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量文言文
A. 呂蒙正雅量文言文答案
呂蒙正雅量
【原文】
呂蒙正相公,不喜計人過。初參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於簾內指之曰:「是小子亦參政耶?」蒙正佯為不聞而過之。其同列怒,令詰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罷朝,同列猶不能平,悔不窮問。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忘,固不如無知也。不問之何損?」時人皆服其量。(選自司馬光《涑水見聞》)
【譯文】
呂蒙正宰相不喜歡記著別人的過錯。剛擔任副宰相,進入朝堂時,有一位中央官吏在朝堂簾內指著呂蒙正說:「這小子也當上了副宰相呀?」呂蒙正裝作沒有聽見走過去了。與呂蒙正同行的人非常憤怒,叫他責問那個人的官位和姓名。呂蒙正急忙制止他們。下朝以後,那些與呂蒙正同行仍然憤憤不平,後悔當時沒有徹底追究。呂蒙正則說:「如果知道那個人的姓名,就終身不能再忘記,因此還不如不知道那個人的姓名為好。不去追問那個人的姓名,又有什麼損失呢?」當時所有的人都佩服呂蒙正的肚量。
【注釋】
1、初:剛剛。
2、參知政事:官名,副宰相。
3、朝士:中央官員。
4、同列:同事。
5、佯:假裝。
6、聞:聽見。
7、令:讓。
8、詰:詢問。
9、窮問:徹底追究。窮:窮盡,完結。問:追究。
10、遂:迅速。
11、止:制止。
12、一:一旦。
13、時:當時。
14、皆:都。
15、量:肚量。
【試題】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
(1)蒙正佯為不聞而過之 佯:____________________
(2)悔不窮問 窮:____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其同列怒,令詰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
3.從呂蒙正的言行中,你得到什麼啟示?
【答案】
1、(1)假裝 (2)窮盡
2、與呂蒙正同在朝廷的同事非常憤怒,下令追問那個人的官位和姓名,呂蒙正就制止了他們。
3、(1)對待別人的不敬和缺點錯誤,應該像呂蒙正那樣寬容大度。
(2)不應當過分計較和胸襟狹窄,容不下他人。
(廣西省南寧市2009年中考語文試題)
B. 王旦雅量 譯文
原文
寇準①數短旦,旦②專稱准。帝謂旦曰:「卿③雖稱其美,彼專談卿惡。」旦曰:「理固當然。臣在相位久,政事闕失必多。准對陛下無所隱,益見其忠直④,此臣所以重准也。」帝以是愈賢旦。中書⑤有事送密院⑥,違詔格,准在密院,以事上⑦聞。旦被責,第拜謝,堂吏皆見罰。不逾月,密院有事送中書,亦違詔格,堂吏欣然呈旦,旦令送還密院。准大慚,見旦曰:「同年,甚得許大度量?」旦不答。寇準罷樞密使,託人私求為使相,旦驚曰:「將相之任,豈可求耶!吾不受私請。」准深憾之。已而除准武勝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准入見,謝曰:「非陛下知臣,安能至此?」帝具道旦所以薦者。准愧嘆,以為不可及。 (選自《宋史·王旦傳》)[1]
注釋
①寇準:北宋名相。
②旦:王旦,北宋名相。
③卿:對臣子的愛稱。
④忠直:忠誠正直。
⑤中書:中書省,北宋中書掌握行政大權,王旦當時主持中書省。
⑥密院:樞密院,北宋時樞密院長官軍事大權,寇準當時主持樞密院。
⑦上:皇上。這里指宋真宗趙恆。
2譯文
寇準經常反映王旦的短處,而王旦總是稱贊寇準。皇帝對王旦說:「你雖然稱贊寇準的優點,而他專門反映你的缺點。」王旦說:「道理本來就是這樣的。臣擔任丞相職務很久,處理政事很多過失也必然多。寇準對陛下不隱瞞,更加體現他的忠心正直。這就是我看重寇準的原因。」皇帝也因此更看重王旦。中書(丞相辦公機構)有文件送達密院(辦公機構),違反文件格式,寇準在密院,將事反映給皇上,王旦受到皇上責問,王旦到寇準家表示認錯並致謝,對辦事人員都進行了責罰。不到一個月,密院有文件送達中書,也違反了文件格式,辦事人員高興地將文件呈給王旦,王旦令將文件退回密院。寇準很慚愧,見到王旦問:「同年(同時考中功名的互稱),為什麼這么大的度量?」王旦沒有回答。寇準樞密使離任,通過人私下向王旦請求推薦為使相(主管一方的要員),王旦吃驚地說道:「將相(這里指主管一方的將領和文官,即封疆大吏)的任命,怎麼能要求呢!我不能接受私下的請求。」寇準感到很遺憾可惜。而後來任命寇準武勝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職務名)。寇準見皇上答謝說:「如果不是陛下知道臣的才能,我怎麼能夠如此重任?」皇帝詳細告訴是因為王旦所舉薦的。寇準慚愧嘆息,認為自己做不到。
C. 文言文《雅量》故事情節
王戎七來歲時,曾經和小孩們一起出自去遊玩,他看到路邊的李子數有很多果實,快把樹枝折斷了。小孩們都跑過去搶著摘,只有王戎不動。有人問他為什麼,王戎回答說:「樹在道路旁邊然而果實很多,這李子必然是苦的。」摘下來果然如此。
D. 文言文呂蒙正雅量解釋
呂蒙正雅量【原文】呂蒙正相公,不喜計人過。初參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於簾內指之曰:「是小子亦參政耶?」蒙正佯為不聞而過之。其同列怒,令詰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罷朝,同列猶不能平,悔不窮問。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忘,固不如無知也。不問之何損?」時人皆服其量。(選自司馬光《涑水見聞》)【譯文】呂蒙正宰相不喜歡記著別人的過錯。剛擔任副宰相,進入朝堂時,有一位中央官吏在朝堂簾內指著呂蒙正說:「這小子也當上了副宰相呀?」呂蒙正裝作沒有聽見走過去了。與呂蒙正同行的人非常憤怒,叫他責問那個人的官位和姓名。呂蒙正急忙制止他們。下朝以後,那些與呂蒙正同行仍然憤憤不平,後悔當時沒有徹底追究。呂蒙正則說:「如果知道那個人的姓名,就終身不能再忘記,因此還不如不知道那個人的姓名為好。不去追問那個人的姓名,又有什麼損失呢?」當時所有的人都佩服呂蒙正的肚量。【注釋】1、初:剛剛。2、參知政事:官名,副宰相。3、朝士:中央官員。4、同列:同事。5、佯:假裝。6、聞:聽見。7、令:讓。8、詰:詢問。9、窮問:徹底追究。窮:窮盡,完結。問:追究。10、遂:迅速。11、止:制止。12、一:一旦。13、時:當時。14、皆:都。15、量:肚量。【試題】旦常測端爻得詫全超戶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1)蒙正佯為不聞而過之
佯:____________________
(2)悔不窮問
窮:___________________2.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其同列怒,令詰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3.從呂蒙正的言行中,你得到什麼啟示?【答案】1、(1)假裝
(2)窮盡2、與呂蒙正同在朝廷的同事非常憤怒,下令追問那個人的官位和姓名,呂蒙正就制止了他們。3、(1)對待別人的不敬和缺點錯誤,應該像呂蒙正那樣寬容大度。(2)不應當過分計較和胸襟狹窄,容不下他人。(廣西省南寧市2009年中考語文試題)
E. 文言文翻譯:《謝方石雅量》
支道林要回會嵇,當時的名流們在征虜亭為他送行。蔡子叔(蔡系)先到,坐的靠近林公;謝萬石(謝萬)後到,坐的離林公稍微遠一點。中間蔡臨時離開,謝萬就挪到他的位置坐下。蔡回來後,見謝萬坐了他的位置,就連同坐墊一起把謝萬舉了起來,扔到地上,自己又坐到那裡,謝萬把頭巾都摔掉了,他慢慢站了起來,整理一下衣裳,回到座位坐下,神色很平和,沒看到他多麼惱火。坐下以後,他對蔡子叔說:你真是個怪人,差點把我的臉都摔壞了。蔡回答:我本來就沒替你的臉考慮然後二人都沒把這事放在心上。
F. 文言文雅量言語的區別
言語是指人們對語言的運用,它有兩個意思:一是指人的說和寫的過程,是人的一種行為,叫言語活動,也叫言語行為;二是指人說出來的話,寫出來的東西,也叫言語作品。
雅量指寬宏的氣量。魏晉時代講究名士風度,這就要求注意舉止、姿勢的曠達、瀟灑,強調七情六慾都不能在神情態度上流露出來。不管內心活動如何,只能深藏不露,表現出來的應是寬容、平和、若無其事,就是說,見喜不喜,臨危不懼,處變不驚,遇事不改常態,這才不失名士風流。
G. 文章的謝公有怎樣的性格特點文言文選自世說新語雅量中
答:從「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可以看出謝公注重文學傳承,文學修養高,是個慈祥、文質彬彬、愛護家人、和藹可親、飽覽群書的人。從」公大笑樂「可看出他是個喜怒不形於色的人。
H. 文言文雅量故事情節概述
呂蒙正相公不喜歡記著別人的過失。初任參知政事,進入朝堂時,有一位中央官吏在朝堂簾內指著呂蒙正說:「這小子也當上了參知政事呀?」呂蒙正裝作沒有聽見而走過去了。與呂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非常憤怒,下令責問那個人的官位和姓名。呂蒙正急忙制止,不讓查問。下朝以後,那些與呂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仍然憤憤不平,後悔當時沒有徹底查問。呂蒙正則說:「一旦知道那個人的姓名,則終身不能忘記,不如不知道那個人的姓名為好。不去追問那個人的姓名,對我來說又有什麼損失?」當時的人都佩服呂蒙正的度量。
I. 文言文翻譯《謝公泛海》
一、翻譯
太傅謝安在東山居留期間,時常和孫興公等人坐船到海上遊玩。有一次起了風,浪濤洶涌,孫興公、王羲之等人一齊驚恐失色,便提議掉轉船頭回去。謝安這時精神振奮,興致正高,又朗吟又吹口哨,不發一言。船夫因為謝安神態安閑,心情舒暢,便仍然搖船向前。
一會兒,風勢更急,浪更猛了,大家都叫嚷騷動起來,坐不住。謝安慢條斯理地說:「既然如此,那就回去吧」大家立即響應,就回去了。從這件事里人們明白了謝安的氣度,認為他完全能夠鎮撫朝廷內外,安定國家。
二、原文
謝太傅盤桓東山,時與孫興公諸人泛海戲。風起浪涌,孫,王諸人色並遽,便唱使還。太傅神情方王,吟嘯不言。舟人以公貌閑意說,猶去不止。既風轉急,浪猛,諸人皆喧動不坐。公徐雲:「如此,將無歸?」眾人即承響而回。於是審其量,足以鎮安朝野。
三、出處
南朝宋的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
(9)雅量文言文擴展閱讀
一、文中的謝太傅人物形象
謝太傅是一個性格沉靜鎮定、臨危不亂的人。
二、主人公簡介
謝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東晉著名政治家,名士謝尚的從弟。
少以清談知名,最初屢辭辟命,隱居會稽郡山陰縣之東山,與王羲之、許詢等遊山玩水,並教育謝家子弟,多次拒絕朝廷辟命。後謝氏家族於朝中之人盡數逝去,方東山再起,任桓溫征西司馬,此後歷任吳興太守、侍中、吏部尚書、中護軍等職。
咸安二年(372年)簡文帝崩後,謝安與王坦之挫敗桓溫篡位意圖,並在其死後與王彪之等共同輔政。在淝水之戰中作為東晉一方的總指揮,以八萬兵力打敗了號稱百萬的前秦軍隊,為東晉贏得幾十年的安靜和平。戰後因功名太盛而被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廣陵避禍。
太元十年(385年),因病重返回建康,旋即病逝,享年六十六歲,贈太傅、廬陵郡公,謚號文靖。謝安多才多藝,善行書,通音樂。性情閑雅溫和,處事公允明斷,不專權樹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氣度。他治國以儒、道互補。
作為高門士族,能顧全大局,以謝氏家族利益服從於晉室利益。王儉稱其為「江左風流宰相。」張舜徽贊其為「中國歷史上有雅量有膽識的大政治家。」
J. 求世說新語雅量的翻譯
雅量第六之十九、東床坦腹
(原文)郗太傅在京口,遣門生與王丞相書,求女婿。丞相語郗信:「君往東廂,任意選之。」門生歸,白郗曰:「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東床上坦腹卧,如不聞。」郗公雲:「正此好!」訪之,乃是逸少,因嫁女與焉。
(譯)郗太傅(郗鑒)在京口時,派門生給王丞相送信,想在他們家找一個女婿。丞相對送信門生說:「你去東廂房隨便選吧。」門生回來後,稟告郗鑒:「王家的年輕人都很不錯,聽說來選女婿,都顯得很拘謹,只有一個小夥子在東床上袒腹而卧,好象不知道一樣。」郗公說:「就這個好。」打聽此人,原來是逸少(王羲之),隨後就把女兒嫁給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