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評價方法
一、 關注學生審美體驗,提高評價能力。
日本教育心理學家大橋正夫認為:「學生自我評價的心理學意義是自我教育,自我了解,培養獨立人格,根據自己確定的學習目標,做出自我評價,以自我修正來達到完善。」因此,我們不但注重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還兼顧同學、家長對被評價者的評價,尤其是學生的自評。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增強學生審美體驗,發展學生的個性,這就是要求老師在教學評價的過程中關注學生的點滴發現、點滴進步。如:教授人美版二年級《動物樂園》這一課,為了激發審美體驗和提高學生的藝術素質,整節課我採用一個以「大森林」沙盤為背景,將學生的自評貫穿在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中。從開始的「到動物樂園旅遊見聞的心情評述到「闖難關」的挑戰自評(「闖難關」要求學生比一比、摸一摸藝術家創作的泥塑作品,然後評一評藝術家泥塑動物與真實的動物有哪些不同?拆一拆、組一組教師發給各組的泥塑動物,自己試一試捏造一個自己喜歡的動物並在組內交流----介紹自己的作品,最後教師組織學生「送小動物回歸大森林」並向全班同學評一評自己泥塑動物的優點及不足之處。)通過教學情景的創設,不僅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提高審美評價能力,而且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發揮群體評價的作用,讓每個學生都參與評價。又如:教授人美版第五冊《會動的線條》一課,為了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線條的各種變化,教師組織全班學生開展一些有重點、有目的的體驗賞析活動,先後出示羅冠中的《江山如歌》和荷蘭畫家的《星光之夜》作品,為了增強學生對國畫和油畫中動感線條的審美體驗和賞析的目的性,教師鼓勵學生用手指空描畫家所畫的線條,並在組內交流一些自己的評價觀,有的學生認為《江山如歌》作品中的群山的線條很有動感,有高低變化------ 有的覺得《星光之夜》作品中表現的星空是用許多虛線圍成的螺旋形狀很有動感------ 當各組學生評價觀點基本交換後,教師再引導學生組際之間評價交流:畫家筆下的運用了多變的線條,這些線條使畫面產生了什麼樣的美感呢?通過自評和群體評價使學生深刻認識到線條的長短、方向、高低、疏密的豐富變化會使畫面更具動感。自評和組際的評價不僅增強了學生評價的准確性,而且擴展了學生審美視野,有助於藝術審美活動向更深層次探究下去。
二、 關注學生綜合能力,注重過程性評價。
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教一個人某門學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結果記下來,而是要叫他參與把知識建立起來的過程。」 也就是說,教學評價要注重學生的綜合能力的評價,注重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生參與時,各方面素質的評價。不僅應該有美術學科的知識和能力,還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審美情趣、態度習慣、興趣愛好、構思創意、探索能力等全面的綜合評價。我們應該從學生的作品中發現學生本質的有個性的東西,當然,很多時候並不是每個學生都能創作出具有特色、富有創意的作品來的,因此,更多的時候,對於學生某一階段的學習成果並不需要留到活動結束時進行集中的展示,我們應該從學生學習過程中去發現學生的繪畫熱情,提高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挖掘他們的創造力,保護孩子的個性特點。如:教學過程中教師一旦發現某個學生作品中的一個閃光點或學生的一次小小的成功,都可以請學生暫時停下手頭的活動進行欣賞評價,這樣做既滿足了學生表現的慾望,及時給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機會,從另一個側面來說,也能很好地激發其他同學的創作熱情,幫助他們創造出更好的藝術作品來。這樣看似隨機的成果展示,既能讓學生品嘗到成功帶來的喜悅,更能激勵學生更加自信地配合教師開展藝術課堂教學活動。
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的要求。關注學生綜合能力,注重的是過程的評價而不是結果的評價。因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特有的生長環境,個性的不同,成長環境的不同,表現出來的內在氣質也就存在差異。在美術課上,教師要盡量多的去給孩子創造更多的表現機會。又如:說的機會,演的機會,示範的機會。只要是孩子大膽的想像,哪怕提出怪異可笑的想法;孩子投入較高熱情去畫畫,哪怕最終的效果不是太好,教師都應給予充分的肯定性評價。只有這樣,孩子才能保持較高的熱情,在繪畫過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努力的過程就是學生素質發展的過程。教師關心的是學生學習的軌跡和改變情況,而不是最終的結果,綜合全面的評價能使學生認識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揚長避短,不斷發展,得到綜合全面的發展。
三、保護學生個性創作,量化審美評價標准。
卡羅-湯姆林森曾說過:「評價應該是永遠更好的幫助學生成長,這比把學生的錯誤進行歸類更重要。」 美術學科同其它學科不同,其評價准則比其它學科要模糊得多,沒有一定的量化標准。這就要求教師慎重的處理好量化的過程。由脫離學生實際的評價變為貼近學生生活評價,竭盡全力肯定學生進步,激勵學生成長,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及個性、人格的完善。如:美術學科與科學學科有著極大的區別。科技重視准確性,而繪畫可以用誇張、變形、想像等手法把自己內在的抽象的情感形象化。小學生由於自身知識的不足,經驗不豐富,理解能力不夠等因素在繪畫中表現出來的情況與事實有著很多的不相符之處。如果想在他們的繪畫中找出幾處科學性的錯誤,那幾乎是隨手可得:「貓和老鼠成了好朋友」 「小朋友們能到月亮上盪鞦韆,能像小鳥兒一樣在空中飛翔」 「太陽、月亮和星星拉起了手」等等。如果我們還自作聰明的用深入淺出的語句向孩子們解釋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可能的,什麼是不可能的,那麼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就成了一句空話。作為一位美術教師要有扎實的美術功底,更要有獨特的審美觀,應激發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創作欲,站在學生發展的角度來評價學生,盡量避免以成人的角度主觀、武斷的評價兒童作品,給那些具有自己獨特見解,獨特風格的畫給與充分的肯定,讓學生找到自信,找到思維飛揚的激情,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
四、把評價的權力還給學生,找准教師的角色定位
把評價的權利還給學生,教師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發揮「引路人」、「鋪路石」的作用,使評價真實客觀的反映學生的美術學習情況,發揮出激勵和導向的雙重作用。如:教授人美版第三冊《動物樂園》一課,為了檢測學生是否掌握泥塑動物的方法。教師以感悟、合作、審美、創新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進行評價,先摸一摸、評一評泥塑動物哪個地方塑造得最生動?再評一評老師設計的泥塑公雞怎麼樣?(教師出示一個半成品泥塑公雞范作。)老師是否表現出了它的驕傲?你有更好的辦法幫助老師設計完成一隻驕傲又神氣的泥塑公雞?角色互換的評價為學生搭建了實踐展示的平台,孩子們爭相評述自己的觀點,對教師的范作指出不足,提供改進方案,有的幫助老師為公雞設計高昂挺胸打鳴的動作,有的幫助老師為公雞裝飾美麗花紋綵衣……課堂上樂學氛圍高漲。把評價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師生的審美情感與價值觀得到共識、共享、共進,評價角色的互換不僅張揚學生的個性,而且讓學生學習美術的主動性、協作性、創作的靈性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
五、以學生發展為本,優化美術教學評價
1、作品展評
充分利用美術課結束前的5分鍾,展示學生藝術作品,引導學生參與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在班級設立「挑戰小畫家」藝術平台,學生可將自己課堂上或平時的得意作品貼在「挑戰小畫家」展示台上進行交流,參展者可以請全班同學當評委對他的藝術作品進行欣賞、做出評價(提出修改意見並說明理由),參展者再根據其他同學的評價意見和自己的切身感受進行二次創作,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提高。作品展評的過程可以全面地考查學生欣賞評述能力,互相學習各自的繪畫風格、繪畫技法及表現手法,還可以以點帶面提高班級整體的藝術水平。
2、藝術檔案夾
為了便於學生存放自己的作品,美術課上教師鼓勵每個學生自製一個富有個性的藝術檔案夾。對學生而言,用好這個「藝術檔案夾」,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當學生「藝術檔案夾」中的作品積累到一定數量之後,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藝術成果的規格、內容、色彩進行分類整理開設如「新發現」、「百花園」、「小巧手」等小欄目分門別類的存入「藝術檔案夾」。可以說,藝術單檔案夾的形成、積累、歸類過程也是使學生獲得喜悅感和成功感的過程。
② 怎樣進行美術評價
近術教育界有關進行美術教學評價的呼聲越來越高。因為評價是美術創作與美術鑒賞教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如果再不重視美術教學評價的話,就無法確保美術課程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在我國,2001年以來,隨著新美術課程標準的推行,美術教育評價是學校美術課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這一觀點已得到共識。但是,由於長期以來缺乏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因此,在美術教學評價觀、評價標准及評價方法等方面尚存在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對「寫實」評價標準的反思
以往,兒童美術創作的評價標準是依據20世紀中期,美國美術教育家羅恩菲德(V.Lowenfeld,1947)提出的「直線型」發展模式不制定。這與心理學家皮亞所主張的領域一般化發展理論一脈相傳,即用單一的發展路線來說明所有兒童的繪畫能力都應該向寫實方向發展。根據這一學說,在對兒童與青少年的美術作品進行評價時,寫實程度的高低將決定其美術成就的高低。
但到了20世紀80年代後期,隨著視覺認知研究的不斷發展,出現了新一輪有關兒童繪畫發展階段的研究,歐美國家的一些學者(Kindler&Darras,1998提出「多軸媒體表現及兒童繪畫能力發展的多元路徑」的學說(簡稱為:「多元路徑」發展學說),以此質疑「直線型」發展階段說。這一學說支持發展心理學研究中領域具體化發展的理論。其主要觀點可歸納如下:
其一,兒童繪畫發展並不單純表現為一個階段向另一個階段發展。不同的兒童或青少年在同一個階段的繪畫創作,往往表現出許多不同的風格。即使同一名兒童在同一個階段中,繪畫表現也是多樣的,從中反映出人類繪畫行為中的不同目的與需求。
其二,兒童繪畫發展受到人類生活中文化和社會的影響,即使共屬同樣的文化傳統,地區環境的因素也會影響兒童的認知及其繪畫表現。文化的因素將決定繪畫能力的發展。兒童從社會文化資源、日常生活中學習繪畫,大眾文化對兒童繪畫表現產生很大的影響。
其三,衡量兒童繪畫發展的指標並不能只依據寫實的再現程度。
為了探明現階段我國兒童繪畫發展的情況,2002年至2003年,筆者與《兒童美術心理發展的研究》項目組成以上海市幼兒園、小學、初中和高中學生為對象,開展了一項調查。這一調查結論支持上述「多元路徑」發展學說。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一些中學生借用文學表現方式來逃避繪畫表現。這是由於以往中小學繪畫教學的評價標準是依據「直線型」學說來設定的,教師肯定了寫實能力得以提高的學生,而輕易否定向其它表現方向發展的學生,致使這些學生逐漸喪失了美術表現的信心,其創作能力的發展就此停頓、甚至倒退。這充分說明評價標準的正確與否對兒童與青少年美術創作能力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二.美術教學評價的新觀點及方法
訪朗踅萄蘭勰諶蒞ū澩錚朗醮醋鰨┖腿現朗跫停┝椒矯媯荒芄舜聳П恕?/P>
訪朗醮醋饔肫蘭凼竅喔ㄏ喑傻模蘭凼敲朗醮醋髦蟹淺V匾囊換貳Q詿醋髯髕飯討興械淖暈倚拚涫稻褪且恢制蘭邸?/P>
紛髕菲分實母呦攏丶謨謁伎計分實母呦隆SΥ穎澩鎩⒅逗圖記傘⒏拍鈧緯扇矯嬤貧朗醮醋髕蘭郾曜肌M腹蘭郟萌嗣強雌頻矯朗醭飼楦瀉圖記桑幣采婕八伎薊疃ü行У鈉蘭廴糜泄馗鞣劍ㄐ姓人員、政治人物、家長等)清楚地看到,美術創作也涉及一種重要的思考能力?/P>
酚刪朗踅萄蘭叟嘌島蟮慕淌Ω菅C朗踅萄в胙朗躚暗氖導是榭鏨杓破蘭郾曜疾⑹凳┢蘭郟皇牆諧D2庋欏?/P>
國內外美術教育界普遍認為最有效的評價方式是檔案袋評價。運用檔案袋評價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每位學生的美術創作特色以及對特定美術作品的興趣,這對於具有鮮明個性特徵的美術學習無疑是最有效的評價方式之一。檔案袋評價方法不僅可以運用於美術創作活動中,也可以運用於美術鑒賞活動中。從學一自選的鑒賞內容以及採取書寫、繪畫、錄音、錄像等形式進行的美術批評中,可以清楚地反映出各自的美術鑒賞能力。
最近,國外美術教學界進一步提倡數位美術學習檔案袋評價方式。這一評價方式的最大優勢在於最效率。它可以清晰地顯示學生的美術成長歷程,並進行合理、系統的組織管理。數位美術學習檔案袋是儲存文體和數位作品的最佳方法,例如,雕塑作品(拍成照片輸入)、動畫作品、多媒體作品等,從而解決了文體美術學習檔案袋無法收入文體作品和動畫作品的難題。利用磁碟的大容量空間,數位美術學習檔案袋突破空間的局限,充分展現出每位學生的美術學習過程與成果。
三.美術教學評價的展望
真實的評價,最終目標在於促進學生透過美術教學活動,達到成就標准。鑒於美術教學的特殊性,採用科學主義的評價方法難於實施評價,應進一步借鑒艾斯納(1993)所提出「教學批評和教學鑒賞」等注重學生在美術學習環境中的表現行為及學習結果的表現性評價模式,開發出各類美術活動相對應的評價工具,並運用於課堂教學實踐,以提高美術教學評價的信度和效度,促進美術課程的發展。今後,筆者與項目組成員將進一步深入開展美術教學評價的研究,開發有效的評價工具,使學生通過美術教學評價,提高美術學習的品質,同時也讓各界人士通過美術教學評價全面了解美術教學的成果,從而確保美術課程在學校教學系統中的應有地位
③ 美術評價作業有哪些研究方法
1,.優化作品評價:在作業評價的環節中,用我的面部表情「」「」「」「」「」等評價作品的方式來代替傳統「A,B,C」的等級評價方式,並把這些表情畫在學生作品中最與眾不同並值得一提的地方。老師喜怒哀樂的臉是種有趣並富有人情味的評價方式,在教學活動中深受學生們的歡迎,大大滿足了學生的成就感。每個表情代表作品中表現優秀的一個方面和需要努力的地方,每一個表情都是對學生的表現作出的評價。5、立體動態化評價:通過建立「成長記錄袋」的方式,收集起記錄學生成長與進步的一件件實物,一幅幅作品,最滿意的作業、失敗的作品、自畫像、與各科學習相關的資料、小製作、學習感受、家長反饋卡、小組評議等,讓學生體會自己的進步。而「作品集」、學習成果展覽更是從情感、態度、能力等多方面展示學生的成績,反映學生在達到目標過程中付出的努力與進步。有效的美術課堂教學評價,它涵蓋了教學的整個過程,囊括教學前的扎實准備,即時的教學評價在整個過程起到催化劑的作用。只要老師多一份寬容、多一點等待,多一些發自內心的、真誠的、恰當的課堂評價,多一些充滿人文關懷、飽含智慧與幽默、富有情趣的評價,就能使學生充滿自信投入學習,使學生暢所欲言,使學生在寬松的環境下集思廣益、獲得靈感,使課堂氣氛變得更加和諧。同時,更能有效地提高美術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把美術課堂教學帶入一個嶄新的天地。2.關注學習過程,注重評價的多維性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還要關注學生求知、探究和努力的過程,注重鼓勵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評價,開展自評、互評活動。同時教師要注重幫助學生自我認識,自我教育,促進學生主動、全面的發展,體現教師評價的目的是為了改進,而不是為了甄別,體現以多維性和多級性的教學評價方式促進學生發展的現代評價觀。1、肯定性評價美術課堂中的評價就是在教育孩子怎樣做最好,肯定孩子的方法、能力等等,所以一定要有肯定性。不能模稜兩可,否則這樣的評價孩子不知道該怎麼取捨。否定的評價容易打擊孩子的積極性,因此使用時一定要委婉,因此盡量多鼓勵,少批評。當然不是說不批評,必要的批評也是給孩子指明方向的。肯定優點就是放大優點,讓缺點自動萎縮。2、肢體語言評價:教師以滿腔的熱情、飽滿的精神,對學生一個微笑、一個眼神、一個豎起大拇指的贊許、拍拍肩膀的激勵、握握手的感激成為教師教育智慧和能力的一種表現。這種評價,簡便、直接、有效,對學生的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3、技巧性評價教師注重以多樣的評價方法和技巧,滿足學生求新求異的心理,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創造獲得鼓勵和成功的機會,發揮了評價的促進功能,有利於激發學生進一步參與學習和評價活動的興趣。⑴我在執教《我心中的太陽》一課時,首先營造了很寬松的作畫氛圍,孩子們興趣很濃,表現得無拘無束,有的學生創作出扎小辮的太陽,有的帶帽子,有的瞪著大大的眼睛,有的穿著五顏六色的衣服……充滿了兒童特有的氣息。他們表現的就是自己內心的感受,我們可能會看不懂,不理解,甚至無法定出高低。學生將完成的作品張貼在作業展示台上,然後提問,一是:「你認為哪位同學畫的太陽既神奇又美麗?」這個問題是讓學生自己做老師,從自己的審美角度去分析、評價自己或他人的作品,發現創造的價值。其評述是對別人作品的一種全新詮釋,也是一次口頭的二度創作,既能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發展審美能力,又能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並且提高他們對美的鑒賞能力,使繪畫者發現嶄新的角度。二是:「說說自己的小太陽有多美麗和可愛。」這個問題我提供給動手能力相對落後一些的學生,讓他進行自我評價,說說自己為什麼喜歡這樣去表現太陽。通過學生說,教師知道他們的所思所想,以便教師能夠了解他們繪畫時的心理過程,以引導其心理向健康的方面發展,使作品的客觀評價闡發出深刻的內涵,為學生的人格發展奠定基礎。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積極地參與,從中可以認識自己的價值所在。⑵同桌間交換作業,先對對方的美術作業在心裡作一個大致的評估,並找出對方作業中的優、缺點,教師適當選出幾幅有代表性作業在課堂的小結部分進行交流。這樣的作業評價方法能使學生在過了關注個體差異,注重評價結果的激勵性具有激勵性評價是培養和保護學生創新思維的條件,只有在寬松、愉悅、不斷獲得鼓勵的環境中,學生的思維才會變得活躍。教學中,教師關注個體差異,用鼓勵性的語言,贊揚學生的每一次成功,及時抓住學生稍縱即逝的新奇、獨特的想法,給予贊揚,讓學生產生成功的體驗,激勵學生不斷追求成功,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以發展,讓學生從內心體驗成功,產生學習的動力。《美術課程標准》中提到:評價要鼓勵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特點提高學習美術的興趣和能力。我在美術教學評價中,注重評價結果的激勵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敢於創新和勇於發展個性。在上《秋天來了》一課時,我以「秋天的禮物」作為整堂課激勵學生的評價手段。課上只要善於傾聽或者積極發言、補充的,畫的有創意、構圖飽滿、色彩運用恰當的,都能獲得一件老師准備的秋天的禮物:一片紅色的楓葉、一朵黃色的菊花、一支金色的麥穗、一隻誘人的蘋果……這種生動富有激勵性的評價給學生美好的遐想,既激發了他們表達與交流的慾望,又給他們一種藝術的享受,還再一次突現秋天景物的特點,可謂生動有效,拉近了評價者和被評價者之間的距離。把「小老師癮」的同時,提高學習美術的興趣,加深對本堂課教學要求的理解4.尊重個性差異,注重情感的評價教師注重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關注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學生的心理需求,從多個角度,以發展的眼光來評價學生,充分肯定他們所取得的點滴進步,激發他們的自信心,使之獲得「我也行」的情感體驗。杜威曾說過:「每一個兒童來到學校的時候,除了懷有獲得知識的願望外,還帶來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怎樣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感知教師的期望和評價,從而去充滿熱情地學習呢?我在執教《我們的雙手會表演》一課時,先帶領大家玩了手形游戲,用手變出小孔雀、小狗、小兔子等動物。這時,一位男孩子舉手說道:「手指不僅可以做游戲,還可以傳遞信息,如一至十的數字、OK等手勢,中國人拜年時做的恭喜的手勢。」說著,他還淘氣地做了個「V」的手勢。在場的聽課教師無不為小男孩的精彩發言而暗暗喝彩。我緊緊抓住這一契機,表揚了這位學生,並即興帶領大家來做一做相關手勢。小男孩看了看老師,興奮的坐下,眼神中充滿了自豪的表情。《美術課程標准》指出:「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人文性在本質上強調人的情感、人的體驗。美術課以畫為載體,承載人的情與意,是學生、教師二者感情碰撞的空間,是一個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④ 美術課程標准》提出的一些具體的評價方式是什麼談談你對這些評價方式的看法。
一、 關注學生審美體驗,提高評價能力。
日本教育心理學家大橋正夫認為:「學生自我評價的心理學意義是自我教育,自我了解,培養獨立人格,根據自己確定的學習目標,做出自我評價,以自我修正來達到完善。」因此,我們不但注重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還兼顧同學、家長對被評價者的評價,尤其是學生的自評。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增強學生審美體驗,發展學生的個性,這就是要求老師在教學評價的過程中關注學生的點滴發現、點滴進步。如:教授人美版二年級《動物樂園》這一課,為了激發審美體驗和提高學生的藝術素質,整節課我採用一個以「大森林」沙盤為背景,將學生的自評貫穿在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中。從開始的「到動物樂園旅遊見聞的心情評述到「闖難關」的挑戰自評(「闖難關」要求學生比一比、摸一摸藝術家創作的泥塑作品,然後評一評藝術家泥塑動物與真實的動物有哪些不同?拆一拆、組一組教師發給各組的泥塑動物,自己試一試捏造一個自己喜歡的動物並在組內交流----介紹自己的作品,最後教師組織學生「送小動物回歸大森林」並向全班同學評一評自己泥塑動物的優點及不足之處。)通過教學情景的創設,不僅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提高審美評價能力,而且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發揮群體評價的作用,讓每個學生都參與評價。又如:教授人美版第五冊《會動的線條》一課,為了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線條的各種變化,教師組織全班學生開展一些有重點、有目的的體驗賞析活動,先後出示羅冠中的《江山如歌》和荷蘭畫家的《星光之夜》作品,為了增強學生對國畫和油畫中動感線條的審美體驗和賞析的目的性,教師鼓勵學生用手指空描畫家所畫的線條,並在組內交流一些自己的評價觀,有的學生認為《江山如歌》作品中的群山的線條很有動感,有高低變化------ 有的覺得《星光之夜》作品中表現的星空是用許多虛線圍成的螺旋形狀很有動感------ 當各組學生評價觀點基本交換後,教師再引導學生組際之間評價交流:畫家筆下的運用了多變的線條,這些線條使畫面產生了什麼樣的美感呢?通過自評和群體評價使學生深刻認識到線條的長短、方向、高低、疏密的豐富變化會使畫面更具動感。自評和組際的評價不僅增強了學生評價的准確性,而且擴展了學生審美視野,有助於藝術審美活動向更深層次探究下去。
二、 關注學生綜合能力,注重過程性評價。
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教一個人某門學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結果記下來,而是要叫他參與把知識建立起來的過程。」 也就是說,教學評價要注重學生的綜合能力的評價,注重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生參與時,各方面素質的評價。不僅應該有美術學科的知識和能力,還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審美情趣、態度習慣、興趣愛好、構思創意、探索能力等全面的綜合評價。我們應該從學生的作品中發現學生本質的有個性的東西,當然,很多時候並不是每個學生都能創作出具有特色、富有創意的作品來的,因此,更多的時候,對於學生某一階段的學習成果並不需要留到活動結束時進行集中的展示,我們應該從學生學習過程中去發現學生的繪畫熱情,提高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挖掘他們的創造力,保護孩子的個性特點。如:教學過程中教師一旦發現某個學生作品中的一個閃光點或學生的一次小小的成功,都可以請學生暫時停下手頭的活動進行欣賞評價,這樣做既滿足了學生表現的慾望,及時給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機會,從另一個側面來說,也能很好地激發其他同學的創作熱情,幫助他們創造出更好的藝術作品來。這樣看似隨機的成果展示,既能讓學生品嘗到成功帶來的喜悅,更能激勵學生更加自信地配合教師開展藝術課堂教學活動。
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的要求。關注學生綜合能力,注重的是過程的評價而不是結果的評價。因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特有的生長環境,個性的不同,成長環境的不同,表現出來的內在氣質也就存在差異。在美術課上,教師要盡量多的去給孩子創造更多的表現機會。又如:說的機會,演的機會,示範的機會。只要是孩子大膽的想像,哪怕提出怪異可笑的想法;孩子投入較高熱情去畫畫,哪怕最終的效果不是太好,教師都應給予充分的肯定性評價。只有這樣,孩子才能保持較高的熱情,在繪畫過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努力的過程就是學生素質發展的過程。教師關心的是學生學習的軌跡和改變情況,而不是最終的結果,綜合全面的評價能使學生認識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揚長避短,不斷發展,得到綜合全面的發展。
三、保護學生個性創作,量化審美評價標准。
卡羅-湯姆林森曾說過:「評價應該是永遠更好的幫助學生成長,這比把學生的錯誤進行歸類更重要。」 美術學科同其它學科不同,其評價准則比其它學科要模糊得多,沒有一定的量化標准。這就要求教師慎重的處理好量化的過程。由脫離學生實際的評價變為貼近學生生活評價,竭盡全力肯定學生進步,激勵學生成長,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及個性、人格的完善。如:美術學科與科學學科有著極大的區別。科技重視准確性,而繪畫可以用誇張、變形、想像等手法把自己內在的抽象的情感形象化。小學生由於自身知識的不足,經驗不豐富,理解能力不夠等因素在繪畫中表現出來的情況與事實有著很多的不相符之處。如果想在他們的繪畫中找出幾處科學性的錯誤,那幾乎是隨手可得:「貓和老鼠成了好朋友」 「小朋友們能到月亮上盪鞦韆,能像小鳥兒一樣在空中飛翔」 「太陽、月亮和星星拉起了手」等等。如果我們還自作聰明的用深入淺出的語句向孩子們解釋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可能的,什麼是不可能的,那麼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就成了一句空話。作為一位美術教師要有扎實的美術功底,更要有獨特的審美觀,應激發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創作欲,站在學生發展的角度來評價學生,盡量避免以成人的角度主觀、武斷的評價兒童作品,給那些具有自己獨特見解,獨特風格的畫給與充分的肯定,讓學生找到自信,找到思維飛揚的激情,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
四、把評價的權力還給學生,找准教師的角色定位
把評價的權利還給學生,教師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發揮「引路人」、「鋪路石」的作用,使評價真實客觀的反映學生的美術學習情況,發揮出激勵和導向的雙重作用。如:教授人美版第三冊《動物樂園》一課,為了檢測學生是否掌握泥塑動物的方法。教師以感悟、合作、審美、創新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進行評價,先摸一摸、評一評泥塑動物哪個地方塑造得最生動?再評一評老師設計的泥塑公雞怎麼樣?(教師出示一個半成品泥塑公雞范作。)老師是否表現出了它的驕傲?你有更好的辦法幫助老師設計完成一隻驕傲又神氣的泥塑公雞?角色互換的評價為學生搭建了實踐展示的平台,孩子們爭相評述自己的觀點,對教師的范作指出不足,提供改進方案,有的幫助老師為公雞設計高昂挺胸打鳴的動作,有的幫助老師為公雞裝飾美麗花紋綵衣……課堂上樂學氛圍高漲。把評價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師生的審美情感與價值觀得到共識、共享、共進,評價角色的互換不僅張揚學生的個性,而且讓學生學習美術的主動性、協作性、創作的靈性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
五、以學生發展為本,優化美術教學評價
1、作品展評
充分利用美術課結束前的5分鍾,展示學生藝術作品,引導學生參與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在班級設立「挑戰小畫家」藝術平台,學生可將自己課堂上或平時的得意作品貼在「挑戰小畫家」展示台上進行交流,參展者可以請全班同學當評委對他的藝術作品進行欣賞、做出評價(提出修改意見並說明理由),參展者再根據其他同學的評價意見和自己的切身感受進行二次創作,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提高。作品展評的過程可以全面地考查學生欣賞評述能力,互相學習各自的繪畫風格、繪畫技法及表現手法,還可以以點帶面提高班級整體的藝術水平。
2、藝術檔案夾
為了便於學生存放自己的作品,美術課上教師鼓勵每個學生自製一個富有個性的藝術檔案夾。對學生而言,用好這個「藝術檔案夾」,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當學生「藝術檔案夾」中的作品積累到一定數量之後,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藝術成果的規格、內容、色彩進行分類整理開設如「新發現」、「百花園」、「小巧手」等小欄目分門別類的存入「藝術檔案夾」。可以說,藝術單檔案夾的形成、積累、歸類過程也是使學生獲得喜悅感和成功感的過程。
給點分吧
⑤ 美術教學評價的形式和方法有哪些
(一)、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
自我評價是帶有濃厚感情體驗的自我認識活動,它使學生成為評價的主體。有助於將美術課程價值內化成為自己的認識,促進自我發展。過去,由於對自我評價的教育作用認識不夠,在實際工作中往往比較忽視學生的自我評價,也忽視培養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這種失誤導致許多學生不能准確地評價自己,這不但影響了教師與他人評價對學生的教育促進作用,也不利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活動。因此,在重視教師與他人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評價的同時,更應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
(二)、注重對學生美術活動表現於狀況的評價。
學習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結果。最後一個成績不是決定一個學生優劣的唯一標准。以結果評價學生,實際上制約了學生展示自己都所獲得的知識和表現他們通過學習過程所增長的能力的機會。因此,美術教學評價既要通過美術作業評價學生美術學習的結果,更需要通過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對其在美術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參與意識、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交流表達、情感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予以評價,突出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
(三)、採用多種評價方式評價學生的美術作業。
在學生美術作業評價的具體操作上,究竟運用哪種評價方法,那就要看哪種評價方法更能准確地獲取較為豐富的有效評價信息。現在,許多學校的美術學習評價主要採用的是定量評價方法。也有採用定性評價方式的;有課堂上的交談評價,也有課後的書面評語;有評語與等級結合的評價,也有互評或座談等方面的評價。
總之,對學生美術作業應採用多樣化的評價方法,要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和發展,並使學生明確需要克服的弱點與發展的方向。
⑥ 怎樣做好小學美術日常評價方法與案例
受傳統美術教育觀念的影響,人們在評價美術作業、美術作品時,習慣以評價者自己的喜好為標准,無視學生作品自身的客觀價值如何,主觀的僅以「像」、「不像」、「有幾分像」的標准來作評價。學生一直處於一種被動的學習狀態,難以主動的去學習、去發現和肯定自我。這種評價方法傷害了一部分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使學生的身心受到壓抑,逐漸失去學習美術的興趣、熱情和信心。那麼,如何在美術課堂教學中開展有效的評價方式就顯得尤其重要。我個人認為,在日常教學中進行評價應注意下面幾個問題。
一、把評價的權力還給學生,找准教師的角色定位
把評價的權利還給學生,教師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發揮「引路人」、「鋪路石」的作用,使評價真實客觀的反映學生的美術學習情況,發揮出激勵和導向的雙重作用。如:教授《動物樂園》一課,為了檢測學生是否掌握泥塑動物的方法。教師以感悟、合作、審美、創新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進行評價,先摸一摸、評一評泥塑動物哪個地方塑造得最生動?再評一評老師設計的泥塑公雞怎麼樣?(教師出示一個半成品泥塑公雞范作。)老師是否表現出了它的驕傲?你有更好的辦法幫助老師設計完成一隻驕傲又神氣的泥塑公雞?角色互換的評價為學生搭建了實踐展示的平台,孩子們爭相評述自己的觀點,對教師的范作指出不足,提供改進方案,有的幫助老師為公雞設計高昂挺胸打鳴的動作,有的幫助老師為公雞裝飾美麗花紋綵衣„„課堂上樂學氛圍高漲。把評價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師生的審美情感與價值觀得到共識、共享、共進,評價角色的互換不僅張揚學生的個性,而且讓學生學習美術的主動性、協作性、創作的靈性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
二、突出美術學科特點,找准評價量化標准
美術學科同其它學科不同,其評價准則比其它學科要模糊得多,沒有一定的量化標准。這就要求教師慎重的處理好量化的過程。由脫離學生實際的評價變為貼近學生生活評價,竭盡全力肯定學生進步,激勵學生成長,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及個性、人格的完善。如:美術學科與科學學科有著極大的區別。科技重視准確性,而繪畫可以用誇張、變形、想像等手法把自己內在的抽象的情感形象化。小學生由於自身知識的不足,經驗不豐富,理解能力不夠等因素在繪畫中表現出來的情況與事實有著很多的不相符之處。如果想在他們的繪畫中找出幾處科學性的錯誤,那幾乎是隨手可得:「貓和老鼠成了好朋友」 「小朋友們能到月亮上盪鞦韆,能像小鳥兒一樣在空中飛翔」 「太陽、月亮和星星拉起了手」等等。如果我們還自作聰明的用深入淺出的語句向孩子們解釋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可能的,什麼是不可能的,那麼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就成了一句空話。作為一位美術教師要有扎實的美術功底,更要有獨特的審美觀,應激發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創作欲,站在學生發展的角度來評價學生,盡量避免以成人的角度主觀、武斷的評價兒童作品,給那些具有自己獨特見解,獨特風格的畫給與充分的肯定,讓學生找到自信,找到思維飛揚的激情,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 三、選擇合適的課堂評價方式
1.學生自評:學生對自我的一種評價形式。學生的自我評價法,即「授權」評價法。所謂「授權」評價法,就是把評價學生學習成績的權力,由教師轉向學生;學生由被動評價者轉向主動參與者,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種評價方法的提出
主要是針對在過去的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的評價經常被看作是教師的任務,教師評估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與掌握程度的評判標准就是分數(優劣)而提出的。在日常的美術教學中,經常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景,學生就樂於參與,兒童的童心就會不自覺的流露出來,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提高。同時,注意發揮群體評價的作用,讓每個學生都參與評價。又如:教授《會動的線條》一課,為了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線條的各種變化,教師組織全班學生開展一些有重點、有目的的體驗賞析活動,先後出示羅冠中的《江山如歌》和荷蘭畫家的《星光之夜》作品,為了增強學生對國畫和油畫中動感線條的審美體驗和賞析的目的性,教師鼓勵學生用手指空描畫家所畫的線條,並在組內交流一些自己的評價觀,有的學生認為《江山如歌》作品中的群山的線條很有動感,有高低變化------ 有的覺得《星光之夜》作品中表現的星空是用許多虛線圍成的螺旋形狀很有動感------ 當各組學生評價觀點基本交換後,教師再引導學生組際之間評價交流:畫家筆下的運用了多變的線條,這些線條使畫面產生了什麼樣的美感呢?通過自評和群體評價使學生深刻認識到線條的長短、方向、高低、疏密的豐富變化會使畫面更具動感。自評和組際的評價不僅增強了學生評價的准確性,而且擴展了學生審美視野,有助於藝術審美活動向更深層次探究下去。
2.師生互評:在教師評價學生作業的同時,學生對教師或這一節課作出一個評價。第斯多惠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自評、互評固然可以激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擁有自性心,但教師的評定對學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教師的評價應注意學生的個性差異,應意識到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特殊的個體。所有學生都應得到合適的機會來展露他們的才華和成就,應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他們的一般利益,給他們提供誠實的建設性的反饋。
3. 拓展評價:拓展評價可以全面地考查學生的技能技巧。它要求學生在展示與交流中在其他觀眾面前進行演示或生動地表演;在展示與交流中,學習他人的研究成果,充實自己的研究成果,並獲得喜悅感和成功感。拓展評價時,可以讓學生開展學一學、畫一畫、評一評的活動。學生可以為自己最喜歡的畫貼上一顆小紅星,或在畫面右下角的點評欄內寫上自己的建議等等。拓展評價可以讓學生們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興趣與自信,又能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豐富藝術構想力,全面提高藝術素養,為以後的藝術創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總之,教師在美術教學中,只要善於運用恰當的評價方式,注意突出學生的主體性,確立好美術評價的「度」,並結合美術學科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評價,就一定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藝術表現熱情。
⑦ 《美術課程標准》對美術評價方式提出四點建議是什麼
美術以視覺形象承載和表達人的思想觀念、情感態度和審美趣味,版豐富人類的精神和權物質世界(明確了美術課程的獨特性)。美術教育具有悠久的歷史,近代以來,美術課程更以其豐富的教育價值列入中小學課程體系中。當代社會的發展對國民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學習圖像傳達與交流的方法、形成視覺文化的意識和構建面向21世紀的創造力已成為當代美術課程的基本取向。美術課程應該在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為國家培養具有人文精神、創新能力、審美品位和美術素養的現代公民。
⑧ 如何評美術課
1、學習美術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技能訓練,而是一種文化的學習。只有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來學習美術,感悟美術、理解美術,才能真正體驗美術的精髓,學好美術對於訓練學生觀察力、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力、想像力和動手能力等各方面都有好處。還可以提高自己對藝術的修養和欣賞能力。
2、「興趣是帶有情緒色彩的認知傾向」。對美的追求是人的天性,我們人人都是美的追求者。尤其是青少年階段,對美的要求比其他階段的人還要高。不管是對穿著、首飾、形象的搭配、就連吃的食物造型都要求有一定的美感。要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充分利用美術學科的特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體驗到學習的興趣。
美術教育的根本引導點在於培養學生的正確審美觀,提高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拓展資料:
美術教育,亦稱美術教育專業,顧名思義,就是學習一些關於美術的知識以及技能,以用來在未來教導學生。專業學習內容包含素描,色彩,速寫,油畫,國畫,裝飾畫,陶藝,版畫,書法,裝裱,刻印章,平面設計,立體設計,動畫設計等一系列同美術能扯得上關系的技能,當然,政治,英語,體育等課程也還是要的。
⑨ 簡述美術教學評價的功能有哪些
近幾年來,隨著課程改革不斷深入,對於美術教學評價的要求越來越高。因為評價是美術創作與美術鑒賞教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美術課程標准》的評價建議中也提出:「美術課程評價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改進教師的教學,促進美術課程不斷發展的重要環節。」學生是一個充滿個性、活潑、靈動的獨特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生活經驗、生命體驗、情感世界,評價標准要體現多維性和多級性,適應不同個性和能力的學生的美術學習狀況,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水平,鼓勵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提高學習美術的興趣和能力,
從而去追求更為有效的美術課堂教學評價方式。
一、尊重個性差異,注重情感的評價
教師注重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關注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學生的心理需求,從多個角度,以發展的眼光來評價學生,充分肯定他們所取得的點滴進步,激發他們的自信心,使之獲得「我也行」的情感體驗。
杜威曾說過:「每一個兒童來到學校的時候,除了懷有獲得知識的願望外,還帶來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怎樣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感知教師的期望和評價,從而去充滿熱情地學習呢?我在執教《我們的雙手會表演》一課時,先帶領大家玩了手形游戲,用手變出小孔雀、小狗、小兔子等動物。這時,一位男孩子舉手說道:「手指不僅可以做游戲,還可以傳遞信息,如一至十的數字、OK等手勢,中國人拜年時做的恭喜的手勢。」說著,他還淘氣地做了個「V」的手勢。在場的聽課教師無不為小男孩的精彩發言而暗暗喝彩。我緊緊抓住這一契機,表揚了這位學生,並即興帶領大家來做一做相關手勢。小男孩看了看老師,興奮的坐下,眼神中充滿了自豪的表情。
《美術課程標准》指出:「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人文性在本質上強調人的情感、人的體驗。美術課以畫為載體,承載人的情與意,是學生、教師二者感情碰撞的空間,是一個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二、關注個體差異,注重評價結果的激勵性
具有激勵性評價是培養和保護學生創新思維的條件,只有在寬松、愉悅、不斷獲得鼓勵的環境中,學生的思維才會變得活躍。教學中,教師關注個體差異,用鼓勵性的語言,贊揚學生的每一次成功,及時抓住學生稍縱即逝的新奇、獨特的想法,給予贊揚,讓學生產生成功的體驗,激勵學生不斷追求成功,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以發展,讓學生從內心體驗成功,產生學習的動力。
《美術課程標准》中提到:評價要鼓勵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特點提高學習美術的興趣和能力。我在美術教學評價中,注重評價結果的激勵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敢於創新和勇於發展個性。在上《秋天來了》一課時,我以「秋天的禮物」作為整堂課激勵學生的評價手段。課上只要善於傾聽或者積極發言、補充的,畫的有創意、構圖飽滿、色彩運用恰當的,都能獲得一件老師准備的秋天的禮物:一片紅色的楓葉、一朵黃色的菊花、一支金色的麥穗、一隻誘人的蘋果……這種生動富有激勵性的評價給學生美好的遐想,既激發了他們表達與交流的慾望,又給他們一種藝術的享受,還再一次突現秋天景物的特點,可謂生動有效,拉近了評價者和被評價者之間的距離。
三、關注學習過程,注重評價的多維性
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還要關注學生求知、探究和努力的過程,注重鼓勵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評價,開展自評、互評活動。同時教師要注重幫助學生自我認識,自我教育,促進學生主動、全面的發展,體現教師評價的目的是為了改進,而不是為了甄別,體現以多維性和多級性的教學評價方式促進學生發展的現代評價觀。1、肯定性評價
美術課堂中的評價就是在教育孩子怎樣做最好,肯定孩子的方法、能力等等,所以一定要有肯定性。不能模稜兩可,否則這樣的評價孩子不知道該怎麼取捨。否定的評價容易打擊孩子的積極性,因此使用時一定要委婉,因此盡量多鼓勵,少批評。當然不是說不批評,必要的批評也是給孩子指明方向的。肯定優點就是放大優點,讓缺點自動萎縮。2、肢體語言評價:
教師以滿腔的熱情、飽滿的精神,對學生一個微笑、一個眼神、一個豎起大拇指的贊許、拍拍肩膀的激勵、握握手的感激成為教師教育智慧和能力的一種表現。這種評價,簡便、直接、有效,對學生的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3、技巧性評價
教師注重以多樣的評價方法和技巧,滿足學生求新求異的心理,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創造獲得鼓勵和成功的機會,發揮了評價的促進功能,有利於激發學生進一步參與學習和評價活動的興趣。
我在執教《我心中的太陽》一課時,首先營造了很寬松的作畫氛圍,孩子們興趣很濃,表現得無拘無束,有的學生創作出扎小辮的太陽,有的帶帽子,有的瞪著大大的眼睛,有的穿著五顏六色的衣服……充滿了兒童特有的氣息。他們表現的就是自己內心的感受,我們可能會看不懂,不理解,甚至無法定出高低。學生將完成的作品張貼在作業展示台上,然後提問,一是:「你認為哪位同學畫的太陽既神奇又美麗?」這個問題是讓學生自己做老師,從自己的審美角度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