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一人文言文朗誦
『壹』 與穿井得一人意思相同的文言文
察傳
【題解】
《察傳(chá chuán)》為《呂氏春秋》篇名。「察傳」即明察傳聞之意。文中認為傳聞中的事物往往有似是而非之處,應加以審察、深思和驗證,否則將鑄成大錯,甚至導致國亡身死。文章多用寓言故事為論據,生動有趣。
【原文】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數傳而白為黑,黑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遠矣。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
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無聞矣。齊桓公聞管子於鮑叔,楚庄聞孫叔敖於沈尹筮,審之也,故國霸諸侯也。吳王聞越王勾踐於太宰嚭,智伯聞趙襄子於張武,不審也,故國亡身死也。
凡聞言必熟論,其於人必驗之以理。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於天下,乃令重黎舉夔於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為樂正。夔於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故唯聖人為能和樂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子夏之晉,過衛,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於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
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是非之經,不可不分,此聖人之所慎也。然則何以慎?緣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為所聞,則得之矣。——《呂氏春秋·慎行論第二·察傳》
【注釋】
1、選自《呂氏春秋·慎行論第二·察傳》。
2、溉汲:從井裡打水澆地。溉:音gài,澆灌。汲:音jí,從井裡打水。
3、及:等到。
4、國人道之:都城的人談論這件事。國:古代國都也稱「國」。
5、聞之於宋君:這件事被宋君聽到了。之:代詞,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聞」的賓語。於:介詞:當「被」講,引進主動者。宋君:宋國國君。
6、問之於丁氏:向丁氏問這件事。於:介詞:當「向」講。
7、使:使用,指勞動力。
8、於:到,向
【譯文】
傳聞不可以不審察,經過輾轉相傳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玃,玃似獼猴,獼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別就很遠了。這是愚蠢的人犯大錯誤的原因。
聽到什麼如果加以審察,就有好處;聽到什麼如果不加審察,不如不聽。齊桓公從鮑叔牙那裡得知管仲,楚莊王從沈尹筮那裡得知孫叔敖,審察他們,因此國家稱霸於諸侯。吳王從太宰嚭那裡聽信了越王勾踐的話,智伯從張武那裡聽信了趙襄子的事,沒有經過審察便相信了,因此國家滅亡自己送了命。
凡是聽到傳聞,都必須深透審察,對於人都必須用理進行檢驗。魯哀公問孔子說:「樂正夔只有一隻腳,真的嗎?」孔子說:「從前舜想用音樂向天下老百姓傳播教化,就讓重黎從民間舉薦了夔而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樂正。夔於是校正六律,諧和五聲,用來調和陰陽之氣。因而天下歸順。重黎還想多找些象夔這樣的人,舜說:『音樂是天地間的精華,國家治亂的關鍵。只有聖人才能做到和諧,而和諧是音樂的根本。夔能調和音律,從而使天下安定,像夔這樣的人一個就夠了。』所以說『一個夔就足夠了』,不是『夔只有一隻足』。」宋國有個姓丁的人,家裡沒有水井,需要出門去打水,經常派一人在外專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一個人力。」有人聽了就去傳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個人。」都城的人紛紛傳說這件事,被宋君聽到了。宋君派人向姓丁的問明情況,姓丁的答道,「現在家裡有了井,無需轉派一人住在外面打水,等於多得到一人使用,並不是在井中挖到一個人。」像這樣聽信傳聞,不如不聽。子夏到晉國去,經過衛國,有個讀史書的人說:「晉軍三豕過黃河。」子夏說:「不對,是己亥日過黃河。古文『己』字與『三』字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相似。」到了晉國探問此事,果然是說,晉國軍隊在己亥那天渡過黃河。
言辭有很多似非而是,似是而非的。是非的界線,不可不分辯清楚,這是聖人需要特別慎重對待的問題。雖然這樣,那麼靠什麼方法才能做到慎重呢?遵循著事物的規律和人的情理,用這種方法來審察所聽到的傳聞,就可以得到真實的情況了。
『貳』 文言文穿井得一人的譯翻譯
翻譯如下:
宋國有個姓丁的人,家裡沒有水井,需要出門去打水,經常派一人在外專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他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一個空閑的人力。」
有人聽了就去傳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個人。」
全國人都把「鑿井得一人」這個消息相互傳說著,一直傳到宋國國君的耳朵里。
宋國國君派人向姓丁的問明情況,姓丁的答道,「得到一個空閑的人力,並非在井內挖到了一個活人。」
像這樣以訛傳訛、道聽途說,還不如什麼都沒聽到的好。
注釋:
溉汲:從井裡打水澆地。溉:音gai,澆灌。汲:音ji,從井裡打水。
及:等到。
國人道之:都城的人談論這件事。國:古代國都也稱「國」。
聞之於宋君:這件事被宋君聽到了。之:代詞,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聞」的賓語。於:介詞:當「被」講,引進主動者。
宋君:宋國國君。
問之於丁氏:向丁氏問這件事。於:介詞:當「向」講。
使:使用,指勞動力。
(2)穿井得一人文言文朗誦擴展閱讀:
作者詳細資料:
呂不韋(戰國末年秦國丞相前292年—前235年)
姜姓,呂氏,名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省滑縣)人。
戰國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國丞相,姜子牙23世孫。
早年經商於陽翟,扶植秦國質子異人回國即位,成為秦莊襄王,拜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
帶兵攻取周國、趙國、衛國土地,分別設立三川郡、太原郡、東郡,對秦王嬴政兼並六國的事業作出重大貢獻。
庄襄王去世後,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為相邦,尊稱「仲父」,權傾天下。受到嫪毐集團叛亂牽連,罷相歸國,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飲鴆自盡。
主持編纂《呂氏春秋》(又名《呂覽》),包含八覽、六論、十二紀,匯合了先秦諸子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史稱「雜家」。
『叄』 穿井得一人文言文翻譯
翻譯:
宋國有個姓丁的人,家裡沒有水井,需要出門去打水,經常派一人在外專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他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一個空閑的人力。」有人聽了就去傳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個人。」
全國人都把「鑿井得一人」這個消息相互傳說著,一直傳到宋國國君的耳朵里。宋國國君派人向姓丁的問明情況,姓丁的答道,「得到一個空閑的人力,並非在井內挖到了一個活人。」像這樣以訛傳訛、道聽途說,還不如什麼都沒聽到的好。
原文: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穿井得一人》出自春秋時期的呂不韋的《呂氏春秋》
(3)穿井得一人文言文朗誦擴展閱讀
一、穿井得一人故事的啟示
①道聽途說不能輕信,不能盲從,更不能以訛傳訛。
②不要輕信流言,眼見為實,耳聽為虛。
③在現實生活中對待傳聞要有調查研究的審慎態度和去偽存真的求實精神。
二、作者簡介
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呂氏,名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省安陽市滑縣)人。[1-3]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國丞相。
呂不韋主持編纂《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餘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書成之日,懸於國門,聲稱能改動一字者賞千金。此為「一字千金」。
執政時曾攻取周、趙、衛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並六國的事業有重大貢獻。後因嫪毐集團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邦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復命讓其舉家遷蜀,呂不韋飲鴆自盡。
『肆』 文言文-穿井得一人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宋朝的一位丁氏,家裡沒有井,常到外面去擔水,他又經常在外居住,便請人到他家鑽井,他告訴別人說:「我鑽一口井就是獲得一個勞動力。」
有聽說的又傳給別人說:「丁氏鑽井得到一個人。」本國的人就這樣道聽途說傳著,被宋朝的國君知道了,國君便派人向丁氏詢問這件事。
丁氏對詢問的人說:「是一口井使我減少了一個人的工作量,並非從井中挖出一個人 。
像這樣以訛傳訛、道聽途說,還不如什麼都沒聽到來得好啊。
================================
宋之丁氏,家無井 氏(姓:姓氏,姓丁的人家)
及其家穿井 及(等到)
得一人之使 使(差遣,需要一個人來工作)
翻譯句子:
1. 家無井,而出溉級。
他們家沒有井,常到外面去擔水。
2.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
本國的人就這樣道聽途說傳著,(後來)被宋朝的國君知道了。
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不要為盲從,以訛傳訛;要調查研究;凡事要動腦筋想一想,多加分析,以辨真偽。
『伍』 穿井得一人文言文翻譯
翻譯:
宋國的一戶丁姓人家,家裡沒有水井,需要出門到遠處去打水澆田,派家裡的一個人去打水,常常有一個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丁氏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個人。」
聽了的人就去傳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個人。」國都的人都在談論這件事,使宋國的國君知道這件事。宋國國君派人向丁氏問明情況,丁氏答道:「節省一個空閑的人的勞力,並非在井內挖到了一個活人。」聽到這樣的傳聞,還不如不聽。
意思是打好一口水井後,還可以得到一個空閑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遠處提水。
(5)穿井得一人文言文朗誦擴展閱讀:
《穿井得一人》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後,可以得到一個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裡打水;外人卻理解錯了意思,以為是「穿井得到一個活人」,到處傳謠言。
穿井得一人啟示:
凡事都要調查研究,仔細辨別,才能弄清真相。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謠言往往失實,只有細心觀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獲得真正的答案。
切不可輕信流言,盲目隨從,人雲亦雲,否則就會鬧出以訛傳訛,三人成虎的笑話,使事情的真相被傳得面目全非。
網路—穿井得一人
『陸』 與穿井得一人寓意相同的故事 要文言文的原文
穿井得一人寓意謠言不可信。類似的故事如「曾參殺人」、「三人成虎」等故事。三人成虎——《戰國策·魏策二》:龐蔥與太子質於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龐蔥曰:「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去大梁也遠於市,而議臣者過於三人矣。願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為知。」於是辭行,而讒言先至。後太子罷質,果不得見。曾參殺人——昔者曾子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逾牆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
『柒』 穿井得一人文言文中的之字的意思
穿井得一人文言文中的之字的意思為:之,代詞,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聞」的賓語。
出處:春秋·呂不韋《穿井得一人》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白話釋義:宋國國君派人向姓丁的問明情況,姓丁的答道,「得到一個空閑的人力,並非在井內挖到了一個活人。」像這樣以訛傳訛、道聽途說,還不如什麼都沒聽到的好。
之拼音:zhī,注音:ㄓ,簡體部首:丶部,部外筆畫:2畫,總筆畫:3畫,五筆:PPPP
倉頡:INO,鄭碼:WA,四角:30302,繁體部首:丿部,部外筆畫:3畫,總筆畫:4畫
結構:單一,電碼:0037,區位:5414,統一碼:4E4B,筆順:丶フ丶
釋義:
1.助詞,表示領有、連屬關系:赤子之心。
2.助詞,表示修飾關系:緩兵之計。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用在主謂結構之間,使成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4.代詞,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閑視之。
5.代詞,這,那:「之二蟲,又何知」。
6.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之。
7.往,到:「吾欲之南海」。
(7)穿井得一人文言文朗誦擴展閱讀
說文解字:
文言版《說文解字》:之,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凡之之屬皆從之。
白話版《說文解字》:之,長出。像植物過了發芽的階段,枝莖日益茁壯,有所擴張。字形底部的指事符號「一」,代表地面。所有與之相關的字,都採用「之」作邊旁。
漢字演變:
相關組詞:
1.之往[zhī wǎng]
去;到。
2.之流[zhī liú]
同一類的某人或某物。
3.之子[zhī zǐ]
這個人。
4.謂之[wèi zhī]
稱這是。
5.上之[shàng zhī]
治法。
『捌』 古文翻譯:穿井得一人
穿井得一人釋義:
宋國的一戶丁姓人家,家裡沒有水井,需要出門到遠處去打水澆田,派家裡的一個人去打水,常常有一個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丁氏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個人。」聽了的人就去傳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個人。」
國都的人都在談論這件事,使宋國的國君知道這件事。宋國國君派人向丁氏問明情況,丁氏答道:「節省一個空閑的人的勞力,並非在井內挖到了一個活人。」聽到這樣的傳聞,還不如不聽。
原文: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此文出自春秋時代呂不韋所寫的《呂氏春秋》。
(8)穿井得一人文言文朗誦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呂不韋,姜姓,呂氏,名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省滑縣)人。戰國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國丞相,姜子牙23世孫。早年經商於陽翟,扶植秦國質子異人回國即位,成為秦莊襄王,拜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
在先秦諸子著作中,《呂氏春秋》被列為雜家,其實,這個「雜」不是雜亂無章,而是兼收並蓄,博採眾家之長,用自己的主導思想將其貫穿。
這部書以黃老思想為中心,「兼儒墨,合名法」,提倡在君主集權下實行無為而治,順其自然,無為而無不為。用這一思想治理國家對於緩和社會矛盾,使百姓獲得休養生息,恢復經濟發展非常有利。
呂不韋編著《呂氏春秋》既是他的治國綱領,又給即將親政的秦始皇提供了執政的借鑒。可惜,由於呂不韋個人的過失,使秦始皇對這部書棄而不用,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呂氏春秋》的價值逐漸為後人領悟,成為了解戰國諸子思想的重要資料。
帶兵攻取周國、趙國、衛國土地,分別設立三川郡、太原郡、東郡,對秦王嬴政兼並六國的事業作出重大貢獻。庄襄王去世後,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為相邦,尊稱「仲父」,權傾天下。受到嫪毐集團叛亂牽連,罷相歸國,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飲鴆自盡。
文章啟示:
凡事都要調查研究,仔細辨別,才能弄清真相。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謠言往往失實,只有細心觀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獲得真正的答案。切不可輕信流言,盲目隨從,人雲亦雲,否則就會鬧出以訛傳訛,三人成虎的笑話,使事情的真相被傳得面目全非。
文章簡介:
《穿井得一人》出於《呂氏春秋》,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後,可以得到一個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裡打水;外人卻理解錯了意思,以為是「穿井得到一個活人」,到處傳謠言。
《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是戰國末秦相呂不韋組織門客所撰的一部先秦雜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收入鄂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書中,改名為《穿井得一人》,2016年收入人教社新版語文教科書中(與兩篇《伊索寓言》及列子作品《杞人憂天》同屬《寓言四則》。
《呂氏春秋》作為十二紀、八覽、六論,注重博採眾家學說,以道家思想為主體兼采陰陽、儒墨、名法、兵農諸家學說而貫通完成的一部著作。
但主要的宗旨屬於道家。所以《漢書·藝文志》等將其列入雜家。高誘說《呂氏春秋》「此書所尚,以道德為標的,以無為為綱紀」,這說明最早的注釋者早已點明《呂氏春秋》以道家為主導思想之特徵。
《呂氏春秋》是戰國末期呂不韋重要的巨著,公元前239年左右完成,當時正是秦國統一六國的前夕。其書「基本上以道家為宗,取各家之長而棄其短,所以能成一家之言 。」
是秦漢道家的代表作之一。呂不韋是秦國一代名相,任職於戰國末年。呂因散盡家財幫助在趙國為人質的嬴異人立嫡有大功勞,在異人繼位為秦莊襄王後,被任用為秦國丞相。
在戰國時期,魏國有信陵君,楚國有春申君,趙國有平原君,齊國有孟嘗君,他們都禮賢下士,結交賓客。並在這方面要爭個高低上下。呂不韋認為秦國如此強大,所以他也招來了文人學士,給他們優厚的待遇,門下多達三千人。
與四公子不同的是,呂不韋招攬門客,並不甚看重勇夫猛士,卻十分注重文才。原來,呂不韋有他自己的見解。他素來善於謀略,瞧不起那些頭腦簡單的勇夫。
再說秦國猛將如雲,軍力強大,沒有必要再蓄養征殺之士,還有一個原因,其時許多善辯之士紛紛著書立說,廣為流傳,不但天下聞名,還可傳之後世,永垂青史,這一點尤其令呂不韋眼熱。
呂不韋本是商人出身,沒有條件去著書立說,但他可以藉助這些擅長舞文弄墨的門人,來實現自己的抱負和願望。那時各諸侯國有許多才辯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書立說,流行天下。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作於戰國時期的大作,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的遺文佚事和思想觀念,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呂氏春秋》以道為主融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體現了道家的優點與特色。
呂不韋借門客之手撰寫《呂氏春秋》,雖主要靠借他人之光提高其形象,但在文化事業上確實是作了件大好事,功不可沒。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稱之為《呂氏春秋》。 「刻舟求劍」的故事就出自《呂氏春秋·察今》。
『玖』 穿井得一人文言文翻譯
原文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穿井得一人
穿井得一人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能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譯文
宋國有個姓丁的人,家裡沒有水井,需要出門去打水,經常派一人在外專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他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一個空閑的人力。」有人聽了就去傳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個人。」全國人都把「鑿井得一人」這個消息相互傳說著,一直傳到宋國國君的耳朵里。宋國國君派人向姓丁的問明情況,姓丁的答道:「得到一個空閑的人力,並非在井內挖到了一個活人」。像這樣以訛傳訛、道聽途說,還不如什麼都沒聽到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