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呂公著文言文

呂公著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1-22 15:13:49

❶ 呂公著、字晦叔,幼嗜學…的重點詞解釋及譯文。謝謝!

呂公著,字晦叔,幼嗜學,至忘寢食。父夷簡器異之,曰:「他日必為公輔。」恩補奉禮郎,登進士第,召試館職,不就。神宗立,召為翰林學士、知通進銀台司。司馬光以論事罷中丞,還經幄。公著封還其命曰:「光以舉職賜罷,是為有言責者不得盡其言也。」詔以告直竹閤門。公著又言:「制命不由門下,則封駁之職,因臣而度。願理臣之罪,以正紀綱。」帝諭之曰:「所以徙光者,賴其勸學耳,非以言事故也。」公著請不已,竟解銀台司。起知河陽,召還。帝從容與論治道,遂及釋、老,公著問曰:「堯、舜如此道乎?」帝曰:「堯、舜豈不知?」公著曰:「堯、舜雖如此,而惟以知人安民為難,所以為堯、舜也。」帝又言唐太宗能以權智御臣下。對曰:「太宗之德,以能屈己從諫爾。」帝善其言。未幾,同知樞密院事。有欲復肉刑者,議取死因試劓、刖,公著曰:「試之不死,則肉刑遂行矣。」乃止。夏人幽其主,將大舉討之.公著曰:「問罪之師,當先擇帥,苟未得人,不如勿舉。」及兵興,秦、晉民力大困,大臣不敢言,公著數白其害。元豐五年,以疾丐去位,除資政殿學士、定州安撫使。俄永樂城陷,帝臨朝嘆曰:「邊民疲弊如此,獨呂公著為朕言之耳。」哲宗即位,以侍讀還朝。太皇太後遣使迎,問所欲言,公著曰:「先帝本意,以寬省民力為先。而建議者以變法侵民為務,與己異者一切斥去,故日久而弊愈深。法行而民愈困。誠得中正之士,講求天下利病,協力而為之,宜不難矣。」又乞備置諫員,以開言路。元祐元年,拜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與司馬光同心輔政,推本先帝之志,凡欲革而未暇與革而未定者,一一舉行之。民歡呼鼓舞,成以為便。光薨,獨當國,除吏皆一時之選。右司諫賈易以言事訐直詆大臣,將峻責,公著以為言,止罷知懷州。退謂同列曰:「誅官所論,得失未足言。顧主上春秋方盛,慮後有進諛說惑亂者,正賴左右爭臣耳,不可使人主輕厭言者也。」眾莫不嘆服。元祐三年四月,懇辭位,拜司空、同平章軍國事。明年二月薨,年七十二。
(節選自《宋史·列傳》)

文言文參考譯文:
呂公著字晦叔。從小嗜好學習,以至廢寢忘食。父親呂夷簡對他很器重,認為他與眾不同,說:「今後必定為王公輔臣。」憑恩蔭補奉禮郎,登進士第,召試館職,沒有赴任。神宗即皇帝位,召呂公著為翰林學士、知通進銀台司。司馬光因論事被解除御史中丞的職務,回到經幄。呂公著原封不動地退回詔令說:「司馬光因為履行職責而被罷免,這是讓有言事職責的人不能暢所欲言。」神宗把詔書直接交給閤門使,呂公著又說:「制命不由門下省,那麼封駁的職責,因我而廢棄。希望治我的罪,以端正紀綱。」神宗告訴他說:「調動司馬光官職的原因,是依賴他勸勉人們學習,不是因為言事的緣故。」呂公著不停地請求,(但)最終被解除掌管通進銀台司的職務。起用他執掌河陽,又召回朝廷。神宗悠閑時同呂公著談論為治之道,於是涉及佛教、道教,呂公著問道:「堯、舜知道這些學說嗎?」神宗說:「堯、舜難道不知?」呂公著說:「堯、舜雖然知道這些學說,但僅把知人和使百姓安居作為難事,所以成為堯、舜。」神宗又說唐太宗能用權術智謀駕馭臣下。呂公著回答說:「唐太宗的德行,是能使自己放下架子聽從勸諫而已。」神宗對他的話表示贊許。不久,(與人)共同執掌樞密院事。有人打算恢復肉刑,建議取死囚試驗割掉鼻子、砍掉腳的酷刑,呂公著說:「如果試了不死,那麼肉刑就會實行了。」於是停止。西夏囚禁了他們的國王,(宋朝趁機)將要大舉征討西夏。呂公著說:「問罪的軍隊,應當首先選擇主帥,如果沒有合適的人,不如不出兵。」等到出兵後,秦、晉民力大困,大臣們不敢說,呂公著多次陳述興兵的害處。元豐五年(1082),呂公著因病乞求離開職位,被授予資政殿學士、定州安撫使。不久永樂城陷落,神宗臨朝嘆息說:「邊地百姓疲敝如此,只有呂公著向朕說過而已。」哲宗即皇帝位,呂公著以侍讀的身份返回朝廷。太皇太後派使臣迎接,詢問他所想要說的,呂公著說:「先帝本意,把寬省民力作為第一要務。但建議的人以變法侵奪百姓為務,與自己意見不同的統統被排斥,因此日久而弊端更深,新法頒行而百姓更加困苦。果真能得到公允正直的人,談論尋找天下的利弊,同心協力來做,應該不難。」又請求備置諫員,以廣開言路。元祐元年,被授予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與司馬光同心輔政,依據先帝的意願,凡是打算變革卻沒來得及予以變革以及已經變革而未形成定例的,一一全部實行。百姓歡呼鼓舞,都認為便利。司馬光去世,呂公著獨自當權,所任命的官吏都是當時挑選出的佼佼者。右司諫賈易因言事攻擊別人短處直接詆毀朝廷大臣,將要被嚴厲責罰,呂公著替他說話,僅降為懷州知州。呂公著退朝對同事說:「諫官對問題的議論,對與不對不值得說。但皇上還年輕,擔心今後有人進諛說惑亂,正要依賴左右諍臣,不能讓國君輕易厭惡敢說話的人。」眾人沒有不嘆服的。元祐三年四月,懇請辭去職位,被授予司空、同平章軍國事。第二年二月去世,終年七十二歲。

❷ 宣仁後怒其訐,欲謫之,呂公著救之力,出知懷州 文言文翻譯

宣仁皇後對賈易的攻擊行為很憤怒,想貶謫他,多虧呂公著極力相救,最後只是貶出京城當了懷州的太守。

❸ 文言文《王安石傳》的全文翻譯

王安石,字介甫,臨川(今江四撫州)人,喜歡讀書,擅長寫文章。曾(此處應沒有「鞏」字)帶著自己寫的文章給歐陽修看,歐陽修對這些文章很是稱贊。提拔他到考中進士的前列,任命他為淮南判官。按照舊例,在地方任期已滿的官員允許獻上自己的文章申請在朝廷任職,只有王安石沒有這樣做。調到鄞縣作知縣,又到舒州作通判。文彥博擔任丞相,因為王安石的恬淡甘於作低等官職推薦他,王安石請求不要越級提拔自己,以免激起爭相追求提拔的風氣,歐陽修推薦他做諫官,王安石都以祖母年高為借口推辭了。歐陽修因為覺得王安石急需朝廷俸祿,又向朝廷請求,任命王安石為群牧判官,改任度支判官。
王安石的議論文章高深奇麗,能用許多文辭來證明他的觀點,對自己的信仰很堅定,慷慨有改變世俗風氣的志向。於是上奏了一萬字的奏章,其大意概要為:「如今天下的財力越來越窮困,風俗越來越衰敗,根源在執政者不懂得法度,沒有效法先王的政策。效法先王的政策,是效法他的出發點(本意)而已。效法他的出發點,那麼我的改革變更,就不至於讓天下人大驚失色,不至於讓天下人都張嘴來反對我,因為我的政策本來就是符合先王的政策。藉助天下人的力量增長國家的財力,取國家的財力來供給國家的用度;治理天下從古代開始,沒有因為財力不足而擔心的,值得擔心的是沒有增長財力的方法。」
起初,朝廷的任命多次下發,王安石都推辭不接受,大臣們都認為他是無心做官,都遺憾自己不認識他;朝廷每次要任命名聲好的官員,都擔心他不接受任用。等到王安石上升的時候,聽說的人沒有一個不高興的。

❹ 文言文翻譯

譯文:
司馬光當宰相時,推薦他擔任秘書省正字.司馬光逝世後,宣仁太後向呂公著詢問適合版擔任諫官的人權選,呂公著拿劉安世來回答.他被提拔為右正言.當時的宰相常常授予親戚官職,劉安世說:"太祖太宗以來,大臣子弟不敢接受朝廷內外顯要的職務.自從王安石主持政事,(他)致力於使自己的心意暢快,歷代賢君的法令制度被破壞無余.現在朝廷之上,仍然沿襲原來的風氣."於是他一一分條陳述文彥博以下七人(授予親戚官職的情況),這些人那是品德聲望很高長期擔任要職的朝廷大臣,劉安世也不稍微寬容他們一下.

❺ 周敦頤傳文言文

原文:
周敦頤,宋代著名哲學家,字茂叔,號濂溪,道州營道人。原名敦實,避英宗諱改焉。以舅龍圖閣學士鄭向任,為分寧主簿。有獄久不決,敦頤至,一訊立辨。驚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薦之,調南安軍司理參軍。有囚法不當死,轉運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眾莫敢爭,敦頤獨與之辯,不聽,乃委手版歸,將棄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殺人以媚人,吾不為也。」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陽令,治績尤著。郡守李初平賢之,語之曰:「吾欲讀書,何如?」敦頤曰:「公老無及矣,請為公言之。」二年果有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寧獄者,吾屬得所訴矣。」富家大姓、黠吏惡少,惴惴焉不獨以得罪於令為憂,而又以污穢善政為恥。歷合州判官,事不經手,吏不敢決。雖下之,民不肯從。部使者趙抃惑於譖口,臨之甚威,敦頤處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視其所為,乃大悟,執其手曰:「吾幾失君矣,今而後乃知周茂叔也。」熙寧初,知郴州。用抃及呂公著薦,為廣東轉運判官,提點刑獄,以冤澤物為己任,刑部不憚勞苦雖癉癘險遠,亦緩視徐按。以疾求知南康軍,因家廬山蓮花峰下,前有溪,合於江,取營道所居濂溪以名之。抃再鎮蜀,將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

譯文:
周敦頤字茂叔,道州營道人。原名敦實,避諱英宗舊諱而改了名字。由於舅舅龍圖閣學士鄭向的推薦,做了分寧縣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決,周敦頤到任後,只審訊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縣里的人吃驚地說:「老獄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薦他,調任他到南安擔任軍司理曹參軍。有個囚犯根據法律不應當判處死刑,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個殘酷兇悍的官吏,大家沒人敢和他爭,周敦頤一個人和他爭辯,王逵不聽,周敦頤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辭官而去,說:「像這樣還能做官嗎,用殺人的做法來取悅於上級,我不做。」王逵明白過來了,這個囚犯才免於一死。
(敦頤)改任郴州桂陽縣縣令,政績尤其顯著。知州李初平很尊重他,對他說:「我想多讀些書,怎麼樣?」敦頤說:「您年齡太大來不及了,請讓我給您講講吧。」兩年後,李初平果然有收獲。周敦頤調任南昌知縣,南昌人都說:「這是能弄清分寧縣那件疑案的人,我們有機會申訴了。」那些富豪大族,狡黠的衙門小吏和惡少都惶恐不安,不僅擔憂被縣令判為有罪,而且又以玷污清廉的政治為恥辱。擔任合州通判時,事情不經他的手,下面的人不敢做決定,即使交下去辦,老百姓也不願意。部使者趙抃被一些毀謗他的話所迷惑,對他的態度很嚴厲,周敦頤處之泰然。後來(敦頤)當了虔州通判,趙抃是虔州的知州,仔細觀察了他的所作所為,才恍然大悟,握著他的手說:「我差點失去你這樣的人才,從今以後算是了解你了。」(後傳)熙寧初,擔任郴州的知州。由於趙抃和呂公著的推薦,做了廣東轉運判官,提點刑獄,他以昭雪蒙冤、澤及萬民為己任。巡視所管轄的地區不怕勞苦,即使是有瘴氣和險峻遙遠之地,也不慌不忙地視察。因為有病請求改任南康軍的知軍,於是把家安置在廬山的蓮花峰下,屋前有條溪水,下游與湓江合渡,於是就借營道縣老家所在的濂溪這個名稱來稱呼這條溪。趙抃第二次擔任成都知府時,打算奏請皇帝重用他,還沒有來得及敦頤就死了,享年五十七歲。

注釋:
1.分寧:地名
2.主簿:官名
3.委:拋棄
4.當:應當
5.獄:案件
6.決:判決
7.莫:沒有
8.辯:爭辯
9.得:得以
10.元:本來
11.譖[zèn]口:誣賴的話
12.去:離開
13.悟:明白
14.以:因為
15.治:懲處
16.手版:笏板,是古時大臣上朝時手中所持的狹長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項。
17.任:推薦
18法:按法律
19深:嚴厲的

❻ 文言文《呂公著傳》

呂公著,字晦叔,幼嗜學,至忘寢食。父夷簡器異之,曰:「他日必為公輔。」恩補奉禮郎,登進士第,召試館職,不就。神宗立,召為翰林學士、知通進銀台司。司馬光以論事罷中丞,還經幄。公著封還其命曰:「光以舉職賜罷,是為有言責者不得盡其言也。」詔以告直竹閤門。公著又言:「制命不由門下,則封駁之職,因臣而度。願理臣之罪,以正紀綱。」帝諭之曰:「所以徙光者,賴其勸學耳,非以言事故也。」公著請不已,竟解銀台司。起知河陽,召還。帝從容與論治道,遂及釋、老,公著問曰:「堯、舜如此道乎?」帝曰:「堯、舜豈不知?」公著曰:「堯、舜雖如此,而惟以知人安民為難,所以為堯、舜也。」帝又言唐太宗能以權智御臣下。對曰:「太宗之德,以能屈己從諫爾。」帝善其言。未幾,同知樞密院事。有欲復肉刑者,議取死因試劓、刖,公著曰:「試之不死,則肉刑遂行矣。」乃止。夏人幽其主,將大舉討之.公著曰:「問罪之師,當先擇帥,苟未得人,不如勿舉。及兵興,秦、晉民力大困,大臣不敢言,公著數白其害。元豐五年,以疾丐去位,除資政殿學士、定州安撫使。俄永樂城陷,帝臨朝嘆曰:「邊民疲弊如此,獨呂公著為朕言之耳。」哲宗即位,以侍讀還朝。太皇太後遣使迎,問所欲言,公著曰:「先帝本意,以寬省民力為先。而建議者以變法侵民為務,與己異者一切斥去,故日久而弊愈深。法行而民愈困。誠得中正之士,講求天下利病,協力而為之,宜不難矣。」又乞備置諫員,以開言路。元祐元年,拜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與司馬光同心輔政,推本先帝之志,凡欲革而未暇與革而未定者,一一舉行之。民歡呼鼓舞,成以為便。光薨,獨當國,除吏皆一時之選。右司諫賈易以言事訐直詆大臣,將峻責,公著以為言,止罷知懷州。退謂同列曰:「誅官所論,得失未足言。顧主上春秋方盛,慮後有進諛說惑亂者,正賴左右爭臣耳,不可使人主輕厭言者也。」眾莫不嘆服。元祐三年四月,懇辭位,拜司空、同平章軍國事。明年二月薨,年七十二。

❼ 選自《宋史 周敦頤》文言文翻譯

【整篇文章翻譯如下】

周敦頤,字茂叔,道州營道人。原名敦實,避英宗舊諱改名。因他的舅舅龍圖閣學士鄭向而任職,擔任分寧主簿。有訴訟案很久不能判決,周敦頤到任,審訊一次就辨明。同鄉驚奇地說「:過去的官吏不如他。」刑部使者推薦他,改調南安軍司理參軍。有囚犯依法不該處死,轉運使王逵想嚴懲他。王逵,兇殘驕悍的酷吏,眾官都不敢與他爭執,周敦頤一個人與他辯議,不聽他的意見,於是請別人代行己責,打算棄官而歸,說「:照這樣怎麼能做官呢?殺人以獻媚於人,我不幹這種事。」王逵悔悟,囚犯得以免死。

調任郴州桂陽縣令,治官政績特別大。郡守李初平認為他賢能,對他說:「我想讀書,怎麼樣?」周敦頤說「:您老學習得不夠,我為您講說。」二年果然學有所得。調任南昌知府,南昌人都說:「是能夠辨別分寧獄事的人,我們可以訴訟了。」富家大姓、狡猾胥吏、品行惡劣的年輕人,惶恐不安,不但以得罪於府令為憂慮,而且又以損害善政為恥辱。後歷任合州判官,事不經他的手,官吏不敢決斷,雖決斷處理了,民眾不肯聽從。刑部使者趙扌卞為誣陷的言詞所迷惑,到合州很是威風,周敦頤泰然處之。任虔州通判時,趙扌卞為虔州知州,深入了解了他的所作所為,於是完全明白理解了,握住他的手說:「我差點失掉你了,從今以後我算知道了周茂叔。」

熙寧初年,任郴州知州。因為趙扌卞和呂公著的推薦,擔任廣南東路轉運判官、提點刑獄,以澄清冤獄、潤澤萬物為自己的職責。檢查轄區事務不怕勞苦,雖因瘴癘疾病危險,路途遙遠,但仍然一一親臨檢查斷事。因為疾病請求擔任南康知軍。因家住廬山蓮花峰下,屋前有小溪,匯合於湓江,取營道所住的房子旁有濂溪作為它的名字。趙扌卞再次擔任蜀地官員時,打算奏請任用他,未上任就去世了。終年五十七歲。

黃庭堅稱道:「他的人品、道德修養很高,胸懷寬廣、灑脫,好似晴空的陽光和風、燦爛的月亮,不重於求得廉潔的名聲而刻意於追求遠大的志向,不看重享受而努力為民造福,不注重自身的利益而關心孤寡的憂樂,鄙薄迎合世俗之人而崇尚長久的友情。」

周敦頤學問廣博,努力實踐。著作《太極圖》,闡明天理的根源,研究萬物的始終。他的解說是:

「無極至太極。太極的運動產生陽,動極產生靜,靜中即產生陰,靜極又動,一動一靜,互以對方為其根本,分辨出陰陽,天地就出現了。陽變陰合,即產生水、火、木、金、土,五氣的正常變化,四季就依次而行。五行即陰陽的一種,陰陽即太極的一類,太極原本就是無極。五行的產生,各有其特性。無極的真諦,二五的精髓,奇妙地組合、凝結,乾道生成男,坤道生成女。二氣的交互感應,生成萬物,萬物生化不息,以致變化無窮。

「只有人得其秀而最靈,物形出現了,就會有精神的感知,五性感動,以分別善惡,萬事從中而出。聖人闡明,確定以中、正、仁、義來主靜,以成為人的最高境界。所以聖人與天地化合而成道德,太陽與月亮化合而成光明,四季的變化組合成時間的順序,鬼神分合化解出吉凶。君子通過修養得吉,小人違背它則為凶。所以說:『蒼天確定的常道,叫作陰、陽。大地運行的常道,叫作柔、剛。人世間遵守的常道,叫作仁、義。』又說:『從開始到結果的反復變化,所以知道死生變化的道理。』偉大的《易》經,這是最高的境界。」

又寫作有《通書》四十篇,闡述太極的詳細內容與真諦。寫序的人說「:他的言論簡約,但道理宏大,文字質朴而意義精微,得到了孔子、孟子思想的本源,對於學者是有很大的功績的。」

周敦頤任職南安時,程王向通判軍事,視其氣質、相貌不是普通的常人,與他交談,了解他治學探求大道,因此同他結交為朋友,送二個兒子程顥、程頤前往受訓學業。周敦頤每每命令他倆探尋孔子、顏子感到快樂的地方,他們感到快樂的是什麼事呢,二程的學說淵源就是來自於這里。所以程顥有言論說「:自又見到周茂叔後,以吟弄風花雪月以歸,有『我與點相同』的感覺。」侯師聖從學於程頤,沒有覺悟明白,拜訪周敦頤,周敦頤說:「我老了。學說不可不詳細。」晚上,二人於床邊對坐交談,過了三天才回去。程頤見他驚奇地說「:這不是從周茂叔那兒學來的嗎?」他善於啟發人的才智就像這樣。

嘉定十三年(1220),賜謚號叫作元公。淳..元年(1241),封為汝南伯,從祀於孔子的廟庭中。

二個兒子,名字叫周壽、周燾。周燾官至寶文閣待制。

❽ 《求知之道》文言文閱讀答案。

人非聖賢,安能無所不知?只知其一,惟恐不止其一,復求知其二上也;止知其一專,因人言始知有其二次屬也;止知其一,人言有其二而莫之信者又次之也;止知其一,惡人言有其二者,斯下之下矣.



譯文:人不是聖賢,怎可能什麼都知道呢?只知道其中一點,唯恐不只是這一點,而想方法去尋求另外的內容,這是最聰明的求知者;只知道其中一點,因為聽別人說還有另外的含義,這是差一些的求知者;只知道其中一點,喝彩人說還有另外的意思卻不敢相信,這是又差一些的求知者;只知道其中一點,討厭別人說還有另外的意思,這是最差等的求知者.

❾ 文言文《宋史 王安石傳》全文翻譯

只找到了一部分。不久朝廷就將王安石調至集賢院任職。在此之前,朝廷命王安石任試館及集賢院校理等官職的文書一次次頒下,王安石(嫌官位卑下)一次次推辭;當時朝中的士大夫都認為王安石無意於積極入世與功名,都遺憾不能(與王安石同朝為官)得以結識他。朝廷每每想付與他好的官位時,還只是擔心他會不會接受並赴任。又過了一年,徵召王安石任同修起居注一職,他竟推辭了很多天。同修起居注衙門的的差吏抱著皇帝的詔書前去交給他,他竟拒不接受;差吏隨即再請他接受,他卻離開正廳躲到側屋(命題人認為「廁」通「側」,不訓為「廁所」);差吏(只好)將詔書放在他正廳的桌子上離去,王安石又追出將詔書還給差吏;(王安石為此)還向朝廷寫了八九封拒不接受這一官職的奏章。(不得已最終)才就職。然後又任知制誥(為皇帝起草詔令)官,並掌管京中的刑事司法,從此(王安石身居高位)不再辭官了。宋神宗當年在穎邸的時候,韓維擔任秘書郎,每次所提的建議都得到皇上的表揚。這時候,(韓維)就說:「這不是我的意見,是我的朋友王安石的意見。」等到他擔任太子舍人的時候,他又極力推薦(王安石)。就這樣皇上非常想見王安石,剛即位就任命他為江寧知府。幾個月後,又提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熙寧元年四月,他才開始進入朝廷。皇上問治最先應從什麼開始,(王安石)回答說:「應最先選擇治國的榜樣。」皇上說:「唐太宗怎麼樣?」回答說:「陛下應仿效堯、舜,怎麼能以唐太宗為楷模呢?堯、舜治政之道,非常簡略而不繁雜,精要而不迂闊,容易而不煩難。但是,後來的人不能完全知道,以為高不可攀。」皇上說:「你真是要求我做難事,我看自己很渺小,恐怕不能符合你的意思。你可以盡心地輔助我,讓我們共同完成此事。」熙寧二年二月,王安石擔任參加政事。皇上對他說:「人們都不了解你,以為你只知道書本知識,不知道治理世事。」王安石回答說:「書本知識正是用來治理世事的東西,但是後世的讀書人大多是平庸的人,所以淺陋的人都認為書本知識是不能用來治理世事罷了。」皇上問:「既然這樣,你提出的措施中以什麼為重?」王安石說:「改變世俗風氣,樹立新的法律,是當今最急迫的事情。」皇上認為很對。於是設置三司制定新法,命王安石與知樞密院事陳升之一起負責。王安石又讓他的同僚呂惠起草。農田水利法、青苗法、均輸法、保甲法、免役法、市易法、保馬法、方田法等相繼出台,稱為新法,派提舉官四十多人,頒布推行。御史中丞呂誨彈劾王安石十件錯事,皇上罷免了呂誨的官職,王安石推薦呂公著代替呂誨官職。韓琦上書反對新法,皇上想改變主意,聽從韓琦的意見,王安石極力請求皇上放棄這種想法。司馬光在回答詔書中有「士人震動,黎馬騷動」的話,王安石感到憤怒,抗書自辯,皇上設酒為他們勸各,(王安石)趁機給皇上講朝廷內外大臣、文武百官勾結的情況,並且說:「陛下用先王的正道戰勝時下的流俗,所以就與天下流俗相權衡輕重;流俗的勢力大,天下的人就歸附流俗;陛下的權重,天下的人就歸順陛下。稱錘與物體相比輕重,雖然有千斤重的物體,所用來的稱錘加減只不過銖兩而已。現在奸臣小人想敗壞先王的正道,用來阻撓陛下的政事,就這樣陛下與流俗之勢正好是爭輕重之時,雖然他們只是增加很小的力量,但是天下的形勢,就已經歸於流俗了,這就是紛爭的原因。」皇上認為他說得對。王安石於是就職治事,韓琦的主張得不到推行。

熱點內容
家庭教師txt下載 發布:2025-07-12 21:17:51 瀏覽:357
挖掘機英語 發布:2025-07-12 21:08:58 瀏覽:521
數學書籍讀後感 發布:2025-07-12 20:52:09 瀏覽:301
2017理科數學三卷 發布:2025-07-12 19:57:52 瀏覽:647
泡溫泉哪裡 發布:2025-07-12 19:48:11 瀏覽:713
師德閱讀答案孫春平 發布:2025-07-12 17:44:03 瀏覽:999
老師被h 發布:2025-07-12 16:59:10 瀏覽:778
化學萬能夾 發布:2025-07-12 15:22:16 瀏覽:206
師德師風大討心得體會 發布:2025-07-12 13:36:50 瀏覽:887
教育功能有哪些 發布:2025-07-12 12:01:32 瀏覽: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