世戲謔 「奴價倍婢」。
我的是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