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字文言文
Ⅰ 讀古文這幾個字不認識
竊,豈,慶,略,據,征,笥(si),攜,粗。應該這幾個字。
Ⅱ 這個字「裳」古文里到底讀什麼
:「裳」字是多音字,讀音不同,其意義也不相同。讀音為shang時其義為衣裳,這也是常用的;「裳」字讀音為cháng時,其義為遮蔽下體的衣裙。雖然,作為這個意義現代漢語不常用,但古漢語中卻經常用到。古時「裳」為單音節名詞,其讀音有二:cháng
(1)
(形聲。)從衣,尚聲。本義:下衣,古人穿的遮蔽下體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種,不是褲子,裳下飾也。如《楚辭??離騷》
整頓衣裳起斂容。(2)泛指衣裳。如我們都熟知的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中有一首曲子,叫《霓裳羽衣舞》。《樂府詩集??木蘭辭》中「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另見shang衣裳。
「裳」在許慎的《說文解字》一書里寫作「常」,說:「常,下裙也。從巾,尚聲。」後來,用來標明意義的形旁巾字被衣字取代,於是表示裙子的「常」就被寫作「裳」。裳一般穿在裙外,起裝飾作用。總之「裳」在讀cháng時,泛指下衣。
Ⅲ 有關讀書的古文 字要少點
陸游
《冬夜復讀書示子律》制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三更燈火五燈雞,正是男兒讀書時。少年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
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蘇軾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Ⅳ 文言文閱讀, ,字文諾
原文:
荀彧字文若,穎川潁陰人也。彧年少時,南陽何遇異之,曰:「王佐才也。」永漢元年,舉孝廉,拜守宮令。董卓之亂,求出補吏。除亢父令,遂棄官歸彧謂父老曰:「穎川,四戰之地也,天下有變,常為兵沖.宜亟去之,無久留。」彧鄉人多懷土猶豫,會冀州牧同郡韓馥遣騎迎之,莫有隨者,彧獨將宗族至冀州。而袁紹已奪馥位,待彧以上賓之禮。彧度紹終不能成大事,時太祖為奮武將軍,在東郡,初平二年,彧去紹而從太祖。太祖大悅,曰:「吾之子房也。」以為司馬,時年二十九。是時,董卓威陵天下,太祖以問彧,彧曰:「卓暴虐已甚。必以亂終,無能為也。」
興平元年,太祖征陶謙,任彧留事。會張邈、陳宮以兗州反,潛迎呂布。布既至,邈乃使劉翊告彧日:「呂將軍來助曹使君擊陶謙.宜亟供其軍食。」眾疑惑。彧知邈為亂,即勒兵設備,馳召東郡太守夏侯悖。而兗州諸城皆應布矣。時太祖悉軍攻謙,留守兵少,而督將大吏多與邈、宮通謀。悖至.其夜誅謀叛者數十人,眾乃定。豫州刺史郭貢帥眾數萬來至城下,彧言與呂布同謀,眾甚懼。貢求見彧,彧將往。悖等曰:「君,一州鎮也,往必危,不可。」彧曰:「貢與邈等,分非素結也,今來速,計必未定。乃其未定說之,縱不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將怒而成計。」貢見彧無懼意,謂鄄城未易攻,遂引兵去。又與程昱計,使說苑、東阿,卒全三城,以待太祖。
陶謙死,太祖欲遂取徐州,還乃定布。彧曰:「昔高祖保關中,光武據河內,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故雖有困敗而終濟大業。將軍本以兗州首事,平山東之難,百姓無不歸心悅服。且河、濟,天下之要地也,今雖殘壞,猶易以自保,是亦將軍之關中、河內也,不可以不先定。若舍布而東,多留兵則不足用,少留兵則民皆保城,不得樵採。布乘虛寇暴,民心益危,唯鄄城、范、衛可全,其餘非己之有,是無兗州也。若徐州不定,將軍當安所歸乎?」太祖乃止。(節選自《三國志•荀彧傳》)
參考譯文:
荀彧字文若,是潁川郡潁陰縣人,年少時,南陽人何黝看到他時認為他是異才,說:「這孩子是輔佐帝王的人才。」永漢元年,荀彧被舉為孝廉,拜為守宮令。董卓作亂時,他要求外出做官吏,被任命為亢父縣的縣令。不久他就棄官回鄉了。他對家鄉父老們說:「穎川,是四面受敵的險地,一旦形勢發生變化,這里常是兵家必爭之地。應該趕快離開這里,不可久留。」故鄉的人大多懷念故土,猶豫不決,恰好與荀彧同郡的冀州牧韓馥派車馬來迎接他,鄰里中無人願隨苟彧去冀州,荀彧就獨自把他家的宗族領往冀州。然而到達冀州時,袁紹已經奪了韓馥的官位。袁紹以上賓之禮對待苟彧。荀彧估計袁紹最終成不了大事,而當時魏太祖為奮威將軍,在東郡。初平二年,荀彧離開了袁紹投奔曹操。曹操非常高興,說:「他就是我的子房啊。」
於是任荀彧為司馬,當時苟彧才二十九歲。那時,董卓的淫威陵迫天下,太祖就此詢問苟彧,荀彧說:「董卓的暴虐太過分了,一定會因作亂而滅亡,不會有什麼作為。」
興平元年,太祖征討陶謙,任命荀彧留守,恰逢張邈、陳宮用兗州為據點反叛曹操,暗中迎來了呂布。呂布到了兗州後,張邈才派劉翊告訴荀彧說:「呂將軍特來幫助曹使君攻擊陶謙,你應趕緊供給他的部隊軍糧。」眾人聽了都很疑惑,只有荀彧知道這是張邈作亂,立即統領軍隊作好防備,派人急馳去召東郡太守夏候惇。而這時兗州所屬的諸城已經背叛曹操響應呂布了。當時太祖已經把軍隊全都調去攻打陶謙了,留下的兵很少,而督兵的將領官吏都與張邈、陳宮等勾結合謀。夏侯悖到達鄄城後,連夜誅殺數十名圖謀反叛的人,眾人才平定下來。豫州刺史郭貢帶兵數萬來到鄄城下,有人說郭貢與呂布合謀,城中人聽了都很駭怕。郭貢求見荀彧,荀彧將前往,夏侯悖等人說:「你是一州的統領,前去一定有危險,不能去。」荀彧說:「郭貢與張邈等人,估計不是一向有勾結,如今來得這么快,主意一定還沒有確定。趁他還沒有確定時去勸說他,即使不能為我所用,也可以讓他保持中立。如果我們先懷疑他,他將由惱怒而最終與張邈等合謀。」郭貢見荀彧毫不懼怕,認為鄄城不容易攻破,就帶兵離開了。荀彧又與程昱定計,派程昱去勸說范縣和東阿縣的守將,最終保全了這三座城池,等待太祖歸』來。
陶謙死後,太祖想要攻取徐州,回過頭來再平定呂布。荀彧說:「從前漢高祖保有關中,漢光武占據河內,都是先深根固本以此為基礎控制天下。這樣,進攻足以戰勝敵人,後退足以堅守。所以雖然屢有困難失敗而終能成就大業。將軍以兗州為根本首倡義事,平定山東禍亂,百姓沒有不心悅誠服的。況且,黃河、濟水之間是天下的戰略要地,如今雖然有些殘破,但仍可以憑此自保,這也是你的關中、河內啊。如果放棄呂布而攻打徐州,多留兵駐守,前方的兵力不夠,少留兵駐守,後方的民眾都會被征來守城,沒有人手打柴。這時呂布如乘虛侵犯,民心就將更加危險,只有鄄城、范縣、衛邑三城能保全,其餘就不屬於我們自己所有了,這樣兗州也就丟了。假如徐州沒有平定,那麼將軍你將回到哪裡去呢?」太祖於是放棄了攻打徐州的計劃。
Ⅳ 這個字怎麼讀好像是什麼字的古文…
ㄌ
ㄌ是注音符號中的聲母之一
字形取自「力」的古字,發音則取「力」字之聲。
《說文解字》:「力,筋也,象人筋之形。」
可在注意符號中找到:
Ⅵ 古文中著字的讀音
拼音:來zhù,zhuó,zhe
筆劃:11
部首:艹
結構自:上下結構
繁體:著
筆順:橫、豎、豎、橫、豎、橫、撇、豎、橫折、橫、橫
釋義
[ zhù ] 1.顯明,顯出:~名。~稱。顯~。昭~。卓~。 2.寫文章,寫書:~述。編~。~書立說。 3.寫作出來的書或文章:名~。巨~。遺~。譯~。~作。 4.古同「貯」,居積。
[ zhuó ] 附著,穿著。同「著(zhuó)」。
[ zhe ] 助詞。表示動作、狀態的持續。同「著(zhe)」。
組詞:
1、著稱 zhùchēng
譯作:因…而著名或馳名
2、著錄 zhùlù
譯作:載錄;記述收錄
3、著名 zhùmíng
譯作:有名,出名
4、著者 zhùzhě
譯作:作者,著書或作文的人
Ⅶ 你讀過書嗎素質低的 用古文怎麼說最好要字短的
汝不識斗字,孤陋寡聞。
追問:
那後面不對吧素質低下的翻的好不對吧再想一下幫我番
回答:
汝不識斗字,賊德之鄉願也。
追問:
好像太長了可以再短一點連起來求你了
追問:
再短一點連起來幫我謝謝
回答:
愚近乎鄉願!(愚蠢的近似於見識淺陋、膽小無能的偽君子)
Ⅷ 古文中的「食」字該怎麼讀
「食」只有在表示「供養,給……吃」及「喂養、飼養」時才讀sì,其他情況下均應讀作shí。
當然,字典里也有這樣的說明:當「食」的意思是「飯」的時候,舊讀sì。可見,課本上注的是舊讀。現在我們讀古文,除了一些特殊情況,還是要按照現行的規范讀音去讀。
Ⅸ 古文里怎麼表示字的讀音
是「抄反切」!!嗬嗬!!
有個很簡單的辦法,你可以在兩分鍾內學會反切。反切就是古代的拼音識字法。它由兩個字來進行拼讀,把前一個字的聲母與後一個字的韻母合起來,再以後一個字的聲調為准,拼出來就是所需的讀音。比如刀,注為「都牢切」。把都的拼音中的聲母d,與牢的拼音lao中的韻母ao,合起來拼,就是。然後以牢的聲調為准,即是刀的讀音。這里要注意的是,由於古今音變,有的反切用現代普通話來拼並不很准確,如上舉刀為陰平,牢字陽平,但古音卻都是平聲,沒有區別。這就需要一定的古音韻學知識。但一般這種情況也不是太多,因此上述方法大體上還是可以一用的。
Ⅹ 為字古文中讀音
原文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為坻(chí)為嶼(yǔ),為嵁(kān)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cēn)差(cī)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動,俶(chù)爾遠逝,往來翕(xī)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liáo)無人,凄神寒骨,悄(qiǎo)愴(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gōng
)古,余弟宗玄。隸(lì)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孔孟論學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後鴻鵠(hú)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