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蟲治蟲文言文翻譯
1.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見過書寫工具,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他當即寫了四句詩,並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作為內容,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寫詩,他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作客,有人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他的父親認為那樣有利可圖,每天牽著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跟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叫他寫詩,已經不能與從前聽說的相稱了.再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又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舅舅說:"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樣了."
王安石說:「仲永的通達聰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資(或他先天得到的),勝過有才能的人很多。最終成為平常的人,就是因為後天所受的教育沒有達到要求。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能的人,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尚且成為普通人;今天那些不是天資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後天教育,能夠成為普通人就為止了嗎?2.一個屠夫傍晚回家,擔子裡面的肉已經賣完,只有剩下的骨頭。路上遇見兩只狼,緊跟著走了很遠。
屠夫害怕了,把骨頭扔給狼。一隻狼得到骨頭停下了。另一隻狼仍然跟著他。屠夫又把骨頭扔給狼,後面得到骨頭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頭的狼又趕到了。骨頭已經扔完了。但是兩只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後一起受到狼的攻擊。屠夫看見田野里有一個打麥場,打麥場的主人把柴草堆積在打麥場里,覆蓋成小山(似的)。屠夫於是跑過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擔子拿起屠刀。兩只狼不敢上前,瞪著眼睛朝著屠夫。
一會兒,一隻狼徑直走開了,另一隻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時間長了,那隻狼的眼睛好像閉上了,神情悠閑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腦袋,又連砍幾刀把狼殺死。屠夫剛想要走,轉身看見柴草堆的後面,另一隻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鑽洞進去,來攻擊屠夫的後面。身子已經鑽進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從狼的後面砍斷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殺死了。屠夫這才明白前面的那隻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這種方式來誘惑敵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會當初,孫權對大將呂蒙說:「你現在身當要職掌握重權,不能不學習!」呂蒙以軍營中事務繁多為理由加以推辭。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鑽研經書當傳授經書的官嗎!只不過要你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要說事務多,誰能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讀書,自己感到獲得很大的益處。」於是呂蒙開始學習。直到魯肅來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研討論說天下事,十分驚奇地說:「以你現在的才幹、謀略來看,你不再是原來那個吳下阿蒙了!」呂蒙說:「對於有志氣的人,分別了數日之後就應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知道這件事太晚了啊!」於是魯肅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然後告別而去。兒兩只狼都被殺死了,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給人們增加笑料罷了。3.京城裡有個擅長口技的人。一天正趕上有一家大擺酒席,宴請賓客,在客廳的東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圍幕,表演口技的藝人坐在圍幕裡面,裡面只放了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客人們一起圍坐在圍幕前面。過了一會兒,只聽到圍幕裡面醒木一拍,全場安靜下來,沒有敢大聲說話的。
遠遠地聽到深巷裡的狗叫聲,就有一個婦人被驚醒,打著呵欠,伸著懶腰,她的丈夫說著夢話。一會兒,小孩子也醒了,大聲哭著。丈夫也被吵醒了。婦人拍著孩子餵奶,小孩含著奶頭還是哭,婦人一面拍著孩子,一面輕聲哼著哄他睡覺。又有一個大孩子醒了,嘮嘮叨叨地說個不停。在這個時候,婦人用手拍孩子的聲音,嘴裡哄孩子的哼哼聲,小孩子含著奶頭啼哭的聲音,大孩子剛剛醒來的聲音,丈夫大聲呵斥大孩子的聲音,同時都發出來,各種聲音都表演得維妙維肖。全場的客人沒有一個不伸長脖子,斜眯著眼睛,微笑著,暗暗地贊嘆,認為表演得好極了。
沒有過多久,丈夫打鼾的聲音響起來了,婦人拍小孩也慢慢地拍,慢慢地停止了。隱隱約約地聽到有老鼠悉悉索索的聲音,盆子等器具傾斜打翻的聲音,婦人在睡夢里的咳嗽聲。客人們聽到這里,心情稍微放鬆了些,漸漸把身子坐正了一些。
忽然有一個人大聲呼叫:「起火啦」,丈夫起來大聲呼叫,婦人也起來大聲呼叫。兩個小孩子一齊哭了起來。一會兒,有成百上千人大聲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條狗汪汪地叫。中間夾雜著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聲音,烈火燃燒發出爆裂的聲音,呼呼的風聲,千百種聲音一齊響了起來;又夾雜著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聲音,救火的人們拉倒燃燒著的房屋時一齊用力的呼喊聲,搶救東西的聲音,潑水的聲音。凡是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有的聲音,沒有一樣沒有的。即使一個人有上百隻手,每隻手有上百個指頭,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一種聲音來;即使一個人有上百張嘴,每張嘴裡有上百條舌頭,也不能說出其中的一個地方來啊。在這種情況下,客人們沒有不嚇得變了臉色,離開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兩條大腿哆嗦打抖,幾乎想要搶先跑掉。
忽然醒木一拍,各種聲響全部消失了。撤去圍幕一看裡面,一個人、一張桌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 4.織布機的聲音一聲接著一聲,木蘭在對著門織布。忽然聽不到織布的聲音,只聽見木蘭的嘆氣聲。
問木蘭在想什麼,在思念什麼。木蘭沒有想什麼,也沒有思念什麼。昨夜看見軍中的文告,知道皇上正在大規模地徵兵。徵兵的名冊有很多卷,每一卷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長大成人的兒子,木蘭沒有兄長,願意為此去買鞍馬,從此替父親出征。
木蘭到集市各處買了駿馬、馬鞍等出征馬具。(東、西、南、北市只是一種互文的修辭手法)早晨辭別父母上路,傍晚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的流水聲。又一天早晨辭別黃河上路,傍晚到達黑山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人戰馬的嘶鳴聲。
木蘭不遠萬里奔赴戰場,像飛一樣地跨過一道道的關,越過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清冷的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鐵甲戰袍。身經百戰之後,有的將士戰死沙場,有的將士凱旋而歸(同樣是互文修辭手法)。
木蘭十多年之後幸運歸來。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木蘭被記了十二轉功,賞賜了很多財物。天子問木蘭想要什麼,木蘭不願當尚書省的官,只希望騎上一匹千里馬,榮歸故鄉。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外城來迎接木蘭;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霍霍地磨刀准備殺豬宰羊。木蘭回到了原來的房間,打開各個房間的門,坐一會兒各個房間的床,脫去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以前的舊衣裳,對著窗戶前的鏡子梳理雲一樣的鬢發、在臉上貼上花黃(古代婦女裝飾物)。出門去見同去出征的夥伴,夥伴們都很吃驚,同行多年,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個姑娘。
據說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中時,雄兔的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的兩隻眼睛時常眯著。雄雌兩兔一起並排奔跑,怎能分辨得出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Ⅱ 以蟲治蟲文言文什麼意思
原文:元豐中,慶州界生子方蟲,方為秋田之害。忽有一蟲生,如土中狗蠍,其喙有鉗,千萬蔽地;遇子方蟲,則以鉗搏之,悉為兩段。旬日子方皆盡,歲以大穰。其蟲舊曾有之,土人謂之「傍不肯」。
譯文:宋神宗元豐年間,慶州地區生了黏蟲,實在是秋田的大害。忽然有一種昆蟲出現了,樣子像泥土裡的"狗蠍",嘴上長有鉗,成千上萬,遮蔽住了土地;它們遇上黏蟲,就用嘴上的鉗跟黏蟲搏鬥,黏蟲全都被咬成兩段。十天後,黏蟲全被殺盡,年成因此而獲得大豐收。這種蟲過去曾經有過,當地的人稱它為「傍不肯」(意謂這蟲的旁邊容不得害蟲)。
Ⅲ 古文《以蟲至蟲》翻譯
http://bbs.yuwenonline.com/dispbbs.asp?boardID=60&ID=11169&page=1
《夢溪筆談》二則 譯文《以蟲治蟲》
宋神宗元豐年間,慶州地區生了子方蟲,正要危害秋田裡的莊稼。忽然有一種昆蟲產生了,樣子像泥土裡的"狗蠍",嘴上長有鉗,成千上萬,遍地都是;它們遇上子方蟲,就用嘴上的鉗跟子方蟲搏鬥,子方蟲全都被咬成兩段。十天後,子方蟲全被殺盡,年成因此而獲得大豐收。這種蟲過去曾經有過,當地的人稱它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
錢氏王朝統治兩浙時,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兩三層,錢帥登上木塔,嫌它晃動。工匠師傅說:"木塔上沒有鋪瓦片,上面輕,所以才這樣。" 於是就把瓦片鋪排在塔上,但是木塔還像當初一樣晃動。沒有辦法時,匠師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見喻皓的妻子,拿金釵送給她,要她向喻皓打聽木塔晃動的原因。喻皓笑著說:"這很容易啊,只要逐層鋪好木板,用釘子釘牢,就不會晃動了。"工匠師傅遵照他的話(去辦),塔身就穩定了。因為釘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緊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後六面互相連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樓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撐,(塔)當然不會晃動。人們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Ⅳ 文言文以蟲治蟲的感想
海濱有一種介蟲,(它)形狀如同小螃蟹八隻腳兩只螯,惟獨右螯特別巨大,長兩村左右。潮退後在低濕處出沒,聽到人聲,不退讓,豎起它的螯等著,如同抵禦敵人的樣子。當地人抓取它們烹煮,螯就是熟了也不僵硬。
嗚呼!螳螂舉起臂膀在車轍旁阻擋馬車,莊周當然譏笑它。它們靠微弱的才和力(企圖)殺人而不省悟(自不量力)的
東西(或人)多著呢,這兩種蟲又哪裡知道呢?(沒什麼新意,所以沒有感想。)
Ⅳ 以蟲治蟲文言文的字詞翻譯
北宋·沈括《以蟲治蟲》字詞翻譯如下:
1、元豐:宋神宗趙頊年號(1078-1085)。
2、慶州:宋代州名,轄境相當於今甘肅慶陽、合水、華池諸縣。
3、生:動詞,產生,出現。
4、子方蟲:也作「虸蚄蟲」今稱黏蟲,危害麥類、玉米、高粱、水稻等多種作物。
5、方:將要。
6、為:成為。
7、之:的。
8、害:危害(作動詞用)。
9、一蟲:一種昆蟲。
10、狗蠍(gǒu xiē):學名蠼螋(qú sǒu),屬於革翅目的昆蟲,口器咀嚼式,有強大鋏狀尾須一對,能夾人、物,雜食性或肉食性。
11、其:代詞,它們的。
12、喙(huì):本是鳥獸的嘴,此處指蟲子的嘴。
13、蔽(bì):遮蔽。
14、則:連詞表順接,相當於「就」。
15、以:用。
16、鉗(qián):指長在昆蟲嘴上的鉗狀物。
17、搏:搏鬥。
18、之:代詞,代指子方蟲。
19、悉:全,都。
20、為: 成為。
21、旬日:十天。
22、皆:都。
23、盡:沒了。
(5)以蟲治蟲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以蟲治蟲》選自《夢溪筆談》卷二十四《雜志》,文章記敘宋神宗元豐年間慶州地區秋田中「傍不肯」消滅「子方蟲」,從而使農作物獲得豐收的事例,說明開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農作物害蟲的天敵消滅蟲害,是促進農業增產的一項有效措施,符合大自然的規律。
沈括字存中,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漢族。北宋科學家、政治家。1歲時南遷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陽一帶,後隱居於福建的尤溪一帶。
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進士。神宗時參與王安石變法運動。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提舉司天監,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出使遼國,駁斥遼的爭地要求。
次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整頓陝西鹽政。後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加強對西夏的防禦。元豐五年(1082年)以宋軍於永樂城之戰中為西夏所敗,連累被貶。晚年以平生見聞,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夢溪筆談》。
Ⅵ 文言文翻譯的問題
呵呵,看到樓主如此熱心代縣旅遊事業,我也來熱心一把!
翻譯得不太好,大約是這個意思吧:
孫傳庭孫氏家譜里記載:家族裡可考的最早的祖先,原籍是河南省汝寧府光山縣孤樹里村。明朝朱元璋(洪武是朱元璋的年號)早年國內的百姓充軍於是從軍到了太原,探尋其所隸屬的籍貫是在代州振武衛(也就是在如今的山西代縣啦!)世襲總旗(總旗是明朝編制軍隊的一種方式) 婚配及字型大小、生辰忌日、墳墓 因為世事太遠了就沒有考查了。孫成的兒子是孫順。
家乘:jiāshèng 指家譜始祖
始祖:有世系可考的最早的祖先
洪武:朱元璋的年號
內地:文言文里的內地一般指距離邊疆或沿海較遠的地區,也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內部。
甿:méng古指農村居民 如:甿稅(農民的賦稅)
也可泛指百姓 [common people]。如:甿庶(百姓);甿俗(民俗)
實邊:充實邊疆,從軍的意思。
總旗:明代軍隊編制五十人為總旗,十人為小旗。《明史·兵志二》:「天下既定,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設所,連郡者設衛,大率五千六百人為衛,千一百二十人為千戶所,百十有二人為百戶所,所設總旗二,小旗十,大小聯比以成軍。
振武衛:明代山西代州振武衛(在今山西代縣)
稽:考核,如稽查,無稽之談
我又來了!
呵呵,你想問的倒不是文言文,是歷史問題呀!
振武衛在代州治東南。洪武二十三年建。(出自《山西方輿紀要序》http://www.freehead.com/thread-6528481-9-1.html)
至於為啥叫「振武衛」,是因為明朝人不是喜歡把軍隊叫某某衛嘛,比如錦衣衛。
明代皇帝直轄親軍「上十二衛」之一。
朱元璋稱吳王時,罷廢諸翼統軍元帥,設十七衛親軍指揮使司:武德衛、龍驤衛、豹韜衛、飛熊衛、威武衛、廣武衛、興武衛、英武衛、鷹揚衛、驍騎衛、神武衛、雄武衛、鳳翔衛、天策衛、振武衛、宣武衛、羽林衛。
Ⅶ 以蟲治蟲古文翻譯
《夢溪筆談》二則 譯文《以蟲治蟲》
宋神宗元豐年間,慶州地區生了子方蟲,正要危害秋田裡的莊稼。忽然有一種昆蟲產生了,樣子像泥土裡的"狗蠍",嘴上長有鉗,成千上萬,遍地都是;它們遇上子方蟲,就用嘴上的鉗跟子方蟲搏鬥,子方蟲全都被咬成兩段。十天後,子方蟲全被殺盡,年成因此而獲得大豐收。這種蟲過去曾經有過,當地的人稱它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
錢氏王朝統治兩浙時,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兩三層,錢帥登上木塔,嫌它晃動。工匠師傅說:"木塔上沒有鋪瓦片,上面輕,所以才這樣。" 於是就把瓦片鋪排在塔上,但是木塔還像當初一樣晃動。沒有辦法時,匠師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見喻皓的妻子,拿金釵送給她,要她向喻皓打聽木塔晃動的原因。喻皓笑著說:"這很容易啊,只要逐層鋪好木板,用釘子釘牢,就不會晃動了。"工匠師傅遵照他的話(去辦),塔身就穩定了。因為釘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緊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後六面互相連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樓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撐,(塔)當然不會晃動。人們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Ⅷ 以蟲治蟲文言文翻譯
元豐來年間,慶州地區生了子方源蟲,正要成為秋天莊稼的災害。忽然有一種蟲子出現了,(樣子)像泥土裡的「狗蠍」,它們的嘴上長有鉗,成千上萬遍地都是。(它們)遇上了子方蟲,就用(嘴上的)鉗與子方蟲搏鬥,(子方蟲)全都被(這蟲)咬成兩段。十天後,子方蟲全被消滅。年成因此而獲得大豐收。這種蟲過去曾經有過,當地人稱它為「傍不肯」。
Ⅸ 以蟲治蟲文言文的字詞翻譯
元豐抄:宋神宗趙頊的年襲號(1078-1085)
慶州界生子方蟲:慶州,古代州名,轄境相當於金甘肅慶陽、合水、華池諸縣。子方蟲,也寫作「虸蚄蟲」,今稱黏蟲,危害麥類、玉米、高粱、水稻等多種作物。
喙:本是鳥獸的嘴,此處借指蟲子的嘴。
旬日:十天。
大穰:莊稼大豐收。
旁不肯:蟲名。意味這蟲容不得害蟲。旁,即旁。
Ⅹ 文言文《以蟲治蟲》解析
《以蟲治蟲》描寫是童年的一些趣事。這篇課內閱讀經常出現在各類考試中。文言文閱讀需要在順利翻譯的基礎上理解全文內容,體味古人表達的思想和情感。為增加同學們的文言文知識積累及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語文網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以蟲治蟲》文言文閱讀答案」。走進文言文,浸潤其中,涵詠體味,提升審美能力,增長人生智慧。以蟲治蟲閱讀答案,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以蟲治蟲
◇沈 括
元豐中,慶州界生予方蟲,方[正當,正在]為[成為]秋田之害。忽有一蟲生,如土中狗蠍,其[代詞,指子方蟲]喙有鉗,千萬蔽[遮蓋]地;遇子方蟲,則以鉗搏之,悉[都,全]為兩段。旬日[十天]子方皆盡,歲[年成]以[介詞,表結果,因此]大穰[ráng,豐收]。其[代詞,這樣,這種]蟲舊曾有之[語氣助詞,無義],土人[本地的人,當地的人]謂之[代詞,指子方蟲「天敵」]「傍不肯」。
1、比較一下,下邊句子中的「之」的意思是否相同?為什麼?
(1)方為秋田之害 (2)則以鉗搏之
[答]不同。「方為秋田之害」中的「之」是結構助詞,相當於「的」;「則以鉗搏之」是代詞,指子方蟲。
2、以蟲治蟲,利用某些農作物害蟲的天敵消滅蟲害是一種很好的辦法。請說說你還知道哪些以蟲治蟲的知識。你覺得生物防治有什麼好處?
[答]如青蛙吞食害蟲保護莊稼,啄木鳥食樹洞里的害蟲,保護樹木等。生物防治的好處是不僅能促進農業增產,而且也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有效途徑,其他如節約能源等等。
3、「歲以大穰」的原因是什麼?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
[答]啟示我們:如何有效地保護自然資源,積極開展生物防治,充分發揮某些農作物害蟲滅敵的作用,是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促進農業增產、保護生態環境的一項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