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勉諭兒輩文言文

勉諭兒輩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1-22 14:48:05

Ⅰ 勉諭兒輩文言文翻譯

網路知道來
勉諭兒輩自的意思
勉諭兒輩文言文翻譯
查看全部11個回答寫回答有獎勵
勉諭兒輩文言文翻譯
勉諭兒輩文言文翻譯
我來答有獎勵
熱心網友
2020-04-13
《勉諭兒輩》,選自明代周怡的《尺牘精華》。現代漢語的意思是:從節儉變得奢侈(是)容易(的),從奢侈變得節儉(卻)困難(了)。飲食穿衣,如果思考得到這些事情的艱難,(就)不會輕易地花費錢財(了)。每一頓飯吃肉喝酒,可以置辦幾天的粗茶淡飯;一匹綢緞,可以置辦幾件平常的衣服。不餓不冷就夠了,何必圖個吃好穿好?經常在擁有的時候想著沒有的時候,不要等到失去的時候再想著擁有的時候,那麼子子孫孫(就能)常常享受到溫飽了。

Ⅱ 求三篇文言文的答案。

(三)螳螂捕蛇

1、下列句中加點的「之」與例句中加點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似有物捉制之
A、 輟耕之壟上 B、受任於敗軍之際 C、悍吏之來吾鄉 D、環而攻之而不勝
答案:D,都是代詞,「它」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詞。
(1) 以剌刀攫其首 攫: 抓取、刺傷
(2) 蛇竟死 竟: 最終,終於

3、翻譯下面句子。
然審視殊無所見。
但仔細觀察(蛇),卻什麼也沒有發現。

4、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分析錯誤一項是( B )
A、 螳螂最後取得勝利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以已之長攻敵之短。
B、 蛇被小小的螳螂擊殺的根本原因是以尾擊樹不重戰術。
C、 姓張的是本文的線索人物,全文以他的所見所聞為線索。
D、 本文步步設疑,環環相扣,文雖短但情節卻緊張曲折。

(四)景公令出裘發粟與飢寒

1、 解釋句中加點的詞語。
樓主,你這沒有加點啊??我按照經驗中的重點詞給你解釋吧!
(1)景公之時,雨雪三日而不霽。( 雨雪:動詞,下雨下雪 ;霽:天晴)
(2)立有間( 站立在旁邊)
(3)公被狐白之裘,坐堂側陛。( 被:同披,披著)

2、 翻譯
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飢,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
我聽說古代的賢明的君主,自己飽了卻知道別人的飢餓,自己溫暖卻知道別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卻能知道別人的勞累,如今的君主卻不能知道別人的情況啊。

3、 景公為什麼聽了晏子的一番話,「乃令出裘發粟以與飢寒者」?
因為晏子說的很有道理,讓景公醒悟了自己的安逸不能代替百姓的困苦。

(五)勉諭兒輩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飲食衣服,若思得之艱難,不敢輕易費用。酒肉一餐,可辦粗飯幾日;紗絹一匹,可辦粗衣幾件。不饞不寒足矣,何必圖好吃好著?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則子子孫孫常享溫飽矣。
注釋:1費用:花費錢財。2紗絹:一種細薄的絲織品。3饞:這里是飢餓的意思。
1、 解釋下面加點的字。
樓主,你這沒有加點啊??我按照經驗中的重點詞給你解釋吧!

(1) 可辦粗飯幾日 辦:操辦
(2) 何必圖好吃好著 圖:追求
(3) 莫待無時思有時 莫:不要

2、 翻譯:不饞不寒足矣,何必圖好吃好著?
能夠吃飽飯,不寒冷就夠了,為什麼還一定追求好吃好穿呢?

3、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就節儉問題,向我們提出什麼要求?
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節約,注意節儉,不能奢侈浪費。

4、 在市場經濟繁榮的今天,商品供應充足,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還有必要提倡節儉嗎?
儉朴,乃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早在800年前,司馬光以親切的筆調寫下了《訓儉示康》,告誡其子司馬康要"以儉素為美",不要"以奢靡為榮"。盡管在市場經濟繁榮的今天,商品供應充足,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我們也絕不能拋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節儉。

樓主:你的題目中有幾道要求給加點字解釋,但題中沒有加點,我就只給你解釋了重點字,如果還有問題,我可以繼續解釋的:)

Ⅲ 幫忙翻譯文言文《勉諭兒輩》.

由節儉進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進入節儉(卻)困難(了)。如果思考得到(這些東西)的艱難,(就)不敢輕易的浪費使用(了).每餐吃肉喝酒,可以置辦幾天的粗茶淡飯;一匹綢緞,可以置辦幾件平常的衣服.不餓不冷就夠了,何必圖個吃好穿好?經常在有好東西的時候想著吃不上飯的時候,不要等到沒有東西吃的時候來想有好東西吃的時候,那麼子子孫孫(就會)常常享受到溫飽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沒有比我快的?

Ⅳ 文言文 勉諭兒輩 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

節儉是要長期養成的好習慣

如何教學生學文言文——勉諭兒輩

文言文教是初中語文教學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文言文學習有助於學生了解我國古代豐富燦爛的文化,有助於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民族自豪感、高尚道德情操教育,有助於學生今後從事我國古代思想、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各方面的研究工作。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語文教材中,編選了不少文言文。如何教好文言文,是每一位中學語文教師都要認真思考,潛心研究的問題。 一、 教師要有扎實的古漢語功底 我們所說的古代漢語是指先秦古籍中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後來歷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語言,即通常所說的「文言文」。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相比,二者既有繼承關系,又有發展變化。特別是在發展方面,如古語語音、詞彙、語法和文字諸方面,古今都有明顯差異。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自己首先要大量閱讀一些優秀的文言作品,還要系統的掌握古代漢語中的一些語音、詞彙、語法和文字方面的知識,這樣才能很好地駕馭教材,給學生講好教材內容。 二、 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教好文言文,最重要要的是要讓學生對文言文感興趣。我們可以通過同學們看過的影視劇《聊齋志異》、《水滸傳》、《西遊記》等等,激發他們讀原文的熱情,尤其從激發他們讀淺易白話小說《水滸傳》開始逐步深入,再學習一些較為簡短易懂的文言短篇,如《論語》、《孟子》中的一些短文,再學習《岳陽樓記》、《送東陽馬生序》、《出師表》之類較長的美文,讓學生在不斷學習中感悟文言文的美,在潛移默化里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把學習文言文變為學生積極主動,自覺自願的慾望行動。 三、 把握好文言文教學過程中的幾個重要環節 1、文言文預習 利用好課本注釋、工具書、通讀課文。課文中任何一篇文言文都有注釋,它好比拐杖,可以幫助學生逐步掌握學習文言文的門徑。閱讀文言文時要藉助注釋,了解課文出處、寫作背景、文化常識、與課文有關的作者經歷。識記注釋中的字詞的音、形、義。有時不僅識記,還要求抄寫在筆記本上,以加深印象。指導學生學習文言文必須養成利用工具書的習慣。使用工具書,對於學習文言文來說,有著特殊重要性。比如「風吹草低見牛羊」中的「見」,學生會以為是現代漢語中的「見」,而不會讀成「現」。「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秋」,不查找工具書,學生也可能不把它理解為「時」。還可以適當讓學生參看一些文言翻譯書,作為復習鞏固所學內容的資料,但不能過分依賴一些古文翻譯書,特別是不能預先看譯文,而應該反復理解字詞句子的含義,然後通讀全文,力爭上課前能流利地朗讀課文,粗知大意,將不理解的字句標示出來,上課時間再認真聽。 2、文言文的講解 教師要力戒串講全文的傳統教學方式,要相信學生,要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自己先翻譯,教師只做一些難點的點撥。第一步,先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在朗讀中培養語感。第二步,學生試譯。可讓學生試譯不同段落。第三步,教師疏通文義,對一些常見文言實詞、虛詞中古今不同的讀音、詞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內容幫助學生進行歸納、比較、總結。第四步,在通讀、熟讀全文後感知課文中的人物形象、課文主題。教師要提倡學生各抒己見,不受拘束地發表自己的見解。 3、文言文的鞏固 將所學文言文反復朗讀,達到熟練背誦的程度,是鞏固所學文言文最有效的方法。課本上所選文言課文大多都篇幅短小,有音韻美和節奏感,只有多朗讀才能體會到文章的妙處。古語有「讀書百遍,其義自現」之說,對文言文的復習鞏固,再形象不過了。 4、文言文閱讀的拓展 教師應多鼓勵學生大量閱讀文言作品,不求他們能讀懂多少,而是要求廣泛閱讀,在大量閱讀中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在假期給學生布置《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及自己感興趣的文言作品去讀,如《論語》、《孟子》、《聊齋志異》、《史記》、《古文觀止》、《資治通鑒》等等,並適當作一些讀書筆記,寫一些心得,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分析、鑒賞能力。 時代在發展,教育在革新。教師只有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不斷探索創新教學方法、模式,才能在教學上出成效,文言文教學也是如此。

Ⅵ 勉諭兒輩這個古文題目的意思

勸說,告誡下一代的意思

哪裡有 周怡的<< 勉諭兒輩>>的文言文翻譯

(九)《勉諭兒輩》
【原文】:由儉〔儉:節儉。〕入奢〔奢:奢侈。〕易,由奢入儉難。飲食衣服,若思得之艱難,不敢輕易費用;酒肉一餐,可辦粗飯幾時;紗絹一匹,可辦粗衣幾件;不飢不寒足矣,何必圖好吃好著〔著:穿。〕?常將有日思無日,莫等無時思有時,則子子孫孫,常享溫飽矣。
〔注釋〕: 《勉諭兒輩》選自《尺牘精華》(巴蜀書社1998年版)。周怡,字順之,號都峰,明人,曾官太常寺卿。
【評析】: 在我們這個高消費的時代,重溫一下先賢有關儉朴的教誨,很有現實意義。節儉不僅是一種個人的生活態度,也是對資源和環境的一種保護。

Ⅷ 文言文;勉諭兒輩

由節儉變得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進入節儉卻困難了。飲食衣服,如果思考得到內(這些東西容的)艱難,(就)不敢輕易地花費錢財(了)。一餐吃肉喝酒,可以做幾天的粗茶淡飯;一匹綢緞,可以置辦幾件平常的衣服。生活不挨餓不受凍就足夠了,何必貪圖吃得好穿得好呢?經常在有好東西的時候想著吃不上飯的時候,不要等到沒有東西吃的時候來想有好東西吃的時候,那麼子子孫孫就會常常享受溫飽了。
請採納回答!

Ⅸ 文言文翻譯《呂蒙正不計人過》

一、譯文:呂蒙正宰相不喜歡記著別人的過失。剛擔任副宰相,進入朝堂時,有一位中央官吏在朝堂簾內指著呂蒙正說,「這小子也能參與謀劃政事嗎?」呂蒙正裝作沒有聽見似的走過去了。與呂蒙正同在朝廷的同僚非常憤怒,並追問那個人的官位和姓名。

呂蒙正急忙制止,不讓(那位同僚)查問。退朝以後,那些與呂蒙正同在朝班的同僚仍然憤憤不平,後悔當時沒有徹底追究。呂蒙正則說:「一旦知道那個人的姓名,就終生不能忘記,因此還不如不知道那個人的姓名。(不去追問那個人的姓名),對我來說有什麼損失嗎?」當時在場的人都佩服呂蒙正的度量(氣量)。

二、原文:宋·司馬光《湅水紀聞》

呂蒙正不喜記人過。初任參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於簾內指之曰:「是小子亦參政耶!」 蒙正佯為不聞而過之。其同行列怒之,令詰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罷朝,同列猶不能平,悔不窮問,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忘,固不如無知也,且不問之,何損?」 時皆服其量。

(9)勉諭兒輩文言文擴展閱讀

一、文章中心

文章中呂蒙正不計人過,實在難能可貴。呂蒙正當眾諷刺自己的人,採取置之不理的冷處理的態度,而不是採取爭鋒相對,甚至懷恨在心,打擊報復的態度,避免了激化矛盾。作為宰相的呂蒙正卻有「不記人過」的心胸,這樣的氣度,令人佩服,景仰。我們從呂蒙正身上,可以學到為人處事的智慧,懂得容人之過的道理。

二、人物簡介

呂蒙正(944~1011年),字聖功,河南洛陽人,祖籍在今萊州市城港路街道軍寨址村 。北宋初年宰相。

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考中狀元後,授將作丞,出任升州通判。步步高升,三次登上相位,封為許國公,授太子太師。為人寬厚正直,對上遇禮而敢言,對下寬容有雅度。

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去世,終年六十八,追贈中書令,謚號文穆。

Ⅹ 急需15篇初中課外文言文譯文及原文

(1)《言語》第101則:桓玄義興還後,見司馬太傅。太傅已醉,坐上多客,問人雲:「桓溫來欲做賊,如何?」桓玄伏不得起。謝景重時為長史,舉板答曰:「故宣武公黜昏暗,登聖明,功超伊、霍,紛紜之議,裁之聖鑒。」太傅曰:「我知,我知。」即舉酒雲:「桓義興,勸卿酒!」桓出謝過。
2)《容止》第32則:「或以方謝仁祖不乃重者,桓大司馬曰:『諸君莫輕道仁祖,企腳北窗下彈琵琶,故自有天際真人想。』」
(3)《雅量 》第23則:「庾太尉與蘇峻戰,敗,率左右十餘人乘小船西奔,亂兵相剝掠,射,誤中舵公,應弦而倒,舉船上咸失色分散。亮不動容,徐曰:『此手哪可使著賊!』眾乃安。」
(4)《輕詆》第7則:「褚太尉初渡江,嘗入東,至金昌亭,吳中豪右燕集亭中。褚公雖素有重名,於時造次不相識別,敕左右多與茗汁,少著粽,汁盡輒益,使終不得食。褚公飲訖,徐舉手共語雲:『褚季野。』於是四座驚散,無不狼狽。」
(5)《文學》第62則:「孚雅善理義,乃與仲堪道《齊物》,殷難之。羊雲:『君四番後當得見同。』殷笑曰:『乃可得盡,何必相同?』」

熱點內容
家庭教師txt下載 發布:2025-07-12 21:17:51 瀏覽:357
挖掘機英語 發布:2025-07-12 21:08:58 瀏覽:521
數學書籍讀後感 發布:2025-07-12 20:52:09 瀏覽:301
2017理科數學三卷 發布:2025-07-12 19:57:52 瀏覽:647
泡溫泉哪裡 發布:2025-07-12 19:48:11 瀏覽:713
師德閱讀答案孫春平 發布:2025-07-12 17:44:03 瀏覽:999
老師被h 發布:2025-07-12 16:59:10 瀏覽:778
化學萬能夾 發布:2025-07-12 15:22:16 瀏覽:206
師德師風大討心得體會 發布:2025-07-12 13:36:50 瀏覽:887
教育功能有哪些 發布:2025-07-12 12:01:32 瀏覽: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