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虛詞
『壹』 中考14個文言虛詞
一、之
1.附加在詞或短語後邊,表示它前邊的詞或短語是定語。「之」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的」。
①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八語上冊《愛蓮說》)
②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八語上冊《桃花源記》)
2.附加在一個句子的主語或謂語之間,表示這個句子不獨立成句:或者只作全句的一個成分——主語、賓語、狀語,或者是復句的一個分句。
③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性深山巨谷中。(八語下冊《送東陽馬生序》)
④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七語上冊《〈論語〉十則》)
⑤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八語上冊《愛蓮說》)
⑥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九語上冊《隆中對》)
⑦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列子·愚公移山》)
3.附加在主語和由「於、與」組成的介詞短語之間,表示這個介詞短語的主語連續,把停頓放在介詞短語後邊(有時用「也」字),「之」有突出這個介詞短語的明顯作用。例如:
⑧先生之於為人,可謂成矣。(韓愈《進學解》)——先生在為人處事方面,可說是完美無缺了。
4.附著在動詞、形容詞或時間副詞的後邊,湊一個音節,沒有什麼實在意義。如
⑨公將鼓之。(九語下冊《曹劌論戰》)
⑩「悵恨久之」。(九語上冊《陳涉世家》)。
(11)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八語下冊《岳陽樓記》)
(12)是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成居者未之知也。(八語下冊《滿井游記》)
5.附加在前置賓語和動詞謂語之間,表示賓語的前置。
(13)何陋之有。(八語上冊《陋室銘》)
(14)是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成居者未之知也。(八語下冊《滿井游記》)
二、其
作副詞,表示語氣。位置有時在句首,有時在句中。大體有三種情況:
1.在疑問句或陳述句里,表示猜度、商議的語氣,含有「大概、恐怕」一類的意思。
①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七語上冊《〈論語〉十則》)
2.在祈使句中,表示希望、勸勉的語氣,含有「還是」或「該、可」一類的意思。
②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九語上冊《唐雎不辱使命》)
3.在反問句中,有強化反問語氣的作用,在現代漢語中沒有和它相當的詞語。有時「其」有「豈」,相當於現代漢語的「難道、怎麼」。如:
③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九語下冊《愚公移山》)
三、而
1.連接不分主次、先後的兩項,表示並列關系,有時和現代漢語的「又」字相當,有時「而」後邊的一項有進一層的意思,「而」等於現代漢語的「而且」。
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於?」(七語上冊《〈論語〉十則》)
2.連接一前一後的兩項,表示承接關系,有時和現代漢語的「就、便」相當;有時「而」前後的兩件事含有因果關系,「而」等於現代漢語的「並且、因而、於是」。
②漸聞水聲潺潺而瀉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八語下冊《醉翁亭記》)
③廣起奪而殺尉。(《史記·陳涉世家》)
④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七語下冊《口技》)
⑤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八語下冊《小石潭記》)
3.連接意思相反、相對的兩項,表示轉折關系,和現代漢語的「但是、卻」相當。
⑥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七語上冊)
⑦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八語上冊《愛蓮說》)
⑧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八語下冊《醉翁亭記》)
4.連接狀語和謂語,表示偏正關系,有時可譯為「地」。
⑨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七語上冊《童趣》)
⑩遊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八語下冊《滿井游記》)
(11)面山而居。(九語下冊《愚公移山》)
5.連接主語和謂語,表示假設的一種條件,含有「如果、假若」的意思。
(12)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一個人不講信用,真不知道怎麼能行。
從以上例中可以看出:第一,「而」連接的兩項可以是詞,可以是短語,也可以是句子。第二,「而」連接的兩項通常是形容詞、動詞或動詞性短語,表示兩種性質的行為的聯系,它一般不連接名詞。
四、以
(一)用作介詞。
1.介出動作、行為的工具或憑借,和現代漢語里「憑借、拿、用、把、按照」這樣的詞相當。
①忠之屬也,可以一戰。(九語下冊《曹劌論戰》)
②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八語下冊《五柳先生傳》)
③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九語上冊《陳涉世家》)
④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九語下冊《孟子兩章》)
2.介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原因是從「憑借」引申出來的,「以」和現代漢語的「因為、由於」相當。
⑤故雖有名馬……不以千里稱也。(八語下冊《馬說》)
⑥以是人多以書假余。(八語下冊《送東陽馬生序》)
⑦夫不能以游墮事,瀟然於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八語下冊《滿井游記》)
3.表示「率領」。這樣用的「以」帶有動詞性質,和現代漢語的「帶著」大致相當。
⑧蓋以十艦最著前。(《資治通鑒·赤壁之戰》)——黃蓋帶著十隻艦船走在最前頭。
註:初中教材文言篇目中未見這種用法。
4.介出動作、行為的時間,用法同「於」,和現代漢語的「在」相當。
⑨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韓愈《柳子厚墓誌銘》)——柳宗元在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十一月八日逝世。
註:初中教材文言篇目中未見這種用法。
「以、於」不同的是:「於」通常放在動詞之後,「以」介出時間只能放在動詞之前。
(二)用作連詞
1.連接動詞、動詞性短語或句子,表示它後面的行為是前邊行為的目的,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來、以便」。
①家貧,無從致書以觀。(八語下冊《送東陽馬生序》)
②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同上)
2.連接動詞、動詞性短語或句子,表示它後邊的行為是前邊行為的結果,相當於「因而、以致、致使」。
③余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八語下冊《送東陽馬生序》)
3.連接兩個形容詞,表示並列關系,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又、而且」。
④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平坦又近便,遊人就多;危險又路遠,去的人就少。(初中教材文言篇目中未見這種用法)
4.連接狀語和謂語,表示偏正關系,有時可譯為「著」。
⑤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柳宗元《黔之驢》)
——貴州沒有驢,有喜歡多事的人把它用船載著運進了貴州。(註:初中教材文言篇目中未見這種用法。)
五、於
「於」用作介詞,有以下幾種情況:
1.介出動作的處所,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從、在、在……方面」。如
①會賓客大宴,於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七語下冊《口技》)
②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八語下冊《送東陽馬生序》)
③戰於長勺。(《左傳·曹劌論戰》)
④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九語上冊《出師表》)
⑤舜發於畎畝之中……(九語下冊《孟子兩章》)
2.介出動作的時間,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在、到」。
⑥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暢曉軍事,試用於昔日……(九語上冊《出師表》)
3.介出動作的對象,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對、對於、向、同、與」。
⑦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九語上冊《隆中對》)
⑧子墨子曰:「胡不見我於王?」(九語下冊《公輸》)
⑨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九語下冊《愚公移山》)
4.用在形容詞之後,引出比較的對象,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比」。
⑩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九語下冊《魚我所欲也》)
六、乃
1.表示情況的發展是自然而然的,和現代漢語的「就、就是、於是」相當。
①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八語下冊《岳陽樓記》)
②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同上)
③ 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同上)
④乃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九語上冊《陳涉世家》)
2.有時「乃」含有「料想不到」的意思,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才」或「這才」、「卻」或「竟然」
⑤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九語上冊《隆中對》)
⑥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七語上冊《陳太丘與友期》)
3.有時表示限制,和范圍副詞「但、直」同義,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只是、僅僅」
⑦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史記·項羽本紀》)——到城東時,僅僅剩下二十八個騎兵。
註:初中教材文言篇目中未見這種用法。
七、雖
「雖」有兩種用法:
1.用於轉折關系,表示先讓一步,相當於現代漢語的「雖然、盡管」。
①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左傳·曹劌論戰》)
②遊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八語下冊《滿井游記》)
③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同上)
2.用於條件關系,表示最大限度地假設一種條件,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即使、就是」。用「雖」表示假設,「雖」一般放在主語前頭。
④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七語下冊《口技》)
⑤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八語上冊《三峽》)
⑥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八語下冊《馬說》)
⑦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九語上冊《唐雎不辱使命》)
「雖」常和「然」連用。文言的「雖然」等於現代說的「雖然如此」。其中「雖」是連詞,等於「雖然」;「然」是指示代詞,等於「如此、這樣」。「雖然」的「然」比「然而、然則」的「然」意義更實在些。文言的「雖然」一般不能用現代漢語的「雖然」來對譯,而要用「雖然如此、盡管如此」。
⑧大王加惠,以小易大,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戰國策·唐雎不辱使命》)
⑨王曰:「善哉。雖然,公輸般為我為雲梯,必取宋。」(九語下冊《公輸》)
八、為
「為」用作介詞,大致有一下幾種情況:
1.表示替代,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替、給」。
①公輸般為楚造雲梯之械,成,將以攻宋。(九語下冊《公輸》)
2.表示所向,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向、對」。
②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八語上冊《桃花源記》)
3.表示原因,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因、因為」
③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4.表示被動。
④山巒為晴雪所洗,鮮妍明媚……(八語下冊《滿井游記》)
⑤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九語上冊《陳涉世家》)
「為」有介詞和動詞兩種用法。例如「公輸般為楚為雲梯」(《墨子·公輸》):前「為」是介詞,當「替」講;後「為」是動詞,當「造」講。這一般不致誤解。值得注意的是文言的「為之」:當它後邊是名詞時,「為」是動詞,「之」是它的近賓語,後邊的名詞是遠賓語;當它後邊是動詞時,「為」是介詞,「為之」是介詞結構,作後邊動詞的狀語。例如:
⑥昂首觀之,項為之強。(七語上冊《童趣》)
⑦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九語上冊《隆中對》)
例⑥⑦中的「為之」就是介詞短語。
九、者
「者」字的基本功能是附加在別的詞或短語後邊,和它前邊的詞語組成「者」字短語。「者」字短語相當於一個名詞。
1.附加在動詞、形容詞或動詞性短語後邊,表示「……的人、……的東西、……的事情」。
①京城有善口技者。(七語下冊《口技》)
②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八語下冊《醉翁亭記》)
2.附在數詞後邊,表示「幾個人、幾件事、幾樣東西」。
③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八語下冊《岳陽樓記》)
3.附加在名詞後邊,表示「……這個人、……這種東西」;如果「者」前的名詞是時間名詞,「者」表示「……的時候」。名詞後邊的「者」,翻譯時一般不必譯出。
④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九語下冊《愚公移山》)
4.「者」字短語作「若、似」這些動詞的賓語,構成「若(似)……者」的格式,「者」表示「……似的、……的樣子」
⑤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七語上冊《山市》)
5.附加在定語之後,表示定語後置。
⑥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八語下冊《馬說》)
⑦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八語下冊《醉翁亭記》)
6.放在一個詞或一組詞後邊,起提頓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說明的事物,稍微停頓一下,然後說明或論斷。有時同「也」相照應,表示一種判斷。例如:
⑧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九語上冊《唐雎不辱使命》)
⑨陳勝者,陽城人也。(九語上冊《陳涉世家》)
十、且
(一)作副詞
通常用在動詞或數詞謂語前邊,表示動作或情況的發展「即將如何」,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將要、就要、將近」。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九語下冊《愚公移山》)
「且」有時不表示時間,而表示動作、行為的情態,或當「尚且」或「姑且」講。
②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杜甫《石壕吏》)
(二)「且」作連詞,一般表示下列關系。
1.一是表示並列關系,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又、一邊……一邊……」。
③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您不去,顯得我們趙國國弱又膽怯。
註:初中教材文言篇目中未見這種用法。
2.二是表示選擇關系,相當於現代漢語的「還是」。
④足下欲助秦攻諸侯乎?且欲率諸侯破秦也?(《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您項不佔秦國攻打諸侯呢,還是想率領諸侯攻打秦國呢?
註:初中教材文言篇目中未見這種用法。
3.表示遞進關系,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並且、再說」。表示遞進關系,「且」常和語氣詞「夫」連用。「且夫」表示要進一步發表議論,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再說、況且」。
⑤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九語上冊《陳涉世家》)
⑥其妻獻疑曰:「……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九語下冊《愚公移山》)
十一、則
1.表示後一件事緊承前一件事,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就、便」。
①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七語上冊)
②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八語上冊《陋室銘》)
③俟其欣悅,則又請焉。(八語下冊《送東陽馬生序》)
④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八語下冊《滿井游記》)
有時候,「則」前所述的情況事實上反而發生再後,「則」後所陳述的情況反而發生在前,「則」表示「原來已經」發生的情況。
2.用作副詞。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如:
⑤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八語下冊《岳陽樓記》)
表示在一定條件下所產生的結果。條件,包括假設的一種條件(情況)。條件句中的「則」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就、那麼」。
⑥願陛下聽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九語上冊《出師表》)
條件和原因有相通之處。有時「則」用於因果句,表示一定因由而產生的結果。
3.表示幾種情況的比較,有時和現代漢語的「就」相當。
⑦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九語下冊《孟子兩章》)
4.表示意思的轉折,和現代漢語的「卻、可是」相當。
⑧余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八語下冊《送東陽馬生序》)
十二、乎
(一)用作語氣詞
「乎」作語氣詞,主要表示疑問語氣,有一下幾種情況:
1.表示詢問,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呢、嗎」。
①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七語上冊《〈論語〉十則》)
②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九語下冊《公輸》)
2.表示反問的語氣,常有一個副詞或疑問代詞和它相呼應,「乎」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呢、嗎」
③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九語上冊《隆中對》)
3.表示猜度。表示猜度的語氣,前邊常有一個表示猜度的副詞和它相呼應,「乎」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吧」。例如:
④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八語下冊《岳陽樓記》)
(二)作介詞
「乎」作介詞,用法大體同「於」:可以介出動作的處所、時間,也可以介出比較的對象。
⑤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八語下冊《醉翁亭記》)
⑥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八語下冊《醉翁亭記》)
不過「乎」與「於」的用法也並不完全相同。其一,被動句中介出動作的主動者,一般用「於」不用「乎」。如「受制於人」不說「受制乎人」。其二,有「乎」組成的介詞結構只能作補語,而由「於」組成的介詞結構可以作補語,也可以作狀語。
十三、然
1.「然」用作連詞,表示轉折,和現代漢語的「可是、但是」相當。例如:
①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八語下冊《滿井游記》)
②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九語下冊《公署》)
2.「然」常和「而」連用,「然而」不是一個詞,而是一個短語。其中「然」是指示代詞,「而」是連詞,「然而」等於「如此,但是」。不過譯成現代漢語,有的只需用「但是」。例如:
③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八語下冊《醉翁亭記》)
④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九語下冊《孟子兩章》)
3.「然」還常和「則」連用。「然則」也是個短語,其中「然」是指示代詞,「則」是連詞,「然則」等於「如此,那麼」。翻譯時,同樣不必字字直譯,有的只需要用「那麼」。例如:
⑤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范仲淹《岳陽樓記》)
十四、與
文言的「與」不僅可以作介詞、連詞,還可以作動詞:作介詞和現代漢語的「跟、同」相當,作連詞和現代漢語的「和、又」相當。例如:
①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八語上冊《桃花源記》)
②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八語下冊《送東陽馬生序》)
③公與之乘,戰於長勺。(九語下冊《曹劌論戰》)
④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七語上冊《陳太丘與友期》)
⑤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九語下冊《魚我所欲也》)
有時「與」同「歟」,作語氣助詞。例如:
⑥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九語上冊《唐雎不辱使命》)
有時「與」與「孰」連用,用於事物見的比較。例如:
⑦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九語下冊《鄒忌諷齊王納諫》)
區別「與」是動詞、連詞還是介詞,要從全句的結構著眼,看它前後都是哪類詞,它和這些詞發生什麼關系。由「與」組成的介詞結構是放在動詞前邊作狀語的,「乘」是動詞,所以例③中「公與之」的「與」是介詞。例⑤中「呼爾而與之」的「與」後邊沒有動詞,「與」當「給」講,它是動詞。「與」作連詞還是介詞,不要區別有二:第一,連詞連接的兩項能互換位置,介詞前後的兩項不能。如例④中「君與家君」可以說成「家君與君」,「公與之乘」不能說成「之與公乘」。第二,介詞前能加入副詞之類的詞語,連詞前不能。
以上只是就中考復習而歸納的一點資料,並非文言虛詞在文言文教學中的全部,也就是說,在日常教學中,對於文言虛詞的學習和掌握,不應僅僅局限於上述十幾個詞語。
『貳』 中考必考的文言虛詞有哪些
1.之
①動詞,去、到、往。如:寡助之至,輟耕之壟上 《陳涉世家》。
②代詞,代人、代物、代事如:二世殺之 《陳涉世家》; 鍾鼓樂之《窈窕淑女》;又數刀斃之《狼》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名之者誰,左右采之《代荇菜》。
③「之」用作結構助詞,相當於「的」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陳涉世家》 ;
在河之洲,山之僧,智仙也。
④ 「之」字用於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如: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⑤「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調節音節的作用,沒有實在意義。如: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 悵恨久之 《陳涉世家》; 公將鼓之。
⑥作賓語前置的標志。如:宋何罪之有? 何陋之有?
⑦作定語後置的標志。如: 馬之千里者。
2. 者
①結構助詞。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②結構助詞,的。如:下者飄轉沉塘坳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③指人、物、事、時、地等,譯為「……的」,「……的(人、東西、事情)」。 宜多應者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也 《孟子二章》。
④放在主語後面,引出判斷,不必譯出。 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⑤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譯為「……的原因」。 如: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孟子二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⑥用在數詞後面,譯為「……個方面」、「……樣東西」、「……件事情」。如: 或異於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⑦語氣詞,不譯。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3.其
①人稱代詞,自己、我、我的,他、他們,它。如:而不知太樂之樂其樂也(自己的) 《醉翁亭記》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他)。
②指示代詞,這,那。如:專其利三世(這種)。
③副詞,表推測或委婉語氣,大概,也許,難道。如: 其如土石何 (加強反問語氣);其真無馬邪道(難道)。
4. 而
①轉折連詞,但是, 卻。如:人不知而不慍 《論語·述而》;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未有問而不告 足膚皸裂而不知 《送東陽馬生序》。
②修飾連詞,相當於「地」。 如:面山而居。
③順承連詞,可不譯。如: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
④表順承的連詞,然,這樣。如: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⑤表順承的連詞,就。如:溫故而知新 《論語·為政》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⑥表順承的連詞,來。如:挾天子而令諸候 《隆中對》。
⑦表遞進的連詞,而且。如:國險而民附 《隆中對》;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
⑧表承接,並且。如:默而識之 《論語·述而》;野芳發而幽香。
⑨表假設,如果。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⑩表並列。如:溪深而魚肥。
5. 以:
①介詞,譯為「從、由,把、用、拿、用來、拿來,因為,靠、憑借、根據」。
如:故臨崩寄臣以大事(把))《出師表》;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把)《出師表》 ;
悉以咨之 (拿來) 《出師表》 ;以衾擁覆 (拿來) 《送東陽馬生序》;
生以鄉人子謁余 (用) 《送東陽馬生序》;
咨臣以當世之事(拿) 《出師表》; 必以分人(拿) 《曹劌論戰》;
扶蘇以數諫故 (因為) 《陳涉世家》;先帝不以臣卑鄙 (因為)《出師表》; 以中有足樂者 (因為) 《送東陽馬生序》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因為 )《送東陽馬生序》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因為); 以其境過清(因為)。
何以戰 (靠、憑借);必以情 (根據)《曹劌論戰》。
②連詞。如:遂許先帝以馳驅(表目的,為) 《出師表》。
③連詞,相當於「而」,可不譯。如:計日以還 《送東陽馬生序》;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隆中對》;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 《陳涉世家》。
④連詞,表順承。如:以光先帝遺德 (來)以咨諏善道 (用來)《出師表》 :無從致書以觀 (來)《送東陽馬生序》; 屬予作文以記之(來、以便)《岳陽樓記》 ;以激怒其眾(來、以便)《陳涉世家》; 以塞忠諫之路也(以至), 以傷先帝之明(以至)《出師表》。
⑤動詞,認為。如: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兩小兒辯日》; 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陳涉世家》。
⑥副詞,已經。如:固以怪之矣 《陳涉世家》。
6. 則
①連詞,表承接,可譯為「就」。如: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 《岳陽樓記》;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魚我所欲也》;則又請焉 《送東陽馬生序》。
②副詞,那麼。如:則凡可以求生者何不用也 《魚我所欲也》;則霸業可成 《隆中對》。
③連詞,表假設,若,如果。如: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之 《孟子二章》;萬鈡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魚我所欲也》。
④連詞,表轉折,卻。如:余則縕袍敝衣處其間 《送東陽馬生序》。
⑤連詞,只是。如:則心不若余之專耳 《送東陽馬生序》。
7. 於
①比。如:所欲有甚於生者 《魚我所欲也》。
②對。如:萬鍾於我何加焉 《魚我所欲也》;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出師表》。
③在。如: 欲報之於陛下也 《出師表》; 躬耕於南陽 《出師表》;不求聞達於諸侯《出師表》;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④到。如:太守與客來飲於此。
⑤從。如: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
『叄』 中考十二個文言虛詞解釋
而
(一)作連詞
1.表示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3.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4. 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5.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6.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與中心語。相當於「著」、「地」等,可不譯。
(二)作代詞。同「爾」,譯為「你的」。
之
(一)作代詞
1.指代人、事物,可譯「他」「她」「它」等。 2.第一人稱,譯「我」
(二)作動詞,可譯「往」「到......去」
(三)作助詞
1.譯「的」。 2作賓語前置的標志,無義。 3.調整(湊足)音節,無實義。
4.用在主謂結構中,消句子獨立性。5.作定語後置的標志。
為
(一)作動詞 1.譯「做」、「成為」等。 2.作判斷詞「是」用。
(二)作介詞
1.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向」「對」「為著」「為了」。
2.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
3.表示被動關系。讀陽平聲,可譯為「被」。「為」所引進的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有時亦可不出現主動者;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
(三)作助詞。讀陽平聲,放在疑問句之末,表示詰問,前面有疑問代詞跟它呼應。可譯為「呢」。
以
(一)作介詞
1.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把」「用」「拿」「憑借」「依據」「按照」「用(憑)什麼身份」等。
2.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於」。
3.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於」,可譯為「在」「從」。
4. 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
(二)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於轉折關系。
1.表示並列或遞進關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
2.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3.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與中心語。相當於「著」、「地」等,可不譯。
4.表示目的關系,譯作「來」、「用來」
其
(一)作代詞
1.第三人稱代詞。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詞之前,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
2.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整個主謂短語,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修飾語)應譯為「他」「它」不能加「的」。
3.作第一人稱。可用作定語或小主語,視句意譯為「我的」或「我(自己)」。
4.指示代詞,表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
5.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
(二)
用作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婉商、期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視情況可譯為「大概」「難道」「還是」「可要」等。
(三)用作連詞。作連詞用時,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設,可譯為「如果」;或表選擇,可譯為「還是」。
也
(一)作助詞
1.用在句末,表示判斷、肯定、疑問、感嘆、祁使等語氣。譯「了」「啊」要視具體情況定,或不譯。
2.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不譯。
(二)作副詞,表示反復。
於
作介詞
1.引進動作的對象,譯「對」「對於」「給」「與」「跟」。
2.表示動作、行為的處所、時間、地點,譯「在」「 在……方面」「到」「從」「自」。
3.說明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譯「由於」「因為」。 4.表示比較,譯「比」。5.表示被動,譯「被」。
乎
(一)作語氣助詞,用在句末
1.表疑問。可譯為「嗎」「呢」。2.表測度,可譯為「吧」。3.表感嘆,譯「啊」。
(二)用作介詞。相當於「於」,具體用法見「於」。
(三)作助詞,用在句中,錶停頓。
(四)作詞尾,相當於「……的樣子」。
焉
(一)作兼詞,相當於「於之」、「於此」
(二)作代詞
1疑問代詞,譯「哪裡」「怎麼」。2.指示代詞,譯「此」「這」。3.人稱代詞,譯「他」「它」。
(三)助詞
1.語氣助詞,用於句末。 2.用於句中,表示停頓,無義
(四)作詞尾,相當於「然」「......的樣子」。
者
(一)代詞,指人、物、事、地點等,相當於「......的」或「......的人(東西、事情、地方)。」
(二)與「若」之類字組成某種片語「若……者」,或單用,表示比擬,相當於「......的樣子」、「......似的」
(三)作助詞
1.放在主語之後,表示提頓或判斷,常與「也」呼應。 2.放在主語之後,引出原因。
3.放在後置的定語這後,相當於「的」。 3.放在時間詞之後,表示停頓,起調整音節作用。
所
作助詞
1.經常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合,組成「所」字結構。「所」字結構是名詞性短語,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
2.「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
(二)作名詞,譯「處所」。
(三)「所」和「以」連用,文言中也常見。用法主要有兩種:一種表示原因,一種表示手段和目的。譯「……的原因」「用來……」。
蓋
1.用在句首,作副詞,表示推測,相當於現代漢語中「大概」推想」的意思。
2.句首發語詞,無實在意義。
3.用作連詞。連接上文,起說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十分確定之意
『肆』 整理初三文言文的虛詞
(一)而
1學而時習之--連詞,進而,表承接
2人不知而不慍--連刺,然而,表轉折
3默而識之專--連詞,屬表修飾
4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連詞,表並列
(二)以
1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介詞,憑借
2以錢覆其口--介詞,用,把,拿
3以其境過清--連詞,因為
4卷石底以出--連詞,而
5策之不以其道--動詞,根據
(三)之
1使人問之--代詞,她或他,它
2湯熨之所及也--助詞,位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3君之病在肌膚--結構助詞,的
4久之--助詞,調節音節,無意
5吾欲之南海--動詞,去,到
(四)為
1不足為外人道也--介詞,對
2捕魚為業--動詞,作為
3終為忠臣--動詞,成為
4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動詞,算作
5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判斷動詞,是
6是以眾議舉寵為督--動詞,擔任
7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動詞,做
8若業為吾所有--介詞,被
9為一說--動詞,寫作
(五)於
1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連詞,由於
2舜發於田畝之中--介詞,從,在
3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介詞,到
4欲報之於陛下--介詞,對
5問於沒人--介詞,向
6無以於眇--介詞,和,與
7道之難見也甚於日--介詞,比
『伍』 初中語文文言文常用有哪些虛詞,初中的
常見文言虛詞
之
1、 用作代詞: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義,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馬說》)
2、用作助詞:
(一)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例: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二)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輸》)
(三)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四)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
例:頃之 ,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狼》)
3、用作動詞:可譯為「去、往、到」.
例: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記憶順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間可譯「的」;
用作動詞「去、往、到」, 用作助詞可不譯.
其
1、用作第三人稱,相當於「他、她、它(們).例:妻跪問其故.
2、活用為第一人稱.相當於「我(的)」、「自己(的).例:並自為其名.(《傷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例:其真無馬邪?(《馬說》)
4、指示代詞,相當於「那」 「這」之類的詞.例: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5 、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
記憶順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遠指近指「這」和「那」;
後帶數詞譯「其中」,表示反問譯「難道」.
以
1、作為介詞
表示憑借,譯為「憑、靠」 例: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譯為「用、拿、把、按照」
例: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以」後省略介詞賓語.) 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時間處所,譯為「在、從」 例:
2、作為連詞
表示並列、承接、修飾「以」相當於「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 墨池記》)
表示目的譯為「來、用來」 例:
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於」.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表示範圍譯為「到」
「已」,已經. 例:固以怪之矣.
記憶順口溜:
「以」作介詞「把、拿、用」, 因為、按照、在、憑、從;
又作連詞如同「而」, 偶爾通假要分清.
於
1、對,對於.向 例:貧者語於富者曰.
2、在,從 例: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出師表〉)
3、與,跟,同. 例: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4、到 例:指通豫南,達於漢陰.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
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魚我所欲也〉)
6、被 例:受制於人
記憶順口溜:
於字可譯到、在、從,也可翻作對、與、同;
形容詞後表比較,動詞之後表被動.
而
1、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表示承接關系,相當於「而且」、「並且」、「就」或不譯.
例: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轉折關系,相當於「然而」、「可是」、「卻」.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動詞和狀語,相當於「著」、「地」等,或不譯 .
例: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醉翁亭記〉)
記憶順口溜:
而作連詞要分清,並列承接與轉折;
承譯「接著「轉譯「但」, 狀語後頭表修飾.
雖
連詞「雖」在文言文中主要有兩種用法.
1、 表示假設,可譯為「即使」.例:雖千里弗敢易也,豈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 表示轉折,可譯為「雖然」.例: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然
1、 代詞 起指示作用,譯作「這樣」、「如此」.例:父利其然也(《傷仲永》).
2、 連詞 表轉折關系,譯作「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陳涉世家》)
3、 助詞 分兩種情況:
① 用在形容詞之後,作為詞尾,可譯作「…的樣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於句尾,常與「如」「若」連用,構成「如…然」「若…然」格式,「…的樣子」「像…似的」.例: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注意:容易出錯的地方
1.用法詞性混為一談
2.古今詞語詞義詞性混為一談
3.不同虛詞因意義、用法相近而誤
4.同一虛詞因意義、用法不同而誤
一、文言實詞的一般知識
文言實詞的一般知識包括:詞的古今異義、一詞多義、通假字、詞的活用等.
二、虛詞就是助詞、代詞之類的.
初中文言文常見虛詞的用法
(例句主要以四、五、六冊為主)
之
(一)代詞
作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為第三人稱,譯作「他(她)(他們)」、「它(它們)」.如: ①公與之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②陳勝佐之,並殺兩尉.(《陳涉世家》)③ 肉食者謀之.(《曹劌論戰》)
有時也作第一人稱,譯為「我」.如:太尉苟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樞密韓太尉書》)
(二)助詞
1.結構助詞,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①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岳陽樓記》)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2.結構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如: ①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②於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公輸》)
3.音節助詞.用來調整音節,無義,一般不翻譯.如: ①公將鼓之(《曹劌論戰》)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悵恨久之(《陳涉世家》)
4.結構助詞,是賓語提前的標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銘》) ②宋何罪之有?(《公輸》)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滿井游記》)
5.結構助詞,是定語後置的標志.如: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②北顧黃河之奔流.(《上樞密韓太尉書》)
(三)作動詞,可譯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者
(一)結構助詞,譯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況」「……的原因」等,相當於名詞性短語.如: ①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出師表》)③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為學》)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語氣助詞,用在主語之後表示停頓,謂語部分一般用「也」字結尾,起判斷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諸葛孔明者,卧龍也.(《隆中對》)
而
主要作連詞用,可以表示以下關系:
l.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①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十則》)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
2.承接關系,可譯作「就」「接著」,或不譯.如:①扁鵲望桓候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②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③環而攻之而不勝.前一個「而」就表示承接關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轉折關系,譯作「但是」「可是」「卻」.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遊記》)②
追問:
不要這么多啊,老師說只有5個
追答:
初中常用的五個虛詞(以、而、之、其、於)
『陸』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虛詞表
文言虛詞用法(超詳細版)
而
1.用作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一)表示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二)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三)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如: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石鍾山記》)
(四)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如: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五)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如: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六)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如: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例如:
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記王忠肅公翱事》)
3.復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以
1.用作介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按照」「用(憑)什麼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察今》)
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
(二)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於」。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時操軍兼以飢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戰》)
(四)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於」,可譯為「在」「從」。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於泰安。(《登泰山記》)
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西南夷傳》)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例如:
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國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
2.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於轉折關系。
(一)表示並列或遞進關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二)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
(三)表示目的關系,「以」後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為「而」「來」「用來」「以致」等。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斂貲財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四)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五)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3.復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斷的結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
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鍾山記》)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庖丁解牛》)
為
「為」在文言中經常用作動詞和介詞,也可以用作助詞。用作動詞,意思是「做」。還可作判斷詞「是」用。這些都屬於實詞范圍。下文介紹作虛詞用的幾種用法。
1.用作介詞。除表被動外,一般讀去聲。
(一)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向」「對」等。例如:
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二)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例如:
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
公為我獻之。(《鴻門宴》)
(三)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例如: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為「為著」、「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序》)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例如:
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動關系。讀陽平聲,可譯為「被」。「為」所引進的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有時亦可不出現主動者;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例如:
有決瀆於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
2.用作助詞。讀陽平聲,放在疑問句之末,表示詰問,前面有疑問代詞跟它呼應。可譯為「呢」?例如:
如今人方為刀俎……何辭為?(《鴻門宴》)
乃
1.用作副詞。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就」「這才」等;也可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是逆轉相背的,可譯為「卻」「竟(然)」「反而」「才」等;還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才」「僅」等。例如:
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曹劌論戰》)
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鍾山記》)
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例如: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3.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例如: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
嬴乃夷門抱關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乃」有時還作連詞用,釋為「若夫」、「至於」「如果」等。例略。
於
「於」是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合,構成介賓短語去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系。
1.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於」「給」「由於」等。例如:
得復見將軍於此。(《鴻門宴》在)
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公輸》在……方面)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出師表》在……中)
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赤壁之戰》向)
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赤壁之戰》到)
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雲。(《左忠毅公逸事》從、自)
故燕王欲結於君。(《廉頗藺相如列傳》跟、同)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對、對於)
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於侍臣……(《記王忠肅公翱事》給)
2.放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例如:
良曰:「長於臣。」(《鴻門宴》)
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勸學》)
有時則只是表示對象的性質和狀態,可不譯。例如:
非常之謀難於猝發……(《五人墓碑記》)
3.放在動詞之後,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例如:
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五人墓碑記》)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制於人……(《赤壁之戰》)
4.復音虛詞「於是」,用法與現代漢語的「於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後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現代漢語也這樣用。
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吳之民方痛心焉,於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二)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後,「於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可根據「於」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於「在這」「從這」等。
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在這職業上」《捕蛇者說》)
之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
輮使之然也。(《勸學》,代物,作兼語。)
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理,作賓語。)
(二)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如:
均之二策。(《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一)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二)結構助詞,補語的標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如:
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三)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
(四)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如: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五)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如:
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毛遂自薦》)
其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第三人稱代詞。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詞之前,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例如: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整個主謂短語,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修飾語)應譯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其破壁」作賓語。)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其聞道」作主語。)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賓語。)
(三)活用為第一人稱。可用作定語或小主語,視句意譯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四)指示代詞,表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如:
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
(五)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如
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鍾山記》)
2.用作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婉商、期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視情況可譯為「大概」「難道」「還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於此乎?(《師說》表測度。)
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表反詰。)
汝其勿悲!(《與妻書》表婉商。)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表期望。)
3.用作連詞。作連詞用時,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設,可譯為「如果」;或表選擇,可譯為「還是」。例如: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故哉?(《送東陽馬生序》表假設。)
若
1.用作代詞。
(一)表對稱,相當於「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例如:
若毒之乎?(《捕蛇者說》你)
更若役,復若賦……(《捕蛇者說》你的)
(二)表近指,相當於「這」「這樣」「如此」。例如:
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論語·憲問》)
2.用作連詞。
(一)表假設,相當於「如果」「假設」等。例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二)表選擇,相當於「或」「或者」。例如:
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
「若」和「夫」「至」結合,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層意思的開頭,表示他轉。例如: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陽樓記》)
因
1.用作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依據、方式,可分別譯為「因為」「由於」,「趁著」「憑借」,「經過」「通過」。例如:
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後漢書·張衡傳》)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連詞。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於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
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則
1.用作連詞,可表示多種關系。
(一)表示承接關系。一般用來連接兩個分句或緊縮復句中的前後兩層意思,表示兩件事情在時間上、事理上的緊密聯系。可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是」。例如: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鴻門宴》)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
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鍾山記》)
子燦寐而醒,客則鼾睡炕上矣。(《大鐵椎傳》)
(二)表示假設關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設的情況,相當於「假使」「如果」;有的用於後面的分句,表示假設或推斷的結果,相當於「那麼」「就」。例如: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三)表示並列關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構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句之間是並列關系(不是表示兩個詞之間)。可譯為「就」,或不譯。例如: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而》)
(四)表示轉折、讓步關系。表示意思有轉折時,「則」字用在後一分句,可譯為「可是」「卻」;表示姑且承認一件事,預備下句轉入正意時,「則」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譯為「雖然」「倒是」。例如: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其室則邇,其人甚遠。(《詩經·東門之》)
2.用作副詞。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如: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且
1.用作連詞。
表示遞進關系、並列關系。
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赤壁之戰》)
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
河水清且漣漪。(《伐檀》)
有時相當於「尚且」,先讓步,後推進一層。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古之聖人,……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2.用作副詞。相當於「將」「將要」,「暫且」「姑且」。
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驢》)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
所
1.用作助詞。經常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合,組成「所」字結構。「所」字結構是名詞性短語,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如:
於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信陵君竊符救趙》)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余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指南錄〉後序》)
「所」和動詞結合,後面再有名詞性結構,則所字結構起定語的作用。如:
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後序》)
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世莫能知,故隱屠間耳。(《信陵君竊符救趙》)
2.在有些句子中,「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如:
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錄〉後序》)
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3.復音虛詞「所以」。「所」和「以」連用,文言中也常見。用法主要有兩種:一種表示原因,一種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表示手段或憑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信陵君竊符救趙》)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者
助詞,主要有兩種用法。一種是附在別的詞或短語之後,組成名詞性短語。如:
將藏之於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 (《〈指南錄〉後序》)
用葉者取葉初長足時,用芽者自從本說,用花者取花初敷時,用實者成實時采。(《采草葯》)
「者」的另一種用法是放在一個詞或一組詞後邊,起提頓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說明的事物,稍微停頓一下,然後說明或論斷。如: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古之讓天之者,是去監門之養而離臣虜之勞也。(《五蠹》)
「者」有時放在時間詞之後,起語助作用,可不譯。如:
今者項庄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者」有時放在數詞後邊,可譯為「個」「樣」之類。如:
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戰》)
何
1.用作疑問代詞。
單獨作謂語,問原因,後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麼」「什麼原因」。
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作賓語,主要代處所和事物,可譯為「哪裡」「什麼」。譯時,「何」要後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作定語,可譯為「什麼」「哪」。
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
2.用作副詞。
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麼」「怎麼」。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
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麼」「多麼」「怎麼這樣」。
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3.復音虛詞「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於疑問句中,表疑問或詰問,相當於「怎麼樣」或「什麼樣」。如:
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鴻門宴》)
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君以袁某為何如人哉?(《譚嗣同》)
(二)「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於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於「拿什麼」「憑什麼」等。
榮祿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譚嗣同》)
何以戰?(《曹劌論戰》)
也
語氣助詞。經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種語氣。
1.表示判斷語氣的,如:
死生,晝夜事也。(《〈指南錄〉》後序))
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左忠毅歸逸事》)
2.表示肯定語氣的,如:
昔人雲:「將以有為也。」(《〈指南錄〉後序》
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詞的句子,仍然是一種表否定的肯定。如:
眾曰:「若所為誠快,然使君冤未白,猶無益也。」(《書博雞者事》)
3.表示疑問語氣的,如: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庄暴見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4.表示感嘆語氣的,如:
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庄暴見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也」表示疑問語氣和感嘆語氣,句中一般要用疑問代詞。
5.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如: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東陽馬生序》)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乎
1.用作語氣助詞。
(一)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
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豈有相公此時出見客乎?(《報劉一丈書》)
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
(二)表測度語氣,可譯為「吧」。
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庄暴見孟子》)
(三)用於感嘆句,可譯為「啊」「呀」等。
嗚呼!熟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
(四)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胡為乎遑遑何之?(《歸去來辭》)
2.用作介詞。相當於「於」。
生乎吾前……(《師說》)
此外,可作詞尾。
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庖丁解牛》)
焉
①語氣助詞。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譯出。
於是余有嘆焉。(《游褒禪山記》)
有時用於反詰語氣,可譯為「呢」。
萬鍾於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②代詞。相當於「之」。如:容貌甚偉,時人異焉。
③疑問代詞。怎麼,哪裡。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④疑問代詞。什麼。如: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
⑤於何,在哪裡。如:且焉置土石?
⑥於此,在這里,在那裡。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⑦形容詞、副詞詞尾。……的樣子。如:於我心有戚戚焉。
與
① 給予,授予。
與斗卮酒
② 結交。
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③ 和、同、跟。
豎子不足與謀
④ 參加。
蹇叔之子與師
⑤ 贊許。
朝過夕改,君子與之
幫助。
君不與勝者,而與不勝者。
⑥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感嘆。後來寫作「歟」
===========================================
這個還蠻好的````雖然不是很全部的````
不過也算蠻全的啦``
『柒』 初中文言文虛詞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 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 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魚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麼我就只好)舍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想要的,大義也是我想要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麼我就只好)舍棄生命而選取大義了。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我所追求的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比死亡更厲害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追求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麼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採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麼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壞事,什麼不可以干呢?採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採用;採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採用。由此可見,他們所追求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厲害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不過賢人不喪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會餓死。可是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別人吃,過路的飢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不願意接受。如果見了高位厚祿不分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厚的俸祿對我有什麼益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熟識的走投無路的窮人感激我嗎?先前(有人為了大義)寧肯死也不願接受(一簞食一豆羹),現在(有人)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萬鍾俸祿);先前(有人為了大義)寧肯死也不願接受(一簞食一豆羹),現在(有人)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卻接受了(萬鍾俸祿);先前(有人為了大義)寧肯死也不願接受(一簞食一豆羹),現在(有人)為了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萬鍾俸祿)。這種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做嗎?如果這樣做了,這就叫做喪失了他的天性。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jiā)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shè)儼(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qiān)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zhuó),悉如外人,黃發垂髫(tiáo),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yāo)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yì)人來此絕境, 不復出焉,遂(suì)與外人間(jiàn)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wéi)具言所聞,皆嘆惋(wǎn)。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yù)雲:「不足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jùn)下,詣(yì)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jì),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 後遂無問津者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有個人以捕魚為生。(有一天)漁人沿著小溪往前劃行,忘記走了多遠的路。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小溪)兩岸幾百步以內(全是桃樹),中間沒有其它的樹,花草鮮艷美麗,(風一吹來)桃花紛紛落下。漁人(對眼前的景色)感到非常奇怪,又向前劃行,想要走到這(片)桃林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正是溪水的發源地,便看到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隱隱約約好像有光。漁人便下了他的船,從洞口進去。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寬闊明亮了。(呈現在他眼前的是)寬闊平坦的土地,排列整齊的房屋,有肥沃的土地,美麗的池沼,桑樹和竹林等。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雞鳴狗叫之聲都可以互相聽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世人差不多。老人和孩子們都神情愉快,自得其樂。
(那裡的人)看見了漁人,都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去,擺了酒,又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裡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就)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同縣的人來到這個跟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漢朝,更不用說魏朝和晉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聽罷)他們都感嘆,惋惜。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逗留了幾天後,向村裡人告辭。(臨別時)村裡人囑咐他道:「(我們這個地方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來時的路劃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最終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後,高高興興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實現,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後就再也沒有人探尋(桃花源)了。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編輯本段]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脫下衣服准備睡覺時,皎潔的月光照入窗內,(於是我)高興地起來散步。心想沒有(可以)一起游樂的人,於是我就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共享月景)。月光充滿了庭院,好像積水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和藻荇一樣的水草交錯縱橫,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
哪一個夜晚沒有月亮?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xiè)於內, 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yí)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sè)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zhì )罰臧(zāng)否(pǐ),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費禕(yī)、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wèi)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bì)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 )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zhǎng)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yòu )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sù)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shù)竭駑(nú)鈍,攘(rǎng)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zōu)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譯文
先帝創立帝業還沒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現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吳三國,我們蜀國人力疲憊,物力又很缺乏,這確實是國家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然而,侍衛大臣們在宮廷內毫不懈怠,忠誠有志的將士在疆場上捨身作戰,這都是因為追念先帝在世時對他們的特殊待遇,想報效給陛下啊。陛下確實應該廣泛地聽取群臣的意見,發揚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揚志士們的氣概;不應該隨隨便便地看輕自己,言談中稱引譬喻不合大義(說話不恰當),以致堵塞忠臣進諫勸告的道路。
皇宮的侍臣和丞相府的宮吏都是一個整體,對他們的提升、處分、表揚、批評,不應該因人而有什麼差別。如果有營私舞弊、違犯法律和盡忠行善的人,陛下應交給主管的官吏,由他們評定應得的處罰或獎賞,用來表明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方針。不應偏袒徇私,使得宮內和宮外有不同的法則。
侍中郭攸之、費禕、侍郎董允等人,他們都是忠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心思忠誠無二,因此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留給陛下。我認為宮中的事情,無論大小,陛下都應征詢他們,然後再去實施,這樣一定能補求欠缺疏漏的地方,獲得更好的效果。將軍向寵,性格和善,品德公正,精通軍事,從前經過試用,先帝稱贊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議推舉他做中部督。我認為軍營中的事務,都應與他商量,這樣一定能使軍隊團結協作,將士才幹高的差的、隊伍強的,都能夠得到合理的排。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前漢興隆昌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後漢所以傾覆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時,每次與我談論這些事,沒有一次不對桓、靈二帝感到嘆息、惋惜痛心的。侍中郭攸之、費禕,尚書陳震,長史張裔,參軍蔣琬,這些都是忠貞賢良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室的興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來是一介平民,在南陽親自種田,只求能在亂世中暫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面前有什麼出名。先帝不認為我身世卑微、見識短淺,反而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廬里來訪問我,向我征詢對當今天下大事的意見,我因此十分感激,於是答應先帝願為他奔走效勞。後來遇到失敗,我在戰敗的時候接到委任,在危難的時候奉命出使東吳,從那時到現在已經二十一年了。
先帝(劉備)知道我謹慎,因此在臨終前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諸葛亮)。自從接受任命以來,我日夜憂慮嘆息,擔心不能將先帝的託付的事情辦好,有損先帝的聖明。所以我在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荒涼的地方。現在南方已經平定,兵器已經准備充足,應當鼓舞並率領三軍,向北方平定中原。希望全部貢獻出自己平庸的才能,鏟除姦邪凶惡的曹魏,復興漢室,回到原來的都城洛陽。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並忠於陛下的職責的本分。至於對政事的斟酌興廢,進獻忠誠的建議,那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責任。
希望陛下把討伐奸賊、復興漢室的任務交給我,如果沒有完成,就請治我重罪,來告慰先帝在天之靈。如果沒有勸勉陛下宣揚聖德的忠言,就責備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來揭露他們的過失;陛下自己也應該認真考慮國家大事,征詢治理國家的好辦法,聽取正確的意見,深切追念先帝的遺訓。如果能夠這樣,我就受恩感激不盡了。現在我就要辭別陛下遠行了,面對奏表熱淚縱橫,不知說了些什麼了 。
與朱元思書
吳均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盪,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piǎo)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miǎo),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líng)泠/(líng)作響;好鳥/相鳴,嚶(yīng)嚶(yīng)/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yuān)飛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經綸(lún)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江面上的風停了,煙霧都消散盡,天空和群山呈現出一樣的顏色。(我乘著船)隨著江流飄盪,向東或向西,漂漂盪盪。從富陽到桐廬大約(相距)一百里的水路,奇異的山水,是天下絕無僅有的。
江水都呈青白色,深深的水流清澈得千丈也能見底。游動的魚和細小的石頭可以直接看見,毫無障礙。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洶涌的波浪猶如飛奔的駿馬。
兩岸的高山,都長滿了蒼翠的樹木,看上去使人頓生寒意,(這些山)憑借著(高峻的)地勢,爭著向上長,這些山巒彷彿互相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筆直地向上,直插雲天,形成無數的山峰。泉水沖激著石頭,泠泠地發出聲響;美麗的鳥兒互相和鳴,鳴聲嚶嚶,和諧動聽。(樹上的)蟬兒長久不斷地鳴唱,(山中的)猿猴也時刻不住地啼叫。像鳶鳥一樣極力追求功名利祿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就會平息熱衷於功名利祿的心;那些籌劃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也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木在上邊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昏暗,稀疏的枝條互相掩映,有時也可以見到陽光。
余幼時即嗜[1]學。家貧,無從[2]致書[3]以觀,每假借[4]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5]。錄畢,走[6]送之,不敢稍逾約[7]。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8],益慕聖賢之道。又患[9]無碩師[10]名人與游,嘗[11]趨[12]百里外,從鄉之先達[13]執經叩問[14]。先達德隆望尊[15],門人弟子填其室[16],未嘗稍降辭色[17]。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18],俯身傾耳以請[19];或遇其叱咄[20],色愈恭,禮愈至[21],不敢出一言以復[22];俟[23]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yè)屣(xǐ)[24]行深山巨谷中,窮冬[25]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26]而不知。至舍[27],四支[28]僵勁不能動,媵(yìng)人[29]持湯[30]沃灌[31],以衾(qīn)[32]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33],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捨生皆被綺(qǐ)綉,戴朱纓(yīng)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34],燁然[35]若神人;余則縕袍敝衣[36]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37]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今雖耄耋(mào dié),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zhuì)公卿之後,日待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於余者乎? (此段在蘇教版八下 《送東陽馬生序》 中沒有)
今諸生學於太學[38],縣官[39]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40]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41]甚稱其賢。余朝京師[42],生以鄉人子謁余。撰[43]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辨,言和而色夷[44]。自謂少時用心於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余勉鄉人以學者,余之志也;詆我誇際遇之盛[45]而驕鄉人者,豈知余者哉!(加粗字體人教版沒有)
[編輯本段]譯文
我小時就愛好讀書.家裡貧窮,沒辦法得到書,就常常去向藏書的人家借,親手用筆抄寫,計算著約定的日期來還書.在非常寒冷的冬天裡,硯台里的墨水都成了堅冰,手指凍得沒法屈伸,也不敢放鬆抄寫.抄錄完畢,親自跑去還對方,不敢稍微超過約期.因此人們大多願意把書借給我,我也因此能夠遍讀各種書籍.
已經成年後,(我)更加地仰慕聖賢的學說;又擔心(憂慮)自己無法和大師,名人交流,我曾經跑到百里之外,拿著經書向當地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請教.那位前輩德高望重,學生弟子們多得擠滿了整個屋子,(對待學生)從來沒有略微把話說的委婉一些,把臉色放溫和一些.我站在他身旁,侍候著他,提出疑惑,向他請教道理,俯下身子,傾耳聆聽;有時候遇前輩訓斥、呵責,我的臉色更加恭敬,禮節也更加周到,一句話也不敢多說;直等到他高興後,才再度向他請教.所以我即使愚笨,最後也學有所成。
當我外出求師的時候,背書箱,拖著鞋子,走在深山巨谷中.深冬季節,刮著猛烈的寒風,踏著幾尺深的積雪,腳上皮膚都凍裂卻不知道.回到旅舍,四肢僵硬,動彈不得,服侍的人拿著熱水讓我泡腳,給我蓋上大被子,很久才暖和起來.我寄住在旅舍,旅店老闆每天提供兩頓飯,從沒享受過鮮魚肥肉的好滋味.別的同學都穿著華麗的衣服,戴著紅纓珠寶裝飾的帽子,腰間系著白玉環,左邊佩戴寶刀,右邊掛著香囊,光鮮亮麗好像神仙一樣;我穿著破破爛爛的衣服和他們相處在一起,絲毫沒有羨慕的念頭.這是因為我內心有足以快樂的地方(指讀書),所以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我求學的辛勤和艱苦就是像這個樣子啊!
現在我雖然年老昏亂,沒有什麼成就,仍然幸運地當官任職,承蒙天子的恩寵,追隨在三公九卿的後面,天天陪侍聖駕,作為皇帝備詢的顧問,天下人也都稱揚著我的姓名,何況才幹在我之上的人呢 !
現在各個學生在太學里讀書,天天有朝廷供給的公糧,年年有父母寄來的衣服,沒有挨餓受凍的憂慮;坐在大廈底下讀著詩書,不再有奔走的辛勞了;有司業,博士做老師,沒有問了不告訴,求了得不到的事情了;凡該有的書,都已搜集在這里,不必像我那樣親手抄錄,向別人借書然後才讀得到.如果有學業不夠精進,修養沒成功,那麼若非天資低劣,便是不如我這么專心罷了.哪裡是別人的過失呢!
東陽的學生馬君則,在太學讀書已經二年了,同輩的人都誇他優秀.我到京師時,他以同鄉晚輩的關系來拜見我.寫了一篇長信來當見面禮,信里的文辭很暢達.我和他討論學問,他的言談溫和臉色平夷;他自己說少年時讀書很用心.這可以說是很會求學的了!他現在要回家去省親,因此我把求學的困難告訴他,如果有人說我這是勉勵同鄉讀書,這正是我的用意;如果有人說我這是向同鄉誇耀自己際遇暢順,榮升大官的話,那怎能算是了解我呢
陋室銘
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編輯本段]譯文
山不在於有多高,有了仙人(居住)就有了名氣;水不在於有多深,有龍(居住)就有了靈氣。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因為)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眼簾。平時和我交談來往的都是博學的人,沒有無學問的平民。可以彈(不加裝飾的)琴,閱讀佛經。沒有嘈雜的奏樂聲使我的耳朵紊亂,沒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體勞累。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雲的亭子。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愛蓮說⑴
(北宋)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⑵。晉陶淵明獨愛菊⑶。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⑷。予獨愛蓮之出淤泥⑸而不染⑹,濯清漣而不妖⑺,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⑻,香遠益(9)清(10),亭亭凈植(11),可遠觀而不可褻玩(12)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13)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14);蓮,花之君子(15)者也。噫(16)!菊之愛(17),陶後鮮有聞(18)。蓮之愛,同予者何人(19)?牡丹之愛,宜乎(20)眾矣
水上,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令人喜愛的有很多。晉朝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唐朝以來,老百姓很喜愛牡丹花;我唯獨喜愛蓮從淤泥里長出來卻不受污染,在清水裡洗滌過卻不顯得妖媚,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長枝節,香氣遠播,越顯清新,筆直潔凈地立在那裡,可以在遠處觀賞,卻不能貼近去玩弄啊。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喜愛菊花的人,陶淵明以後就很少聽到了。喜愛蓮花的人,像我一樣的還有什麼人呢?喜愛牡丹的人,應當是很多了!
『捌』 初中常用文言文虛詞
2020年初中文言文常用虛詞整理來源:網路資源 作者:中考網整理 2019-08-06 11:22:44說兩句一、
『玖』 初中文言文虛詞用法及含義
文言虛詞用法(超詳細版)
而
1.用作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一)表示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二)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三)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如: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石鍾山記》)
(四)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如: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五)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如: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六)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如: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例如:
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記王忠肅公翱事》)
3.復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以
1.用作介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按照」「用(憑)什麼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察今》)
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
(二)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於」。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時操軍兼以飢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戰》)
(四)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於」,可譯為「在」「從」。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於泰安。(《登泰山記》)
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西南夷傳》)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例如:
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國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
2.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於轉折關系。
(一)表示並列或遞進關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二)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
(三)表示目的關系,「以」後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為「而」「來」「用來」「以致」等。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斂貲財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四)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五)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3.復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斷的結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
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鍾山記》)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庖丁解牛》)
為
「為」在文言中經常用作動詞和介詞,也可以用作助詞。用作動詞,意思是「做」。還可作判斷詞「是」用。這些都屬於實詞范圍。下文介紹作虛詞用的幾種用法。
1.用作介詞。除表被動外,一般讀去聲。
(一)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向」「對」等。例如:
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二)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例如:
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
公為我獻之。(《鴻門宴》)
(三)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例如: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為「為著」、「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序》)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例如:
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動關系。讀陽平聲,可譯為「被」。「為」所引進的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有時亦可不出現主動者;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例如:
有決瀆於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
2.用作助詞。讀陽平聲,放在疑問句之末,表示詰問,前面有疑問代詞跟它呼應。可譯為「呢」?例如:
如今人方為刀俎……何辭為?(《鴻門宴》)
乃
1.用作副詞。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就」「這才」等;也可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是逆轉相背的,可譯為「卻」「竟(然)」「反而」「才」等;還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才」「僅」等。例如:
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曹劌論戰》)
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鍾山記》)
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例如: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3.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例如: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
嬴乃夷門抱關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乃」有時還作連詞用,釋為「若夫」、「至於」「如果」等。例略。
於
「於」是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合,構成介賓短語去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系。
1.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於」「給」「由於」等。例如:
得復見將軍於此。(《鴻門宴》在)
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公輸》在……方面)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出師表》在……中)
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赤壁之戰》向)
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赤壁之戰》到)
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雲。(《左忠毅公逸事》從、自)
故燕王欲結於君。(《廉頗藺相如列傳》跟、同)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對、對於)
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於侍臣……(《記王忠肅公翱事》給)
2.放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例如:
良曰:「長於臣。」(《鴻門宴》)
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勸學》)
有時則只是表示對象的性質和狀態,可不譯。例如:
非常之謀難於猝發……(《五人墓碑記》)
3.放在動詞之後,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例如:
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五人墓碑記》)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制於人……(《赤壁之戰》)
4.復音虛詞「於是」,用法與現代漢語的「於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後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現代漢語也這樣用。
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吳之民方痛心焉,於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二)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後,「於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可根據「於」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於「在這」「從這」等。
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在這職業上」《捕蛇者說》)
之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
輮使之然也。(《勸學》,代物,作兼語。)
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理,作賓語。)
(二)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如:
均之二策。(《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一)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二)結構助詞,補語的標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如:
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三)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
(四)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如: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五)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如:
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毛遂自薦》)
其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第三人稱代詞。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詞之前,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例如: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整個主謂短語,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修飾語)應譯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其破壁」作賓語。)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其聞道」作主語。)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賓語。)
(三)活用為第一人稱。可用作定語或小主語,視句意譯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四)指示代詞,表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如:
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
(五)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如
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鍾山記》)
2.用作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婉商、期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視情況可譯為「大概」「難道」「還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於此乎?(《師說》表測度。)
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表反詰。)
汝其勿悲!(《與妻書》表婉商。)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表期望。)
3.用作連詞。作連詞用時,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設,可譯為「如果」;或表選擇,可譯為「還是」。例如: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故哉?(《送東陽馬生序》表假設。)
若
1.用作代詞。
(一)表對稱,相當於「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例如:
若毒之乎?(《捕蛇者說》你)
更若役,復若賦……(《捕蛇者說》你的)
(二)表近指,相當於「這」「這樣」「如此」。例如:
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論語·憲問》)
2.用作連詞。
(一)表假設,相當於「如果」「假設」等。例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二)表選擇,相當於「或」「或者」。例如:
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
「若」和「夫」「至」結合,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層意思的開頭,表示他轉。例如: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陽樓記》)
因
1.用作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依據、方式,可分別譯為「因為」「由於」,「趁著」「憑借」,「經過」「通過」。例如:
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後漢書·張衡傳》)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連詞。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於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
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則
1.用作連詞,可表示多種關系。
(一)表示承接關系。一般用來連接兩個分句或緊縮復句中的前後兩層意思,表示兩件事情在時間上、事理上的緊密聯系。可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是」。例如: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鴻門宴》)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
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鍾山記》)
子燦寐而醒,客則鼾睡炕上矣。(《大鐵椎傳》)
(二)表示假設關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設的情況,相當於「假使」「如果」;有的用於後面的分句,表示假設或推斷的結果,相當於「那麼」「就」。例如: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三)表示並列關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構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句之間是並列關系(不是表示兩個詞之間)。可譯為「就」,或不譯。例如: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而》)
(四)表示轉折、讓步關系。表示意思有轉折時,「則」字用在後一分句,可譯為「可是」「卻」;表示姑且承認一件事,預備下句轉入正意時,「則」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譯為「雖然」「倒是」。例如: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其室則邇,其人甚遠。(《詩經·東門之》)
2.用作副詞。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如: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且
1.用作連詞。
表示遞進關系、並列關系。
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赤壁之戰》)
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
河水清且漣漪。(《伐檀》)
有時相當於「尚且」,先讓步,後推進一層。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古之聖人,……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2.用作副詞。相當於「將」「將要」,「暫且」「姑且」。
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驢》)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
所
1.用作助詞。經常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合,組成「所」字結構。「所」字結構是名詞性短語,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如:
於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信陵君竊符救趙》)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余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指南錄〉後序》)
「所」和動詞結合,後面再有名詞性結構,則所字結構起定語的作用。如:
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後序》)
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世莫能知,故隱屠間耳。(《信陵君竊符救趙》)
2.在有些句子中,「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如:
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錄〉後序》)
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3.復音虛詞「所以」。「所」和「以」連用,文言中也常見。用法主要有兩種:一種表示原因,一種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表示手段或憑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信陵君竊符救趙》)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者
助詞,主要有兩種用法。一種是附在別的詞或短語之後,組成名詞性短語。如:
將藏之於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 (《〈指南錄〉後序》)
用葉者取葉初長足時,用芽者自從本說,用花者取花初敷時,用實者成實時采。(《采草葯》)
「者」的另一種用法是放在一個詞或一組詞後邊,起提頓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說明的事物,稍微停頓一下,然後說明或論斷。如: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古之讓天之者,是去監門之養而離臣虜之勞也。(《五蠹》)
「者」有時放在時間詞之後,起語助作用,可不譯。如:
今者項庄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者」有時放在數詞後邊,可譯為「個」「樣」之類。如:
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戰》)
何
1.用作疑問代詞。
單獨作謂語,問原因,後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麼」「什麼原因」。
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作賓語,主要代處所和事物,可譯為「哪裡」「什麼」。譯時,「何」要後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作定語,可譯為「什麼」「哪」。
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
2.用作副詞。
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麼」「怎麼」。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
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麼」「多麼」「怎麼這樣」。
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3.復音虛詞「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於疑問句中,表疑問或詰問,相當於「怎麼樣」或「什麼樣」。如:
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鴻門宴》)
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君以袁某為何如人哉?(《譚嗣同》)
(二)「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於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於「拿什麼」「憑什麼」等。
榮祿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譚嗣同》)
何以戰?(《曹劌論戰》)
也
語氣助詞。經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種語氣。
1.表示判斷語氣的,如:
死生,晝夜事也。(《〈指南錄〉》後序))
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左忠毅歸逸事》)
2.表示肯定語氣的,如:
昔人雲:「將以有為也。」(《〈指南錄〉後序》
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詞的句子,仍然是一種表否定的肯定。如:
眾曰:「若所為誠快,然使君冤未白,猶無益也。」(《書博雞者事》)
3.表示疑問語氣的,如: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庄暴見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4.表示感嘆語氣的,如:
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庄暴見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也」表示疑問語氣和感嘆語氣,句中一般要用疑問代詞。
5.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如: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東陽馬生序》)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乎
1.用作語氣助詞。
(一)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
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豈有相公此時出見客乎?(《報劉一丈書》)
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
(二)表測度語氣,可譯為「吧」。
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庄暴見孟子》)
(三)用於感嘆句,可譯為「啊」「呀」等。
嗚呼!熟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
(四)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胡為乎遑遑何之?(《歸去來辭》)
2.用作介詞。相當於「於」。
生乎吾前……(《師說》)
此外,可作詞尾。
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庖丁解牛》)
焉
①語氣助詞。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譯出。
於是余有嘆焉。(《游褒禪山記》)
有時用於反詰語氣,可譯為「呢」。
萬鍾於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②代詞。相當於「之」。如:容貌甚偉,時人異焉。
③疑問代詞。怎麼,哪裡。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④疑問代詞。什麼。如: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
⑤於何,在哪裡。如:且焉置土石?
⑥於此,在這里,在那裡。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⑦形容詞、副詞詞尾。……的樣子。如:於我心有戚戚焉。
與
① 給予,授予。
與斗卮酒
② 結交。
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③ 和、同、跟。
豎子不足與謀
④ 參加。
蹇叔之子與師
⑤ 贊許。
朝過夕改,君子與之
幫助。
君不與勝者,而與不勝者。
⑥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感嘆。後來寫作「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