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學好文言文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二、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比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沛公的侍衛樊噲。「者也」是語尾助詞,不譯。
「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補出省略了的語句。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弧。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後置句、定語後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澤有關文字。如「波瀾不驚」,可活澤成「(湖面)風平浪靜」。
古文翻譯口訣
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題,搜集信息,由段到句,從句到詞,
全都理解,連貫一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
照顧前文,聯系後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系緊密。
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弧,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
"吾""余"為我,"爾""汝"為你。省略倒裝,都有規律。
實詞虛詞,隨文釋義,敏化語感,因句而異。
譯完之後,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
句子流暢,再行擱筆。
http://bojue.nease.net/study/news/wenyanwen.htm
Ⅱ 怎樣學好文言文(具體)
知乎用戶 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
248 人贊同
說說我的野路子
家中祖上七輩都是醫生,家裡幾乎沒有別的書,除了民國前線裝的醫書,就是解放後的印刷體醫書。打認識漢字起,就開始看繁體字。
也不知道是幾歲的時候,突然發現家裡一本《本草綱目》裡面竟然有許多故事和各種腦洞大開的東東(是的,有故事,並且故事非常引人入勝誰看誰知道啊!)(腦洞大開的比如說人屎、露水、鍋底黑都是葯)——既然這么有趣,中間還穿插了故事可看啊!終於不用無聊地看那本《赤腳醫生手冊》的插圖了啊!
當然,剛開始也是連蒙帶猜的看,不過沒關系啊,看故事梗概就可以了啊!
後來,又發現《醫宗金鑒》里有煉丹的工序和工藝啊!什麼太乙紫金錠、紅升丹、白降丹……好神奇的有不有。於是天天抱著厚厚的《醫宗金鑒》翻來覆去地看,一度被我老爸認為我要學醫。再後來我爸發現我的注意力終於放在了《二十四史》上。是的,我喜歡看古裝劇,但是有一次偶然發現某個驚心動魄的橋段他喵就是活生生地抄襲《三國志》,於是乾脆就舍了粗製濫造的電視劇,醉心於史書中,不再把時間浪費在無聊的電視劇上。此間,還陸續看了《聊齋志異》、《鏡花緣》、《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官場現形記》、《西遊記》、《水滸傳》、多本唐朝志怪小說,反正怎麼好看怎麼來,什麼有趣就看什麼。
高三的時候的文言文,多取材於正史中的人物傳記,所以每次做文言文的感觀就是:嗯,這個故事看過,那麼……直接進入做題環節吧
……
就這么順順當當的入了大學學他瞄的管理科學與工程,從此就和古漢語絕了緣。然鵝,一個晴朗的下午,偶然在學校破舊的藏書中翻到一本《佛說無量壽經》,然後呆若木雞!佛法的大門一下子就打開了。當時周圍也沒個出家人請教,上網看別人的講解吧,總覺得那都是二手信息,難免夾雜了私貨。從做論文的角度說,第一手資料才是最珍貴的。出於這種樸素的想法,乾脆網上下了個《乾隆大藏經》,決心通讀一下所有的佛經先!於是乎就每天從六點鍾起床閱讀佛經,直到晚上十二點宿舍滅燈。從阿含、本緣、般若,華嚴,到中觀、毘曇,讀得昏天地暗日月無光。這個狀態一直持續到工作後幾年。終於,絕大多數佛經都讀過了一遍後。最大的感受就是好多地方不太懂啊!痛定思痛,毅然決然從中挑選自己喜歡的唯識,從《百法明門論》、《六門教授習定論》、《大乘五蘊論》、《唯識二十頌》、《唯識三十頌》等一類簡短的論背誦起,接著開始通讀一身六足論等對法一類大部頭,到後來的《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成唯識論述記》、《大乘法苑義林章》、《辨中邊論述記》等。大概的路數就是先誦,讀得溜熟了,就開始背。背熟了,就開始自己句讀、分段和科判。科判熟悉了,就開始嘗試校對和整理、編輯、翻譯、注釋、揣摩、研習、講解、闡釋。
總之一句,喜歡,然後不計時間地投入,玩味、沉溺其中,直至爛熟。
Ⅲ 怎樣學好文言文
古語雲:授人以魚,只供一飯。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學知識,更要學方法。清華網校的學習方法欄目由清華附中名師結合多年教學經驗和附中優秀學生學習心得組成,以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為目的,使學生在學習中能夠事半功倍。
雖然文言文不是現實中的語言,今天的學習和生活中都已不再使用,但它是現代文的源 泉,還在以各種方式影響著我們現在使用的語言。所以,要學好現代文,必須有堅實的文言 基礎。
1.掌握基本知識結構
文言文大體上可以分為詞和句。詞可以分為實詞和虛詞兩大類。其中,實詞又可以分為五類:①單音詞和雙音詞。文言文以單音詞居多,現代漢語以雙音詞居多。如「妻子」一詞在現代文中是一個雙音詞,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則是兩個單音詞,是指老婆和孩子。②古今異義。包括同義擴大、詞義縮小、詞義轉移、感情色彩改變和名稱說法改變等。③一詞多義。如「引」字,本義為開弓,引申義有五種之多:延長、伸長;拖、拉;引導、帶領;拿、引用;後退、退卻。④通假。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其基本規律是「同音代替」。⑤詞類活用。包括:名詞活用作狀語;名詞活用作動詞;形容詞作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使動用法、能動用法、意動用法和為動用法。 句也可分為五大類: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固定句式。其中倒裝句又可分為主謂倒裝句、動賓倒裝句、賓語後置句和狀語後置句。
2.斷句
古人寫文章,沒有標點符號,因此,如何斷句直接影響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正確斷句,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要准確把握文言文的基礎知識,理解關鍵的詞語,判斷清楚詞與詞之間的關系。其次,要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識。如人名、地名、官職名等的表達方法,委婉、避諱的行文習慣等。第三,掌握文中對話、轉述、引用的一些規律等。如文中常以「曰」、 「雲」、「謂」等詞語作為引用、轉述內容前的標志。第四,根據常用於句首、句尾的詞語來判斷。如常用於句首的詞有蓋、夫、是時、後、既而、然且、然則、公、竊、寡人等詞。
常用於句尾的有與、邪、乎、哉等語氣助詞和奈何、也夫、矣哉、雲爾、雲雲等復音虛詞。 還有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嘻等等。第五,還可以根據句中 常見的慣用詞語來斷句。如表示序數和表示順序的詞語,表示疑問的詞語。此外,還可以根 據常用句式、固定句式或修辭手法來斷句。
3.掌握正確的翻譯方法
人們通常以「信、達、雅」作為衡量一篇譯文好壞的標准,文言文的翻譯也是如此。好 的譯文能夠將一篇文章在另一種語言環境中真實、完美地再現出來。如果將一篇寓意深刻、 很有文採的文章翻譯得乾巴生硬,或艱澀難懂,就沒有完全達到翻譯的目的,同時也歪曲了 原作。可見,翻譯不僅是文言文綜合水平的體現,也反映出譯者的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忠 實原作、字字敲定、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是翻譯文言文時應遵循的總原則。具體來說,翻 譯時要注意以下幾點:①補充省略的部分。原文中省略的部分,如謂語、主語、賓語等,要 視情況補充完整。②調整語序。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裝句,如謂語前置、賓語前置、定語後置 等,都與現代漢語的語序不同,翻譯時應調整過來。③適當增減。有些文言文的語句,非常 精練,言簡意豐,翻譯時應做適當擴充,以充分表達原文的意思。相反,有的文章為增加氣 勢,強化效果,故意用一串有同樣意思而說法不同的句子,這時,翻譯就要合並凝縮。此外, 還要注意句子的語氣、句子間的關系、修辭手法等,翻譯時要完整貼切地表達出來。
4.多讀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多讀,尤其是反復誦讀。是學好文言文的法寶,脫離語言環境,乾巴巴地去記一些語法規則是很難達到效果的,最好是在閱讀過程中,掌握詞語 的用法及重要的語法現象。多讀可以鞏固加深課堂所學的知識,培養語感,以達到能夠熟練 閱讀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放聲的反復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功之一,它可以使我們對文 言文有豐富的感性知識。而且,古代的作品很講究內在的韻律和節奏,反復閱讀可以充分地領略古文的音樂美,增加學習的興趣。
Ⅳ 怎麼學好文言文初中
1、課內文言文首先把課內的課文弄清弄懂,在學習課內文言文中最基本的是課下的注釋還有通篇解釋時不懂的字詞意思或者語法,做到最起碼能夠把整篇文章完整的翻譯成現代語言,即大家能懂得意思。其次,在初學文言文階段,文言文對我們而言如同一門外語,我們不了解的很多,這時需要我們要有一種較真的精神,具體到每一個字都弄明白它的意思或者作用。另外,多讀課文。「書讀百遍,其意自現」,起初不明白的,多讀幾遍意思慢慢就明白了,在讀的時候注意怎麼斷句,培養自己的語感。在判斷如何斷句的時候,它的意思大概就浮現眼前了。課內文言文要做到熟練,對文中的字、詞、語法、作用做到印象深刻,自己課下做好總結,即同一個詞它的作用遇到過多少個,分別是什麼,根據課文記住例子。2、課外文言文課外文言文起一個拓展的作用。在起初接觸文言文時,由於缺乏對字、詞意思、詞類活用等作用以及語法的了解,起初學生讀不懂很正常,這需要一個知識積累的過程,就像學生開始學習英語一樣,從開始的不懂到後來的熟練,都需要經歷一段知識積累的過程。課外文言文的擴充,是在課內文言文的基礎上,讓學生能夠接觸到同一字、詞更多不同的意思和用法,擴充學生的知識庫。3、准備好古漢語詞典在學習文言文,或者自己看文言文的時候,希望學生養成一個習慣:古漢語詞典不離身。在看文言文時,遇到不懂的就去翻詞典,在看詞典的時候,養成一個習慣,把它的每一個意思看一個遍。同時有例句的,試著自己根據它給出的詞義,能不能看懂例句的意思。 好習慣的養成古漢語詞典不離身—養成查詞典的習慣 多動腦—思考它在文中屬於詞典解釋中哪個意思,可以一一套入嘗試翻譯對不對。 多動嘴—不明白的句子,不知道怎麼斷句的句子,發聲讀出來,看看怎樣斷句合理。 多動手—查詞典以及注意看懂後把詞典上遇到的幾個比較基本的,比較常見的意思記在這篇文章旁邊,最好配有例句。保存好這份資料。 資料的收集—把文言文做過的資料都放在一起,為復習做好准備。
Ⅳ 怎樣學好文言文
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文言文試題是高考的重頭戲,有的同學經常會問,平時如何學好文言文才不至於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認為能注意以下幾點,學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沒什麼問題了。
第一,要有相關的歷史知識。常言說,文史不分家。每個人都是生活在一個時代里的,這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必定會對他產生影響。所以,我們只有了解了這個人所處的時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內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國強大,但楚王「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先疏遠屈原,後把他流放汨羅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實現,投江而死。了解了這段歷史,我們在理解《離騷》時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備相關的文化常識。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並且有許多內容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地演變。如姓名和稱謂,官職和科舉,地理常識,宗法禮俗,服飾和器物,歷法和刑法,古籍注釋體例等八個方面所涉及的內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別。這些內容雖然不需要學生全部掌握,但平時學習中遇到的也應積累下來作為自己的知識儲備,以便在文言文學習和考試中隨時調用。
第三,學會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們生活在當今社會,面對災難,會團結一心,眾志成城;面對丑惡,會抨擊、鞭撻;我們會同心抵禦外辱。其實這種思想感情是一脈相承的。面對外辱,文天祥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對百姓的困苦,杜甫寫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所以我們在學習古文時,應善於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對比聯想,從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確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實質。
第四,把握課本,扎實文言文基礎。平時的文言文學習,一定要熟練掌握課本中所出現的知識點: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異讀字。②詞義,包括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復句。
第五,在學習一篇文言文中應做到如下幾點:首先,整體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其次,在整體把握課文上落實對段的理解;再次,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聯繫上下文進一步理解詞句;最後,在前三個條件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總之,平時的學習能做到以上幾點就會為高考打下堅實的基礎。
回答者:yyfreeliang - 護國法師 十五級 2-3 11:44
文言,指五四以前通用的以古漢語為基礎的書面語。文言文,是指用文言寫成的文章。
教育部2000年頒布的新語文教材中,高一文言文的比重上升到50%,高考語文試卷中文言文的份量也在不斷加大。這的確給我們的學習帶來很大的困難,學生因此而產生畏難情緒。其實,學好文言文並非難事,只要從以下兩方面做起:
一、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1、反復誦讀。宋代朱熹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古人是聰明的,幼童入學,老師並不多講理論,而是讓其一遍一遍、踏踏實實地去將看上去一字不通的《三字經》、「四書」、「五經」等背得爛熟於心,文章的意思也自然明白了。著名文學評論家、小說家李國濤先生說:「中國古詩古文是不能不背的。當時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說。」郭沫若老先生也說,「兒時背下的書,像一個大冰山,入了肚子,隨年齡增大,它會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大財富了。」由此可見,學習文言文最簡單快捷的方法就是多讀多誦,然後就能達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境界了。
2、字詞積累。學習文言文就像學習外語一樣,沒有足夠的詞彙量,一切都是空中樓閣,紙上談兵,所以字詞積累是學好文言文的基礎。字詞積累分兩大類:實詞積累和虛詞積累。相比較而言,實詞又好記一些,而虛詞是難點,因為文言虛詞意義較抽象,使用頻率高,用法靈活多樣。這時用一些靈活巧妙的方法也不難記憶。例如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中一共有23處用到「而」這個虛詞,我們可將其用法歸納為五種,就比較好記了。
①「溪深而魚肥」,表示並列關系;
②「日出而林霏開」,表示承接關系;
③「雜然而前陳者」,表示修飾關系;
④「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表示遞進關系。
⑤「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表示轉折關系。
3、語法歸納。一篇文言文中,通假活用、前置後置、古今異義等弄得學生暈頭轉向,怎麼辦?我們不如用歸納法將它們分類總結,可畫一簡表,將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疑問句、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變式句分門別類標在表中,這樣一目瞭然,記憶起來就很容易了。
二、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
1、喜愛文言,培養興趣。有些同學抱怨我們今天不用文言文,幹嘛去學「之乎者也」?此言差矣:首先文言文是我國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載形式。無論是醫學、數學、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寫成,流傳至今。文言文是淵源流長的瑰麗財富,我們不懂它,又如何領略中國文化的古典深厚,搏大精妙呢? 其次,現代漢語中的成語和典故絕大部分來自文言文。例如:緣木求魚(盂子·粱惠王上)、遠交近攻(《戰國策,秦策三》)、因噎廢食(《呂氏春秋·盪兵》)、平易近人(《史記·魯周公世家》)……這些膾炙人口、詞簡意達的成語皆來自文言文,更不必說「事後諸葛亮」、「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樣的典故了。再次,文言文中蘊含豐富的生活哲理,既能陶冶我們的情操,又能指導我們如何為人處世:《鄒忌諷齊王納諫》告訴我們對於別人的贊美要頭腦冷靜,仔細分析;而《諫太宗十思疏》則告誡我們要「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文言文的益處遠遠不只這些,「學習的最好刺激,乃對所學材料的舉,」,只有從心底里喜歡上了文言文,才能學好它。
2、克服懶惰,「勤」字當頭。「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習的苦和勤在學習文言文上尤為突出,磊量的文章要全篇背誦,密密麻麻的注釋要一一背會,頻頻出現的語法要條條掌握,沒有「勤」是斷然不行的,學習文言文最大的敵人是懶惰,只有勤背勤記勤寫的同學才能學好它。
怎麼樣,這樣一座寶庫——文言文,你去開掘,只要做到以上兩方面,文言文其實並不難學,不是嗎
Ⅵ 怎樣學好文言文
閱讀水平的提高並非靠一*之功,文言文閱讀尤其如此。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依靠平時的由一時的積累,並善於在閱讀中熟練地運用。
不少人學習文言文只滿足於掃清文字障礙,認為老師已講清楚,自己也明白,這就夠了。老師一篇一篇地講,學生一篇一篇地學。等到過了一年半載,就一篇也不記得了。這種學習方法是極不可取的。因此學習文言文的第一就是要積累。
積累離不開背誦。把文言文中的若乾重要篇章熟記在心,文言的實詞的意義、虛詞的運用、各種句式的變化等也就已經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過背誦可以學到古代名篇的構思立意、布局謀篇、語言修辭等方面的要義,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那麼,需要背誦多少篇章呢?新修訂的《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己有明確規定,「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理解詞語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這「一定數量」,在大綱中規定為《蜀道難》、《聲聲慢》、《長亭送別》等詩詞曲50首,《勸學》、《蘭亭集序》、《赤壁賦》等古文20篇(段)。這些是對每一位高中生的最起碼的要求。隨著誦讀篇目數量的增加,你對文言的語言感知能力也會越來越強,文言的閱讀水平也就會越來越高。背誦就是學習文言文的地基,這是提高文言文閱讀水平的根本途徑,除此以外,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Ⅶ 怎樣學好文言文
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1、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學習好文言文首要任務是多讀書,遍觀典籍,熟閱經史。
2、准備筆記本,一些重點詞彙的解釋務必隨時札記。
3、攫取古代文章中經典的語句背誦【不必通篇背誦】,在自己的文章中先旁徵博引,逐漸融會貫通。
學好文言文之前,需要了解文言文的由來。1911年辛亥革命後,文學兩極而行;五四運動後,愈演愈烈;文言文與白話文的區分即在於此。學習好文言文鄙人歸納了一些平時的感受,冀望有用。
文言文和白話文的區別在於前者晦澀難懂、佶屈聱牙,後者通俗易懂,便於理解。致力於學好文言文即不能將眼界局限於語文書本中所編排的文章。博曉古今,可立一家之說。學貫中西,或成經國之才。
Ⅷ 怎樣才能輕松學好文言文
1、多朗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朗讀培養語感,朗讀時要注意正確的停頓。
2、弄清楚一些基本的文言句式的含義。如判斷句:「……者,……也」(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再如省略句:主語省略、位於省略、賓語省略……
3、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如實詞「愛」、「安」、「被」、「本」、「倍」、「本」、「鄙」……我上高中時有120個文言實詞,掌握這些,就沒什麼難的了。當然,還有18個文言虛詞:而、乎、乃、其、因、且、若、所、為、焉、也、以、於、與、則、者、之。
4、正確調整倒裝句的語序。注意詞類活用。
5、名篇、名句熟練背誦。
Ⅸ 怎麼學好文言文
1 怎樣學好文言文的文章
文言文學習方法
雖然文言文不是現實中的語言,今天的學習和生活中都已不再使用,但它是現代文的源泉,還在以各種方式影響著我們現在使用的語言.所以,要學好現代文,必須有堅實的文言基礎.
1.掌握基本知識結構
文言文大體上可以分為詞和句.詞可以分為實詞和虛詞兩大類.其中,實詞又可以分為五類:①單音詞和雙音詞.文言文以單音詞居多,現代漢語以雙音詞居多.如「妻子」一詞在現代文中是一個雙音詞,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則是兩個單音詞,是指老婆和孩子.②古今異義.包括同義擴大、詞義縮小、詞義轉移、感情色彩改變和名稱說法改變等.③一詞多義.如「引」字,本義為開弓,引申義有五種之多:延長、伸長;拖、拉;引導、帶領;拿、引用;後退、退卻.④通假.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其基本規律是「同音代替」.⑤詞類活用.包括:名詞活用作狀語;名詞活用作動詞;形容詞作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使動用法、能動用法、意動用法和為動用法. 句也可分為五大類: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固定句式.其中倒裝句又可分為主謂倒裝句、動賓倒裝句、賓語後置句和狀語後置句.
2.斷句
古人寫文章,沒有標點符號,因此,如何斷句直接影響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正確斷句,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要准確把握文言文的基礎知識,理解關鍵的詞語,判斷清楚詞與詞之間的關系.其次,要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識.如人名、地名、官職名等的表達方法,委婉、避諱的行文習慣等.第三,掌握文中對話、轉述、引用的一些規律等.如文中常以「曰」、「雲」、「謂」等詞語作為引用、轉述內容前的標志.第四,根據常用於句首、句尾的詞語來判斷.如常用於句首的詞有蓋、夫、是時、後、既而、然且、然則、公、竊、寡人等詞.常用於句尾的有與、邪、乎、哉等語氣助詞和奈何、也夫、矣哉、雲爾、雲雲等復音虛詞.還有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嘻等等.第五,還可以根據句中常見的慣用詞語來斷句.如表示序數和表示順序的詞語,表示疑問的詞語.此外,還可以根據常用句式、固定句式或修辭手法來斷句.
3.掌握正確的翻譯方法
人們通常以「信、達、雅」作為衡量一篇譯文好壞的標准,文言文的翻譯也是如此.好的譯文能夠將一篇文章在另一種語言環境中真實、完美地再現出來.如果將一篇寓意深刻、很有文採的文章翻譯得乾巴生硬,或艱澀難懂,就沒有完全達到翻譯的目的,同時也歪曲了原作.可見,翻譯不僅是文言文綜合水平的體現,也反映出譯者的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 「忠實原作、字字敲定、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是翻譯文言文時應遵循的總原則.具體來說,翻譯時要注意以下幾點:①補充省略的部分.原文中省略的部分,如謂語、主語、賓語等,要視情況補充完整.②調整語序.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裝句,如謂語前置、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等,都與現代漢語的語序不同,翻譯時應調整過來.③適當增減.有些文言文的語句,非常精練,言簡意豐,翻譯時應做適當擴充,以充分表達原文的意思.相反,有的文章為增加氣勢,強化效果,故意用一串有同樣意思而說法不同的句子,這時,翻譯就要合並凝縮.此外,還要注意句子的語氣、句子間的關系、修辭手法等,翻譯時要完整貼切地表達出來.
4.多讀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多讀,尤其是反復誦讀.是學好文言文的法寶,脫離語言環境,乾巴巴地去記一些語法規則是很難達到效果的,最好是在閱讀過程中,掌握詞語的用法及重要的語法現象.多讀可以鞏固加深課堂所學的知識,培養語感,以達到能夠熟練閱讀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放聲的反復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功之一,它可以使我們對文言文有豐富的感性知識.而且,古代的作品很講究內在的韻律和節奏,反復閱讀可以充分地領略古文的音樂美,增加學習的興趣.
2 怎麼學好文言文
思路分析]
閱讀文言文有三難:字音、詞義、句意.
字音,指生僻字多,同一字古今讀音不同,一字多音現象較多.詞義,即有不少詞是一詞多義.例如,「說」讀shuō時,有當說、說明講,如「請說之」(《公輸》).有當說法、主張講,如「百聽細說」(《鴻門宴》).有指文體的一種,如《捕蛇者說》.「說」讀shuì時,當游說、勸說講,如「蘇秦以連橫說秦」.「說」讀yuè時,當高興講,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的詞古今意義不同,如「貨」在古文中除作「財物、物資」講外,還當「出賣」講,如《聊齋志異·狼三則》中的「有屠人貨肉歸」.此外,名詞作動詞、形容詞用,同一字,既可能是虛詞,也可能是實詞,如「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垓下之圍》)的「顧」,當「看」講,是實詞;而「顧不如蜀鄙之僧戰」(《為學》)的「顧」,則當「都」講,是虛詞.虛詞的多種解釋,有的古漢語句子的詞序和現代漢語不同,句子中省略詞語現象較多……這就給正確理解句子的意思帶來了困難.
那麼,怎麼克服這些困難,順利閱讀文言文呢?
[解題過程]
一、要高聲誦讀.誦讀比默讀好,默讀容易遺漏字,又不易准確掌握字的讀音.高聲誦讀時,須「詳緩(仔細、從容)看字,仔細分明讀之.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朱子讀書法》)誦讀時,遇到不會讀的字要參照注釋或字典准確讀出聲來,一直讀到自然上口.
二、要用心思考.閱讀文言文,常常要藉助課本上的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句意.工具書中解釋一個詞往往有好幾個意思,選哪一個正確呢?這就要聯繫上下文反復推敲,用心思考.比如,「如」字一般有五個意思.①有「如果」的意思,即「要是」的意思(如不及早准備,恐不及).②有「然」的意思(「突如其來」).③有「如同」的意思(「如臨大敵」、「如魚得水」).④有「比得上,比不上」的意思(「耳聞不如目見」).⑤有「依照」、「順從」的意思(「如意算盤」).翻譯時要仔細思考,才能真正弄懂句子的意思.如果有弄不懂的字、詞、句,一定要在書上劃出來,做上記號,或記下來,再請教老師或同學.邊讀、邊想、邊記憶,次數多了,「不待解說,自曉其義」.
三、要歸納總結.閱讀文言文,要隨時記下多音字、多義詞和特殊句式.比如,《論語》中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是不怕人家不知道自己,只怕自己不知道人家.這句話中,「不己知」中的「己」字,提到了動詞前面,「不知人」的「人」卻沒有提前.由此,我們可以總結出一條規律:賓語要提前,得有條件,那就是必定在否定句、疑問句的情況下.另外,賓語必須是代詞,如果是普通名詞,那就不能提前.閱讀文言文,只要遇到一個字出現第二個讀音,一個詞出現第二種解釋,一個句式與現代漢語的結構不同,就要及時把它抄下來,加以歸納、整理.
閱讀文言文不僅僅是為了讀懂幾十篇文言文,還要學會從中吸取養料.即領會古文中的深刻思想含義,理解它的藝術手法.比如,讀了《愛蓮說》以後,應該想一想作者為什麼愛蓮?文章又是怎樣寫出蓮之美的?讀了《岳陽樓記》,要想一想「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在現在有什麼意義?還可以把幾篇文章中描寫的歷史人物(如信陵君和孟嘗君)加以比較、分析、評論.這樣做對進一步理解文章的思想意義、提高分析能力都是很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