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理政之道文言文答案

理政之道文言文答案

發布時間: 2020-11-22 12:32:16

Ⅰ 30篇課外文言文及答案

一.《詩畫皆以人重》(王士禛)( 濰坊市2002年中等學校招生考試)
予嘗謂詩文書畫皆以人重,蘇、黃遺墨流傳至今,一字兼金①;章敦、京、卞②豈不工書,後人糞土視之,一錢不直。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書,獨其人之賢者傳遂遠,使顏魯公④書雖不工,後世見者必寶之,非獨書也。詩文之屬莫不皆然。
(選自《明清閑情小品賞析》)
註:①王士禛,清代詩人。②兼金,價值等於平常金子幾倍的好金子。③章敦、京、卞,京指蔡京,卞指蔡卞,三人都是北宋朝廷大臣,擅長書法。④顏魯公,即顏真卿。封魯國郡公,人稱「顏魯公」。工書法,自創一體,對後世影響很大,人稱「顏體」。
18.下列句中加點「然」與其他三句中加點「然」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則弛然而卧 B.詩文之屬莫不皆然
C.雜然而前陳者 D.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19.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2分)
(1)一錢不直 直: (2)後世見者必寶之 寶:
20.翻譯下面句子。(4分)
(1)後人糞土視之
譯文:
(2)古之人率皆能書,獨其人之賢者傳遂遠
譯文:
21.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2分)
A.作者認為詩歌、文章、書法、繪畫是否受人重視都與人的品格有關。
B.作者認為蘇軾、黃庭堅的書法繪畫作品流傳下來不只是因為他們技藝高。
C.作者認為章敦、蔡京、蔡卞等人也都是些精於書法的人。
D.作者認為顏真卿的書法其實不好,後世喜歡的原因是顏真卿的品德好。
22.填空。(4分)
(1)「蘇、黃」中的「蘇」指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蘇東坡。他的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千古傳唱,其最後兩句「 , 。」表達了作者對親人的懷念和祝願。(2分)
(2)永叔,即歐陽修,字永叔,北宋文學家。初中課本里,他的《醉翁亭記》中描寫山間四時景色的句子是:野芳發而幽香, ,風霜高潔, ,山間之四時也。(2分)
二.閱讀文言文選段,完成4~13題。(15分)(2002年太原市中考題)
〔甲〕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
4在(甲)段橫線上填寫原文。 (1分)
5(甲)段描寫的內容是 (1分)
6「朝暉夕陰」的「暉」,意思是 (1分)
7 請你寫出兩句初中課內學過的含「涯」字的古詩名句,要求句中的「涯」與(甲)段中「橫無際涯」的「涯」表意相同。 (2分)
答:
〔乙〕余聞而愈悲。孔子日:「苛政猛於虎也。」吾嘗疑乎是,今以蔣氏觀之,猶信。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8(乙)段引用了孔子的名言:「苛政猛於虎也。」孔子還有關於學習方法的名言,請寫出你在初中課內學過的一句。 (1分)
答:
9 (乙)段中有《捕蛇者說》一文的主旨句,請用現代漢語說說它的意思。(2分)
答:
10 (乙)段「今以蔣氏觀之」的「觀」與(甲)段 一句中的「觀」,表意相同。(1分)
〔丙〕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1請由(丙)段聯系全文,寫出《馬說》的主旨句。 (1分)
答:
12寫出兩句初中課內學過的含「見」字的古詩名句,其中的「見」與(丙)段畫線句中的「見」用法相同。 (2分)
答:
13聯系今天的現實生活,請你換一個角度,談談對人才問題的看法。(3分)
答:
三.藉助注釋和工具書,閱讀《熟讀精思》,理解大意,然後答題。(7分)
閱讀提示:朱熹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和教育家,有豐富的治學和講學的經驗。「熟讀精思」是作者吸收前人的讀書經驗,概括總結出來的讀書方法,直到今天仍有借鑒意義。文章雖是文言,卻明白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
熟讀精思(節選) □ 朱熹(2002年湖北宜昌市中考)
凡讀書,須整頓幾案,令吉凈端正,將書冊齊整頓放,正身體,對書冊,詳緩①看字,子②細分明讀之。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③,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雲,「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甲到,乙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子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④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⑤。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①[詳緩]仔細從容。 ②[子]通「仔」。下同。 ③[牽強暗記]勉強硬記。 ④[漫浪]隨隨便便。 ⑤[急]要緊。
1.給「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中的「見」字註上拼音。(1分)
________
2.在我們學過的文言詞語中,還有哪些詞與文中加點的「余」字意思相同?請任寫一個。(1分)
_____________
3.根據上下文,在文中甲、乙兩個方框內各填一個字。(1分)
______ _ _________
4.寫出「不待解說,自曉其義」這句話的大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讀書要善於積累。古人關於讀書有許多名言名句,你積累過嗎?請任意寫一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
樂工羅程者,善彈琵琶,為第一,能變易新聲。得幸於武宗,恃恩自恣。宣宗初亦召供奉。程既審①上曉音律,尤自刻苦。往往令倚嬪御歌,必為奇巧聲動上,由是得幸。程一日果以眥睚②殺人,上大怒,立命斥出,付京兆。他工輩以程藝天下無雙,欲以動上意。會幸苑中,樂將作,遂旁設一虛坐,置琵琶於其上,樂工等羅列上前,連拜且泣。上曰:「汝輩何為也?」進曰:「羅程負陛下,萬死不赦;然臣輩惜程藝天下第一,不得永奉陛下,以是為恨。」上曰:「汝輩所惜羅程藝耳,我所重者高祖、太宗③法也。」卒不赦程。(安徽省2002年初中語文競賽試題)
[注] ①審:明白,清楚。
②眥睚:怒目相視的樣子。借指小的怨恨。
③高祖:唐代開國皇帝李淵;太宗:唐太宗李世民。
2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8分)
⑴ 能變易新聲
⑵ 會幸苑中
⑶ 樂工等羅列上前
⑷ 卒不赦程
22.下列加點的詞中,意思相同的一組是(4分)
A.得幸於武宗 B. 必為奇巧聲動上
不得永奉陛下 置琵琶於其上
C.由是得幸 D.程一日果以眥睚殺人
會幸苑中 以是為恨
23.翻譯下面的句子。(6分)
(1) 他工輩以羅程藝天下無雙,欲以動上意。

(2) 汝輩所惜羅程藝耳,我所重者高祖、太宗法也。

24.用文中語句填空。(4分)
羅程「果以眥睚殺人」的原因是「 」,樂工為羅程求情的原因是「 」,宣宗不赦免羅程的原因是「重」高祖、太宗之法。
25.你從文中的故事得到哪些啟示?(每點啟示用一句話概述,標上序號)(4分)

五.《禮論》(節選) 苟子(6分)
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①。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②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③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
註:①窮:困境。②分:區分,辨別。③屈:竭盡。
15.為下面語句加上標點符號。
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
16.寫出下面語句的大意。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用自己的話概括這一語段的內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閱讀《史記·項羽本紀》中的選文,回答問題。(8分)
項籍者,下相①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②項梁。梁 父 即 楚 將 項 燕為 秦 將 玉 翦 所 戮③ 者 也 項 氏 世 世 為 楚 將 封 於 項④ 故 姓 項 氏。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⑤,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⑥學。
秦始皇帝游會稽⑦,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⑨籍矣。
【注釋】①下相:秦地名。②季父:諸叔父中的最小者。③戮:殺,這里指失敗自殺。④項:古地名。⑤去:放棄。⑥竟:完成。⑦會稽:山名。⑧族:滅族。⑨憚:畏懼。
16.(2分)用「/」給下面文字斷句。(注意:此題不要求加標點)
梁 父 即 楚 將 項 燕為 秦 將 玉 翦 所 戮 者 也 項 氏 世 世 為 楚 將 封 於 項 故 姓 項 氏。
17.(6分)項羽與劉邦爭霸,最後自刎烏江,他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悲劇英雄。選文表現了他哪些鮮明的性格特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2002年長沙市中考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店鋪),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
21.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久而不聞其香」與「廣起,奪而殺尉」中「而」字的用法相同。
B.「與善人居」和「居五日」中的「居」意思相同。
C.「鮑魚之肆」代指污濁的環境,也比喻惡人聚集的地方。
D.「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可譯為:因此有道德有修養的人必須慎重地選擇和他相處的人。
22.根據文意,君子要「慎處」的原因,可用一個成語來概括,是:近朱者赤, (1分)
23.對這個成語所包含的觀點你有什麼看法?請簡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草書大王(2002年廈門市中考題)
張丞相好書而不工。當時流輩①皆譏笑之。丞相自若也②。一日得句③,索筆疾書,滿紙龍蛇飛動。使侄錄之。當波險處④,侄罔然而止。執所書問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視久之,亦不自識。詬其侄曰⑤:「汝胡不早問⑥,致余忘之。」
注釋:①流輩:人們。②自若:像自己原來的樣子,不變常態。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險處:書法中筆畫怪誕的地方。⑤詬(gòu):責罵。⑥胡:為什麼。
14.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4分)
(1)張丞相好草書而不工 ( )
(2)使侄錄之 ( )
(3)侄罔然而止 ( )
(4)執所書問曰 ( )
15.解釋下列句中加橫線的代詞(4分)
例:予觀夫巴陵勝狀(我)
(1)皆譏笑之 ( )
(2)詬其侄曰 ( )
(3)汝胡不早問 ( )
(4)致余忘之 ( )
16.翻譯下列句子:(4分)
(1)此何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丞相熟視久之,亦不自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這則故事中該責怪的人是誰?為什麼?(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2002年廣東省湛江市中考題
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太行山),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 「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 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 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
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
2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 今者臣來 臣:我 B.方北面而持其駕 北面:向著北方;面向北方
C.我欲之楚 之:往,去 D.吾用多 用:用處
24.翻譯「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一句為現代漢語。(2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概括寫出這則寓言的寓意或給你的啟示。(不超過30字,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閱讀下面兩則文言短文或片斷,分別回答文後的問題。(2002年濟南市中考題)
(一)
弈之優劣,有定也,一著之失,人皆見之,雖護前者不能諱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無孔子,誰能定是非之真?然則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無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無有已時,曾觀弈者之不若已。
4.依據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各組一個成語。(2分)
①雖護前者不能諱也
②各是其所是
5.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彼此相嗤,無有已時,曾觀弈者之不若已。

6.作者說:「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無孔子,誰能定是非之真?」你對這句話是怎樣看的?請舉出具體事例說說自己肯定或否定的意見。(2分)

(二)楊布打狗
楊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緇[注]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楊布怒,將撲之。楊朱曰:「子無撲矣,子亦猶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來,豈能無怪哉?」(選自《列子》)
[注] 緇(zī):黑色。
7.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2分)
① 天雨,解素衣
② 豈能無怪哉
8.從下面的短語中任選一個,解釋其意思。(若兩個都解釋 ,則按第①個計分)(2分)
① 衣素衣而出
② 迎而吠之
9.用「/」標出下面句子的朗讀停頓(停頓兩次)。(2分)
向 者 使 汝 狗 白 而 往 黑 而 來

10.讀了這則故事,你明白了一個什麼道理?是怎樣悟出來的?(2分)

十一.《蜘蛛與蛇》薛福成(2002年寧波市中考)
嘗見一蜘蛛布網壁間,離地約二三尺,一大蛇過其下,昂首欲吞一蜘蛛,而勢稍不及;久之,蛇將行矣,蜘蛛忽懸絲而下,垂身半空,若將追蛇者;蛇怒,復昂首欲吞之,蜘蛛引絲疾上;久之,蛇又將行矣,蜘蛛復懸絲疾下,蛇復昂首待之,蜘蛛仍還守其網。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備,奮身飆①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動;蛇狂跳顛擲,以至於死。蜘蛛乃盬②其腦,果腹而去。(《庸庵筆記》)
註:①飆:暴風。這里指迅速。②盬(gǔ:)吸飲。
23.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4分)
①既克,公問其故 ②齊師敗績
③果腹而去 ④如是者三四次
2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
登軾而望之 戰於長勺
(A) 而勢稍不及 (B) 苛政猛於虎也
蜘蛛乃盬其腦 以首俯地
(C) 今乃掉尾而斗 (D) 以尾擊柳
25.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2分)
①嘗見一蜘蛛布網壁間 ②將鼓之 ③欲窮其林
④殫其地之出 ⑤我將東徙 ⑥溫故而知新
(A)①④ (B)①② (C)②⑤ (D)③⑥
26.下列句子的句式與例句「夫戰,勇氣也」相同的一項是(2分)
(A)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B)晏嬰,齊之習辭者也
(C)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D)微斯人,吾誰與歸?
27.把(甲)文中加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2分)
原文: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譯文:
28.①(甲)文中魯軍克敵制勝抓住了反攻的有利時機是在 之時;(乙)文中的蜘蛛是在蛇 之時,乘其不備,致蛇於死地。(請以文章原話回答)(2分)
②(甲)(乙)兩文揭示的一個共同道理是 (1分)
十二.(2002年溫州市語文中考題)
吾昔少年時,所居書室前,有竹柏雜花,叢生滿庭,眾鳥巢其上。武陽君①惡殺生,兒童婢僕,皆不得捕取鳥雀。數年間,皆巢於低枝,其鷇可俯而窺也。又有桐花鳳四五百,翔集其間,此鳥羽毛,至為珍異難見,而能馴擾③,殊不畏人,閭里間④見之,以為異事。此無他,不忮⑤之誠,信於異類也。
〔注釋)①武陽君:蘇軾的母親。②鷇(kòu):初生的小鳥。③馴擾:馴服順從。④間里間:這里指鄉里人。⑤忮():嫉妒,歧視。
27.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眾鳥巢其上(巢:鳥窩) B.其類可俯而窺也(窺:看)
C.武陽君惡殺生(惡:厭惡) D.至為珍異難見(至:極)
28.對下面句子的意思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翔集其間。意思是:(很多鳥)在樹間飛翔棲息。
B,殊不畏人。意思是:(這些鳥)很特殊,不怕人。
C.閭里間見之,以為異事。意思是:鄉里人見了,都認為是一件不尋常的事。
D.信於異類也。意思是:被鳥類所信賴。
29.簡要說說你從本文中得到的啟示。(3分)

2003年全國各省市中考課外文言文集萃答案
一.18.B (2分。A、C、D中的「然」,……的樣子,B然,這樣)19. (1)直,同「值」。 (2)寶,以……為寶(把……當作寶貝),或珍愛、喜愛、喜歡。 (2分。每詞1分)20.(1)後來的人們(都把他們的書法)看作糞土。 (2)古代的人大都會書法,只有那些品格高尚的人(的書法)才能流傳得久遠。(4分。每句2分,意思對即可)21.D (2分。作者假設即使顏真卿書法不好。因為他的品德好,也會受到後人的重視。說明品德對於書法的重要)22.(1)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2)佳木秀而繁陰 水落而石出者。(4分每句1分,有錯別宇該空不得分)
二.4 銜遠山,吞長江(錯字、多字、漏字均不得分)5 岳陽樓之大觀(或洞庭湖(岳陽樓)的雄偉景象)6 日光(或陽光)7 ①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或天涯若比鄰) ②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或斷腸人在天涯) (標准同4)8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寫半句不得分。或學而時習之,或溫故而知新,或默而識之,標准同4)9誰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這毒蛇更厲害的呢?評分說明:大意對1分(關鍵詞理解有誤不得分),表述1分(標准同2)。10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或予觀夫,或予觀夫巴陵勝狀)」11隻要答出「其真不知馬也」即可得分(標准同4)12 ① 風吹草低見牛羊 ② 路轉溪頭忽見 (標准同4)13 要點:人才不應屈服現實,甘被埋沒,應有「不用揚鞭自奮蹄」的精神,尋求機會,展示才華。評分說明:與原文觀點一致不得分,能換角度談l分,分析深刻有創新l分,表述1分(標准同2)。
三、1.Xiàn 2.予、吾、我(供參考。大意相近即給分) 3.眼、口(順序不可顛倒) 4.不等解釋,自然明白它的意思(供參考。大意相近即可得分) 5.無「標准答案」,只要所寫的是古人談讀書的句、言,均給分。錯一個字扣1分。
四.21.(8分)(1)變換。 (2)正好,恰好。(3)排列,排成行列。(4)終於22.(4分)D
23.(6分) (1) 其他的樂工們認為羅程的演奏技藝天下無雙,想利用這個理由使皇上改變主意。 (2) 你們這些人惋惜的只不過是羅程的技藝,我看重的是高祖、太宗傳下來和法律。
(各3分) 24.(4分)①恃恩自恣 ②惜程藝天下第一(或:以程藝天下無雙) (各2分)
25.(4分)示例:①英明的統治者會以國法為重,不會因偏愛和人情而廢法。 ②恃恩自恣終會釀成大錯。 ③ 人才雖能得,但法律是無情的,任何人在法律面前都應是平等的。 (答出一點得2分,答出兩點即可得滿分)
五、共30分。(一)共6分,每小題2分。15.標點正確,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16.大意明確,如:人生下來就會有慾望,有了慾望而得不到滿足,就不能不有所追求。17.用自己的話概括,語言准確、精練,如:制定「禮」的緣由。又如「禮」是怎樣制定出來的。
六.16.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前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17.圍繞「輕視讀書學習(或學不專一),崇尚、炫耀武力,胸懷大志,(或叛逆性格)」等三方面來答即可。
七.14題考點分析:本題考查文言實詞掌握的程度。解法導引:1)短文已給六個注釋,這樣譯文則易。2)選項句詞義不難解。3)可結合句子、文段譯句之後再理解詞的用法。答案:(1)喜愛(歡);(2)叫、讓;(3)迷惑(迷惑的樣子)(迷惑而無所得);(4)拿,持。(4分,每題1分) 15題考點分析: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用法掌握的程度。解法導引:1)已有譯文和解土題的基礎。2)結合語境可解釋出來。答案:(1)他;(2)他的(或」他」);(3)你(4)我。
16題考點分析:本題考查文言譯句的能力。解法導引:有14題、15解題的基礎及思路,此題易解。答案:(1)這是什麼字(呢)?(2分);(2)(張)丞相(仔仔細細地)看了很久,自己也不認識。(2分)(16題只要基本正確即可得分) 17題考點分析:本題考查掌握內容發表見解的能力。解法導引:1)有做14題的基礎就能掌握內容。2)文中只有二人——張丞相及侄兒,因侄兒並沒有什麼不對。且該責備的原因文中已列出,自然易答。答案:該責怪的人是張丞相。(2分)原因:①自己書寫不好,還驕傲自滿,不聽勸告,不改正錯誤。②自己字跡潦草,還埋怨侄兒不早點問。(原因寫①或②都可得分)(2分)
八.23 D(「用」是「物資」、「財物」之意) 24 即使馬好,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錯譯、漏譯「雖」、「此」、「非」字每 字扣0.5分) 25 (做事)方向錯了,條件越好,結果越糟。(大意對或言之成理即可)
九.21.B 22.近墨者黑 23.能辯證地分析這個觀點,並能言之成理的給2分,表達不清楚的扣1分。
十.4.①舉例:諱莫如深 諱疾忌醫 直言不諱 供認不諱 ②舉例:獨行其是 各行其是 自行其是 是古非今 5.雙方互相譏笑,沒完沒了,簡直連觀看下棋的人都不如了。 6.略 7.①下雨②感到奇怪 8.①穿著白色的衣服出去②沖著楊布叫 9.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來 10.觀點舉例:①看問題要透過現象看到本質。②遇事要善於思考。
十一.23.①已經戰勝 ②潰敗 ③離開 ④像這樣24.D 25.B 26.B27.我看到他們的車轍混亂,又望見他們的軍旗倒下去了,所以(才請您下令)追擊他們。28.①彼竭我盈 意稍倦,以首俯地。 ②弱者如果能抓住機會,那麼弱小者也可以戰勝強大者。
十二.27.A 28.B 29.例如:信賴,往往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

Ⅱ 文言文翻譯知勝之道

知勝之道

原文
故知①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②者勝,上下同專欲者勝,以虞③待屬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④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⑤;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譯文
興兵作戰是可以預知勝利的,但必須對以下五種情況了如指掌:懂得什麼條件下可戰或不可站,能取勝;懂得兵多兵少不同用法的,全軍上下一條心的,能取勝;以有備之師待無備之師的,能取勝;將帥有才幹而君主不從中干預的,能取勝。這五條,是預知勝利的道理。所以說:了解敵方也了解自己的,百戰不敗;不了解敵方而熟悉自己的,勝負各半;既不了解敵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戰必敗。
注釋
①知:預見。 ②眾寡之用:兵多兵少的運用(方法)。 ③虞:准備。 ④御:駕御,這里指牽制。 ⑤殆:危險。
閱讀啟示
既了解對方各方面的情況,也了解自己的長處和不足。不打無准備之仗、只有這樣才不會置身於危險 中,這就是孫子提出的一個著名作戰原則:「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編輯本段出處
孫子《謀政篇》

Ⅲ 《漢書·江充傳》文言文文言文閱讀題答案解析

江充(?-公元前91年),本名齊,字次倩,西漢趙國邯鄲(今河北邯鄲)人。 江充因其妹善操琴歌舞,嫁與趙太子丹,才得以成為趙王劉彭祖的座上客。後來太子劉丹懷疑他將自己的隱私告訴了趙王,二人交情遂惡。因為江齊知道的事太多,太子丹使吏收捕他,竟然讓他逃脫。太子丹便將其父兄抓來殺害了。江齊倉皇逃入長安,更名江充,向朝廷告發趙太子丹與同胞姐姐及父王嬪妃有奸亂,並交通郡國豪猾,狼狽為奸,恣意為害之事。漢武帝劉徹覽奏大怒,下令包圍了趙王宮,收捕趙太子丹,移入魏郡詔底獄嚴治,並判其死罪。趙王劉彭祖,是漢武帝的異母兄,為了救兒子一命,遂上書稱:「江充是個在逃小吏,以奸詐欺罔,激怒聖上,志在報復私怨,雖烹之醢之,計猶不悔。臣願挑選趙國勇士,從軍征伐匈奴,極盡死力,以贖太子丹罪。」武帝雖赦其死罪,而太子地位卻被廢了。 這天,江充別出心裁地把自己打扮一番,穿上他自己設計的紗袍,圍著燕尾式的裙裾,戴上插著羽毛的步搖冠,加之江充身材魁梧,相貌堂堂,武帝一見就稱奇,還對左右說:「燕趙之地果然多奇士。」遂問以時政,江充也對答如流,武帝很滿意,認為他是個人才。江充覺得機不可失,便主動請求出使匈奴。武帝問他該怎麼應付匈奴,江充從容答道:「事情不可完全預料,只要因變制宜即可。」武帝即命其為謁者,出使匈奴,回來亦很稱旨,遂正式拜官直指綉衣使者。 直指綉衣使者,亦作綉衣直指御史,是西漢侍御史的一種。其所以「衣以綉者,尊寵之也」。這是皇帝派出的專使,出使時持節仗,衣綉衣,可以調動郡國軍隊,獨行賞罰鳳至可以誅殺地方官員。這是漢武帝為懲治地方姦猾、辦理大案而設置的監察官,一般情況下並不常置。江充由一個亡命徒,一下獲得如此尊寵,掌握諸多特權,能不感激奮發嗎?所以,他一上任就刻意「賣直」,一時倒也名震京師。 武帝交與江充的具體任務,是督察貴戚近臣們這類奢侈逾制的事就不算少,加上江充正欲報效皇上的知遇之恩,所以被他舉劾了不少人。但他的功夫,主要是用在糾劾馳道上犯禁的事。 馳道,是專供皇帝馳行的道路。據載,「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是一條寬闊的林蔭大道,的確令人神往。但是國家律令規定,臣民不得騎乘車馬行駛道中,如經皇帝特許,也只能行駛馳道兩旁。這條律令的制定,倒不是因為皇帝一天到晚要在馳道上奔波,純粹是維護其尊嚴罷了。盡管法律如此苛刻,由於這樣好的路面誘惑力太大,一些貴戚往往還要「犯禁」。 江充知道武帝是個極好虛榮的人,非常講究自己的尊嚴,他便向武帝奏請,今後若有在馳道上犯禁的,便要將車馬沒收,把人送往征伐匈奴的軍隊去。在得到武帝的「奏可」後,他便在馳道上布下了一張黑網,大肆捕捉駕車駛入馳道的車馬,一時截獲甚巨。就連漢武帝的姑母、陳皇後的母親館陶長公主,也因犯禁駛入馳道,被江充呵斥了一頓,把護衛的車馬被具沒收了去。許多貴戚子弟因違犯了江充的這條律令,被關在宮門內不許出入,他們都慌恐不安地向武帝叩頭哀求,願意獻金贖罪。正愁府庫空虛的武帝欣然答應了,一下為北軍(武帝的衛戍部隊)敲來數千萬錢的獻金!漢武帝連連稱贊江充忠直,奉法不阿,而且很能辦事。此後江充更加不可一勢,馳道上,從朝至暮,都能看見他這位綉衣使者的身影。 一次,江充在甘泉馳道上,又發現皇太子劉據的使者駛入道中,江充即遣吏扣下車馬按問。太子知道後趕緊派人向江充賠不是,說:「太子並非是愛車馬,而是不想讓皇上知道這件事,落得管束左右不嚴的名聲,唯請江君寬宥!」江充毫不理會,均奏於武帝。武帝對他這么忠心耿耿大加贊賞,說:「人臣當如是矣。」江充由此「大見信用,威震京師」。不久,即升任秩為二千石的水衡都尉。這是一個職掌上林離宮禁苑農田、水池、禽獸的肥缺。武帝的這個安排,一來因他已引起眾怒,該避避風頭了;二來是想給這個效了一陣犬馬之勞的宏臣一些油水。江充也認為這是一個大撈一把的機會。一時間,這個一向「忠直」的寵臣,竟把自己宗族裡的人及知親好友,都安排在手下,得到一份美差。時間一長,這幫人上下其手,什麼事都幹得出,「奉法不阿」的江充也因犯法被罷了官。 征和二年(前91年),丞相公孫賀的兒子公孫敬聲犯法下獄,公孫賀便自請逐捕京師大俠朱安世,為兒子贖罪,果然如願以償。但朱安世並非無能之輩,他在獄中告發公孫敬聲與武帝的女兒陽石公主私通,並以巫蠱詛咒武帝。武帝聞知大怒,遂將公孫賀父子下獄問了死罪,就連衛子夫皇後所生的諸邑公主和陽石公主,也一並被誅殺了。漢武帝的這番殺氣,江充親眼目睹,又為之毛骨悚然。他見武帝年事已高,身體每況愈下,剩下的日子也不會很久了。而太子劉據同他之間的前隙,更讓他心神不寧。他很清楚,一旦劉據登上帝位,決不會有好果子給他吃!經過一番策劃,他進了甘泉宮探視病中的武帝,並進讒言說:「皇上雄才大略,應該壽比南山,但疾病不愈,完全是巫蠱作祟,只有徹底鏟除蠱患,皇上的病方能好轉。」漢武帝一聽

Ⅳ 誰有《學問之道》的文言文翻譯

【參考譯文】君子學習一定喜愛問。「問」和「學」是相輔相成地進行的,不「學」就不能提出疑難,不「問」就不能增加知識。喜愛學習卻不多問,不是真的喜愛學習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還可能不能應用於實際,認識了那些大的(原則、綱領、總體),可是還可能不了解那些細節,(對於這些問題)除了問,將怎麼解決呢?(對)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們問,藉以破除那疑問,(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到有學行的人那裡判定是非。(對)不如自己的人,向他們問,藉以求得一點正確的見解,(這就是曾子)所說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問,以道德高知識多向道德低知識少(的人)問。(對)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們問,藉以共同研究,(這就是《中庸》)所說的互相詰問,詳細地考察,明確地分辨。《尚書》不是說嗎?「喜愛問(的人,學問知識)就豐富。」孟子論述:「找回自己的放縱散漫的心」(的時候),並提「學問之道」,「學」之後(就)緊跟著「問」。子思談「重視品德修養」(時),歸結到要(好)問(勤)學,(在他的提法中)「問」並且在「學」的前面。古代的人虛心採納善言善事,不挑選事情地問,不挑選人地問,(只要能)求取那有益於自己修養和學業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話,聖人(也)採納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聖先王(也)詢問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詢問,以(他們的)大智卻注意到淺近平常的意見,不是偶然的謙虛,實在是要從多方面聽取有益的意見。三代以後,有「學」而沒有「問」,朋友間的交往,能做到規勸做好事,不做壞事就不錯了,那種在大是大非問題上互相請教,勤勉地只是以進修為急務(的人)未多見,(更)何況世俗的人呢?認為自己對,別人不對,(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學習有未貫通(不理解的地方),(卻)偏偏以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穩妥(的地方),(卻)胡亂地憑主觀猜測,像這樣,就終生幾乎(都)沒有(什麼)可問的事情(了)。(對)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願意向他問,(對)不如自己的人,(就)輕視他,(認為)不值得向他問,(對)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著嬉戲的態度而不敬重他,不甘願向他問,像這樣,就天下幾乎沒有可以問的人了。(什麼)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麼)事(都)沒有可疑的了,這只是自以為是罷了。自以為是,那錯誤還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淺薄卻嚴密地掩蓋自己的過錯,寧願讓學習最終不進步,(也)不願意虛心向別人請教,這樣危害自己的內心修養,(錯誤可就)大了,而陷入這(種大錯誤)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不這樣(的話),就所問的(也)不是(他)所學的:(如)問(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瑣屑事物來說說好玩;甚至自己心裡所已經明白的(問題,卻故意拿它),問別人,來試試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難解答的事情問別人,來逼使那人難堪。如果不是這樣,(或者)即使有與自己思想品德修養有密切關系的事情,可以收到得到教益的效果的,要壓低一下自己的尊嚴(虛心向別人請教)也不能做到。唉!學習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是(正)由於這(原因)嗎?而且不喜愛問的人,(是)由於不能虛心;不能虛心(是)由於不誠心實意喜愛學習。也不是不專心用功的緣故,他學習的不是古代儒家學習的(東西),他喜愛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愛的(東西),不善於問是理所當然的。聰明的人考慮一千次,(也)一定會出現一次錯誤。聖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聖人所不能做的。真理不是只在某些人手裡,學習是沒有止境的,那麼,「問」可以少得了嗎?《周禮》(說),朝堂之外(要)詢問百姓(對朝政的意見),國家的大事還問到平民。所以貴人可以問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問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問年輕的人,只要學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請教為恥辱,孔子認為他道德學問高。古人把「問」作為美德,而並不認為它是可恥的,後代的君子反而爭先把「問」當作恥辱,那麼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恥的(事),後代人卻做著而不以為恥的(就)多了,可悲啊!

Ⅳ 《求知之道》文言文閱讀答案。

人非聖賢,安能無所不知?只知其一,惟恐不止其一,復求知其二上也;止知其一專,因人言始知有其二次屬也;止知其一,人言有其二而莫之信者又次之也;止知其一,惡人言有其二者,斯下之下矣.



譯文:人不是聖賢,怎可能什麼都知道呢?只知道其中一點,唯恐不只是這一點,而想方法去尋求另外的內容,這是最聰明的求知者;只知道其中一點,因為聽別人說還有另外的含義,這是差一些的求知者;只知道其中一點,喝彩人說還有另外的意思卻不敢相信,這是又差一些的求知者;只知道其中一點,討厭別人說還有另外的意思,這是最差等的求知者.

Ⅵ 修業之道 文言文翻譯

《修業之道》出自孟子所著《孟子》一書。

《修業之道》原文:

勤勉之道無他,在有恆而已。良馬雖善走,而力疲氣竭,中道即止。駑馬徐行弗間,或反先至焉。是故舉一事,學一術,苟進去不已,必有成功之一日,在善用其精力耳。今人或有志於學,一旦發憤,不分晝夜,數十日後,怠心漸生,終以廢學。孔子曰:「欲速則不達。」孟子曰:「其進銳者其退速。」此之謂也。

有種樹者,樹茂而果繁,他人莫及也。或問其術,則曰:「吾無他巧,但識物性,辨土宜,培壅有道,灌溉以時耳。凡人於初植者,恆朝夕審視,吾聽其自然,若不以為意。植之既久,人已厭忘,吾則加勤焉。」

宋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②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往視之,苗則槁矣。

觀此二者,則知修業之道矣。立志苟堅,執事苟專,必不在一日增進,自矜功效也。百里為期,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謂已至。事求有濟,功貴其成,修業者其念之哉。

《孟子》翻譯:

除了堅持不懈,沒有別的方法可以讓你勤奮。一匹好馬,雖然擅長奔跑,但已經精疲力竭,中途會停下來。壞馬走得慢而不間斷,但要先來。因此,做一件事,學習一項技能,真的可以不斷提高,一定會有一天成功,(關鍵)就是要善於利用能源。

現在有的人有求學的願望,一直在努力工作,無論白天黑夜,幾十天後,懶惰的情緒逐漸出現,最終放棄了學業。孔子說「太急而達不到目的」,孟子說「進得太快,退得也快」,這是事實。

有一個人栽了樹,枝葉茂密,結了果實,別人追不上他。當被問及他在植樹方面的經驗時,他說:「我沒有任何巧妙的方法,只是為了確定物理性質,確定合適的土壤,定期耕種和施肥,以及在適當的時間灌溉水。

當人們剛種下樹苗時,他們遲早都會仔細觀察它們。我很自然地聽他們說話,好像我不在乎似的。種植果樹已經很長時間了,別人已經累了,忘記了,但我更勤奮。

一個宋國的人擔心秧苗生長緩慢,把它們一點一點地拔起來,累了回家,對家人說:「今天,我累了。我幫助幼苗長高。」他的兒子沖到田裡,看到幼苗死了。

如果我們看這兩件事,我們就會知道學習知識和學習知識的真理。如果我們堅定不移地誌向,專心致志地處理事情,我們不僅要有一天的收獲和進步,而且要誇耀我們的成就和成就。

以100英里的公路為目的地,90英里後的快速步行停止了,這不能說已經到達。事業是有益的,最重要的是要有成效。有學問的人應該深思熟慮。

(6)理政之道文言文答案擴展閱讀:

《修業之道》創作背景: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約百年左右。關於他的身世,流傳下來的已很少,《韓詩外傳》載有他母親「斷織」的故事,《列女傳》載有他母親「三遷」和「去齊」等故事,可見他得力於母親的教育不少。據《列女傳》和趙岐《孟子題辭》說,孟子曾受教於孔子的孫子子思。

但從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他「受業子思之門人」,這倒是有可能的。無論是受業於子思也罷,子思門人也罷,孟子的學說都受到孔子思想的影響。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為一派,這就是後世所稱儒家中的思孟學派。

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學生游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並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由於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鄉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修業之道

網路—孟子 (儒家經典著作)

Ⅶ 要文言文的答案

1:世態炎涼:
〖解釋〗世態:人情世故;炎:熱,親熱;涼:冷淡。指一些人在別人得勢時百般奉承,別人失勢時就十分冷淡。 指看人的起落做事.形容世界冷淡
〖出處〗元·無名氏《凍蘇秦》第四折:」也索把世態炎涼,心中暗忖。
用 法 主謂式;作主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2:曲突徙薪:
選自《漢書·霍光傳》。
原文
客有過主人者,見其灶直突,傍有積薪。客謂主人:「更為曲突,遠徙積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應。俄而家果失火,鄰里共救之,幸而得息。於是殺牛置酒,謝其鄰人,灼爛者在其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錄言曲突者。人謂主人曰:「鄉使聽客之言,不弗牛酒,終亡火患。今論功而請賓,曲突徙薪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邪?」主人乃悟而請之。
注釋
⑴過:拜訪。⑵傍:同「旁」,旁邊。⑶不者:如果不這樣的話。⑷嘿(m ò)然:不說話的樣子。嘿,同「默」。⑸息:同「熄」,滅。⑹灼(zhuó )爛者:被火燒傷的人。灼,燒。⑺而不錄:卻不邀請。而,卻;錄,錄用,此處指邀請。⑻鄉(xiàng)使:當初如果。鄉,同「向」,從前;使,假如。⑼寤:同「悟」,醒悟,覺悟。 (10)亡(wú):同"無",沒有.

譯文:
有一個拜訪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家)爐灶的煙囪是直的,旁邊還堆積著柴草,便對主人說:「把煙囪改為拐彎的,使柴草遠離(煙囪)。不然的話,將會發生火災。」主人沉默不答應。不久,家裡果然失火,鄰居們一同來救火,幸好把火撲滅了。於是,(主人)殺牛置辦酒席,答謝鄰人們。被火燒傷的人安排在上席,其餘的按照功勞依次排定座位,卻不邀請提「曲突」建議的客人。有人對主人說:「當初如果聽了那位客人的話,也不用破費擺設酒席,始終也不會有火患。現在評論功勞,邀請賓客,(為什麼)提『曲突徙薪』建議的人沒有受到答謝、恩惠,而被燒傷的人卻成了上客呢?」主人這才醒悟去邀請那位客人。

寓意:
對可能發生的事故應防患於未然,消除產生事故的因素 ,還應該多多聽取別人正確的建議,問題解決時也不要忘了恩人.

3:寒之於衣,不待輕暖:出自《論貴粟疏》 〔西漢〕晁 錯

原文:
聖王在上,而民不凍飢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資財之道也。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

(眾〕多。
〔不避〕不讓,不亞於。
〔遺利〕餘利,這里指未經開發的潛力。
〔山澤之利未盡出也〕意思是山林湖泊的財富沒有完全開發出來。
〔游食之民〕不以農業為生的人,包括從事手工勞動、商業的人與學者。
〔歸農〕回歸農業生產。農,用如動詞,從事農業生產,務農。
〔不地著(zhuó)〕不著於土,即不在一個地方定居。著,附著。
〔民如鳥獸〕老百姓如鳥獸一樣[四處奔走求生]。
〔之〕助詞,用於實詞與介詞之間。
〔輕暖〕指輕柔而暖和的衣服。
〔甘旨〕味美可口的食物。
〔不顧〕不考慮。
〔人情〕指一般人的情況。
〔再食〕吃兩頓飯。再,兩次。
〔終歲〕整年。
〔保〕撫養,養育。
〔務〕用作使動用法,使……致力於。
〔薄賦斂〕減少田賦稅收。
〔倉廩(lǐn)〕倉,谷倉。廩,米倉。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趨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擇也。夫珠玉金銀,飢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眾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為物輕微易臧,在於把握,可以周海內而亡飢寒之患。此令臣輕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粟米布帛,生於地,長於時,聚於力②,非可一日成也;數石之重,中人③弗勝④,不為姦邪所利⑤,一日弗得而飢寒至。是故明君貴五穀而賤金玉。
〔在上所以牧之〕意思是老百姓在於國君如何管理他們。上,指國君。牧,牧養,這里指治理。所以牧之,指用以統治老百姓的方法。
〔趨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擇也〕就像水往低處流,不選擇方向,哪裡有利,就奔向哪裡。
〔貴〕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貴。〔臧(cáng)〕通「藏」,保藏。
〔在於把握〕可以放在手裡拿著。
〔可以周海內而亡飢寒之患〕可以周遊全國而不會有挨凍受餓的顧慮。
〔勸〕鼓勵,這里指誘惑。
〔輕資〕便於攜帶的輕便物資。
〔長於時〕按一定的時節生長起來。
〔聚於力〕靠一定的人力積聚。
〔中人〕平常的人,一般的人。
〔勝(shēng)〕勝任,拿得動。
〔不為姦邪所利〕不會為姦邪的人所貪求。
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畮;百畮之收,不過百石。春耕夏耘,秋獲冬臧,伐薪樵,治官府,給繇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弔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當具,有者,半賈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於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責者矣。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農夫之苦,有仟伯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執,以利相傾。千里游敖,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縞。此商人所以兼並農人,農人所以流亡者也。
〔服役〕給官府從事勞役盡義務的人。
〔畮(mǔ)〕同「畝」。
〔耘(yún)〕除草。
〔伐薪樵〕砍伐柴草。
〔治官府〕修理官府的建築物。
〔給(jǐ)繇(yáo)役〕應官差。
〔私自〕私人之間。
〔送往迎來〕指人際往來。
〔弔死問疾〕悼念死者,探望病人。
〔長〕用如動詞,養大。
〔在其中〕(以上各種費用)從這不過百石的收入中(支出)。
〔急政〕急政,指緊急徵收賦稅。政,通「征」,征稅。
〔賦斂不時〕不定期徵收田賦、稅款,毫無節制。
〔當具〕這里指當繳納賦稅的時候。具,交納。
〔半賈(jià)而賣〕漢初各種賦稅都以錢繳納,由於徵收無定期,農民只好半價出售糧食。賈,價錢,這個意義後來寫作「價」。
〔亡者,取倍稱(chèn)之息〕沒有糧食的人,(要向人借貸),任其收取極重的利息。倍稱,借一償二為倍稱。稱,舉債,借貸。
〔責(zhài)〕債務,這一意義後來寫作「債」。
〔商賈(gǔ)〕泛指商人。
〔積貯倍息〕囤積貨物,獲取加倍的利息。
〔坐列販賣〕擺設貨攤,販賣貨物。
〔操其奇(jī)贏〕牟取餘利。奇,余物。贏,余財。
〔上〕政府,朝廷。
〔所賣必倍〕所賣之物的價格一定要加倍。
〔衣必文采〕穿的一定是華美的衣服。
〔粱〕上等米。
〔有仟伯之得〕有比農夫多千倍百倍的收入。有的本子「仟伯」作「阡陌」,意謂享有田地里的收獲。
〔因〕憑借。
〔交通〕結交,來往。
〔力過吏執〕指大商人和地方勢力相勾結,其勢力超過了朝廷委派的官吏。執,同「勢」。
〔相傾〕互相排擠。
〔游敖〕即「遨遊」,遊玩。敖,通「遨」。
〔冠蓋相望〕冠,帽子。蓋,車蓋。相望,指前後相望、相向,這里指接連不斷。
〔乘堅策肥〕坐好車,乘肥馬。堅、肥,這里形容詞用作名詞,指堅固的車、肥壯的馬。
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惡乖迕,而欲國富法立,不可得也。
〔今法律賤商人〕漢代本來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商人的社會地位不高,比如漢初曾禁止商人穿絲綢衣服和騎馬。賤,意動用法,輕視。
〔乖迕(wǔ)〕違背,不諧調。
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欲民務農,在於貴粟。貴粟之道,在於使民以粟為賞罰。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民有錢,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餘者也。取於有餘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②,所謂損有餘,補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順於民心,所補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功③。
〔方今〕當今。
〔莫若〕沒有什麼比得上。
〔以粟為賞罰〕以糧食作為賞罰的依據。
〔募〕招募,這里指號召。〔縣官〕官府朝廷。〔得以拜爵〕通過「入粟縣官」可以獲得朝廷爵位的封賞。拜爵,封爵位。拜,授給官職。〔除罪〕免罪。
〔渫(xiè)〕疏通,分散。
〔損〕減輕,減少。
〔勸農功〕鼓勵農業生產。
今令:「民有車騎馬一匹者,復卒三人。」車騎者,天下武備也,故為復卒。神農之敎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亡粟,弗能守也。」以是觀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復一人耳,此其與騎馬之功相去遠矣。爵者,上之所擅,出於口而亡窮;粟者,民之所種,生於地而不乏。夫得高爵與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於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
〔今令〕現在的法令(規定)。
〔車騎馬〕戰馬。
〔復卒三人〕免除三個人的兵役。復,免除。卒,兵,這里指兵役。
〔武備〕軍事裝備。
〔神農〕傳說中的古代帝王,始教民為耒耜,務農業,故稱神農氏。又傳他曾嘗百草,發現葯材,教人治病。也稱炎帝。下面的話當為先秦時代農家學者假託神農的言論。
〔湯池〕貯滿沸水的護城河。
〔步〕古代的一種長度單位,約等於當時的六尺。
〔帶甲〕披掛鎧甲的人,這里指軍隊。
〔以是〕由此。
〔大用〕大有用處的東西。
〔本務〕根本的大事。
〔五大夫〕漢朝沿襲秦朝制度,爵位自侯爵以下共分二十五級,五大夫是第九級的爵號。
〔乃〕才。
〔此其與騎馬之功相去遠矣〕意思是,入粟多而復卒少,入馬少而復卒多,二者相去甚遠,可見,以粟為賞罰,對國家來說是非常劃算的。此其,代詞連用,指入粟受爵之功。
〔擅〕專有。
〔出於口而亡窮〕爵位出於皇帝之口,無窮無盡。意謂只要皇帝開口,爵位要封多少有多少。
〔塞下〕邊防地區,邊塞。
有這樣一句話:「谷賤傷農」,意思就是說,糧食太便宜了,就會挫傷農民種糧食的積極性,導致產量減少,這對國家的長治久安是有很大影響的。因為我國在歷史上一直就是一個農業國,所以歷代的統治者都很重視農業的發展問題。西漢初年,久經戰亂,生產凋敝,人民生活貧困,四處流亡,影響到了漢王朝的安定。針對這種情況,晁錯上書提出了自己的對策,他認為蓄積多,則民心穩,統治穩固;而要增加蓄積,必須想辦法使農民盡心於農業生產。但現狀是農民忙活了一年,到頭來卻只有很少的收益,為了應付各種賦斂,有的甚至「賣田宅,鬻子孫」;而商人無農民之勞,卻能「衣必文采,食必粱肉」。這種差距不可能使農民安心於農業,作者由此提出「欲民務農,在於貴粟」的觀點。應該說他的觀點對於扭轉「谷賤傷農」的狀況是有好處的,對我們今天解決「三農」(指農村、農業、農民)問題,也是有借鑒意義的,但他尊崇傳統的「重農抑商」政策,對待商業和商人也有一些偏頗和不公正之處,閱讀時要注意。
【譯文】
賢明的君主在上面(管理國家),老百姓之所以沒有受凍挨餓,並不是君主能種出糧食供給老百姓吃,織出布帛供給老百姓穿,(而是能夠)為百姓開發那物資財富的途徑。所以堯、禹的時代有過九年水災,湯的時候有過七年旱災,但國內沒有被遺棄和瘦得不成樣子的人,(是)由於糧食儲備得多,防備的措施事先就做得很充分。如今全國統一,土地、人口之多不亞於湯、禹的時代,加上沒有接連幾年的水旱災害,但糧食儲備趕不上禹、湯的時代,是為什麼?土地還有遺留下的利益(即土地還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百姓還有多餘的潛力,能生產糧食的土地沒有被完全開墾,山林湖澤的資源沒有被完全利用起來,游盪寄食的百姓(指商賈、技藝、游說等為業謀生而不從事農業生產的人)還沒有完全歸到農業生產上來。
百姓貧困,就會出現犯上作亂、違法亂紀的壞人壞事。貧困是由於糧食不足,糧食不足是由於沒有從事耕種。不從耕種,就不會在農村長期安家落戶。不在長期在農村安家落戶,便會離開家鄉把家看得輕。老百姓象鳥獸一樣四處流竄、飛翔,不受約束。即使有高高的城牆,深深的護城河,嚴格的法律,很重的刑罰,還是不能禁止。人在寒冷的時候,對於衣服的要求,不一定要有了既輕便又暖和的(衣服)才穿;人在飢餓的時候,對於事物的要求,不一定要有了美味才吃(即飢不擇食)。人在飢寒的時候,就不顧廉恥了。人們的常情是一天不吃兩頓飯就會飢餓,年終不添做衣服就會受凍。肚子餓弄不到食物,身子冷弄不到衣服,即使是慈愛的母親也不能保有自己子女(意謂子女也不得不離開父母而去),君主又怎麼能擁有他的百姓呢?英明的君主知道那道理是這樣的,所以使百姓盡力從事農業生產,減輕賦稅,增加積蓄,用來充實糧倉,防備水旱災害,因此可以得到百姓並擁有人心(按,前者側重於得人而言,後者側重於得心而言)。
老百姓,在於皇上用什麼樣的方法去治理他們,奔赴財富的地方,就像水奔流向低下的地方,對於東西南北是沒有選擇的。那珠玉金銀,餓了不能吃,冷了不能穿,但是眾人以之為貴,(是)因為君主使用它的緣故。這些東西作為物品,輕小容易收藏,(可以)放在手掌里,可以走遍全國也沒有挨餓受凍的憂患。這使臣子輕易地背離自己的國君,而百姓輕易地離開自己的鄉土,盜賊受到鼓勵,逃亡的人得到容易攜帶的輕便資產。糧食桑麻之類的農產品生長在地里,成長起來在於天時,積聚起來在於力氣,不是一天可以完成的。幾石的重物,一般人不能擔負起來,(因而)不被壞人看重,(但)一天得不到它,飢寒就產生了,因此英明的君主把五穀看得很貴重而把金玉看得很輕賤。
現在一個五口人的農民家庭,他家為官府服役的人不會少於二人,他們能耕種的田不會超過一百畝。一百畝田的收成,不超過一百石。春季播種,夏季中耕鋤草,秋季收獲,冬季貯藏,砍伐柴草,修治官府的房舍,服勞役。春不能躲避風沙塵土,夏不能躲避酷暑炎熱,秋不能躲避陰雨,冬不能躲避寒冷冰凍,一年四季,沒有哪一天休息過。又有私人方面(相對公家而言)的送往迎來,吊念死者、慰問病人,撫養孤兒弱子等事都得包括在無日休息的四季之中,像這樣辛勤勞苦。還又遭受水旱災害,急迫地抽稅,殘酷地壓榨,徵收賦稅沒有一定的時間(按,意謂徵收非常頻繁,常常不在一定的時期來徵收),早上命令,晚上修改。遇到備辦,手頭有粟米的就半價賣出,沒有糧食的農民被索取與本錢相等的高利息。於是有賣田賣屋、賣子孫來還債的人。而大的商人屯積貨物,使利潤成倍增長(即牟取暴利),小的商人開設店鋪坐店販賣,控制那些多餘的,每天在市面上到處窺伺物價行情,趁著朝廷官府的急需,出售商品的價格必然加倍提高。所以他們男的不從事農業生產,女的不養蠶織布,穿的一定是華麗的錦綉衣服,吃的一定是精米魚肉,沒有農民的辛苦,卻坐享種地所獲得的利益。憑著富有,與王侯權貴交結往來,能力超過一般官吏的權勢,(商賈之間)憑著個人的財力相互競爭。遨遊千里,商人乘坐於馬車往來於道路,絡繹不絕,乘坐著堅實的車子,鞭趕著肥壯的馬匹,腳穿絲鞋,身披絲綢長衣,這就是導致商人兼並農民,農民流離失所的原因。現在法律上把商人看得卑賤(即輕視之意),可是商人已經富貴了;把農民看得尊貴,可是農民已經處於貧困、卑賤的境地了。所以世俗社會所看中的(商賈),正是國君所輕視的人;官吏所瞧不起的(農民),卻是法律所尊重的人。上下相反,上、下對務農、經商的愛憎態度相沖突,卻希望國家富強、法制建立,這是不可能的。
當今的重要事情,沒有什麼能比使百姓從事農業生產更為重要的。要百姓從事農業生產,在於使糧食貴重。重視糧食的方法,在於利用糧食來體現賞罰。如今號召全國人民把糧食獻給朝廷,使獻糧的人得到受封爵位,可以免除罪刑。這樣,富人有了爵位,農民有了錢,糧食得以流通。能夠獻出糧食得到爵位的,都是有多餘糧食的人。從有多餘糧食的人手中得到一些糧食,供政府使用,那貧窮農民的賦稅就可以減少,這就是所謂削減有餘的來彌補不足的,命令一出,老百姓就會得到好處。(這樣)符合老百姓的心願,增加的好處有三點:一是國君需用的東西(這里指粟米之類的糧食)充足了,二是老百姓的賦稅少了,三是鼓勵農業生產。現在的法令規定:老百姓有戰馬一匹的人家,可以免除三個人的徭役。車騎,這是國家的軍備(戰爭需要的物資),所以給(他們)免除徭役。神農教導說:「有十仞高的石頭砌的城牆,貯有沸水的城壕百步之遙,身穿甲衣的兵士百萬,可是沒有糧食,不能守住。」由此來看,糧食是治理天下的人最需要的東西,是治國安邦的根本要務。讓老百姓交納糧食,授予他五大夫以上的爵位,才免除一個人的徭役,這與為國家提供戰馬所獲得的功效相差太遠了(意謂入粟比入馬更重要)。爵位這東西,是皇上所專有的,只要皇上開開口,就可以無窮無盡地拿來封賜給人們。糧食,是老百姓種出來的,生長在地里也沒有窮盡。而得到高的爵位與免除罪刑,人們非常希望獲得的。讓天下的人將糧食送到邊地,用這來得到爵位、免除罪刑,不超過三年,邊塞的糧食就一定會多起來。

《論貴粟疏》主旨:本篇從正反連論說了重農貴粟對於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安定生活所具有的決定性意義。特色:作者在說明問題時運用古今對比,農夫與富商大賈的對比,法令與實際情況的對比,使自己的主張得到更鮮明的表現,讓統治者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其中特別是對農民現實生活的貧困窮苦的描寫,揭露性很強。

4:孔子閑居原文:

孔子閑居,喟然而嘆曰①:「銅鞮伯華而無死②,天下其有定矣③!」子路曰④:「願聞其為人也何若⑤?」孔子曰:「其幼也,敏而好學⑥;其壯也,有勇而不屈;其老也,有道而能以下人⑦。」子路曰:「其幼也敏而好學則可,其壯也有勇而不屈則可,夫有道又誰下哉⑧?」孔子曰:「由不知也!吾聞之:以眾攻寡,而無不消也⑨;以貴下賤,無不得也。昔者周公旦制天下之政⑩,而下士七十人,豈無道哉?欲得士之故也。夫有道而能下於天下之士,君子乎哉!」
——《說苑》

翻譯:
孔子隱居在家時,有一天感嘆道:「如果銅鞮伯華還沒有死,天下就能夠安定了。」子路說:「希望知道他們都是什麼樣的人。」孔子說:「他們小時候聰敏好學,壯年時有勇氣有骨氣,老的時候雖然明白事理但也願意親近別人。」子路說:「小時候聰敏好學也就罷了,壯年時候有勇不屈也就算了;可得道後還怎麼親近不如自己的人呢?」孔子說:「這你就不知道了。我聽說,以多數人攻打少數人沒有不勝利的;以尊貴的身份去親近不如自己的人,沒有不得到他們尊重的。過去周公旦執政天下的時候禮賢下士七十多人,難道能說他不是明白事理的人嗎?這是因為他希望得到士的幫助啊!所以說能禮賢下士的有道之人是真正的君子啊!」
注釋:
①喟(kuì)然:長嘆的聲音。然,詞尾。②銅鞮(tí)伯華:春秋時晉國大夫羊舌赤,銅鞮是他的封地,伯華是他的字。而,如果。③其:大概。表揣度的語氣副詞。④子路:孔子的弟子,姓仲,名由。⑤何若:何如,怎麼樣。⑥敏:聰明。⑦下:對......謙下,意動用法。⑧誰下:對誰謙下。誰,疑問代詞作賓語而位於動詞"下"的前面,屬賓語前置。⑨消:消滅。⑩昔者:從前。"者"助詞,與時間詞構成雙音詞。周公旦:姓姬,名旦,周武王的弟弟,成王年幼,他攝政。制:掌握。

Ⅷ 古文.大行之道也翻譯

原文:
大行之道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棄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大意:
在最美好(理想的)的政治制度得到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天下,有德有才的人被推選出來管理社會,人人講信用並崇尚和睦。因此,人們不再只奉養自己的父母,也不只是撫養自己的子女,而是讓天下所有老年人能夠終其天年,中年人能夠為社會效力,幼童能夠順利地成長,老年單身漢、寡婦、孤兒、老而無子者、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有職業,女子有婆家。對於財貨,人們憎惡被拋棄在地上的現象,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至於出力,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而出力不一定是為自己謀私利。這樣一來,姦邪之謀就不會發生,盜竊、作亂的事情不發生,故而人們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Ⅸ 治世之道文言文

上御翠微殿,問侍臣曰:「自古帝王雖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過之,自不諭其故。諸公各率意①以實言之。」群臣皆稱:「陛下功德如天地,萬物不得而名言。」上曰:「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多疾勝己者,朕見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備,朕常棄其所短,取其所長;人主往往進賢則欲置諸懷,退不肖則欲推諸壑,朕見賢則敬之,不肖者則憐之,賢、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惡正直,陰誅顯戮②,無代無之,朕踐阼③以來,正直之士比肩於朝,未嘗黜責④一人;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皇上駕凌翠微殿,問隨侍的大臣道:「自古的帝王雖然可以平定華夏,但不能征服戎狄蠻夷,我的才能不如古人,而所成就的工業卻超過他們,我自己不明白其中的緣故。請諸位大臣都隨便據實說說。」群臣都稱頌道:陛下您的公德如天地一般,就是用天下萬物也不能形容。」皇帝說:「不是這樣的,我之所以能達到這樣的功業,只是由於五件事,自古以來帝王們都嫉妒才能超過自己的人,我看見別人的好處,就好像我自己的一樣,一個人的能力有限,不可能什麼都擅長,我常常用他的長處而避免他的短處。做皇帝的往往看見有才能的人,就想把他留在自己的身邊,看見那些不肖子孫,就恨不能殺了他們,我卻看見賢能的人就敬重他們,看見那些不肖之人,就可憐他們。賢能的人和不肖的人都各得其所。帝王們多憎惡正直的人,用盡辦法殺害他們,歷朝歷代都是這樣。我自登上皇位以來,朝中正直的大臣們比比皆是,沒有貶黜責罰一個正直之人。自古以來都以中華為重,而賤視夷狄,我卻對他們一樣地愛護,因此他們都依附我如同依附自己的父母一樣。以上這五條,才是我能夠建立今天這樣功業的原因」。

熱點內容
專任教師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7-14 00:28:25 瀏覽:874
二年級語文第一單元測試題 發布:2025-07-13 23:48:29 瀏覽:271
湖裡區教師進修學校 發布:2025-07-13 23:20:30 瀏覽:530
給老師的101條建議 發布:2025-07-13 21:59:07 瀏覽:877
教師美文誦讀材料 發布:2025-07-13 20:46:09 瀏覽:211
2017數學高考答案解析 發布:2025-07-13 20:21:13 瀏覽:721
黃岡小狀元四年級上冊語文答案 發布:2025-07-13 18:50:35 瀏覽:24
告訴英語 發布:2025-07-13 18:39:33 瀏覽:202
南陵縣教育信息網 發布:2025-07-13 18:21:05 瀏覽:638
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 發布:2025-07-13 14:42:16 瀏覽: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