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孔文舉文言文

孔文舉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1-22 12:33:05

❶ 孔文舉年十歲閱讀答案_文言文孔文舉年十歲裏的孔融有___和特點

孔融的特點有才思敏捷、智慧過人、善於應對。

在這篇文章中,台中的一位資深醫生陳偉鄙視和輕視了年輕的孔文菊,而孔文菊卻令人厭煩。本文著重探討了人物之間的對話,以孔文菊與李元禮的對話,孔文菊與陳偉的對話為主線,突出了主人公孔文菊小時候的天賦,勤奮好學,與陶秋紅、陳留邊相貌英俊。

(1)孔文舉文言文擴展閱讀: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

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

❷ 孔融善辯文言文的翻譯

漢末著名的文學家孔融小的時候便以聰明機智遠近聞名.在他年僅十歲時,有一次跟隨父親到洛陽去.那時,洛陽有一位名人叫李元禮,擔任司隸校尉(官名),大多數到洛陽的人都會去拜訪他.但是,只有名人才子和他的親戚他才會接見.孔融來到他的門前,對守門人說:"我是李府的親友."門人通報了以後,李元禮接見了他.當時還有許多名人在座.李元禮問孔融:"你和我有什麼親戚呀?

❸ 孔文舉年十歲文言文拼音

孔文舉年十歲
【原文】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
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陳韙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
【翻譯】
孔文舉十歲的時候,隨父親到洛陽。當時李元禮名氣很大,是一個司隸校尉。到他家去做客的人,都是那些才華出眾、有清高稱譽的人以及自己的親戚。孔文舉到了他家門前,對下邊的人說:「我是李府君的親戚。」通報後和主人一起坐下來。李元禮問:「您和我有什麼親戚關系?」孔文舉回答說:「過去我的祖先仲尼(指孔子,即孔丘,字仲尼)和您祖先伯陽(指老子,即李耳,又稱老聃,字伯陽)有師徒之稱,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來的親戚關系。」
李元禮和他的那些賓客沒有一個不對他的話感到驚奇的。太中大夫陳韙後來才到,別人就把孔文舉說的話告訴給他聽,陳韙說:「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了未必很有才華。」孔文舉聽後說:「我猜想您小的時候一定很聰明吧。」 陳韙非常尷尬。

❹ 孔融善辯文言文的翻譯

翻譯:漢末著名的文學家孔融小的時候便以聰明機智遠近聞名.在他年僅十歲時,有一專次跟隨父屬親到洛陽去.那時,洛陽有一位名人叫李元禮,擔任司隸校尉(官名),大多數到洛陽的人都會去拜訪他.但是,只有名人才子和他的親戚他才會接見.孔融來到他的門前,對守門人說:"我是李府的親友."門人通報了以後,李元禮接見了他.當時還有許多名人在座.李元禮問孔融:"你和我有什麼親戚呀?"孔融答道:"昔日我的先祖孔子和您的先祖老子(老子名叫李耳)曾經有過師友之誼(相傳孔子曾經問禮於老子,兩人互尊對方為老師和朋友),所以我和您是世代相交的好朋友啊."李元禮和在座的賓客都嘖嘖稱奇,誇獎孔融聰明.這時,太中大夫(官名)陳韙前來拜訪李元禮,人們把孔融剛才的話告訴他,紛紛誇贊孔融.陳韙輕蔑地看了看孔融,說:"哼,小時候聰明,長大了未必有出息."一句話,滿座的客人都不說話了,看著孔融和陳韙.孔融不慌不忙地笑著對陳韙說:"這樣說,我想,您小時候一定非常聰明吧?"陳韙羞得面紅耳赤,無地自容。

❺ 《孔融讓梨》的文言文以及譯文

原文: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也。高祖父尚,鉅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別傳曰:融四歲,與兄食梨,輒引小者。人問其故。答曰:「小兒,法當取小者。

譯文: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高祖父孔尚當過鉅鹿太守,父親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別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吃梨,總是拿小的吃。有人問他為什麼這么做。他回答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5)孔文舉文言文擴展閱讀: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該懂得遵守公序良俗。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古人對道德常識非常重視。道德常識是啟蒙教育的基本內容,融於日常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

其他有關梨子爭奪的故事:

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大小不同的蘋果,我和弟弟們都搶著要大的。媽媽把那個最紅最大的蘋果舉在手中,對我們說:「孩子們,這個蘋果最紅最大最好吃,你們都有權利得到它,但大蘋果只有一個,怎麼辦呢? 那咱們做個比,我把門前的草坪分成3塊,你們3人一人一塊兒把它修剪好,誰幹得最快最好,誰就有權得到它。」結果我乾的最好,就贏得了最大的蘋果。

❻ 文言文 孔文舉

譯文:
孔融十歲的時候,隨父親到洛陽。當時李元禮名氣很大,做司隸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眾的人、有清高稱譽的人以及自己的親戚才被通報。孔融到了他家門前,對下邊的人說:「我是李府君的親戚。」已經通報上去,一起坐下來。李元禮問:「您和我有什麼親戚關系?」孔融回答說:「過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經拜您的祖先伯陽為師,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來親戚關系。」李元禮和他的那些賓客沒有不對他的話感到驚奇的。太中大夫陳韙後來才到,別人就把孔融說的話告訴給他聽,陳韙說:「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了未必很有才華。」孔融聽後說:「我猜想您小的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聽了感到手足無措,忐忑不安。
解讀:
全文分三層。
第一層寫洛陽李元禮名氣很大,尋常人等都無緣登門拜訪。這里對李元禮名氣之盛的描寫,為後文孔融成功地以年僅十歲、無官無名之身成為李元禮的座上賓提供了一個背景和基礎。
第二層
寫孔融聰明機智地拜訪了李元禮,人皆稱奇。這里孔融巧妙地運用了「親戚關系」這個概念,將孔夫子與老子二人之間的師生關系延伸到自己與李元禮的關繫上,不可謂不機巧,其思維不可謂不敏捷。
第三層
寫孔融機智地反駁陳韙的刁難,再次表現出他聰明機智的特點。
陳韙顯然是輕視孔融,認為他不過是一個乳臭未乾的孩童,故意出語刁難,意為:你這時年齡小,雖然聰明,也別得意太早了,長大後未必就有出息。孔融巧妙地利用陳韙批評他的話來逆推,使陳韙陷入窘困的境地,這也再一次顯示了他的敏捷和機智。正所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至此,孔融年齡雖小但機智異常的性格已體現得淋漓盡致。

❼ 從孔文舉這篇文言文中你明白了什麼道理

孔融十歲的時候,隨父親到洛陽.當時李元禮名氣很大,做司隸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眾的人、有清高稱譽的人以及自己的親戚才被通報.孔融到了他家門前,對下邊的人說:「我是李府君的親戚.」已經通報上去,一起坐下來.李元禮問:「您和我有什麼親戚關系?」孔融回答說:「過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經拜您的祖先伯陽為師,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來親戚關系.」李元禮和他的那些賓客沒有不對他的話感到驚奇的.太中大夫陳韙後來才到,別人就把孔融說的話告訴給他聽,陳韙說:「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了未必很有才華.」孔融聽後說:「我猜想您小的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聽了感到非常窘迫.

❽ 古文小時了了中孔文舉是怎樣語出驚人的

【原文】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乃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 【譯文】 孔融十歲的時候,隨父親到洛陽。當時李元禮名氣很大,做司隸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眾的人、有清高稱譽的人以及自己的親戚才被通報。孔融到了他家門前,對下邊的人說:「我是李府君的親戚。」已經通報上去,一起坐下來。李元禮問:「您和我有什麼親戚關系?」孔融回答說:「過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經拜您的祖先伯陽為師,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來親戚關系。」李元禮和他的那些賓客沒有不對他的話感到驚奇的。太中大夫陳韙後來才到,別人就把孔融說的話告訴給他聽,陳韙說:「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了未必很有才華。」孔融聽後說:「我猜想您小的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聽了感到非常窘迫。
孔融十歲時拜訪洛陽的李膺,李膺名氣很大,尋常人無從拜訪,因此孔融在門口自稱世交,李膺納悶,帶進來一問,孔融說孔子曾向老子(李耳)問禮,孔李當然是世交,讓滿屋的人都稱奇。陳韙從外面進來知道後就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當場反詰:「想君少時,必然了了。」一語更是讓老陳非常尷尬。

古人的邏輯思維水平實在有限,孔融的話其實大有問題,今人很容易就發現這是一個簡單的偷換概念的錯誤,只有「小時了了,大必不佳」才能推斷出「想君少時,必然了了」,孔融正是將陳韙的「大未必佳」偷換成「大必不佳」,才成為反詰陳韙的有力武器,可惜大家都沒有反應過來,反而成就了孔融的美名。

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a511ff0100dz95.html) -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談孔融的邏輯錯誤與小聰明誤人_瀟湘遊子_新浪博客
再者陳韙的「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本也是一番好意,在提醒孔融為人當注意內斂,不要靠一些小聰明沾沾自喜。可惜孔融並沒有領會陳韙的好心,反而用一個錯誤的邏輯推論來反詰。此事也可以看出孔融不但小聰明,而且器量小,沒有虛懷若谷之心,聽不得反面意見,

小時候這樣倒也無防,只是孔融將這個特點一直保留終身,為其和其子都帶來殺身之禍。最終孔融父子皆受了這種嘩眾取寵的小聰明之累,死於非命,不得不讓人深思。孔融經常用這種風格諷刺曹操,終於得罪了曹操,被收監,而兩個兒子居然神情自若地下棋,別人問他們為什麼不逃,結果小孩說「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本來曹操只殺孔融,但聽說此事後,忌憚孔融的兩個兒子如此明白事理,便有了斬草除根之心,因此孔融的兩個兒子也抓去被殺。有時想想,那時的名士,如孔融、彌衡、楊修之流,以小聰明嘩眾取寵而致殺身之禍,他們的命運又是多麼的相似。

❾ 古文翻譯

古文翻譯
「孔文舉有二子,大者六歲,小者五歲。晝日父眠,小者床頭盜酒飲之,大兒謂曰:『何以不拜?』答曰:『偷,那得行禮!』」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融謂使者曰:『冀罪止於身,二兒可得全不?』兒徐進曰:『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尋亦收至。」 「鍾毓兄弟小時,值父晝寢,因共偷服葯酒。其父時覺,且托寐以觀之。毓拜而後飲,會飲而不拜。既而問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禮,不敢不拜。』又問會何以不拜,會曰:『偷本非禮,所以不拜。』」
展開
我來答有獎勵
martin_jack
LV.7 2017-09-29
「孔文舉有兩個兒子,大的六歲,小的五歲。白天父親睡覺,小的到床頭偷酒喝,大的問道:『為什麼不拜?』回答說:『偷(本來就是無禮的),哪能行禮啊!』」
「孔融(因罪)被收監,家裡家外的人都十分驚惶恐怖。那個時候孔融兒子大的九歲,小的八歲,兩個孩子依舊玩琢釘游戲,一點沒有急迫的表情。孔融對緝捕的差官說:『犯罪只限於自身,兩個孩子能不能得到寬恕?』兒子徐進說:『您看到過傾覆的鳥巢,還有完好的鳥蛋嗎?』隨即也被收到監獄。」
「鍾毓兄弟小時候,恰好父親白天睡覺,合謀一起偷喝葯酒。那個時候他們父親已經醒了,還假裝睡著了看著他們。鍾毓行禮之後才喝酒,鍾會喝酒卻沒有行禮。完了之後問鍾毓為什麼行禮,鍾毓回答:『喝酒是一個莊重的事情,不敢不行禮啊。』又問鍾會為什麼不行禮,鍾會回答說:『偷本來就是無禮的,所以就不用行禮了。』」

熱點內容
二年級語文第一單元測試題 發布:2025-07-13 23:48:29 瀏覽:271
湖裡區教師進修學校 發布:2025-07-13 23:20:30 瀏覽:530
給老師的101條建議 發布:2025-07-13 21:59:07 瀏覽:877
教師美文誦讀材料 發布:2025-07-13 20:46:09 瀏覽:211
2017數學高考答案解析 發布:2025-07-13 20:21:13 瀏覽:721
黃岡小狀元四年級上冊語文答案 發布:2025-07-13 18:50:35 瀏覽:24
告訴英語 發布:2025-07-13 18:39:33 瀏覽:202
南陵縣教育信息網 發布:2025-07-13 18:21:05 瀏覽:638
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 發布:2025-07-13 14:42:16 瀏覽:896
對教育的 發布:2025-07-13 14:06:14 瀏覽: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