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魚的文言文
㈠ 齊國有個打魚的人,翻譯成文言文是哪一句
漁者,齊人也。
我的翻譯如上,請批評指正。
㈡ 文言文捕魚圖記大概內容
王摩詰有《捕魚圖》,其本在今劉寧州家。寧州善自畫,又世為顯官,故多蓄古之名跡。嘗為余言:「此圖立意取景,他人不能到,於所藏中,此最為絕出。」余每念其品題之高;但未得一見以厭所聞。長安崔伯憲得其摹本,因借而熟視之。 大抵以橫素作巨軸,盡其中皆水,下密雪為深冬氣象;水中之物有曰島者二,曰岸者一,曰洲者又一;洲之外余皆有樹,樹之端、挺、蹇、矯,或群或特者十有五;船之大、小者有六,其四比聯之,架轆轤者四,籜而網者二;船之上,日蓬、棧、篙、楫、瓶。盂、籠、杓者十有七;人凡二十:而少二,婦女一;男子之三轉軸者八,持竿者三,附火者一,背而炊者一,側而汲者一,倚而若窺者一,執而若餉者一,釣而僂者一,拖而搖者一。然而用筆使墨,窮精極巧.無一事可指以為不當於是處,亦奇工也。噫!此傳為者尚若此,不知藏於寧州者,其譎詭佳妙,又何如爾。 豳有郭煥者,善拓寫,余亦令為之。郭之平畫有尺寸,甚可愛。與余為此,尤盡其所學。其樹、石,則出於余之手也。
是這個嗎?
參考譯文:王摩詰有捕魚圖,捕魚圖原來在現在的劉寧洲家。劉寧洲擅於繪畫,又因為世世代代是顯達的官員,所以收藏了很多古人的名作。曾經給我說」這(指代捕魚圖)立意取景(說明圖畫立意與景相融合),其他的人不能做到,在(劉寧洲)所收藏的畫作中,捕魚圖是最傑出的。「我每次想到捕魚圖的品味的高超,但並沒有親自看到驗證我所聽說的。長安的崔伯憲得到捕魚圖的描摹本,於是(我)找到(崔伯憲)仔細看它。(捕魚圖)大致用畫在橫幅絹素上的畫作為巨軸,在畫中都是水,下大雪是深冬的氣象:水中的物體有島兩座,有岸一座,有洲一座,在洲的外面都是樹,樹的上端,挺拔,矯健,有的一群有的只有十五棵:船的大的小的有七艘,其中四艘船連在一起,架轆轤的有4個人,撐起舉網用的竹竿的有2人;船的上面,有日蓬、船上供人行走的木板、篙、楫、瓶。盂、籠、杓的有17個人,人有20;但是年少的有2人,婦女一人,男子的三轉軸有8人,持竿的有3人,打火的有1人,背柴火的有1人,側身從井裡取水的有1人,倚著身子偷看的有1人,拿著銀子的有1人,釣魚駝背的有1人。這些用筆墨畫出,窮盡的精美與技巧,沒有一件事可以比這好,這是神器的工人。啊!這個摹本都尚且這樣,不知道收藏在劉寧洲家的(真版),它又是多好,又應該是怎麼樣。豳有叫郭煥的人,擅於用紙墨拓、描碑銘字畫。我讓他也畫一幅。郭煥的壁畫有尺寸,非常可愛。我和她這樣,應該竭盡它學習。樹,石,則是出自我的手畫出的
㈢ 記得有篇古文中有句話,直接理解是:砍樹,捕獵,捕魚的時候要講究時間
寡人之於國也--孟軻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殍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譯文:
梁惠王說:「我治理梁國,真是費盡心力了。河內地方遭了飢荒,我便把那裡的百姓遷移到河東,同時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河東遭了飢荒,也這樣辦。我曾經考察過鄰國的政事,沒有誰能像我這樣盡心的。可是,鄰國的百姓並不因此減少,我的百姓並不因此加多,這是什麼緣故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戰爭,那就請讓我用戰爭打個比喻吧。戰鼓冬冬敲響,槍尖刀鋒剛一接觸,有些士兵就拋下盔甲,拖著兵器向後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腳,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腳。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恥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嗎?」惠王說:「不可以。只不過他們沒有跑到一百步罷了,但這也是逃跑呀。」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鄰國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農業生產的季節,糧食便會吃不完;如果細密的魚網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魚,魚鱉就會吃不光;如果按季節拿著斧頭入山砍伐樹木,木材就會用不盡。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盡,那麼百姓便對生養死葬沒有什麼遺憾。百姓對生養死葬都沒有遺憾,就是王道的開端了。分給百姓五畝大的宅園,種植桑樹,那麼,五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穿絲綢了。雞狗和豬等家畜,百姓能夠適時飼養,那麼,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畝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礙他們的生產季節,那麼,幾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餓了。認真地辦好學校,反復地用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大道理教導老百姓,那麼,須發花白的老人也就不會自己背負或頂著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歲以上的人有絲綢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餓不著、凍不著,這樣還不能實行王道,是從來不曾有過的事。現在的梁國呢,富貴人家的豬狗吃掉了百姓的糧食,卻不約束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打開糧倉賑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說:『這不是我的罪過,而是由於年成不好。』這種說法和拿著刀子殺死了人,卻說『這不是我殺的而是兵器殺的』,又有什麼不同呢?大王如果不歸罪到年成,那麼天下的老百姓就會投奔到梁國來了。」
http://hlxo0668.blog.163.com/blog/static/1321355520074179349945/
㈣ 。齊國有個打魚的人文言文
齊國有個打魚的人,翻譯成文言文可以這樣寫:齊人有漁者。
㈤ 按四時砍伐,打魚的文言文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孟子 寡人之於國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sāng)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雞豚狗彘(zhì)之畜(xù),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wàng)(稱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piǎo)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㈥ 《貓捕魚》文言文,你看到一隻怎樣的貓
一隻想吃魚,卻弄濕全身的貓,俗話說:逮不著狐狸惹一身騷,哈哈哈~~
㈦ 齊國有個打魚的人是哪一句文言文
不是很明白你問的是哪個,我記得幾個給你看看是不是你要的。
《左傳·僖公二年》:「齊寺人貂始漏師於多魚。」意思是齊國有個寺人,寺人就是侍人,這傢伙名字叫貂,在太宰那兒幹活的,太宰是個什麼官兒呢,有句話叫三公六卿,太宰就是六卿之首。可想而知貂在太宰那兒所接觸到的人和事了。多魚是個地名兒,在哪兒不曉得。這句話主要意思就是說貂在多魚這個地方泄漏了齊國的軍事機密。
《資治通鑒·周紀二》裡面有一段兒齊威王跟魏惠王的打獵時候說的話,這段兒文言還有個名兒叫齊國之寶,老齊就說沒,老魏就說像我這樣的小國還有老大老大的夜明珠之類的寶貝,像齊國這么大的國家怎麼會沒有寶貝呢。然後老齊就說咱們倆國的寶貝是不一樣的。我手底下有個臣子叫檀子,讓他去守南城,楚國就不敢來打我,泗水那邊兒的十二諸候都要來拜我齊國。又說有個臣子叫盼子,讓他去鎮守高唐,趙國邊界上的人都不敢到東邊的黃河裡捕魚,又說有個小吏叫黔夫,讓他守徐州,燕國人就跑到北門祭祀,趙國人就跑到西門來祭祀,求神靈保佑齊國不打他們,還有七千多戶人家都跟著他們跑,生怕被我們齊國打了吧啦吧啦。又說還有個大臣叫種首的,讓他去維持治安戒備盜賊,結果就道不拾遺。又感慨說這幾個寶貝光照大千,比夜明珠只能照亮十輛車強多了。:寡人之所以為寶者與王異。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則楚人不敢為寇,泗上十二諸侯皆來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則趙人不敢東漁於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則燕人祭北門,趙人祭西門,徙而從者七千餘家。吾臣有種首者,使備盜賊,則道不拾遺。此四臣者,將照千里,豈特十二乘哉!」
《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第二:呂尚蓋嘗窮困,年老矣,以漁釣奸周西伯。是說齊太公姜子牙曾經很窮,在他年老的時候曾經借釣魚的機會求見周西伯。著名的太公釣魚願者上釣了。
㈧ 捕魚在文言文中有什麼比較拽的說法
「畋」(tián);「摸魚」;「做海」;「漁」
㈨ 《桃花源記》文言文的捕魚為業的為業是什麼意思
為業:把……作為職業,以……為生。為:作為
㈩ 《貓捕魚》小古文仿寫
原文:缸中有金魚,一貓伏缸上,欲捕食之,失足墜水中,急躍起,全身皆濕。
仿寫:
1、貓復缸上,抖落水珠於缸中,呼呼而鳴,無奈離去。
2、貓氣急敗壞,圍缸徘徊,呼呼而鳴。魚游缸底,貓無食,無奈跳下缸去。
3、魚驚,急躍起,貓捕之。
釋義:一天早上,一隻小花貓出來玩。忽然,它看見了一個魚缸,裡面有一條紅色的金魚,在歡快地游著。小貓想把金魚抓住然後吃掉。她伸出小爪子使勁去抓金魚,一不小心跌進水裡。它急忙跳到地上,全身濕透了。這只小貓真好笑,魚沒抓到,反而讓自己變成了「落湯貓」。
(10)捕魚的文言文擴展閱讀
續寫:
從前,在某個城堡旁的小村子裡,有一戶人家有一隻貓和一條金魚。大魚缸放在院子里,貓整天在魚缸旁轉來轉去,不知在打什麼鬼主意。每當這時,主人就會把貓抱回屋裡,把門關得死死的。
有一天,主人有事出去了,但忘了鎖門。於是貓乘這個機會出動了。它悄悄地走到院子的魚缸旁,它坦然地聞著魚腥味。忽然,它拱起身子,縱身一躍,穩穩地落在了魚缸上。貓看著魚,口水都流到魚缸上。魚聞到了臭味,醒了,魚想:這是什麼味兒?
魚抬頭一看,貓正把手伸來。魚一驚,沉了下去。貓沒辦法,只好伸長身體。一不小心,貓掉到了魚缸里。情急之下,貓費了九「貓」二虎之力跳上了缸邊,但全身都濕了,成了一隻「落湯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