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小學生讀的文言文
Ⅰ 適合小學生讀的古文,人教版學過的不要了,要帶注釋、翻譯哦~
節選自《史記·留侯世家》
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良嘗從容步游於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歐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後,何也?」 去,曰:「後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節選自《史記·留侯世家》
【注釋】
(1)圯:yi,橋。 (2)歐:通「毆」
文言文翻譯訓練(一)參考譯文
留侯張良的祖先是韓國人。張良曾經有一次在下邳的橋上不慌不忙地步行,有一位穿著粗布衣裳的老人,來到張良所在的地方,徑直把他所穿的鞋丟到橋下,回過頭對張良說:「年輕人,下去(給我)把鞋取上來!」張良非常吃驚,想要打他,因為看他年紀老,竭力忍住氣,走下橋去把鞋取上來。老人說:「給我把鞋穿上!」張良既然已經替他把鞋取上來,於是就恭恭敬敬地給他穿上鞋。老人伸出腳穿上鞋,大笑而去。張良非常吃驚,目送著他離去。老人走了將近一里路,又轉回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年輕人有出息,可以把本事傳給你。五天之後天亮時,在這里跟我相會。」張良於是感到很奇怪,下跪說:「好。」 五天之後天亮時,張良到那裡去。老人已經先在那裡了,(他)非常生氣地說:「(你)跟老年人約會,(比老人還)慢來,為什麼(這樣)呢?」(說完就)走了,說:「五天之後早點來相會。」 五天之後雞叫的時候,張良就到那裡去。老人又已經先在那裡了,(他)又非常生氣地說:「(你又比老人還)慢來,為什麼(這樣)呢?」 (說完就)走了,說:「五天之後再早點來相會。」五天之後,張良不到半夜就到了那裡。過了一會,老人也到了,(他)很高興地說:「應該像這樣(才對)。」(老人)拿出一卷書,說:「(你)讀了這個就可以成為帝王的老師了。今後十年(你)將建立(一番事業),十三年後你將在濟北見到我,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了。」(說完)就走了,再沒有說別的話,也不再出現。第二天(張良)看那捲書,原來是《太公兵法》。張良就感到很驚奇,常常反復地誦讀它。
Ⅱ 適合小學生讀的文言文
陋室銘
口技
岳陽樓記
醉翁亭記
兩小兒辯日
陳涉世家
桃花源記
論語
與朱元思書
愚公移山
守株待兔
刻舟求劍
鄭人買履
我現在初二,覺得這些很適合小學生讀
Ⅲ 小學生適合讀的文言文(最好把文章也發過來)
方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也。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之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譯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的時候,不曾見過書寫工具,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他當即寫了四句詩,並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作為內容,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寫詩,他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
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作客,有人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他的父親認為那樣有利可圖,每天牽著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跟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叫他寫詩,已經不能與從前聽說的相稱了.再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又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舅舅說:"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樣了."
王先生說:仲永的通曉、領悟能力是天賦的。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平凡的人;那麼,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後天教育,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1),問其故(2)。
一兒曰:「我以(3)日始出時去(4)人近,而日中(5)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6),及(7)日中則(8)如盤盂(9),此不為(10)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11),及其日中如探湯(12),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13)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14)!」
注釋:(1)辯斗:辯論,爭論。
(2)故:原因,緣故。
(3)以:認為。
(4)去:離。
(5)日中:正午。
(6)車蓋:如今雨傘,頂篷呈穹隆狀,稱為車蓋
(7)及:到了。
(8)則:就。
(9)盂:圓者為盤,方者為盂。盂是一種裝酒食的敞口器具。
(10)為:是。
(11)滄滄涼涼:陰陰冷冷,天氣涼爽的樣子。
(12)探湯:把手伸到熱水裡去。意思是天氣很熱。湯:熱水
(13)決:裁決,判斷。
(14)孰為汝知乎:誰說你智慧多呢?孰:誰。為,同「謂」,說。汝,你。知,同「智」,智慧。
正音:
盤盂:pan yu
茹ru
譯文:1孔子到東方演講,見到兩個小孩在辯論,(就過去)問他們在辯論什麼。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距人近,而到中午的時候離人遠。」
(另)一個小孩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遠,而到中午的時候近。
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馬車的車頂那麼大。等到中午,就像盤子一樣大,這不就是遠的(看起來)
小而近的(看起來)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很涼爽,等到了中午的時候(感覺)就像手伸入了熱水,這不就是越近
(感覺)越熱越遠(感覺)越涼嗎?」
孔子也無法決斷(誰對誰錯)。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懂的多呢?」
譯文.:
孔子到東方去游學,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孔子詢問他倆爭論的原因。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前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就像個盤盂,這不是遠處的小而近處的大嗎?」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是近的時候熱而遠的時候涼嗎?」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我正上初二,我認為這兩篇很適合小學的
Ⅳ 適合小學生學習的經典古文
一些國學類的,比如:《三字經》,《弟子規》等,朗朗上口的,孩子也喜歡背,小學生的話,可以買《小學生必備八十首》,如果背的差不多了可以買初中文言文等,讓孩子提前預習一下,對孩子都是有好處的。
祝您生活愉快,望採納。
Ⅳ 適合小學生閱讀的經典古文有哪些
《菜根譚》《了凡四訓》比較好理解,當然這主要還是培養孩子的美德。需要註解。
讓孩子適當的閱讀古文可以提高孩子對文言文的理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