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調保刪
1. 文言文翻譯的幾個小技巧
一、翻譯的標准
「信、達、雅」是得到公認的文言文翻譯的三條標准。「信」是指譯文要准確無誤,就是要使譯文忠於原文,如實地、恰當地運用現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
「達」是指譯文要通順暢達,就是要使譯文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字通句順,沒有語病。「雅」就是指譯文要優美自然,就是要使譯文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
二、翻譯的原則
文言文翻譯要求字字落實,要盡量保持原文的語言風格。在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翻譯時,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翻譯時,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如果直譯後語意不暢,還應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使句意盡量達到完美。
三、翻譯的步驟
文言文翻譯的步驟,首先要通讀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數,切忌一上來就匆匆忙忙翻譯。在翻譯時,遇到疑難詞句,可暫時放過,等譯完上下文,再進行推敲。譯完全文後,再通讀一遍,檢查校正,以防誤譯、漏譯和曲譯。簡言之,通讀全句,標注要點;關注全文,准確理解;按照詞序,對應翻譯;調整全句,符合規范。
四、翻譯的方法
文言文翻譯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
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文言文翻譯具體方法有: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比如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沛公的侍衛樊噲。「者也」是語尾助詞,不譯。「補」,就是增補。
(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
(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3)補出省略了的語句。
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弧。「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
如把「吾、余、予」等
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後置句、定語後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澤有關文字。如「波瀾不驚」,可活澤成「(湖面)風平浪靜」。
2. 現今的古文書籍:文言文里有刪略的嗎
古本甚至孤本是很貴重的,沒有個千八百萬的家財,不是個人想買就能買到的,推薦你去比較大的圖書館看館藏的古籍,但是想看也要有單位開證明或者你是研究這方面的學者,你才有資格,因為翻一次古籍就會減少古籍的壽命,比如北京圖書館,古籍全部珍藏在密封地下室,儲藏需要嚴格的條件,恆溫恆濕防震放火防蛀甚至對氧氣含量也有一定的要求。
現在重新發行的古籍只要是正規的出版社,除了在錯誤上的訂正,絕大多數是沒有刪改的,而相同古籍不同版本的出入,一般是由編輯的學者所依據的原本古籍的年代、版本不同而有細微的差異,這叫學術爭議不叫做手腳。
歷史本身就是片面的,你看一部史書,就是跟著作者的思維,從作者的眼光看待歷史,所以我們要研究歷史,讀同一個時代不同編纂者的歷史,然後從中總結出規律,得到我們自己的觀點。一個朝代的統治者肯定想要一部光輝的史書,他必然會遮掩那些醜陋的東西,政權也是由一個個的人組成的,也有人之常情,所以歷史是不可能完全客觀,完全純粹的。更不用說古籍,比如司馬遷那文采飛揚的《史記》,為什麼魯迅讀了會贊嘆「無韻之離騷」,因為司馬遷摻雜了個人的情感,所以可以這么說,所有的史書都是「做過手腳的」,他們既是真實的也是虛構的。
3. 文言文里的翻譯方法:對、詞、換、留、增、刪。求解釋
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必譯或不能譯的詞語以及古今意義相同的詞語,如人名、官名、地名、物名、國號、年號等等。上面五例中就有一些詞語在翻譯時保留了下來:雞、人、聽、問、來等。
換,就是替換,替換一個意思相同的現代漢語,如阡陌——田間小路,交通——縱橫交錯,犬——狗,聞——聽到,若——好象,悵恨——因失望而嘆恨等。
對,就是對應,一是翻譯時一般要「一一對應」,以上例句多數都是「一一對應」的;二是將已由單音節發展為雙音節的詞語對譯出來,如茶——茶水,驚——驚訝,久——很久,市——集市,買——購買等。
補,就是補充,一是將句子中省略的詞語補上;二是將省略的句子補上,使句子更連貫順暢一些,如「雞犬相聞」是主謂句,主語是偏正短語「雞狗鳴叫的聲音」,翻譯時應補出中心語「鳴叫的聲音」;謂語是個主謂短語「人們相互聽得很清楚」,翻譯時應補出主語「人們」,否則就做不到「信」——忠實於原文。省略成分補出時,用括弧括起。
刪,就是刪除,刪除那些無實在意義的表語氣、停頓和湊足音節的虛詞以及偏義復詞(不宜異同)、同義復詞(彷彿若有光)的一半等。如「悵恨久之」的「之」,就是用在形容詞後的詞尾,是音節助詞,無實在意義,翻譯時應刪除;再如例⑤,如果直譯出來,一則啰嗦,二則也不合實際,不如用刪除法化繁為簡,翻譯成「跑了許多集市,購買了出征所必需的物品」,顯得更精練些。
調,就是調換,把某些倒裝的句子成分調換過來,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需要調換順序的文言句式有主謂倒置(主語後置)、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介賓結構後置)等。像例③中的「問所從來」中的「所從」就是賓語前置,翻譯時應按「從所」的順序翻譯。
以上「留、換、對、刪」是針對詞彙的翻譯而言的,「補、調」是針對句子的翻譯而言的,至於具體採用那種方法要依據具體的語言環境。文言文的翻譯是文言文閱讀中的重點,更是閱讀中的難點。將文言文譯成的現代漢語,往往是不夠准確,也只是譯出文言文語句的「大意」,可以說不是譯文,而是語句的「意思」。
4. 怎樣判斷文言文翻譯中的」留「 」刪「
文言文翻譯中的「留」,一般情況下,應該是名詞,如:人名、地名回、官職名等專有名詞答。「刪」是指一些文言虛詞沒有實在意義,翻譯是可以不翻譯,可以理解為刪除。如:「之」用於主謂之間時,只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沒有實在意義,翻譯時相當於刪除了這個字;「而」有多種用法,有時有現代詞語可以代替,有時沒有,只能從意義上去辨別,後者相當於「刪」。
5. 文言文中翻譯時需要刪除的字詞
這個沒有固定模式,看實際情況。
如果是省略的就補充上去,依照省略句語法進行。
如果是通假詞彙,刪除,換新時代使用詞彙代替。
結論:靈活處理。
6. 翻譯文言文句子的具體用法:留、補、調、換、刪、組
1、留——保留。1)古今同義詞。2)表時間、年號、人名、字型大小、官名、地名、國號等的詞。
2、補——增補。1)原文省略部分 。2)代詞所指的內容或使上下文銜接連貫的內容等。
3、調——調整。把倒裝句的句子成分調整過來,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
4、換——替換。 遇到古今異義詞,要用古義替換今義,要注意詞類活用現象。
5、刪——刪除。重復多餘部分。1)一些沒有實在意義的虛詞。2)同義詞,保留一個。
6、組——組詞,把單音節詞變成雙音節詞、多音節詞。
7. 翻譯文言文句子的具體用法:留、補、調、換、刪、組
1、組——組詞
把單音節詞變成雙多音節詞。
2、留——保留
1)古今同義詞
2)表時間、年號、人名、字型大小、官名、地名、國號等的詞。
3、刪——刪除重復多餘部分。
1)一些沒有實在意義的虛詞
2)同義詞保留一個。
4、換——替換
遇到古今異義詞要用古義替換今義要注意詞類活用現象。
5、補——增補
1)原文省略部分
2)代詞所指的內容或使上下文銜接連貫的內容等。
6、調——調整
把倒裝句的句子成分調整過來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
8. 東施效顰文言文翻譯的刪丶補丶調丶換丶留
原文:
故西施病心而顰其里,其里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里。其里之富內人見之,堅容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
譯文
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見她手捂胸口,雙眉皺起,流露出一種嬌媚柔弱的女性美。當她從鄉間走過的時候,鄉里人無不睜大眼睛注視。
鄉下有一個醜女子,名叫東施,這一天,她看到西施捂著胸口、皺著雙眉的樣子竟博得這么多人的青睞,因此回去以後,她也學著西施的樣子,手捂胸口,緊皺眉頭,在村裡走來走去。哪知這醜女的矯揉造作使她樣子更難看了。結果,鄉間的富人看見醜女的怪模樣,馬上把門緊緊關上;鄉間的窮人看見醜女走過來,馬上拉著妻、帶著孩子遠遠地躲開。
這個醜女人只知道西施皺眉的樣子很美,卻不知道她為什麼很美,而去簡單模仿她的樣子,結果反被人譏笑。
9. 文言文翻譯刪留補例句
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時,刪、留、補是三個通常使用的方法,是綜合運用古漢語詞法、句法知識,准確翻譯文言文的三個途徑。
1、刪。即刪去不需要譯的詞。凡是古漢語中的發語詞、判斷詞、在句子結構上起標志作用的助詞、湊足音節的助詞等,在現代漢語中沒有詞能替代,便可刪去。
例如:
(1)夫戰,勇氣也。(《曹劌論戰》)
——打仗,是靠勇氣的。「夫」為發語詞,沒有實在意義,翻譯時刪去。
(2)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
——醫生喜歡給沒有病的人治病,好拿來誇耀自己的功勞。其中的「之」是只起結構作用的助詞,翻譯成白話文時可以刪去。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山北面有個叫愚公的人,年紀將近九十歲了,面對大山居住。
例句中的「而」,只起連接的作用,無實在意義,應不譯。
2、留。即保留原文中的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地名、官名、職稱、器具名稱等,可照錄不翻譯。
例如: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
——慶歷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職到巴陵郡做郡守。
句子中的「慶歷」、「滕子京」、「巴陵郡」等年號、人名、地名均可保留不譯。
3、補。即將文言文中省略的詞語、句子成分,在譯文中適當地補充出來。例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
——(桃花源中的人)一見漁人,大為驚奇,問他是從哪裡來的,(漁人)全部作了回答。(桃花源中的人)便把(漁人)請到家裡,擺酒殺雞做飯,殷勤款待(漁人)。譯文里括弧中的內容,都是補出來的。只有補出這些成分,才能使譯文通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