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食的文言文

食的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1-22 06:30:27

文言文食的用法意義


(1) 會意。字從人,從良。「良」意為「拖尾到底」,引申為「從生到死」。「人」與「良」聯合起來表示「維持人一生的東西」。本義:糧。
(2) 同本義 [cooked cereals,especially rice;food] 食,飠米也。——東漢·許慎《說文》。按,六穀之飯曰食。
掌王之食飲。——《周禮·膳夫》。註:「飯也。」
治其糧與其食。——《周禮·廩人》。註:「止居曰食。」
共王及後之六食。——《周禮·饌人》。註:「六穀之飯。」
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左傳·隱公元年》
甘其食,美其服。——《老子》
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戰國策·齊策》
字形對比
食非多品,器皿非滿案,不敢會賓友。——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3) 又如:食次(酒菜和點心之類;食品);食店(飯店);食壘(一種有幾層屜的食盒);食嗓(食道);食忌(飲食的禁忌);食官(古代掌管飲食的官);食膳(膳食,餚饌);食為民天(飲食是人民最重要之事)
(4) 糧食 [grains]
字源演變
籍兵乞食於西周。——《戰國策·西周策》。註:「糧也。」
食太陰在卯穰。——《史記·貨殖列傳》。索隱:「謂谷也。」
食,謂農殖嘉穀,可食之物。——《漢書·食貨志》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唐·白居易《賣炭翁》
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三國志·諸葛亮傳》
(5) 又如:口中食(吃的糧食);食地(可種糧食的田地)
(6) 食物的通稱 [food]
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樂羊子妻》
野獸在深山裡沒有食吃。——魯迅《祝福》
(7) 又如:豬食;雞食;貓食
(8) 食祿,俸祿 [official's salary]
君子謀道而不謀食。——《論語·衛靈公》[2]
(9) 食墨亦簡作「食」。龜卜的術語。古代龜卜兆與墨畫重合叫「食墨」,為吉兆 [omen]
召伯相宅,卜惟洛食。——《文選·張衡·東京賦》
(10) 虧損。後作「蝕」 [loss]
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史記》
(11) 特指日蝕或月蝕 [eclipse]
彼月而食,則維其常。——《詩·小雅·十月之交》
日中則昃,月盈則食。——《易·豐》
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左傳·隱公三年經》
是故聖王日食則修德,月食則修刑。——《管子·四時》


(1) 吃 [eat]
食舍肉。——《左傳·隱公元年》
長鋏歸來乎,食無魚!——《戰國策·齊策四》
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孟子·梁惠王上》
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宋· 蘇洵《六國論》
釀秫酒,瀹脫粟而食之。——宋·蘇軾《超然台記》
古人食稻而祭先穡,衣帛而祭先蠶。——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袁可立)家廟記》
(2) 又如:廢寢忘食;以食食( sì )人;食母;食以草具;吞食;食犬(專供食用的狗);食酒(飲酒);食茶(自己飲用的茶);食息(吃飯休息,泛指休息);食藿懸鶉(形容貧窮困苦);食餼(即「補廩」。生員中的附生遞補為廩生);食獐(吃獐子);食肉寢皮(食其肉而寢處其皮。形容痛恨之極)
(3) 靠著吃飯;賴以為生。引申為依賴、依靠 [depend on;rely on]
尊為公侯,食邑萬戶。——《漢書·張安世傳》
(4) 又如:食力(依賴民眾的賦稅生活);食采(受納采地的租稅);食邑(卿大夫的封地。收封地的租稅以供食用,故稱「食邑」,或稱「采邑」);食俸(官吏每月每歲所受的薪俸。又稱「食祿」);食加(靠大夫的田畝增加而生活);食官(靠官府發的糧食而生活);食租衣稅(靠收稅而生活);食職(靠職務所得而生活)
(5) 享受;受 [enjoy]
自我徂爾,三歲食貧。——《詩·衛風·氓》
居右,食嘉。——王充《論衡》
(袁可立)居朝僅十二載,而碩果不食班聯,六有足異者。——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
(6) 又如:自食其果;食征(享用稅收);食德(享受先人的德澤);食報(受報答或受報應);食俸(享受俸祿)
(7) 墾耕 [reclaim]
我死則擇不食之地而葬我焉。——《禮記·檀弓上》
(8) 又如:食力(依靠自己勞力而生活)
(9) 背棄[諾言] [go back on]
爾無不信,朕不食言。——《書·湯誓》
(10) 又如:食言而肥
(11) 接受,採納 [accept]
賢聖不能正不食諫諍之君。——《鹽鐵論》
(12) 祭獻,享祀 [offer sacrifice]
哭汝既不聞汝言,奠汝又不見汝食。——清· 袁枚《祭妹文》
(13) 又如:食監(官名。漢置。掌管晦時祭祀)
(14) 另見 sì;yì[3]
(15)sì,給人吃,供養。

② 文言文食之,甚美 中的 食 是什麼意思

品嘗;

【原文復】
昔有愚人,適友人家制,與主人共食。嫌淡而無味。主人既聞,乃益鹽。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緣有鹽故。」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曰:「有鹽乎?有鹽乎?」母出鹽而怪之,但見兒惟食鹽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鹽中。」愚人食鹽不已,味敗,反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過則非惟無益,反害之。

【譯文】
從前有個愚鈍的人,到朋友家去做客,主人熱情地請他吃飯。(他)嫌味道太淡,不夠好吃。主人知道之後,立刻往菜里加些鹽。請他再品嘗,味道十分鮮美,(愚人)暗自琢磨:「這些菜好吃,是因為有鹽在裡面啊!」黃昏時分回到家裡,母親已經食完飯了。(愚人)問:「有鹽嗎?有鹽嗎?」母親拿出鹽來感到奇怪,只見兒子只食鹽,不食菜。母親說:「你這樣子可以嗎?」愚人說:「我(已)知道天下最美味的東西就在鹽裡面。」於是,愚人不停地食鹽,反而把正常的味覺也吃壞了。世間的事物都是這樣子,過分沉迷就會沒益,便會適得其反。

請採納~

③ 在古文中食字si與shi的區別

食讀si的時候做動詞,解釋為喂養
讀shi的時候做名詞,解釋為食物,當然存在特列,就是名詞的意動用法,這時候,食解釋為給……吃

④ 文言文 「食」本身是動詞還是名詞

食本身就有名詞食,本義是名詞,意思是飯食;引申義是動詞,既不是動作名,也不是名作動,在這句話中,後一個食是它的名詞用法,意思是吃食物。
由此看來,前一個食是它的動詞用法、動詞兩個詞性。因此。是正常用法

⑤ 嗟來之食文言文

齊國發生嚴重災荒。富人黔敖熬了粥擺在大路邊,用來給路過飢餓的人吃。過專了很久屬,有個飢餓的人用袖子蒙著臉,拖著鞋子,昏昏沉沉地走來。黔敖左手拿著食物,右手端著湯,說道:「喂!來吃吧!」(飢民)抬起頭瞪大他的眼睛,盯著看著他,說:「我就是因為不願意吃帶有侮辱性的施捨,才落到這個地步!」於是(黔敖)跟在後面道歉,最後因為沒有吃的餓死了。 曾子聽到這件事後說:「不要這樣啊!黔敖無禮呼喚時,當然可以拒絕,但他道歉之後,則可以去吃。」

⑥ 美食用一個文言文表示

佳餚美酒,燈紅酒綠

⑦ 北人食菱文言文翻譯

原文:

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於南方,席上啖菱,並殼入口。或曰:「食菱須去殼。」其人自護所短,曰:「我非不知,並殼者,欲以去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後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於水而曰土產,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

翻譯:

有個出生在北方不認識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這個出生在北方的人)連菱角殼也一起放進嘴裡吃。

有人對他說:「吃菱角必須去掉殼再吃。」那人為了掩飾自己的缺點,(護住自己的無知),說:「我並不是不知道。連殼一起吃進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熱解毒。」

問的人說:「北方也有這種東西嗎?」他回答說:「前面的山後面的山,哪塊地沒有呢!」菱角生長在水中,(他)卻說是在土裡生長的,這是因為他勉強把自己不知道的當作知道的。

(7)食的文言文擴展閱讀:

北人食菱道理

知識是無窮無盡的,人不可能什麼都懂,因此不能不懂裝懂。如果不懂裝懂,就難免露餡出醜,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反而不會有人笑你,應實事求是,才能弄懂問題。不要去掩蓋自己的短處,應實事求是。

寓意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如果強不知以為知,就會鬧出笑話,被人恥笑。世界上的知識是無窮無盡的,而每個人的學識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虛心潛學,才能得到真知。

諷刺的生命在於真實。這則小故事不僅在情節構思上遵循了生活的真實,更在於北人強不知以為知的做法與表現在現實生活中極具普遍性與代表性。

網路—北人食菱

⑧ 嗟來之食文言文翻譯

白話釋義:

齊國有嚴重的飢荒。黔敖在路邊准備好飯食,以供路過的飢餓的人來吃。有個飢餓的人用衣袖蒙著臉,腳步拖拉,兩眼昏昏無神地走來。

黔敖左手端著食物,右手端著湯,說道:「喂!來吃吧!」那個飢民抬起頭看著他,說:「我正因為不吃別人施捨的食物,才落得這個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但他最終因為不吃而餓死了。曾子聽到這件事後說:「恐怕不用這樣吧!黔敖無禮呼喚時,當然可以拒絕,但他道歉之後,就可以去吃。」

原文:

不食嗟(jiē)來之食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而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惟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與,可去,其謝也,可食。」

此文出自西漢戴聖所著的《禮記》。

(8)食的文言文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據傳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所作,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孔子教授弟子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是中國古典文化中最高哲理的載體。

但是文古義奧,不易通讀,因而多做解讀以輔助理解,六經中的「《禮》」,後來稱《儀禮》,主要記載周代的冠、婚、喪、祭諸禮的「禮法」,受體例限制,幾乎不涉及儀式背後的「禮義」。

而不了解禮義,儀式就成了毫無價值的虛禮。所以,七十子後學在習禮的過程中,撰寫了大量闡發經義的論文,總稱之為「記」,屬於《儀禮》的附庸。

秦始皇焚書坑儒後後,西漢能見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寫的「記」依然不少,《漢書·藝文志》所載就有「百三十一篇」。

《隋書·經籍志》說,這批文獻是河間獻王從民間徵集所得,並說劉向考校經籍時,又得到《明堂陰陽記》《孔子三朝記》《王史氏記》《樂記》等數十篇,總數增至二百十四篇。

由於《記》的數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東漢,社會上出現了兩種選輯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習稱《大戴禮記》。

二是戴德的侄子戴聖的四十九篇本,習稱《小戴禮記》。《大戴禮記》流傳不廣,北周盧辯曾為之作注,但頹勢依舊,到唐代已亡佚大半,僅存三十九篇,《隋書》《唐書》《宋書》等史乘的《經籍志》甚至不予著錄。

《小戴禮記》則由於鄭玄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風光無限,暢行於世,故後人徑稱之為「《禮記》」。

文章賞析:

「不食嗟來之食」這句名言是說為了表示做人的骨氣,絕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別人的施捨,哪怕是讓自己餓死。那飢餓的人之所以不吃黔敖的食物,是因為黔敖一副傲氣,視窮人為豬狗,他的施捨帶有侮辱性。中國的傳統尤其看重做人要有骨氣,用通俗的話來說,人活的是一口氣,即使受苦受難,也不能少了這口氣。

還有一些類似的說法,比如人窮志不短,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人要臉,樹要皮……都表示了對氣節的看重,對人的尊嚴的強調,對人的精神的重視

這一傳統觀念依然有其存在的價值與合理性。在人的精神和肉體之間,在精神追求和物質追求之間,在人的尊嚴和卑躬屈膝之間,前者高於、重於後者。

在二者不能兩全的情況下,寧可舍棄後者,犧牲後者,不使自己成為行屍走肉,衣冠禽獸。人之所以為人,而非行屍走肉,區別大概正在這里。

⑨ 文言文嗟來之食

出自《禮記·檀弓》:齊大飢(飢荒很嚴重)。黔敖為食(設食攤)於路,以待餓者而食(SI`,給……吃)之(2)。有餓者,蒙袂(用袖子遮住臉;袂,MEI`)輯屨(3),貿貿然(昏昏沉沉的樣子)來(4)。黔敖左奉食,右執飲(10),曰:「嗟!來食(5)!」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6),終不食而死。 曾子聞之,曰:「微與(7)!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

注釋
⑴本節選自《禮記》下。 (2)大飢:嚴重的飢荒 (3)黔敖:春秋時期的貴族。 (4)食(sì):同「飼」,把食物給人吃。 (5)蒙袂(mèi):用衣袖遮著臉。袂,衣袖。 (6)輯屨(jù):拖著鞋子。屨,古代用麻、葛等製成的鞋。 (7)貿貿然:昏昏沉沉的樣子。 (8)奉:給予,送。這里是「遞給」的意思 (9)執: 端 (10)嗟:打招呼的的聲音,相當於「喂」,含有輕蔑侮辱的意思。 (11)嗟來之食:帶有不敬意味的施捨。 (12)予:代詞,「我」。 (13)唯:在句中起連接作用,「因為」。 (14)從而:於是。 (15)謝:辭謝。 (16)斯:此。這種地步。 (17)終:最終。

譯文
齊國發生了嚴重的災荒。富人黔敖熬了粥擺在大路邊,用來給路過飢餓的人吃。有個飢餓的人用袖子蒙著臉,拖著鞋子,昏昏沉沉地走來。黔敖左手給他食物,右手端著湯,說 道:「喂!來吃吧!」(飢民)抬起頭瞪大他的眼睛看著他,說:「我就是因為不願吃帶有侮辱性的施捨,才落得這個地步!」於是斷然謝絕黔敖的施捨,最終餓死了。 曾子聽到這件事後說:「恐怕不該這樣吧!黔敖無禮呼喚時,當然可以拒絕,但他道歉之後,則可以去吃。」

⑩ 文言文中食表示餵食的句子

拼音:sì 韻部:職
〈動〉
拿東西給人吃。後作「飼」
彼留子國,將其來食。——《詩·王風·丘中有麻》。高亨雲:「食通飼,給人以食物吃。」
飲之食之,教之誨之。——《詩·小雅·綿蠻》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戰國策·齊策》
吾業是有年矣,吾賴是以食吾軀。——明·劉基《賣柑者言》
又如:食監(監督做飯的官);食養(供給生活用品);食官(管伙食的官);食士(給兵吃飯);食飢息勞(使飢餓者飽肚,使勞累者得到休息)
使鬼神享受祭品 。如:食祭(用酒飯祭祖)
飼養 ;喂養;供養
自粥於秦客,被褐食牛。——《史記·商君列傳》
謹食之,時而獻焉。——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唐·韓愈《雜記》

熱點內容
爆高考語文 發布:2025-07-14 14:20:15 瀏覽:462
應用數學中心 發布:2025-07-14 13:37:52 瀏覽:19
雞哪裡最多 發布:2025-07-14 13:05:44 瀏覽:316
幼兒園安全教育活動方案 發布:2025-07-14 10:44:55 瀏覽:953
無翼鳥家庭教師 發布:2025-07-14 10:42:32 瀏覽:770
戴廟中學 發布:2025-07-14 09:56:33 瀏覽:699
寶寶吃多少 發布:2025-07-14 09:10:27 瀏覽:210
校園網學歷查詢 發布:2025-07-14 09:09:38 瀏覽:244
天策老師 發布:2025-07-14 08:46:39 瀏覽:801
初二物理奧賽 發布:2025-07-14 08:28:25 瀏覽: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