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同寅
⑴ 解釋古文和漢字
希[xī] 少;罕有。 希少。希望。 魯迅《致曹靖華》:「致蕭三兄一箋,希轉寄。」謀求。 希圖。即希沃特。 姓。 常見片語 希少[xī shǎo] 稀少,事物出現得少。 深夜的大街上行人希少。希世[xī shì] 世所罕有。 魯迅《致孟十還》:「(精印本《引玉集》)待到五十世紀,定與拙譯《死魂靈》都成為希世之寶也。」希有[xī yǒu] 少有。 魯迅《革命文學》:「但『革命人』就希有。俄國十月革命時,確曾有許多文人願為革命盡力。但事實的狂風,終於轉得他們手足無措。」希求[xī qiú] 謀求;企求。 胡也頻《到莫斯科去》:「她常常意識著——甚至於希求著在她的生命中應該有一種新的意義。」希沃特[xī wò tè] 國際單位制中計量劑量當量的單位。等於1焦/千克的劑量當量。省稱「希」。1. (會意。從巾,從爻( yáo),象做針線。「巾」,絲織品,「爻」,象針線交錯。本義:刺綉) 2. 假借為「稀」。稀少;罕見 [rare;scarce]
希,罕也。——《爾雅》
怨是用希。又,十世希不失矣。——《論語·先進》。孔注:「少也」
禍希不及身。——《呂氏春秋·原亂》。注:「鮮也。」
鼓瑟希。——《論語·先進》
知我者希。——《老子》
朱華未希。——《文選·曹植·朔風詩》
明星晨未希。——鮑照《詠史詩》
有志乎古者希矣。——唐· 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3. 又如:希姓(罕見的姓);希言(少言);希疏(稀少);希詫(希罕驚奇);希希罕兒(希罕少見的東西);希有之事;物以希為貴;希世之寶 4. 稀疏,成員稀少疏落。同「稀」 [sparse]
異於深山之野,人者幾希。——《孟子》。注:「希,遠也。」
地廣人希。——《史記·貨殖列傳》 5. 又如:希行(稀行。稀客;不常走動) 6. 寂靜無聲 [silent]
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老子》 7. 又如:希聲(無聲);希夷(空虛寂靜,無聲無色)
〈動〉
1. 觀望。後作「睎」 [watch]
希主好惡。——《商君書》
希世用事。——《漢書·董仲舒傳》。注:「觀相也。」 2. 仰慕 [admire]
本無意於希顏,豈有心於慕 藺。——《隋書·隱逸傳》
希望北極中大星。——《周髀算經下》。注:「希,仰。」
仰高希驥。——《後漢書·趙壹傳》 3. 又如:希顏(仰慕顏淵。後泛指仰幕賢者);希天(仰慕上天);希古(仰慕古人);希風(仰慕風操);希賢(仰慕賢者) 4. 希望 [hope]
夫希世而行。——《莊子·讓王》。司馬注:「望也。」
希其光。——唐· 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少時陳力希公侯。—— 柳宗元《冉溪》
[潘金蓮]每日抖擻著精神妝飾打扮,希寵市愛。——《金瓶梅詞話》 5. 又如:希蹤禹跡(向大禹學習,希望得到成功);希遂(希望實踐);希准時出席;敬希指正;尚希笑納;希能為力 6. 希圖,謀求[strive]
御下者,請謁希爵,一宜禁塞。——《後漢書·盧植傳》。注:「希,求也。」
孰有至孤之跡,敢萌希進之心。——宋· 曾鞏《謝解啟》 7. 又如:希進(希圖陞官);希恩(希冀恩寵);希榮(企求名門利祿) 8. 迎合 [cater to;pander to]
希代來貢,作珍皇家。——晉· 傅玄《走狗賦》 9. 又如:希代(迎合世俗);希合(迎合);希旨(迎合尊長的意旨)
〈副〉
1. 表示程度。非常;極 [very]
你有什麼過不去,不要尋他,勒死我倒也是希松的。——《紅樓夢》 2. 又如:希臭膨天(臭氣熏天);希輝光號(輝煌閃耀);希臟坌臭(又臟又臭);希嫩(非常嫩);希松(極為輕松平常)
常用片語
1. 希貴 xīguì
[rare and precious] 指物品因罕見而非常珍貴
希貴文物 2. 希罕 xīhan
[rare] 稀少而新奇
駱駝在中國南方是希罕的動物 3. 希罕 xīhan
(1) [cherish]∶珍惜喜愛
我們不希罕你那玩意兒 (2) [care about]∶關心;感到興趣
誰希罕你那臭錢 4. 希罕兒 xīhǎnr
[rare thing] 〈方〉∶指希罕怪異的事物 5. 希冀 xījì
[hope for] 希望得到 6. 希臘 Xīlà
[Greece] 巴爾干半島國家。位於該半島南端,三面臨海,面積131957平方公里,人口1003.8萬(1990),首都雅典,境內多山,多島嶼,古希臘為歐洲文明的發源地,農業和旅遊業在國民經濟中占重要地位 7. 希奇 xīqí
[rare;strange] 罕見而新奇
九月下旬下雪在大慶不是什麼希奇的事 8. 希奇古怪 xīqí-gǔguài
[curious] 罕見而怪誕的
人身保護法有一段最為希奇古怪的歷史 9. 希企 xīqǐ
[hope for/to] 希望企及 10. 希求 xīqiú
(1) [hope to get]∶希冀獲得
希求考高分 (2) [hope and request]∶期望並要求
希求多賺點錢 11. 希世 xīshì
(1) [extremely rare]∶世上少有
樂官傳視曰:「希世之珍也」。——明· 劉基《郁離子·千里馬篇》 (2) [cater to common customs]∶迎合世俗;迎合統治者的意志
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漢書·董仲舒傳》 12. 希世之珍,希世之寶 xīshìzhīzhēn,xīshìzhībǎo
[rare treasure] 世上罕有的珍寶
希世之珍那可得,故人贈我情何及。——宋· 陸游《素心硯銘》 13. 希圖 xītú
[try to] 希望達到某種目的(多指不好的);圖謀
幸喜都是同寅,彼此大半識識,一個個便想打點人情,希圖開脫。——《官場現形記》 14. 希望 xīwàng
[hope;wish;expect] 心裡想著實現某種事情
故生希望心。——清·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
惟希望也 15. 希有 xīyǒu
[rare] 同「稀有」 16. 希珍 xīzhēn
[rare and precious] 稀少珍貴
熊貓是我國獨有的希珍動物 隱藏更多釋義
⑵ 同事用古文怎麼稱呼
同事用古文可稱呼為:同僚、同寅、僚友
1、同僚:
讀音:tóng liáo。
意思:為舊時稱同朝或同官署做官的人;泛指在機關任職的同事。
如:茅盾 《蝕·幻滅》十:「 慧請的客大半是同僚,也有她在外國時的朋友。」
春秋 左丘明《左傳·文公七年》:「同官為寮,吾嘗同寮,敢不盡心乎?」意思是同在官署做官,我們是同事,怎麼敢不盡心盡力呢
造句:如果你有同僚的話,尊重他們,並且寧可在他們並不想望被召的時候召請他們,而不要在他們有理由希冀被召的時候拒見他們。
2、同寅
拼音:tóng yín
意思:同僚,舊稱在一個部門當官的人;年歲相同。
如: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回:「﹝ 賈雨村 ﹞雖才幹優長,未免貪酷,且恃才侮上,那同寅皆側目而視。」
造句:當晚所有抽獎禮物均由熱心書院同寅、校董及校友贊助,書院校友會更慷慨送出全場燒豬。
3、僚友
讀音:liáo yǒu
意思:指官職相同的人。
如:林淡秋《馬逢伯》:「尤其大旅館的老闆和老茶房,他隨時能在腦子里描出他們的音容笑貌,叫出他們的名字,象對於最熟悉的上峰和僚友一樣。」
造句:因張問陶名聲極盛,人緣也不錯,京師一班同年僚友、慕名的權貴少不了在城外長亭之內設宴相送。
(2)文言文同寅擴展閱讀:
在公司與同事相處的方法:
1、不要議論領導
不要和同事在背後議論領導,也不要在領導前議論同事。千萬不要和同事在背後指點領導這不好那不好的,即使同事罵領導多壞,也不要輕易表現出你的態度。
2、正確對待自己的虛榮心
虛榮心每個人都有,但要正確對待虛榮心,用得得當是推進器,會助工作突飛猛進,用得不當是滅火器,會在工作中稀釋積極性。
3、與上司及時進行溝通
在工作中總是會碰到一些問題的或者在日常生活中總會存在一些誤解的,只有進行有效的溝通才能解決問題和消除問題的。良好的溝通可以拉近跟上司的距離,相處也就能更加愉快了。
4、寬容待人
在工作方面,切忌不要和同事搶風頭,更不要設計去陷害同事。不要抱怨自己工作量大,不要指責同事偷懶,真正優秀的人是不會斤斤計較的。
⑶ 「卿在關中、懷孟,兩著治效,而毀言日至,豈同寅有沮,文言文翻譯
你在關中、懷孟,兩個顯著治療效果,而毀謗天到,難道同寅有沮
⑷ 文言文 劉鈺,字希范
《宋史·劉珏傳》
劉珏,字希范,湖州長興人。登崇寧五年進士第。初游太學,以書遺中書舍人鄒浩曰:「公始為博士論取士之失,免所居官,在諫省斥宮掖之非,遠遷嶺表,豈逆計禍福,邀後日報哉,固欲蹈古人行也。今庶政豈盡修明,百官豈盡忠實,從臣繼去,豈盡非才,言官屢逐,豈盡有罪!信任逾曩昔而拱默不言,天下之士竊有疑焉,願有以慰塞群望。」浩得書愧謝之。宣和四年,擢監察御史,坐言事知舒州,留為尚書主客員外郎。
靖康初,議皇帝朝謁上皇儀,欲以家人禮見於內庭,珏請皇帝設大小次,俟上皇御坐,宰臣導皇帝升自東階,拜於殿上,則有君之尊,有父之敬。又謂:「君於大臣或賜劍履上殿,或許子孫扶掖。皇帝朝謁,宜令環衛士卒侍立於殿西,宰執、三衙、侍從等官扶侍於殿上。如請帝坐,即宰執等退立西隅。」遷太常少卿。討論皇帝受冊寶故事,珏言:「唐太宗、明皇皆親受父命,未嘗再行冊禮,肅宗即位於靈武,故明皇遣韋見素就冊之,宣政授傳國璽,群臣上尊號,至德宗踵行之,後世以為非。」議遂寢。
除中書舍人。陳十開端之戒曰:「陛下即位罷御筆,止營繕,登俊乂,詘虛誕,戢內侍之權,開言者之路,命令既當,未嘗數改,任用既公,率皆稱職,賞必視功,政必核實,此天下所以指日而徯太平也。比者內降數出,三省罕有可否,此御筆之開端也。教子弟既有其所,又徹而新之,長入祗候之班,勢若可緩,亟而成之,此營繕之開端也。河陽付之庸才,涇原委之貪吏,此任用失當之開端也。花石等濫賞,既治復止,馬忠統兵,累行累召,此命令數易之開端也。三省、密院議論各有所見,啟擬各舉所知,持不同不比之說,忘同寅協恭之議,此大臣不和之開端也。內路之帥擅作聖旨指揮,行郡之守稱為外任監當,此臣下誕謾之開端也。董局務者廣辟官屬,侍帷幄者分爭殿廬,此內侍恣橫之開端也。兩省繳奏多命以次行下,或戒以不得再繳,台諫言事失當,率責為遠小監當,此言路壅塞之開端也。恤民之詔累下,未可行者多,是為空文無實德,此政事失信之開端也。隨龍第賞,冠帶之工亦推恩,金兵扣闕,禮房之吏亦進秩,此爵賞僭濫之開端也。是十者雖未若前日之甚,其端已見,杜而止之,可以馴致治平,因而循之,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
詹度都堂稟議,中書舍人安扶持不可,改劉珏,字希范,湖州長興人。登崇寧五年進士第。初游太學,以書遺中書舍人鄒浩曰:「公始為博士論取士之失,免所居官,在諫省斥宮掖之非,遠遷嶺表,豈逆計禍福,邀後日報哉,固欲蹈古人行也。今庶政豈盡修明,百官豈盡忠實,從臣繼去,豈盡非才,言官屢逐,豈盡有罪!信任逾曩昔而拱默不言,天下之士竊有疑焉,願有以慰塞群望。」浩得書愧謝之。宣和四年,擢監察御史,坐言事知舒州,留為尚書主客員外郎。
建炎元年,復召為中書舍人,至泗州,上書言:「金人尚有屯河北者,萬一猖獗而南,六飛豈能無警,乞早賜行幸。西兵驍勇,宜留以為衛。西京舟船。恐金人藉以為用,並令東下。」時李綱已議營南陽,珏未知也。既至,極言南陽兵弱財單,乘輿無所取給,乞駐蹕金陵以待敵。汪伯彥、黃潛善皆主幸東南,帝遂如揚州。潛善兄潛厚除戶部尚書,珏言兄弟不可同居一省,帝遣張愨諭旨,珏論如初。詔潛厚提舉醴泉觀。
遷給事中,論內降、營繕二事曰:「陛下以前朝房院而建承慶院,議者以為營造浸廣,以隆祐太後時有御筆,議者以為內降數出。蓋除授不歸中書,工役領之內侍,此人言所以籍籍也。營繕悉歸有司,中旨皆許執奏,則眾論息矣。」孟忠厚除顯謨閣直學士,邢煥徽猷閣待制,珏封還,言舊制外戚未有為兩禁官者,詔煥換武階。帝曰:「忠厚乃隆祐太後族,宜體朕優奉太後之意。」珏持益堅,忠厚尋亦換武階。
遷吏部侍郎,同修國史,言:「淮甸備敵,兵食為先,今以降卒為見兵,以糴本為見糧,無一可恃,維揚城池未修,軍旅多闕,卒有不虞,何以待之?」已而金人果乘虛大入,帝亟如臨安,以珏為龍圖閣直學士、知宣州。俄復為吏部侍郎。
以久雨詔求言,珏疏論消天變、收人心數事,詞極激切,並陳荊、陝、江、淮守御之略:「願申詔大臣,悉屏細務,唯謀守御。自京及荊、淮之郡,置大帥,屯勁兵。命沿江之守,各上措畫之方,明斥堠,設險阻,節大府之出,廣大農之入,檢察戰艦而習之,則守御詳盡,人心安,天意回,大業昌矣。」遷吏部尚書。
隆祐太後奉神主如江西,詔珏為端明殿學士、權同知三省樞密院事從行。時詔元祐黨籍及上書廢錮人,追復故官,錄用子孫,施行未盡者,珏悉奏行之。又言常安民、張克公嘗論蔡京罪,乞厚加恩。至洪州,疏言修治巡幸道路之役,略曰:「陛下遭時艱難,躬履儉約,前冬幸淮甸,供帳弊舊,道路險狹,未嘗介意。今聞衢、信以來,除治道路,科率民丁,急如星火,廣市羊豕,備造服用,使農夫不得獲,齊民不得休,非陛下儉以避難之意也。乞降詔悉罷。」金人攻吉州,分兵追太後,舟至太和縣,衛兵皆潰,珏奉太後退保虔州。監察御史張延壽論珏罪,珏亦上書自劾,逾嶺俟命,落職,提舉江州太平觀。延壽論不已,責授秘書少監,貶衡州。紹興元年,許自便。明年,以朝散大夫分司西京。卒於梧州,年五十五。官其二子。八年,追復龍圖閣學士。有《吳興集》二十卷、《集議》五卷、《兩漢蒙求》十卷。
⑸ 《張岱家傳》文言文閱讀答案是什麼
《張岱家傳》文言文閱讀答案是:
6.B
7.D
8.(1)你就算了,回去後教育兒子讀書,希望能保持住先人的事業。
(2)朋友用經書中的考題彼此商量,(考題)一傳入他耳中文章馬上就形成了,後來再有談到(考題)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聽了。
9.考生書法的優劣對考試成績有影響;可捐納財貨進入太學;考題出自經書;考官的喜好直接決定考試結果。
⑹ 大皰西封事文言文閱讀
封事,臣子給皇上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
大皰西,是指光祿寺大庖西室,明代光祿寺負責的是御膳食材的采買,凡祭饗、宴勞、酒醴、膳羞之事,都由光祿寺負責,大庖西室,就是指廚房西邊的房子;朱元璋曾在此與解縉談話,本文就是回答。
史載此文緣由如下:
縉幼穎敏,洪武二十一年舉進士。授中書庶吉士,甚見愛重,常侍帝前。一日,帝在大庖西室,諭縉:"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縉即日上封事萬言,略曰:
臣聞令數改則民疑,刑太繁則民玩。國初至今,將二十載,無幾時不變之法,無一日無過之人。嘗聞陛下震怒,鋤根剪蔓,誅其奸逆矣。未聞褒一大善,賞延於世,復及其鄉,終始如一者也。
臣見陛下好觀《說苑》、《韻府》雜書與所謂《道德經》、《心經》者,臣竊謂甚非所宜也。《說苑》出於劉向,多戰國縱橫之論;《韻府》出元之陰氏,抄輯穢蕪,略無可采。陛下若喜其便於檢閱,則願集一二志士儒英,臣請得執筆隨其後,上溯唐、虞、夏、商、周、孔,下及關、閩、濂、洛。根實精明,隨事類別,勒成一經,上接經史,豈非太平製作之一端歟?又今《六經》殘缺。《禮記》出於漢儒,踳駁尤甚,宜及時刪改。訪求審樂之儒,大備百王之典,作樂書一經以惠萬世。尊祀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皋陶、伊尹、太公、周公、稷、契、夷、益、傅說、箕子於太學。孔子則自天子達於庶人,通祀以為先師,而以顏、曾、子思、孟子配。自閔子以下,各祭於其鄉。魯之闕里,仍建叔梁紇廟,贈以王爵,以顏路、曾曨、孔鯉配。一洗歷代之因仍,肇起天朝之文獻,豈不盛哉!若夫祀天宜復掃地之規,尊祖宜備七廟之制。奉天不宜為筵宴之所,文淵未備夫館閣之隆。太常非俗樂之可肄,官妓非人道之所為。禁絕倡優,易置寺閹。執戟陛墀,皆為吉士;虎賁趣馬,悉用俊良。除山澤之禁稅,蠲務鎮之徵商。木輅朴居,而土木之工勿起;布墾荒田,而四裔之地勿貪。釋、老之壯者驅之,俾復於人倫;經咒之妄者火之,俾絕其欺誑。絕鬼巫,破淫祀,省冗官,減細縣。痛懲法外之威刑,永革京城之工役。流十年而聽復,杖八十以無加。婦女非帷薄不修,毋令逮系;大臣有過惡當誅,不宜加辱。治歷明時,授民作事,但申播植之宜,何用建除之謬。所宜著者,日月之行,星辰之次。仰觀俯察,事合逆順。七政之齊,正此類也。
近年以來,台綱不肅。以刑名輕重為能事,以問囚多寡為勛勞,甚非所以勵清要、長風采也。御史糾彈,皆承密旨。每聞上有赦宥,則必故為執持。意謂如此,則上恩愈重。此皆小人趨媚效勞之細術,陛下何不肝膽而鏡照之哉?陛下進人不擇賢否,授職不量重輕。建不為君用之法,所謂取之盡錙銖;置朋奸倚法之條,所謂用之如泥沙。監生進士,經明行修,而多屈於下僚;孝廉人材,冥蹈瞽趨,而或布於朝省。椎埋嚚悍之夫,闒茸下愚之輩。朝捐刀鑷,暮擁冠裳。左棄筐篋,右綰組符。是故賢者羞為之等列,庸人悉習其風流。以貪婪苟免為得計,以廉潔受刑為飾辭。出於吏部者無賢否之分,入於刑部者無枉直之判。天下皆謂陛下任喜怒為生殺,而不知皆臣下之乏忠良也。
古者善惡,鄉鄰必記。今雖有申明旌善之舉,而無黨庠鄉學之規。互知之法雖嚴,訓告之方未備。臣欲求古人治家之禮,睦鄰之法,若古藍田呂氏之《鄉約》,今義門鄭氏之家范,布之天下。世臣大族,率先以勸,旌之復之,為民表帥。將見作新於變,至於比屋可封不難矣。
陛下天資至高,合於道微。神怪妄誕,臣知陛下洞矚之矣。然猶不免所謂神道設教者,臣謂不必然也。一統之輿圖已定矣,一時之人心已服矣,一切之奸雄已慴矣。天無變災,民無患害。聖躬康寧,聖子聖孫繼繼繩繩。所謂得真符者矣。何必興師以取寶為名,諭眾以神仙為征應也哉。
臣觀地有盛衰,物有盈虛,而商稅之徵,率皆定額。是使其或盈也,奸黠得以侵欺;其歉也,良善困於補納。夏稅一也,而茶椒有糧,果絲有稅。既稅於所產之地,又稅於所過之津,何其奪民之利至於如此之密也!且多貧下之家,不免拋荒之咎。今日之土地,無前日之生植;而今日之徵聚,有前日之稅糧。或賣產以供稅,產去而稅存;或賠辦以當役,役重而民困。土田之高下不均,起科之輕重無別。膏腴而稅反輕,瘠鹵而稅反重。欲拯困而革其弊,莫若行授田均田之法,兼行常平義倉之舉。積之以漸,至有九年之食無難者。
臣聞仲尼曰:"王公設險以守其國。"近世狃於晏安,墮名城,銷鋒鏑,禁兵諱武,以為太平。一旦有不測之虞,連城望風而靡。及今宜敕有司整葺,寬之以歲月,守之以里胥,額設弓手,兼教民兵。開武舉以收天下之英雄,廣鄉校以延天下之俊乂。古時多有書院學田,貢士有庄,義田有族,皆宜興復而廣益之。
夫罪人不孥,罰弗及嗣。連坐起於秦法,孥戮本於偽書。今之為善者妻子未必蒙榮,有過者里胥必陷其罪。況律以人倫為重,而有給配婦女之條,聽之於不義,則又何取夫節義哉。此風化之所由也。
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尚書、侍郎,內侍也,而以加於六卿;郎中、員外,內職也,而以名於六屬。御史詞臣,所以居寵台閣;郡守縣令,不應迴避鄉邦。同寅協恭,相倡以禮。而今內外百司捶楚屬官,甚於奴隸。是使柔懦之徒,盪無廉恥,進退奔趨,肌膚不保。甚非所以長孝行、勵節義也。臣以為自今非犯罪惡解官,笞杖之刑勿用。催科督厲,小有過差,蒲鞭示辱,亦足懲矣。
臣但知罄竭愚衷,急於陳獻,略無次序,惟陛下幸垂鑒焉。書奏,帝稱其才。
⑺ 文言文的雅字的一詞多義…急用…跪求……
雅 yā
〈名〉
(1) 同「鴉」 [crow]
雅,楚烏也。一名鷽,一名卑居,秦謂之雅。——《說文》。按:「大而純黑反哺者烏,小而不純黑不反哺者雅。雅即烏之轉聲。字亦作鴉,作鵶。」
流之為雕。——《書·古太誓》。鄭注:「鴉烏也。」
鴟鴉耆鼠。——《莊子·齊物論》
雅 yǎ
〈形〉
(1) (形聲。從隹,牙聲。從隹( zhuī),與鳥有關。( yā)本義:鳥名,烏鴉的一種。《說文》:「楚烏也。」)
(2) 正確;合乎規范 [correct,right;standard]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毛詩序》
文章爾雅。——《史記·三王世家》。索隱:皆訓正也。
雅之為言正也。——《風俗通·聲音》
雅者,古正也。——《白虎通·禮樂》。按:說文疋下古文,以為詩大雅字。疋字隸體似正,故傅會訓正,其實古文借疋為諝,後又借雅為諝也。風,諷也。雅,諝也,頌,誦也。此四始之本字。
辭令就得謂之雅。
君子安雅。——《荀子·榮辱》。注:「正而有美德者謂之雅。」
察納雅言。——諸葛亮《出師表》
(3) 又如:雅道(正道,大道);雅音(正音);雅算(正確的決策);雅學(正道之學。指儒家經典之學)
(4) 高尚;美好 [fine;refined;elegant]
張耳雅游。——《史記·張耳陳餘傳》
忽忘雅素。——《漢書·張禹傳》
雅步擢纖腰。——《陸雲詩》。注:「閑雅謂妖麗也。」
都督閻公之雅望。—— 王勃《滕王閣序》
(5) 又如:雅操(稱彈奏樂曲高雅精妙);雅望(美好的願望);雅篇(優美的篇章);雅像(雅相);雅量高致(氣度不凡,情趣高尚);雅馴(溫文不俗);雅坐(文靜地坐著);雅人深致(風雅的人有深遠的意趣);雅俗(雅士與俗人);雅客(高雅的客人)
(6) 尊敬他人的敬辭 [your]。如:雅飭(對別人告誡的敬稱);雅誨(尊稱別人的教誨);雅命(尊稱對方囑咐或建議之事)
詞性變化
◎ 雅 yǎ
〈副〉
(1) 素常;向來 [often]
予雅道冠,拄杖二癖,每自笑嘆。——宋· 陸游《老學庵筆記》
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後漢書·張衡傳》
(2) 又如:雅好(平素所喜好);雅志(平素的志向);雅尚(平素的喜好);子所雅;善雅鼓琴
(3) 表示程度很甚,相當於「很」、「極」 [very]
帝雅重瑞名。——《明史》
(4) 又如:雅重(甚為敬重)
◎ 雅 yǎ
〈名〉
(1) 平素的交情 [friendship]
況與左右無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宋· 蘇軾《與謝民師推官書》
(2) 又如:同朝之雅;同寅之雅;雅素(故舊的情誼);雅故(故交,舊友)
(3) 《詩經》中六義之一
古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詩序》
風土之音曰「風」,朝廷之音曰「雅」,宗廟之音曰「頌」。——宋· 鄭樵《通志》總序
(4) 訓詁中多有名雅的書 [standard book]
《爾雅》:爾,昵也;昵,近也;雅,義也;義,正也。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為主也。——《釋名》
(5) 又如:《爾雅》;《廣雅》;《通雅》
(6) 姓
(7) 另見 yā
⑻ 哪位好心人幫助我翻譯一下文言文啊,請翻譯成白話文,著急用,謝謝!
你好!這沒法翻譯的,就是對子句,笠翁對韻:
上篇一東
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雷隱隱,霧蒙蒙。日下對天中。風高秋月白,雨霽晚霞紅。牛女二星河左右,參商兩曜斗西東。十月塞邊,颯颯寒霜驚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魚翁。
河對漢,綠對紅。雨伯對雷公。煙樓對雪洞,月殿對天宮。雲叆叇,日曈朦。臘屐對漁蓬。過天星似箭,吐魂月如弓。驛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荷花風。茅店村前,皓月墜林雞唱韻;板橋路上,青霜鎖道馬行蹤。
山對海,華對嵩。四岳對三公。宮花對禁柳,塞雁對江龍。清暑殿,廣寒宮。拾翠對題紅。莊周夢化蝶,呂望兆飛熊。北牖當風停夏扇,南簾曝日省冬烘。鶴舞樓頭,玉笛弄殘仙子月;鳳翔台上,紫簫吹斷美人風。
二 冬
晨對午,夏對冬。下晌對高舂。青春對白晝,古柏對蒼松。垂釣客,荷鋤翁。仙鶴對神龍。鳳冠珠閃爍,螭帶玉玲瓏。三元及第才千頃,一品當朝祿萬鍾。花萼樓前,仙李盤根調國脈;沉香亭畔,嬌楊擅寵起邊風。
清對淡,薄對濃。暮鼓對晨鍾。山茶對石菊,煙鎖對雲封。金菡萏,玉芙蓉。綠綺對青鋒。早湯先宿酒,晚食繼朝饔。唐庫金錢能化蝶,延津寶劍會成龍。巫峽浪傳,雲雨荒唐神女廟;岱宗遙望,兒孫羅列丈人峰。
繁對簡,疊對重。意懶對心慵。仙翁對釋伴,道範對儒宗。花灼灼,草葺葺。浪蝶對狂蜂。數竿君子竹,五樹大夫松。高皇滅項憑三傑,虞帝承堯殛四凶。內苑佳人,滿地風光愁不盡;邊關過客,連天煙草憾無窮。
三 江
奇對偶,只對雙。大海對長江。金盤對玉盞,寶燭對銀釭。朱漆檻,碧紗窗。舞調對歌腔。漢興推馬武,夏諫著尨逄。四收列國群王服,三築高城眾敵降。跨鳳登台,瀟灑仙姬秦月玉;斬蛇當道,英雄天子漢劉邦。
顏對貌,像對龐。步輦對徒杠。停針對擱竺,意懶對心降。燈閃閃,月幢幢。攬轡對飛艎。柳堤馳駿馬,花院吠村尨。酒量微熏瓊杳頰,香塵沒印玉蓮雙。詩寫丹楓,韓夫幽懷流節水;淚彈斑竹,舜妃遺憾積湡江。
四 支
泉對石,干對枝。吹竹對彈絲。山亭對水榭,鸚鵡對鸕鶿。五色筆,十香詞。潑墨對傳卮。神奇韓干畫,雄渾李陵詩。幾處花街新奪錦,有人香徑淡凝脂。萬里烽煙,戰士邊頭爭寶塞;一犁膏雨,農夫村外盡乘時。
俎對醢,賦對詩。點漆對描脂。瑤簪對珠履,劍客對琴師。沽酒價,買山資。國色對仙姿。晚霞明似錦,春雨細如絲。柳絆長堤千萬樹,花橫野寺兩三枝。紫蓋黃旗,天象預占江左地;青袍白馬,童謠終應壽陽兒。
箴對贊,缶對卮。螢炤對蠶絲。輕裾對長袖,瑞草對靈芝。流涕策,斷腸詩。喉舌對腰肢。雲中熊虎將,天上鳳凰兒。禹廟千年垂桔柚,堯階三尺覆茅茨。湘竹含煙,腰下輕紗籠玳瑁;海棠經雨,臉邊清淚濕胭脂。
爭對讓,望對思。野葛對山梔。仙風對道骨,天造對人為。專諸劍,博浪椎。經緯對干支。位尊民物主,德重帝王師。望切不妨人去遠,心忙無奈馬行遲。金屋閉來,賦乞茂林題柱筆;玉樓成後,記須昌谷負囊詞。
五 微
賢對聖,是對非。覺奧對參微。魚書對雁字,草舍對柴扉。雞曉唱,雉朝飛。紅瘦對綠肥。舉杯邀月飲,騎馬踏花歸。黃蓋能成赤壁捷,陳平善解白登危。太白書堂,瀑泉垂地三千尺;孔明祀廟,老柏參天四十圍。
戈對甲,幄對幃。盪盪對巍巍。嚴灘對邵圃,靖菊對夷薇。占鴻漸,采鳳飛。虎榜對龍旗。心中羅錦綉,口內吐珠璣。寬宏豁達高皇量,叱吒暗啞霸主威。滅項興劉,狡兔盡時走狗死;連吳拒魏,貔貅屯處卧龍歸。
衰對盛,密對稀。祭服對朝衣。雞窗對雁塔,秋榜對春闈。烏衣巷,燕子磯。久別對初歸。天姿真窈窕,聖德實光輝。蟠桃紫闕來金母,嶺荔紅塵進玉妃。霸主軍營,亞父丹心撞玉斗;長安酒市,謫仙狂興換銀龜。
六 魚
羹對飯,柳對榆。短袖對長裾。雞冠對鳳尾,芍葯對芙蕖。周有若,漢相如。玉屋對匡廬。月明山寺遠,風細水亭虛。壯士腰間三尺劍,男兒腹內五車書。疏影暗香,和靖孤山梅蕊放;輕陰清晝,淵明舊宅柳條舒。
吾對汝,爾對余。選授對升除。書籍對葯櫃,耒耜對耰鋤。參雖魯,回不愚。閥閱對閻閭。諸侯知乘國,命婦七香車。穿雲采葯聞仙犬,踏雪尋梅策蹇驢。玉兔金烏,二氣精靈為日月;洛龜河馬,五行生剋在圖書。
欹對正,密對疏。囊橐對苞苴。羅浮對壺嶠,水曲對山紆。驂鶴駕,待鸞輿。傑溺對長沮。搏虎卞莊子,當熊馮婕妤。南陽高土吟梁婦,西蜀才人賦子虛。三徑風光,白石黃花供杖履;五湖煙景,青山綠水在樵漁。
七 虞
紅對白,有對無。布穀對提壺。毛椎對羽扇,天闕對皇都。謝蝴蝶,鄭鷓鴣。蹈海對歸湖。花肥春雨潤,竹瘦晚風疏。麥飯豆麋終創漢,尊羹臚膾竟歸吳。琴調輕彈,楊柳月中潛去聽;酒旗斜掛,杏花村裡共來沽。
羅對綺,茗對蔬。柏秀對松枯。中元對上巳,返璧對還珠。雲夢澤,洞庭湖。玉燭對冰壺。蒼頭犀角帶,綠鬢象牙梳。松陰白鶴聲相應,鏡里青鸞影不孤。竹戶半開,對牖不知人在否?柴門深閉,停車還有客來無。
賓對主,婢對奴。寶鴨對金鳧。升堂對入室,鼓瑟對投壺。硯合璧,頌聯珠。提饔對當壚。仰高紅日盡,望遠白雲孤。歆向秘書窺二酉,機雲芳譽動三吳。祖餞三杯,老去常斟花下酒;荒田五畝,歸來獨荷月中鋤。
君對父,魏對吳。北嶽對西湖。菜蔬對茶飯,苣筍對菖蒲。梅花數,竹葉符。廷議對山呼。兩都班固賦,八陣孔明圖。田慶紫荊堂下茂,王裒青柏墓前枯。出塞中郎,羝有乳時歸漢室;質秦太子,馬生角日返燕都。
八 齊
鸞對鳳,犬對雞。塞北對關西。長生對益智,老幼對旅倪。頌竹策,剪桐圭。剝棗對蒸梨。綿腰如弱柳,嫩手似柔荑。狡龜能穿三穴隱,鷦鷯權借一枝棲。角里先生,策杖垂紳扶少主;於陵仲子,辟纑織履賴賢妻。
鳴對吠,泛對棲。燕語對鶯啼。珊瑚對瑪瑙,琥珀對玻璃。絳縣老,伯州梨。測蠡對然犀。榆槐堪作蔭,桃李自成蹊。投巫救女西門豹,賃浣逢到百里奚。闕里門牆,陋巷規模原不陋;隋堤基址,迷樓蹤跡亦全迷。
越對趙,楚對齊。柳岸對桃溪。紗窗對綉戶,畫閣對香閨。修月斧,上天梯。螮蝀對虹霓。行樂游春圃,工諛病夏畦。李廣不封空射虎,魏明得立為存麂。按轡徐行,細柳功成勞王敬;聞聲稍卧,臨涇名震止兒啼。
九 佳
門對戶,陌對街。枝葉對根荄。斗雞對揮麈,鳳髻對鸞釵。登楚岫,渡秦淮。子規對夫差。石鼎龍頭縮,銀箏雁翅排。百年詩禮延余慶,萬里風雲入壯懷。能辨明倫,死矣野哉悲季路;不由徑襪,生乎愚也有高柴。
冠對履,襪對鞋。海角對天涯。雞人對虎旅,六市對三街。陳俎豆,戲堆埋。皎皎對皚皚。賢相聚東閣,良明集小齋。夢里山川書越絕,枕邊風月記齊諧。三徑蕭疏,彭澤高鳳怡五柳;六朝華貴,琅琊佳氣種三槐。
勤對儉,巧對乖。水榭對山齋。冰桃對雪藕,漏箭對更牌。寒翠袖,貴金釵。慷慨對詼諧。竹徑風聲籟,花溪月影篩。攜囊佳句隨時貯,荷鍤沉酣到處埋。江海孤蹤,雲浪風濤驚旅夢;鄉關萬里,煙巒雲樹切歸懷。
杞對梓,檜對楷。水泊對山崖。舞裙對歌袖,玉陛對瑤階。風入袂,月盈懷。虎兕對狼豺。馬融堂上帳,羊侃水中齋。北面黌宮宜拾芥,東巡岱畤定燔柴。錦纜春江,橫笛洞簫通碧落;華燈夜月,遺簪墮翠遍香街。
十 灰
春對夏,喜對哀。大手對長才。風清對月朗,地闊對天開。游閬苑,醉蓬萊。七政對三台。青龍壺老杖,白燕玉人釵。香風十里望仙閣,明月一天思子台。玉潔冰桃,王母幾因求道降;連舟藜杖,真人原為讀書來。
朝對暮,去對來。庶矣對康哉。馬肝對雞肋,杏眼對桃腮。佳興適,好懷開。朔雪對春雷。雲移鳷鵲觀,日曬鳳凰台。河邊淑氣迎芳草,林下輕風待落梅。柳媚花明,燕語鶯聲渾是笑;松號柏舞,猿啼鶴唳總成哀。
忠對信,博對賅。忖度對疑猜。香消對燭暗,鵲喜對蛩哀。金花報,玉鏡台。倒斝對銜懷。岩巔橫老樹,石磴覆蒼苔。雪滿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來。綠柳沿堤,皆因蘇子來時種;碧桃滿觀,盡是劉郎去後栽。
十一 真
蓮對菊,鳳對麟。濁富對清貧。漁庄對佛舍,松蓋對花茵。蘿月叟,葛天民。國寶對家珍。草迎金埒馬,花醉玉樓人。巢燕三春嘗喚友,塞鴻八月始來賓。古往今來,誰見泰山曾作礪;天長地久,人傳滄海幾揚塵。
兄對弟,吏對民。父子對君臣。勾丁對甫甲,赴卯對同寅。折桂客,簪花人。四皓對三仁。王喬雲外鳥,郭泰雨中巾。人交好友求三益,士有賢妻備五倫。文教南宣,武帝平蠻開百越;義旗西指,韓侯扶漢卷三秦。
申對午,侃對誾。阿魏對茵陳。楚蘭對湘芷,碧柳對青筠。花馥馥,葉蓁蓁。粉頸對朱唇。曹公奸似鬼,堯帝智如神。南阮才郎差北富,東鄰醜女效西顰。色艷北堂,草號忘憂憂甚事?香濃南國,花名含笑笑何人?
十二 文
憂對喜,戚對欣。五典對三墳。佛經對仙語,夏耨對春耘。烹早韭,剪春芹。暮雨對朝雲。竹間斜白接,花下醉紅裙。掌握靈符五嶽篆,腰懸寶劍七星紋。金鎖未開,上相趨聽宮漏水;珠簾半卷,翻僚仰對御爐薰。
詞對賦,懶對勤。類聚對群分。鸞簫對鳳笛,帶草對香芸。燕許筆,韓柳文。舊話對新聞。赫赫周南仲,翮翮晉右軍。六國說成蘇子貴,兩京收復郭公勛。漢闕陳書,侃侃忠言推賈誼;唐廷對策,岩岩直諫有劉賁。
言對笑,績對勛。鹿豕對羊羵。星冠對月扇,把袂對書裾。湯事葛,說興殷。蘿月對松雲。西池青烏使,北塞黑鴉軍。文武成康為一代,魏吳蜀漢定三分。桂苑秋宵,明月三杯邀曲客;松亭夏日,薰風一曲奏桐君。
十三 元
卑對長,季對昆。永巷對長門。山亭對水閣,旅舍對軍屯。楊子渡,謝公墩。德重對年尊。承乾對出震,疊坎對重坤。志士報君思犬馬,仁王養老察雞豚。遠水平沙,有客泛舟桃葉渡;斜風細雨,何人攜榼杏花村。
君對相,祖對孫。夕照對朝曛。蘭台對桂殿,海島對山村。碑墮淚,賦招魂。報怨對懷恩。陵埋金吐氣,田種玉生根。相府珠簾垂白晝,邊城畫角對黃昏。楓葉半山,秋去煙霞堪倚杖;梨花滿地,夜來風雨不開門。
十四 寒
家對國,治對安。地主對天官。坎男對離女,周誥對殷盤。三三暖,九九寒。杜撰對包彈。古壁蛩聲匝,閑亭鶴影單。燕出簾邊春寂寂,鶯聞枕上漏珊珊。池柳煙飄,日夕郎歸青鎖闥;階花雨過,月明人倚玉欄桿。
肥對瘦,窄對寬。黃犬對青鸞。指環對腰帶,洗缽對投竿。誅倭劍,進賢冠。畫棟對雕欄。雙垂白玉箸,九轉紫金丹。陝右棠高懷召伯,河南花滿憶潘安。陌上芳春,弱柳當風披綵線;池中清曉,碧荷承露捧珠盤。
行對卧,聽對看。鹿洞對魚灘。蛟騰對豹變,虎踞對龍蟠。風凜凜,雪漫漫。手辣對心酸。鶯鶯對燕燕,小小對端端。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並兩峰寒。至聖不凡,嬉戲六齡陳俎豆;老萊大孝,承歡七袞舞斑襕。
⑼ 作在古文中的意思
初中課文新課程標准要求學生掌握古文中部分虛詞的含義及用法,其中「之」字,比較常見,也很重要,由於受語言環境的影響,它的意思和用法十分靈活多變,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現對其中的規律進行總結,以更好的掌握虛詞「之」的意義及用法。
一、 作助詞用。主要用法有四種類型:
1、 結構助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作定語的標志。
其格式為:定語+之+中心語。 例如:
①故時有物外之趣。(沈復《幼時記趣》)譯:物體本身以外的樂趣。
②於廳事之東北角。(林嗣環《口技》) 譯:在客廳的東北角。
③水陸草木之花。(周敦頤《陋室金銘》)——各種草木的花。
④覽物之情,得無異乎?(范仲淹《岳陽樓記》)譯:(他們)觀賞自然景物後的感情
⑤忘路之遠近。(陱淵明《桃花源記》)譯:忘記了路的遠近。
⑥明有奇巧人……能以徑寸之木。(魏學伊《核舟記》)譯:直徑一寸的木頭。
⑦菊之愛,陱後鮮有聞。(陱淵明《桃花源記》)譯:對於菊花的愛好。
2、 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使原來的主謂句成為句子成分或復句的成分。不必譯出。
其格式為:主語+之+謂語。例如:
①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劉禹錫《愛蓮說》)譯:我唯獨愛蓮花的從淤泥中長出而不受到沾染。
②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劉禹錫《陋室銘》)譯:這里沒有嘈雜的音樂聲侵擾耳鼓。
③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劉禹錫《陋室銘》)譯:我認為菊花是花是的隱士。
④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禮記)譯:當政治上最高理想實施的時候。
3、 用在不及物動詞、形容詞或時間副詞後起協調音節、舒緩語氣作用。不必譯出。
例如:
①公將鼓之。(左秋明《曹劌論戰》)譯:魯庄公將要擊鼓進攻了。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蒲松齡《狼》)譯:時間長了,
4、 賓語前置標志。通常出現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時,放在動詞謂語前。
其格式為:賓語+之+謂語。例如:
①孔子雲:「何陋之有?」 (劉禹錫《陋室銘》)譯: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②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輸》)譯:宋國有什麼罪呢?
動詞「有」,賓語「陋」、「何罪」,借「之」幫助,把賓語「陋」「何罪」從動詞「有」後面提到動詞前面。這個「之」只是提賓標志,無實在意義。按現代漢語的說法,「何陋之有?」即為「有何陋?」 「宋何罪之有?」即為「宋有何罪?」。
5、定語後置標志。為了強調定語,常把定語放在中心語的後面。例如:
馬之千里者。(韓愈《馬說》)譯: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吃完一石糧食。
二、作代詞用:
1、 人稱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我」、「他們」、「她們」、「它」、「它們」。例如:
①具答之。(陱淵明《桃花源記》)譯: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們。之:代指桃花源人。
②親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譯:親戚背叛反對他。之:代指道的君主。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左秋明《曹劌論戰》)譯:所以戰勝了他們。之:代指齊國軍隊。
④又數刀斃之。(蒲松齡《狼》)譯:殺死了狼。之:代指狼。
⑤箬篷覆之。(魏學伊《核舟記》)譯:用箬篷葉做成的船篷覆蓋在上面。之:代指船艙。
⑥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魏學伊《核舟記》)譯:關上窗戶。之:它,代指窗戶。
2、 指示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這」、「這樣」「這……事」、「那」、「那樣」等。例如:
① 漁為甚異之。(陱淵明《桃花源記》)譯:漁為非常驚異這件事。之:代指桃花源的情景。
②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陱淵明《桃花源記》)譯:聽說了這件事。之:代指桃花源事。
②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列子《愚公移山》)譯:還不能挖掉魁父這樣的小山。
三、作動詞用,相當於「到」、「往」、「去」:
例如:
①輟耕之壟上。(《史記陳涉世家》)譯:他停止耕作,到田埂上休息。
②杜少府之任蜀州 譯:到蜀州上任。
③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史記陳涉世家》)譯:到駐地旁的叢林里的神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