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教學重點
心理又稱心態,指的是一個人的心情,心態,情緒狀況,好的心態決定一個人好的一生,壞的情緒可以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心理健康的人身體會更健康。
所謂教學重點,就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如:意義、性質、法則、計算等等.如何在數學教學中突破重點和難點呢?這就需要我們每一位數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學習、總結、摸索.通過自己十多年來的數學教學實踐,對此問題有如下點滴體會和做法.
一、認真備課,吃透教材,抓住教材的重難點是突破重難點的前提
小學數學大綱指出:小學數學教學,要使學生不僅長知識,還要長智慧……,培養學生肯於思考問題,善於思考問題.做為一個數學教師,要明確這一目的,把我們的主要精力,放在發展學生智力上,著眼於培養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學會自己走路,首先自己要識途.我感到,要把數學之路探清認明,唯一的辦法就是深鑽教材,抓住各章節的重點和難點,備課時既能根據知識的特點,又能根據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精心設計,精心安排,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有課前的充實准備,就為教學時突破重點和難點提供了有利條件.
二、以舊知識為生長點,突破重點和難點
小學數學是系統性很強的學科,每項新知識往往是舊知識的延伸和發展,又是後續知識的基礎.知識的鏈條節節相連、環環相扣、舊里蘊新,又不斷化新為舊,不僅縱的有這樣的聯系,還有橫的聯系,縱橫交錯,形成知識網路,學生能認識知識之間的聯系,才能深刻理解,融匯貫通.數學教學就是要藉助於數學知識的邏輯結構,引導學生由舊入新,組織積極的遷移,促成由已知到未知的推理,認識簡單與復雜問題的連結,用數學學科本身的邏輯關系,訓練學生的思維.數學教學並沒有固定模式,實際教學中還要考慮到教學內容的一些特點,當新舊知識之間有緊密的邏輯關系或所學知識與舊知識之間沒有實質性的變化,只是認知結構中原有知識的特例時,教學時就以原有知識為生長點,直接由舊到新,即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因為學生獲取知識,總是在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參與下進行的,脫離了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進行教學,其原有的知識經驗就無法參與,而新舊知識連結紐帶的斷裂,必然會給學生帶來理解上的困難,使其難以掌握所學的知識.正因如此,自己在教學中運用了遷移規律,來實現重、難點的突破.
⑶ 如何把握語文學科教學中的重難點
一.直奔重點,輻射全文,整體升華.
直奔重點,輻射全文這樣教學設計的有效性,主要是使學生有了讀書、思維的自由和空間,便於長文短教,中心突出,避免平推式和繁瑣的分析,更避免牽著學生,使之完全沒有了學習的自主性.在學生初讀課文,了解大意以後,引導學生直奔重點,明確主旨,牽一發而動全身.由整體感知出發,再聯繫上下文讀書.培養學生養成讀書時善於抓住重點詞句的良好習慣,掌握閱讀方法.如《匆匆》一文的教學,在學生從整體上了解了課文內容,並質疑問難以後,我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重點句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至於為了時間的流逝而滿臉是汗,滿眼是淚么?由這一個句子出發,輻射全文,聯繫上下文去讀書,去品味,正所謂一句引動全文.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抓住重點,輻射全文,整體升華是變填鴨式,灌輸式,注入式為啟發式,探究式,發現式的有效的教學設計.
二.多媒體教學有利於語文課堂教學中重難點的解決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語文教學需要更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更豐富的教學內容,或者說需要更豐富的學習資源.在傳統的的教學中,教師往往通過口授來反復說明闡述文章的重難點,但常常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而多媒體課件比語言更有說明力和真切感,它能化靜為動,化大為小,化難為易,化抽象為直觀,將事物很形象的表現出來.因此,運用恰當就可以輕而易舉地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優化教學過程,使課堂氣氛輕松愉快、生動活潑,從而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火燒雲》一課的教學中,如何讓學生體會火燒雲顏色、形狀變化的快、奇,感受大自然之美是本課的重難點.但是,學生在生活中並不能仔細地觀察,所以無從領略到火燒雲的神奇的美.那麼,如何突破這一重難點呢?我事先請美術老師畫出各種顏色的火燒雲,然後用電腦把二者合而為一,並製成動畫效果,讓學生在多次朗讀的基礎上通過電腦屏幕觀看火燒雲的顏色變化:由紅通通到金燦燦,到半紫半黃,再到半灰半百合色而其形狀也在悄悄變化著:開始像馬,接著變成了狗,狗又變成了獅子這樣,把呆板的課文內容變成了顏色絢麗、充滿童趣的動畫效果,使學生在朗讀欣賞之餘體會了火燒雲變化之快之美之神奇,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又如在《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中,對於課文所描繪的圓明園這一園林瑰寶、建築精華,學生較難體會,對於英、法聯軍毀滅圓明園的罪行,也難以理解和想像.如何解決這二方面的問題呢?教學時,我藉助圖片、錄音、影視等合而為一的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張開想像的翅膀,強化了學生對圓明園毀滅前所產生的一美一慘、一愛一恨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感情,從而突破了本課的難點.首先,借圖畫想像.我先出示畫好的由星星、月亮組成的彩色簡筆畫圖片,讓學生理解眾星拱月一詞,再出示圓明園平面圖,讓學生觀察,弄清圓明三園及周圍的分布,分清哪是月哪是星,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憑圖想像,以體會圓明園的宏偉壯觀.其次,借音樂想像.第三自然段具體寫了圓明園各處著名的景點,我讓學生在圖片欣賞之餘配樂朗讀,使學生邊聽邊看,隨著樂聲到了喧鬧的買賣街、泉水叮咚的山鄉村野、高大壯觀的西洋樓這使學生進一步領略了圓明園景觀的輝煌,心中又怎能不產生熱愛之情呢?最後,借影視想像.主要是讓學生看看侵略軍怎樣搶掠、毀壞這座藝術殿堂的電影片斷,加深對侵略者野蠻、強盜行徑的認識,內心升騰起無比的仇恨.這樣,可以化無聲為有聲,化無形為有形,化靜態為動態,使學生更具體形象地感知教材,顯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使學生的感情行到了升華.
可見,教師在鑽研教材時只要准確把握信息技術與小語教學的契合點,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學重難點的突破就會變得順利.
語文教學任重道遠,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既要從重視教師的素養上優化教學過程,又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⑷ 在自然學科教學中如何確立重點和難點
怎樣落實「童蒙養正」教育
「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童蒙養正」教育是奠定孩子一生為人處世、成家立業、幸福成功的基礎。
(一)養其正心、正德、正見、正行(四正)
1、培養純善的心
首先,老師要肯定所有孩子的心性都是善的。善心的外在表現就是品行的端正和純潔。所以從品行入手,老師須以身教、言教啟發濡養孩子純善的心。善心是無遠弗屆的,由善心而起的德能、德用(良善的行為與作用)也是無有窮盡的。長養孩子的善心、善念,就是培育孩子為人的根本。
2、教育對人、對事、對物應有的正確態度
(1)對人:明白五倫的關系,知道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尊敬師長、關懷體貼他人;教導互助合群的理念、培養寬厚待人的心性;曉喻見賢思齊、知恩報恩的道理。
(2)對事:強調「事雖小,勿擅為」的重要;要求「事勿忙,忙多錯」的做事方法;注重禮儀、講求信用,建立威儀與守信的觀念;教育「承擔責任、知過必改」是善良的品行;培養「面對困難,能冷靜學習如何解決問題」的態度;教導是非判斷的能力,並培養好學的精神。
(3)對物:灌輸日常生活必須「節用愛物」,還要曉喻物資來源的艱辛,感恩大自然的賜予。例如:長養慈愛心,愛護小動物和植物;物有定位,對物品也要有恭敬愛惜之心,這樣才能用得久遠,常保如新,而且使用方便。
3、自我行為的約束
容止安詳,不可隨心所欲、為所欲為(現代家庭孩子少,自小不少已養成自大、為所欲為的心理);注意自我儀容整齊、房間自理是應盡的責任(例如疊被、疊衣、書桌的整理、鞋襪的洗滌、參與家務勞動);要求出言謙敬有禮,曉喻口為禍福之門,強調言語的重要;對於飲食,曉喻營養均衡、不偏食有助於身體健康。
(二)老師要以身作則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以身作則基本的要領,就是老師要帶頭示範。例如如何整理家務、物品的歸類、書籍的排列、書包的整理、縫補紐扣、家電安全、時間如何安排等等。如果老師能用心體驗,就能教好學生日常生活的儀禮與規范。所以用身教示範,是老師達到教學成功,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三)幫助學生立下志向
「志不立,無以成事」,凡有成就的人,必有志向。欲其年少之時,就能立下遠大的人生目標,需要老師的引導和栽培。若能經常向孩子介紹古今中外聖賢之人,以他們奮斗的事跡和不畏艱難的感人歷程,來激勵學生勤奮、好學的精神;啟發他們無盡的潛能。
受到這樣教導的孩子,在學習的路程上,他們不但能勇於接受挑戰,更能不畏艱辛,勇往直前。
由此可見,幫助學生確立人生的方向與目標,也是老師非常重大的責任。
(四)熟練經典讀誦教材
作為教導兒童讀經的老師,課前的准備是非常必要的,不要認為他是小孩,什麼都不懂,就草率應付了事。尤其家長會注意觀察老師的文化程度與敬業的精神。因此自我充實,不但是必要的,也是應盡的責任、義務。同時,在學習、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學相長的互動,自己是最大的受益者。
(五)教導學生落實經典的教誨
1、要求學生必須做到
(1)四正:心正、身正、椅正、書正
要求上課專注、座椅平正、姿態挺正,課本擺正。在家裡也應如此,因為精神散漫就容易意志不集中,學習效果降低。
(2)精神抖擻、讀誦要求吐字清楚、抑揚頓挫,聲調不可太高
精神抖擻是提高學習效果、增強學習興致的有效方法。因此老師要掌握課堂的氣氛。
「凡道字、重且舒」,讀誦要求字正腔圓,首先自己要做到。平素與孩子對話時,也要觀察孩子的吐字是否清晰、語速是否過快,如果能從小注意音聲的高低控制、速度快慢的調節,則孩子將來的言談也會溫文儒雅,氣度翩翩。
(3)落實每天讀誦
要求每天朗誦固定遍數,例如十遍、二十遍、三十遍……,一周下來就可累積百遍以上,自然就能背誦下來,背誦得越熟越好。可以終身牢記不忘。而且對於已經背過的經典也要經常令其復習,誠如《論語》所言:「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背誦的遍數也是越多越好,因為「讀書百遍,其意自現」。
2、講解做人的道理──與生活相結合
許多學生雖然書讀得不錯,但與人相處的能力非常差,難以面對挫折,膽小懦弱,心胸狹隘,因此,老師應當主動引導學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落實《弟子規》。例如:對長輩禮敬的應對、與同學友愛的相處、公共場合的行儀,個人優秀品格的培養,這些在課堂上都要詳細地教育。必要時,可以將《弟子規》編為劇本,讓孩子表演、互相觀摩學習,從中理解做人的道理。
3、合作──加強與家長的聯系與溝通
教育不是孤立的,如果家長與老師在理念上能達成共識,在教育上緊密配合,就非常有利於孩子向既定的目標發展,能起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老師一種要求,家長又另行一套,孩子會不知所從,教育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另外,親師經常地溝通,也有助於及時發現孩子的問題,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雙管齊下,對孩子加強督導,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特別要重視的是,把握學生犯錯的「第一次」,是老師和家長教育他的關鍵時期。為人師長、家長者,此刻尤要相互密切配合,謹慎地教育引導,糾其偏差,補救不足、扶正心性,以奠定孩子初始的根基。
4、如何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
孩子是很易於受環境影響的。營造尊師好學、謙敬有禮、積極向上的班級氛圍,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巨大的。可以由點帶面、由面及點地讓他們在良好的環境中,健康地成長。
例如,可以用「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或「誠實、恭敬、謙虛、和睦」等作為班訓。讓全班同學普遍地學習、實踐。
現在家中的孩子很少,缺乏友愛的精神,自大意識強,與他人相處的能力差,如果沒有及時教育,會嚴重地妨礙他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在班級中,尤要注意培養孩子如何和諧相處、團結友愛、無私互助的精神。待其長大之後,自能與人和睦共處。
(六)提倡老師教學交流與讀書會
對不同地區、不同環境、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需要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老師間彼此切磋交流,有助於掌握更多因材施教的方法。
中國聖賢的典籍非常多,透過讀書會,可以開闊對古籍更深一層的了解。有助於充實自己,彼此相互勉勵,受用無窮。
(七)找尋教材資源
除了經典教材外,我們也不能忽視孩子易於接受的其它教學材料,如故事、現實的實例等。
在教學工作中,老師透過細密的觀察、及與家長的交流,可以掌握孩子現階段的主要問題,針對這些問題,老師就可以運用相應的故事、實例等材料,啟發、誘導孩子認識自身的缺點,激發他們積極向榜樣學習的內在動力和信念。
特別要提示的是,我們有豐富的美德故事資源,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八德故事、歷代傳頌的聖賢、偉人的事跡等等,都要結合孩子經文學習的進度、他們自身的狀況,經常講解給他們聽,讓他們在良善的人文熏陶中養正自我。
四、教學之妙,存乎於心
孟子雲:「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為人生一大樂事」,況教育乃百年大計,攸關學子一生,若老師能全力投入、深信,必能喚起大家對師道的重視。願我們以五心――愛心、信心、決心、用心、恆心共勉之。
五、結語
人生,是一條由不斷學習所累積的道路,雖然道路有長、有短,但在學習過程中,有體悟、有喜樂、有困難、有突破,經由一連串的酸甜苦辣歷練,成就了一條多彩多姿的人生道路。我們是掌握道路的領航者,責任深重。唯有踏實地學習、真誠地落實、積極地奉獻才能真正辦好教育樹人的事業。
中國人的遠祖(4500年前)
是怎樣教導他的後裔
中國有五千年悠久的歷史。中華民族能維系幾千年,而未被世界淘汰,無疑是其傳統文化教育產生的巨大力量。古人早在《禮記》中就有精闢的見解:「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可惜的是,近百年來,由於種種原因,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遭到了史無前例的破壞,亟需靠我們在中華大地上恢復挽救。因為,經過幾千年的社會實踐,證明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確實是維系社會安定和平的強大力量,是國家繁榮興盛的基礎。
在物質文明的今天,古老的東西並不意味著過時。因為智慧、真理是永恆的,歷久彌新的。就像太陽,雖是古老,但每天常新,她不僅賦予人類生命、又帶來光明和希望。古聖先賢的教育,就像和煦的陽光,普照寰宇,帶給人類幸福、美滿。
中國傳統的聖賢教育,可以追溯到4500年前,代代相傳。在漢武帝時代,正式將儒家學說確立為教育政策。這個教學政策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紀上半葉均未改變。直到七十年前,才逐漸把它廢除掉。這一直佔主導地位、美好的傳統教育,究竟教我們什麼呢?
教我們的是:
認識超越時空的大自然運行法則,此之謂道。
教導人類如何順從大自然的法則,不違越地做人,此之謂德。
人與人之間,不論貧富貴賤,都會自然產生五種關系:
父子――父慈子孝
君臣――領導與被領導之間,君使臣以禮,臣侍君以忠
夫婦――男女有別、男主外,女治內,夫妻能各盡本分
兄弟――長幼有序,兄弟姐妹和睦友愛
朋友――人與人間交往,守信用,講道義
這是人倫大道。人一生都離不開這五種關系。我們要明白,順此五倫之道是做人的根基。如果違背了五倫的自然關系,人就難以立身處世;家庭不和;社會秩序混亂、道德淪喪;國家失去了安定興盛的人道根本。
這五種關系正常運轉的自然法則,是永恆不變的,是每個人都應該明了的安身立命之學,也是維系社會安定常態的世間大學問。
下列就是以五倫課題為中心的中國傳統教育總綱,請讓我們細細地去領悟其中的真實智慧,並將此融會貫通,應用於教學實踐,讓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在尋求社會安定、以德治國的當今時代,重綻光芒。
⑸ 有誰知道學科教學(英語)屬於教育學里的啥重點是在考研幫里,太迷茫。
你好!我是去年參加考研的。在考研英語中,單詞是基礎,是根本,當然是背的越多越好。但在這個應試階段,若你沒有太多時間,建議只看真題詞彙。在過往的10年的考研閱讀真題中,可以發現很多單詞都是重復出現的,也就是說掌握這些單詞是最重要的。只要你能堅持把英語真題的閱讀詞彙通了,相信沒什麼問題,當然到了研究生階段,肯定得繼續英語的修行了。。。
⑹ 如何把握教學中的重難點
如何把握教學重點和難點問題 一、當前教學流程中檢查中發現的問題。 教導處在聽隨堂課中, 經常發現有些老師有內容來不及上, 導致拖堂; 有的是整堂課的氣氛很平淡,缺少層次感;再有就是環節很多,上課 像趕時間。究其原因,我認為:這些現象說明教師沒有很好的理解教 材,吃透教材,更具體的講就是沒有把握好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二、什麼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結合數學學科) 教學的重點。 是指學科或教材內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識和技能,即基礎知識和 基本技能,簡稱「雙基」 。基礎知識是指學科或教材內容中由一些基 本事實即其相應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定律和公式等組成的、 相對穩定的知識。 基本技能是指應用基礎知識去完成某些實際任務的 能力,它是通過練習獲得的能夠在實踐中應用知識的一種能力,是學 科或教材內容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技能。通過反復訓練達到自動化的 技能稱為技巧。 需要指出的是,學科或教材的知識和技能體系,具有相對穩定的內在 邏輯聯系。這就決定了學科或教材的教學重點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深 入領會和掌握教學重點的這一基本特性, 有助於避免和克服確定教學 重點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從而有助於正確確定教學重點。 (參考語 文等學科教學指導意見) 教學的難點。 一般是指教師較難講請楚、 學生較難理解或容易產生錯誤的那部分教 材內容。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學難點在一定程度上也決 定於作為認識客體的教材內容; 然而它主要決定於作為認識主體的學 生和指導主體認識客體而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的教師, 即主要決定於 教師和學生的素質和能力。例如,對同一項材內容,有的教師較易講 請楚,不成為難點;而有的教師較難講請楚,成為難點。同樣,對同 一項教材內容,有時絕大多數學生較難理解,成為難點;有時絕大多 數學生較易理解,不成為難點。因此,學科或教材的教學難點具有相 對的不穩定性。深入領會和掌握教學難點的這一基本特性,有助於克 服確定教學難點中的盲目性和固定性,從而有助於正確確定教學難 點。
⑺ 怎樣利用信息技術突破學科教學重難點
隨著新課程地不斷深入,對教學手段也在不斷更新,信息技術也受到了人們的重視,越來越多的人把它應用於課堂。不可否認,信息技術手段給我們的課堂帶來了方便和實效,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我們如何把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進行有效地整合,以提高教學效率。一、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提高課堂實效 ⒈利用多媒體強大的信息承載功能,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學習之前就已經擁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所以我們的數學課堂應最大限度喚起學生的已有經驗。而新課標指出:數學學習的內容應當富有現實性、意義性、挑戰性,內容的呈現應當多樣化。傳統的教學方式比較單一,多媒體和網路教學模式就能很好地實現數學課堂的有效性。它能極大程度上增大課堂信息容量和教師控制信息的靈活性,另外它給學生的多重感官刺激,使學生在輕松的氣氛中積極投入到學習,以形思理,變難為易,提高實效。例如,教學《圖形的旋轉》時,如果只依靠課本,感性的材料數量還是不夠的,所以教師就搜集了許多精美的圖片,並演示其形成過程(順時針轉和逆時針轉)。這樣做把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去觀察發現這些圖片的共同特徵:都有一個基本的圖形組成,都有中心點,旋轉方向有順時針和逆時針兩種,為突破本課的教學難點打下了基礎。接著用課件演示大風車的旋轉過程,讓學生更形象直觀的看到旋轉過程,這是傳統教學所不能比擬的,有效節省了課堂教學時間,把時間更多的留給了學生。⒉利用多媒體呈現形式的活潑新穎,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慾望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了動作和思維之間的聯系,思維就得不到發展。新課標中也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以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動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發展的起點,在數學活動中,教師不但要重視直觀演示,更重要是要讓學生動手操作,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時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動腦、動眼、動口、動手的機會。數學老師經常會問學生:同學們想知道為什麼嗎?那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而多媒體教學的引入為我們的數學課堂帶來了更多的生機。例如教學《圓的認識》時,利用課件出示各式輪胎的自行車比賽,讓學生猜測哪種輪胎的自行車會贏得比賽?當學生還沉浸在「為什麼圓的要行得快」時,這時教師出示學習任務,抓住了學生樂於表現自己的天性,激起學生自主探究的慾望。 ⒊利用信息技術完備的網路資源,突破教學重難點 例如教學《圓的面積計算》時,在傳統的教學中是用教具通過把圓割補成近似於長方形的圖形推導出來的。但圓的面積計算不是近似的計算公式,這一點學生很難理解。學生難以想像出等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越接近與長方形,難以理解「畫圓為方」的道理。這時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把一個圓2等分,用紅藍表示兩個半圓,再把兩個半圓各分成8個相等的小扇形,再將小扇形一個一個地從圓中「飛出」排成兩列,再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並閃爍顯示。再依次進行16、32、64等分的割補,讓學生直觀感知當等分的份數越來越多時,圓割補變換後的圖形越來越趨似於長方形。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想像無限等分割補後的情形,從而理解圓能轉換成一個等積的長方形。加強了教學的直觀性,提高了教學效率。 ⒋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引入時代活水,讓數學課更貼近生活 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景有機結合起來,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可以促使學生不斷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生活中充滿了數學,感受到學習數學樂趣和價值。 例如教學《認識人民幣》時,根據學生經常去超市購物的生活經驗,用多媒體出示超市的畫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問:我們去超市買東西需要帶什麼?這時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錢。接著出示人民幣的圖片,很自然地把學生引入到虛擬的現實生活中去了。課堂教學實踐表明,將信息技術運用到數學教學中,對提高學生的學習素養、發揮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的失效性有著十分實在的作用。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走進多媒體教學的誤區,舍本求末。二、存在的誤區 ⒈教學手段≠教學思路使用信息技術是一種教學手段,只有在課堂上有效地使用它,它才具有生命。所以多媒體的使用應該取決於教學思想和設計的需要,要為它擇好「路」——什麼內容適合用?選擇怎樣的形式去用?用多長時間?…… 例如教學《常用的體積單位》一課時,如果僅靠多媒體演示各個體積單位之間的聯系,那麼學生是無法感受到每個體積單位的實際大小,在今後的應用中會與實際的相差很遠。也就不會出現一個粉筆盒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厘米的現象了。⒉多媒體的演示≠學生的親自操作多媒體教學的特點在於能清楚的演示知識的形成過程,但是演示的過程中調動的只是學生的視覺感官細胞,而我們的數學往往需要多種感官細胞參與操作。例如教學《圓柱的認識》時,無論課件做得多精美,都無法讓學生很好地感受其立體性,特別在教學側面積、橫截面積等時課件就更難體現其優越性了。⒊重形象思維≠不要抽象思維小學階段雖然主要是以學生的形象思維為主,但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是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所以每一次都把內容設計的很形象,學生會容易形成依賴性,不利於知識的建構和抽象思維的發展。例如教學立體圖形時,一開始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演示,但不可能每一道練習題都把它做成課件,教師沒有那麼多精力也沒有必要。⒋使用多媒體教學≠不要其他的教學形式傳統的教學方式和多媒體教學各有優勢,我們不能一味地追求新潮而屏棄好的教學方式。我們有許多老師在各種展示課上大用特用多媒體,還時不時地弄點音樂出來,似乎這樣做能體現一個數學老師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能力,殊不知反而會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