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言文翻譯
謝謝文言文說法是:謝
謝拼音:xiè
釋義:
1、對別人的幫助或贈與表示感激:謝謝。謝儀。謝忱(謝意)。謝恩。謝意。面謝。致謝。感謝。
2、認錯,道歉:謝過。謝罪。
3、推辭:謝絕。閉門謝客。
4、凋落,衰退:謝頂。謝世(去世)。凋謝。新陳代謝。
5、告訴,詢問:「使人稱謝:『皇帝敬勞將軍。』」
6、遜,不如:「錦江何謝曲江池?」
7、古同「榭」,建在台上的房屋。
8、姓。
(1)說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答謝[dá xiè]
受了別人的好處或招待,表示謝意。
2、謝謝[xiè xie]
對別人的好意表示感謝。
3、謝意[xiè yì]
感謝的心意。
4、鳴謝[míng xiè]
表示謝意(多指公開表示)。
5、道謝[dào xiè]
用言語表示感謝。
❷ 因為用文言文怎麼翻譯
因為用文言文可以翻譯為蓋、以。
以:
因為,由於——表示行為產生的原因
以貪勤民。——《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白話釋義:因為貪婪而奴役百姓。
蓋:
因為,由於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諸葛亮《出師表》
白話釋義:可是,侍衛大臣們在宮廷里毫不懈怠,忠誠的將士們在邊境奮不顧身,這是因為他們追念先帝的特殊恩典,想要在陛下身上來報答
組詞如下:
以:以後、以前、以為、以往、給以、以及、難以、以上、以下、足以、以來、予以、以致、以便、以期、以免、加以、以內、以外、藉以、以還、以次、以太、以降、是以、無以、以資、以此、以是、以故、
蓋:掩蓋、膝蓋、覆蓋、華蓋、蓋飯、蓋碗、涵蓋、蓋頭、翻蓋、遮蓋、鋪蓋、冠蓋、修蓋、海蓋、塗蓋、蒙蓋、蓋的、金蓋、黃蓋、蓋婭、
(2)說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字形演變
字源解說
文言版《說文解字》:以,用也,從反巳。賈侍中說,巳,意巳實也。象形。
白話版《說文解字》:以,使用。字形採取反寫「已」的方法來造字。賈侍中說,已,表示想法已落實。是個象形字。
組詞解釋:
1、以後:比現在或某一時間晚的時期。
巴金 《探索集·懷念烈文》:「這以後又過了兩個月,在 上海 出版的十三種期刊,被國民黨政府用一紙禁令同時查封了。」
2、掩蓋:隱瞞。
葉聖陶 《遊了三個湖》:「妙在四行樹接葉交柯,把 蘇堤 籠成一條綠蔭掩蓋的巷子。」
3、以內:在一定的數量、時間、處所、范圍的界限之內。
曹禺 《日出》第一幕:「請你慎重地考慮一下,最好在二十四小時以內給我一個滿意的答復。」
4、翻蓋:翻造。
《西遊記》第四九回:「我因省悟本根,養成靈氣,在此處修行,被我將祖居翻蓋了一遍,立做一個水黿之第。」
5、以來:表示從過去某時直到現在。(或特指某一時間)的一段時期。
劉大白 《成虎不死》:「 成虎 ,一年以來,你底身子許是爛盡了吧。然而你底心是不會爛的。」
❸ 文言文翻譯
【原文】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餘人,其餘爭功,未得行封。上居南宮,從復道上見諸將往往耦語,以問張良。良曰:」陛下與此屬共取天下,今已為天子,而所封皆故人所愛,所誅皆平生仇怨。今軍吏計功,以天下為不足用遍封,而恐以過失及誅,故相聚謀反耳。」上曰:」為之奈何?」良曰:」取上素所不快,計群臣所共知最甚者一人,先封以示群臣。」三月,上置酒,封雍齒,因趣丞相急定功行封。罷酒,群臣皆喜,曰:」雍齒且侯,吾屬亡患矣!」
【譯文】高帝已經封賞了大功臣二十多人,其餘的人日夜爭功,一時決定不下來,便沒能給予封賞,高帝在洛陽南宮,從天橋上望見將領們往往三人一群兩人一夥地同坐在沙地中談論著什麼。高帝說:」這是在說些什麼呀?」留侯張良道:」陛下不知道嗎?這是在圖謀造反啊!」高帝說:」天下新近剛剛安定下來,為了什麼緣故又要謀反呢?」留侯說:」陛下由平民百姓起家,依靠這班人奪取了天下。如今陛下做了天子,所封賞的都是像蕭何、曹參這樣的您自己親近喜愛的老友,所誅殺的都是自己生平仇視怨恨的人。現在軍吏們計算功勞,認為即使把天下的土地都劃作封國也不夠全部封賞的了,於是這幫人就害怕陛下對他們不能全部封賞,又恐怕因往常的過失而被猜疑以至於遭到誅殺,所以就相互聚集到一起圖謀造反了。」高帝於是擔憂地說:」這該怎麼辦呀?」留侯道:」皇上平素最憎惡、且群臣又都知道的人,是誰啊?」高帝說:」雍齒與我有舊怨,他曾經多次令我困窘羞辱。我想殺掉他,但由於他功勞很多,所以不忍心下手。」留侯說:」那麼現在就趕快先封賞雍齒給群臣看,群臣看到雍齒受封,這樣一來,群臣也就人人都對自己能受封賞堅信不疑了。」高帝這時便置備酒宴,封雍齒為什方侯,並急速催促丞相、御史論定功勞進行封賞。群臣們赴宴之後,都很高興,說:」雍齒尚且被封侯,我們這些人就沒有什麼可擔心的了!」
望採納噢
~
❹ 文言文《自立說》的翻譯是什麼
譯文:沒有一件東西不死的,那草木鳥獸昆蟲有朝生暮死的,有春夏才生,秋冬便死的;有活到十年百年前年然後死的,死期雖有早晚,但計算起來,來去也沒有多少時候。人也是這樣的,在生活的時候,為了作為,受著許多勞苦;為了嗜好,受著許多煩惱;為了思慮,受著許多焦勞。盡量做下去,好像沒有死期的。等到神氣一散,那就死了。連自己的肉不能夠放在白骨上面,和那草木禽獸昆蟲的變滅(繁體,不太確定),還有什麼分別呢?
有德的君子,是很明白這層道理的,不把形體的有無,斷定生死,卻拿志氣的消長,來斷生死,我現在形體雖在,倘使志氣不振起來,就可以算死了。我的志氣能夠和那道義配合,把文章來發表出來,那生命就和天地一樣長久,還顧形體么?書籍上載的古聖人古賢人,雖則死了好久,他的輝光好像是明星朗月,這種人直到現在,還沒有死哩!從要死的形體做到不死的地位,這要人自己勉力,自然會做的到的,為士的應該怎樣自立呢?
❺ 問說文言文全文翻譯
1、古代的人虛心採納善言善事
2、能做到規勸做好事,不做壞事就不錯了
何以念起,過往如煙,笙簫浮散
❻ 《習慣說》文言文翻譯
翻譯:清代文學家劉蓉年少時在養晦堂西側一間屋子裡讀書。他專心致志,遇到不懂地方就仰頭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內踱來踱去。
這屋有處窪坑,每經過,劉蓉總要被絆一下。起初,他感到很別扭,時間一長也習慣了,再走那裡就同走平地一樣安穩。
劉蓉父親發現這屋地面的窪坑,笑著對劉蓉說:「你連一間屋子都不能治理,還能治理國家么?」隨後叫仆童將窪坑填平。
父親走後,劉蓉讀書思索問題又在屋裡踱起步來,走到原來窪坑處,感覺地面突然凸起一塊,他心裡一驚,低頭看,地面卻是平平整整,他別扭地走了許多天才漸漸習慣起來。
劉蓉不禁感慨道:「習之中心甚矣哉!……故君子之學,貴乎慎始。」
❼ 愛蓬說文言文翻譯
《愛蘭說》文言文是現在的人仿寫《愛蓮說》的,而且,這個改那個改的,你真要翻譯就把你的版本發過來吧。
附《愛蓮說》譯文:
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代的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李氏唐朝以來,世人大多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從積存的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污染,經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牽牽連連也不枝枝節節,香氣傳播更加清香,筆直潔凈地豎立在水中。(人們)可以遠遠地觀賞(蓮),而不可輕易地玩弄它啊。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對於)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後就很少聽到了。(對於)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麼人呢?(對於)牡丹的喜愛,人數當然就很多了!
❽ 文言文翻譯
為《三國志》作注的史學家裴松之說:《漢紀》說唐衡把桓帝延熹七年死,計算或在當時才二年,則或結婚的日子,平衡的消失很久了。羨慕權勢的說法是不正確的。我鬆了又認為馮緄八龍的一,一定不是隨便得到的了,將有威脅,但是,為什麼說羨慕權勢嗎?從前鄭國忽然把離開齊國嘲笑,雋不疑以抵抗霍見到美,在失去嘲笑援助,被贊美嘉獎他的深遠,並沒有交到的危害,所以得到各自保全他的志向罷了。至於宦官專權,四海屏住呼吸;左倌、唐衡,生死在口。所以當時有諺語說「左回天,唐獨坐」,對權力沒有第二個了。順的是親人以安,違背違背就會大禍臨頭;這是因為存在容易丟失,蒙恥期全的日子。從前蔣詡婚姻在王氏,無損清高的節操,輥的這就是婚姻,有什麼關系呢!
❾ 文言文全文翻譯
姚弋仲,南安赤亭羌族人。年少就英武堅毅,不謀劃經營產業,只把收容貧苦撫恤孤弱作為要務,大家都既敬畏他又親近他。永嘉年動亂,向東遷徙到榆眉,用布包著嬰兒背在背上跟從他遷徙的戎夏等民族的民眾有幾萬人,自稱護西羌校尉、雍州刺史、扶風公。
後來晉豫州刺史祖約來投奔石勒,石勒依禮優厚的對待他,姚弋仲呈上奏章說:「祖約為害晉朝,逼死太後,對國君不忠,可是您寵幸他,我擔心姦邪之風,禍亂的萌發,這是它的開始啊。」石勒認為他的意見很好,後最終殺死了祖約。
石勒死了以後,石季龍掌權,想起姚弋仲的話,就將秦、雍等地的豪俊遷徙到關東。
等到石季龍廢掉石弘自己稱王,姚弋仲借口生病不去朝賀。石季龍多次召見,才赴朝,臉色嚴厲地對石季龍說:「為什麼石勒握住你的手臂把石弘託付給你,你接受託付竟然反過來要篡奪王位呢?」石季龍畏忌他的剛強正直,因而沒有責怪他。遷任持節、十郡六夷大都督、冠軍大將軍。性格清正儉朴,為人耿直,不修飾自己的官儀,多次呈上正直的言論,沒有什麼顧忌的,石季龍非常器重他。朝廷裡面重大的議決,他沒有不參與決斷的,公卿也畏忌他而推重他放低自己的身份。武城左尉,是石季龍寵幸的姬妾的弟弟,曾經侵擾他的衙署,姚弋仲逮捕了他,列舉他欺壓威脅的情狀,下令叫手下人殺了他。左尉叩頭謝罪,頭都流血了,手下人也諫勸,才沒有殺他。他的剛正、堅毅,都是像這之類的。
石季龍末年,反叛的太子侍衛梁犢在滎陽打敗李農,石季龍非常恐懼,快馬急招姚弋仲。姚弋仲率領他的部屬八千多人駐扎在南郊,自己輕騎趕到鄴。當時石季龍病了,不能及時召見姚弋仲,屬下把他帶到領軍省,賞給他自己吃的精美食物。姚弋仲發火不吃,說:「召見我討伐叛賊,難道是來討食物的嗎?我不知道皇上是死是活,如果讓我見一面,即使死了也沒有遺憾。」屬下把這話告訴了石季龍,才引他去覲見。姚弋仲責備石季龍說:「你的兒子死了才開始發愁吧?竟然愁到生病的地步。兒子小的時候沒有讓品行端正的人好好輔佐,以致讓他們自己殘殺。你的兒子自己也有過失,責求他的手下過於嚴厲,所以反叛了。你長期生病,所立的兒子又小,如果不勤查,天下一定會亂。應當憂慮這個,不要煩勞擔心叛賊了。梁犢等人因為有想要回到故地的想法,所以一起做了姦邪的叛賊,所做的事兇殘狠毒,這是註定會被擒獲的。我請求以死效命做一回前鋒,讓我一舉而結束叛亂。」姚弋仲性情率直,習慣對別人無論地位高下都用你稱呼,石季龍寬容他也不責備他,在座上就拜授他使持節、侍中、征西大將軍,賜給他鎧甲戰馬。姚弋仲說:「你看老羌我可以擊潰叛賊還是不能?」於是在庭中披上鎧甲跨上戰馬,鞭馬向南賓士,沒有辭別就出門了,於是消滅了梁犢。因為功勛加封可以持劍步行上殿,進朝堂後不用趨行,晉封西平郡公。
石祗與冉閔交戰,姚弋仲命其子姚襄率兵救援石祗,出發前姚弋仲告誡其子姚襄說,你的治軍帶兵才能十倍於冉閔,如果此戰不能生擒這個賊首,就不要再來見我。姚襄在常盧澤大敗冉閔,勝利而歸。姚弋仲因為姚襄沒有抓住冉閔,於是打了他一百軍杖。
最後一段講了馬和羅這個人,本為姚弋仲部下,但是背著他投奔了張豺,被任命為尚書郎。後來張豺被敗,馬和羅欲重新歸降姚弋仲,部下們都勸姚殺之,但姚惜馬和羅之才,復用其為參軍,姚弋仲的寬厚用人之道就是這樣(讓人嘆服)啊。
❿ 文言文翻譯
《晁錯傳》
晁錯者,潁川人也。以文學為太常掌故。錯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時,天下無治《尚書》者,獨聞濟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書》,年九十餘,老不可征,乃詔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錯受《尚書》伏生所。還,因上便宜事,以《書》稱說。詔以為太子舍人、門大夫、家令。以其辯得幸太子,太子家號曰「智囊」。數上書孝文帝,言削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書數十上,孝文不聽,然奇其才,遷為中大夫。當是時,太子善錯計策,袁盎諸大功臣多不好錯。
景帝即位,以錯為內史。錯常數請間言事,輒聽,寵幸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遷為御史大夫,請諸侯之罪過,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議,莫敢難,獨竇嬰爭之,由此與錯有隙。錯所更令三十章,諸侯皆喧嘩疾晁錯。錯父聞之,從潁川來。謂錯曰:「上初即位,公(漢時君稱臣,父稱子,平輩互稱,皆為公)為政用事,侵削諸侯,別疏人骨肉,人口議多怨公者,何也?」晁錯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錯父曰:「劉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歸矣!」遂飲葯而死,曰:「吾不忍見禍及吾身。」死十餘日,吳楚七國果反,以誅錯為名。及竇嬰袁盎進說,上令晁錯衣朝衣斬東市。
晁錯已死,謁者僕射鄧公為校尉,擊吳楚軍為將。還,上書言軍事,謁見上。上問曰:「道軍所來,聞晁錯死,吳楚罷不?」鄧公曰:「吳王為反數十年矣,發怒削地,以誅錯為名,其意非在錯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復言也!」上曰:「何哉?」鄧公曰:「夫晁錯患諸侯強大不可制,故請削地以尊京師,萬世之利也。計畫始行,卒受大戮,內杜忠臣之口,外為諸侯報仇,臣竊為陛下不取也。」於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太史公曰:晁錯為家令時,數言事不用;後擅權,多所變更。諸侯發難,不急匡救,欲報私仇,反以亡軀。語曰「變古亂常,不死則亡」,豈錯等謂也。 (選自《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參考譯文:
晁錯是潁川人,憑借文學而當上了太常掌故。晁錯為人嚴峻刻薄,不近人情。漢孝文帝時天下沒有研究《尚書》的人,只聽說濟南一伏生是以前的秦國博士,研究過《尚書》,年齡已經九十多了,年紀太老無法征他到京都來,就下詔讓太常派人到他那裡受學。太常差派晁錯到伏生的住所受學《尚書》。學成歸來,就徵引《尚書》上書陳說對國家有利的治國方略。孝文帝下詔任命他為太子舍人、門大夫、家令。晁錯憑借他的辯才被太子寵愛,太子家稱他為「智囊」。在孝文帝時,晁錯多次上書建議削弱藩王勢力,以及修改法令。上書陳述幾十次,孝文帝雖然沒有聽取他的建議,卻很賞識他的才能,升遷他為中大夫。那時候,太子對晁錯的計謀策略稱善,而袁盎等一些大功臣們都不喜歡晁錯。
景帝登基,任命晁錯為內史。晁錯曾多次請求陳說一些事情,總是被聽取。他所受的寵愛,凌駕九卿之上,更定了不少法令。升遷為御史大夫後,建議就諸侯的罪過削減其土地,收取他們四周的郡城。奏書呈上,景帝命令公卿列侯宗室聚集商議,沒有一個敢責難晁錯的,只有竇嬰與他爭辯,因此和晁錯有嫌隙。晁錯所更定的法令有三十章,諸侯都叫囂著攻擊晁錯。晁錯的父親聽到了這個消息,從潁川趕來,對晁錯說:「景帝剛剛即位,你當權處理政事,想削減諸侯的力量,疏離人家的骨肉,而被人家紛紛議論,都埋怨你,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晁錯說:「事情固當這樣做,不這樣做,則天子不受尊崇,宗廟不安穩。」晁錯的父親說:「這樣做,劉家天下安穩了,然而晁氏家族卻危險了啊!我要離開你走了。」於是飲葯自盡,臨死前說:「我不忍心看見禍患降臨到我身上。」晁錯的父親死後十幾天,吳、楚七國果真以誅殺晁錯為名,起兵造反。等到竇嬰、袁盎進諫陳說,景帝下令讓晁錯穿著朝服在東市把他斬了。
晁錯死後,謁者僕射鄧公擔任校尉,做抗擊吳、楚的軍隊的將帥。打仗歸來,上書陳述軍事情況,拜謁進見景帝。景帝問他:「你從吳軍、楚軍的地方來,聽到晁錯已死的消息,吳、楚罷兵了嗎?」鄧公說:「吳王蓄意造反已有數十年了,因為削地而發怒,以誅殺晁錯為名,但他的本意並不在晁錯呀!再說我恐怕天下的人都將閉口,不敢再進言了。」景帝說:「這是為什麼呢?」鄧公說:「晁錯擔心諸侯強大,無法加以控制,所以請求削減他們的土地,以保持京都的尊崇地位,這實在是有利國家的好事呀!計劃才剛施行,竟然遭到殺戮,對內杜絕了忠臣的進諫,對外反替諸侯報了仇,我私下認為陛下不該如此。」景帝沉默了好久,才開口道:「你所說的確實不錯,我對這事也感到有點悔恨。」
太史公說:晁錯當家令的時候,屢次進言,而不被採用。後來掌權,變更許多法令。諸侯發動叛亂,晁錯不急著匡輔挽救這危機,卻想報個人私仇,反而因此慘遭斬首身亡。常言道:「變更古法,混亂常理,不死則亡」,大概指的就是晁錯這一類人吧!
評贊說:晁錯精於替國家長遠謀劃,卻不能看到自身的危害。他的父親看到了,只是他長於治理溝渠,對挽回敗局沒有好處,不如趙括的母親指出趙括的弱點,來保全他的宗族。可悲啊,晁錯雖然不能終其天年,但世人同情他的忠誠。所以寫出他的所作所為的文字附於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