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行陳
文言文陳太丘與友期同行中的文眼是期。
陳太丘與友期行
陳大丘與友期①行,期日中。過版中不至權,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②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導讀:陳元方雖年小,對「無信」「無禮」的人正色批評,令人敬畏。有其子必有其父,從元方的年幼不凡可以看到陳太丘的為人和修養。
注釋 :①期:約定時間。
Ⅱ 陳太丘與友期行,……友人街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顧(這段文言文譯文)
陳太丘與友期對照翻譯: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
譯:陳太丘跟一位朋友約定一同出門,約好正午時碰頭。正午已過,不見那朋友來,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後,那人才來。太丘的長子陳元方那年七歲,當時正在門外玩。
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譯:那人便問元方:「你爸爸在家嗎?」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來,他已經走了。」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譯:那人便發起脾氣來,罵道:「真不是東西!跟別人約好一塊兒走,卻把別人丟下,自個兒走了。」元方說:「您跟我爸爸約好正午一同出發,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講信用;對人家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失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譯:那人感到慚愧,便從車里下來,想跟元方握手,元方連頭也不回地走進了自家的大門。
Ⅲ 文言文《詠雪》、《陳太丘與友期》的翻譯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 在一個寒冷的下雪天,謝太傅舉行家庭聚會,跟子侄輩講解詩文。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不一會兒,雪下大了,謝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麼呢?」
兄子胡兒 曰:「撒鹽空中差可擬。」 太傅的哥哥的兒子謝朗說:「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太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 傅的大哥的女兒謝道韞說:「不如比作柳絮隨風飛舞。」
公大笑樂。 謝太傅高興得笑了起來。
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謝道韞就是謝太傅的大哥謝無奕的女兒,也就是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約定的時間在中午,過了中午朋友還沒有到,陳太丘不再等候他而離開了,陳太丘離開後朋友才到。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
元方當時年齡七歲,在門外玩耍。
客問元方:「尊君在不?」 。陳的朋友問元方:「你的父親在嗎?」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元方回答道:「我父親等了您很久您卻還沒有到,已經離開了。」
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友人便生氣地說道:「真不是人!和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別人先離開了。」
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在正午,正午您沒到,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孩子罵父親,就是沒有禮貌。」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朋友感到慚愧,下了車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走進家門不回頭看。
Ⅳ 文言文:陳太丘與友期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陳太丘:即陳寔(shí)字仲弓,東漢潁川許(現在河南許昌)人,做過太丘縣令。太丘,縣名。
期:約會,約定時間。
期行:相約而行。期,約定。
期日中:約定的時間是中午。
日中:正午時分。
捨去:不再等候就離開了。
舍:放棄.
去:離開
乃:才,就。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元方:即陳紀,字元方,陳寔的長子。
尊君:對對方父親的尊稱。
家君:家父。
尊君在不:你父親在嗎?尊君,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不,通假字,通「否」,不在。
委:放棄,拋棄。
相委:丟下別人。
相委而去:丟下我走了。委,丟下、舍棄。去,離開。
家君:謙詞,對人稱自己的父親。
引:拉,這里指表示友好的動作。
顧:回頭看。
至:到。
不:通假字,同「否」。
君:您。
行:出行。
譯 文:
陳太丘跟一位朋友約好同行,約好正午(見面),正午過了那個朋友沒來,陳太丘不再等候便離開了,陳太丘走後,(友人)他才來。陳太丘的長子陳元方那年才七歲,正在門外玩耍。客人問元方:「你爸爸在嗎?」元方答道:「等了你好久都不來,他已經離開了。」朋友便發怒罵道:「你父親真不是人啊!和別人約好一起走,把人丟下自己走了。」元方答道:「您跟我父親約好正午。正午時你還不到,就是不守誠信;對著人家的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沒有禮貌。」朋友感到慚愧,便下車想拉元方的手,元方地入了家門,不回頭看友人一眼。
Ⅳ 《陳太丘與友期》和《後漢書·郭伋傳》的文言文閱讀
10.(C )11.(A)12.友人問元方:"你爸爸在家嗎?元方說:「我爸爸等了你很久,您也沒有來,就走了。 13.(1)一個人要懂禮貌(2)面對別人的不懂禮貌,要他改正
Ⅵ 文言文陳太丘與友期行的翻譯
本文簡介
選自余嘉錫《世說新語》(中華書局1983年版)。題目是編者加的。劉義慶(403—444),南朝宋彭城(現在江蘇徐州)人,曾任荊州刺史,在政8年,政績頗佳。後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貶官王義康而觸怒文帝,責調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開府儀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於建康(今南京)。劉義慶自幼才華出眾,愛好文學。除《世說新語》外,還有志怪小說《幽明錄》。《世說新語》是由他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
生平
劉義慶是劉宋武帝的堂侄,在諸王中頗為出色,且十分被看重。
〔一〕京尹時期15-30劉義慶15歲一路來平步青雲,其中任秘書監一職,掌管國家的圖書著作,有機會接觸與博覽皇家的典籍,對《世說新語》的編撰奠定良好的基礎,7歲升任尚書左朴射〔相當於副宰相〕,位極人臣,但他的伯父劉裕首開篡殺之風,使得宗室間互相殘殺。因此劉義慶也懼有不測之禍,29歲便乞求外調,解除左朴射一職。
〔二〕荊州時期30-37劉義慶擔任荊州刺史,頗有政績。荊州地廣兵強,是長江上游的重鎮,在此過了8年安定的生活。
〔三〕江南時期37-42劉義慶擔任江州刺史與南袞州刺史,38歲開始編撰《世說新語》,與當時的文人、僧人往來頻繁。於42歲病逝於京師。劉義慶是個「為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義」的人,稱得上是文人政治家。一生雖歷任要職,但政績卻乏善可陳,除了本身個性不熱衷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願意捲入劉宋皇室的權力斗爭。
《世說新語》 是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的一部記述東漢末年至東晉時豪門貴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談軼事的書。劉宋宗室臨川王劉義慶(403—444年)撰寫,梁劉峻(字孝標)注。漢代劉向曾著《世說》,早已亡佚。該書原名《世說》,後人為與劉向書相別,又名《世說新書》,大約宋代以後才改稱今名。全書原八卷,劉孝標注本分為十卷,今傳本皆作三卷,分為德行、言語等三十六門,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主要為有關人物評論、清談玄言和機智應對的故事。《隋書·經籍志》將它列入小說。<<宋書·劉道規傳>>稱劉義慶「性簡素」,「愛好文義」,「招聚文學之士,近遠必至」。該書所記個別事實雖然不盡確切,但反映了門閥世族的思想風貌,保存了社會、政治、思想、文學、語言等方面史料,價值很高。《世說新語》善用對照、比喻、誇張、與描繪的文學技巧,不僅使它保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為全書增添了無限光彩。《世說新語》除了文學欣賞的價值外,人物事跡,文學典故、等也多為後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對後來筆記影響尤其大。編著者劉義慶(403~444),南朝宋宗室,襲封臨川王,曾任荊州刺史、江州刺史等職。 《宋書‧宗室傳》說他「愛好文義」,「招聚文學之士,近遠必至」。著有《徐州先賢傳贊》九卷及《典敘》、志怪小說《幽明錄》等。劉義慶以前的志人(軼事)小說有晉裴啟的《語林》、郭澄之的《郭子》等,均已散佚。《世說新語》雖被保存了下來,但近代學者根據唐寫本殘卷考證,亦經後人刪改,與原貌已有很大出入。
原文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怒看,暴走監。
解釋
陳太丘:即陳寔(shí)字仲弓,東漢潁川許(現在河南許昌)人,做過太丘縣令。太丘,縣名。
元方:即陳紀,字元方,陳寔的長子。
期行:相約而行。期,約會,約定時間。行,出行。
期日中:約定的時間是正午。日中,正午時分。
過中:過了正午.
至:到
捨去:不再等候而走了。舍,丟下;去,離開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戲:玩耍,游戲。
尊君在不(fǒu):你父親在嗎?尊君,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不,通假字,不通「否」意為否。
非:不是
相委而去:丟下我走了。相委,丟下別人;相,副詞,表示動作偏向一方;委,放棄,拋棄。
君:您。
家君:家父,謙詞,對人稱自己的父親。
慚:慚愧
引:拉,這里指表示友好的動作。
顧:回頭看。
信:誠信,信用。
本文選自<世說新語>
譯 文
陳太丘和朋友約定時間出行,約定在正午時分。過了正午友人還沒有來,陳太丘不再等候離開了,離開後沒多久友人才到。元方當時年齡只有七歲,正在門外玩耍。友人就問元方:「您父親在么?」(元方)答道:「他等了您很久您也沒到,已經離開了。」友人便生氣地說:「真不是人啊!和別人約好一起出行,自己卻丟下別人自己離去了。」元方答道:「您跟父親約好正午見。正午時您還不到,就是不守信用;對著人家的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沒有禮貌。」友人感到慚愧,便下車想拉元方的手以示友好,但是元方徑直走向家門,沒有再回頭看那個無禮的人。
中心
本文記述陳元方與來客的對話。表現了陳元方的聰慧,懂得為人之道,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告誡人們辦事要講誠信,為人要方正,否則會喪失朋友。
陳太丘的朋友卻是個無信,無禮的人,但好在他知錯就改。"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人物
陳元方是一個誠實守信,能言善辯,聰慧的小孩.而且他可以捍衛自己與父親的尊嚴。
友人是一個不守信用,沒有禮貌,但知錯的人.
Ⅶ 碎金魚文言文翻譯
陳堯咨擅長於射箭,百發百中,世人把他當作神射手,陳堯咨常常自稱為「小由基」。等到駐守荊南回到家中,他的母親馮夫人問他:「你掌管郡務有什麼新政?"陳堯咨說:「荊南位處要沖,白天有宴會,每次我用射箭來取樂,在坐的人沒有不嘆服的。」他的母親說:「你的父親教你要以忠孝來報效國家,而今你不致於施行仁化之政卻專注於個人的射箭技藝,難道是你死去的父親的心意嗎?」。用棒子打他,摔碎了他的金魚配飾。
原文:陳堯咨善射,百發百中,世以為神,常自號曰「小由基」。及守荊南回,其母馮夫人問:「汝典郡有何異政?」堯咨雲:「荊南當要沖,日有宴集,堯咨每以弓矢為樂,坐客罔不嘆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輔國家,今汝不務行仁化而專一夫之伎,豈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魚。
(7)文言文行陳擴展閱讀:
陳堯咨,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庚子科狀元。景德三年(1006年),陳堯咨當了考進士的考官。陳堯咨因幫三司使劉師道的弟弟劉幾道作弊而獲罪貶官。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皇上又派陳堯咨參加閱進士考試的試卷。天禧三年,有人揭發錢惟寅對官員的考核不公正,皇上命陳堯咨參與審查錢惟寅的考核情況。
陳堯咨工書法,尤善隸書。其射技超群,曾以錢幣為的,一箭穿孔而過。其兄陳堯叟,為宋太宗端拱二年(989)狀元。兩人為中國科舉史上的兄弟狀元,倍受世人稱頌。
陳堯咨卒後,朝廷加贈他太尉官銜,賜謚號"康肅"。
參考資料:網路-陳堯咨
Ⅷ 文言文翻譯:先是,行人多從其國禮,及愷為使,一依本朝,陳人莫能屈
譯文為:。以前去陳國(訪問)的人到了陳國都會遵守陳國的禮儀,到了盧愷出使陳國時,盧愷只依照本國(周)的禮儀,陳國的人不能使其屈服(遵從陳國禮儀)。
Ⅸ 文言文世說新語德行第一 吳群陳遺,家至孝…………的閱讀答案
德行第一之四十五、純孝之報
(原文)吳郡陳遺,家至孝,母好食鐺底焦飯,遺作郡主簿,恆裝一囊,每煮食,輒貯錄焦飯,歸以遺母。後值孫恩賊出吳郡,袁府郡即日便征。遺已聚斂得數斗焦飯,未展歸家,遂帶以從軍。戰於滬瀆,敗。軍人潰散,逃走山澤,皆多飢死,遺獨以焦飯得活。時人以為純孝之報也。
(譯)吳郡的陳遺,在家裡十分孝順父母,他媽媽喜歡吃鍋巴,陳遺在任吳郡主薄的時候,總是帶著一個袋子,每次煮飯,就把鍋巴收集在口袋裡,回家時送給母親。後來遇上孫恩攻打吳郡,袁山松當日帶兵出征,此時陳遺已經收集了好幾斗鍋巴,來不及回家,就帶上隨軍出發了。滬瀆一仗,官軍大敗逃潰,跑到了山裡,很多人都餓死了,惟獨陳遺因為有鍋巴得以活了下來。人們認為這是他篤行孝道的報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