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60
⑴ 最短文言文大全不高於六十字
春
首四時、蘇萬匯者,春也。氣暖則襟韻舒,日遲則煙氣媚。百鳥和鳴,千花競發。田畯,舉止於南畝,遊人連轡於東郊。風光之艷,游賞之娛,以為最矣。
⑵ 60字古文
你是要原創還是摘錄,原創可以寫自己自傳啊,摘錄的話可翻一下成語詞典,裡面很多成語、典故出處就是古文,像三人成虎、齊人之福。
⑶ 文言文翻譯《後漢書·列傳第六十》
鄭太傳鄭太字公業,河南開封人.
司農鄭眾的曾孫.
年輕時有才略,靈帝末年,鄭太知道天下會亂起來,暗暗地交結豪傑.
家裡很富有,有田四百頃,但是經常還沒有飯吃,名聲很大,山東一帶都知道他.
開始舉為孝廉,三府徵召,公車征,都不就.
大將軍何進輔政後,徵用名士,任鄭公業為尚書侍郎,升侍御史.
何進准備誅殺宦官,想召並州牧董卓為幫手.
鄭公業對何進道:「董卓強暴殘忍,不講義氣,他的野心很大.
如果把朝政借予他,授予他大事,會大逞凶欲,危害朝廷.
您以親德的重位,有輔導帝王主持國政的權威.
承意獨斷,誅除有罪,真不應假董卓的力量作為後援啊.
並且事久變生,殷鑒不遠.」又為何進陳當務之急的幾件事.
何進不能用,於是棄官走了.
對潁川人荀攸說「:何公不好輔佐啊.」何進不久被殺害,董卓果然作亂.
鄭公業等與侍中伍瓊、董卓長史何..共同說董卓,以袁紹為勃海太守,以發山東之謀.
義兵興起,董卓召集公卿討論,發大兵討伐義兵,百官不敢違反董卓的意旨.
鄭公業擔心董卓兵多了,就會更加驕橫,凶惡不易控制,獨說:「治國在有德,不在於兵多.」董卓不高興,說「:照你這樣說,兵沒有用嗎?」鄭公業害怕起來,於是言不由衷地 編了一套假話,對董卓說「:我不是說兵沒有用,是說山東不足以用大兵而已.
如果不相信,可以為您大概說一說.
現在山東合謀,州郡連結,百姓團結一致,不可說不強盛.
然而自從光武以來,國家平安無事,老百姓生活富裕,對於戰爭久已淡忘了.
孔子說道:『不教育人民戰爭,而使他們去戰,這是拋棄人民.
』所以他們的人雖然多,不足以為害,這是一.
您出身西州,年輕即為國家的將帥,熟習軍事,多次參加戰斗,名震當世,人人害怕您,服從您,這是二.
張孟卓是東平的忠厚長者,眼睛也不亂看一眼.
孔公緒清談高論,不偏不倚.
這些人都沒有軍事才能、打仗的經驗,臨陣決戰,不是您的敵手.
這是三.
山東的人才,從來不勇敢.
沒有孟賁那樣的勇敢,慶忌那樣的敏捷,沒有聊城那樣堅固的防守,張良、陳平那樣的謀略,不可任以偏師,要求成功.
這是四.
即使有可任用的人,也是尊卑不分,國家的爵位不給他們,他們依恃人多,依恃力量,會各自獨立不前,坐觀成敗,不肯同心協力,一起同進同退.
這是五.
關西各郡,大都熟習軍事,近年以來,多次與羌作戰,婦女還戴戟持矛,帶弓負矢,何況以壯勇的軍士,抵擋沒有受過訓練的人呢!勝利是必然的.
這是六.
並且天下的強勇,老百姓所怕的,有並、涼人,及匈奴、屠各、湟中義從、西羌八種,您擁有他們,作為爪牙,有如驅虎兕以赴犬羊,所向無敵.
這是七.
又您的將帥都是中表親戚,是您的心腹,跟隨很久,有恩有信,忠誠可任,智謀可恃.
以團結一致的部隊,當散亂之敵,正如猛風掃枯葉.
這是八.
我們知道戰爭有三亡,用亂攻理的亡,用邪攻正的亡,用逆攻順的亡.
現在您治國平正,討滅宦官,忠義已立.
用此三德,對彼三亡,奉朝廷之命,討伐有罪,哪一個膽敢抵禦!這是九.
東州鄭玄學問包括今古,北海邴原清廉正直,都是儒生所宗仰的,群士的楷模.
他們的各將,如果向鄭玄、邴原詢問計劃,就能夠知道哪個強,哪個弱.
從前燕、趙、齊、梁不是不強盛,終究被秦國滅亡;吳、楚七國不是兵不多,終究在滎陽被周亞夫打敗.
何況現在德政昭彰,輔佐賢良,鄭玄、邴原難道會贊成他們的謀劃,製造叛亂,助長寇害嗎?一定不會的.
這是十.
如果我所說的,有一點點可以採納,就是不徵兵以驚擾天下,使害怕征役的老百姓集合一起為非作歹.
不棄德恃眾,自己虧損威重.」董卓才高興了.
以鄭公業為將軍,使他統率各軍討擊關東.
有人對董卓說「:鄭公業智謀才略過人又與外寇結謀,現在給他軍隊,就是幫助了他的黨羽,我認為是可怕的.」董卓於是收還了給鄭公業的軍隊,任他為議郎.
董卓遷都長安,天下飢荒動亂,士大夫多不得活命.
但鄭公業家裡有餘財,天天招引賓客大會作樂,他所救活的人很多.
他與何..、荀攸共同謀劃誅殺董卓.
事情泄漏出去,何..等人被捕,鄭公業則脫身自武關逃走,東歸袁術.
袁術上奏任他為揚州刺史.
沒有到任,在路上死了,年四十一
⑷ 找兩篇不低於60字的文言文
《始得西山宴遊記》柳宗元
原文:
自余為戮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與其徒上高山, 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卧, 卧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者,皆我有也,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人過湘江,緣染溪, 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 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 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土婁)為類。悠悠乎與灝氣 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 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 向之未始游,游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
是歲元和四年也。
《始得西山宴遊記》柳宗元
譯文:
自從我成了被貶受辱的人,居住在這個州里,經常驚恐不安。在那空閑的時候,就緩步地行走,漫無目的地游歷,天天與我的同事、朋友上高山,入深林,走遍迂迴曲折的溪流。凡是有幽泉怪石的地方,無論多遠沒有不到的;一到就撥開茅草坐下,倒出壺里的酒來盡情喝醉;醉了就互相枕著睡覺,睡著了作起夢來,心中想到哪裡,夢也做到那裡;醒來後即起來,起來後即回家。以為凡是這個州的山水有奇異姿態的,都為我所擁有、欣賞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異獨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為坐在法華西亭,瞭望西山,才開始指點著它並稱道它的奇異。於是令僕人,渡過湘江,沿著染溪,砍伐叢生的草木,焚燒茂密的茅草,直至山的高處才停止。然後,我們攀援著登上山去,伸開兩腿坐下,觀賞風景,只見所有幾州的土地,都在自己的坐墊下面。它們的高高下下的形勢:山峰高聳,山谷凹陷,有的象小土堆,有的象洞穴;千里內外的景物近在眼前,種種景物聚集、縮攏在一塊,沒有能夠逃離、隱藏在視線之外的;青山白水互相纏繞,視野之外的景物與高天相連,向四面眺望都是一樣。然後知道這座山的卓然聳立,不與小丘同類。心神無窮無盡地與天地間的大氣融合,沒有誰知道它們的邊界;無邊無際,與大自然遊玩,不知道它們的盡頭。拿起酒杯來倒滿酒,喝醉得身子傾倒,不知道太陽落山了。昏暗的晚色,從遠處來臨,來了就什麼也看不見了,但還不想回家。心神凝住了,形體消散了,與萬物暗暗地融合為一體。然後才知道我以前的游覽不能算做游覽,真正的游覽從這一次才開始。所以為這次游覽寫了篇文章作為記述。
這年,是元和四年。
⑸ 文言文《北史列傳》第六十一的內容是什麼
《北史·列傳·第六十一》的原文如下:
達奚長儒,字富仁,代人也。長儒少懷節操,膽烈過人。十五襲爵樂安公。魏大統中,起家奉車都尉。周太祖引為親信,以質直恭勤,授予都督。天和中,除渭南郡守,遷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從武帝平齊,遷上開府,進爵成安郡公,邑千二百戶,別封一子縣公。
宣政元年,與烏丸軌圍陳將吳明徹於呂梁,陳遣驍將劉景率勁勇七千來為聲援,軌令長儒逆拒之。長儒於是取車輪數百,系以大石,沉之清水,連轂相次,以待景軍。景至,船艦礙輪不得進,長儒乃縱奇兵,水陸俱發,大破之,俘數千人。尋授行軍總管,北巡沙塞,卒與虜遇,接戰,大破之。高祖作相,王謙舉兵於蜀,上柱國楊永安扇動六州以應謙,詔長儒擊破之。文帝受禪,進位上大將軍,封蘄郡公。開皇二年,突厥可汗率眾十餘萬,寇掠而南,詔以長儒為行軍總管,率眾二千擊之。遇於周槃,眾寡不敵,軍中大懼,長儒慷慨,神色愈烈。為虜所沖突,散而復聚,且戰且行,轉斗三日,五兵咸盡,士卒以拳毆之,手皆見骨,殺傷萬計,虜氣稍奪,於是解去。長儒身被五創,通中者二;其戰士死傷者十八九。突厥本欲大掠秦隴既逢長儒兵皆力戰虜意大沮明日於戰處焚屍慟哭而去。
其年,授寧州刺史,尋轉鄜州刺史,母憂去職。長儒性至孝,水漿不入口五日,毀悴過禮,殆將滅性,天子嘉嘆。起為夏州總管,匈奴憚之,不敢窺塞。復轉荊州總管,高祖謂之曰:「江陵要害,國之南門,今以委公,朕無慮也。」歲余,卒官。謚曰威。
⑹ 古文中如何稱呼五六十歲的老人
古代男子二十行冠禮,身體尚弱,故稱弱冠。
孔子《論語 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花甲,指60歲。花甲一詞出自中國古代歷法,以六十年為一循環,一循環稱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號繁多且相互交錯,又稱花甲。
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孩提:指2——3歲的兒童
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
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歲
不惑之年:指四十歲
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歲
古稀之年:指七十歲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歲
期頤之年:一百歲
⑺ 一篇文言文小故事(30-60字)意思
去村裡許,有古樹,廣蓋及畝。吾輩小童,嘗嬉諸此。忽一日,有機聲隆隆,大樹傾折。或言,將移諸大邑,以備森林城市之選。後數年,未得樹之所之。
意思是:離我們村不遠,以前有一棵古樹,特別大。我們一幫小朋友曾經在那裡做游戲。有一天,傳來機器的轟鳴聲,大樹被連根拔起。有人說,要移栽在大城市裡,為了他們申報「全國森林城市」。以後好幾年,我並沒有搞清楚大樹到底弄哪兒去了。
⑻ 語文文言文:北史,列傳第六十一
劉方,京兆長安人也。性剛決,有膽氣。仁周,承御上士,以戰功拜上儀同。隋文帝為丞相,方從韋孝寬破尉遲迥於相州,以功加開府,賜爵河陰縣侯。文帝受禪,進爵為公。開皇三年,從衛王爽破突厥於白道,進位大將軍。後歷甘、瓜二州刺史。仁壽中,交州俚人李佛子作亂,據越王故城。左僕射楊素言方有將帥略,於是詔方為交州道行軍總管,統二十七營而進。法令嚴肅,然仁而愛士。長史、度支侍郎敬德亮從軍至尹州,疾甚,不能進,留之州館。分別之際,方哀其危篤,流涕嗚咽,感動行路。論者多之,稱為良將。至都隆嶺,遇賊,方遣營主宋纂、何貴、嚴願等破之。進兵臨佛子,先令人諭以禍福,佛子乃降,送於京師。其有桀黠恐為亂者,皆斬之。尋授驩州道行軍總管,以尚書右丞李綱為司馬,經略林邑。方遣欽州刺史寧長真、驩州刺史李暈、上開府秦雄以步騎出越常,方親率大將軍張愻、司馬李綱舟師趣北境。大業元年正月,軍至海口。林邑王梵志遣兵守險,方擊走之。師次闍梨江,賊據南岸立柵,方盛陳旗幟,擊金鼓,賊懼而潰。既度江,行三十里,賊乘巨象,四面而至。方以弩射象,象中瘡,卻蹂其陣,賊奔柵,因攻破之。於是濟區栗,進至大緣江,所擊皆破。經馬援銅柱,南行八日,至其國都。林邑王梵志棄城奔海,獲其廟主金人,污其宮室,刻石紀功而還。士卒腳腫死者十四五。方在道遇患卒,帝甚傷惜之,下詔褒美,贈上柱國、盧國公。子通仁嗣。
開皇中,有馮昱、王檦、楊武通、陳永貴、房兆,俱為邊將,名顯當時。
檦並不知何許人。昱多權略,有武藝。文帝初為丞相,以行軍總管與王誼、李威等討平叛蠻,拜柱國。開皇初,又以行軍總管屯乙弗泊備胡,每戰常大克捷。檦驍勇善射,每以行軍總管屯兵江北以御陳,為陳人所憚。伐陳之役,及高智慧反,攻討皆有殊績。位柱國、白水郡公。
武通,弘農華陰人,性果烈,善馳射。數以行軍總管討西南夷,以功封白水郡公,拜左武衛將軍。時黨項羌屢為邊患,朝廷以其有威名,使鎮邊,歷岷、蘭二州總管。復與周法尚討嘉州叛獠,法尚軍初不利,武通為賊斷歸路。於是束馬懸車,出賊不意,頻戰破之。賊知其孤軍無援,傾部落而至。武通轉斗數百里,為賊所拒,四面路絕。武通輕騎挑戰,墜馬,為賊所執,殺而啖之。
永貴,隴右胡人,本姓白,以勇烈,為文帝所親愛。數以行軍總管領邊,每戰必單騎陷陣。位柱國、蘭利二州總管,封北陳郡公。
兆,代人,本姓屋引氏,剛毅有武略。頻為行軍總管攻胡,以功位至柱國、徐州總管。並史失其事。
杜彥,雲中人也。父遷,葛榮之亂,徙家於幽。彥性勇決,善騎射。仕周,以軍功累遷隴州刺史,賜爵永安縣伯。隋文帝為丞相,從韋孝寬擊尉遲迥,以功進位上開府,改封襄武縣侯,拜魏郡太守。開皇初,授丹州刺史,進爵為公。征為左武衛將軍。平陳之役,以行軍總管與韓擒相繼而進。及陳平,賜物五千段,粟六千石,進位柱國,賜子寶安爵昌陽縣公。高智慧等之作亂,復以行軍總管從楊素討平之,斬其渠帥。賊李陀擁眾據彭山,彥襲擊破之,斬陀,傳其首。又擊徐州、宜封二洞,悉平。賜奴婢百餘口。拜洪州總管,有能名。及雲州總管賀婁子干卒,上悼惜者久之,因謂侍臣曰:"榆林國之重鎮,安得子干之輩乎?"後數日,上曰:"莫過杜彥。"於是征拜雲州總管。北夷畏憚,胡馬不敢至塞。後朝廷追錄前功,賜子寶虔爵承縣公。十八年,遼東之役,以行軍總管從漢王至營州。上以彥曉習軍旅,令總統五十營事。及還,拜朔州總管。突厥寇雲州,上令楊素擊走之,猶恐為邊患,復拜彥雲州總管。以疾征還,卒。
子寶虔,大業末,至文城郡丞。
周搖,字世安,河南洛陽人也。其先與魏同源,初姓普乃,及居洛陽,改為周氏。曾祖拔拔,祖右六肱,俱為北平王。父恕延,歷行台僕射、南荊州總管。搖少剛毅,有武藝,性謹厚,動遵法度。仕魏,位開府儀同三司。周閔帝受禪,賜姓車非氏,封金水郡公。歷鳳、楚二州刺史,吏人安之。從平齊,以戰功超授柱國,進封夔國公。未幾,拜晉州總管。時隋文帝為定州總管,文獻皇後自京師赴州,路經搖所,主禮甚薄。既而白後曰:"公廨甚富於財,限法不敢輒費。又王臣無得效私。"其質直如此。帝以其奉法,每嘉之。及為丞相,徙封濟北郡公,拜豫州總管。帝受禪,復姓周氏。開皇初,突厥寇邊,燕、薊多被其患,前總管李崇為虜所殺,上思所以鎮之,曰:"無以加周搖。"拜為幽州總管、六州五十鎮諸軍事。搖修障塞,謹斥候,邊人安之。徙尋、襄二州總管,俱有能名,進上柱國。以老乞骸骨,上勞之曰:"公歷仕三代,保茲遐壽,良足善也。"賜坐褥。歸第,終於家,謚曰恭。
⑼ 六十五用古文的話怎麼說(比如六十是一甲子之類的。。)
親,65歲這個古文中稱謂基本沒有定義,給你介紹:
不滿周歲——襁褓 2~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20歲(男)——弱冠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古代年歲的別稱
總角:指童年。
語出《詩經》,如《詩/衛風/氓》「總角之宴」,又《齊風/甫田》「總角兮」。以後稱童年為「總角」。陶淵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
垂髫:指童年。
古時童子未冠,頭發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發。」
束發:指青少年。
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及笄:指女子15歲。
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發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
語出《後漢書/曹皇後記》「小者待年於國」。以後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後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
弱冠:指男子2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而立:指30歲。
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以後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
不惑:指40歲。
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後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老年頭發蒼白如艾。《民國通俗演義》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還有什麼不滿意的事?」
花甲:指60歲。
以天乾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歲。
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後漢書/呂強傳》:「故太尉段潁,武勇冠世,習於邊事,垂發服戎,功成皓首。」
黃發: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魯頌/宮》「黃發台背」。老人頭發由白轉黃。曹植《贈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發期。」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鮐背: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大雅/行葦》「黃台背」,「台」與,「鮐」通用。《爾雅/釋詁》:「鮐背,壽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期頤:指百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謂百歲老人應由後代贍養。蘇拭《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閑卜築,流年自可數期頤。」
《讀者文摘》1983年第一期
湯餅之期:嬰兒出生三朝,稱為「湯餅之期」。
語出劉禹錫《送張盥詩》。
初度:指小兒周歲。
語出清代文學家程允升《幼學故事瓊林》。後來亦泛指生日為「初度」,如六十歲生日稱為「六十初度」。
齠齔:指兒童。
語出《韓詩外傳》卷一:「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齠齒……。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齒……」
教數之年:指兒童九歲。
外傅之年:指兒童十歲。
舞勺之年:指兒童十三歲。
以上皆出自《記》。
破瓜之年:指十六歲女子。
這是舊時文人將「瓜」字拆為二八字以紀年。《通俗編/婦女》:「宋謝幼詞:『破瓜年紀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歲耳。」「破瓜之年」亦謂六十四歲。《通俗編》又雲:「若呂岩贈張泊詩:『功成當在破瓜年』,則八八六十四歲」。有室之年,男以女為室,女以男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結婚之年。語出《禮/曲禮上》。
杖家之年:指五十歲。
杖鄉之年:指六十歲。
杖國之年:指七十歲。
杖朝之年:八十歲。
以上稱謂,皆出於《王制》。
下壽:六十歲。
中壽:八十歲。
上壽:一百歲。
以上稱謂,出於《莊子》。
花甲重開:一百二十歲。
古稀雙慶:一百四十歲。
此外,還有把六十歲以上的人統稱為「耆老」,八十歲以上的人稱為「大耋」。亦有泛稱老人為「龍鍾」、「潦倒之年」的。《廣韻》:「龍鍾,竹也,老者如竹枝搖曳,不治禁持。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顛倒阻滯,如人之遭際,故雲。」
⑽ 文言文介紹自己範文60字
假設我十六歲,讀高一,家庭幸福,愛好運動和文學。
余以二八之齡,求十載之學。生於殷實之家,父嚴母慈,唯授余為人之道,而非逐利之途。平身所好泛而不專,愛運動,猶以兵乓為最,球拍翻轉之間,有大樂趣也。喜文學,猶以《紅樓》為最,數百書頁之間,說盡人世酸甜。
(憋得好糾結,樓樓如果還滿意,請採納喲,么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