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力士潘州人文言文
Ⅰ 誰是高力士
高力士(684年—762年),本名馮元一,是中國唐代的著名宦官之一。祖籍高州良德霞洞堡(今電白縣霞洞鎮)人,曾祖馮盎、祖父馮智玳、父為馮君衡,曾任潘州刺史。他幼年時入宮,由高延福收為養子,遂改名高力士,受到當時女皇帝武則天的賞識。在唐玄宗管治期間,其地位達到頂點,由於曾助唐玄宗平定韋皇後和太平公主之亂,故深得玄宗寵信,終於累官至驃騎大將軍、進開府儀同三司。
Ⅱ 高力士是不是高州人
當然是真心相愛,但是在當時那個社會,在當時那個時代,和唐玄宗所處的身份-禁軍將領陳玄禮惜貴妃貌美,不忍殺之,遂與高力士謀,以侍女代死。楊貴妃
Ⅲ 高力士,姓什麼啊﹖
高力士(來684年—762年),本名馮元一源,是中國唐代的著名宦官之一。祖籍高州良德霞洞堡(今電白縣霞洞鎮)人,曾祖馮盎、祖父馮智玳、父為馮君衡,曾任潘州刺史。他幼年時入宮,由高延福收為養子,遂改名高力士,受到當時女皇帝武則天的賞識。在唐玄宗管治期間,其地位達到頂點,由於曾助唐玄宗平定韋皇後和太平公主之亂,故深得玄宗寵信,終於累官至驃騎大將軍、進開府儀同三司。
Ⅳ 高力士真的姓馮嗎
高力士(684—762),唐潘州人(今高州市城區),為馮盎之曾孫、馮智玳之孫、馮君衡之子,10歲時,其家因株連罪被抄,武則天聖歷初(698年),嶺南招討使李千里進二閹兒,一為力士,為則天賞識,後因小過逐出宮,中人高延福收為養子,一年多後,則天又召力士入宮。景龍中(708年),臨淄王李隆基引為知已,景龍四年李隆基發動宮庭政變,殺韋後、安樂公主和武氏黨羽,睿宗復位,立隆基為皇太子,力士參與謀劃有功,擢升朝散大夫、內給事。先天元年(712年),力士協助玄宗又發動一次宮庭政變平亂,遷銀青光祿大夫,行內侍正員。開元初(714年)加封右監門衛將軍,知內侍省事玄宗寵信宦官,尤以力士為心腹。自此,力士權傾朝野,各地奏文必先呈力士閱後才進呈皇帝,小事便自行決斷。朝廷內外大臣也紛紛討好力士,就連顯赫一時的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高仙芝、宇文融、蓋嘉運、韋堅、楊慎矜、王珙、安思順等也因巴結力士才能官居將相高位。天寶初(742年),加封力士為冠軍大將軍、右監門衛大將軍、進封渤海郡公。七年,加封力士驃騎大將軍,其家產富有非王侯能比。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叛亂陷兩京,力士兵隨玄宗入蜀,行至馬嵬坡,將士嘩變,殺楊國忠,並脅迫玄宗殺楊貴妃,玄宗猶豫不決,力士力勸而縊殺之。至成都後,力士因有功受封齊國公。天寶十五年(756年)肅宗稱帝,改為至德元年。後力士隨玄宗還京,加開府儀同三司,封賞五百戶。上元元年(760年),力士被誣流放巫州。寶應元年(762年),代宗即位,力士遇郝還京,歸至朗州,知悉玄宗上皇駕崩,力士面朝北哀慟嘔血而卒。代宗復其原官職,並贈封揚州大都督,陪葬唐玄宗泰陵。
Ⅳ 唐朝的高力士是不是個力士
他是太監,怎麼可能是!!!
高力士(684年—762年),唐潘州人(今廣東省高州市城區),是馮盎的曾孫,馮盎被李淵封為越國公,掌管嶺南事務。10歲時,其家因株連罪被抄,高力士被閹為奴,後被嶺南招討使李千里送進宮當小太監,服侍武則天,後來協助李隆基上位有功,在開元初(714年),被封為右監門衛將軍,知內侍省事,成為唐玄宗最為寵信的臣官。自此,力士權傾朝野,其家產富比王侯,一直到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力士兵隨玄宗入蜀,至成都後,力士因有功受封齊國公。天寶十五年(756年)肅宗稱帝,後力士隨玄宗還京,加開府儀同三司,封賞五百戶。上元元年(760年),力士被誣流放巫州。寶應元年(762年),唐代宗即位,力士遇赦還京,歸至朗州,知悉玄宗上皇駕崩,力士面朝北哀慟嘔血而卒。代宗復其原官職,並贈封揚州大都督,陪葬唐玄宗泰陵。
Ⅵ 高力士他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宦官
今天就來說一說我們古代的高力士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宦官呢。
高力士呢,他的本名叫馮元一,是潘州人也就是現在的廣東省高州市人,是唐代著名的宦官,冼夫人的第六代孫子。曾祖父馮盎、祖父馮智玳、父親為馮君衡,曾任潘州的刺史。
Ⅶ 唐朝最著名的宦官高力士為何會與宰相老婆不清白
高力士原名叫做馮元一,在幼年時期就入宮,被高延福收養為養子,是唐代時期最著名的宦官。冼夫人的第六代孫子,曾祖父是馮盎,祖父是馮智玳,父親是。因為被高延福收養,名字就改成了高力士,受到了武則天的賞識和抬愛,也深受唐玄宗的寵信。
因為曾幫助過唐玄宗平定韋皇後和天平公主之亂,高力士對唐玄宗也是不離不棄,一生追隨,忠心耿耿,還被封為驃騎大將軍,齊國公,開府儀同三司等。高力士得知李隆基駕崩之後,自己也吐血身亡,被譽為千古賢宦第一人。
等到高力士在762年回歸,到了朗州聽說李隆基已經駕崩,高力士頓時嚎啕大哭,悲痛欲絕,吐血而死。因為高力士護衛先帝有功,追封為揚州大都督,陪葬太陵。
Ⅷ 高力士的功與過
是個好宦官
高力士,本名馮元一,一生侍候過武則天、中宗、睿宗、玄宗四個皇帝。一說他是孤兒,年幼無依,各處流浪,後被宦官高延福收為養子,改名高力士。另一說他出生名門,幼年生活在廣東,曾祖馮盎為廣、韶十八州總管,祖父馮智玳為潘州刺史,後因父親獲罪被「裂於冠冕,籍沒其家」,馮元一時年11歲,免死被閹,進宮做了小太監侍奉武則天。由於某次觸怒女皇而被趕出宮,困頓中遇見高延福,兩人結下了父子之情。這兩種說法中,我比較相信後者,依高力士的行事和性格,應該是幼年時見過大世面、受過良好的教育,不然,被趕出宮的小太監成千上百,為何高延福獨獨看中了他?多年後的位高權重,有很大一部分也有賴於幼年時打下的良好基礎。
至於高力士在宮中風風雨雨幾十年,怎樣交結李隆基,成為其心腹,怎樣幫助玄宗登上帝位,怎樣盡心服侍明皇,又是怎樣促成了楊玉環和唐玄宗這一段驚世駭俗的不倫愛情,不在本文章所議范圍內,因為大家對這些一定很熟悉了,我再重復,便是多此一舉。
至於李白喚高力士脫靴,使楊貴妃研墨的故事,更是大家爛熟的橋段了。不過,李白詩好,人人皆知,高力士能詩,恐怕是知者寥寥。
下面是高力士的一首「詠薺」:
兩京作斤賣,五溪無人采。夷夏雖不同,氣味終不改。
此詩毫無文采,常人寫出來,定會遭人笑話,但是年過七旬的高力士在流放途中作此絕句,卻句句都透著凄涼勁和忠誠味兒,讓人讀著心裡不是滋味。薺是一種野菜,很多南方人喜歡用它包餛飩吃,估計如今的年輕人都不認得這種黑覷覷的小東西。在開元盛世,吃野菜的有兩種人,一種是窮人,一種是富人,窮人吃它為了裹腹,富人吃它為了換口味。所以,在富者雲集的長安城,薺菜論斤賣,而在人少地廣的農村遍地都有,需者自掘。高力士在詩中自喻為薺,相當貼切:他在長安很高貴,而在流放地巫州卻無人理睬,即便如此,他的忠心有如薺菜那樣「氣味終不改」,他的心時時向著玄宗、肅宗和大唐的天下。所以,他的死也相當壯烈:「高力士遇赦還,至郎州,聞上皇崩,號慟,嘔血而卒。」民間傳說更加繪聲繪色,說高力士聽到玄宗死亡的消息後,慟哭不已,絕食七天,最後嘔血而亡。且不論高力士在呼風喚雨時做下的事是功大於過或是過大於功,就沖著他對李隆基的一片忠心,就足以推翻太監們「阿諛奉承,見風使舵」的面具化形象。
當然,除了忠心,高力士不同於歷代其他知名太監的地方還有很多;其中就有他是歷史上首位娶妻的宦官。一個不是男人的男人,要老婆做什麼?或許年輕時候我也會這樣想,不過現在我的想法卻不一樣。妻子是什麼?難道只是男人的生理伴侶?如果是這樣,妻子和妓女就沒有什麼本質的分別。一個人生理的不完善,並不意味著可以剝奪他感情的需要;據傳,妻子呂氏是高力士在少年流浪時相認的,後來雖然他身為宦官,呂氏仍然心甘情願的嫁進了門,如此看來,這樁婚姻並沒有什麼可非議的。而且我還在想,這樁首次發生在宦官身上的婚姻或許也便是同類婚姻中最美好和單純的一例,往後那些權傾一時的太監們迎娶的三妻四妾,恐怕真情實意者少而攀權附貴者多。相比他們來說,高力士算是幸福的了。
現在陝西省蒲城縣保南鄉有一座金粟山,山上便是玄宗陵,失去楊貴妃的唐明皇在此安息了千餘年。在這壯觀的玄宗泰陵邊,有一個黃土堆,破敗而且很不起眼,但就在這黃土下,長眠著玄宗最忠實的僕人――高力士。這個黃土堆,是玄宗唯一的陪葬墓。或許是玄宗在做太上皇的最後幾年孤苦時光中,終於想明白了那些當初甘願為他當牛做馬的奴才和大臣們,只不過是他榮華富貴的附帶品,真正能屬於自己的,便是和楊玉環的那場傾心之戀以及與高力士一起打拚天下的主僕兼兄弟之情。美人已不可尋,唯有力士還在遙遠的巫州為自己流淚,所以在死前,玄宗親點其為自己唯一陪葬之人。也許,唐明皇生前賜給高力士的財富不計其數,但唯有這封遺詔,才真正顯示了在這位皇帝心中,高力士早已不是奴才的身份,那是朋友,是兄弟,是唯一可與之交心,與之榮辱與共的人。或許也是因為知道這個,高力士不願讓明皇在九泉下孤獨,盡早趕了去,在地下再續這份只有他倆才明白的情誼!
Ⅸ 高力士陷害李白了嗎
絕對沒有。
高力士(684年—762年),本名馮元一,是中國唐代的著名宦官之一。祖籍高州良德霞洞堡(今電白縣霞洞鎮)人,曾祖馮盎、祖父馮智玳、父為馮君衡,曾任潘州刺史。他幼年時入宮,由高延福收為養子,遂改名高力士,受到當時女皇帝武則天的賞識。在唐玄宗管治期間,其地位達到頂點,由於曾助唐玄宗平定韋皇後和太平公主之亂,故深得玄宗寵信,終於累官至驃騎大將軍、進開府儀同三司。
高力士,千古賢宦第一人,唐潘州人(今廣東省高州市城區),為馮盎之曾孫、馮智玳之孫、馮君衡之子,10歲時,其家因株連罪被抄,武則天聖歷初(698年),嶺南招討使李千里進二閹兒,一為力士,為則天賞識,後因小過逐出宮,中人高延福收為養子,一年多後,則天又召力士入宮。景龍中(708年),臨淄王李隆基引為知己,景龍四年李隆基發動宮廷政變,殺韋皇後、安樂公主和武氏黨羽,唐睿宗復位,立隆基為皇太子,力士參與謀劃有功,擢升朝散大夫、內給事。先天元年(712年),力士協助玄宗又發動一次宮廷政變平亂,遷銀青光祿大夫,行內侍正員。開元初(714年)加封右監門衛將軍,知內侍省事玄宗寵信宦官,尤以力士為心腹。而考古發掘證實高力士身高一米七五左右,頗有度量、文武雙全、時行善事,侍奉玄宗,深受信任,掌握大權,並不是憑著一味的逢迎和巴結。而是雖身為宦官,卻能在關鍵時刻對唐玄宗起到政治上的有力幫助和情感上的傾心關懷。 高力士雖為閹人,卻有非凡的政治眼光和決斷性格,「善於騎射,一發而中,三軍心服」,確實頗有大將之風。自此,力士權傾朝野,據《唐故開封儀同三司兼內侍兼贈揚州大都督陪葬泰陵高公神道碑並序》記敘:由於唐玄宗「恩遇特崇,功卿宰臣,因以決事」,但高力士則「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驕,順而不諛,諫而不犯。(進)王言而有度,持國柄而無權。近無閑言,遠無橫議。君子曰:此所謂事君之美也」這一段話對高力士的評價雖有過譽之詞,但記述也清楚地說明玄宗對高力士非常器重,朝廷內外的公卿大臣很尊重他的意見,力士因之常常參與國家大事的決策並能直接向皇帝提議。天寶初(742年),加封力士為冠軍大將軍、右監門衛大將軍、進封渤海郡公。七年,加封力士驃騎大將軍,其家產富有非王侯能比。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安史之亂陷兩京,力士兵隨玄宗入蜀,行至馬嵬坡,將士嘩變,殺楊國忠,並脅迫玄宗殺楊貴妃,玄宗猶豫不決,力士力勸玄宗而縊殺之。(一說設計幫助貴妃逃亡海外)至成都後,力士因有功受封齊國公。天寶十五年(756年)肅宗稱帝,改為至德元年。後力士隨玄宗還京,加開府儀同三司,封賞五百戶。上元元年(760年),力士被誣流放巫州。寶應元年(762年),唐代宗即位,力士遇赦還京,歸至朗州,知悉玄宗上皇駕崩,力士面朝北哀慟嘔血而卒。代宗復其原官職,並贈封揚州大都督,陪葬唐玄宗泰陵。
Ⅹ 高力士是電白人還是高州人
高力士(684~762年)唐玄宗時當權宦官。潘州(今廣東高州)人,本姓馮。武則天聖歷元年(698年)嶺南討擊使李千里獻其入宮中,武則天留侍左右。後被逐,宦官高延福收為養子,故冒姓高。與武三思交結,遂復入官,性謹密,善傳詔令,授宮闈丞。唐玄宗為藩王時,他傾心奉結,參與宮廷政變。玄宗即位,高力士成為玄宗身邊寵臣,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高仙芝、宇文融、王珙皆附結他而取將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