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文言文
『壹』 方輿勝覽文言文字詞翻譯
《方輿勝覽》原文:
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媼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釋:
1眉山:古地名,今四川省眉山一帶。
2世傳:世世代代相傳。世,世世代代相承的。傳,流傳。
3成:完成,實現。
4去:離開。
5.逢:遇見,遇到。
6.媼(ǎo):對老年婦人的尊稱。
7.方:正在。
8.鐵杵(chǔ):鐵棍,鐵棒.杵,壓米或捶衣用的棒,一頭粗一頭細的圓棒.
9.欲:想要.
10.感:被......感動.
11.還:返回。
12.之:代詞,指代老婦人在做的事。
13.卒業:完成學業。
14.今:現在。
15.氏:姓。
16.太白感其意:李白被她的言行感動了。感,感動。意,心意,意圖。
譯文:
磨針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傳說李白在山中讀書的時候,沒有完成自己的功課就出去玩了。他路過一條小溪,見到一個老婦人在那裡磨一根鐵棒,(他感到奇怪)於是就問這位老婦人在干什麼。老婦人說:「要把這根鐵棒磨成針。」老婦人卻說:「只要下了足夠的功夫,事情自然就會取得成效。」李白十分驚訝這位老婦人的毅力,於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課完成了。那老婦人自稱姓武。現在那溪邊還有一塊武氏岩。
『貳』 有輿死人以出者,公怪之翻譯文言文
有輿死人以出者,公怪之,這句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漢語是:看見有人用車拉著死人出城,丁公感到奇怪。
『叄』 原谷收輿的翻譯
原谷的爺爺老了,原谷的父母很討厭他,就想拋棄他。原谷此時十五歲,他勸內父親說:
爺爺生兒育容女,一輩子勤儉度日,你怎麼能因為他老就拋棄他呢?這是忘恩負義啊...
父親不聽他的勸戒,作了一輛小推車,載著爺爺扔在野外。原谷在後邊跟著,就把小推車單獨帶了回來。
父親問說:你帶這個凶具回來作什麼?
原谷說,等將來你們來了,我就不必另外再作一輛,所以現在先收起來。
父親很是慚愧,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於是去把爺爺接回來贍養了。
『肆』 文言文《王子敬驕子》原文及翻譯
王子敬驕人
原文
王子敬自會稽經吳,聞顧辟疆有名園,先不識主人,徑往其家①。值顧方集賓友酣燕,而王游歷既畢,指麾好惡,旁若無人②。顧勃然不堪曰:「做主人,非禮也;以貴驕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齒之傖耳③!」便驅其左右出門。王獨在輿上,回轉顧望,左右移時不至。然後令送著門外,怡然不屑。
譯文
王子敬從會稽郡經過吳郡,聽說顧辟疆有個名園,原先並不認識這個名園的主人,還是徑直到人家府上去。碰上顧辟疆正和賓客朋友設宴暢飲,可是王子敬游遍了整個花園後,只在那裡指點評論優劣,旁若無人。顧辟疆氣得臉色都變了,忍受不住,說道:「對主人傲慢,這是失禮;靠地位高貴來做視別人,這是無理。失去了這兩方面,這種人是不值得一提的傖父罷了!」就把他的隨從趕出門去。王子敬獨自坐在轎子里,左顧右盼,隨從很久也不來。然後顧辟疆叫人把他送到門外,對他但然自若,置之不理。
『伍』 權德輿傳翻譯(古文,人物傳記)
權德輿,字載之。父名皋。德輿七歲時父親去世,他哀哭跪拜一如成人。
不到二十歲,他的文章就受到讀書人的稱贊了。韓泗任河南黜陟使,召權德輿為自己幕府。後又跟隨江西觀察使李兼,在他府中任判官。杜佑、裴胄交相推薦他。德宗聽說他的才能,召他任太常博士,改為左補闕。
貞元八年(792),關東、淮南、浙西州縣發大水,沖壞了房屋,淹死了好些人。
權德輿向皇帝建議「:江、淮一帶的田地,若有一次好收成就能夠支援好幾道的食用,所以天下大計,一向仰仗東南。現在兩個季度淫雨不止,農田無法耕種,離鄉求生的日漸增多。最好能在群臣中挑選能明察全局且有膽識權宜處理的人,去持節撫慰,深入了解百姓的疾苦,免其租賦,與當地連帥守長研究賑濟辦法。賦稅從百姓中征來,現時不如藏在百姓手中更為有利。」皇帝於是派奚陟等四人巡察慰撫。裴延齡因善於奉迎而進官,管理財政。德輿上疏斥責說「:裴延齡將常賦中計劃支出未用盡的作為羨利進奉,以誇耀自己的功勞;用官錢收購一般雜物,又賣出取利,稱之為『別貯羨錢』,以此欺騙皇上;邊軍糧餉匱乏,他不運糧過去,以致招來邊禍,此非小事。陛下懷疑以上均為流言,可就新利為由召延齡來,查核其收支明細;另選朝臣去查核邊域費用開支情況。如果傳言的事確實,則邦國的要務,不可交給不正派的人。」奏疏送上去,沒有下文。
權德輿升任起居舍人。兼掌制誥之事,升為中書舍人。當時,皇帝親理政務,十分重視除拜官職,凡有任命,必定親自批示下發。起初,權德輿掌管制誥事,徐岱為給事中,高郢為舍人。幾年後,徐岱死,高郢調任禮部,權德輿一人擔負了中書、門下兩省之事,忙得幾十天才能回一次家。於是上書皇帝:「中書、門下左右兩省,承旨擬制天子誥命,奉行詳覆,各有所司。舊制,分部治事共有十人,以備相互監督檢查。一般來說,若事有所壅閉,官吏有了干違法之事的機會,四方之士如得知這種情況,會認為朝中缺乏任事之人。政要部門不宜長期空缺。」皇帝說:「我不是不知道你的辛苦,但想覓一個像你一樣的人,還沒找到啊。」很久以後,權德輿主管禮部貢舉、實授侍郎。三年來,甄選評量極為仔細,他所選拔的人相繼都任公卿、宰相。取明經不限名額由此始。
貞元十九年(803),天大旱,權德輿即此上書陳政事:「陛下凈心精簡膳食,同情憐憫百姓,到宗廟向祖先報告求助,再向天地祝禱,請求賜福。凡有可祈求之物,定致敬禮;一個士人有所請,定要詳聽其言,這樣,關心他人之心可稱完善。臣聽說,消化天災的,定要修善其政;感召人心的,定要廣施惠澤。祥和之氣洽比,自然會有祥瑞的應和。王城內外,大部分都成了荒地,轉徙逃荒的人,不少都死於道路。擔心到種麥時,無種可下。最好詔令各地根據情況留下所需之種子,到時貸給百姓。今年的租賦以及過去的欠債,一律均免除。即使不免,也沒理由收取。不如先做出決定,百姓就會感恩皇上。以前十四年(798)夏天的旱災,官吏催促常年的租賦,以致發生縣令被百姓毆打侮辱的事,不可不引以為戒。」權德輿又說「:漕運本是為關中需要而設。假如改將東都以西諸道的倉儲都運入京師,再督促江、淮所繳納的備足常數,然後估量太倉留一年的食用,多出來的全都賣給百姓,那時價不會漲得太高而儲蓄的人願意賣出來了。」又說「:大歷年間,一個縑值錢四千,如今只八百錢。稅收仍與過去一樣,百姓實際繳納的則是以前的五倍。四方之官熱中於上獻,結果是為國家聚怨。又廣求軍車器械等物,而兵籍中不少虛額,多方剝取。
雖有心計巧法,能賈功利,但其做法有如割股肉塞口福,使大家都陷入困頓。」又說「:近年來遭絀官外放的,自以為不可能再磨滅以前的過錯,以致自暴自棄;冬薦官過了三年都未授具體官職,以致衣食皆盡,溘然而逝,這也是使人窮困的一個方面。近來陛下為被絀放的洗寬恕罪,有的起用為二千石。其他與之相類的人則相互勉勵,知道復官有望。就此推而廣之,可使人人自我約束。」他的這些建議,皇帝很多都採用了。
憲宗元和初年,曾任兵部侍郎,因牽連獲罪,降為太子賓客,不久又回任前官。那時,澤潞的盧從史虛詐而又傲岸,漸漸不受制約,他的父親盧虔死於京師。
成德的王承宗父親死了,上書請求承襲父職。權德輿入諫,他認為:「如想改變山東形勢,先要選好昭義的將帥。盧從史從軍校選拔上來,傲慢不遵法令。現在可以就其父喪期,另選守臣把他替下來。成德父死子襲已成習俗,該慢慢地制約他們。可以同意成德的要求,而昭義的要求則不可應允。」皇帝不聽。及至王承宗叛變,盧從史設詭計阻撓王師,費時而無功。權德輿再次請求赦免王承宗,貶徙盧從史。後來的事都如他所預料。
其時宰相裴耹有病,權德輿從太常卿委任為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王鍔由河中入朝,求兼任宰相,李藩認為不可以,權德輿也奏言:「平章事一職不是逐步升遷可得。方鎮而兼任宰相者,定要大忠有大功者,此外強悍不聽制約的,不得已而給予以羈勒。現在王鍔無功,又不是姑息之時。若一開此例,以後就無以禁止了。」皇帝乃作罷。
董溪、於皋..以運糧使之便盜取軍需,判流放嶺南,皇帝後悔判得太輕,詔令中使在半路上殺了他們。權德輿勸止說「:董溪等人趁山東用兵之時,吞沒軍庫財物,雖死也不足償責。陛下若認為流放太輕,應該責備臣等的錯誤,審定明確其罪責,公開頒發詔書,與公眾共同鄙棄他們。這樣就能使人人警惕。臣知道已然之事不再諍諫,不過將來也許會有類似之事,因此須有司再予評論報請,使能罰一儆百,人人甘心。」皇帝十分同意。
皇帝曾向權德輿詢問為政寬嚴哪一種該先行。權德輿回答:「唐家繼隋而興,隋時苛虐,就該以仁厚為主。太宗皇帝曾見到《明堂針灸圖》,得知人五臟皆近背,若針灸有誤,會致人死命,因而禁止鞭背之刑。列聖所遵行的,都是崇尚德教。
所以天寶年大盜雖曾橫行一時,但都不久即遭夷滅。都是因為本朝的教化,感人至深的緣故。」皇帝說「:的確如你所說的一樣。」
權德輿善於論辯,常能將古今之事詳加剖析,陳述本末利害,用來啟發或警惕皇帝。他身為輔政的宰相,為人寬和不追求自己的名聲。李吉甫再次執政,皇帝又自己決定用李絳參與研究大政方針。這時,皇帝求治心切,不論大小事都交與宰相。李吉甫、李絳容不得不同意見,常在皇帝面前說三道四。權德輿乃極謹慎不敢有所輕重。皇帝又因他緘默不言,有虧相職而罷相,以檢校吏部尚書之職留守東都,晉爵扶風郡公。那時,於由頁因兒子殺了人,自己把自己囚禁起來,他的親戚沒一個再敢上他的門,朝廷中也沒人為他說情的。權德輿在離京前對皇帝說「:於由頁的罪既然蒙恩寬恕不再追究,應該寫一寬恕詔賜他。」皇帝說:「不錯,你提醒了我的疏忽。」又任權德輿為太常卿,調任刑部尚書。
起先,皇帝曾詔令許孟容、蔣耣匯集刊印格敕,書輯成後,進送皇帝審閱,後來留在禁中不下發。權德輿請求將書稿發出來,他與侍郎劉伯芻復核研究。最後選定三十篇奏上。後來,權德輿又被委任檢校吏部尚書,出京任山南西道節度使。兩年後,因病請求還鄉,死在返鄉路上,年六十歲。追贈尚書左僕射,賜謚為「文」。
權德輿三歲時就懂得四聲之變,四歲就能賦詩。他潛心研究經術,無不融匯貫通。從他開始學習,一直到老,沒有一天不讀書。他曾寫文章論述漢亡的原因,西漢因張禹、東漢因胡廣,大旨對世有補。德輿的文章達練精密。當時公卿侯王中功德卓越的人,都有所銘記,大約有十之七八。他居家或處世,從不矯飾,但自有一種蘊藉風流,令人仰慕。貞元、元和年間,成為縉紳士子的表率。
------------------------------------------------------
謝謝採納哦~
『陸』 《原谷妙諫》文言文翻譯
你說的應該是《原谷諫父》吧。
原文:
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厭憎,欲捐之。谷年十有五,諫父曰:「祖育女生兒,勤儉終身,豈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負義也。」父不從,作輿,捐祖於野。谷隨,收輿歸。父曰:「汝何以收此凶具?」谷曰:「他日父母老,無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慚,悔之,乃載祖歸養。
翻譯:
原谷的祖父老了,原谷的父母很討厭他,想要拋棄他。原谷此時十五歲,他勸父親說:"祖父生育兒女,一輩子勤儉度日,哪有因為老了就拋棄他的道理呢?這是違背道義的啊。
"父親不聽他的勸戒,做了一輛小推車,載著祖父,將他扔在野外。原谷在後邊跟著,就把小推車單獨帶了回來。父親問說:"你帶這個不吉利的東西回來作什麼?"原谷說:"等將來你們老了,我就不必另外再做一輛,所以現在先收起來...你說的應該是《原谷諫父》吧。
原文:
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厭憎,欲捐之。谷年十有五,諫父曰:「祖育女生兒,勤儉終身,豈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負義也。」父不從,作輿,捐祖於野。谷隨,收輿歸。父曰:「汝何以收此凶具?」谷曰:「他日父母老,無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慚,悔之,乃載祖歸養。
翻譯:
原谷的祖父老了,原谷的父母很討厭他,想要拋棄他。原谷此時十五歲,他勸父親說:"祖父生育兒女,一輩子勤儉度日,哪有因為老了就拋棄他的道理呢?這是違背道義的啊。
"父親不聽他的勸戒,做了一輛小推車,載著祖父,將他扔在野外。原谷在後邊跟著,就把小推車單獨帶了回來。父親問說:"你帶這個不吉利的東西回來作什麼?"原谷說:"等將來你們老了,我就不必另外再做一輛,所以現在先收起來。"父親很是慚愧,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於是去把祖父接回來贍養了。
原谷:人名。
祖:這里指爺爺奶奶
厭憎:討厭,憎恨。
欲:想要
捐:拋棄,丟棄。
之:代指他,文中的爺爺。
有:通「又」,連接整數與零數,文中指十歲再過五年的意思,。
諫:好言相勸。
豈有:怎麼可以。
是:這,此。
負義:違背道義。負:
辜負。
從:聽從,順從。
作:通「做」。
輿:手推車。
於:在,到。
谷隨:省略句,谷隨(之)。隨:跟隨。之:他,指父親
歸:回來
汝:你,指示代詞
凶:不吉利
養:養活,指能生活下去。
更:再。
是以:即「以是」,因此。
有:加,加之。
從:聽從,順從。
他日:以後,將來。
是以:即「以是」,因此。
何以:做什麼。
慚:意動用法,感到慚愧
乃:於是,就
悔之:對自己做的這件事感到很後悔,之,代詞,代指這件事。
『柒』 人琴俱亡文言文「便索輿來奔喪,都不哭」中的「都」是什麼意思
這個中應該是全部沒有哭
[dū] 大都市:~市。~會。通~大邑。;一國的最高行政機關所在的地方,...
[dōu] 全,完全:~要。功課學得~不錯。;表示語氣的加重:一動~不動。
『捌』 古文 輿 除了借的意思
古代奴隸中的一個等級,泛指地位低微的人,亦用以指眾人的:~台。~論。~情(群眾的意見和態度)。
『玖』 原谷收輿勸父翻譯
文言文: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厭憎,欲捐之。谷年十有五,諫父曰:「祖育兒生女,勤儉終身,豈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負義也。」父不從,作輿,捐祖於野。谷隨,收輿歸。父曰:「汝何以收此凶具?」谷曰:「他日父母老,無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慚,悔之,乃載祖歸養。
翻譯:原谷有一個祖父,年紀大了,原谷的父母厭惡他,想拋棄他。原谷此時十五歲,好言規勸父親說:「祖父 生兒育女,一輩子勤勞節儉,你們怎麼能因為他年老就拋棄他呢?這是違背道義的。」父親不聽從(他的勸告),做了輛手推的小車,把爺爺拋棄在野外。原谷跟隨在(父親)後面,把小推車收了回來。父親問:「你為什麼收回這不吉利的器具?」 原谷說:「等將來你們老了,我就不需要再做這樣器具,因此現在先收起來。」 父親感到慚愧,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於是把祖父接回來贍養。
希望對你有幫助!
『拾』 文言文《原谷諫父》中,原谷「收輿」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告訴他的父親,你爹老了,你弄個小推車把你爹扔了,等你老了的時候我在用這小推車仍你(當然是嚇唬他),這樣他父親就知道他自己做錯了,也給他個威懾,譯文:原谷有一個祖父,年紀大了,原谷的父母厭惡他,想拋棄他。原谷此時十五歲,好言規勸父親說:「祖父
生兒育女,一輩子勤勞節儉,你們怎麼能因為他年老就拋棄他呢?這是違背道義的。」父親不聽從(他的勸告),做了輛手推的小車,把爺爺拋棄在野外。原谷跟隨在(父親)後面,把小推車收了回來。父親問:「你為什麼收回這不吉利的器具?」
原谷說:「等將來你們老了,我就不需要再做這樣器具,因此現在先收起來。」
父親感到慚愧,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於是把祖父接回來贍養。
為人子女的一定要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文章中的原谷先曉之以理,後動之以情,最終運用自己的智慧使父親幡然悔悟。我們要尊敬孝順自己的父母,不要嫌他們老了,就拋棄他們。
孝敬父母,尊重長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父母教育子女天經地義,而文中的原谷卻運用自己的智慧,動之以理,曉之以情,使父親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父母是為孩子做榜樣的人,應注意自己的言行,為孩子樹立一個正確的榜樣,不要讓孩子做你沒做到的事。家長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