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文言文
㈠ 文言文鄭板橋居敬窮理的翻譯
興化我鄭板橋大令燮以詩、書、畫三絕著稱於乾隆朝,風流文采,照耀一時間。世上的人都對他的放盪不羈,灑脫自然高興,卻不知道它也很講求居敬窮理的效果。他的官山左時,台司有所信任,沒有不敬謹將事情。等到罷官在家,旋轉鄉里間,在宗族姻親世代的家長,一年四季宴會,也一定要恭敬盡禮,不要錯過儀。人感到奇怪而問他,那麼說:「《逸周書》中說『敬事供上說恭』,台司長輩,在我們都為上了,敢不敬呢?」
㈡ 鄭板橋 文言文翻譯
原文】
鄭燮,號板橋,清乾隆元年進士,以畫竹,蘭為長。曾任范縣令,回愛民如子。室無賄賂,答案無留牘。公之餘輒與文士暢飲詠詩,至有忘其為長吏者。遷濰縣,值歲荒,人相食。燮開倉賑濟,或阻之,燮曰:「此何時,若輾轉申報,民豈得活乎?上有譴,我任之。」即發谷與民,活萬餘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釋】
長:擅長。
室:家。
案:桌子。
輒:就。
至:至於。
值:遇到。
活:使……活。
【譯文】
鄭燮,號是板橋,清朝乾隆元年科舉的進士。擅長畫竹和蘭花,曾經在范縣作縣令,愛護百姓就象愛護自己的孩子一樣。家裡沒有收受的賄賂,桌子上沒有遺留的公文。鄭公空閑的時間經常和文人們喝酒頌詩,至於有人忘記他是一縣的長官。後來調任到濰縣作官,恰逢荒年,百姓相互吃。鄭燮開官倉放糧賑濟災民,有人阻止。鄭燮說:「都到什麼時候了,要是向上申報,輾轉往復,百姓怎麼活命?(要是)上邊降罪,我一人承擔。」於是開官倉賑濟災民,使上萬人得以活命。任命到期的時候,濰縣的百姓沿路相送。
㈢ 求關於鄭板橋的一篇古文的翻譯
鄭燮,字克柔,號板橋,江南興化人。
乾隆元年中進士,曾在山東濰縣當知縣,政治名聲不錯。
在他任職的十二年中,監獄里很多次都沒有一個犯人。
後來因為縣里鬧飢荒,鄭板橋向朝廷要求發放賑災糧款,卻得罪了上級大官,於是他告病還鄉。
離任的那一天,老百姓都哭著挽留他,每家都畫他的畫像來祭拜。(太誇張了吧!)
鄭板橋為人磊落灑脫,性格孤傲。(出淤泥而不染)
他擅長畫蘭花和竹子,他畫蘭花的葉子用焦墨,用草書中豎長撇的方法;他畫的竹神似蘇東坡,多的時候不亂,少的時候也不會讓人覺得太空,完全不同於當時的習慣畫法,又好看又挺拔,獨一無二。
鄭板橋的書法也很有特色,結合了隸書、楷書、和行書三種字體的風韻,圓潤飽滿,古風靈秀;尤其是他的楷書,特別好,只是作品不多。
鄭板橋詩的風格接近於白居易和陸游,特別是幾篇緬懷古代的,激昂慷慨。
他的詞也比較有特色。
在當時有「鄭虔三絕」之稱。
他的著作有《板橋詩鈔》,市面上流通的有手工抄寫和刊印的。
《板橋詩鈔》後面附帶幾篇家信,感情真摯,語言誠懇,很感人。
好辛苦,完全原創哦!
㈣ 鄭板橋《竹》翻譯文言文江館清秋。。。
竹(其二)
江館清秋晨起看竹,
煙光日影露氣,
皆浮動於疎枝密葉之間。
胸中勃勃遂有畫意。
其實胸中有竹,
並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紙,
落筆倏作變相,
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總之,
意在筆先者,
定則也;
趣在法外者,
化機也。
獨畫雲乎哉!
[譯文]
竹(其二)
秋天在江館時早起欣賞竹子,
清晨的煙氳、旭日之影、露水蒸氣等,
都浮動在零散的竹枝與茂密的竹業當中。
欣賞如此美景,
心胸不由得興起強烈想要作畫的靈感。
其實心裏面想畫出來的竹子,
並不是眼睛裡面所看到的竹子,
所以當磨好墨、展開紙,
剛准備好要下筆,
畫出來的總是忽然有所改變,
並不跟想像好的一樣,
因為用手畫出來的竹子,
也不是心裏面想畫的竹子。
總而言之,
想像的意境永遠超越下筆所畫的情像,
這是不變的法則。
表現在固定格式畫法之外的意趣神韻,
是一種超脫俗世所能領悟的化外機度,
只有在畫的世界才有這樣子的表現哪!
㈤ 鄭板橋的文言文《蘭》
《種蘭》-------鄭板橋
余種蘭數十盆,三春告莫,皆有憔悴思歸之色。因移植於太湖石黃石之間,山之陰,石之縫,既已避日,又就燥,對吾堂亦不惡也。來年忽發箭數十,挺然直上,香味堅厚而遠。又一年更茂。乃知物亦各有本性。贈以詩曰:蘭花本是山中草,還向山中種此花。塵世紛紛植盆盎,不如留與伴煙霞。又雲:山中蘭草亂如蓬,葉暖花酣氣候濃。山谷送香非不遠,那能送到俗塵中?此假山耳,尚如此,況真山乎!余畫此幅,花皆出葉上,極肥而勁,蓋山中之蘭,非盆中之蘭也。
㈥ 鄭板橋 文言文翻譯
原文】
鄭燮,號板橋,清乾隆元年進士,以畫竹,蘭為長。曾任范縣令版,愛民如子。室無賄權賂,案無留牘。公之餘輒與文士暢飲詠詩,至有忘其為長吏者。遷濰縣,值歲荒,人相食。燮開倉賑濟,或阻之,燮曰:「此何時,若輾轉申報,民豈得活乎?上有譴,我任之。」即發谷與民,活萬餘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釋】
長:擅長。
室:家。
案:桌子。
輒:就。
至:至於。
值:遇到。
活:使……活。
【譯文】
鄭燮,號是板橋,清朝乾隆元年科舉的進士。擅長畫竹和蘭花,曾經在范縣作縣令,愛護百姓就象愛護自己的孩子一樣。家裡沒有收受的賄賂,桌子上沒有遺留的公文。鄭公空閑的時間經常和文人們喝酒頌詩,至於有人忘記他是一縣的長官。後來調任到濰縣作官,恰逢荒年,百姓相互吃。鄭燮開官倉放糧賑濟災民,有人阻止。鄭燮說:「都到什麼時候了,要是向上申報,輾轉往復,百姓怎麼活命?(要是)上邊降罪,我一人承擔。」於是開官倉賑濟災民,使上萬人得以活命。任命到期的時候,濰縣的百姓沿路相送。
㈦ 《鄭板橋開倉濟民》文言文閱讀答案
1.此何時,若輾轉申報,民豈得活乎?上有譴,我任之。」(標點)
2.B(翻譯)
3.任命到期的時候,濰縣的百姓沿路相送,百姓對其的愛戴可見如此
4.鄭板橋是一個愛民如子、和藹可親、熱愛生活、有生活情趣、有責任感的人,而且還是一個清廉的官鄭燮,號板橋,清朝乾隆元年科舉得中進士。擅長畫竹和蘭花。曾經在范縣作縣令,愛護百姓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其實可以直接說愛民如子)。為官清廉,不受賄賂,兢兢業業,案件處理的很快,沒有積壓。鄭公空閑的時間經常和文人們喝酒頌詩,文人們經常忘記他是一縣的長官。(鄭燮)後來被調任到濰縣作官,恰逢荒年,百姓飢餓的吃人。鄭燮打開官倉發放糧食來賑濟災民,有人阻止(他)。鄭燮說:「這都什麼時候了,要是向上申報,輾轉往復,百姓怎能活命?上級降罪,我來承擔。」於是打開官倉賑濟災民,上萬人得以活命。任命到期的時候,濰縣的百姓沿路相送,百姓對其的愛戴可見如此。(文章翻譯)
㈧ 板橋善誦的譯文
譯文如下:
板橋小的時候跟隨他的父親學習,並沒有其它的老師。小的時候沒有特別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稍微長大了些,即使長得又高又大,但容貌醜陋,人們都看不起他。
又喜歡說大話,非常自負,到處不加選擇的批評。長輩們都十分輕視板橋,告誡小輩不要與他來往。
然而他讀書能夠自己刻苦,自己激憤,自己確立觀點,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自己不斷深鑽細研,從淺的地方到深的地方,從低到高,從近到遠,探求古人創造的深奧學問,酣暢地表現他的沒有全部顯示出來的性格、才能。
人們都說他讀書善於記憶,卻不知道他不是善於記憶,而是善於朗誦罷了。他每讀一本書,一定要讀千百遍。
有的時候在船上,馬上,被子里,有的時候在吃飯的時候忘記拿勺子筷子,有的時候對著客人卻不聽他們的話,並且還忘記了他自己說的話,都在記憶書並且默默的背誦。書還有不被記住的地方嗎?
板橋善誦出自鄭板橋的作品集《鄭板橋集 · 板橋自述》。
(8)鄭板橋文言文擴展閱讀:
作者介紹:
鄭板橋(1693-1765),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縣令,政績顯著,後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鄭板橋一生只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圖》《清光留照圖》《蘭竹芳馨圖》《甘谷菊泉圖》《叢蘭荊棘圖》等,著有《鄭板橋集》。
㈨ 鄭板橋好學(文言文)
《鄭板橋好學》,又名《板橋誦書》、《板橋善誦》、《板橋好學》等。
原文:
板橋幼隨其父學,無他師也。幼時殊無異人之處,少長,雖長大,貌寢陋,人咸易之。然讀書能自刻苦,自憤激,由淺入深,由卑及高,由邇達遠,以赴古人之奧區,以自暢其性情才力之所不盡。人咸謂板橋讀書善記,不知非善記,乃善誦耳。板橋每讀一書,必千百遍。舟中、馬上、被底,或當食忘匕箸,或對客不聽其語,並自忘其所語,皆記書默誦也。書有弗記者乎?
譯文:
板橋小的時候跟隨他的父親學習,並沒有其他的老師。小的時候沒有和別人大不一樣的地方,(板橋)漸漸長大了。雖然長得又高又大,但容貌醜陋,人們都看不起他。他又喜歡說大話,自負得過頭,不管誰都敢罵。許多長輩都瞧不起他,告誡別人不要和他來往。但是他讀書能夠自己刻苦,自己憤激,自己確立觀點,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自己不斷深鑽細研,從淺的地方到深的地方,從低到高,從近到遠,到達古人學問深奧的地方,使自己不多的性情才能力氣得到昌盛。人們都說板橋讀書善於記憶,卻不知道他並不是善於記憶,而是勤於背誦。板橋每次讀一本書,一定要讀千百遍。在船上,馬上,被子里,有的時候在吃飯的時忘記了勺子筷子,有的時候面對客人沒有聽到他們的話,甚至忘記了自己說的話,都是在記憶書上的內容,默默地誦讀。書有不被記住的地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