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退避三舍文言文翻譯

退避三舍文言文翻譯

發布時間: 2020-11-22 09:30:00

㈠ 退避三舍(文言文)及簡單的解釋!

原文:
及楚,楚之饗之,曰:「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對曰:「子女玉
帛則君有之,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其波及晉國者,君之餘也,其何以報君?」
曰:「雖然,何以報我?」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
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右屬櫜鞬,以與君周旋。」子玉請
殺之。楚子曰:「晉公子廣而儉,文而有禮。其從者肅而寬,忠而能力。晉侯無
親,外內惡之。吾聞姬姓,唐叔之後,其後衰者也,其將由晉公子乎。天將興之,
誰能廢之。違天必有大咎。」乃送諸秦。

譯文: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㈡ 求文言文的翻譯!!(要有字詞的翻譯的!)

1.學奕 :弈秋是僵最會下棋的人。讓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裡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這樣雖然他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能說這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2.大丈夫 :指有志氣、有節操、有作為的男子:~敢做敢當
3.問說 :指一個有見識的人,他做學問必然喜歡向別人提問請教。問和學,是相輔相成的,不學習鑽研不可能發現疑難,不提問請教不能使知識廣博。只是喜歡學習但不願時時向別人請教,還算不上是真正愛學習的人。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許你還不能用於實踐,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東西,也許你還不了解它的細微末節,那麼除了向別人請教,又從哪裡去推斷解決呢?
4.終不知車:越國沒有車,有個(越國的)旅遊者在晉楚國的郊區得到(一輛)車,(那車的)輻條爛的車輪(都)壞了,車轅和車衡連接處的銷子斷了車轅便廢了,(那車)沒什麼用處。然而因為他的家鄉從沒有過車,(他就)用船裝載了車回家在眾人面前誇口。觀看的人聽信了他的吹噓,以為車本來就是這樣的,效仿了做的人接連不斷。一天,有晉楚的人見了(他們的車)就譏笑他們笨拙,越人以為(晉楚人)欺騙自己,(就)沒有理睬。等到有敵寇入侵他們的領地領土,越人駕御著(那)破車抵禦敵寇。車子壞掉了,(打了個)大敗(仗),始終還不明白是車的原因。
5.千里赴期 :說話不算數,打折扣,這就等於降低了自己的人格,再要彌補可就難了,所以不要輕易答應自己可能做不到的事情,好比不能輕易的下承諾一樣。 6.教學相長: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就不知道它的好處。因此,學然後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後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後才能自己刻苦地鑽研。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
6教學相長: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就不知道它的好處。因此,學然後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後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後才能自己刻苦地鑽研。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
7.退避三舍: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沖突
8.大公無私 :指辦事公平正直,不徇私情,毫無私心。完全為人民群眾的利益著想,毫無自私自利之心。

㈢ 退避三舍的原文是什麼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幾年。 經過千辛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㈣ 退避三舍和抱薪救火的原文

退避三舍 ( tuì bì sān shě )

解 釋 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沖突。

出 處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用 法 補充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示 例 我們在遇到困難時不要~,而要設法解決它。

近義詞 委曲求全

反義詞 針鋒相對、鋒芒畢露
典 故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酒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抱薪救火
詞目 抱薪救火
發音 bào xīn jiù huǒ
釋義 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使災禍反而擴大。
出處 《史記·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抱薪救火」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抱著柴草去救火。比喻人想消滅災害,但使用的方法不當,反而使災害擴大,變得更嚴重了。
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魏世家》,以地事秦,譬猶抱薪而救火也,薪不盡而火不止。
戰國時代,魏國老是受到秦國的侵略。魏國的安厘王即位後,秦國加緊了進攻,魏國連連戰敗。安厘王元年,秦國進攻魏國,魏國失去了兩個城鎮;第二年,魏國又失去了三個城鎮,不僅如此,秦國的軍隊當時還直逼魏國的都城,形勢十分危急。韓國派兵來救,但也被秦軍打敗。魏國沒有辦法,只得割讓了土地,才算了結了戰爭;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國又發動進攻,強佔了魏國的兩個城鎮,並殺死了數萬人。第四年,秦國更把魏、韓、趙三國軍隊,一起打得大敗,殺死兵士十五萬人;魏國的大將芒卯也因此失蹤。
魏國軍隊的接連敗北,使安厘王坐卧不安。此時,魏國軍隊的另一位大將段乾子也十分恐懼,為了苟安,便向安厘王建議,把南陽割給秦國,請求罷兵議和,安厘王本來對秦軍的進攻十分害怕,以為割讓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著段乾子的話做了。
當時有個叫蘇代的,是一貫主張「合縱抗秦」的蘇秦的弟弟,他也極力主張各諸侯國聯合起來抵抗秦國。蘇代得知魏國割地求合的事後,就對安厘王說:「
「侵略都貪得無厭,你這樣用領土、主權,想換取和平,是辦不到的,只要你國土還在,就無法滿足侵略的慾望。這好比抱著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麼能撲滅呢?柴草一天不燒完,為是一天不會熄滅的。」
但是,安厘王不肯聽從蘇代的話,仍然一味屈膝求和,這樣過了沒有多少年,魏國終於被秦國滅亡。

㈤ 求15篇短的文言文翻譯+文言文名字

(1) 崔景偁拜師
原文;
余始識景偁於京師,與為友,景偁以兄事余。既數歲,已而北面承贄,請為弟子。余愧謝,不獲。且曰:「偁之從先生,非發策決科之謂也。先生不為世俗之文,又不為世俗之人,某則願庶幾焉。」
譯文:
我當初在京城認識景偁,和(他)結交為朋友,景偁按照長兄的禮節來對待我。幾年後,不久又面朝北方向我奉上禮物,請求作(我的)徒弟。我感到慚愧並謝絕了,沒有接受(禮物)。(景偁)說:「我師從您,並不是圖取功名啊.先生您不寫世俗的文章,也不是個庸俗的人,我是希望我有希望做您的學生啊(2)屠牛吐辭婚

齊王厚送女,欲妻屠牛吐。屠牛吐辭以疾。其友曰:「子終死腥臭之肆而已乎,何謂辭之?」吐應之曰:「其女丑。」其友曰:「子何以知之?」吐曰:「以吾屠知之。」其友曰:「何謂也?」吐曰:「吾肉善,如量而去苦少耳。吾肉不善,雖以他附益之,尚猶賈不售。今厚送之,子丑故耳。」其友後見之,果丑。
齊國國王以豐厚的嫁妝嫁女兒,希望嫁給賣牛肉的屠夫吐(人名),屠夫吐以自己有病推辭了。他的朋

友說:「您(願意)終身老死在這腥臭的市場嗎?干什麼推辭呢?」吐回答他說:「他的女兒丑。」他的朋友說:「

您怎麼知道呢?」吐說:「以我是屠夫而知道的。」他的朋友說:「怎麼說?」吐說:「我賣的肉好(的時候),

就如數全部賣出去了,只會是嫌(肉)少的;我賣的肉不好(的時候),雖然用別的附加好處,還是賣不出去。如

今豐厚的嫁妝嫁女兒,所以女兒丑。」

他的朋友後來看見了齊王的女兒,果然丑。
(3)【退避三舍】翻譯

及楚,楚子饗之(30),曰:"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對曰:"子女玉帛,則君有之;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其波及晉國者(31),君之餘也。其何以報君?"曰:"雖然,何以報我?"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32),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33)。 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34),右屬藁鞬(35),以與君周旋。"子玉請殺之(36)。楚子曰:"晉公子廣而儉,文而有禮;其從者肅而寬,忠而能力。 晉侯無親(37),外內惡之。吾聞姬姓,唐叔之後,其後衰者也(38),其將由晉公子乎!天將興之,誰能廢之?違天,必有大咎。"乃送諸秦。(39)

【譯】:到了楚國,楚成王設宴款待重耳,並問道:"如果公子返回晉國,拿什麼來報答我呢?"重耳回答說:"美女、寶玉和絲綢您都有了;鳥羽、獸毛、象牙和皮革,都是貴國的特產。那些流散到晉國的,都是您剩下的。我拿什麼來報答您呢?"楚成王說:"盡 管如此,總得拿什麼來報答我吧?"重耳回答說:"如果托您的福,我能返回晉國,一旦晉國和楚國交戰,雙方軍隊在中原碰上了,我就讓晉軍退避九十里地。如果得不到您退兵的命令,我就只好左 手拿著馬鞭和弓梢,右邊掛著箭袋和弓套奉陪您較量一番。"楚國 大夫子玉請求成王殺掉公子重耳。楚成王說:"晉公子志向遠大而 生活儉朴,言辭文雅而合乎禮儀。他的隨從態度恭敬而待人寬厚,忠誠而盡力。現在晉惠公沒有親近的人,國內外的人都憎恨他。我聽說姓姬的一族中,唐叔的一支是衰落得最遲的,恐怕要靠晉公子來振興吧?上天要讓他興盛,誰又能廢除他呢?違背天意,必定會遭大禍。"於是楚成王就派人把重耳送去了秦國。
笱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求生,豈苟巨伯所行邪?」
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
賊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如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並全獲。
(4)笱巨伯
笱巨伯到遠方去看望生病的朋友,正好碰上賊人進攻這座城市。朋友告訴笱巨伯說:「我現在要死了!你可以離開這里。」 笱巨伯
說:「我從遠處來探望你,你卻要我離開,失去信義而求得生存,這哪裡是我所為呢?」
賊人已經到達,對笱巨伯說:「大軍已經到達,全城已空,你是什麼男子,卻敢獨自留在這兒?」 笱巨伯
說:「朋友有病,我不忍心離開他,寧可用自己的生命來換取朋友的生命。」
賊人相互轉告說:「我們這些人都是不講信義的人,卻到了有信義的國家!」於是率領軍隊離開了這座城市。全城的人都全部獲救。
(5)河東薛存義將行,柳子載肉於俎,崇酒於觴,追而送之江之滸,飲食之。且告曰:「凡吏於土者,若知其職乎?蓋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於土者,出其什一佣乎吏,使司平於我也。今我受其值怠其事者,天下皆然。豈惟怠之,又從而盜之。向使佣一夫於家,受若值,怠若事,又盜若貨器,則必甚怒而黜罰之矣。以今天下多類此,而民莫敢肆其怒與黜罰者,何哉?勢不同也。勢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達於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存義假令零陵二年矣,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勞心,訟者平,賦者均,老弱無懷詐暴憎,其為不虛取直也的矣,其知恐而畏也審矣。吾賤且辱,不得與考績幽明之說,於其往也,故賞以酒肉而重之以辭。(唐)柳宗元《送薛存義序》 【翻譯】河東人薛存義將要離開這里了,我在罐子里盛滿了肉,滿滿地斟了一杯酒了,追他為他餞行到了江邊上,讓他喝酒,讓他吃肉。並且告訴他說:「你知道地方做官的的人,你知道他們職責嗎?他們是百姓的僕役,而不是奴役百姓的。凡是靠種地生活的人,拿出他們收入的十分一來僱傭官吏,目的是要官吏公平地為自己辦事。現在的我們的官吏拿了百姓的錢,卻不好好給百姓辦事的,普天之下到處這樣。他們哪裡只是不好好辦事,而且還要貪污、敲詐百姓的財物。假若家裡雇一個僕人,他接受了你的報酬,卻不好好乾活,而且還盜竊你的財物,那麼你必然很惱怒而要趕走他,處罰他。現在的官吏大多是像這樣的,而百姓卻不敢像對待怠工又偷東西的僕人那樣,盡情發泄自己的憤怒和驅逐責罰他們,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為民與官同主與仆的情況和地位不同啊。雖然情況和地位不同,道理都一樣,究競應該怎樣對待我們百姓?懂得這個道理的人,能不感到害怕而有所警惕嗎!薛存義代理零陵縣令兩年了。在這期間,他清早就起來辦事,夜裡還在考慮問題,勤勤懇是,盡心竭力。使打官司的得到公平處理;使納稅的人得到公允的負擔。無論老少都對他心不懷欺詐,面不露憎恨,這證明他確實沒有白拿百姓的錢,他是懂得不好好給百姓辦事還要敲榨百姓財物的可怕而有所警惕的。我現在是受貶謫、地位低下的人,不能參與考核官吏政績的優劣而提出應該升降的意見;因此,當薛存義將要離開的時候,我為他餞行,並寫了這篇贈序重申做官的道理。(6)叔向見韓宣子,宣子憂貧,叔向賀之。 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無其實,無以從二三子,吾是以憂,子賀我何故?」對曰:「昔欒武子無一卒之田,其官不備其宗器。宣其德行,順其憲則,使越於諸侯。諸侯親之戎狄懷之,以正晉國。行刑不疚,以免於難。及桓子,貪欲無藝,略則行志,假貨居賄,宜及於難。而賴武之德,以沒其身。及懷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於難。而罹桓之罪,以亡於楚。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軍,恃其富寵,以泰於國;其身屍於朝,其宗滅於絳。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寵大矣,一朝而滅,莫之哀也,惟無德也。今吾子有欒武子之貧,吾以為能其德矣,是以賀。若不憂德之不建,而患貨之不足,將吊不暇,何賀之有?」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將亡,賴子存之。非起也敢專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賜。」(《國語》)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軍,恃其富寵,以泰於國若不憂德之不建,而患貨之不足,將吊不暇,何賀之有? 【翻譯】叔向去見韓宣子,宣子正為貧困而發愁,叔向卻向他表示祝賀。 宣子說:「我空有晉卿的虛名,卻沒有它的財產,沒有什麼可以和卿大夫們交往的,我正為此發愁,你卻祝賀我,這是什麼緣故呢?」叔向回答說:「從前欒武子沒有百人的田產,他掌管祭祀,家裡卻連祭祀的器具都不齊全;可是他能夠傳播美德,遵循法制,名聞於諸侯各國。諸侯親近他,戎狄歸附他,因此使晉國安定下來,執行法度,沒有弊病,因而避免了災難。傳到桓子時,他驕傲自大,奢侈無度,貪得無厭,犯法胡為,放利聚財,該當遭到禍難,但依賴他父親欒武子的余德,才得以善終。傳到懷子時,懷子改變他父親桓子的行為,學習他祖父武子的德行,本來可以憑這一點免除災難;可是受到他父親桓子的罪孽的連累,因而逃亡到楚國。那個郤昭子,他的財產抵得上晉國公室財產的一半,他家裡的傭人抵得上三軍的一半,他依仗自己的財產和勢力,在晉國過著極其奢侈的生活,最後他自身被陳屍在朝堂上,他的宗族也在絳邑被滅絕。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八個姓郤的有五個做大夫,三個做卿,他們的權勢夠大的了,可是一旦被誅滅,沒有一個人同情他們,只是因為沒有德行的緣故!現在你有欒武子的清貧境況,我認為你能夠繼承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賀,如果不憂慮道德上的沒有建樹,卻只為財產不足而發愁,要表示弔唁還來不及,有什麼可祝賀的呢?」 宣子於是下拜,並叩頭說:「我正在趨向滅亡的時候,全靠你拯救了我。不但我本人蒙受你的教誨,就是先祖桓叔以後的子孫,都會感激你的恩德。」 .
(7)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譯文:
晉國的大夫范氏滅亡的時候,有個老百姓得到一隻鍾,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鍾太大,沒法背。於是就用錘去把它打碎,這樣鍾又轟轟地響起來,那個老百姓怕別人聽到響聲來搶這只鍾,趕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來,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就聽不見了。

(8)原文:齊宣王使人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同『悅』]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閔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譯文:齊宣王讓人吹竽,必須三百人。南郭處士被請來為齊宣王吹竽,齊宣王很高興,給這三百人獎賞。後來宣王死了,齊閔王當上皇帝,他喜歡一個一個聽,南郭處士逃跑了。
(9)原文: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無異,華捉而擲去之。
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著,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譯文:管寧和華歆一起在園子里鋤菜。地上有一塊金子,管寧看見,照舊揮鋤除草,看它跟瓦片、石頭沒有什麼不同;華歆看見,把金子拾起來,丟下鋤頭離開了。
他們有曾同坐在一塊席子上讀書,正好有官員乘著大車、戴著官帽經過門前。管寧(無動於衷),依舊讀書;華歆卻把書扔下,出去觀看。管寧把所做坐的席子割作兩半,跟華歆分開坐。他說:「你不是我的朋友。」 (10)原文: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譯文:誇父追趕太陽,追至太陽身邊,因炎熱而口渴,喝乾了江河仍嫌不足,於是,欲飲沼澤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手杖棄於路邊,競長成一片桃林。

㈥ 請問「退避三舍」是什麼意思呀出著什麼典故

退避三舍 成 語 退避三舍
拼 音 tuì bì sān shè
解 釋
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
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沖突。
出 處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用 法 補充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示 例 我們在遇到困難時不要~,而要設法解決它。
近義詞 委曲求全
反義詞 針鋒相對、鋒芒畢露
燈 謎 一再讓住房
英 文 retreat to avoid a conflict <fink out; keep somebody at arm's length>
初中語文擴展閱讀文言文1 BBS系列
44.退避三舍
原文:
及楚,楚之饗之,曰:「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對曰:「子女玉
帛則君有之,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其波及晉國者,君之餘也,其何以報君?」
曰:「雖然,何以報我?」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
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右屬櫜鞬,以與君周旋。」
譯文:
到了出國,楚王設宴招待重耳。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回答說:「男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假如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會命令我的軍隊退避你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得到認可,我左手拿鞭子和弓箭,右手帶著盛著弓箭的袋子,來與您交戰。」
典 故
原文:
及楚,楚之饗之,曰:「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對曰:「子女玉
帛則君有之,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其波及晉國者,君之餘也,其何以報君?」
曰:「雖然,何以報我?」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
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右屬櫜鞬,以與君周旋。」子玉請
殺之。楚子曰:「晉公子廣而儉,文而有禮。其從者肅而寬,忠而能力。晉侯無
親,外內惡之。吾聞姬姓,唐叔之後,其後衰者也,其將由晉公子乎。天將興之,
誰能廢之。違天必有大咎。」乃送諸秦。
譯文: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異母兄長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九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君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酒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㈦ 退避三舍的意義是什麽

成 語 退避三舍
拼 音 tuì bì sān shè
解 釋
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
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沖突。
出 處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用 法 補充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示 例 我們在遇到困難時不要~,而要設法解決它。
近義詞 委曲求全
反義詞 針鋒相對、鋒芒畢露
燈 謎 一再讓住房
英 文 retreat to avoid a conflict <fink out; keep somebody at arm's length>
初中語文擴展閱讀文言文1 BBS系列
44.退避三舍
原文:
及楚,楚之饗之,曰:「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對曰:「子女玉
帛則君有之,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其波及晉國者,君之餘也,其何以報君?」
曰:「雖然,何以報我?」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
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右屬櫜鞬,以與君周旋。」
譯文:
到了楚國,楚王設宴招待重耳。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回答說:「男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假如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會命令我的軍隊退避你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得到認可,我左手拿鞭子和弓箭,右手帶著盛著弓箭的袋子,來與您交戰。」
典 故
原文:
及楚,楚之饗之,曰:「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對曰:「子女玉
帛則君有之,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其波及晉國者,君之餘也,其何以報君?」
曰:「雖然,何以報我?」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
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右屬櫜鞬,以與君周旋。」子玉請
殺之。楚子曰:「晉公子廣而儉,文而有禮。其從者肅而寬,忠而能力。晉侯無
親,外內惡之。吾聞姬姓,唐叔之後,其後衰者也,其將由晉公子乎。天將興之,
誰能廢之。違天必有大咎。」乃送諸秦。
譯文: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異母兄長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九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君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酒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㈧ 十五篇文言文及翻譯,文言文五十字左右。

(1) 崔景偁拜師
原文;
余始識景偁於京師,與為友,景偁以兄事余。既數歲,已而北面承贄,請為弟子。余愧謝,不獲。且曰:「偁之從先生,非發策決科之謂也。先生不為世俗之文,又不為世俗之人,某則願庶幾焉。」
譯文:
我當初在京城認識景偁,和(他)結交為朋友,景偁按照長兄的禮節來對待我。幾年後,不久又面朝北方向我奉上禮物,請求作(我的)徒弟。我感到慚愧並謝絕了,沒有接受(禮物)。(景偁)說:「我師從您,並不是圖取功名啊.先生您不寫世俗的文章,也不是個庸俗的人,我是希望我有希望做您的學生啊
(2)屠牛吐辭婚

齊王厚送女,欲妻屠牛吐。屠牛吐辭以疾。其友曰:「子終死腥臭之肆而已乎,何謂辭之?」吐應之曰:「其女丑。」其友曰:「子何以知之?」吐曰:「以吾屠知之。」其友曰:「何謂也?」吐曰:「吾肉善,如量而去苦少耳。吾肉不善,雖以他附益之,尚猶賈不售。今厚送之,子丑故耳。」其友後見之,果丑。
齊國國王以豐厚的嫁妝嫁女兒,希望嫁給賣牛肉的屠夫吐(人名),屠夫吐以自己有病推辭了。他的朋

友說:「您(願意)終身老死在這腥臭的市場嗎?干什麼推辭呢?」吐回答他說:「他的女兒丑。」他的朋友說:「

您怎麼知道呢?」吐說:「以我是屠夫而知道的。」他的朋友說:「怎麼說?」吐說:「我賣的肉好(的時候),

就如數全部賣出去了,只會是嫌(肉)少的;我賣的肉不好(的時候),雖然用別的附加好處,還是賣不出去。如

今豐厚的嫁妝嫁女兒,所以女兒丑。」

他的朋友後來看見了齊王的女兒,果然丑。
(3)【退避三舍】翻譯

及楚,楚子饗之(30),曰:"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對曰:"子女玉帛,則君有之;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其波及晉國者(31),君之餘也。其何以報君?"曰:"雖然,何以報我?"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32),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33)。 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34),右屬藁鞬(35),以與君周旋。"子玉請殺之(36)。楚子曰:"晉公子廣而儉,文而有禮;其從者肅而寬,忠而能力。 晉侯無親(37),外內惡之。吾聞姬姓,唐叔之後,其後衰者也(38),其將由晉公子乎!天將興之,誰能廢之?違天,必有大咎。"乃送諸秦。(39)

【譯】:到了楚國,楚成王設宴款待重耳,並問道:"如果公子返回晉國,拿什麼來報答我呢?"重耳回答說:"美女、寶玉和絲綢您都有了;鳥羽、獸毛、象牙和皮革,都是貴國的特產。那些流散到晉國的,都是您剩下的。我拿什麼來報答您呢?"楚成王說:"盡 管如此,總得拿什麼來報答我吧?"重耳回答說:"如果托您的福,我能返回晉國,一旦晉國和楚國交戰,雙方軍隊在中原碰上了,我就讓晉軍退避九十里地。如果得不到您退兵的命令,我就只好左 手拿著馬鞭和弓梢,右邊掛著箭袋和弓套奉陪您較量一番。"楚國 大夫子玉請求成王殺掉公子重耳。楚成王說:"晉公子志向遠大而 生活儉朴,言辭文雅而合乎禮儀。他的隨從態度恭敬而待人寬厚,忠誠而盡力。現在晉惠公沒有親近的人,國內外的人都憎恨他。我聽說姓姬的一族中,唐叔的一支是衰落得最遲的,恐怕要靠晉公子來振興吧?上天要讓他興盛,誰又能廢除他呢?違背天意,必定會遭大禍。"於是楚成王就派人把重耳送去了秦國。
笱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求生,豈苟巨伯所行邪?」
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
賊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如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並全獲。
(4)笱巨伯
笱巨伯到遠方去看望生病的朋友,正好碰上賊人進攻這座城市。朋友告訴笱巨伯說:「我現在要死了!你可以離開這里。」 笱巨伯
說:「我從遠處來探望你,你卻要我離開,失去信義而求得生存,這哪裡是我所為呢?」
賊人已經到達,對笱巨伯說:「大軍已經到達,全城已空,你是什麼男子,卻敢獨自留在這兒?」 笱巨伯
說:「朋友有病,我不忍心離開他,寧可用自己的生命來換取朋友的生命。」
賊人相互轉告說:「我們這些人都是不講信義的人,卻到了有信義的國家!」於是率領軍隊離開了這座城市。全城的人都全部獲救。
(5)
河東薛存義將行,柳子載肉於俎,崇酒於觴,追而送之江之滸,飲食之。且告曰:「凡吏於土者,若知其職乎?蓋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於土者,出其什一佣乎吏,使司平於我也。今我受其值怠其事者,天下皆然。豈惟怠之,又從而盜之。向使佣一夫於家,受若值,怠若事,又盜若貨器,則必甚怒而黜罰之矣。以今天下多類此,而民莫敢肆其怒與黜罰者,何哉?勢不同也。勢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達於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存義假令零陵二年矣,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勞心,訟者平,賦者均,老弱無懷詐暴憎,其為不虛取直也的矣,其知恐而畏也審矣。吾賤且辱,不得與考績幽明之說,於其往也,故賞以酒肉而重之以辭。
(唐)柳宗元《送薛存義序》

【翻譯】河東人薛存義將要離開這里了,我在罐子里盛滿了肉,滿滿地斟了一杯酒了,追他為他餞行到了江邊上,讓他喝酒,讓他吃肉。
並且告訴他說:「你知道地方做官的的人,你知道他們職責嗎?他們是百姓的僕役,而不是奴役百姓的。凡是靠種地生活的人,拿出他們收入的十分一來僱傭官吏,目的是要官吏公平地為自己辦事。現在的我們的官吏拿了百姓的錢,卻不好好給百姓辦事的,普天之下到處這樣。他們哪裡只是不好好辦事,而且還要貪污、敲詐百姓的財物。假若家裡雇一個僕人,他接受了你的報酬,卻不好好乾活,而且還盜竊你的財物,那麼你必然很惱怒而要趕走他,處罰他。現在的官吏大多是像這樣的,而百姓卻不敢像對待怠工又偷東西的僕人那樣,盡情發泄自己的憤怒和驅逐責罰他們,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為民與官同主與仆的情況和地位不同啊。雖然情況和地位不同,道理都一樣,究競應該怎樣對待我們百姓?懂得這個道理的人,能不感到害怕而有所警惕嗎!
薛存義代理零陵縣令兩年了。在這期間,他清早就起來辦事,夜裡還在考慮問題,勤勤懇是,盡心竭力。使打官司的得到公平處理;使納稅的人得到公允的負擔。無論老少都對他心不懷欺詐,面不露憎恨,這證明他確實沒有白拿百姓的錢,他是懂得不好好給百姓辦事還要敲榨百姓財物的可怕而有所警惕的。
我現在是受貶謫、地位低下的人,不能參與考核官吏政績的優劣而提出應該升降的意見;因此,當薛存義將要離開的時候,我為他餞行,並寫了這篇贈序重申做官的道理。
(6)
叔向見韓宣子,宣子憂貧,叔向賀之。
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無其實,無以從二三子,吾是以憂,子賀我何故?」
對曰:「昔欒武子無一卒之田,其官不備其宗器。宣其德行,順其憲則,使越於諸侯。諸侯親之戎狄懷之,以正晉國。行刑不疚,以免於難。及桓子,貪欲無藝,略則行志,假貨居賄,宜及於難。而賴武之德,以沒其身。及懷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於難。而罹桓之罪,以亡於楚。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軍,恃其富寵,以泰於國;其身屍於朝,其宗滅於絳。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寵大矣,一朝而滅,莫之哀也,惟無德也。今吾子有欒武子之貧,吾以為能其德矣,是以賀。若不憂德之不建,而患貨之不足,將吊不暇,何賀之有?」
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將亡,賴子存之。非起也敢專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賜。」(《國語》)
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軍,恃其富寵,以泰於國
若不憂德之不建,而患貨之不足,將吊不暇,何賀之有?

【翻譯】叔向去見韓宣子,宣子正為貧困而發愁,叔向卻向他表示祝賀。
宣子說:「我空有晉卿的虛名,卻沒有它的財產,沒有什麼可以和卿大夫們交往的,我正為此發愁,你卻祝賀我,這是什麼緣故呢?」
叔向回答說:「從前欒武子沒有百人的田產,他掌管祭祀,家裡卻連祭祀的器具都不齊全;可是他能夠傳播美德,遵循法制,名聞於諸侯各國。諸侯親近他,戎狄歸附他,因此使晉國安定下來,執行法度,沒有弊病,因而避免了災難。傳到桓子時,他驕傲自大,奢侈無度,貪得無厭,犯法胡為,放利聚財,該當遭到禍難,但依賴他父親欒武子的余德,才得以善終。傳到懷子時,懷子改變他父親桓子的行為,學習他祖父武子的德行,本來可以憑這一點免除災難;可是受到他父親桓子的罪孽的連累,因而逃亡到楚國。那個郤昭子,他的財產抵得上晉國公室財產的一半,他家裡的傭人抵得上三軍的一半,他依仗自己的財產和勢力,在晉國過著極其奢侈的生活,最後他自身被陳屍在朝堂上,他的宗族也在絳邑被滅絕。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八個姓郤的有五個做大夫,三個做卿,他們的權勢夠大的了,可是一旦被誅滅,沒有一個人同情他們,只是因為沒有德行的緣故!現在你有欒武子的清貧境況,我認為你能夠繼承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賀,如果不憂慮道德上的沒有建樹,卻只為財產不足而發愁,要表示弔唁還來不及,有什麼可祝賀的呢?」
宣子於是下拜,並叩頭說:「我正在趨向滅亡的時候,全靠你拯救了我。不但我本人蒙受你的教誨,就是先祖桓叔以後的子孫,都會感激你的恩德。」

.
(7)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譯文:
晉國的大夫范氏滅亡的時候,有個老百姓得到一隻鍾,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鍾太大,沒法背。於是就用錘去把它打碎,這樣鍾又轟轟地響起來,那個老百姓怕別人聽到響聲來搶這只鍾,趕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來,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就聽不見了。

(8)原文:齊宣王使人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同『悅』]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閔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譯文:齊宣王讓人吹竽,必須三百人。南郭處士被請來為齊宣王吹竽,齊宣王很高興,給這三百人獎賞。後來宣王死了,齊閔王當上皇帝,他喜歡一個一個聽,南郭處士逃跑了。
(9)
原文: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無異,華捉而擲去之。
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著,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譯文:管寧和華歆一起在園子里鋤菜。地上有一塊金子,管寧看見,照舊揮鋤除草,看它跟瓦片、石頭沒有什麼不同;華歆看見,把金子拾起來,丟下鋤頭離開了。
他們有曾同坐在一塊席子上讀書,正好有官員乘著大車、戴著官帽經過門前。管寧(無動於衷),依舊讀書;華歆卻把書扔下,出去觀看。管寧把所做坐的席子割作兩半,跟華歆分開坐。他說:「你不是我的朋友。」
(10)
原文: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譯文:誇父追趕太陽,追至太陽身邊,因炎熱而口渴,喝乾了江河仍嫌不足,於是,欲飲沼澤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手杖棄於路邊,競長成一片桃林。

㈨ 退避三舍文言文

出處:春秋晉公子重耳出亡至楚, 楚成王禮遇重耳,並問:「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重耳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軍行三十里。後重耳返國執政, 晉楚城濮之戰,晉軍果「退三舍以辟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

熱點內容
爆高考語文 發布:2025-07-14 14:20:15 瀏覽:462
應用數學中心 發布:2025-07-14 13:37:52 瀏覽:19
雞哪裡最多 發布:2025-07-14 13:05:44 瀏覽:316
幼兒園安全教育活動方案 發布:2025-07-14 10:44:55 瀏覽:953
無翼鳥家庭教師 發布:2025-07-14 10:42:32 瀏覽:770
戴廟中學 發布:2025-07-14 09:56:33 瀏覽:699
寶寶吃多少 發布:2025-07-14 09:10:27 瀏覽:210
校園網學歷查詢 發布:2025-07-14 09:09:38 瀏覽:244
天策老師 發布:2025-07-14 08:46:39 瀏覽:801
初二物理奧賽 發布:2025-07-14 08:28:25 瀏覽: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