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小學科學重要

小學科學重要

發布時間: 2020-11-22 10:24:36

❶ 小學科教學的幾個注重方面

一、鼓勵學生敢問。
我認為教師首先應從教育觀念上更新,採取更適合學生發揮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雖然《科學》這門課對於學生來說有的內容學生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這就要我們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的寬松氣氛,讓學生敢想敢問敢於表達的真情實感。使學生感到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一起探索,研究。若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教師要先給予積極鼓勵,贊揚他敢於提問的勇氣,而後再給予點撥和啟發,讓他們帶著成就感體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勵學生敢問,愛問。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會質疑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通過愛迪生「我能孵出小雞來嗎」、牛頓「蘋果為什麼往地上掉」等具體事例,教育學生學習科學家善於思索探究的思維品質,使學生懂得「疑而能問,已知知識大半」、「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道理。還要告訴學生,課堂提問不是老師的專利或某些學生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提問,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質疑的過程中,自己的思維才能得到發展。
二、引導學生會問。
學生不會提問,是因為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麼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通過示範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範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注意啟發引導,讓學生嘗試提問。
1.從課題上質疑
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於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如教五年級科學第四課《根和莖》,出示課題後,引導學生質疑。問學生:誰能分清根和莖?你能說出幾種啊?為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根和莖做了鋪墊。
2.從課題的重點,難點處質疑
對課題重點、難點的質疑,既有利於學生深入探究本課主題,同時,也有助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課題進行教學。如教五年級第八課《仙人掌的刺》一課,一個學生提到:「為什麼說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葉子呢?」其他學生聽後鬨堂大笑,當我反問他們怎麼解釋時,他們卻啞口無言。其實,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提得很有價值。通過和蓮的葉子荷葉相對比的講解,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學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葉子發生變態的原因了。
3、從矛盾之處質疑
有些課文中有看似矛盾之處,那正是編者匠心獨具所在。從而悟出道理,提高認識。如第十三課《冷水和熱水》一課,有這么一個實驗:向燒杯中加入280毫升熱水(80度左右)向錐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將錐形瓶放入燒杯中,用紙板蓋住杯口,在紙板上打兩個小孔將兩個溫度計分別放入熱水和冷水中.觀測兩個容器中的初始溫度和每間隔1分鍾的溫度變化.(到5分鍾時;到8分鍾時)在實驗前讓同學說一說將要出現的結果. 同學們只說出了兩個結果:溫度一樣,熱水比冷水高一點。我說冷水比熱水溫度高點,同學們說「那是不可能的.」我說「那好吧我們來試一試再說。」同學們都非常好奇,認真的看和記錄,結果正是冷水高一點,這樣一來同學們的積極性上來了,紛紛討論為什麼,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科學課中演示實驗的教學反思
演示實驗時目的必須明確。演示實驗要達到什麼目的,解決什麼問題,學生要學習哪些知識,培養哪些能力,這是必須要明確的問題。怎樣演示,突出哪些現象,得出正確結論,這是教師要明確的,並在實驗過程中讓每個學生都要明白,演示實驗不僅要指導學生觀察,更重要的是要啟發學生思維,分析現象,思考問題,讓學生自己去得出結論。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演示的目的

重點還應該突出,每一個實驗必須要完整。怎樣提問題。引導觀察,怎樣突出重點,在演示過程中要層次分明。才能突出重點。突出重點應明確現象間的關系。多採用對比實驗的方法。

❷ 小學科學哪幾冊最重要

不要相信樓上的 我是小學科學老師 每一個年級都重要
但是如果是最重要 毫無疑問是六年級
因為六年級不僅是對小學整個科學知識的串聯 更是對初中科學的一次奠基
所以六年級科學最重要

❸ 小學科學是一門怎樣的學科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為宗旨的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課程,在小學課程設置中與其他主要學科一樣,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在我國小學科學課程的發展史上,其名稱經歷了格致→博物→理科→自然→常識→自然常識→自然→科學的變化。發展歷程大致劃分為四個時期。

科學素質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質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科學素質一般包括: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運用基本的科學知識和技能認識自己和周圍世界的能力,具備進行科學探究所必需的科學思維和方法,與自然界和諧相處的生活態度等。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綜合課程,能夠最有效地綜合自然科學各個領域(如物質科學、生物科學、地球與環境科學)和技術領域中最基礎的知識和技能。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具有活動性質的課程,能夠最大限度地將科學探究活動過程呈現在課程內容中。

(3)小學科學重要擴展閱讀:

概括起來新教材主要有如下特點:第一,在指導思想上,體現了活動性、過程性、主動性和發展性。新教材更多地關注學習者本人,強調學習的過程。

教材通過設計系列活動(如實驗、討論和一些小欄目)讓學生去親身經歷(教科版為了引起小學生情感上的共鳴,還特意採用了一些小學生自己的設計和習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去認識自然和社會,從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第二,在內容選擇上,體現了基礎性、綜合性、實用性和時代性。新教材精選了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並特別注重從學生的現有經驗出發,從兒童身邊的自然事物和現象中選取內容,便於他們以生活經驗和周圍環境為基礎進行探究活動。

在內容上還強調科學與社會的關系,增加了反映科學技術發展中的新成果、新話題和社會生活中人們共同關注與亟待解決的問題,使學生從科學課程的學習中增強社會責任感並真實地感受和體驗科學的本質及科學、技術和社會之間的關系。

第三,在內容組織上,體現了探究性、整合性和邏輯性。新教材以學生的自主探究為主線,把科學知識的學習貫穿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之中,以整合方式打通了各學科的人為界限。

建構了以學生活動為主的整體框架,將內容上有聯系的活動組成一個教學單元,全面體現大單元綜合的編排思想,而且結構設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適應了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邏輯性強。

這種形式的編排有助於學生認知能力、探究能力的發展和態度、情感、價值觀的培養。第四,在呈現方式上,體現了多樣性、趣味性和啟發性。打開一本本新教材,可以發現,幾乎冊冊形式多樣,活潑可愛(出現了以童話、詩歌、謎語等形式來表達科學內容)。

教材印刷精美,圖文清晰,色彩艷麗,文字優美,導語生動,富有啟發性和趣味性,對小學生具有吸引力。總之,這次科學課改的方向是正確的,它將極大地完善我國小學科學課程的教材教法體系。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國小學科學課程的發展前景一片光明。

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的三級課程管理體制,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以往,我國中小學執行國家統一的課程方案,使用單一的教學大綱和教材。課程的統一性過強,多樣性和選擇性很差,不適應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各學校發展不平衡的國情,也不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不同需求。

特別是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和城市還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區域間的不平衡性更為突出,而中小學的課程、教材主要面向城市,很少考慮農村的需要。這種情況導致了農村中小學的課程脫離了農村生產生活的實際。

如何使課程既能體現國家的統一性要求,滿足每個學生的基本學習需要,達到中小學教育的基本質量要求,又能滿足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需要,適應農民及其子女的教育需求,是農村中小學課程改革的重要課題。

在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的三級課程管理體制下,開發和建設具有地方特點和農村特點的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建立統一性和多樣性結合的、富有靈活性和選擇性的農村中小學課程體系,是農村中小學課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農村中小學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建設,應緊緊圍繞農村地方和學校所在社區的實際,緊密結合當地的生產生活,為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目標應定位於使培養的人能夠全面發展,適應當地兩個文明建設的需要,為農業、農村和農民服務這樣的基本點上。它的內容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⑴地方(社區)的歷史、地理、經濟、人文、自然、資源、環境等;

⑵教育部規定的、但尚未進入國家課程中的教育內容,如人口、國防、安全、法制、禁毒、環境、防震、職業指導、青春期教育等;

⑶農職業技術或勞動技術教育的內容,包括在農村中學實施的綠色證書課程;

⑷與農業、農村、農民有關的實用知識、技能的內容;

⑸根據統編教材改編、補充、整理的聯系實際的教學內容或教學參考資料,等等。

不同內容可按不同層次,分別由地方和學校來組織開發,如凡是帶有一定共性的教育內容,可由各級地方組織開發地方課程。而地方特色非常明顯的教育內容,則由學校根據本校實際組織開發學校課程。這些課程可以編寫教材(包括活頁教材、音像教材),也可以不編寫教材,而以課程大綱或綱要的形式體現,或只作為教師教學時的參考資料。

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建設中,校長、教師應是積極的參與者,更是實施者。因此,其教育觀念應不斷更新,在參與課程建設的過程中,加強課程理論的學習,提高對地方、學校課程的認識,研究和探索課程建設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❹ 小學科學學科特點

實驗是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是小學科學課的顯著特點,是小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主要方式。
具體特點:
1、人人都能學的科學
科學課程致力於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義務教育階段的科學課程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科學教育.無論學生存在著怎樣的地區、民族、經濟條件、文化背景的差異和性別、天資等方面的個體差異,科學課程均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機會和科學潛能發展的基礎.
2.以生活中的科學為邏輯起點
科學課程要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生活經驗出發,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學的重要性,了解科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科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要創造學習科學良好的條件和環境,使學生在學習中體驗科學的魅力和樂趣;培養學生終身的探索樂趣、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初步的科學實踐能力.
3.以科學探究為最為重要的學習方式
科學探究是科學研究過程的本質特徵,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在小學科學課堂中,教師是兒童學習科學的支持者和引導者.引導兒童主動探究,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這將有利於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和激發兒童學習科學的主動性.科學探究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學生的學習方式可以是多樣的.教學中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採用不同的教學方式與策略,讓學生將探究式的學習與其他方式的學習充分結合起來,以獲得最佳的學習結果.
4.科學課程具有開放性
科學課程在學習內容、活動組織、作業與練習、評價等方面給教師和學生提供了選擇的機會和創造的空間.科學課程最大程度上滿足不同地區、不同經驗背景的學生學習科學的需要.

❺ 小學科學學科核心素養有哪些

為促進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引導學生做好每一個實驗。

各地要引導教師落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要求,依據課程標准組織教學。要重視實驗教學,努力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引導學生做好每一個實驗。教師要加強實踐探究過程的指導,注重引導學生動手與動腦相結合,增強學生問題意識,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各地要引導教師落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要求,依據課程標准組織教學。要重視實驗教學,努力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引導學生做好每一個實驗。教師要加強實踐探究過程的指導,注重引導學生動手與動腦相結合,增強學生問題意識,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5)小學科學重要擴展閱讀:

小學科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相關要求規定:

1、小學科學課程起始年級調整為一年級。在我部組織修訂《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前,原則上要按照小學一、二年級每周不少於1課時安排課程,三至六年級的課時數保持不變。

2、各地要全面做好課程標準的宣傳和培訓工作,納入校長、教師培訓計劃,組織專題培訓,強化全員培訓。

3、要結合地方教育實際特別是師資隊伍情況等,整體設計培訓課程,豐富培訓方式方法,注重理論培訓與實踐研修相結合,幫助校長、教師深入理解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提升教育水平。

❻ 小學生為什麼要學習科學

科學就是把任何被研究的對象.進行無限放大跟無限縮小.在無限放大跟縮小的過程中.找到接近100%的完美理論.得出價值.做出貢獻.看看你現在的生活.看看航母.看看互聯網等等這些科學的意義平凡於人類的生活當中。
科學是運用范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知識體系,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科學是人類的分門別類的學問。
科學是由人類感知的自然現象,通過觀察、抽象、總結形成家教個性論說,再形成有因果系統的宗教共性論說,再通過設置實驗環境、證明宗教論說的真假、形成有因果系統的科學個性結論,再形成有因果系統的科學共性結論,進而形成有因果系統的有實驗共性結論的可重復驗證的學問,這就是科學。科學最基本的特徵是可重復性;科學精神的核心是創新精神。
對於科學的認識
1、感性認識:源於實踐;
2、理性認識:源於實踐中對於感性認識的升華;
3、非感性認識和非理性認識:實踐中始終存在的思維的混沌認識;

❼ 小學科學學科核心素養有哪些

為促進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引導學生做好每一個實驗。

各地要引導教師落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要求,依據課程標准組織教學。要重視實驗教學,努力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引導學生做好每一個實驗。教師要加強實踐探究過程的指導,注重引導學生動手與動腦相結合,增強學生問題意識,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各地要引導教師落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要求,依據課程標准組織教學。要重視實驗教學,努力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引導學生做好每一個實驗。教師要加強實踐探究過程的指導,注重引導學生動手與動腦相結合,增強學生問題意識,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7)小學科學重要擴展閱讀:

科學的核心素養具體表現:

1、個體在學習、理解、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能等方面表現的價值標准、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

2、崇尚真知。重點是學習科學技術知識和成果;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識等。

3、理性思維。重點是尊重事實和證據,有實證意識和嚴謹的求知態度;理性務實,邏輯清晰,能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認識事物、解決問題、規范行為等。

4、勇於探究。重點是有百折不撓的探索精神;能夠提出問題、形成假設,並通過科學方法檢驗求證、得出結論等。

❽ 學科學對小學生有什麼作用

自然抄課是小學教育中一門重要的科學啟蒙課程。小學自然課講的都是些最基本的自然常識,但涉及面很廣,天文、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知識無所不包,同時也是中學地理、化學、生命科學的基礎。 根據教育部頒布的新的課程標准,小學自然課已更名為小學科學課。
學科學,對小學生的作用非常大,一方面可以教育小學生最基礎的常識,避免一些因為太過無知而導致的危險,另一方面則是啟發他們對於科學的興趣,以及培養比較理性的思維方式,當然功利一點也是為後續的學業和考試作預備。

❾ 小學科學重點

2.光
·在光的照射下物體影子的長短、方向、大小等和光源的位置、方向、距離有關。
·一天中,陽光下物體的影子會隨著太陽位置的高低和方向的改變而改變。
·光是以直線的形式傳播的。
·光遇到物體後會改變傳播方向,被反射回去,這種現象叫做光的反射。
·陽光下的物體溫度與物體受到的光照強度有關。光線越強烈,物體的溫度就越高。
·人們利用凹面鏡和凸透鏡將光線會聚起來,形成強光和高溫。
·陽光下的物體溫度與物體的顏色、表面的光滑程度以及光照的角度有關。
·物體的顏色越淺、表面越光滑、光照的角度越斜,溫度就越低。
·太陽能熱水器是利用了材料的吸熱和保溫等多種科學原理設計出來的一種節能裝置。
·放大鏡是一種凸透鏡,它能把物體的圖像放大。
·簡易的顯微鏡是由兩個不同放大倍數的凸透鏡組合而成的。
·顯微鏡的發明使人們能夠觀察到非常小的物體以及物體的精細結構。
3.電
·摩擦能使電荷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從而使物體帶上靜電。
·從電源中流出的電流通過燈絲時,小燈泡就會發光。
·導線、電池(電源)和小燈泡(用電器)可以組成一個簡單電路。
·電流從電池的一端經導線流出,通過小燈泡,回到電池的另一端,形成一個完整的迴路,叫做電路。
·容易導電的物體稱導體;不容易導電的物體稱絕緣體。
·開關是電路中控制電流通斷的元件。
·電路根據不同的需要,有串聯和並聯兩種連接方式。
4.熱
·物體的冷熱程度叫溫度,通常用攝氏度(℃)來表示。
·物體溫度的上升或下降,說明了物體的熱量在增加或減少。
·通常情況下,人體的體溫為37℃、水結冰的溫度為0℃、水沸騰的溫度為100℃。
·水受熱體積膨脹,受冷體積縮小,水的這種性質叫做熱脹冷縮。
·空氣以及許多液體、固體都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熱總是從較熱的一端傳向較冷的一端,這種傳熱的方式叫熱傳遞。
·不同的物體傳熱性能是不同的。金屬的傳熱性能比較好。
·各種不同材料的吸熱和散熱能力是不同的。
5.磁
·磁鐵能吸引鐵的性質叫磁性,磁鐵隔著一些物體也能吸鐵。
·磁鐵上磁力最強的部分叫磁極,磁鐵有兩個磁極。
·指北的磁極叫北極,指南的磁極叫南極。磁鐵的同極相斥,異極相吸。
·多塊磁鐵組合在一起,磁鐵的磁力會發生變化。
·指南針是利用磁鐵來指示方向的儀器。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磁鐵摩擦鋼針能使鋼針具有磁性。
6.能量轉化
·通電後的導線會產生磁力,能使指南針的磁針產生偏轉。
·電磁鐵是由線圈和鐵芯兩部分組成的。電磁鐵的南北極與繞線方向有關。
·電磁鐵的磁力大小可以改變,通過增加線圈的圈數、電池的數量能夠增強電磁鐵的磁力。
·電動機是利用電產生磁以及磁極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原理產生動力的。
·聲、光、電、熱、磁等都是能量的各種表現形式。各種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轉化。
·發電機是將其他形式的能量轉換成電能的機械設備。
·煤是由億萬年前的植物經過復雜變化而形成的,可以通過煤的特點和地層特點推測出來。
·煤、石油和天然氣中貯存的能量來自於太陽。
(四)地球與宇宙世界
1.大氣及其變化
·我們的周圍存在著空氣,空氣是會流動的。
·空氣會占據空間,空氣占據空間的大小是可以變化的。
·空氣可以被壓縮,壓縮空氣有彈性。
·天氣是指我們居住的地區在某個時間的大氣狀況。
·天氣日歷是記錄每天各種天氣現象的表格。
·風向是指風吹來的方向,風向可以用風向標來測量。
·風速是指風每秒鍾行進的距離,風速可以用風速儀來測量,也可以用風速等級來表示。
·降水是天氣的一個基本特徵,雨、雪、冰雹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降水量的多少,常用雨量器來測量。
·天空中飄浮的雲實際上是由千千萬萬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組成的。
·在一段時間里,氣溫、降水量、風和雲量都會發生變化。
2. 岩石和礦物
·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特徵。根據岩石的特徵,可以鑒別岩石的種類。
·礦物在自然界中很少單獨存在,通常都是幾種混雜在一起組成岩石。
·花崗岩是由石英、長石、雲母三種不同的礦物組成的。
·在識別礦物時,礦物的條痕顏色比礦物外表的顏色更可靠。
·礦物的顏色、形狀、透明度、光澤、條痕以及軟硬,是辨認礦物的重要依據。
·礦物的顯著特徵是有效描述礦物和識別礦物的基礎。
·岩石和礦物是組成地球的重要物質,也是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寶貴資源。
3.地球表面及其變化
·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種多樣的。陸地、海洋、高原、山脈、盆地、峽谷等都是常見的地形。
·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
·地球內部運動使地表形態發生不斷的變化,有的變化很猛烈,而有的變化則很緩慢。
·由於受到水、大氣、氣溫或動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這種現象叫風化。
·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物質的混合物。
·由於雨水的沖刷,土壤或土壤中的部分物質隨著水流而流失,就是侵蝕。
·風化、侵蝕改變了地球的地形地貌。
·土地坡度的大小、有無植物覆蓋,降雨量的大小會影響土壤被侵蝕的程度。
4.時間的測量
·古人利用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物體在陽光下的影子等方法來計時。
·水鍾根據計時方法不同,分為受水型水鍾和泄水型水鍾兩種。
·「水鍾」的滴水速度與滴水孔的大小、出水容器的水位高低等有關。
·同一個擺每次擺動所需的時間是相同的。
·擺擺動的快慢主要與擺線的長短有關。
·擺錘位置的改變會影響擺線的長度,從而影響擺的快慢。
·擺錘通過擺鍾齒輪操縱器來使指針運轉的。
5.地球運動
·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說」理論,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理論。
·傅科擺利用了擺具有保持擺動方向不變的特點,證明了地球在自轉。
·人們以地球經線為標准,將地球分為24個時區。
·地球圍繞地軸做自西向東自轉。地球自轉時,地軸始終指向北極星。
·地球圍繞著太陽不停地自西向東運動,叫公轉。地球公轉的周期為一年。
·四季現象、極晝和極夜現象是由於地球公轉時地軸始終傾斜指向北極星造成的。
6.探索宇宙
·月球是地球的衛星,月球圍繞著地球不停地運動。
·月球在圓缺變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形狀叫月相。
·月相的變化是有規律的,月相的形成與月球的公轉有關。
·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徵,就是分布著許多大小不等的環形山。
·在月球公轉過程中,當太陽、地球、月球處於同一條直線上時,會發生日食或月食的現象。
·以太陽為中心,包括圍繞它轉動的八大行星、衛星、矮行星、小天體組成的天體系統,稱太陽系。
·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為了便於辨認,人們將星空劃分成不同區域,稱為「星座」。
·銀河實際上是由無數顆星星組成的一條閃亮的光帶。
·光年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離,它是用來計量恆星之間距離的長度單位。
(五)科學探究技能
1.科學探究的認識
·真正的觀察是有目的的。
·持續觀察和實地的調查研究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更多的植物變化的信息。
·不幹擾小動物的情況下進行實地觀察和調查是觀察小動物的好辦法。
·特徵是一種事物區別於其它事物的特別明顯的標志。
·在科學觀察中,對那些不知名的物體不能用嘗的方法來了解它的特徵。
·要排除某種不恰當的解釋,需要充分的證據,而不是僅憑主觀的意願。
·科學探究涉及提出問題、分析假設、制訂計劃、實驗驗證、獲得結論等過程。
·模擬實驗、推測等科學探究結果與客觀真實是具有一定差距的。
·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類生活、對地球環境變化會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
2.科學探究技能
·能使用眼耳鼻舌手等感覺器官對簡單事物的外部特徵進行觀察。
·能使用放大鏡、顯微鏡對事物的特徵進行細致觀察。
·能使用尺、溫度計、測力計等測量工具來觀察事物、獲得數據。
·能利用拓印的方法製作樹葉標本。
·能製作簡單的植物花的解剖標本。
·能組裝簡單的開關電路。
·能正確解剖植物的花、果實、種子。
·能通過簡單的方法來檢測食物中的脂肪和澱粉。
·能利用酒精燈給物體加熱。
·能製作鐵釘電磁鐵。
·能繪制簡單的結構圖、設計圖,並用文字、符號等加以說明。
·能用維恩圖、網狀圖、氣泡圖、柱形圖、折線圖等整理信息。

熱點內容
爆高考語文 發布:2025-07-14 14:20:15 瀏覽:462
應用數學中心 發布:2025-07-14 13:37:52 瀏覽:19
雞哪裡最多 發布:2025-07-14 13:05:44 瀏覽:316
幼兒園安全教育活動方案 發布:2025-07-14 10:44:55 瀏覽:953
無翼鳥家庭教師 發布:2025-07-14 10:42:32 瀏覽:770
戴廟中學 發布:2025-07-14 09:56:33 瀏覽:699
寶寶吃多少 發布:2025-07-14 09:10:27 瀏覽:210
校園網學歷查詢 發布:2025-07-14 09:09:38 瀏覽:244
天策老師 發布:2025-07-14 08:46:39 瀏覽:801
初二物理奧賽 發布:2025-07-14 08:28:25 瀏覽: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