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竊盜文言文

竊盜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1-22 11:33:28

文言文 智破盜竊案 (夢溪筆談) 翻譯

陳述古在福建省浦城縣做知縣時,當地發生了一宗盜竊案,抓住了一些嫌疑犯,卻不能夠確認誰是真正的竊賊。於是陳述古騙他說:「有一座廟里的鍾非常靈異,能識別盜賊。」他派人把那口鍾迎到官署後面的閣上,還把疑犯帶來鍾前,故意在他們面前說:「不是盜賊,摸它是不會發出聲音;若是盜賊,摸它就會發出聲音」。陳述古(說完以後)親自帶領縣衙內的大小官員莊重地向大鍾祭祀,非常恭敬。
(陳述古)祭祀完結後,用布將鍾圍住,並暗中派人把墨塗在鍾上。(過了)很長時間以後,(他)帶領疑犯逐個將手伸進布里去摸鍾。疑犯出來後就檢查到他們的手都有墨跡,只有一個疑犯(手上)沒有墨跡,(陳述古)就審問他,(於是)那人就承認自己是竊賊。原來(真正的罪犯)害怕鍾響起來(所以)不敢觸摸那口鍾。

⑵ 盜、竊在古代漢語中的意思

《漢語大詞典》中的解釋:
盜1
1.偷竊;劫掠。《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史記·高祖本紀》:「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 孔文舉 有二子,大者六歲,小者五歲。晝日父眠,小者牀頭盜酒飲之。」《新唐書·郭知運傳》:「 吐蕃 將 坌達延 、 乞力徐 寇 渭源 ,盜牧馬。」
2.引申為用不正當的手段謀取。《莊子·胠篋》:「﹝ 田成子 ﹞所盜者豈獨其國邪?並與其聖知之法而盜之。」《後漢書·黃瓊傳》:「處士純盜虛聲。」 宋 司馬光 《論夏令公謚第二狀》:「若有不令之臣,生則盜其祿位,死則盜其榮名。」《明史·崔景榮傳》:「 魏忠賢 盜國柄。」
3.侵犯。《史記·酷吏列傳》:「吾使生居一郡,能無使虜入盜乎?」參見「 盜邊 」。
4.偷竊或搶劫財物的人。《論語·陽貨》:「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淮南子·人間訓》:「 秦牛缺 徑於山中而遇盜,奪之車馬,解其橐笥,拖其衣被。」 晉 陶潛 《搜神後記》卷三:「 蔡裔 有勇氣,聲若雷震。嘗有二偷兒入室, 裔 拊牀一呼,二盜俱隕。」 清 袁枚 《贈編修蔣公適園傳》:「遇盜 許昌 ,兩騎截路中,五人行劫。」 胡小石 《夜聞捕盜》詩:「大盜膾萬肝,竊鉤復何數。」
5.讒佞的人。《詩·小雅·巧言》:「君子信盜,亂是用暴。」 鄭玄 箋:「盜,謂小人也。」 孔穎達 疏:「盜竊者必小人,讒者亦小人,因以盜名之。」 漢 王符 《潛夫論·忠貴》:「 息夫 、 董賢 ,主以為忠,天以為盜。」
6.指欺世惑眾的人。 宋 蘇洵 《蘇氏族譜亭記》:「其輿馬赫弈、婢妾靚麗,足以盪惑里巷之小人;其官爵、貨力足以搖動府縣;其矯詐脩飾言語,足以欺罔君子:是州里之大盜也。」
7.對反叛者的貶稱。《後漢書·光武帝紀贊》:「炎正中微,大盜移國。」 李賢 註:「大盜,謂 王莽 篡位也。」《舊唐書·代宗紀論》:「自三盜合從,九州羹沸……人不聊生。」三盜,指 安祿山 、 史思明 、 仆固懷恩 。《宋史·徽宗紀四》:「 淮南 盜 宋江 等犯 淮陽軍 。」 清 湯右曾 《澄海樓》詩:「大盜移國 明 社墟,澒洞煙塵昏六幕。」
8.指外來入侵者。 唐 陳子昂 《上西蕃邊州危事》:「臣愚不習邊事,竊謂 甘州 宜便加兵,內得營農,外得防盜。」
9.殺人者;刺客。《尉繚子·武議》:「殺人之父兄,盜也。」《舊唐書·代宗紀》:「丁卯夜,盜殺 李輔國 於其第,竊首而去。」 宋 洪邁 《容齋五筆·白居易出位》:「去年六月,盜殺右丞相於通衢中。」 元 姚燧 《唐州知州楊君墓誌銘》:「自盜殺 阿合馬 後, 桑葛 使總制院。」 清 趙翼 《陔餘叢考·竊人著述》:「 宋之問 從 劉希夷 求『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之句不得,遂使人以計殺之,則竊書賊而並為盜矣。」
10.私通。《漢書·陳平傳》:「聞 平 居家時盜其嫂。」 顏師古 註:「盜,猶私也。」《新唐書·劉武周傳》:「久之,盜 仁恭 侍兒。」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韋公子》:「盜婢私娼,其流弊殆不可問。」 章炳麟 《訄書·別錄乙》:「又好色,嘗盜良家子。」參見「 盜嫂 」。
11.逃避。參見「 盜稅 」。
12.簒奪。《新唐書·祖君彥傳》:「﹝ 王世充 ﹞已自欲盜 隋 。」 康有為 《〈新學偽經考〉序》:「 司馬 盜 魏 , 嵇紹 忠。」 章炳麟 《客帝匡謬》:「 梅福 之訟 王章 也,見 新 室盜 漢 之朕而塞之也。」
13.竊據。《新唐書·薛舉傳》:「 舉 父子盜 隴西 五年滅。」 宋 洪邁 《容齋隨筆·地險》:「 劉表 居 荊州 , 呂布 盜 徐 。」 宋 陸游 《出塞》詩之四:「小丑盜中原,異事古未有。」 章炳麟 《客帝匡謬》:「盜沃土於中夏而食其賦稅。」參見「 盜據 」。
14.私下;暗中;非法。《史記·佞幸列傳》:「 鄧通 免,家居。居無何,人有告 鄧通 盜出徼外鑄錢。」 晉 干寶 《搜神記》卷十六:「夜,伺其寢後,盜照視之。」 唐 李翱 《嶺南節度使徐公行狀》:「前節度使歿,掌印吏盜授人職百數。」《新唐書·食貨志三》:「 汴宋 節度使春夏遣官監 汴水 ,察盜灌溉者。」
15.淺色或雜色。 清 方以智 《通雅·衣服》:「凡言竊、言盜,皆借色、淺色、間色也。」參見「 盜驪 」。

竊:
1.盜賊。《莊子·天道》:「邊竟有人焉,其名為竊。」 成玄英 疏:「竊,賊也。」參見「 草竊 」。
2.偷盜。《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淮南子·覽冥訓》:「 羿 請不死之葯於 西王母 , 姮娥 竊以奔月。」 唐 韓愈 《順宗實錄四》:「好學,貧不能得書,乃求入集賢為書寫吏,竊官書讀之。」 魯迅 《二心集·硬譯與文學的階級性》:「竊火給人,雖遭天帝之虐待不悔。」參見「 攘竊 」。
3.謂非其有而取之;不當受而受之。《莊子·山木》:「君子不為盜,賢人不為竊。」 王先謙 集解引 宣穎 曰:「虛叨爵祿,無異盜竊。」《大戴禮記·曾子立事》:「無益而厚受祿,竊也。」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雖有竊 秦 之爵、千駟之富,不足貴也。」 劉孝標 註:「以詐獲爵,故曰竊也。」
4.見「 竊轡 」。
5.侵害;危害。《亢倉子·用道》:「今夫惰農信地實生百穀,不力於其道,地竊其菓稼而荒翳之。」《呂氏春秋·辯土》:「夫四序參發,大甽小畝,為青魚胠,苗若直獵,地竊之也。既種而無行,耕而不長,則苗相竊也。」
6.抄襲。 漢 王逸 《〈楚辭章句〉敘》:「名儒博達之士著造詞賦,莫不擬則其儀表,祖式其模範,取其要妙,竊其華藻。」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二》:「 鄭漁仲 ( 鄭樵 )誚 班孟堅 ( 班固 ), 漢武 以前盡竊, 司馬遷 書,不以為慚。」
7.私下;私自。多用作謙詞。《戰國策·趙策四》:「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竊自恕,恐太後玉體之有所郄也,故願望見。」《漢書·韓信傳》:「臣愚,竊以為亦過矣。」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中:「今請易名,竊恐非禮。」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劉海石》:「久失聞問,竊疑近況未必佳也。」
8.男女私通。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程器》:「 相如 竊妻而受金, 揚雄 嗜酒而少算。」 唐 沈亞之 《馮燕傳》:「且無令不辜死者。吾竊其妻,而又煞之,當系我。」
9.切近。 唐 張懷瓘 《書斷·評》:「其觸類生變,萬物為象,庶乎《周易》之體也;其一字褒貶,微言勸戒,竊乎《春秋》之意也。」
10.副詞。偷偷地;暗地裡。《左傳·庄公十年》:「 公子偃 曰:『 宋 師不整,可敗也, 宋 敗, 齊 必還,請擊之。』公弗許。自 雩門 竊出,蒙皋比而先犯之。」《韓非子·說難》:「 衛國 之法,竊駕君車者罪刖。」《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齊 使者如 梁 , 孫臏 以刑徒陰見,說 齊 使。 齊 使以為奇,竊載與之 齊 。」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規箴》:「 陳元方 遭父喪,哭泣哀慟,軀體骨立,其母愍之,竊以錦被蒙上。」
11.通「 淺 」。淡。《左傳·昭公十七年》「九扈為九農正」 晉 杜預 註:「夏扈,竊玄;秋扈,竊藍。」 孔穎達 疏:「竊,即古之淺字。」按,《爾雅·釋獸》:「虎竊毛謂之虦貓。」 郭璞 註:「竊,淺也。」 邢昺 疏:「虎之淺毛者別名虦貓。」參見「 竊黃 」。
12.通「 淺 」。稍微。參見「 竊嘗 」。
13.通「 踐 」。《晏子春秋·雜下三十》:「國不可窮,窮不可竊也。」 於省吾 新證:「竊,應讀作『踐』……此言國不可窮,窮則不可踐也。」
14.用同「 察 」。考察;觀察。《荀子·哀公》:「竊其有益與其無益,君其知之矣。」 楊倞 註:「竊,宜為『察』。」《孔子家語·好生》:「竊乎其有益與無益,君子所以知。」 王肅 註:「竊,宜為『察』。」

⑶ 盜和竊在古文中有什麼區別

盜 <動>

(會意。甲骨文字形,意思是:看到人家的器皿就會貪婪地流口涎,存心不善。本義:盜竊,偷東西)

偷盜(偷竊):

盜跖下惠。意思:跖和柳下惠,兩人雖是兄弟,但跖被誣為大盜,而柳下惠卻被視為聖人。

動詞

竊會意。從米,以米為穴,意為蟲在穴中偷米吃,是會意字。本義:偷。今簡體竊為形聲字。

竊窺(偷看);失竊(財物被人偷走);偷竊(盜竊。用不合法的手段秘密取得);竊寶;竊鐵(偷取斧鉞);竊葯(偷葯);竊食(偷吃)。

篡奪。指非其有而取之;不當受而受之

如:竊譽(竊取聲名);竊政(竊取政權);竊食(竊取俸祿);竊柄(竊奪權柄);剽竊(抄襲竊取)。

(3)竊盜文言文擴展閱讀

1、盜

<動>

偷竊; 劫掠

用不正當的手段營私或謀取

<名>

強盜

漢字釋義

偷:盜竊、偷盜、監守自盜。

偷或搶東西的人:強盜、江洋大盜。

【盜竊】 dàoqiè 偷盜;偷竊:盜竊犯|盜竊公物。

〖例句〗由於群眾的配合,公安機關破獲了幾起盜竊案。

【盜用】 dàoyòng 非法使用公家或別人的名義、財物等:盜用公款、盜用他人名義。

學:盜,模仿別人,學習別人。

2、竊

1.私下;私自。多用作謙詞

如:竊念(私下想念。表示個人意見的謙辭);竊惟(私下思惟);竊比(謙詞。私自比擬);竊言(私下談論);竊庇(私下包庇);竊竊(暗中;偷偷地);竊議(私下議論;私自評論)。

⑷ 智者盜竊案文言文閱讀

李若谷,字子淵,徐州豐縣人。小時就成了孤兒,外出遊學,寄食在洛陽有婚約的岳父(當時還沒有成婚)趙況的家裡,於是把父母安葬在緱氏(地名,在洛陽境內)。考中進士,被選拔補為長社縣的縣尉。州里修葺兵營,要求百姓捐獻木材,讓各縣縣尉辦理此事,而縣尉們以百姓捐獻的木材不符合標准為借口,經常退回並申斥他們,打算難為難寫捐獻的人,借機收取賄賂;李若谷丈量木材,分別按長短、大小分為不同的標准,放置在庭院里,使百姓自己照著捐獻。改任為大理寺丞、宜興知縣。官市上的湖洑(地名,在宜興縣內)茶,規定每年每戶的稅額是多少,一般貧窮的人家的收入都被徵收光了,李若谷開始按戶籍逐戶進行檢驗。質量差的茶按照舊的規定要被官府沒收,李若谷下令把劣質茶還給百姓,允許他們轉賣來補償應繳納的稅額。又升任為連州知州。宋真宗將要去參拜太清宮,選拔李若谷為亳州通判(官職名)。多次升遷到度支員外郎、權三司戶部判官,調外任擔任京東轉運使。恰逢黃河在白馬(地名)決口,調取築堤用的柱樁,他的同事盧士倫按照三司的授意,加緊逼擾州縣的百姓,而李若谷對百姓採取寬松的政策。盧士倫不高興,向朝庭誣陷他,李若谷調任為陝州知州。強盜聚集在青灰山,很長時間都沒有解散,李若谷派官吏手持公文去招降他們,盜賊們殺了其中的亂黨後就歸順了。李若谷又改任梓州知州。天聖(宋仁宗年號)初期,李若谷擔任判三司戶部勾院。出使到契丹,到宮里辭別皇帝,他沒有等在垂簾外邊接受詢問,竟直接到長春殿奏事,於是罷免官職,改任荊南知州。當地的豪族元甲倚仗祖上的恩蔭多次犯法,李若谷對他施了杖刑,說:「我替你的父親、兄長教訓你。」王蒙正當時擔任駐泊都監,倚仗和太後有姻親驕橫放縱,李若谷繩之以法。監司偏袒王蒙正,上奏改任李若谷為潭州知州。洞庭湖上的盜賊多次攔截商人的船殺人,把屍體扔到水裡。一次捕獲了一個盜賊,因為沒有屍體作為證據,犯人總是能夠贖出罪,發配到別的地方。不久又逃回來,重新成為劫賊,李若谷捉拿到他,在市上斬了他。從此賊寇慢慢少了。多次升遷到太常少卿、集賢殿修撰、滑州知州。黃河沖蝕韓村的河堤,他連夜騎馬前往,督促兵士建造大埽(築堤用的一種材料),到早上大堤就築好了。以右諫議大夫的身份擔任延州知州。延州有東西兩城夾在黃河兩邊,到秋、夏兩季水滿溢出,兩岸都坍塌了,用度無法計算。李若谷於是用石板造河岸,又用巨木壓在上面,後來雖多次經過河水沖刷,就不在損壞了。官府的糧倉依山而建,存貯的谷自很少,李若谷讓人製作了露囤,每個囤可以存二萬斛穀子,別的郡大多都效法他。升遷為給事中、壽州知州。當地的芍陂大多被豪門大戶分佔,芍陂都是好地,夏天水滿把地淹壞了,都是被人偷偷扒開的。李若谷查清冒占土地的,把他們驅逐出去,每當決口,就調挨著芍陂的土豪們,讓他們堵上決口,偷著扒開決口的行為就不再出現了。兼任集賢院學士、江寧知府。拉著舟船過境的士卒,非常貧寒的,李若谷就收養他們,到了春暖的時候打發他們走。百姓在路旁乞討的,就分給各寺廟管理,幫助他們做飯。回到朝廷,擔任三班院勾當,升任為龍圖閣直學士、河南知府。達官貴人大多埋葬在洛陽,官吏們勒索、煩擾他們,李若谷上奏讓鴻臚卿(官職名)預約貴人們所選定的地府,事先就營辦妥當。改任樞密直學士、並州知州。百姓有因為貧窮不能履行婚約的,李若谷出私錢幫助他們嫁娶。招贅的女婿、無賴等拋棄妻子而去的,李若谷就為他們規定期限,到期不回來的,允許他們的妻子改嫁。並州有許多投降過來的,喜歡盜竊,李若谷讓人登記多次犯法的人,須有三個人作為保人,再犯了最,保人都要被連累,不改的就削去戶籍。升任尚書工部侍郎、龍圖閣直學士、開封知府,兼參知政事。他建議說:「風俗不好,都是上層之人形成而後推廣的。君子小人,各有類別,如果都用朋黨的眼光看待,恐派正直的人沒法自立了。」皇帝醒悟過來,下詔告諭朝廷內外。他因為耳朵有病,多次上奏辭職,改任為資政殿大學士、吏部侍郎、提舉會靈觀事。以太子少傅的身份退休,時八十歲。追贈他為太子太傅,謚號為康靖。李若谷品性端重,在任時,對他的評論都很寬厚。他管理百姓很用心,寬容人,他每離任時,都被當地人懷念。他年輕時和韓億為友,當自己顯貴之後,和韓億的婚約依然沒有斷絕。 -------------------------裴封叔的住宅在光德里。有個木匠扣他的門,希望租一間房並以勞動抵付房租。他所 做的工作只是拿規榘繩墨去畫方圓曲直,他的家裡頭看不到刀鋸斧斤之類的工具。我 問他的本領,他說:「我善於度量材料。我可以看棟宇之制,估算高深圓方短長,然 後指使群工勞役。沒有我,群工無法完成一棟屋宇。所以我受雇於官府時,拿的是一 般薪祿的三倍;如果受雇於私家,拿的是所有工錢的大半。」 有一天我到他的房間,看到他的床缺了支腳竟不能自理,說是要請工人來修。我笑他 沒有本領,而且是個貪祿嗜貨的人。 後來京兆尹要修理官署,我路過那兒。看到積了許多木材,聚了許多工人,有的拿斧 斤,有的執刀鋸,都環立在這個木匠四周。這人左手持引右手拿杖,是眾人的焦點。 他量度棟宇的尺寸,看看木材能否勝任,然後揮舞他的手杖說:「斧來!」於是執斧者奔到他的右邊;他又回頭說:「鋸來!」於是執鋸者立刻趨前他的左邊。過了一會 兒,執斧的人砍,執刀的人削,都看他的眼色,等著他說話,沒有人敢自己決斷。一 些不勝任者即使被他怒斥而退,也不敢有什麽慍色。他在牆上畫一座宮殿,雖然只有 一尺規模,但能曲盡制度,計算毫釐,構築成整棟大廈,不出一絲差錯。完成之日在 棟樑上寫下:「某年某月某日某某建造」。上面是他的姓名,眾勞役皆不在列。我四 顧之餘嚇一大跳,看到了他的技術工程的浩大。 繼而一想,我有了一些慨嘆:也許是他舍棄了手藝,專習其心智,於是才能夠如此知 道體制綱要吧!我聽說勞心者役使別人,勞力者被別人役使。他實在是個勞心的人呀 !我聽說能者以技能勝而智者以謀略勝,他實在是個智者呀!...(下略)。 -------------------------譯文: 得「道」的人是外形變化而內心不變的。變化外形是為了適應世俗,內心不變是為了保全自身。所以一個人如果內心有固定操守,外表又能屈能伸、能盈能縮、能卷能舒,與物推移周旋,那麼干什麼都不會陷入困境。世人之所以推崇聖人,是因為聖人能像龍那樣變幻無窮。反過來看,有些人只勉力於細微末節,守於一種行為,雖然已經因此碰得頭破血流,被證明行不通,但還是不知道改弦易轍。這些人就只盯著眼前的一些小的好處,而對大道是一竅不通。 趙宣孟在桑樹的樹蔭下救下了一個飢餓萬分的人,天下人就此知道他的仁慈;楚佽非江中遇難,以劍保持自己的操守,天下人就此稱贊他的勇敢。因此,看人的一個細小的表現行為就可以斷定他為人的大概。田子方在路上遇到一匹老馬,由此產生感觸,便問趕馬人說:「這是誰家的馬?」趕馬人說:「這原是公家王室的牲口,因為老病不中用了,便被牽出來賣了。」聽了此話後,田子方感慨地說:「這馬壯年的時候,人們拚命地使用它的力氣,老了病了就拋棄了它。仁慈的人是不應該這樣做的。」於是便用一束帛贖回這匹老馬。魏國的老弱武士聽說此事後,由此產生聯想,從此也就從內心擁戴了田子方。齊庄王外出打獵,路上有一隻小蟲,伸出前肢要擋齊庄王的車輪滾動,齊庄王見了後問趕車人:「這是什麼蟲呀?」趕車人說:「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螳螂。這種昆蟲只知前進不知退卻,從不計量自己的力量,且輕視對方敵手。」庄公聽了後說:「如果它是人的話,肯定是一位天下勇士。」說完便讓車子繞道避開了螳螂。齊國的勇士聽說此事後,由此聯系自身,都感到應歸附齊庄公。田子方憐惜一匹老馬使得魏國人都擁戴他,齊庄公避開一螳螂使勇士們都歸附他。商湯叫人網開三面,祈祝獵物「無入吾網」,使天下四十個諸侯來朝拜他;周文王禮葬者的骨骸而使九夷歸服了他;周武王將一位中暑者安置在樹蔭之下,左手擁抱著他,右手用扇給他扇涼,使天下人都歸順了他。越王勾踐偶然一次錯判了案子,冤枉了無辜,就拿出寶劍刺割自己的大腿,血流滿地,以示自責,聽到這些消息,戰士們在戰斗中不惜生命拼作戰。所以說聖人從小處入手做事,就能產生大的影響;謹慎處理身邊小事,就能感化安撫遠方的人們。

⑸ 現在到底有沒有盜竊文物罪這個罪名盜竊文物又出賣的怎麼定罪盜竊文物後又損壞的怎麼定罪盜掘古文

根據文物保護法及其實施條例的規定,文物分為一般文物和珍貴文物,珍貴文物中又分為一級文物、二級文物、三級文物。對一般文物,按1997年11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盜竊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5條第8項的規定:「不屬於館藏三級以上的一般文物,包括古玩、古書畫等,按國有文物商店的一般零售價計算,或者按國家文物主管部門核定的價格計算。」而館藏三級以上珍貴文物,其價值顯然具有不確定性,【但通常不會低於盜竊罪適用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數額巨大標準的最高限20000元人民幣】

⑹ 莊子《胠篋》文言文全文翻譯。

【譯文】:

為了對付撬箱子、掏口袋、開櫃子的小偷而做防範准備,必定要收緊繩結、加固插閂和鎖鑰,這就是一般人所說的聰明作法。可是一旦大強盜來了,就背著櫃子、扛著箱子、挑著口袋快步跑了,唯恐繩結、插閂與鎖鑰不夠牢固哩。

既然是這樣,那麼先前所謂的聰明作法,不就是給大盜作好了積聚和儲備嗎?所以我曾試圖討論這種情況,世俗所謂的聰明人,有不替大盜積聚財物的嗎?所謂的聖人,有不替大盜守衛財物的嗎?

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當年的齊國,鄰近的村邑遙遙相望,雞狗之聲相互聽聞,魚網所撒布的水面,犁鋤所耕作的土地,方圓兩千多里。整個國境之內,所有用來設立宗廟、社稷的地方,所有用來建置邑、屋、州、閭、鄉、里各級行政機構的地方,何嘗不是在效法古代聖人的作法!

然而田成子一下子殺了齊國的國君也就竊據了整個齊國。他所盜竊奪取的難道又僅僅只是那樣一個齊國嗎?連同那裡各種聖明的法規與制度也一塊兒劫奪去了。而田成子雖然有盜賊的名聲,卻仍處於堯舜那樣安穩的地位,小的國家不敢非議他,大的國家不敢討伐他,世世代代竊據齊國。

那麼,這不就是盜竊了齊國並連同那裡聖明的法規和制度,從而用來守衛他盜賊之身嗎?所以我曾試圖討論這種情況,世俗的所謂聰明人,有不替大盜積聚財物的嗎?所謂的聖人,有不替大盜防守財物的嗎?

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從前龍逢被斬首,比干被剖胸,萇弘被掏肚,子胥被拋屍江中任其腐爛。即使像上面四個人那樣的賢能之士,仍不能免於遭到殺戮。因而盜跖的門徒向盜跖問道:「做強盜也有規矩和准繩嗎?」

盜跖回答說:「到什麼地方會沒有規矩和准繩呢?憑空推測屋裡儲藏著什麼財物,這就是聖明;率先進到屋裡,這就是勇敢;最後退出屋子,這就是義氣;能知道可否採取行動,這就是智慧;事後分配公平,這就是仁愛。以上五樣不能具備,卻能成為大盜的人,天下是沒有的。」

從這一點來看,善人不能通曉聖人之道便不能立業,盜跖不能通曉聖人之道便不能行竊;天下的善人少,而不善的人多,那麼聖人給天下帶來好處也就少,而給天下帶來禍患也就多。所以說:嘴唇向外翻開牙齒就會外露受寒,魯侯奉獻的酒味道淡薄致使趙國都城邯鄲遭到圍困。

聖人出現了因而大盜也就興起了。抨擊聖人,釋放盜賊,天下方才能太平無事。溪水乾涸山谷顯得格外空曠,山丘夷平深潭顯得格外充實。聖人死了,那麼大盜也就不會再興起,天下就太平而沒有變故了。

聖人不死,大盜也就不會中止。即使讓整個社會都重用聖人治理天下,那麼這也是讓盜跖獲得最大的好處。給天下人制定斗、斛來計量物品的多少,那麼就連同斗斛一道盜竊走了;給天下人制定秤錘、秤桿來計量物品的輕重,那麼就連同秤錘、秤桿一道盜竊走了。

給天下人制定符、璽來取信於人,那麼就連同符、璽一道盜竊走了;給天下人制定仁義來規范人們的道德和行為,那麼就連同仁義一道盜竊走了。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那些偷竊腰帶環鉤之類小東西的人受到刑戮和殺害,而竊奪了整個國家的人卻成為諸侯。

諸侯之門方才存在仁義。這不就是盜竊了仁義和聖智嗎?所以,那些追隨大盜、高居諸侯之位、竊奪了仁義以及斗斛、秤具、符璽之利的人,即使有高官厚祿的賞賜不可能勸勉,即使有行刑殺戮的威嚴不可能禁止。

這些大大有利於盜跖而不能使他們禁止的情況,都是聖人的過錯。因此說,魚兒不能脫離深潭,治國的利器不能隨便拿給人看。那些所謂的聖人,就是治理天下的利器,是不可以用來明示天下的。

所以,斷絕聖人摒棄智慧,大盜就能中止;棄擲玉器毀壞珠寶,小的盜賊就會消失;焚燒符記破毀璽印,百姓就會朴實渾厚;打破斗斛折斷秤桿,百姓就會沒有爭斗;盡毀天下的聖人之法,百姓方才可以談論是非和曲直。

攪亂六律,毀折各種樂器,並且堵住師曠的耳朵,天下人方能保全他們原本的聽覺;消除紋飾,離散五彩,粘住離朱的眼睛,天下人方才能保全他們原本的視覺;毀壞鉤弧和墨線,拋棄圓規和角尺,弄斷工倕的手指,天下人方才能保有他們原本的智巧。

因此說:「最大的智巧就好像是笨拙一樣。」削除曾參、史鰌的忠孝,鉗住楊朱、墨翟善辯的嘴巴,摒棄仁義,天下人的德行方才能混同而齊一。人人都保有原本的視覺,那麼天下就不會出現毀壞;人人都保有原本的聽覺,那麼天下就不會出現憂患。

人人都保有原本的智巧,那麼天下就不會出現迷惑;人人都保有原本的秉性,那麼天下就不會出現邪惡。那曾參、史鰌、楊朱、墨翟、師曠、工倕和離朱,都外露並炫耀自己的德行,而且用來迷亂天下之人,這就是聖治之法之所以沒有用處的道理。

你唯獨不知道那盛德的時代嗎?從前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犧氏、神農氏,在那個時代,人民靠結繩的辦法記事,把粗疏的飯菜認作美味,把樸素的衣衫認作美服,把純厚的風俗認作歡樂,把簡陋的居所認作安適。

鄰近的國家相互觀望,雞狗之聲相互聽聞,百姓直至老死也互不往來。像這樣的時代,就可說是真正的太賓士世了。可是當今竟然達到使百姓伸長脖頸踮起腳跟說,「某個地方出了聖人」,於是帶著干糧急趨而去,家裡拋棄了雙親,外邊離開了主上的事業,足跡交接於諸侯的國境。

車輪印跡往來交錯於千里之外,而這就是統治者追求聖智的過錯。統治者一心追求聖智而不遵從大道,那麼天下必定會大亂啊!

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弓弩、鳥網、弋箭、機關之類的智巧多了,那麼鳥兒就只會在空中擾飛;鉤餌、漁網、魚籠之類的智巧多了,那麼魚兒就只會在水裡亂游;木柵、獸欄、獸網之類的智巧多了,那麼野獸就只會在草澤里亂竄。

偽騙欺詐、奸黠狡猾、言詞詭曲、堅白之辯、同異之談等等權變多了,那麼世俗的人就只會被詭辯所迷惑。所以天下昏昏大亂,罪過就在於喜好智巧。所以天下人都只知道追求他所不知道的,卻不知道探索他所已經知道的。

都知道非難他所認為不好的,卻不知道否定他所已經贊同的,因此天下大亂。所以對上而言遮掩了日月的光輝,對下而言銷解了山川的精華,居中而言損毀了四時的交替,就連附生地上蠕動的小蟲,飛在空中的蛾蝶,沒有不喪失原有真性的。

追求智巧擾亂天下,竟然達到如此地步!自夏、商、周三代以來的情況就是這樣啊,拋棄那眾多淳樸的百姓,而喜好那鑽營狡詐的諂佞小人;廢置那恬淡無為的自然風尚,喜好那喋喋不休的說教。喋喋不休的說教已經搞亂了天下啊!

【原文】:

將為胠篋、探囊、發匱之盜而為守備,則必攝緘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謂知也。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唯恐緘縢扃鐍之不固也。然則鄉之所謂知者,不乃為大盜積者也?

故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知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所謂聖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齊國鄰邑相望,雞狗之音相聞,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餘里。闔四竟之內,所以立宗廟、社稷,治邑、屋、州、閭、鄉、曲者,曷嘗不法聖人哉?

然而田成子一旦殺齊君而盜其國。所盜者豈獨其國邪?並與其聖知之法而盜之。故田成子有乎盜賊之名,而身處堯舜之安,小國不敢非,大國不敢誅,專有齊國。則是不乃竊齊國,並與其聖知之法,以守其盜賊之身乎?

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至知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所謂至聖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龍逢斬,比干剖,萇弘胣,子胥靡。故四子之賢而身不免乎戮。故跖之徒問於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無有道邪?」

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觀之,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跖不得聖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聖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故曰:唇竭則齒寒,魯酒薄而邯鄲圍,聖人生而大盜起。掊擊聖人,縱舍盜賊,而天下始治矣!夫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實。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跖也。

為之斗斛以量之,則並與斗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並與權衡而竊之;為之符璽而信之,則並與符璽而竊之;為之仁義以矯之,則並與仁義而竊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聖知邪?

故逐於大盜、揭諸侯、竊仁義並斗斛權衡符璽之利者,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斧鉞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盜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聖人之過也。故曰:「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聖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故絕聖棄知,大盜乃止;擿玉毀珠,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掊斗折衡,而民不爭;殫殘天下之聖法,而民始可與論議。擢亂六律,鑠絕竽瑟,塞瞽曠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聰矣;滅文章,散五采,膠離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毀絕鉤繩而棄規矩,攦工倕之指。

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削曾史之行,鉗楊墨之口,攘棄仁義,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彼人含其明,則天下不鑠矣;人含其聰,則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則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

則天下不僻矣。彼曾、史、楊、墨、師曠、工倕、離朱、皆外立其德而以爚亂天下者也,法之所無用也。子獨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犧氏、神農氏,當是時也。

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若此之時,則至治已。今遂至使民延頸舉踵,曰:「某所有賢者,」贏糧而趣之,則內棄其親,而外棄其主之事。

足跡接乎諸侯之境,車軌結乎千里之外,則是上好知之過也。上誠好知而無道,則天下大亂矣!何以知其然邪?夫弓、弩、畢、弋、機變之知多,則鳥亂於上矣;鉤餌、罔罟、罾笱之知多,則魚亂於水矣;削格、羅落、罝罘之知多,則獸亂於澤矣。

知詐漸毒、頡滑堅白、解垢同異之變多,則俗惑於辯矣。故天下每每大亂,罪在於好知。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亂。故上悖日月之明,下爍山川之精,中墮四時之施,惴耎之蟲,肖翹之物,莫不失其性。

甚矣,夫好知之亂天下也!自三代以下者是已,舍夫種種之民,而悅夫役役之佞,釋夫恬淡無為,而悅夫啍啍之意,啍啍已亂天下矣!

(6)竊盜文言文擴展閱讀:

「胠篋」的意思是打開箱子。本篇的主旨跟《馬蹄》篇相同,但比《馬蹄》更深刻,言辭也直接,一方面竭力抨擊所謂聖人的「仁義」,一方面倡導拋棄一切文化和智慧,使社會回到原始狀態中去。宣揚「絕聖棄知」的思想和返歸原始的政治主張,就是本篇的中心。

本篇深刻揭露了仁義的虛偽和社會的黑暗,一針見血地指出「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但看不到社會的出路,於是提出「絕聖棄知」的主張,要摒棄社會文明與進步,倒退到人類的原始狀態。這是莊子社會觀和政治觀的消極面。

作者簡介:莊子(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

⑺ 《智破盜竊案》古文的譯文

智破盜竊案 《夢溪筆談〉

【譯文】
陳述古在福建省浦城縣做知縣時,當地發生了一宗盜竊案,抓住了一些嫌疑犯,卻不能夠確認誰是真正的竊賊。於是他心生妙計,故意聲稱有一座廟里的鍾非常靈異,能識別盜賊。凡是盜賊摸了,它就會發出聲音。他派人把那口鍾迎到官署後面的閣上,還把疑犯帶來,故意在他們面前說:不是盜賊,摸它是不會發出聲音的;若是盜賊,摸它就會發出聲音。陳述古說完以後,還裝模作樣,帶領縣衙內的大小官員莊重的祭祀一番,然後用布將鍾圍住。他讓各個疑犯逐一伸手去摸。每人摸完之後,他不是檢驗鍾是否有聲,而是查看各人的手。因為他事先偷偷派人將墨塗在鍾上,真正的罪犯由於害怕鍾真的會響起來,所以根本不敢碰那口鍾一下,自然手上沒有墨痕。

【原文】
陳述古密直知建州蒲城縣。日有人失物,捕得莫知的為盜者。述古乃紿之曰:「某神有一鍾,能辨盜,至靈。」使人迎置後閣祠之,引群囚立鍾前。自陳:「不為盜者,摸之則無聲;為盜者,摸之則有聲。」述古自率同職,禱鍾,甚肅。
祭訖,以帷圍之,乃陰使人以墨塗鍾。良久,引囚逐一令手入帷摸之。出乃驗其手皆有墨,惟有一囚無墨,訊之,遂承為盜。蓋恐鍾有聲不敢摸也。

⑻ 盜竊未獲文言文翻譯

《盜竊未獲》原文
秦破趙於長平①,坑眾四十萬②,遂以兵圍邯鄲③。諸侯救兵列壁而不敢前④,邯鄲垂亡⑤。平原君無以為策,家居愁坐,顧府吏而問曰⑥:「相府有何未了公事?」吏未及對⑦,新垣衍在坐⑧,應聲曰:「唯城外一火竊盜未獲爾⑨。」

《盜竊未獲》注釋:
①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②坑:活埋。③邯鄲:趙國都城。④列壁:陳兵營壘,坐觀雙方成敗。壁,古時軍營周圍的防禦設施。⑤垂:將近。亡:滅亡,指淪陷。⑥平原君:趙勝,趙惠文王之弟,號平原君,任趙國相國,戰國四公子之一。顧:回頭看。⑦對:回答。⑧新垣衍:即辛垣衍,辛垣是復姓,衍是名。戰國時曾在魏國做將軍。⑨火:同「伙」。爾:用法同「耳」,可譯為「了」、「罷了」。

《盜竊未獲》譯文

秦國在長平擊敗了趙國的軍隊,活埋了俘虜四十萬,就率領軍隊包圍了邯鄲。諸侯派出的救兵都陳兵營壘坐觀成敗,不敢上前救援,邯鄲即將淪陷。平原君沒有用來應對的辦法,在家中閑呆,憂愁地坐著,回頭看著相府里的官吏問道:「相府里有什麼沒辦完的公事嗎?」官吏還沒來得及回答,辛垣衍在場,應聲回答說:「只是城外有一夥盜賊還沒有捕獲罷了。」

《盜竊未獲》選自《艾子雜說》。《艾子雜說》是一部寓言集,共收入三十九則故事。艾子是作者虛構的一個滑稽多智的人物,貫穿故事始終。本書舊題宋代蘇軾撰。本文描寫了一群昏官庸吏的形象,他們鑽營討好,粉飾太平,對大事毫無主見,在小事上卻搶先發言,一副阿諛奉承的丑態。

⑼ 「盜」和「竊」在古文中有什麼區別

盜,分為強盜和偷盜,竊,分為剽竊和偷竊,盜,明目張膽,竊,鬼鬼祟祟,顫顫競競,同是貶義詞!

⑽ 古文中盜,賊,亂,竊分別是什麼什麼意思

古文中盜跟賊和今天的意思剛好相反
盜是指偷東西的
賊是打劫的
亂 (破壞,混亂,沒有秩序)
竊 和今天的意思一樣 指偷東西

熱點內容
光化學反應釜 發布:2025-07-14 04:43:59 瀏覽:761
鬼步舞廣場舞教學 發布:2025-07-14 04:26:54 瀏覽:492
歷史朝代時間順序表 發布:2025-07-14 03:48:07 瀏覽:316
高三語文一模 發布:2025-07-14 03:28:55 瀏覽:833
教學樓矢量圖 發布:2025-07-14 01:11:27 瀏覽:438
專任教師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7-14 00:28:25 瀏覽:874
二年級語文第一單元測試題 發布:2025-07-13 23:48:29 瀏覽:271
湖裡區教師進修學校 發布:2025-07-13 23:20:30 瀏覽:530
給老師的101條建議 發布:2025-07-13 21:59:07 瀏覽:877
教師美文誦讀材料 發布:2025-07-13 20:46:09 瀏覽: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