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范杲傳文言文翻譯
『壹』 宋史范質傳中的范質有什麼值得學習的品質
摘自《宋史·范質傳》。
范質性格偏急,愛當面駁斥人,使對方屈服。以廉潔耿介自持,從未接受各方人士的饋贈,前後的優厚俸祿賞賜常常送給孤寡之人。內室之中,吃飯不相異。身死後,家裡沒有多餘的錢財。范質的侄子范杲上奏請求遷升秩階,范質作詩曉諭他,當時人遍為傳誦作為勸誡。
『貳』 宋史張洎傳全文翻譯
張洎是滁州全椒人。張洎自幼才華出眾,知識淵博,通曉各種古代的典籍。在江南考中了南唐的進士,被授予上元尉的官職。皇帝李璟的長子李弘冀死了,有關官員給了他「武宣」這個謚號。張洎評論認為皇太子應盡的禮節,只應該是向父皇問安、侍奉進餐之類,不適合用「武」來稱譽。不久皇上就下令修改了謚號,並且提拔張洎擔任了監察御史。
不久,李璟去世,李煜繼承了皇位。張洎升為中書合人、清輝殿學士,參與處理機密事務,在大臣中最受恩寵。等到宋朝的軍隊包圍了都城南京,時間超過一年,城池非常危險,張洎勸李煜不要投降。等到歸順宋朝之後,宋太祖召見並且責備他說「你讓李煜不投降,以致會有今天。」於是拿出帛書給他看,原來是圍城之日張洎草擬的詔書,是用來號召上江救兵的包成蠟丸的書信。張洎叩擊請罪,說:「確實是我做的,一條狗總是會向那些主人之外的陌生人吠叫,這不過是其中一件事罷了,其他還有很多。我今天能夠去死,也是我作為臣子的本分。」他的語調和神色都絲毫沒有改變。宋太祖非常賞識他,饒了他的死罪,對他說 「你非常有膽量,我就不降罪給你了。今天你侍奉於我,過去那樣的忠誠不要廢棄。」任命他為太子中允。過了一年多,分管刑部。
宋太宗即住、因為他文才出眾,選拔他負責舍人院,主持各州進士的考試。當時,皇上讓人把《儒行篇》刻在木板上,印出來賞賜給親近的大臣和新考中的舉人。張洎得到《儒行篇》之後,上表向皇上表示感謝,皇上看了就誇獎他。第二天,皇帝對宰相說:「諸位大臣上奏摺、獻文章,我沒有再三審問觀覽的。像張洎寫的這份表,引用古今事例加以論證,非常難得。可以讓他到中書省,宣布曉喻我的旨意。」過了幾個月,就提拔授予為中書舍人,擔任翰林學士。皇上環視身邊的大臣,說:「學士這個職位,清高顯要,高貴而讓人敬重,不是其他官職所能比擬的,我常常遺憾自己不能擔任這個職位。」按照慣例,官員升遷後就職上任的那一天會設宴,教坊會獻上包括百戲、雜樂、歌舞戲、傀儡戲等在內的雜戲,但是早就廢止了這個事情。到了這個時候,皇上下令全都設置這些節目,於是下詔讓樞密直學士呂端、劉昌言及知制誥柴成務等人一同與會,當時的人都把這件事當作是一種榮耀。不久分管吏部選拔人才。他曾經被召見回答有關選拔人才的事情,皇上看著他對身邊的大臣說:「張洎富有文藝萬面的才華,到現在還刻苦學習,在江東讀書人中可算是第一了。
不久,張洎奉詔和李至、范杲、張佖共同撰寫國史,又分管史館。張洎廣泛地涉獵經史書籍,知道很多典故。每次皇上有所創作,或者賜給身邊大臣詩篇,張洎必定上表,引用經書及其注釋,用來附和皇上的心意。皇上因此把詩歌賜給他,褒獎贊美他,詩中有「翰長老儒臣」的句子。張洎和蘇易簡一同在翰林,關系特別不和諧,等到蘇易簡擔任了參知政事,張洎多次指責他的過失。不久蘇易簡被罷免,就任命張洎為給事中、參知政事,與寇準官職相同。在此之前,寇準掌管吏部選拔人才的事務,張洎掌管考核官員的政績,都是吏部下屬的官員。寇準年少,初入仕途,盛氣凌人,心裡想要張洎這個老頭依附自己,用來自高自大。張洎從早到晚在衙門裡面辦公,每次都穿戴整齊,在尚書省的大門口等候著寇準,作揖之後就退了下去,沒有交談過一次。寇準更加敬重他,於是請他和自己說說話。張洎應對敏捷,善於表達自己的看法,多次替寇準出謀劃策,寇準心服口服,於是就像對待兄長一樣侍奉他。
『叄』 宋史劉溫叟傳
劉溫叟(909年―971年),字永齡,河南洛陽(今屬河南)人,唐朝開國功臣劉政會之後,五代至北宋時期官員。劉溫叟為人厚重方正,舉動遵循禮法。七歲時就能寫文章,擅長楷書、隸書書法。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五朝,官至御史中丞,在朝中身居要職,素以清廉著稱。開寶四年(971年),劉溫叟去世,終年六十三歲。
劉溫叟侍候繼母孝順聞名,即使是大熱天不戴帽穿衣不敢相見。五代以來,說到遵從禮法的只有劉溫叟,在朝任官時有德望,精於鑒賞,門生中尤其器重楊徽之、趙鄰幾,後來二人都成為名士。范杲年輕時,曾經拿文章拜見劉溫叟,劉溫叟大為稱贊他,並把女兒嫁給他。
宋太宗趙光義在任晉王時,聽說劉溫叟清介,派人送給他錢五百千,劉溫叟接受下來,存放在廳西舍房中,命令府吏封署後離去。第二年端午節,又派人送去角黍、執扇,所派的人正好是去年送錢的人,看見西舍封記還在,回來後告訴趙光義。趙光義說:"我的錢他尚且不用,何況是他人的錢?從前接受下來,是不想拒絕我;現在過了一年還不啟封,他的清節越是明顯。"命令官吏把所送物品載回。這年秋天,趙光義在後苑侍奉宋太祖用宴,在談論當世有名的清節之士時,詳細講述了劉溫叟以前的事情,宋太祖再三嘆賞。
『肆』 宋史趙普傳的主要內容
【朋友我把整篇譯文發你參考】
趙普字則平,幽州薊人。後唐時幽州主將趙德鈞連年發動戰爭,人民疲敝。趙普的父親趙..率領全族人遷居常山,又遷居河南洛陽。趙普為人忠厚,寡言少語,鎮陽豪門大族魏氏把女兒嫁給他為妻。
周顯德初年,永興軍節度劉詞徵召他為從事,劉詞死後,上遺表向朝廷推薦趙普。周世宗用兵淮上,太祖攻下滁州,宰相范質奏請任命趙普為軍事判官。宣祖在滁州養病,趙普朝夕侍奉葯餌,宣祖於是以宗族的情份來對待他。太祖曾經與他交談,覺得他很不尋常。當時捕獲盜賊一百多人,律當被斬,趙普懷疑其中有無辜的人,請太祖訊問他們,後來得以存活的很多。淮南平定後,調趙普補任渭州軍事判官。太祖領任同州節度時,徵召他為推官;太祖移駐宋州後,又上書朝廷任他掌書記。
太祖北徵到陳橋,酒後醉卧帳中,眾軍推戴他做皇帝,趙普與太宗開門進去告訴他。太祖呵欠著伸展四肢慢慢起床,而眾軍披甲帶刃,喧嘩著擁擠在旗幟下。太祖受禪即位後,因為輔佐有功,趙普被封為右諫議大夫,充任樞密直學士。
太祖親自征伐李筠,命令趙普與呂餘慶留守京師,趙普願跟從太祖出征,太祖笑著說「:你能夠勝任戰事嗎?」趙普隨從太祖平定上黨,遷升為兵部侍郎、樞密副使,朝廷賜給他住宅一棟。建隆三年(962),任命趙普為樞密使、檢校太保。
乾德二年(964),范質等三位宰相同日被罷,任命趙普為門下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中書省沒有宰相簽署敕令,趙普以此為由上奏太祖,太祖說「:卿只管呈進敕令,朕為卿簽署可以嗎?」趙普說:「這是有關部門官吏的職責而已,不是帝王做的事。」太祖命令翰林學士講求舊制,竇儀說:「現在皇弟任開封尹、同平章事,正是宰相的職任。」太祖下令簽署權賜給趙普。趙普任宰相後,皇上把他看作左右手,事情無論大小,都向他咨詢以後決斷。當時,趙普兼任監修國史。太祖命令薛居正、呂余慶為參知政事以輔助趙普,不能宣布皇帝的詔諭,位次列在宰相之後,不掌印,不參預上奏議事,朝會時不領班,只是奉令製作敕令而已。原先,宰相副署敕令,都用內制,趙普任宰相後只有敕,不是原來的典章制度。
太祖常常便裝出行經過功臣之家,趙普每次退朝,不敢隨便穿戴。一天,傍晚時下大雪,趙普以為皇帝不會出來。過了一段時間,聽見叩門聲,趙普急忙出門,皇帝站在風雪中,趙普惶恐迎拜。皇帝說「:已經約好晉王了。」一會兒後太宗來到,趙普鋪設厚墊子在地上請他們坐在堂中,在熾紅的爐火上燒肉吃。趙普的妻子敬酒,皇帝稱她為嫂。於是與趙普商議攻伐太原。趙普說:「太原地當西、北二面,太原如果攻下,則我國須單獨抵擋這兩面,不如等削平諸國以後,則太原這一彈丸黑子之地,能夠哪裡逃得掉呢?」皇帝笑著說:「我的意思正是這樣,特地來試試你罷了。」
五年(967)春季,朝廷給趙普加官右僕射、昭文館大學士。不久,趙普遭母喪,守喪制未畢,太祖詔令起用趙普處理政事。於是他勸皇帝派遣使者分赴諸道,征發丁壯編好名冊送到京師,以備守衛之兵;各州設置通判一官,主管錢糧。從此軍隊和武器都很精銳,府庫充實。
開寶二年(969)冬天,趙普有病,皇帝到中書省來看望。三年(970)春天,皇帝又到他家裡慰問他,賞賜加倍。六年(973),皇帝又到他家。當時錢王亻叔派人送書信給趙普,還送來十瓶海物,趙普把瓶子放在廊房下。適逢皇帝來到,匆忙之間來不及掩藏,皇帝問是什麼東西,趙普以實情回答。皇上說:「海物一定很好。」就命令開啟瓶子,一看,都是瓜子金。趙普惶恐叩頭謝罪說「:臣沒有開啟書信,實在不知。」皇帝嘆道:「受之無妨,他們認為國家政事都由你一個書生處決罷了!」
趙普執政很專斷,朝廷大臣多忌恨他。當時官府禁止私人販賣秦、隴二地的大樹木,趙普曾經派親近的小吏到市場上購買木材,編大筏運至京師造住房,小吏於是偷取大木材,冒稱趙普在京師附近鬻賣。權三司使趙王比查訪知道告訴皇上。太祖大怒,下令追奪班位,准備下詔驅逐趙普,幸得王溥上奏解救。
舊制,宰相、樞密使每次在長春殿等候召問,一起在廬中等候;皇上聽說趙普的兒子趙承宗娶樞密使李崇矩的女兒為妻,於是命令他們分開等候。趙普又用空閑地私自換取皇家菜地來擴建自己的住宅,又經營客店謀利。盧多遜任翰林學士,趁著皇上召見時多次攻擊趙普的短處。正好雷有鄰敲響登聞鼓,告發堂後官胡贊、李可度受賄枉法以及劉偉偽造代理官職文書而得官,王洞曾經收受李可度的賄賂,趙孚除授西川官卻稱病不到任,都受到趙普的庇護。太祖大怒,下令御史府審查訊問,他們都受到處罰。任命雷有鄰為秘書省正字。太祖對趙普的恩寵漸漸疏淡了,開始下詔參知政事與趙普交替掌印、領班、奏事,來分奪趙普的權力。不久,把趙普調出京師任河陽三城節度、檢校太傅、同平章事。
太平興國初期進入朝廷,改任太子少保,遷升為太子太保。常被盧多遜詆毀,在朝廷任官幾年,鬱郁不得志。遇到柴禹錫、趙..等人告發秦王廷美驕奢恣肆,將會發生陰謀。太祖召問,趙普表示希望在機要部門來觀察事變,退朝後又上書太宗,自陳參預知道太祖、昭憲皇太後臨終顧托之事,言辭非常懇切。太宗感動醒悟,召趙普加以慰諭。不久任趙普為司徒兼侍中,封為梁國公。原先,秦王趙廷美位次在宰相之上,到這時,因為趙普是勛舊大臣,又任宰相,秦王上表請求位次在趙普之下,太宗聽從了。到涪陵事敗,盧多遜遷往南方,都是趙普的功勞。
八年(983),外調任武勝軍節度、檢校太尉兼侍中。皇帝作詩給他餞別,趙普捧詩而哭說「:陛下賜臣詩,應當刻石,與臣朽骨一並葬在地下。」皇帝被他感動了。第二天,皇帝對宰相說:「趙普對國家有功,朕先前與他同游,現在牙齒頭發都衰落了,不能用樞務政事煩擾他,選擇善地來安置他,因此作詩篇來表達我的本意。趙普感激得哭泣流涕,朕也為之淚下。」宋琪回答說:「昨天趙普到中書省,手拿御詩哭泣,對我說:『此生余年,無法報答皇上,希望來世能為皇上效犬馬之力。』臣昨天聽到趙普的話,今天又聽到皇上的宣諭,君臣之間善始善終的情份,可以說是兩全啊!」
雍熙三年(986)春天,大軍征討幽薊,很長時間沒有獲勝回師,趙普上手疏諫阻皇上說:
「我看今年春天出師征討,將要收復關外,多次聽見克敵的捷報,深感痛快。但是時間消逝,轉眼又到炎夏季節,軍事一天天繁忙,戰爭沒有停息,軍隊疲勞而耗費錢財,實在無益。
「我認為陛下自從平定太原以來,閩、浙歸順,統一中國,大振英名,十年之間,就傳遍天下,遠方的人不歸服,自古聖王置之度外,不足介意。我個人考慮姦邪諂媚的人,蒙蔽皇上的聰明睿智,以致發動師出無名的戰爭,陷入深不可測的境地。臣遍讀典籍,很知道些以往的事,我認為漢武帝時主父偃、徐樂、嚴安的上書及唐朝宰相姚崇上書唐明皇十件事,都是忠言至論,可以實行。希望陛下萬忙之中,有幸讀一讀,過失並不深遠,即使後悔也來得及追回。
「臣以為大發驍勇善戰的雄兵,動輒使用百萬軍隊,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又聽說戰爭是件危險的事,難以保證一定獲勝;戰爭是凶器,最戒忌的是不測。關系很大,不能不三思。我又聽說上古聖人,心不固執,理貴變通。前人的書上有『兵久生變』的話,實在值得考慮,如果改變遲緩計劃,會失去機遇。十天半月過去,時間就到了秋季,北邊轉入秋涼,弓弩強勁,戰馬肥壯,我軍久困,考慮到這個時候,可能會導致錯誤的指揮謀劃。臣剛剛蒙皇上寵愛駐守地方,哪裡敢妄言阻止軍隊。因為臣年歲已老,剩餘的時間不多,報答國家和皇帝的恩情,正是這個時候。希望迅速頒發詔令回師,不能輕視敵人。
「臣還有萬全之策,願獻給皇上。希望陛下精心調制膳食,保養身體,提攜那些貧民,使他們轉為富庶。將來會看到邊烽無事,大門不關,天下都歸於仁德,不同風俗的地區,相繼向慕歸化,歸順朝廷,契丹又能單獨怎麼樣呢?陛下不為這樣考慮,而相信姦邪諂媚之徒,以為契丹皇帝年少而國事繁多,所以訴諸武力,恰好迎合陛下的意思。陛下以禍為樂,求功心切,以為萬全之策,臣認為萬萬不可。希望陛下審察虛實,追究妄謬,懲治奸臣誤國之罪,停止伐燕軍隊的行動。不僅可以從困難中振興國家,而且可因納諫而成為聖人。古人曾經說過屍諫的事,老臣沒有死掉,哪能為了安身保位而當面阿諛不進諫呢?」
皇帝賜給他手書的詔令說:
「朕原來部署軍隊選擇將領,只令曹彬、米信等人駐守雄、霸二地,貯積糧食帶著兵器來聲張軍威。等一兩個月山後平定後,潘美、田重進等人合兵進討,直到幽州,然後控制險要之地,恢復原來的疆土,這是朕的志向。無奈將領們不遵照原來的謀劃算計,各持己見,率領十萬軍隊出塞遠征,迅速攻取契丹的郡縣,又返師來領輜重,往復弊勞,被遼人襲擊,這個責任在於主將。
「況且朕繼承百王的事業,剛剛使天下稍稍太平,考慮人民苦於邊患,將以救民於水火,並非想黷武窮兵,卿應當是知道的。疆場上的事,已經作好部署,卿不必為此憂慮。卿是國家的元勛大臣,忠言苦口,三次上奏,忠心實在可嘉。」
趙普上表謝說:
「昨天因為軍隊久駐塞外,沒有能夠恢復故土,慢慢又到了炎夏季節,事勢危險急迫,就上書陳述妄見,等待皇上宣諭。陛下特別體察忠誠,親筆書寫翰章,秘密宣諭皇帝聖謀。我個人認為興師伐罪,誠信為上策,將帥如果能遵守已有的謀算,一定可以平定。正因為將帥們沒有按照皇上的意志行事,導致事敗。現在既然邊疆已有防備,哪裡還需要憂慮?況且陛下登極十年,使基業興隆,沒有一件事失當,只見國家安寧。陛下應當端身拱手,保養精神,清靜心志,自然可以上繼九皇,下觀五帝。哪裡需要窮兵黷武,與契丹一較勝負呢?」臣歷來缺乏壯志,況且人已衰老,雖然沒有功勞可以誇耀,但願意竭盡忠純之心。」
觀者都贊許他的忠誠。四年(987),改任山南東道節度,從梁國公改封為許國公。遇到皇上下詔親自耕種籍田,趙普上表請求入見,言辭非常懇切。皇上誠懇地對宰相說:「趙普是開國元勛,朕所尊重禮敬的人,應當聽從他的請求。」趙普來到後,皇上對他再三慰撫,趙普感激得嗚咽淚下。
陳王元僖上書皇帝說:
「臣見唐太宗有魏玄成、房玄齡、杜如晦,唐明皇有姚崇、宋王景、魏知古,都被任為宰相,把他們當作心腹,才成就帝王之道,普濟天下,宗祀延續,史書記載彰明,確實由於用人得當所至啊!現在陛下統治天下,操勞政事,勤於政務,心裡想著百姓。遍考先前帝王,確實沒有可以謙讓的,但宰相的任用,比不上以往的賢臣。況且治理國家在於任用人才,任用人才在於公正,公正之道首先在於賞罰,這是執政的大事。如果賞罰不當,忠奸不分,朝廷的綱紀,就會漸漸導致紊亂。必須由公正之人出任宰相,正直敢言,以分辨得失,然後常倫有道,按次第敘錄功勞,處理政事自然得宜。
「我認為山南東道節度使趙普,身為開國元老,參謀政事,深沉有見識,不妄希求恩寵來保全祿位,不循私人之情來邀取名望,這真是聖明的良臣啊!我聽說逢迎弄巧的人,結黨營私,大造輿論,厭惡攻擊正直之人,恨不得將正直大臣斥逐遠方,以快其心,為什麼呢?因為恐怕陛下再次啟用趙普啊。但是公正之人,都希望陛下再次以政事重用趙普,讓他以治國的道理開導皇上,幫助皇上教化百姓。國家有重大政事,讓他謀劃;朝廷有重大措施,讓他實施;各地事情沒有察明的,讓他查明;各方計策沒有獻上的,讓他代為傳達。任官以才,就沒有竊取祿位的,統治有道就沒有苟且容讓的。賢明和愚鈍加以分辨,寶玉和石頭不同對待,應當使那些勾結成朋黨而擴張聲名權勢的人氣焰完結,玩弄巧佞而拉幫結派的人道路堵塞。隱退廢罷的賢人得到進用,名儒善行的人才得以彰顯,大政哪裡還怕不能興舉,百姓哪裡能不富裕,不超過一個月的時間,可以達到清靜之治。臣知識考慮淺薄,出言魯莽直率。希望陛下採納眾議,審察事勢,如果用人得當,實在是國家的幸福。」
皇帝親耕農田禮儀完畢後,太宗想任用呂蒙正為宰相,因為他是新提升的人,借趙普原來的品行作為他的表率,頒冊任命趙普為太保兼侍中。皇帝對趙普說「:卿是國家的勛舊大臣,朕所倚靠的人,古人常以其君不如堯、舜為恥,卿應當考慮啊!」趙普叩頭拜謝。
當時樞密副使趙昌言與胡旦、陳象輿、董儼、梁顥等人非常相好。正好胡旦命翟馬周上書言事,毀謗時政,趙普很嫉恨他們,上奏流放馬周,黜除昌言等人。鄭州團練使陳利用驕縱恣肆過度,很不守法,趙普查訪得知,把他的事詳細寫出上奏皇上,利用因罪流放商州,趙普再三請求誅殺他。趙普嫉恨壞人,剛強正直達到這樣的程度。
李繼遷侵擾邊境,趙普建議讓趙保忠重新管理夏台故地。皇上於是命令他趁機圖謀李繼遷。趙保忠反而與李繼遷同謀製造邊患,當時輿論歸咎於趙普,同僚們很想窺伺間隙圖謀趙普,趙普不能一個人決斷。
舊制,宰相於未時退朝歸家,這一年非常炎熱,特地准許趙普夏中至午時歸家。第二年(988),免除趙普朝見的禮節,只是每天到中書省辦公,遇有重大政事就召見他問對。這年冬天,趙普病倒請求休假,皇帝多次到他家看望他,賞賜加倍。趙普於是聲稱病重,三次上表請求罷官,皇上勉強依從,任命趙普為西京留守、河南尹,仍舊兼任太保兼中書令。趙普三次上表懇切辭讓,皇上賜他手寫詔書說「:開國舊勛,只有你一個人,與他人不能等同,不要再推讓,等出發上路那天,我到你家來與你道別。」趙普捧著手詔哭泣,於是請求帶病與皇上面談,皇上賜座與他面談很久,多談論國家大事,皇上贊許並採納他的意見。趙普即將出發,皇帝來到他家。
淳化三年(992)春天,因年老久病,趙普命留守通判劉昌言送呈上表請求罷仕,朝廷使者駕驛站車馬來慰問,共三次上表請求罷仕。皇上任命他為太師,封為魏國公,賜給宰相俸祿,讓他養病,等到有一天能到朝廷,仍派遣趙普的弟弟宗正少卿趙安易持詔書賜給他。又專門派遣使者賜給趙普詔書說「:卿前段時間得了小病,懇求致仕,朕委以居守的重任,怕打擾老臣,我把你當老師看待,特下表尊重賢臣。等你病癒,就來與朕相見。現在賜給你羊酒如別錄,卿應當保養精神,注意醫葯,加強飲食,以不負朕眷念的心意。」七月,去世,終年七十一歲。
去世的前一年,趙普生日這天,皇上派遣他的兒子承宗持器幣、鞍馬來賜給他。承宗完成使命後,不久去世。第二年,趙普已罷中書令一職。按舊制,沒有生辰之日的賞賜,皇上特地派遣趙普的侄女婿左正言、直昭文館張秉賜給他禮物。趙普聽說後,追悼承宗,張秉還未到時趙普病已很重。在此之前,趙普派親近官吏甄潛到上清太平宮祈禱,神仙降語說:「趙普,宋朝忠臣,長期患病,也有冤累。」甄潛回來後,趙普急忙脫下官帽,到中庭受聽神言,哭泣流涕,這天傍晚就去世。
皇上聽說趙普死訊非常悲痛。對親近的大臣說:「趙普奉事先帝,與朕是故舊之交,能決斷大事。以前與朕有不愉快之處,大家都知道。朕登位以來,每次都以優厚禮遇待他,趙普也傾其所能為朕效力,對國家盡忠,真是國家大臣啊!朕很痛惜他的死。」於是淚流,左右大臣深為感動。罷朝五天,為趙普出次發哀。贈尚書令,追封為真定王,賜謚號為忠獻。皇上撰寫神道碑銘文,親自用八分書書體書寫賜給他家。派遣右諫議大夫范杲代行鴻臚卿之職,護送喪事,賜絹布五百匹,米面各五百石。下葬那天,官府設鹵簿鼓吹儀式。
趙普的兩個女兒都已成年,趙普的妻子和氏聲稱希望當尼姑,太宗再三勸諭她,但不能改變她的志向,賜長女名志願,號為智果大師;次女名志英,號為智圓大師。
當初,太祖卑賤,趙普與他交好,到佔有天下後,趙普常把太祖卑賤時的不足之處當作話柄談論。太祖很豁達,對趙普說:「如果在塵世中可以識別天子、宰相,那麼人人都會去尋找啊!」從此趙普不再說這些事。趙普從小就學過處理官府事務,對系統的學問知道不多,當宰相後,太祖勸他多多讀書。他晚年手不釋卷,每次回家後,關門閉戶打開書櫃取出書來,讀到很晚。到第二天處理政事,順利而又流暢。死後,家人打開他的書櫃一看,是《論語》二十篇。
趙普性格深沉,胸有城府,雖然常常忌恨刻薄,但能以天下政事為己任。宋初,官居宰相的人大多拘於小節,循規蹈矩,趙普卻剛毅果斷,沒有人能與他相比。曾經上奏薦舉某人任某官,太祖不予任用。趙普第二天又上奏薦舉此人,太祖又不予任用。第三天,趙普又薦舉此人,太祖大怒,撕碎奏摺扔在地上,趙普神色不改,跪在地上撿起撕碎的奏摺回家。以後把碎奏摺粘貼連起來,再次像第一次那樣上奏。太祖於是醒悟,最終還是任用此人。又有一個大臣應當陞官,太祖一向厭惡這個人,不予升遷。趙普堅持請求,太祖怒道:「朕堅決不給他陞官,卿又能怎麼樣呢?」趙普說:「刑罰用來懲處惡人,賞賜用來酬謝功臣,這是古今相通的道理。況且刑罰賞賜是國家的刑罰賞賜,不是陛下一個人的刑罰賞賜,怎麼能因為喜怒而專斷呢?」太祖更加發怒,起身就走,趙普跟隨其後,太祖進入內宮,趙普站在宮門口,很久不離開,最終得到允許。
太宗聽信弭德超的讒言,懷疑曹彬有不軌行為,適值趙普再次為相,趙普替曹彬辯白保證,事情得以澄清。太宗嘆道「:朕聽斷不明,險些誤了國事。」當天斥逐弭德超,對待曹彬像往日一樣。
祖吉任郡守幹了壞事,事情發覺後被關進牢獄,審察查辦,記錄囚犯口供的文書沒有具結。郊禮快要臨近,太宗痛恨祖吉貪暴,派中使下令執政官說:「郊赦可以不寬恕祖吉。」趙普上奏說「:干好事的官員抵償應負的罪責,應當遵照刑律處以死刑。但是國家舉行郊祀,德配於天地,祀告於神明,為什麼因為祖吉而破壞陛下的赦令呢?」太宗認為他的意見正確,於是停止不赦祖吉的命令。
真宗咸平初年,追封趙普為韓王。二年(999),下詔說:「已故太師贈尚書令、追封韓王趙普,學識是人間第一,才能高於帝王的輔佐,擁戴興運,開創鴻圖,即使呂望征戰之功,蕭何指揮謀劃之力,都不能超過他。自從輔佐兩朝先帝,為官三十餘年,贏得朝廷的崇高名望,分擔國家重任。正直不阿,從始至終沒有污跡,計謀可以再用,遺風如生。應當配享皇廟祀祠,神位永遠放在宗廟。在舉行盛典的時候,以報答舊勛大臣,讓趙普配享太祖廟庭。」
趙普兒子趙承宗,任羽林大將軍,知潭、鄆二州,都有良好的從政聲望。兒子趙承煦,任成州團練使。趙普兩個兄弟:趙固、趙安易。趙固官做到都官郎中
『伍』 宋史列傳第二十一 劉伯壽
宋史列傳第二十一 劉伯壽
原文:
劉溫叟,字永齡,河南洛陽人。性重厚方正,動遵禮法。唐武德功臣政會之後。叔祖崇望,相昭宗。父岳,後唐太常卿。溫叟七歲能屬文,善楷隸。岳時退居洛中,語家人曰:「吾兒風骨秀異,所未知者壽耳。今世難未息,得與老夫皆為溫、洛之叟足矣。」故名之溫叟。以蔭補國子四門助教,河南府文學。清泰中,為左拾遺、內供奉。以母老乞歸就養,改監察御史,分司。時台署廢弛,溫叟作新之。未幾,召為右補闕。
晉初,王松權知青州,表為判官,加朝散階。入為主客員外郎。少帝領開封尹,奏為巡官,命典文翰,又改廣晉府巡官。少帝即位,拜刑部郎中,賜金紫。改都官郎中,充翰林學士。初,岳仕後唐,嘗居內署,至是溫叟復居斯任,時人榮之。溫叟既受命,歸為母壽,候立堂下。須臾聞樂聲,兩青衣舉箱出庭,奉紫袍、兼衣,母命卷簾見溫叟曰:「此即爾父在禁中日內庫所賜者。」溫叟拜受泣下,退開影堂列祭,以文告之。母感愴累日,不忍見溫叟。歲滿,加知制誥。
契丹入汴,溫叟懼,隨契丹北遷,與承旨張允共上表求解職。契丹主怒,欲出允等為縣令。趙延壽曰:「若學士才不稱職求解者,守本官可也,不可加貶出。」遂得罷職出院。漢祖南下,溫叟自洛從至鄭州,稱疾不行。及入汴,溫叟久之方至,授駕部郎中。
周初,拜左諫議大夫,逾年,改中書舍人,加史館修撰,判館事。顯德初,遷禮部侍郎、知貢舉,得進士十六人。有譖於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遷太子詹事。溫叟實無私,後數年,其被黜者相繼登第。溫叟與張昭同修漢隱帝及周祖實錄,恭帝即位,遷工部侍郎兼判國子祭酒事。
宋初,改刑部。建隆九年,拜御史中丞。丁內艱,退居西洛,旋復本官。三年,兼判吏部銓。因上言曰:「伏見兩京百司,漸乏舊人,多隳故事。雖檢閱具存於往冊,而舉行須在於攸司。蓋因年限得官,歸司者例與減選;冬集赴調,授任者尋又出京。兼有裁滿初官,不還舊局,但稱前資,用圖免役。又有嘗因停任,切欲歸司,而元敕不該,無由復職。遂使在司者失於教習,歷事者難於追還。伏望自今諸司職掌,除官勒留及歸司者,如理減外欠三選以下,仍須在司執行公事,及三十月即許赴集;如理選外欠三選以上,及在官不成資考者,即准元敕處分。若在任停官及在司停職者,經恩後於刑部出給雪牒,卻勒歸司,如無闕員,即令守闕,余依敕格處分。
一日晚歸由闕前,太祖方與中黃門數人偶登明德門西闕,前騶者潛知之,以白溫叟。溫叟令傳呼如常過闕。翌日請對,具言:「人主非時登樓,則近制咸望恩宥,輦下諸軍亦希賞給。臣所以呵導而過者,欲示眾以陛下非時不登樓也。」太祖善之。憲府舊例,月賞公用茶,中丞受錢一萬,公用不足則以贓罰物充。溫叟惡其名不取。任台丞十二年,屢求代。太祖難其人,不允。開寶四年被疾,太祖知其貧,就賜器幣,數月卒,年六十三。
溫叟事繼母以孝聞,雖盛暑非冠帶不敢見。五代以來,言執禮者惟溫叟焉。立朝有德望,精賞鑒,門生中尤器楊徽之、趙鄰幾,後皆為名士。范杲幼時,嘗以文贄溫叟,大加稱獎,以女妻之。
太宗在晉邸,聞其清介,遣吏遺錢五百千,溫叟受之,貯廳西舍中,令府吏封署而去。明年重午,又送角黍、執扇,所遣吏即送錢者,視西舍封識宛然,還以白太宗。太宗曰:「我錢尚不用,況他人乎?昔日納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歲不啟封,其苦節愈見。」命吏輦歸邸。是秋,太宗侍宴後苑,因論當世名節士,具道溫叟前事,太祖再三賞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