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渡的文言文

渡的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1-22 10:21:58

1. 文言文中的以本官權渡支是什麼意思

應為「以本官權度支」或「以本官判度支案」,義同。
解釋:
本官:原有職務。
權:兼職;兼任;兼領。
度支:古代的一種官職,掌國家財政收支,唐朝天寶年以後,因軍事供應浩繁,多由戶部尚書、侍郎或其他官兼任,稱「度支使」或「判度支案」、「知度支事」。其權極重,和鹽鐵使、戶部尚書合稱「三司」。
以本官權度支:以原有職務的身份兼任度支使。

2. 觀鱉渡橋 的文言文翻譯

翻譯:從前有個人得到一隻鱉,想煮它來吃,又不願承擔殺生的名。就燒旺火使鍋里的水不斷沸騰,橫一根小竹子作為橋,與鱉約定說:「能夠渡過去,就讓你活。」鱉知道主人用計取它的性命,很努力地爬(『沙』字不知道什麼意思。大概是語氣助詞吧。),也就能渡過這么一次。主人又說:「你能渡過橋很厲害嗎,再為我渡一次,我要看看。」

3. 小巷渡者 周容 文言文答案

1.我沒有聽來從渡者的忠自告而沒有能及時回城。
2.渡者是一個善於觀察、勤於思考具有豐富生活經驗的人。他能夠「熟視」書童,看出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
3.欲速則不達,或在生活中要善於觀察,勤於思考,或要善於吸取經驗教訓等。

4. 關於官渡之戰的文言文

卻說袁紹興兵,望官渡進發。夏侯□發書告急。曹操起軍七萬,前往迎敵,留荀□守許都。紹兵臨發,田豐從獄中上書諫曰:「今且宜靜守以待天時,不可妄興大兵,恐有不利。」逢紀譖曰:「主公興仁義之師,田豐何得出此不祥之語!」紹因怒,欲斬田豐。眾官告免。紹恨曰:「待吾破了曹操,明正其罪!」遂催軍進發,旌旗遍野,刀劍如林。行至陽武,下定寨柵。沮授曰:「我軍雖眾,而勇猛不及彼軍;彼軍雖精,而糧草不如我軍。彼軍無糧,利在急戰;我軍有糧,宜且緩守。若能曠以日月,則彼軍不戰自敗矣。」紹怒曰:
「田豐慢我軍心,吾回日必斬之。汝安敢又如此!」叱左右:「將沮授鎖禁軍中,待我破曹之後,與田豐一體治罪!」於是下令,將大軍七十萬,東西南北,周圍安營,連絡九十餘里。
細作探知虛實,報至官渡。曹軍新到,聞之皆懼。曹操與眾謀士商議。荀攸曰:「紹軍雖多,不足懼也。我軍俱精銳之士,無不一以當十。但利在急戰。若遷延日月,糧草不敷,事可憂矣。」操曰:「所言正合吾意。」遂傳令軍將鼓噪而進。紹軍來迎,兩邊排成陣勢。
審配撥弩手一萬,伏於兩翼;弓箭手五千,伏於門旗內:約炮響齊發。三通鼓罷,袁紹金盔金甲,錦袍玉帶,立馬陣前。左右排列著張*、高覽、韓猛、淳於瓊等諸將。旌旗節鉞,甚是嚴整。曹陣上門旗開處,曹操出馬。許諸、張遼、徐晃、李典等,各持兵器,前後擁衛。
曹操以鞭指袁紹曰:「吾於天子之前,保奏你為大將軍,今何故謀反?」紹怒曰:「汝託名漢相,實為漢賊!罪惡彌天,甚於莽、卓,乃反誣人造反耶!」操曰:「吾今奉詔討汝!」紹曰:「吾奉衣帶詔討賊!」操怒,使張遼出戰。張邰躍馬來迎。二將鬥了四五十合,不分勝負。曹操見了,暗暗稱奇。許褚揮刀縱馬,直出助戰。高覽挺槍接住。四員將捉對兒廝殺。曹操令夏侯□、曹洪,各引三千軍,齊沖彼陣。審配見曹軍來沖陣,便令放起號炮:兩下萬弩並發,中軍內弓箭手一齊擁出陣前亂射。曹軍如何抵敵,望南急走。袁紹驅兵掩殺,曹軍大敗,盡退至官渡。袁紹移軍逼近官渡下寨。審配曰:「今可撥兵十萬守官渡,就曹操寨前築起土山,令軍人下視寨中放箭。操若棄此而去,吾得此隘口,許昌可破矣。」紹從之,於各寨內選精壯軍人,用鐵鍬土擔,齊來曹操寨邊,壘土成山。曹營內見袁軍堆築土山,欲待出去沖突,被審配弓弩手當住咽喉要路,不能前進。十日之內,築成土山五十餘座,上立高櫓,分撥弓弩手於其上射箭。曹軍大懼,皆頂著遮箭牌守御。土山上一聲梆子響處,箭下如雨。曹軍皆蒙□伏地,袁軍吶喊而笑。
曹操見軍慌亂,集眾謀士問計。劉曄進曰:「可作發石車以破之。」操令曄進車式,連夜造發石車數百乘,分布營牆內,正對著土山上雲梯。候弓箭手射箭時,營內一齊拽動石車,炮石飛空,往上亂打。人無躲處,弓箭手死者無數。袁軍皆號其車為「霹靂車」。由是袁軍不敢登高射箭。審配又獻一計:令軍人用鐵鍬暗打地道,直透曹營內,號為「掘子軍」。曹兵望見袁軍於山後掘土坑,報知曹操。操又問計於劉曄。曄曰:「此袁軍不能攻明而攻暗,發掘伏道,欲從地下透營而入耳。」操曰:「何以御之?」曄曰:「可繞營掘長塹,則彼伏道無用也。」操連夜差軍掘塹。袁軍掘伏道到塹邊,果不能入,空費軍力。
卻說曹操守官渡,自八月起,至九月終,軍力漸乏,糧草不繼。意欲棄官渡退回許昌,遲疑未決,乃作書遣人赴許昌問荀□。□以書報之。書略曰:「承尊命,使決進退之疑。愚以袁紹悉眾聚於官渡,欲與明公決勝負,公以至弱當至強,若不能制,必為所乘:是天下之大機也。紹軍雖眾,而不能用;以公之神武明哲,何向而不濟!今軍實雖少,未若楚、漢在滎陽、成皋間也。公今畫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進,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斷不可失。惟明公裁察焉。」曹操得書大喜,令將士效力死守。
紹軍約退三十餘里,操遣將出營巡哨。有徐晃部將史渙獲得袁軍細作,解見徐晃。晃問其軍中虛實。答曰:「早晚大將韓猛運糧至軍前接濟,先令我等探路。」徐晃便將此事報知曹操。荀攸曰:「韓猛匹夫之勇耳。若遣一人引輕騎數千,從半路擊之,斷其糧草,紹軍自亂。」操曰:「誰人可往?」攸曰:「即遣徐晃可也。」操遂差徐晃將帶史渙並所部兵先出,後使張遼、許褚引兵救應。當夜韓猛押糧車數千輛,解赴紹寨。正走之間,山谷內徐晃、史渙引軍截住去路。韓猛飛馬來戰,徐晃接住廝殺。史渙便殺散人夫,放火焚燒糧車。
韓猛抵當不住,撥回馬走。徐晃催軍燒盡輜重。袁紹軍中,望見西北上火起,正驚疑間,敗軍投來:「糧草被劫!」紹急遣張邰、高覽去截大路,正遇徐晃燒糧而回,恰欲交鋒,背後張遼、許諸軍到。兩下夾攻,殺散袁軍,四將合兵一處,回官渡寨中。曹操大喜,重加賞勞。又分軍於寨前結營,為掎角之勢。
卻說韓猛敗軍還營,紹大怒,欲斬韓猛,眾官勸免。審配曰:「行軍以糧食為重,不可不用心提防。烏巢乃屯糧之處,必得重兵守之。」袁紹曰:「吾籌策已定。汝可回鄴都監督糧草,休教缺乏。」審配領命而去。袁紹遣大將淳於瓊,部領督將眭元進、韓莒子、呂威璜、趙睿等,引二萬人馬,守烏巢。那淳於瓊性剛好酒,軍士多畏之;既至烏巢,終日與諸將聚飲。且說曹操軍糧告竭,急發使往許昌教荀□作速措辦糧草,星夜解赴軍前接濟。使者齎書而往,行不上三十里,被袁軍捉住,縛見謀士許攸。那許攸字子遠,少時曾與曹操為友,此時卻在袁紹處為謀士。當下搜得使者所齎曹操催糧書信,徑來見紹曰:「曹操屯軍官渡,與我相持已久,許昌必空虛;若分一軍星夜掩襲許昌,則許昌可拔,而操可擒也。今操糧草已盡,正可乘此機會,兩路擊之。」紹曰:「曹操詭計極多,此書乃誘敵之計也。」攸曰:「今若不取,後將反受其害。」正話間,忽有使者自鄴郡來,呈上審配書。書中先說運糧事;後言許攸在冀州時,嘗濫受民間財物,且縱令子侄輩多科稅,錢糧入己,今已收其子侄下獄矣。紹見書大怒曰:「濫行匹夫!尚有面目於吾前獻計耶!汝與曹操有舊,想今亦受他財賄,為他作奸細,啜賺吾軍耳!本當斬首,今權且寄頭在項!可速退出,今後不許相見!」許攸出,仰天嘆曰:「忠言逆耳,豎子不足與謀!吾子侄已遭審配之害,吾何顏復見冀州之人乎!」遂欲拔劍自刎。左右奪劍勸曰:「公何輕生至此?袁紹不絕直言,後必為曹操所擒。公既與曹公有舊,何不棄暗投明?」只這兩句言語,點醒許攸;於是許攸徑投曹操。後人有詩嘆曰:「本初豪氣蓋中華,官渡相持枉嘆嗟。若使許攸謀見用,山河爭得屬曹家?」 卻說許攸暗步出營,徑投曹寨,伏路軍人拿住。攸曰:「我是曹丞相故友,快與我通報,說南陽許攸來見。」軍士忙報入寨中。時操方解衣歇息,聞說許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遙見許攸,撫掌歡笑,攜手共入,操先拜於地。攸慌扶起曰:「公乃漢相,吾乃布衣,何謙恭如此?」操曰:「公乃操故友,豈敢以名爵相上下乎!」攸曰:「某不能擇主,屈身袁紹,言不聽,計不從,今特棄之來見故人。願賜收錄。」操曰:「子遠肯來,吾事濟矣!願即教我以破紹之計:」攸曰:「吾曾教袁紹以輕騎乘虛襲許都,首尾相攻。」操大驚曰:「若袁紹用子言,吾事敗矣。」攸曰:「公今軍糧尚有幾何?」操曰:
「可支一年。」攸笑曰:「恐未必。」操曰:有半年耳。」攸拂袖而起,趨步出帳曰:「吾以誠相投,而公見欺如是,豈吾所望哉!」操挽留曰:「子遠勿嗔,尚容實訴:軍中糧實可支三月耳。」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操亦笑曰:「豈不聞兵不厭詐!」遂附耳低言曰:「軍中止有此月之糧。」攸大聲曰:「休瞞我!糧已盡矣!」操愕然曰:「何以知之?」攸乃出操與荀□之書以示之曰:「此書何人所寫?」操驚問曰:「何處得之?」攸以獲使之事相告。操執其手曰:「子遠既念舊交而來,願即有以教我。」攸曰:
「明公以孤軍抗大敵,而不求急勝之方,此取死之道也。攸有一策,不過三日,使袁紹百萬之眾,不戰自破。明公還肯聽否?」操喜曰:「願聞良策。」攸曰:「袁紹軍糧輜重,盡積烏巢,今撥淳於瓊守把,瓊嗜酒無備。公可選精兵詐稱袁將蔣奇領兵到彼護糧,乘間燒其糧草輜重,則紹軍不三日將自亂矣。」操大喜,重待許攸,留於塞中。次日,操自選馬步軍士五千,准備往烏巢劫糧。張遼曰:「袁紹屯糧之所,安得無備?丞相未可輕往,恐許攸有詐。」操曰:「不然,許攸此來,天敗袁紹。今吾軍糧不給,難以久持;若不用許攸之計,是坐而待困也。彼若有詐,安肯留我寨中?且吾亦欲劫寨久矣。今劫糧之舉,計在必行,君請勿疑。」遼曰:「亦須防袁紹乘虛來襲。」操笑曰:「吾已籌之熟矣。」便教荀攸、賈詡、曹洪同許攸守大寨,夏侯□、夏侯淵領一軍伏於左,曹仁、李典領一軍伏於右,以備不虞。教張遼、許褚在前,徐晃、於禁在後,操自引諸將居中:共五千人馬,打著袁軍旗號,軍士皆束草負薪,人銜枚,馬勒口,黃昏時分,望烏巢進發。是夜星光滿天。且說沮授被袁紹拘禁在軍中,是夜因見眾星朗列,乃命監者引出中庭,仰觀天象。忽見太白逆行,侵犯牛、斗之分,大驚曰:「禍將至矣!」遂連夜求見袁紹。時紹已醉卧,聽說沮授有密事啟報,喚入問之。授曰:「適觀天象,見太白逆行於柳、鬼之間,流光射入牛、斗之分,恐有賊兵劫掠之害。烏巢屯糧之所,不可不提備。宜速遣精兵猛將,於間道山路巡哨,免為曹操所算。」紹怒叱曰:「汝乃得罪之人,何敢妄言惑眾!」因叱監者曰:「吾令汝拘囚之,何敢放出!」遂命斬監者,別喚人監押沮授。授出,掩淚嘆曰:「我軍亡在旦夕,我屍骸不知落何處也!」後人有詩嘆曰:「逆耳忠言反見仇,獨夫袁紹少機謀。烏巢糧盡根基拔,猶欲區區守冀州。」卻說曹操領兵夜行,前過袁紹別寨,寨兵問是何處軍馬。操使人應曰:「蔣奇奉命往烏巢護糧。」袁軍見是自家旗號,遂不疑惑。凡過數處,皆詐稱蔣奇之兵,並無阻礙。及到烏巢,四更已盡。操教軍士將束草周圍舉火,眾將校鼓噪直入。時淳於瓊方與眾將飲了酒,醉卧帳中;聞鼓噪之聲,連忙跳起問:「何故喧鬧?」言未已,早被撓鉤拖翻。眭元進、趙睿運糧方回,見屯上火起,急來救應。曹軍飛報曹操,說:「賊兵在後,請分軍拒之。」操大喝曰:「諸將只顧奮力向前,待賊至背後,方可回戰!」於是眾軍將無不爭先掩殺。一霎時,火焰四起,煙迷太空。眭、趙二將驅兵來救,操勒馬回戰。二將抵敵不住,皆被曹軍所殺,糧草盡行燒絕。淳於瓊被擒見操,操命割去其耳鼻手指,縛於馬上,放回紹營以辱之。
卻說袁紹在帳中,聞報正北上火光滿天,知是烏巢有失,急出帳召文武各官,商議遣兵往救。張*曰:「某與高覽同往救之。」郭圖曰:「不可。曹軍劫糧,曹操必然親往;操既自出,寨必空虛,可縱兵先擊曹操之寨;操聞之,必速還:此孫臏圍魏救趙之計也。」張邰曰:「非也。曹操多謀,外出必為內備,以防不虞。今若攻操營而不拔,瓊等見獲,吾屬皆被擒矣。」郭圖曰:「曹操只顧劫糧,豈留兵在寨耶!」再三請劫曹營。紹乃遣張*、高覽引軍五千,往官渡擊曹營;遣蔣奇領兵一萬,往救烏巢。且說曹操殺散淳於瓊部率,盡奪其衣甲旗幟,偽作淳於瓊部下收軍回寨,至山僻小路,正遇蔣奇軍馬。奇軍問之,稱是烏巢敗軍奔回,奇遂不疑,驅馬徑過。張遼、許褚忽至,大喝:「蔣奇休走!」奇措手不及,被張遼斬於馬下,盡殺蔣奇之兵。又使人當先偽報雲:「蔣奇已自殺散烏巢兵了」。袁紹因不復遣人接應烏巢,只添兵往官渡。
卻說張*、高覽攻打曹營,左邊夏侯□、右邊曹仁,中路曹洪,一齊沖出:三下攻擊,袁軍大敗。比及接應軍到,曹操又從背後殺來,四下圍住掩殺。張邰、高覽奪路走脫。袁紹收得烏巢敗殘軍馬歸寨,見淳於瓊耳鼻皆無,手足盡落。紹問:「如何失了烏巢?」敗軍告說:「淳於瓊醉卧,因此不能抵敵。」紹怒,立斬之。郭圖恐張邰、高覽回寨證對是非,先於袁紹前譖曰:「張邰、高覽見主公兵敗,心中必喜。」紹曰:「何出此言?」圖曰:「二人素有降曹之意,今遣擊寨,故意不肯用力,以致損折士卒。」紹大怒,遂遣使急召二人歸寨問罪。郭圖先使人報二人雲:「主公將殺汝矣。」及紹使至,高覽問曰:「主公喚我等為何?」使者曰:「不知何故。」覽遂拔劍斬來使。邰大驚。覽曰:「袁紹聽信讒言,必為曹操所擒;吾等豈可坐而待死?不如去投曹操。」邰曰:「吾亦有此心久矣。」 於是二人領本部兵馬,往曹操寨中投降。夏侯□曰:「張、高二人來降,未知虛實。」操曰:「吾以恩遇之,雖有異心,亦可變矣。」遂開營門命二人入。二人倒戈卸甲,拜伏於地。操曰:「若使袁紹肯從二將軍之言,不至有敗。今二將軍肯來相投,如微子去殷,韓信歸漢也。」遂封張邰為偏將軍、都亭侯,高覽為偏將軍、東萊侯。二人大喜。
卻說袁紹既去了許攸,又去了張邰、高覽,又失了烏巢糧,軍心皇皇。許攸又勸曹操作速進兵;張邰、高覽請為先鋒;操從之。即令張邰、高覽領兵往劫紹寨。當夜三更時分,出軍三路劫寨。混戰到明,各自收兵,紹軍折其大半。
荀攸獻計曰:「今可揚言調撥人馬,一路取酸棗,攻鄴郡;一路取黎陽,斷袁兵歸路。
袁紹聞之,必然驚惶,分兵拒我;我乘其兵動時擊之,紹可破也。」操用其計,使大小三軍,四遠揚言。紹軍聞此信,來寨中報說:「曹操分兵兩路:一路取鄴郡,一路取黎陽去也。」紹大驚,急遣袁譚分兵五萬救鄴郡,辛明分兵五萬救黎陽,連夜起行。
曹操探知袁紹兵動,便分大隊軍馬,八路齊出,直沖紹營。袁軍俱無鬥志,四散奔走,遂大潰。袁紹披甲不迭,單衣幅巾上馬;幼子袁尚後隨。張遼、許褚、徐晃、於禁四員將,引軍追趕袁紹。紹急渡河,盡棄圖書車仗金帛,止引隨行八百餘騎而去。操軍追之不及,盡獲遺下之物。所殺八萬餘人,血流盈溝,溺水死者不計其數。
操獲全勝,將所得金寶緞匹,給賞軍士。於圖書中檢出書信一束,皆許都及軍中諸人與紹暗通之書。左右曰:「可逐一點對姓名,收而殺之。」操曰:「當紹之強,孤亦不能自保,況他人乎?」遂命盡焚之,更不再問。
卻說袁紹兵敗而奔,沮授因被囚禁,急走不脫,為曹軍所獲,擒見曹操。操素與授相識。授見操,大呼曰:「授不降也!」操曰:「本初無謀,不用君言,君何尚執迷耶?吾若早得足下,天下不足慮也。」因厚待之,留於軍中。授乃於營中盜馬,欲歸袁氏。操怒,乃殺之。授至死神色不變。操嘆曰:「吾誤殺忠義之士也!」命厚禮殯殮,為建墳安葬於黃河渡口,題其墓曰:「忠烈沮君之墓。」後人有詩贊曰:「河北多名士,忠貞推沮君:凝眸知陣法,仰面識天文;至死心如鐵,臨危氣似雲。曹公欽義烈,特與建孤墳。」操下令攻冀州。正是:勢弱只因多算勝,兵強卻為寡謀亡。未知勝負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5. 賈人渡河文言文

濟陰有位商人,渡河的時候沉了船,危急中只好伏在河中漂著的枯草上呼救。一位漁夫駕著小舟去救他,不等船劃到跟前,商人就急忙大喊:「我是濟上的大戶,你能救了我,我送給你一百兩銀子。」
漁夫用船把他載到岸上去以後,他卻只給了漁夫十兩銀子。漁夫問他:「我救你的時候你親口許給我一百兩銀子,可是現在只給十兩,這恐怕不合理吧?」商人馬上變了臉說:「你是個打漁的,一天能有多少收入?現在一下子得了十兩銀子,還不滿足嗎?」漁夫很不高興地走開了。過了些日子,這位商人坐船沿著呂梁河東下,船撞在礁石上又沉了,而那位漁夫剛好在他沉船的地方。有人見漁夫沒動,便問他:「你怎麼不去救救他?」漁夫輕蔑地回答說:「這是那位答應給我百兩銀子卻又說不算的人。」於是,漁夫把船停在岸邊,看著那位商人在水裡掙扎了一陣就沉沒於河水之中了

6. 古文 金山競渡 翻譯

一、譯文:西湖的龍舟比賽我看過十二三次,己巳年在秦淮河觀看過,辛未年在無錫觀看過,壬午年在瓜州和金山寺觀看過。西湖的龍舟競渡,最好看的是競渡的人,無錫競渡也是如此。秦淮河有燈船卻沒有龍船,而龍船沒有什麼地方比得上瓜州,而看龍船比賽也沒有哪個地方可以和金山寺的龍舟競賽相比。

瓜州龍船有一二十隻,在龍船的船頭船尾雕鑿刻畫,表現出龍憤怒的樣子;龍船兩邊坐著二十個人手裡都拿著大船槳,展示人的剽悍精神;龍船的中部架設彩色的船篷,船前後張掛旌旗綉傘,一派華麗絢爛的景象;敲鑼打鼓,節奏鮮明;船艄後面擺放著一架武器,鋒利無比;龍頭上一個人表演倒足豎立,隨時都有掉下來的危險;龍尾上懸掛著一個小孩,驚險刺激。

從五月初一到五月十五,每天都安排在不同的地方進行競賽。五月初五端午節那一天龍舟從金山寺出發,同時也有龍舟從鎮江出發。驚濤駭浪、水沫橫飛,群龍競相格鬥,偶爾有龍舟翻到漩渦里,水手們就迅速地把船拉出漩渦,緩慢地行駛出來。金山上觀看比賽的人圍攏簇擁,隔著江在兩邊岸上觀望,像螞蟻、蜜蜂樣聚集在一起,蠢蠢欲動。天黑的時候,江邊有上萬只小船開動起來,兩岸人群嘈雜,像開水一樣翻湧沸騰。

二、原文:

《金山競渡》出自明末 張岱《陶庵夢憶》

看西湖競渡十二三次,己巳競渡於秦淮,辛未競渡於無錫,壬午競渡於瓜州,於金山寺。西湖競渡,以看競渡之人勝,無錫亦如之。秦淮有燈船無龍船,龍船無瓜州比,而看龍船亦無金山寺比。

瓜州龍船一二十隻,刻畫龍頭尾,取其怒;旁坐二十人,持大楫,取其悍;中用彩篷,前後旌幢綉傘,取其絢;撞鉦撾鼓,取其節;艄後列軍器一架,取其鍔;龍頭上一人足倒豎,敁敠其上,取其危;龍尾掛一小兒,取其險。自五月初一至十五,日日畫地而出。五日出金山,鎮江亦出。驚湍跳沫,群龍格鬥,偶墮洄渦,則百𧉧捷捽,蟠委出之。金山上人團簇,隔江望之,蟻附蜂屯⑪,蠢蠢欲動。晚則萬齊艓開,兩岸沓沓然而沸。

(6)渡的文言文擴展閱讀

一、作者簡介

張岱(1597~1679),字宗子,一字石公,號陶庵,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人。明末清初文學家。出生於仕宦世家,早年過著富裕的生活,喜愛遊山玩水,通曉音樂戲劇。明亡後張岱曾參加抗清斗爭,見大勢已去,才隱居浙江剡溪山中,從事著述,不做清朝的官。他在散文上的造詣高,體裁廣,文字清新,能把大量民間口語融入到散文之中。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琅嬛文集》等。

二、賞析

張岱此文的寫法別是一調,真正寫龍舟競渡的文字並不多,卻花費不少筆墨進行鋪排,反覆描寫龍舟的外形裝點以及舟上設施。怒,悍,絢,節,鍔,危,險,共是七狀,文字大體是整齊排比的,每一狀都抓住了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東西,刻畫生動,重在氣象渲染。

這里,文字上的技巧比較明顯,見得經營但並不拘謹,總體感很強烈。好像一組特寫,最終才推出全景,及待寫至金山上的僧人團團圍聚山頂,隔江相望,可就是大場面的俯瞰了,故船如蟻附蜂聚,熙攘輳集。

「蠢蠢欲動」者,蟲蟄之蘇醒也。居高臨下,觀大面積人船趲動,情形正相彷彿。「蟻附蜂屯,蠢蠢欲動」這八個字寫出了龍舟盛會賽前場面之神韻。「驚湍跳沫」至「蟠委出之」只不過寫各隊龍舟之聚集,似非正式比賽,但已使人驚心動魄。及至大賽開始,只存一句:「兩岸沓杳然而沸。」余則留待讀者創造性的想像了。

「丹青難寫是精神」,張岱文佳,佳就佳在能以簡筆傳達「精神」,寫出事物之神韻風采,絕非一味刻意實寫。

7. 「你渡我一時,我渡你一世」用古文怎麼

你看過新白娘子傳奇嗎?第一集,你就大概知道這一句是什麼意思了,我敬你一尺,你就敬我一丈,也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

8. 渡在古文中是遷移的意思嗎

渡的本意是用船把人送過河。引申為幫助人們度過困難、苦難、迷茫,進入理想境界。aqui te amo。

9. 濟渡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渡過水面。《詩·邶風·匏有苦葉》「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毛 傳:「舟子、舟人,主濟渡者。」《舊五代史·唐書·庄宗紀七》:「 洛水 泛漲,壞 天津橋 ,以舟濟渡,日有覆溺者。」《明史·朱紈傳》:「假濟渡為名,造雙桅大船,運載違禁物,將吏不敢詰也。」
(2).引申為救助、拯救。 漢 王符 《潛夫論·務本》:「今多務交遊以結黨助,偷世竊名,以取濟渡。」 晉 袁宏 《後漢紀·質帝紀》:「宰相當濟渡萬民於難,不可長念樂身務游戲而已。」
(3).佛教謂救度眾生脫離苦海。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下》:「我遺法中諸修行者,若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皆先濟渡,令離流轉。」 宋 無名氏 《異聞總錄》卷一:「一日,有髽角道人,身長九尺,撫 郭 背曰:『千萬人觀此鬼傀儡。』 郭 悟,挽之僻處,拜求濟渡。」

10. 文言文《小巷渡者》翻譯 主要內容

原文:庚寅冬,予自小巷欲入蛟州城,命小奚以木簡束書從。時西日沉山,晚煙縈樹,望城二里許。因問渡者:「尚可得南門開否?」渡者熟視小奚,應曰:「徐行之,尚開也;速進,則闔。」子慍為戲。趨行及半,小奚撲,束斷書崩,啼未即起。理書就束,而前門已牡下矣。予爽然,思渡者近道。天下之以躁急敗,窮暮而所歸宿者,其猶是也夫,其猶是也夫!

翻譯 :

庚寅年冬,我從小路想進入蛟州城,命令小書童用木簡捆書跟從。這時夕陽下山,傍晚的煙繞著樹,望城有兩里多路。於是問渡船人:「還能趕上南門開嗎?」渡船人仔細看小書童,回答:「慢走,還開著;快走,那麼關了。」我生氣開玩笑。快走到一半,小書童摔了,捆書繩子斷了,哭著沒立刻起來。整理捆好書,但南門已上鎖。我豁然開朗,想渡船人淺近的道理。天底下因急躁失敗,昏天黑地而沒有到目的地的人,大概就像這樣的吧,大概就像這樣的吧! 希望幫到你哦!!

熱點內容
爆高考語文 發布:2025-07-14 14:20:15 瀏覽:462
應用數學中心 發布:2025-07-14 13:37:52 瀏覽:19
雞哪裡最多 發布:2025-07-14 13:05:44 瀏覽:316
幼兒園安全教育活動方案 發布:2025-07-14 10:44:55 瀏覽:953
無翼鳥家庭教師 發布:2025-07-14 10:42:32 瀏覽:770
戴廟中學 發布:2025-07-14 09:56:33 瀏覽:699
寶寶吃多少 發布:2025-07-14 09:10:27 瀏覽:210
校園網學歷查詢 發布:2025-07-14 09:09:38 瀏覽:244
天策老師 發布:2025-07-14 08:46:39 瀏覽:801
初二物理奧賽 發布:2025-07-14 08:28:25 瀏覽: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