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指學
A. 文學領域中的古文學是指那些領域
中國的古代文學是指先秦兩漢到清末
西方文學中的古代文學是指古希臘羅馬文學到文藝復興,或更晚
東方(除中國外)一般是指從上古到封建社會解體之間的文學
一、要重視誦讀指導。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熟讀或背誦一定數量的文言篇目,加深對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培養語言感知、直覺、積累、頓悟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字音讀准確,是誦讀的起碼要求。文言課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破讀字、古音字(如古人名、古地名、古官職名、古器物名稱)等,如不首先解決這些字詞的語音問題,那就根本談不上誦讀。因此,一篇文言文,我們可以先讓學生試讀一遍,或全班齊讀,或個別朗讀,從試讀中發現他們讀字讀音中出現的問題,然後一一板書糾正,並由老師再范讀一遍全文。要求學生聽清句讀,只有讀清了句讀,才有可能弄懂文章的詞句結構和語言意義;反過來也才能讀得更准確、更清楚。同時通過反復誦讀,利用文言構詞造句的特點以及語音停頓、邏輯重音、語氣聲調等誦讀要訣來深化詞義句意的理解辨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文言文的傳統的誦讀方法是科學的。它利於知識的積累,利於明白事理,利於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的提高,從而使學生真正掌握語言的運用能力。
二、教會學生積累知識的方法。「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知識積累是能力 提高的基礎,有計劃地進行積累,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古漢語的語言材料和知識,使之形成 系統,而且也能轉化為能力,提高文言文閱讀水平。我們要求每位學生都准備一個筆記本, 建立「文言知識庫」,有計劃、有重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整理。如每冊課本後的「常用實詞表」和單元知識短文里要求掌握的實詞、虛詞,人人必須整理,但對每課詞語的整理積累不能局限於該篇,要回顧、翻查從前學過的意義和用法,並隨著新課的學習去豐富,即做到縱 向積累和橫向積累相結合。此外,進行積累不是機械地照搬照抄,而是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聯系、歸類、比較。例如在一次復習課上,教師列出這樣一系列詞——之、至、致、往、如、造、詣,讓學生比較異同。經過討論,學生將這些詞歸為「到」的系列詞,教師接著啟發學生回憶、整理出其他的系列詞,結果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一下子整理了不少。有:「 走 」系列詞——步、趨、行、走、奔;「洗」系列詞——沐、浴、盥、浣、滌;官吏升降系 列詞——除、拜、擢、拔、遷、貶、謫、黜、左遷。通過比較歸類,學生提高了在文言文 閱讀中的詞語辨析能力,讓課文這個「例子」真正起到了「舉一反三」的作用,體現了學會 積累帶來的極大益處。
三、鼓勵學生質疑。我國宋代教育家張載說:「學則須疑,學貴善疑 。」傳授文學作品,極易見仁見智,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對於學 生提出的很有個性的意見,只要言之有理,就不妄加否定,而是從精神上予以肯定。如我在教《愚公移山》時,有些學生對愚公的做法提出了疑問。他們認為愚公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愚公確實是「愚」。對於學生的見解,我先是給予鼓勵和肯定,然後從學習這篇文章的目的來談了教師的看法,這篇文章主要是要求我們學習愚公不怕困難的精神。孩子們在學習這篇文章時思路很開闊。在字詞的理解上同樣需要質疑。如我在講《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其中有一句「散入珠簾濕羅幕」,文中的「散」究竟讀哪種音,孩子們提出了疑問,我鼓勵他們自己去查《古漢語詞典》,終於找到了正確的讀音。所以學生的質疑問難精神一旦被肯定, 便會勇於表現自我,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教師給塊藍天,學生就能飛翔」。總之,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通過改革教法、加強學法指導等手段,著力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努力使文言文教學走出低效的怪圈,實現素質教育的目的。
C. 文言文中什麼代指有學問的人
(1)師,老師。
(2)博士,1.古時指專精某種技藝的人.例:茶博士、酒博士;武博士
2.博士,古代學官名,始於戰國.指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
(3)子,對人的尊稱,古代那些老子,孔子,孟子,莊子什麼的都是這樣。
(4)智者,聰明的人(同樣有學問)
D. 文言文中的學校指什麼
首先,學校的名稱起源於民國。因此文言文基本沒有這個詞的。
西周稱學校為「辟雍」,是少數奴隸主貴族讀書的場所。古代的學校稱為庠、序、學、校、塾。在開始產生時並不都是專門的教育機構,而兼為習射、養老的場所。西漢時學校分中央和地方兩種,中央設太學,是國家最高學府,相當於今天的大學。
E. 文言文中什麼代指有學問的人
(1)師,老師。
(2)博士,1.古時指專精某種技藝的人.例:茶博士、酒博士;武博士
2.博士,古代學官名,始於戰國.指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
(3)子,對人的尊稱,古代那些老子,孔子,孟子,莊子什麼的都是這樣。
(4)智者,聰明的人(同樣有學問)
F. 怎樣有效地進行文言文教學
怎樣有效地進行文言文教學?筆者一直很困惑,直到看了岳西中學王靜老師上了《六國論》後,心裡才豁然開朗了。王老師告訴我們,只有正確處理好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與積累文言詞語及知識兩方面的關系,文言文教學才是有效的,甚至高效的。為了達到理解文意、分析思路和探究主旨這三個教學目標,王老師在教《六國論》時主要採用了以誦讀為主的教學方法。
一、 通過誦讀,學生積累了文言詞語
王老師讓學生齊讀課文,在誦讀中,學生掌握了許多關鍵的文言詞語,特別是一些重要的多音字,如「暴霜露」「暴秦」中的「暴」,又如「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中的「為」。在誦讀中,學生掌握了一些古今異議詞,如「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中的「其實」,又如「至於顛覆,理固宜然」中的「至於」。
二、 通過誦讀,學生感知了文意、結構
王老師讓學生再讀課文,在誦讀中,學生感知了文意。明白了《六國論》的中心論點是「六國破滅,弊在賂秦」,分論點是「賂秦而力虧,破滅知道也」和「不賂者以賂者喪,該市強援,不能獨完」。在誦讀中,學生理解了各段的大意,懂得了作者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採用了對比論證、事例論證、假設論證等論證方法。
三、 通過誦讀,學生領悟了寫作目的
生活在北宋時期的蘇洵為什麼要寫《六國論》這篇文章呢?王老師又讓學生去讀課文,而且是讓不同的學生有感情地讀,讀出自己的領悟。如讀「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要求學生讀出蘇洵對賂秦的不滿和對「賂秦」錯誤的有力否定。又如讀「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禮天下之奇才,並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要求學生讀出惋惜之情。還如「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要求學生讀出諷諫規勸之意。通過誦讀,學生明確了作者的寫作目的是借古諷今,即借六國賂秦之錯誤來諷諫北宋賄賂遼、西夏等的事實。
總之,王老師這節展示課是很成功的,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從中獲益匪淺。當然,教無止境,王老師這節課也還能進一步地完善。筆者認為可以對文中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加以分類總結,文言實詞有「與」(與嬴而不助五國)、「速」(始速禍焉);文言虛詞有「以」:①不賂者以賂者喪。②秦以攻取之外。③以有尺寸之地。④舉以予人。⑤以地事秦。⑥至丹以荊卿為計。⑦以賂秦之地。⑧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⑨苟以天下之大。還有文言句式「苟以天下之大」(定語後置)等也可以總結歸納。
G. 桃李在古文學中指代什麼
看那個桃李了
桃李滿天下的桃李是學生
投桃報李是恩惠
H. 文言文中哪些字指學校
辟雍,學堂,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