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陳壽文言文

陳壽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1-22 11:48:59

A. 誰有西晉陳壽的古文《曹沖稱象》啊

《三國志.卷二○.魏書.武文世王公傳.鄧哀王沖》

鄧哀王沖字倉舒。少聰察岐嶷,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沖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太祖大悅,即施行焉。時軍國多事,用刑嚴重。太祖馬鞍在庫,而為鼠所嚙,庫吏懼必死,議欲面縛首罪,猶懼不免。沖謂曰:「待三日中,然後自歸。」沖於是以刀穿單衣,如鼠嚙者,謬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問之,沖對曰:「世俗以為鼠嚙衣者,其主不吉。今單衣見嚙,是以憂戚。」太祖曰:「此妄言耳,無所苦也。」俄而庫吏以嚙鞍聞,太祖笑曰:「兒衣在側,尚嚙,況鞍縣柱乎?」一無所問。沖仁愛識達,皆此類也。凡應罪戮,而為沖微所辨理,賴以濟宥者,前後數十。魏書曰:氵中每見當刑者,輒探睹其冤枉之情而微理之。及勤勞之吏,以過誤觸罪,常為太祖陳說,宜寬宥之。辨察仁愛,與性俱生,容貌姿美,有殊於眾,故特見寵異。臣松之以「容貌姿美」一類之言,而分以為三,亦敘屬之一病也。太祖數對群臣稱述,有欲傳後意。年十三,建安十三年疾病,太祖親為請命。及亡,哀甚。文帝寬喻太祖,太祖曰:「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孫盛曰:春秋之義,立嫡以長不以賢。氵中雖存也猶不宜立,況其既沒,而發斯言乎?詩雲:「無易由言。」魏武其易之也。言則流涕,為聘甄氏亡女與合葬,贈騎都尉印綬,命宛侯據子琮奉沖後。二十二年,封琮為鄧侯。黃初二年,追贈謚沖曰鄧哀侯,又追加號為公。魏書載策曰:「惟黃初二年八月丙午,皇帝曰:咨爾鄧哀侯沖,昔皇天鍾美於爾躬,俾聰哲之才,成於弱年。當永享顯祚,克成厥終。如何不祿,早世夭昬!朕承天序,享有四海,並建親親,以籓王室,惟爾不逮斯榮,且葬禮未備。追悼之懷,愴然攸傷。今遷葬於高陵,使使持節兼謁者僕射郎中陳承,追賜號曰鄧公,祠以太牢。魂而有靈,休茲寵榮。嗚呼哀哉!」魏略曰:文帝常言「家兄孝廉,自其分也。若使倉舒在,我亦無天下。」三年,進琮爵,徙封冠軍公。四年,徙封己氏公。太和五年,加沖號曰鄧哀王。景初元年,琮坐於中尚方作禁物,削戶三百,貶爵為都鄉侯。三年,復為己氏公。正始七年,轉封平陽公。景初、正元、景元中,累增邑,並前千九百戶。

B. 文言文明史陳壽傳翻譯

《明史 陳壽傳》譯文
陳壽,字本仁,他的祖先是新淦人。祖父陳志弘,洪武年間代替兄長戍守遼東,於是入加入寧遠衛軍籍。陳壽年少時十分貧困,拾到別人丟失的錢,坐等到半夜,歸還失主。跟從同鄉人賀欽學習,考中成華八年進士,被授予戶科給事中一職。巡視宣、大邊防,彈劾罷免行為不端的鎮守宦官。又曾因彈劾萬貴妃的兄弟以及宦官梁芳、僧人繼曉,被關入欽犯監獄。得到釋放,積功升遷任都給事中。
弘治元年,王恕掌管吏部,提升陳壽為大理丞。劉吉恨王恕,暗示御史彈劾陳壽不熟悉刑律,希望以此歸罪王恕。陳壽最終被調任南京光祿少卿,就地專任鴻臚卿。
十三年冬,陳壽憑借右僉都御史的身份做延綏巡撫。火篩多次進犯邊疆,前任鎮巡官全部獲罪離職。陳壽到任後,聚集器械和糧餉,廣泛派遣間諜,分別布置人馬為十路,讓他們互相策應救援,軍威開始振奮。第二年敵寇各部大舉進犯,先派一百多騎兵前來引誘。諸將請求攻擊,陳壽不同意。他親自出帳外,帶領數十個騎兵,在胡床上指揮飲食。敵寇望見,對此感到疑惑,便引兵退去。官軍諸路襲擊敵人,斬首俘虜很多敵人。朝廷正派遣苗逵等大軍到來,而陳壽已上奏捷報。孝宗嘉獎他,加俸祿一等。苗逵想乘勝搗毀敵寇巢穴。在延綏駐扎了很久,三萬匹戰馬每天消費的草料無法計算。陳壽請求出去到邊塞附近放牧,靠近水草,眾人面露難色。陳壽便上馬先行,眾人都跟隨他,節省軍費數十萬。當戰斗勝利時,有人勸他寫上子弟的名籍,陳壽說:「我的子弟連射箭和用矛都不懂,怎能和浴血奮戰的將士共同受賞呢!」最終也不答應。
十六年,陳壽以右副都御史的身份掌管南院。正德年間,劉瑾假傳聖旨逮捕南京科道戴銑、薄彥徽等人,陳壽直接上奏章解救。劉瑾大怒,令他辭去官職。不久因延綏倉儲虧損獲罪,被罰米二千石、布一千五百匹。陳壽家貧不能抵償,上書皇帝陳述自己的情況。劉瑾察知陳壽貧困,特許免罰。宦官廖堂鎮守陝西。廖堂貪婪殘暴,楊一清認為陳壽剛毅果斷,九年正月,起用他巡撫陝西。廖堂當初奉詔製造毛氈帳篷一百六十間,贏余白銀數萬兩,打算送給權貴幸臣,陳壽傳檄主管部門留作賑貸之用,又告誡廖堂不要借向朝廷進貢名義徵收財物。廖堂發怒,打算排擠他。陳壽四次上書請求退休,沒得到允許。廖堂的爪牙數十人分散在各府縣盤剝百姓,陳壽命令逮捕他們,這些人全部逃回,氣焰受到阻遏。這年秋天,陳壽被任命為南京兵部侍郎,陝西百姓哭喊著簇擁在他的車子周圍,很長時間不能起行。過了一年,請求退休,就地進升刑部尚書,退休。
陳壽任給事中時,談論時政直言不諱,唯獨不喜歡彈劾別人。他說:「我父親告誡我不要做刑部官吏,因為刑部官吏容易冤枉人。諫官冤枉人更加厲害,我不敢隨便說話。」嘉靖元年,詔令陳壽進一品官階,派遣主管官吏慰問,時年八十三歲。陳壽為官廉潔,做官四十年,竟無家可歸。寓居南京時,他的居所不能遮蔽風雨。陳壽去世後,上書李充嗣、府尹寇天敘為他收斂屍身。又過了幾年,親朋故舊資助,才得以歸葬新淦。

《明史 陳壽傳》原文
陳壽,字本仁,其先新淦人。祖志弘,洪武間代兄戍遼東,遂籍寧遠衛。壽少貧甚,得遺金,坐守至夜分,還其主。從鄉人賀欽學,登成化八年進士,授戶科給事中。視宣、大邊防,劾去鎮守中官不檢者。又嘗劾萬貴妃兄弟及中官梁芳、僧繼曉,系詔獄。得釋,屢遷都給事中。
弘治元年,王恕為吏部,擢壽大理丞。劉吉憾恕,諷御史劾壽不習刑名,冀以罪恕。竟調壽南京光祿少卿,就轉鴻臚卿。
十三年冬,以右僉都御史巡撫延綏。火篩數盜邊,前鎮巡官俱得罪去。壽至,蒐軍實,廣間諜,分布士馬為十道,使互相應援,軍勢始振。明年,諸部大入,先以百餘騎來誘。諸將請擊之,壽不可。自出帳,擁數十騎,據胡床指麾飲食。寇望見,疑之,引去。諸道襲擊,斬獲甚多。朝廷方遣苗逵等重兵至,而壽已奏捷。孝宗嘉之,加錄一等。逵欲乘勝搗巢。駐延綏久,戰馬三萬匹日費芻菽不貲。壽請出牧近塞,就水草,眾有難色。壽跨馬先行,眾皆從之,省費數十萬。當戰捷時,或勸注子弟名籍,壽曰:「吾子弟不知弓槊,寧當與血戰士同受賞哉?」竟不許。
十六年以右副都御史掌南院。正德初,劉瑾矯詔逮南京科道戴銑、薄彥徽等,壽抗章論救。瑾怒,令致仕。尋坐延綏倉儲虧損,罰米二千三百石、布千五百匹。貧不能償,上章自訴。瑾廉知壽貧,特免之。中官廖堂鎮陝西貪暴,楊一清以壽剛果,九年正月起撫其地。堂初奉詔制氈幄百六十間,贏金數萬,將遺權幸。壽檄所司留備振,復戒諭堂勿假貢獻名有所科取。堂怒,將傾之。壽四疏乞休,不得。堂爪牙數十輩散府縣漁利,壽命捕之,皆逃歸,氣益沮。其秋,拜南京兵部侍郎,陝人號呼擁輿,移日不得行。逾年,乞駭骨,就進刑部尚書,致仕。
壽為給事中,言時政無隱,獨不喜劾人,曰:「吾父戒吾勿作刑官,易枉人。言官枉人尤甚,吾不敢妄言也。」嘉靖改元,詔進一品階,遣有司存問,時年八十有三。壽廉,歷官四十年,無家可歸。寓南京,所居不蔽風雨。其卒也,尚書李充嗣、府尹寇天敘為之斂。又數年,親舊賻助,始得歸葬新淦。

C. 陳壽《三國志 孫登傳》的文言文

2002年北京春季高考語文試題文言文閱讀部分

閱讀下列文言文,完成11—16題。

孫登字子高,(孫)權長子也。魏黃初二年,以權為吳王,拜登東中郎將,封萬戶侯,登辭疾不受。是歲,立登為太子,選置師傅,銓簡秀士,以為賓友,於是諸葛恪等以選入,侍講詩書,出從騎射。登待接寮屬,略用布衣之禮,與恪等或同輿而載,或共帳而寐。黃龍元年,權稱尊號,立為皇太子,以恪為左輔,休右弼,譚為輔正,表為翼正都尉,是為四友,而謝景、范慎、刁玄等皆為賓客,於是東宮號為多士。

登或射獵,當由徑道,常遠避良田,不踐苗稼,至所頓息,又擇空閑之地,其不欲煩民如此。嘗乘馬出,有彈丸過,左右求之。有一人操彈佩丸,咸以為是,辭對不服,從者欲捶之,登不聽,使求過丸,比之非類,乃見釋。又失盛水金馬盂,覺得其主,左右所為,不忍致罰,呼責數之,長遣歸家,敕親近勿言。

初,登所生庶賤,徐夫人少有母養之恩,後徐氏以妒廢處吳,而步夫人最寵。步氏有賜,登不敢辭,拜受而已。徐氏使至,所賜衣服,必沐浴服之。登將拜太子,辭曰:「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後。」權曰:「卿母安在?」對曰:「在吳」。權默然。

立凡二十一年,年三十三卒。臨終,上疏曰:「竊聞郡縣頗有荒殘,民物凋弊,奸亂萌生,是以法令繁滋,刑辟重切。臣聞為政聽民,律令與時推移,誠宜與將相大臣詳擇時宜,博採眾議,寬刑輕賦,均息力役,以順民望。陸遜忠勤於時,出身憂國,謇謇在公,有匪躬之節。諸葛瑾、步騭忠於為國,通達治體。可令陳上便宜,蠲除苛煩,愛養士馬,撫循百姓。五年之外,十年之內,遠者歸復,近者盡力,兵不血刃,而大事可定也。願陛下留意聽采,臣雖死之日,猶生之年也。」既絕而後書聞,權益以摧感,言則隕涕。謚登曰宣太子。

1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義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A.或共帳而寐 B.拜受而已

C.出身憂國 D.通達治體

1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銓簡秀士 銓簡:選拔 B.當由徑道 徑道:小路

C.登所生庶賤 所生:指生母 D.登辭疾不受 疾:急速

13.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銓簡秀士,以為賓友,於是諸葛恪等以選入。

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

B、登不聽,使求過丸,比之非類,乃見釋。

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C、以恪為左輔……是為四友。

是說也,人常疑之。

D、使求過丸。

行過夷門,見侯生。

1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不忍致罰,呼責數之——不忍心處罰,只是把他叫來責備了一番

B.有一人操彈佩丸,咸以為是——有一個拿著彈弓,帶著彈丸,大家都認為他就是那個射彈丸的人

C.登待接寮屬,略用布衣之禮——孫登對待下屬,少用平民的禮節

D.既絕而後書聞,權益以摧感——孫登死後,這篇上疏才被孫權看到,孫權更加悲痛

15.下列句子編為四組,全部表現孫登「待人接物」態度的一組是( )

①登待接寮屬,略用布衣之禮。

②遠者歸復,近者盡力。

③所賜衣服,必沐浴服之。

④拜登東中郎將,封萬戶侯,登辭疾下受。

⑤登不敢辭,拜受而已。

⑥辭對不服,從者欲捶之。

A.①⑤⑥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①③⑤

16.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孫登是孫權的長子,後立為皇太子,他平易近人,在身邊聚集了一批人才。

B.孫登愛護百姓,不擾民,明辨是非,寬以待人。

C.孫登孝順母親,特別是對步氏恭敬有加,他堅決要求孫權立徐夫人為後。

D.孫登盛年而卒,臨終上疏對國事多所建議,特別提出國家的政令應根據實際情況而變化。這篇上疏感人至深。

這是2002年春季考試北京卷的古文閱讀試題。從閱讀文章來說,第15題題干所說全都表現孫登「待人接物」態度這一中心語可以幫助我們從整體上理解文章內容;第16題的四個選項,A項敘述分析的是文章首段,B項敘述分析的是次段,C、D兩項分別敘述、分析的是第三、四兩段,用「倒讀法」可以常助理解各段的主要內容。這就不用多說了。下列說解題。

第11題考查辨別詞語的古今義的能力,答案是B。對照原文,A項的「或」為「有時」之意,代詞,今之「或」為連詞;C項「出身」是「出」與「身」的連用,為獻出其身之意;D項「通達」是「通」和「達」的連用,意思是通曉明白,今只有明白之意。B項「而已」古今義相同,罷了。

第12題考查理解實詞的能力,答案D。D項「疾」前省介詞「以」,可見「疾」,是病,而不是疾速。

第13題考查理解詞語的能力,答案是B。A項兩個「以」都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因」、「因為」;C項的兩個「是」都是代詞,相當於「這」;D項兩個「過」都是經過之義。B項中的兩個「見」,對照原文,前者「見釋」是釋放他,因為全句的主語是「登」;而後句的「見」表示被動。徒見欺,白白地被欺侮。

第14題考查理解句意的能力,不正確的一項是C。該項中的「略」是副詞,大概、大致之意,譯為「少」自然不對。

第15題考查篩選信息的能力,答案是D。句①表現孫登對下屬的態度,句③表現對徐氏的態度,句⑤表現對步氏的態度。可見這三句都是表現孫登待人接物的態度的。句②是預測正確的政令的良好後果,句⑥是表現「有一人」和「從者」的態度,句④表現孫登對拜將封侯的態度,與「待人接物」無關。

第16題考查敘述、分析文意的能力,不正確的是C。「特別是對步氏恭敬有加」不合文意。對照原文,孫登對於布氏只是一般禮節。步氏有賜只是「拜受而已」,可稱為「順」,而談不上「孝」。

附譯文:

孫登,字子高,是孫權的長子。魏黃初二年(221),(魏文帝曹丕)封孫權為吳王,同時任命孫登為東中郎將,封為萬戶侯,孫登推辭有病沒有接受。當年,孫登被立為吳王太子,為他挑選安排師傅,精選一些才德優異之士,作為他的賓客和朋友。於是諸葛恪等因有才能而被選入東宮,陪孫登研讀詩書,跟從外出騎馬射箭。孫登接待下屬幕僚,只簡便地行使平民間的禮節,與諸葛恪等有時同坐一輛車,有時同睡一張床。黃龍元年(229),孫權登基稱帝,立孫登為皇太子,任用諸葛恪為其左輔,(張)休為其右弼,(顧)譚為其輔正,(陳)表為其翼正都尉,這即是所謂四友。而謝景、范慎、刁玄等都是他的賓客,於是東宮號稱人才濟濟。
孫登有時出外狩獵,本當抄小路走近道,但他常遠繞良田,不踐踏莊稼,到休息時候,又選擇空閑之處。他就是這樣不想煩擾百姓。曾有次騎馬外出,有一顆彈丸從身邊飛過,他身邊侍衛便去尋找射彈丸的人。正好有一個人手握彈弓身帶彈丸,大家都認為就是這個人射的彈丸,但其人否認不服,侍從們便想揍他,孫登不允許,派人尋找飛過他身邊的那粒彈丸,同此人身上攜帶的一比較,兩者並不一樣,於是放走了那人。又有一次丟失了盛水的金馬盂,查出偷竊者,原來是自己手下人乾的,孫登不忍心重罰他,只叫他來責備了一番,遣他永遠回家,並令身邊的人不要張揚。
當初,孫登的生母地位低賤,徐夫人對他從小就有養育之恩。後來徐夫人因為妒嫉被黜廢置吳郡,而步夫人最受孫權寵愛,步氏有所賞賜,孫登不敢推辭,但只是跪拜領受而已。徐氏派人前來賜給孫登的衣服,孫登必定沐浴後才穿上。孫登將被冊立為太子,他推辭說:「根本得到確立,道義才能產生,要立太子,應先立皇後。」孫權說:「你的母親在哪裡?」孫登回答說:「在吳郡」。孫權沉默無語。
孫登被立為太子共二十一年,三十三歲時去世。臨終前,他上疏說:「兒臣私下聽說各郡縣很多地方荒蕪殘破,百姓物用奇缺,犯奸作亂之事屢屢發生。因此法令頻繁增訂,刑罰深重苛刻。兒臣聽說治理政事要聽從民意,法律和政令要隨時間推移,陛下實在應該和將相大臣認真詳細選擇合乎時宜的治國方略,博採眾議,寬刑輕賦,公平分配勞役,來順應百姓的願望。陸遜忠誠勤勉於時政,獻身憂國,忠正為公,具有不謀私利的節操。諸葛瑾、步騭忠心為國,通曉明達治理國家的根本。可讓他們陳述當前應做的事宜,刪除苛刻煩瑣的政務和政策,愛護軍隊,撫慰百姓。五年以後,十年之內,則遠方人民前來歸附,近處臣民盡力為國,兵不血刃,而大事可定了。願陛下留意聽取兒臣的話,這樣兒臣即使某天死去,也如同還活著一樣。」奏疏在他氣絕之後才被呈報上去,孫權更加悲痛感動,一說話就落淚。後來追謚孫登為「宣太子」。

參考: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fbd7410100dnq8.html

D. 三國志 陳壽 全是古文嗎

《三國志》,是中國古代歷史典籍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之一,作者是晉代人陳壽,全部文字都是用文言寫成。

E. 諸葛亮賞罰嚴明文言文陳壽

你指的應該是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中選入的前出師表的一段吧。原文是這樣的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24),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F. 文言文妙字添趣(陳壽三國志.吳書)

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羣也。」羽美須髯,故亮謂之髯。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
譯文:
關羽聽說馬超來降,因為馬超並非老同僚,便寫信給諸葛亮,問馬超的才幹比得上誰?諸葛亮知道關羽逞強好勝(「護前」意味逞強好勝,不容許別人爭先居前之義。《吳書‧朱桓傳》:「桓性護前,恥為人下。」《宋書‧劉瑀傳》:「瑀性陵物護前,不欲人居己上。」可見吳金華《三國志校詁》),回信答道:「馬孟起文武兼備,雄烈過人,可謂一世之傑,乃是黥布、彭越一類的人物(諸葛亮用黥布、彭越形容馬超,可以說非常貼切,一方面這兩人在楚漢相爭時可算一方諸侯,黥布甚至還被封為九江王,和劉邦本來同級,而彭越資歷也足以封王,只是項羽不封他而已。這與馬超原本也是一方之霸後來投靠劉備的情形非常接近。而黥布、彭越二人,也都是深沉狡詐、知兵善戰之徒,與馬超恰好也挺相似),足以與張益德並駕齊驅、互爭長短,但還比不上大鬍子的絕倫逸群呀!」關羽有一口漂亮胡須,所以諸葛亮叫他大鬍子。關羽看了這封信非常開心,開心到把這封信交給手下的賓客傳閱。

楚人曹丘生,辯士,數招權顧金錢。事貴人趙同等,與竇長君善。季布聞之,寄書諫竇長君曰:「吾聞曹丘生非長者,勿與通。」及曹丘生歸,欲得書請季布。竇長君曰:「季將軍不說足下,足下無往。」固請書,遂行。使人先發書,季布果大怒,待曹丘。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諺曰『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足下何以得此聲於梁楚閑哉?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仆游揚足下之名於天下,顧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季布乃大說,引入,留數月,為上客,厚送之。季布名所以益聞者,曹丘揚之也。

漢代初年有一位叫季布的人,他樂於助人,很講信用,凡是答應過的事,一定會設法辦到,因此享有盛名.當時有一名叫曹丘生的楚人,好以財物結交有權勢的官員,藉以抬高自己的身價.他聽說季布作了大官,就請求竇長君介紹他去見季布.但是竇長君跟曹丘生說季布不喜歡他,勸他不要去,但曹丘生還是央求竇長君寫介紹信,竇長君勉為其難地答應.曹丘生拿了介紹信就馬上去拜訪季布,見到季布後,就深深作揖,並且說:「楚人有一句諺語說:『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你在梁,楚一帶的名聲之所以能這麼大,都是我幫你傳揚的,大家都是楚人,為什麼你一直拒絕見我呢 」季布聽了這句恭維的話,非常高興,以上賓之禮招待.曹丘生住了幾個月才離開,臨走時,季布還送了他一份厚禮.曹丘生繼續替季布宣揚,季布的名聲也就愈來愈大.後來「一諾千金」這句成語,就從這里的「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信守承諾,說話算數.楚人曹丘生,辯士,數招權顧金錢。事貴人趙同等,與竇長君善。季布聞之,寄書諫竇長君曰:「吾聞曹丘生非長者,勿與通。」及曹丘生歸,欲得書請季布。竇長君曰:「季將軍不說足下,足下無往。」固請書,遂行。使人先發書,季布果大怒,待曹丘。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諺曰『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足下何以得此聲於梁楚閑哉?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仆游揚足下之名於天下,顧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季布乃大說,引入,留數月,為上客,厚送之。季布名所以益聞者,曹丘揚之也。

漢代初年有一位叫季布的人,他樂於助人,很講信用,凡是答應過的事,一定會設法辦到,因此享有盛名.當時有一名叫曹丘生的楚人,好以財物結交有權勢的官員,藉以抬高自己的身價.他聽說季布作了大官,就請求竇長君介紹他去見季布.但是竇長君跟曹丘生說季布不喜歡他,勸他不要去,但曹丘生還是央求竇長君寫介紹信,竇長君勉為其難地答應.曹丘生拿了介紹信就馬上去拜訪季布,見到季布後,就深深作揖,並且說:「楚人有一句諺語說:『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你在梁,楚一帶的名聲之所以能這麼大,都是我幫你傳揚的,大家都是楚人,為什麼你一直拒絕見我呢 」季布聽了這句恭維的話,非常高興,以上賓之禮招待.曹丘生住了幾個月才離開,臨走時,季布還送了他一份厚禮.曹丘生繼續替季布宣揚,季布的名聲也就愈來愈大.後來「一諾千金」這句成語,就從這里的「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信守承諾,說話算數.

熱點內容
蘋果5s屏幕多少錢 發布:2025-07-14 07:42:35 瀏覽:425
光化學反應釜 發布:2025-07-14 04:43:59 瀏覽:761
鬼步舞廣場舞教學 發布:2025-07-14 04:26:54 瀏覽:492
歷史朝代時間順序表 發布:2025-07-14 03:48:07 瀏覽:316
高三語文一模 發布:2025-07-14 03:28:55 瀏覽:833
教學樓矢量圖 發布:2025-07-14 01:11:27 瀏覽:438
專任教師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7-14 00:28:25 瀏覽:874
二年級語文第一單元測試題 發布:2025-07-13 23:48:29 瀏覽:271
湖裡區教師進修學校 發布:2025-07-13 23:20:30 瀏覽:530
給老師的101條建議 發布:2025-07-13 21:59:07 瀏覽: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