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引試文言文

引試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1-22 05:38:17

文言文中的「引」有哪些意思

  1. 本義:拉開弓。例,引,開弓也。――東漢·許慎《說文》

  2. 拉,牽挽 。例,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引之)。(拉,這里時表示友好的動作)。――《世說新語·方正》

  3. 延長;延續。例,子子孫孫,忽替引之。――《詩·小雅·楚茨》

  4. 伸著。例,引首顧曰。――馬中錫《中山狼傳》

  5. 牽連;攀供。例,果引張勝。――《漢書·李廣蘇建傳》

  6. 引導。例,引之表儀。――《左傳·文公六年》

  7. 帶領。例,復夜引兵。――《資治通鑒·唐紀》

  8. 引決、自盡。例,感三良之殉秦兮,甘捐生而自引。――《文選·潘岳·寡婦賦》

  9. 援引。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諸葛亮《出師表》

  10. 薦舉。例,兩人相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史記·魏其武安侯傳》

  11. 招致。例,必親引問。――《資治通鑒·唐紀》

  12. 執持。例,引杖(持杖);引杯(舉杯。指喝酒)

  13. 退避。例,自引而起。――《戰國策·燕策》

  14. 選用。例,引賢(選用賢才)

  15. 吸引。例,引入黃婆洞。――《廣東軍務記》

  16. 辭職。例,引老(告老。年老辭官);引去(離去;退去)

  17. 舉起;豎起。例,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戰國策·燕策》

  18. 承認。例,權引咎責躬。――《三國志·吳志》

  19. 延請。例,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史記·魏公子列傳》

  20. 取過來,拿出。例 ,引佩刀。――《漢書·李廣蘇建傳》

  21. 領,招來

  22. 一種古代詩歌體裁,篇幅較長,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雜言。例,《李憑箜篌引》

Ⅱ 求中國古代的寓言(文言文)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 吾盾之堅 , 物莫能陷也 。」又譽其矛曰:「 吾矛之利 , 於物無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 , 陷子之盾 , 何如 ?」 其人弗能應也 。

譯文:

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誇贊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十分堅固,任何東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十分鋒利,什麼東西都能穿透。」有人問:「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麼樣呢?」那個人回答不出來了。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鄭人買履》的譯文:鄭國有個想買鞋的人,先自己量了自己的腳,然後把尺碼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往集市上去,卻忘了帶尺碼。已經拿到了鞋,就說:「我忘了拿尺碼。」便返回家中取尺碼。再返回集市時,集市已經散了,於是沒有買到鞋。有人問他:「為什麼不用腳試試鞋呢?」他回答說:「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拔苗助長

原文: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譯文:
有個宋國人嫌自己的莊稼長得慢,就將禾苗一棵棵拔高。他疲憊不堪地回到家裡,對家人說:「今天累壞了,我幫助莊稼長高啦!」他兒子趕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天下人不犯這種拔苗助長錯誤的是很少的。認為養護莊稼沒有用處而不去管它們的,是只種莊稼不除草的懶漢;一廂情願地去幫助莊稼生長的;就是這種拔苗助長的人,不僅沒有益處,反而害死了莊稼

刻舟求劍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譯文:

有個楚國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帶的劍掉進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我的劍就是從這兒掉下去的。"船靠岸後,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但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船已經走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用刻舟求劍的辦法來找劍,不是很胡塗嗎?其父善游

[原文]

有過於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①。嬰兒啼。人問其故②,曰:「此其父善游!」——《呂氏春秋》

[注釋]

①方——正。引——拉著。

②故——緣故。

[提示]

爸爸是游泳的能手,他的孩子並不一定就會游泳,這里沒有什麼遺傳關系。人的思想、才能、技藝都不能靠遺傳,而必須靠刻苦的學習和實踐去獲得。

齊人偷金

[原文]

齊人有欲得金者,請旦被衣冠①,往鬻金者之所②,見人操金③,攫而奪之④。吏搏而束縛之⑤,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對吏曰:「殊不見

人⑥,徒見金耳⑦。」 ——《呂氏春秋》

[注釋]

①清旦——清早。被——同「披」。

②鬻(yù)——賣。

③操——拿著。

④攫(jué)——奪取。

⑤搏(bó)——捕捉。束縛——捆綁。

⑥殊(shū)——完全。

⑦徒——僅僅。耳——而

[提示]

人們常用「利慾熏心」來形容那些「財迷」。偷金的齊人就是一個典型。嚴重的發財思想迷住了他的心竅,使他想問題、看問題的方法非常主觀、片面,甚至到了只見金子不見旁人的地步。在實際生活中,一些有極端個人主義思想的人,也常常會犯這種只想著個人利益的錯誤。

齊宣王射箭

[原文]

宣王好射①,說人之謂己能用強也②,其實所用不過三石③。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試之④,中關而上⑤。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⑥!」宣王悅之。然則宣王用不過三石,而終身自以為九石。三石,實也,九石,名也。宣王悅其名而喪其實。

——《尹文子》

[注釋]

①好(hào)——喜歡,愛好。

②說人之謂己能用強也——喜歡別人說自己能拉硬弓。說,同「悅」。強,硬弓。

③石———重量單位。古時每石一百二十斤,相當於現在的六十斤左右。

④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試之——(他)把弓拿給臣子們看,臣子們都試著拉弓。引,拉弓。

⑤中關——拉弓拉到半滿。關同「彎」。

⑥非大王孰(shú)能用是——除了大王誰能用這張硬弓。孰,哪一個。是,這,這個。這里指弓。

[提示]

齊宣王明明只能拉開三石力的弓,手下人卻說是九石力的弓,捧得齊宣王自己也以為就是這么回事,最後落了個名不符實的壞名聲。所以會出現這種結果,一是因為齊宣王的周圍有一幫曲意逢迎的小人,更主要的是因為齊宣王自己愛聽悅耳的奉承話。這則故事對於我們今天凈化社會風氣也有現實意義。

杞人憂天

[原文]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①,身亡所寄②,廢寢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者③,因往曉之曰④:「天,積氣耳,亡處亡氣⑤。若屈伸呼吸⑥,終日在天中行止⑦,奈何憂崩墜乎?」 其人曰:「天果積氣⑧,日月星宿不當墜耶⑨?」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⑩,亦不能有所中傷(11)。」其人曰:「奈地壞何(12)?」曉者曰:「地積塊耳(13),」充塞四虛(14),亡處亡塊。若躇步跐蹈(15),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其人舍然大喜(16),曉之者亦舍然大喜。——《列子》

[注釋]

①崩墜——倒塌,墜落。

②身亡所寄——沒有地方存身。亡,同「無」。寄,依附。

③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又有一個為他的憂愁而擔心的人。

④曉——開導。

⑤亡處亡氣——沒有一處沒有氣。

⑥若——你。屈伸——身體四肢的活動。

⑦終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氣體里活動。行止,行動和停留。

⑧果——果然,果真。

⑨日月星宿(xiù)不當墜耶——日月星辰不就會墜落下來了嗎?星宿,泛指星辰。

⑩只使——即使。

(11)中傷——打中擊傷。

(12)奈地壞何——那地壞了(又)怎麼辦呢?

(13)地積塊耳——大地是土塊堆積成的罷了。

(14)四虛——四方。

(15)躇(chú)步跐(cí)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走。跐,踩。蹈,踏。

(16)舍然——釋然。放心的樣子。

[提示]

頭頂藍天,卻整天擔心藍天會崩塌下來;腳踏大地,卻成天害怕大地會陷落下去。這則寓言辛辣地諷刺了那些胸無大志,患得患失的人。「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我們決不做「現代的杞人」,而要胸懷大志,心境開闊,為了實現遠大的理想,把整個身心投入到學習和工作中去。寓言中那位熱心人對天、地、星、月的解釋是不科學的,只能代表當時的認識水平,但他那種關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誘導的做法,還是值得稱贊的。

杞人憂天
從前在杞國,有一個膽子很小,而且有點神經質的人,他常會想到一些奇怪的問題,而
讓人覺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過晚飯以後,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門前程量,並且自言自語的說: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來,那該怎麼辦呢?我們豈不是無路可逃,而將活活地被壓
死,這不就太冤枉了嗎?」
從此以後,他幾乎每天為這個問題發愁、煩惱,朋友見他終日精神恍惚,臉色憔悴,都
很替他擔心,但是,當大家知道原因後,都跑來勸他說:
「老兄啊!你何必為這件事自尋煩惱呢?天空怎麼會塌下來呢?在說即使真的塌下來,
那也不是你一個人憂慮發愁就可以解決的啊,想開點吧!」
可是,無論人家怎麼說,他都不相信,仍然時常為這個不必要的問題擔憂。
後來的人就根據上面這個故事,引伸成「杞人憂天」這句成語,它的主要意義在喚醒人
們不要為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它與「庸人自擾」的意義大致相同

狐假虎威

戰國時代,當楚國最強盛的時候,楚宣王曾為了當時北方各國,都懼怕他的手下大將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問朝中大臣,這究竟是為什麼。
當時,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敘述了下面這段故事:
「從前在某個山洞中有一隻老虎,因為肚子餓了,便跑到外面尋覓食物。當他走到一片
茂密的森林時,忽然看到前面有隻狐狸正在散步。他覺得這正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
是,便一躍身撲過去,毫不費力的將他擒過來。
可是當它張開嘴巴,正准備把那隻狐狸吃進肚子里的時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說話了:
『哼!你不要以為自己是百獸之王,便敢將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經命令我為王中之
王,無論誰吃了我,都將遭到天地極嚴厲的制裁與懲罰。』老虎聽了狐狸的話,半信半疑,
可是,當它斜過頭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鎮定的樣子,心裡不覺一驚。原先那股囂張的氣焰
和盛氣凌人的態勢,竟不知何時已經消失了大半。雖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為是百
獸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獸見了我都會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來統治我們的!
這時,狐狸見老虎遲疑著不敢吃它,知道他對自己的那一番說詞已經有幾分相信了,於
是便更加神氣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後指著老虎的鼻子說:『怎麼,難道你不相信我說的話
嗎?那麼你現在就跟我來,走在我後面,看看所有野獸見了我,是不是都嚇的魂不附體,抱
頭鼠竄。』老虎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照著去做了。
於是,狐狸就大模大樣的在前面開路,而老虎則小心翼翼的在後面跟著。他們走沒多
久,就隱約看見森林的深處,有許多小動物正在那兒爭相覓食,但是當它們發現走在狐狸後
面的老虎時,不禁大驚失色,狂奔四散。
這時,狐狸很得意的掉過頭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這種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驚膽戰,
但他並不知到野獸怕的是自己,而以為他們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計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勢完全是因為假借老虎,才能平著一時有利的形勢去威
脅群獸而那可憐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還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懼昭奚恤,完全是因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裡,那也就是
說,他們畏懼的其實是大王的權勢呀!」
從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凡是藉著權威的勢力欺壓別人,或藉著職務上的權力
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來形容。

亡羊補牢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裡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
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
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與,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
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
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庄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庄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庄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庄辛很誠懇地說:
「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
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
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
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
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教訓,改正過失,發奮圖強,還是來得及做一番事業的。

這則成語故事裡的庄辛,楚都紀南(今荊州一帶)人,是楚國著名國王楚莊王的後代,一生耿介無私,為楚襄王時代大臣。初不為襄王器重,自赴齊力諫襄王後,得到襄王信任,襄王封他為陽陵君,其封地在今淮北。

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
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
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
的項羽部隊。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
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裡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禁地了嗎?
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么多呢?」說看,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
營帳裡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
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
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因為這個故事裡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
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
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於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
產,游手好閑;但後來卻破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為生,求助於別人時,別人也應他平日行為
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學校里討論學術問題,
其學生不學無術(成語,意即沒有學術)
、信口雌黃、顛倒是非,同學們群起而攻之,這學生便完全處於孤立地位,這也可叫做
「四面楚歌」。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
事,若是行差踏錯,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了。其父善游

[原文]

有過於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①。嬰兒啼。人問其故②,曰:「此其父善游!」——《呂氏春秋》

[注釋]

①方——正。引——拉著。

②故——緣故。

[提示]

爸爸是游泳的能手,他的孩子並不一定就會游泳,這里沒有什麼遺傳關系。人的思想、才能、技藝都不能靠遺傳,而必須靠刻苦的學習和實踐去獲得。

齊人偷金

[原文]

齊人有欲得金者,請旦被衣冠①,往鬻金者之所②,見人操金③,攫而奪之④。吏搏而束縛之⑤,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對吏曰:「殊不見

人⑥,徒見金耳⑦。」 ——《呂氏春秋》

[注釋]

①清旦——清早。被——同「披」。

②鬻(yù)——賣。

③操——拿著。

④攫(jué)——奪取。

⑤搏(bó)——捕捉。束縛——捆綁。

⑥殊(shū)——完全。

⑦徒——僅僅。耳——而

[提示]

人們常用「利慾熏心」來形容那些「財迷」。偷金的齊人就是一個典型。嚴重的發財思想迷住了他的心竅,使他想問題、看問題的方法非常主觀、片面,甚至到了只見金子不見旁人的地步。在實際生活中,一些有極端個人主義思想的人,也常常會犯這種只想著個人利益的錯誤。

齊宣王射箭

[原文]

宣王好射①,說人之謂己能用強也②,其實所用不過三石③。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試之④,中關而上⑤。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⑥!」宣王悅之。然則宣王用不過三石,而終身自以為九石。三石,實也,九石,名也。宣王悅其名而喪其實。

——《尹文子》

[注釋]

①好(hào)——喜歡,愛好。

②說人之謂己能用強也——喜歡別人說自己能拉硬弓。說,同「悅」。強,硬弓。

③石———重量單位。古時每石一百二十斤,相當於現在的六十斤左右。

④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試之——(他)把弓拿給臣子們看,臣子們都試著拉弓。引,拉弓。

⑤中關——拉弓拉到半滿。關同「彎」。

⑥非大王孰(shú)能用是——除了大王誰能用這張硬弓。孰,哪一個。是,這,這個。這里指弓。

[提示]

齊宣王明明只能拉開三石力的弓,手下人卻說是九石力的弓,捧得齊宣王自己也以為就是這么回事,最後落了個名不符實的壞名聲。所以會出現這種結果,一是因為齊宣王的周圍有一幫曲意逢迎的小人,更主要的是因為齊宣王自己愛聽悅耳的奉承話。這則故事對於我們今天凈化社會風氣也有現實意義。

杞人憂天

[原文]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①,身亡所寄②,廢寢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者③,因往曉之曰④:「天,積氣耳,亡處亡氣⑤。若屈伸呼吸⑥,終日在天中行止⑦,奈何憂崩墜乎?」 其人曰:「天果積氣⑧,日月星宿不當墜耶⑨?」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⑩,亦不能有所中傷(11)。」其人曰:「奈地壞何(12)?」曉者曰:「地積塊耳(13),」充塞四虛(14),亡處亡塊。若躇步跐蹈(15),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其人舍然大喜(16),曉之者亦舍然大喜。——《列子》

[注釋]

①崩墜——倒塌,墜落。

②身亡所寄——沒有地方存身。亡,同「無」。寄,依附。

③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又有一個為他的憂愁而擔心的人。

④曉——開導。

⑤亡處亡氣——沒有一處沒有氣。

⑥若——你。屈伸——身體四肢的活動。

⑦終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氣體里活動。行止,行動和停留。

⑧果——果然,果真。

⑨日月星宿(xiù)不當墜耶——日月星辰不就會墜落下來了嗎?星宿,泛指星辰。

⑩只使——即使。

(11)中傷——打中擊傷。

(12)奈地壞何——那地壞了(又)怎麼辦呢?

(13)地積塊耳——大地是土塊堆積成的罷了。

(14)四虛——四方。

(15)躇(chú)步跐(cí)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走。跐,踩。蹈,踏。

(16)舍然——釋然。放心的樣子。

[提示]

頭頂藍天,卻整天擔心藍天會崩塌下來;腳踏大地,卻成天害怕大地會陷落下去。這則寓言辛辣地諷刺了那些胸無大志,患得患失的人。「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我們決不做「現代的杞人」,而要胸懷大志,心境開闊,為了實現遠大的理想,把整個身心投入到學習和工作中去。寓言中那位熱心人對天、地、星、月的解釋是不科學的,只能代表當時的認識水平,但他那種關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誘導的做法,還是值得稱贊的。

Ⅲ 朋友這次期中考試沒考好,我要怎麼安慰他最好是引用古詩文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或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Ⅳ 考試古文字詞翻譯,[旁近] 附近。這里指鄰居 我該兩個都寫還是寫後面的引申意

最好全寫,這樣批卷老師就找不到你的扣分點了

Ⅳ 介紹一件物品,試試在說明中引用古詩文中的名句

千磨萬擊還堅勁,
任爾東西南北鋒(風)。
——磨刀石

Ⅵ 期中考試語文分析怎麼寫

一、學生答卷情況分析:

這次期中考試語文滿分是120分,包括積累與運用、現代文閱讀、文言文閱讀、寫作題四種題型。尤其引起關注的問題是寫作題目,學生做的不好,我們班得到40分以上的只有4、5個同學,大部分學生寫的一般,較之以前並無大的起色,得分在35分以下,得分在30分以下的學生也不在少數;積累與運用題目中,大部分學生依然出了錯誤,古詩文默寫失分較多;現代文閱讀題目依然是很多學生的難關。

二、存在問題分析:

從學生的答卷情況來看,存在下列問題:

1、學生的寫作水平偏低。有些學生存在不會審題、審題不深入現象,所寫文章不夠切合題意,內容空洞;有些學生組織材料無序,條理紊亂;有些學生的文章語言無個性,枯燥無味;有些同學字數嚴重不夠;更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學生書寫不美觀,卷面不整潔。

2、積累量太少。大多數學生課下忙於各科作業,閑暇時間較少,也因為惰性,所以讀書太少,積累量太小,加之不夠用心,所以,積累無物。導致寫文章時筆下空洞,不知從何處寫起。

3、閱讀少,理解不深入,表達不到位。為數不少的學生存在因為閱讀量少,所以理解文本淺嘗輒止,個人對於理解內容的表達更是不夠言簡意賅。這就直接導致學生的閱讀題目失分嚴重。

4、卷面不整潔。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

河南省中招考試作文評分標准

項目類別 內容 語言 結構 書寫一類(46——50分)思想感情健康,立意深刻,內容充實,中心突出文從字順,語言准確生動,表達好結構嚴謹,層次清楚字體工整,書寫規范,卷面整潔。二類(40——45分)思想感情健康,內容具體,中心明確文從字順,表達較好結構完整,層次比較清楚字體工整,書寫規范,卷面較整潔 。三類(35——39分)思想感情健康,內容尚具體,中心基本明確語言通順,病句少結構基本完整字跡清楚,有少量錯別字,少量塗改。四類(30——34分)思想感情基本健康,內容不夠具體,中心不夠明確語言基本通順,病句不太多結構不夠完整字跡潦草,錯別字較多,卷面不整潔。五類(29分以下)思想感情不健康,內容不具體,中心不明確語言不通順,病句多結構不完整字跡不易辨認,錯別字多,卷面很不整潔。
三、補救措施:

1、加大閱讀教學力度。對講讀課文,教師一定要指導學生學會分析課文,切實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對略讀課文,教師不講或少講,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讓學生獨立完成,以此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

2、增強課外閱讀,並加強閱讀指導,提高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並讀寫結合,在閱讀中學習寫作文,掌握寫作技巧。

3、加強積累,從一點一滴做起,日積月累,豐富學生的視野。

4、多寫多練,指導學生感受生活,在生活中找素材,找靈感,從根源上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

5、抓書寫。從每天的每一次的書面作業做起,嚴格要求學生寫仔細、寫規范、寫整潔、寫美觀。不達要求作業不過關。

6、著重抓基礎,重點抓好生字詞、課文內容的背誦與默寫(特別是古詩與重點課文),做到人人過關,落到實處。並引導學生做有心人,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總之,語文教學繁瑣具體,我會看清自己的教學失誤,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努力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更上一台階。

Ⅶ 「引」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yǐn
(1)
(會意。從弓丨。(丨表示箭。箭在弦上,即將射發。本義:拉開弓)
(2)
同本義 [draw a bow]
引,開弓也。――《說文》
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孟子》
引弓而射。――《淮南子·說林訓》
臣為王引弓,虛發而下鳥。――《戰國策·楚策》
長城以後,引弓之國,受命單於。――《史記·匈奴列傳》
丁壯者,引弦而戰。――《淮南子·人間訓》
柄鐵折疊環復…引之長丈許。――明·魏禧《大鐵椎傳》
(3)
又如:引手(引箭手);引弓(拉弓);引滿(拉弓至滿)
(4)
拉,牽挽 [draw]
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呂氏春秋·察今》
引相如去。――《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引車避匿。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引之),拉他(表示好感)。――《世說新語·方正》
(5)
又如:引日(拉轉日輪);引手(拉回手);引曳(牽拉)
(6)
延長;延續 [lengthen;continue]
子子孫孫,忽替引之。――《詩·小雅·楚茨》
(7)
又如:引日(拖延時日);引年(延長年壽);引時(遷延時日)
(8)
伸著 [stretch]
引首顧曰。――馬中錫《中山狼傳》
使者持刀趨前,濟引頸待之。――《新唐書·卓行傳·甄濟》
(9)
又如:引首(伸長頭頸,抬起頭。形容殷切盼望);引手(伸手);引頸(伸長頸項);引臂(伸臂)
(10)
牽連;攀供 [involve in]
果引張勝。――《漢書·李廣蘇建傳》
(11)
又如:引附(攀附);引逮(株連捕)
(12)
引導 [guide]
引之表儀。――《左傳·文公六年》
(13)
又如:引轉(扭轉;轉回);引風吹火(引風助火勢。喻指煽風點火,加重事態);引商刻羽(指講究聲律、造詣很深,有很高成就的音樂演奏)
(14)
帶領 [lead]
復夜引兵。――《資治通鑒·唐紀》
(15)
又如:引奏(向帝王稟告、上書);引領(帶領);引線(告密、引路捕人者)
(16)
引決、自盡 [suicide]
感三良之殉秦兮,甘捐生而自引。――《文選·潘岳·寡婦賦》
(17)
又如:引決(自殺);引訣(引決);引葯(服毒自殺)
(18)
援引 [cite]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諸葛亮《出師表》
引入上諭中。――清·梁啟超《譚嗣同傳》
(19)
又如:引喻失義(援引例證以明理而失去大義);引經據古(引用經史古籍中的文句或故事作為根據)
(20)
薦舉 [recommend]
兩人相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史記·魏其武安侯傳》
(21)
又如:引援(推舉;引薦);引預(引薦,使之參與)
(22)
招致 [incur]
必親引問。――《資治通鑒·唐紀》
(23)
又如:引納(招致接納);引惹(招惹)
(24)
執持 [hold]。如:引杖(持杖);引杯(舉杯。指喝酒)
(25)
退避 [retreat]
自引而起。――《戰國策·燕策》
引次江北。――《資治通鑒》
(26)
又如:引避(引退,迴避);引遁(退卻,逃走)
(27)
選用 [elect]。如:引賢(選用賢才)
(28)
吸引 [attract]
引入黃婆洞。――《廣東軍務記》
(29)
又如:引類呼朋(呼引同類);引狗入寨(比喻主動把敵人或壞人引進來);引流(導引水流)
(30)
辭職 [resign]。如:引老(告老。年老辭官);引去(離去;退去)
(31)
舉起;豎起 [lift]
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戰國策·燕策》
(32)
又如:引耳(豎著耳朵);引飲(舉杯而飲)
(33)
承認 [recognize]
權引咎責躬。――《三國志·吳志》
(34)
又如:引伏(服罪);引過(承認過失);引罪(承認罪過)
(35)
延請 [send for]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史記·魏公子列傳》
(36)
取過來,拿出 [take;get;get sth.out]
引佩刀。――《漢書·李廣蘇建傳》
引壺觴。――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Ⅷ 如何學好語文

學語文,就是要「背」

學語文最重要的基礎是「積累」,第一個難關就是「識字」,字要熟練會寫的話,還是需要抄幾遍的。通過次數的累積,達到一定的記憶。

那些文章寫得好的人,他們懂得什麼樣的語言讀起來舒服,怎樣寫可以把其中的音樂感、節奏感把控好,同時,道理也能夠講清楚。他們是天生就懂得這些嗎?當然不是。他們也是經過不斷的讀到好的文章,從中領會了如何更好的去組織語言。

學語文本身是要下點功夫的,平時大量的閱讀、大量的記憶非常重要。尤其年紀小的時候,要下點功夫、記點東西,背點東西,學點東西,特別是詩歌、好的文章等等,更應該從小就背起來,這都是對文化底蘊的積累。蘇東坡講「腹有詩書氣自華」,如果你腹中沒有東西,臨時去想詞怎麼能想得出來呢?

記憶力和創造力從不矛盾

創造性是怎麼來的呢?因為看得多了、做得多了,以後才會有創造。

寫文章也是「創造」,本來沒有這篇文章,現在創造出來,你怎麼創造出來?因為看得多,記得多,詞語掌握多了才寫得出來,誰創造得好就是因為他積累得多。

所以文學就是這么回事情——

首先,是積累、吸收;然後,在自己腦子里編程;最後,才是吐出來表達。

創造力是不容易培養出來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記憶的積累,突破常規,舉一反三,在積累的基礎上,尋找新的東西。你積累得越多,你知道的越多,你的語言越豐富,你的表達就越好。

猶太人有句話,和我們中國的學習方法很像,他說小時候應該學會一種「生吞之功」,就是你要會生吞活剝,首先你要把它吃下去,東西吃多了以後他自己學會消化。

胡適曾經說過這樣的一段話:我9歲的時候特別喜歡一句話:人心曲曲彎彎水,世事重重疊疊山。我就是覺得好玩,並不是很懂。到了60歲,我還是喜歡這句話,這時候才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

9歲的胡適真的不理解嗎?他不理解不會感到喜歡的。其實9歲也算理解,60歲也叫理解,理解程度不同罷了。這樣簡單的一句話都這樣,更復雜的話你怎麼理解?很多東西小時候解釋再多也理解不了,長大了,閱歷到了,自然就懂了。

所以「生吞活剝」沒關系的,吞下去了,葡萄糖夠了,脂肪有了,維生素也有了。可是如果你天天分析這裡面有沒有葡萄糖,有沒有維生素,卻沒有吃東西。你說十年下來,你會瘦成什麼樣?

寫好作文,也需要「背」!

其實孩子「吞下去」這么多,也是為了「吐出來」,也就是寫出好作文。

很多家長發愁,孩子寫作沒創意,其實關鍵在於,我們總是讓孩子按照套路寫作文,現在就算寫好了,長大後就肯定也不會寫。因為他的思維被放進了框里,被鎖鏈鎖住了。

記憶是一個基礎,但又不能所有的事情都只依靠記憶力,我們要吸收記憶的是經典和值得記憶的東西,而不是記憶一些條條框框套路性的東西。

老師和家長要做的,就是引導孩子多讀書,看多了才能提升出鑒別能力。孩子沒讀幾篇文章我們就給他一個題目,要他創造,即便是創造出來,也是很浮在表面的東西。

Ⅸ 關於責任的古文

2. 自由的個意義就是擔負自己的責任。——阿來
3. 真正的責任是信自己。——
4. 真正的管理者必須有不推卸責任的精神。——
5. 真理的發現或道德責任的完成都會引起我們的歡欣。——克羅齊
6. 這個社會尊重那些為它盡到責任的人。——梁啟超
7. 責任就是對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歌德
8. 一個人若是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點正是責任心。——列夫·托爾斯泰
9. 藝術應當擔負起哺育思想的責任。——白朗寧
10. 友誼是一種責任。——紀伯倫
11. 在他握有意志的完全自由去行動時,他才能對他的這些行為負完全責任。——馬克思
12. 責任感以及有效地派任職務是成功企業經營的要素之一。——洛德福特
13. 責任感與機遇成正比。——威爾遜
14. 友誼永遠是一個甜柔的責任。——紀伯倫
15. 有良知的人有責任心和事業心。——蘇霍姆林斯基
16. 一個人能承擔多大的責任,就能取得多大的成功!——心有睛天
17. 要使一個人顯示他的本質,叫他承擔一種責任是最有效的辦法。——毛姆
18. 現代企業管理的重大責任就在於謀求企業目標與個人目標兩者的一致。——毛仲強
19. 先生的責任是教人做人。——陶行知
20. 我所享有的任何成就,完全歸因於對客戶與工作的高度責任感。——李奧貝納
21. 我們應該不虛度一生,應該能夠說:「我已經做了我能做的事。」——居里夫人

熱點內容
蘭山教師招聘 發布:2025-07-15 00:33:48 瀏覽:173
新登地理 發布:2025-07-14 23:28:29 瀏覽:368
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上冊 發布:2025-07-14 23:01:45 瀏覽:454
爆高考語文 發布:2025-07-14 14:20:15 瀏覽:462
應用數學中心 發布:2025-07-14 13:37:52 瀏覽:19
雞哪裡最多 發布:2025-07-14 13:05:44 瀏覽:316
幼兒園安全教育活動方案 發布:2025-07-14 10:44:55 瀏覽:953
無翼鳥家庭教師 發布:2025-07-14 10:42:32 瀏覽:770
戴廟中學 發布:2025-07-14 09:56:33 瀏覽:699
寶寶吃多少 發布:2025-07-14 09:10:27 瀏覽: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