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遺貯焦飯文言文翻譯
❶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吳郡陳遺,家至孝,母好食鐺底焦飯, 遺作郡主簿,恆裝一囊,每煮食,輒貯錄焦飯,歸
小題1:遺已聚斂 /得數斗焦飯 /未展歸家 /遂帶以從軍 /戰於滬瀆 /敗 /軍人潰散/逃走山澤/皆多飢死/遺獨以焦飯得活 小題1:①陳遺擔任郡主簿時,總備著一個布袋,每當煮飯,就積存鍋底的焦飯,回家拿來送給母親。 ②當時的人認為這是對他忠純孝順的回報。 ❷ 陳遺貯焦飯文言文閱讀答案
陳遺非常的孝順。他的母親喜歡吃鍋底煮焦的飯。當時陳遺是一個郡的負責文書的官員,他總是帶著一個袋子,每次煮飯後,就將鍋底燒焦的飯收集起來,等到回家後就給母親。後來遇上孫恩來掠奪陳遺所在的郡,郡守袁山松立刻出兵征戰,當時陳遺已經收存了數斗焦飯,還來不及回家,就帶著這些焦飯從軍作戰。後來與孫恩的戰役失敗,全軍潰散,逃進深山沼澤,沒有可以當作糧食的東西,很多人都餓死山野,但是唯有陳遺因為自己帶的焦飯可以充飢而存活下來。人們都認為這是陳遺的孝心得到上天的回報了! ❸ 焦飯遺母的文言文翻譯 一、譯文 陳遺極孝順。他母親喜歡吃鍋底的焦飯。陳遺擔任主簿時,總是收拾好一個口袋,每次煮飯,就把鍋底的焦飯(鍋巴)儲存起來,等到回到家裡,就帶給母親。後來遇上孫恩侵入吳郡,當天郡守袁山松就要出兵征討。 這時陳遺已經積攢到幾斗鍋底的焦飯,來不及回家,便帶著隨軍出征。雙方在滬瀆開戰,袁山松被孫恩打敗了,軍隊潰散,逃入山林沼澤,沒有什麼可以用來做糧食的,有因為飢餓而死了的人。唯獨陳遺靠鍋底的焦飯活了下來,當時人們都認為這是對最孝順的人的報答。 二、原文 陳遺至孝。母好食鐺底焦飯,遺作郡主簿,恆裝一囊,每煮食,輒貯收焦飯,歸以遺母。後值孫恩掠郡,郡守袁山松即日出征。時遺已聚斂得數斗焦飯,未及歸家,遂攜而從軍。與孫恩戰,敗,軍人潰散,遁入山澤,無以為糧,有飢餒而死者。遺獨以焦飯得活,時人以為至孝之報也。 三、出處 《世說新語》 (3)陳遺貯焦飯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隆安三年(公元399年)秋,道教首領孫恩趁機聚眾反晉。隆安五年(公元40年),孫思以兵士10餘萬,船隻2000多艘進攻建康。與晉廷所派劉牢之決戰於京口,孫恩大敗,損失慘重,再次退人海島。元興元年(公元402年),孫恩舉軍攻臨海,失敗後投海自殺。 二、作品賞析 也許有人會說這只是一個偶然,但不可否認的是:陳遺在發生戰爭之前,確實是秉著他純厚的孝心去儲存鍋巴的。因此可見,不論這是不是上天對他的恩澤,陳遺那一顆純厚的孝心是無法取代的。 三、作者簡介 劉義慶(403—約444),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朝宋文學家。宋宗室,襲封臨川王贈任荊州刺史等官職,在政8年,政績頗佳。後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貶官王義康而觸怒文帝,責調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開府儀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於建康(今南京)。 劉義慶自幼才華出眾,愛好文學,著有《徐州先賢傳》10卷、《典敘》、《世說》10卷、《集林》200卷、《幽明錄》20卷、《宣驗記》13卷、《小說》10卷, 有《宋臨川王劉義慶集》8卷。《世說新語》是由他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