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食言
❶ 文言文愚人食言翻譯
不好意思,應該是愚人食鹽吧。希望我的答案是你要的。
原文:
昔有愚人,至於他家,主人內與食。嫌淡無味容。主人聞之,更為益鹽。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緣有鹽故。」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曰:「有鹽乎?有鹽乎?」母出鹽而怪之,但見兒惟食鹽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鹽中。」愚人食鹽不已,味敗,反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過則非惟無益,反害之。
譯文:
從前有個愚蠢的人到了別人家裡,主人便請他吃飯。這人覺得主人的菜淡而無味,主人聽說後,便加了些鹽。加鹽之後菜的味道鮮美,這人便想:「菜的味道鮮美,是由於加了鹽,加少許一點便這樣好吃,多放些豈不更好吃嗎?」這人真是愚蠢到了極點,便不要菜,只吃鹽。空口吃鹽吃得口味敗壞,結果反為鹽所害。
❷ 用古文詢問對方(他)是不是食言了
爾可知汝食言而肥否
❸ 古文食言翻譯,題目及答案
有賈人渡河而覆其舟,棲於浮苴之上,號呼救命.有漁人以舟往救之.未至,賈人曰:"我富人也,能救我,子爾百金.漁者載而登陸,則予十金.漁者曰:"向許百金而今但予十金,可乎 "賈人勃然作色,曰:"若漁者也,一日捕魚能得幾何 而今驟得十金猶不足乎 "漁者默然而退.他日,賈人渡河又覆其舟,漁者在焉.或曰:"是許金而不酬者也!"未久,賈人沒
有一個商人過河的時候船翻了,他抓住水中漂浮的水草.大聲喊救命.附近打漁的漁夫聽見後劃船過來救他,還劃沒到商人面前,商人說:"我是有錢的人,如果救了我,我給你一百兩銀子.可以救我嗎?"漁夫聽了後把他救上來並送到岸上.商人卻給漁夫十兩銀子.漁夫說:"你答應給我一百兩現在卻給我十兩.這行么?" 商人聽後臉上都是怒容.說:"像你打漁,捕魚捕一天才能賺幾個錢.現在你一下子得到十兩銀子還不滿足嗎你?"漁夫一聲不吭的走了. 又一天,商人渡河船又翻了-_-||.漁夫就在落水的商人旁邊.看見後說:'這是那個說給錢而給不夠的人."沒救商人自己劃船走了, 沒一會,商人沉下去了.
❹ 文言文: 不可食言 的翻譯
譯文:不能不遵守諾言。單字釋義如下:
一、 不
1.用在動詞、形容詞和其他副詞前面表示否定:~去。~能。~多。~經濟。~ 一定。~很好。
2.加在名詞或名詞性詞素前面,構成形容詞:~法。~規則。
3.單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話的意思跟問題相反):他知道嗎?——~,他不知道。
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跟反復問句的作用相等:他現在身體好~?
5.用在動補結構中間,表示不可能達到某種結果:拿~動。做~好。裝~下。看~出。
6.「不」字的前後疊用相同的詞,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邊加「什麼」):什麼累~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麼錢~錢的,你喜歡就拿去。
7.跟「就」搭用,表示選擇:晚上他~是看書,就是寫文章。
8.a)在去聲字前面,「不」字讀陽平聲,如「~會」、「~是」。
b)動詞「有」的否定式是「沒有」,不是「不有」。
二、可
[ kě ]
1.許可:認~。
2.能夠:牢不~破。
3.值得:~愛。
4.連詞。卻;可是。表示轉折:他年紀不大,力氣~不小。
5.副詞。(1) 表示強調:在抗旱斗爭中群眾的勁頭~大啦!(2) 用在疑問句中加強疑問語氣:你~知道?。都說這辦法好,~誰敢擔保不出問題呢?
6.適合:~人意。~口。~心。
7.文言副詞。大約:年~二十。
[ kè ]
〔可汗〕簡稱汗。古代鮮卑、突厥(jué)、回紇(hé)、蒙古等族君主的稱號。汗(hán)。
三、食言[ shí yán ]
不履行諾言;失信:決不~。
(4)文言文食言擴展閱讀
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商鞅為了盡快實施自己的變法主張,不惜設定計謀樹立「守信譽」的形象。公元前350年,商鞅積極准備第二次變法。
商鞅將准備推行的新法與秦孝公商定後,並沒有急於公布。他知道,如果得不到人民的信任,法律是難以施行的。為了取信於民。商鞅採用了這樣的辦法。
這一天,正是咸陽城趕大集的日子,城區內外人聲嘈雜,車水馬龍。
時近中午,一隊侍衛軍士在鳴金開路聲的引導下,護衛著一輛馬車向城南走來。馬車上除了一根三丈多長的木桿外。有些好奇的人便湊過來想看個究竟,結果引來了更多的人,人們都弄不清是怎麼回事,反而更想把它弄清楚。入越聚越多,跟在馬車後面一直來到南城門外。
軍士們將木桿抬到車下,豎立起來。一名帶隊的官吏高聲對眾人說:「大良造有令,誰能將此木搬到北門,賞給黃金10兩。」
眾人議論紛紛。城外來的人問城裡人,青年人問老年人,小孩問父母……誰也說不清是怎麼回事,因為誰都沒聽說過這樣的事。有個青年人挽了挽袖子想去試一試,被身旁一位長者一把拉住了,說:「別去,天底下哪有這么便宜的事,搬一根木桿給10兩黃金,咱可不去出這個風頭。」有人跟著說:「是啊,我看這事兒弄不好是要掉腦袋的。」
人們就這樣看著、議論著,沒有人肯上前去試一試。官吏又宣讀了一遍商鞅的命令,仍然沒有人站出來。
城門樓上,商鞅不動聲色地注視著下面發生的這一切。過了一會兒,他轉身對旁邊的侍從吩咐了幾句。侍從快步奔下樓去,跑到守在木桿旁的官吏面前,傳達商鞅的命令。
官吏聽完後,提高了聲音向眾人喊道:「大良造有令,誰能將此木搬至北門,賞黃金50兩!」
眾人嘩然,更加認為這不會是真的。這時,一個中年漢子走出人群對官吏一拱手,說:「既然大良造發令,我就來搬,50兩黃金不敢奢望,賞幾個小錢就行了。」
中年漢子扛起木桿直向北門走去,圍觀的人群又跟著他來到北門。中年漢子放下木桿後被官吏帶到商鞅面前。
商鞅笑著對中年漢子說:「你是條好漢子!」說著商鞅拿出50兩黃金,在手上掂了掂,說:「拿去!」
消息迅速從咸陽傳向四面八方,國人紛紛傳頌商鞅言出必行的美名。商鞅見時機成熟,立即推出新法。第二次變法就這樣取得了成功。
❺ 文言文:食言招禍翻譯
❻ 灌夫不食言 文言文 翻譯
灌夫的姐姐死了,灌夫為她服喪。一天,灌夫去拜訪丞相,丞相慢悠悠地說道:「我本想版和你一起去拜訪魏其侯的,權可惜恰巧碰上了你在服喪。」灌夫說:「將軍肯屈駕光臨魏其侯家,我灌夫豈敢因為服喪而推辭呢!請讓我告訴魏其侯做好請客的准備,將軍明天早上早早光臨。」 武安侯答應了。灌夫把邀請武安侯的情況一五一十地告訴了魏其侯。魏其侯和他的夫人特地多買了許多肉和酒,連夜打掃房屋,早早地布置起來,直到天明。天蒙蒙一亮,魏其侯就讓門下的人在宅前等候。但一直等到中午,丞相還是沒有來。魏其侯對灌夫說:「丞相難道忘了這事了嗎?」灌夫心裡很不高興,說:「我雖在服喪,但仍然答應陪他來赴會,他應當前來才是。」於是,灌夫駕了車,親自前往迎接丞相。丞相前一天答應灌夫的話只不過是開開玩笑而已,根本沒有真要去的意思。等到灌夫找上門來,丞相還睡著沒起來。於是,灌夫進去見他,說:「昨天幸蒙將軍答應到魏其侯家去做客,魏其侯夫婦置辦了酒宴,從一大早到現在,都還沒敢動一口呢!」武安侯作出驚訝的樣子道歉說:「我昨天喝醉了酒,忘掉了跟你說過的話。」武安侯就讓驅車前往魏其侯家
❼ 文言文愚人食言翻譯
不好意思,應該是愚人食鹽吧。希望我的答案是你要的。
原文:
昔有愚專人,至於他家,主屬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聞之,更為益鹽。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緣有鹽故。」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曰:「有鹽乎?有鹽乎?」母出鹽而怪之,但見兒惟食鹽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鹽中。」愚人食鹽不已,味敗,反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過則非惟無益,反害之。
譯文:
從前有個愚蠢的人到了別人家裡,主人便請他吃飯。這人覺得主人的菜淡而無味,主人聽說後,便加了些鹽。加鹽之後菜的味道鮮美,這人便想:「菜的味道鮮美,是由於加了鹽,加少許一點便這樣好吃,多放些豈不更好吃嗎?」這人真是愚蠢到了極點,便不要菜,只吃鹽。空口吃鹽吃得口味敗壞,結果反為鹽所害。
❽ 食言招禍文言文翻譯
世俗傳說公冶長能聽懂各種鳥語。一天,有一隻老鷹來報信,說:「公冶長!內公冶長!南山有隻死容獐,你吃它的肉,我吃它的腸。」公冶長答應著前往,果然得到一隻死獐,可是他並不想把腸子給老鷹吃。老鷹因此怨恨他(言而無信)。過了不久,老鷹又像上次一樣來報信。公冶長又(急忙)前往,(他遠遠地)望見好幾個人圍著一個東西,在那裡吵吵嚷嚷。公冶長以為是死獐,恐怕被別人搶走,老遠地就喊著:「(是)我打死的!(是)我打死的!」(等他)跑到(那裡一看),竟然是一個死人。這些人就逮住公冶長去見縣官。縣官審問,公冶長再三辯解。縣官說:「你自己說『(是)我打死的』,為什麼還要狡辯?」公冶長沒有話來回答。
❾ 要對方不能食言 用文言文怎麼說,有沒有什麼名言之類的
吾乃熟你約,待明午。如汝不來,此乃無友。
❿ 文言文《食言而肥》的解釋
【釋 義】
食言:失信。指不守信用,只圖自己佔便宜
【翻譯】
六月,哀公出訪越國回來,季康子、孟武伯到五梧迎接。郭重為哀公駕車,見到他們兩位,回來對哀公說:「你走了之後,他們講你壞話多著呢!請君王當面一一追究。」哀公在五梧設宴,武伯祝酒,不喜歡郭重,說:「你為什麼那麼肥胖?」季康子說:「請罰肥豬喝酒!由於魯國緊挨著仇人,臣下因此不能跟隨君王,才避免遠行,可是他又偏偏認為奔波辛苦的重長得肥胖。」哀公說:「這個人吃自己的話吃得多了,能不肥胖嗎?」大家雖然喝酒但都不高興,哀公和大夫從此就互相有了厭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