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軻文言文
㈠ 文言文《孟軻之母》的問題及答案
孟軻的母親,他的房舍靠近墓地,孟子小時候就學著墓地葬埋之事而玩耍.孟母說:「這里不利於孩子成長,不是我們應該居住的地方.」於是搬走離去了.新家的房舍坐落在市場旁邊,孟子就學著市場上叫賣之事而玩耍.孟母又說:「這里也不利於孩子成長,不是我們應該居住的地方.」於是又搬走了.這次將家安在學館的邊上.孟子玩耍時學的是設置祭祀、拱手行禮、上進求學、恭敬謙讓等方面的為學做人之道.孟母說:「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居住的地方呢.」於是長久地住下來.
孟子小時候問母親,「東邊那家殺豬干什麼?」孟母回答說:「要給你吃.」說完後又後悔了,心中暗想:「我聽說古代有從懷胎時就教育孩子的,今天恰好孩子懂事了而欺騙他,這是教他不守信用啊!」於是馬上到殺豬那家買豬肉給孩子做著吃.等到孟子長大求學,成為著名的大學者.
「其舍近墓」中的「其」和「近」是什麼意思
其:她的,或:他們的.近:靠近,臨近.
「孟子之少也」中的「少」是什麼意思:小,年齡小.
「遂居之」中的「遂」是什麼意思:於是,就.
「卒成大儒之名」中的「卒」和「之」是什麼意思
卒:最終.之:的.
問題補充:與這則故事相應的成語是什麼:孟母三遷.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環境對人的影響巨大,要選擇合適的環境來避免受到不良的影響.
文中的六藝具體指哪幾種經書:《詩經》《尚書》《禮記》《樂經》《易經》《春秋》.文言文中的「六藝」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指六種經書,即如上述;另一個是指六種技藝,即禮、樂、射、御、書、數.
㈡ 孟子古文誰知道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原文]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中,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通」避」,下同)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通」歟」)?鄉(通:向」過去,從前.下同)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㈢ 《孟子》中的小故事文言文
孟子》中的10則經典故事
1. 再作馮婦——《孟子·盡心下》——有個叫「馮婦」的男子,空拳打死老虎,國王給了他一個「士人」的官去做。一次外出看到老虎傷人,他跳下「官轎」,朝老虎撲去….百姓稱好,而其他的「士人」卻笑他身為官員,不成體統。
2. 王顧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孟子連續問了齊宣王三個很棘手的問題,他無言以答,只有東張西望,看看左右把話題扯到別處去了。
3. 拔苗助長——《孟子·公孫丑上》——宋國有位老農,嫌秧苗長得太慢,有一天,他就下田去把秧苗一棵一棵地拔高,回到家來,他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叫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的兒子趕快跑到田邊一看,禾苗全部枯槁了。
4. 驕其妻妾——《孟子·離婁下》——說齊國有個丈夫死要面子,說天天與有錢人在一起,並經常吃得醉醺醺很晚才回家來,後來他的妻妾發現他原來天天是在外面當乞丐,還是給他面子,他仍然可以大搖大擺地從外面回來,還在兩個女人面前擺威風。
5. 下棋——《孟子·告子上》——秋先生是圍棋高手,他有兩個徒弟同時與跟他學下棋。兩個人中,有一個專心致志;另外一個雖然也在聽講,但心不在焉想得是天上的大雁自己准備怎麼去射擊它們。兩人同時學習,智力也差不多,但是效果卻大不相同。
6. 苑囿嫌大——《孟子·梁惠王下》——齊宣王沉溺於聲色犬馬,成天飛鷹走狗,到處圍獵,群眾意見很大,但是他以為自己的狩獵場地還沒有周文王的大,對於群眾的抱怨很不理解。孟子告訴他:周文王的狩獵場是向群眾開放的;而誰進你的狩獵場地是要殺頭的。雖然場地比周文王的小,群眾還嫌你的苑囿大呢!
7. 煮魚——《孟子·萬章上》——有人送給子產一條活魚,子產就叫他的手下人把魚 到池子里去。結果這個下人把魚拿出去煮吃了,還回來對子產說:「魚我已經放了,剛放下去時,呆著不動;一會兒,它才顯得得意的樣子,一甩尾巴鑽進水裡去了。」子產高興極了。那個手下人之後對人說:「誰說子產聰明?我早把魚吃了,他什麼也不知道呢!」
8. 以羊換牛——《孟子·梁惠王上》——齊宣王看到用殺一頭牛去祭祀,不忍心,以羊來換子。其實失去了祭祀的意義了。
9. 五十步笑百步——《孟子·梁惠王上》——同樣是逃跑,跑出五十步的嘲笑跑出一百步的膽小,其實他們的性質是一樣的——都是逃跑。
10. 偷雞賊——《孟子·滕文公下》——有個偷雞賊,天天偷雞,有人勸他,他打算改正,打算改一天偷一隻,改為一個月偷一隻,這樣明年就不偷了。
㈣ 學奕 文言文翻譯(選自《孟子》)
【課文說明】
這篇課文選自《孟子》的《告子篇》,是孟子談到學習態度和聰明不聰明的問題時舉的一個例子。
這則故事說明了學習態度的重要性,專心致志和思想老開小差,學習效果是很不相同的。
【原文】
弈秋,通國之善弈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吾曰:非然也。
【譯文】
弈秋是全國最會下棋的人。讓弈秋教兩個人學習下棋,其中一個人學下棋時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弈秋的教導,可是他心裡一直認為天鵝會從頭頂飛過,想拿弓箭去射它。雖然他同前一個人在一起學習,學習的效果卻不如前面的人好。能說這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說課稿】
一、教材及學情分析
《學弈》通過弈秋教兩個人學下圍棋的事,說明了學習必須專心致志,決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這篇課文是小學語文第九冊第八組的一篇講讀課文,也是小學生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讓學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語言,了解祖國悠久燦爛的文化,進一步培育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並為初中學習文言文打點基礎。由於文言文與現代文相比,在詞語、句式等方面差別較大,再加上學生又是第一次接觸,因此,我把指導朗讀和背誦作為本課教學的難點,把理解每句話的意思作為教學的難點來突破。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生字,正確讀寫:弈秋 教誨 俱學 弗若 曰 矣 。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根據課後注釋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內容。
2、能力目標
通過討論能從課文中體會到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3、情感目標
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三、教法學法
1、教法:范讀領讀、點撥教學
2、學法:自讀自悟、合作探究
四、教學流程
1、警句引路、導入新課
2、范讀激趣、領讀通文
3、熟讀成誦、疏通文意
4、同桌互講、全班交流
5、合作探究、讀書明理
6、遷移訓練、練讀古文
「授人以魚,更要授之以漁」,新標准非常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方法的積累。在進行第一個教學環節時,我先出示以下警句:
三人行,必有我師。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溫故而知新。
學而時習之。
請學生讀一讀,並說出自己的理解,然後跟我們平時所用的書面語言比較一下,引導學生總結出這些警句的特點:有些字與現代的讀音、意義不同;言簡意賅,語意深遠。告訴學生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寫成的,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她是古代的書面語體,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誦讀文言文,能提高語言的感悟能力、表達能力、
概括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誦讀,最好的方法也是誦讀。
古人雲:「讀書百遍,其意自見」,而現代的教育家也在強調:「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生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後,我先范讀課文兩遍,做到抑揚頓挫、有聲有色、流暢自如,感染學生,激發誦讀興趣。然後領讀,指導文言文的朗讀方法:一要把讀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頓得當。在學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確讀法後,讓學生自由練讀,達到熟讀成誦。讓學生自讀自悟,並結合文後的注釋理解每一話,貫通全文。
弄懂每一話的意思是學習文言文的難點,在教學這一環節時,我先讓學生自讀自悟,藉助注釋揣摩句子的意思,再同桌互講,相互糾正補充,不懂的記下來,留待全班交流時提出與同學研討。在全班交流時,我採用點撥教學法,適時加以點撥,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課文。最後指名說全文大意,我相機指導學生疏通文意。
學史可以明智,而明智的關鍵就是能從古文中明白一個道理,達到以古鑒今的目的,因此,在教學第五個環節時,我先出示兩個問題:
(1)、討論「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麼?從中能得出一個什麼道理?
(2)、大家談談自己是否有這種經歷和體會。
然後分小組討論解決第一個問題,弄懂兩個人學習效果的不同是因為學習態度不同,得出學習必須專心致志,絕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達到讀書明理的目的。處理第二個問題時,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努力實踐新課標「注意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獨創性的理解」的要求,讓學生結合自身實際,進一步認識專心致志對待學習、工作的重要性,學會用正確的思想指導自己的學習。
為了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和創新意識,我在講完課文後將以前學過的「揠苗助長」、「守株待兔」、「掩耳盜鈴」、「鷸蚌相爭」等文言成語故事,印發給學生,練讀文言文。這些文言成語故事性強,內容淺顯易懂,又為學生熟知,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五、板書說明
我的板書簡單明了,通過兩種不同的學習態度,得出兩個相反的學習結果,對比鮮明,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充分揭示了課文蘊涵的道理。
板書設計
學弈
專心致志——成功
㈤ 孟母三遷文言文翻譯
譯文
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
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孟子學習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等孟子長大成人後,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為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
原文
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遊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戲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傍。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處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
(5)孟軻文言文擴展閱讀
故事背景
孟母教子的影響特別深遠,早在西漢時期韓嬰的《韓詩外傳》中,就用有關孟母的故事來解釋詩義,劉向的《列女傳》中,首次出現了「孟母」這個專用名詞。 東漢女史學家班昭曾作《孟母頌》,西晉女文學家左芬也作《孟母贊》。
南宋時的啟蒙課本《三字經》引證的第一個典故就是「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一普及於封建社會後期的啟蒙讀物,雖經明、清學者陸續修訂補充,而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的故事始終冠於篇首。
山東監察御使鍾化民《祭孟母文》贊揚道:「子之聖即母之聖」、「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來,一人而已。」
隨著孟母故事的廣泛流傳,封建統治者也竭力將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對其屢加封謚,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為「邾國端范宣獻夫人」。
孟子簡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㈥ 孟子既取,將入私室,文言文翻譯器
譯文如下:孟子娶妻以後,有一次剛進入內室,他的妻子裸著身體在屋裡。孟子不高興,於是離開不再進去。他的妻子向孟母告別要求離去,說:「我聽說夫婦之間的規矩,在洞房裡可以不遵守。現在我在卧室偷懶,而丈夫見到我勃然大怒,這是把我當成客人了。做女人的規矩,不能住在別人家裡,請讓我回到父母家中。」孟母於是叫來孟子對他說:「『禮』上說過,將要進入大門,要問一下誰在里邊,這是表示尊敬;將要進入廳堂,聲音一定要響亮,這是表示通知了人家;將要進入屋子,眼睛一定要向下看,表示擔心撞上人有尷尬的時候。如今你不遵守禮節卻責怪別人沒有禮節,不是(和聖人)差得太遠了嗎!」孟子道歉,於是挽留了他的妻子。君子說孟母懂得禮節而且清楚如何處理婆媳之間的關系。
「孟子既取,將入私室」這句出自《鄒孟軻之母也》,文章主要敘述了孟母三遷的故事。
原文如下:
鄒孟軻之母也。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遊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戲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復徙舍學宮之傍。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詩雲:「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謂也。
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之廢學,若吾斷斯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於廝役,而無以離於禍患也。何以異於織績而食,中道廢而不為,寧能衣其夫子,而長不乏糧食哉!女則廢其所食,男則墮於修德,不為竊盜,則為虜役矣。」孟子懼,旦夕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謂孟母知為人母之道矣。詩雲:「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謂也。
孟子既娶,將入私室,其婦袒而在內,孟子不悅,遂去不入。婦辭孟母而求去,曰:「妾聞夫婦之道,私室不與焉。今者妾竊墮在室,而夫子見妾,勃然不悅,是客妾也。婦人之義,蓋不客宿。請歸父母。於是孟母召孟子而謂之曰:「夫禮將入門問孰存所以致敬也將上堂聲必揚所以戒人也將入戶視必下恐見人過也今子不察於禮而責禮於人不亦遠乎!」孟子謝,遂留其婦。君子謂孟母知禮,而明於姑母之道。
㈦ 古文中孟軻母句句翻譯
【《鄒孟軻母》原文】
鄒孟軻之母也。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遊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戲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 所以居處子也。」復徙舍學宮之傍。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詩雲:「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謂也。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何所至矣?」
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之廢學,若吾斷斯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於廝役,而無以離於禍患也。何以異於織績而食,中道廢而不為,寧能衣其夫子,而長不乏糧食哉!女則廢其所食,男則墮於修德,不為竊盜,則為虜役矣。」孟子懼,旦夕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謂孟母知為人母之道矣。詩雲:「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謂也。孟子既娶,孟子處齊,而有憂色。孟母見之曰:「子若有憂色,何也?」孟子曰:「不敏。」異日閑居,擁楹而嘆。孟母見之曰:「鄉見子有憂色,曰不也,今擁楹而嘆,何也?」孟子對曰:「軻聞之:君子稱身而就位,不為苟得而受賞,不貪榮祿。諸侯不聽,則不達其上。聽而不用,則不踐其朝。」今道不用於齊,願行而母老,是以憂也。」孟母曰:「夫婦人之禮,精五飯,冪酒漿,養舅姑,縫衣裳而已矣。故有閨內之修,而無境外之志。易曰:在中饋,無攸遂。
頌曰:孟子之母,教化列分,處子擇藝,使從大倫,子學不進,斷機示焉,子遂成德。為當世冠。
【注釋】
(1)賈人,商人。
(2)炫賣,叫賣。
(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禮器。
(4)漸化:逐漸濡染
(5)學宮:學堂
(6) 乃去,舍市傍 乃:(就,於是)去:(離開)舍:(名詞作動詞,「在…安家」)
(7)及孟子長 及:(等到)
(8)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六種藝事。
(9) 卒成大儒之名 卒:終於;最終。
【翻譯】
(魯國)鄒邑人孟軻的母親,人稱孟母。(當初)她的家靠近(一片)墓地。(因此)孟子小時候,游戲玩耍的都是下葬哭喪一類的事,特愛(學)造墓埋墳。孟母(見了)說到:「這里不該是我帶著孩子住的地方啊!」於是(領著孟子)離開了這里,遷住在了(一處)集市的近旁。孟子(又)學玩起了姦猾商人誇口買賣那一類的事。孟母又說:「這里(也)不是我應該帶著孩子住的地方啊!」(就)再次把家遷到了一個公學學校的旁邊。(這時)小孟子所學玩的,才是祭祀禮儀、作揖遜讓、進退法度(這類儀禮方面的學問)了。孟母說到:「(這里才)真正是可以讓我(帶著)兒子居住的地方啊!」於是,(長久)把家安在了這里。等孟子長大成人,(便很順利地)學(精)了《易》、《書》、《詩》、《禮》、《樂》、《春秋》等六藝(的學問),最終成就了儒家大師的大名。(後來的)君子賢人都說孟母(很)善於利用(環境)漸染教化(孩子)。
詩經上說「那美麗的女子啊,我拿什麼來贈送給你呢!」說的就是這件事啊!
孟子小的時候,有一次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布,(見他回來,)便問道:「學習怎麼樣了?」孟子(漫不經心地)回答說:「跟過去一樣。」孟母(見他無所謂的樣子,十分惱火,)就用剪刀把織好的布剪斷。孟子見狀害怕極了,就問他母親:「為什麼要發這樣大的火?」孟母說:「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才能增長知識。所以平時能平安無事,做起事來就可以避開禍害。如果現在荒廢了學業,就不免於做下賤的勞役,而且難於避免禍患。這和依靠織布而生存有什麼不一樣的呢?假如中途廢棄而不做,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兒子有衣服穿並且長期不缺乏糧食呢?女子若失去她賴以生存的的技藝,男子若對修養德行懈怠,那麼不是去做小偷,就是被俘虜、被奴役。」」孟子聽後嚇了一跳,自此,從早到晚勤學不止,把子思當做老師,終於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認為孟母懂得做母親的法則。詩經上說「那美麗的女子啊,我拿什麼來向你稟告呢!」說的就是這件事啊!
孟子娶妻以後,有一次剛進入內室,他的妻子裸著身體在屋裡。孟子不高興,於是離開不再進去。他的妻子向孟子的母親告別要求離去,說:『我聽說夫婦之間的規矩,在洞房裡可以不遵守。現在我在卧室偷懶,而丈夫見到我勃然大怒,是把我當成客人了。做女人的規矩,有不住在別人家裡。請讓我回到父母家中。』孟母於是叫來孟子對他說:『禮節說,將要進入大門,要問一下誰在里邊,這是表示尊敬;將要進入廳堂,聲音一定要響亮,這是表示通知了人家;將要進入屋子,眼睛一定要向下看,表示擔心撞上人有尷尬的時候。如今你不遵守禮節卻責怪別人沒有禮節,不是(和聖人)差得太遠了嗎?』孟子於是道歉,於是挽留他的妻子君子說:孟母懂得禮節而且清楚如何處理婆媳之間的關系。」
㈧ 孟子盡心下文言文翻譯
戰國時期·孟子《孟子·盡心下》白話釋義:
孟子說:「梁惠王真不仁啊!仁人把給予他所愛的人的恩德推及到他所不愛的人,不仁者把帶給他所不愛的人的禍害推及到他所愛的人。」
公孫丑問道:「為什麼這么說呢?」
(孟子說:)「梁惠王因為土地的緣故,糟蹋百姓的生命驅使他們去打仗,大敗後准備再打,擔心不能取勝,所以又驅使他所愛的子弟去為他送死,這就叫把帶給他所不愛的人的禍害推及到他所愛的人。」
原文: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不仁者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
公孫丑問曰:「何謂也?」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爛其民而戰之,大敗,將復之,恐不能勝,故驅其所愛子弟以殉之,是之謂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也。」
(8)孟軻文言文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約百年左右。關於他的身世,流傳下來的已很少,《韓詩外傳》載有他母親「斷織」的故事,《列女傳》載有他母親「三遷」和「去齊」等故事,可見他得力於母親的教育不少。據《列女傳》和趙岐《孟子題辭》說,孟子曾受教於孔子的孫子子思。
但從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他「受業子思之門人」,這倒是有可能的。無論是受業於子思也罷,子思門人也罷,孟子的學說都受到孔子思想的影響。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為一派,這就是後世所稱儒家中的思孟學派。
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學生游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並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
由於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鄉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我們所見的《孟子》七篇,每篇分為上下,約三萬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
孟子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按:車,古文;輿,今字。車又音居,是故,子輿、子車、子居,皆孟子之字也)。
戰國時期鄒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門人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對後世中國文化的影響全面而巨大,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㈨ 翻譯《孟子》文言文
(孟子)說:「從這里便可以看出:小國不可以跟大國為敵,人口稀少的國家不可以跟人口眾多的國家為敵,弱國不可以跟強國為敵。現在中國土地總面積約九百萬平方里,齊國全部土地不過一百萬平方里。以九分之一的力量跟其餘的九分之八為敵,這和鄒國跟楚國為敵有什麼分別呢?〔這條道路是走不通的,那麼,〕為什麼不從跟本著手呢?現在王如果能改革政治,施行仁德,便會使天下的士大夫都想到齊國來做官,莊稼漢都想到齊國來種地,行商坐賈都想到齊國來做生意,來往的旅客也都想取道齊國,各國痛恨本國君主的人們也都想到您這里來控訴。果然做到這樣,又有誰能阻擋得住呢?」
㈩ 孟子的文言文
孟子曰:「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泰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
翻譯:孟子說:「用胳膊挾著泰山跳越北海,對人說:『我不能辦到。』這是真的不能。給年長的人彎腰行禮,對人說:『我不能辦到。』這就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所以,大王沒有做到用仁德統一天下,不屬於挾著泰山跳越北海一類;大王沒有做到用仁德統一天下,這是屬於為長者彎腰行禮一類。」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於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塗,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於王;其若是,孰能御於?」
翻譯:(孟子)說:「從這里便可以看出:小國不可以跟大國為敵,人口稀少的國家不可以跟人口眾多的國家為敵,弱國不可以跟強國為敵。現在中國土地總面積約九百萬平方里,齊國全部土地不過一百萬平方里。以九分之一的力量跟其餘的九分之八為敵,這和鄒國跟楚國為敵有什麼分別呢?〔這條道路是走不通的,那麼,〕為什麼不從跟本著手呢?現在王如果能改革政治,施行仁德,便會使天下的士大夫都想到齊國來做官,莊稼漢都想到齊國來種地,行商坐賈都想到齊國來做生意,來往的旅客也都想取道齊國,各國痛恨本國君主的人們也都想到您這里來控訴。果然做到這樣,又有誰能阻擋得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