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這篇文言文叫啥,帶翻譯
子罕弗受玉---出自《左傳》
宋人或(有人)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稽首而告曰:「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納此以請死也。」 子罕置諸其里,使玉人為之攻之,富而後使復其所。
譯文
宋國有個人得到了一塊玉,把它獻於(國相)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獻玉的人說:「(我已經)把它給玉石加工的匠人看了,玉匠認為它是珍寶,所以(我)敢獻給你。」 子罕說:「我把不貪財作為珍寶,你把玉作為珍寶;如果(把玉)給我,(我們兩人)都會喪失了珍寶,還不如各人持有自己的珍寶。」 獻玉的人跪拜於地,告訴子罕說:「小人帶著璧玉,不能安全地走過鄉里,把玉石送給您,我就能在回家的路上免遭殺身之禍。」
於是,子罕把獻玉人安置在自己的住處,請一位玉工替他雕琢成寶玉,等他富有後讓他返回了家鄉。
Ⅱ 古文<<子罕弗受玉>>的譯文
子罕弗受玉譯文
宋國有個人得到了一塊玉石,把它獻給子罕。子回罕不肯接受。獻玉石的答人說:「(我)把它給雕琢玉器的工匠看過了,玉匠認為是一塊寶玉,所以敢把它獻給你。」子罕說:「我把不貪財作為珍寶,你把玉石作為珍寶;如果把玉石給我,那麼兩人都失去了珍貴的東西,不如我們各人都固守自己的珍貴的東西。」
褒揚了子罕。褒揚他潔身自愛、不貪錢財的精神。
Ⅲ 子罕弗受玉全文翻譯
翻譯:宋國有個人得到了一塊玉,把它獻給宋國國相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獻玉的人說:「我已經把它給玉石加工的匠人看了,玉匠認為它是珍寶,所以才敢獻給你。」
子罕說:「我把不貪財作為珍寶,你把玉作為珍寶;如果給我,我們都會喪失了珍寶,還不如各人持有自己的珍寶。」 獻玉的人跪拜於地,告訴子罕說:「小人帶著璧玉,不能安全地走過鄉里,把玉石送給您,我就能在回家的路上免遭殺身之禍。」
於是,子罕把獻玉人安置在自己的住處,請一位玉工替他雕琢成寶玉,等他富有後讓他返回了家鄉。
原文:
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不若人有其寶。」稽首而告曰:「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納此以請死也。」 子罕置諸其里,使玉人為之攻之,富而後使復其所。
出自:春秋 左丘明《左傳·襄公15年》

(3)子罕弗受玉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啟示:
宋國那個獻玉的人認為人世間最珍貴的是玉,所以把美玉獻給子罕,而子罕認為人世間最珍貴的是廉潔。這叫「人各有其寶」,或叫人各有其志。
這是不同的人生觀的反映。我們要贊揚子罕潔身自好、不貪錢財的品質。做官的要是都有子罕這樣「不貪」的品德,那社會就光明得多了。說明人應該具有高尚的品德,那才是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
作品成就影響:
《左傳》的出現,標志著我國古代史書的編纂步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左傳》為後世所提供的春秋及其以前階段之大量的思想史、經濟史、社會史以及其它學術史的重要資料,是此前或相同時期的任何其它一部史所難以企及和不能比擬的。
它對於公元前八世紀至公元前五世紀一個重要歷史階段大事的可靠記載,填補了空白,有助於後人對中國古代文明進程的全面了解,彌足珍貴。
《左傳》對歷史人物的褒貶,集中體現了對仁、義、禮、德等道德規范的肯定。由於這類道德觀念大體屬於儒學的范疇,而兩漢以後,儒學被定於一尊,此道德觀念逐漸融入正統思想,成為傳統文化之相當重要的評價體系,由是決定了後世史家對於《左傳》的上述道德觀也總是持認同和承襲的態度。
《左傳》思想深邃、文風樸厚,敘事、狀物精彩而富於多樣性,留下了許多久經傳誦的佳作,其中不少業已成為後世人們稱文的典範。
Ⅳ 《子罕弗受玉》文言文譯文
原文
宋人或(有人)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
宋人獻玉
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稽首而告曰:「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納此以請死也。」 子罕置諸其里,使玉人為之攻之,富而後使復其所。
2譯文注釋
譯文
宋國有個人得到了一塊玉,把它獻於(國相)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獻玉的人說:「(我已經)把它給玉石加工的匠人看了,玉匠認為它是珍寶,所以(我)敢獻給你。」 子罕說:「我把不貪財作為珍寶,你把玉作為珍寶;如果(把玉)給我,(我們兩人)都會喪失了珍寶,還不如各人持有自己的珍寶。」 獻玉的人跪拜於地,告訴子罕說:「小人帶著璧玉,不能安全地走過鄉里,把玉石送給您,我就能在回家的路上免遭殺身之禍。」
於是,子罕把獻玉人安置在自己的住處,請一位玉工替他雕琢成寶玉,等他富有後讓他返回了家鄉。
注釋
1、子罕:春秋末年宋國執政貴族樂喜的字;
2、示:給……看;
3、以為:認為
4、或:有人;
5、諸:「之於」的合音。「獻諸子罕」即「獻之於子罕」,意為向子罕獻上玉;
6、弗:不肯;
7、爾:你;
8、故:所以;
9、若:假如;
10、與:給;
11、人有其寶:各人保持有自己的寶物;
12、以……為:把……看作;
13、皆:都;
14、喪:失去;
15、獻:進獻,進貢;
16、玉人:從事玉石加工、雕琢的匠人;
17、懷:藏;
18、 稽首而告:獻玉人跪拜著所述。 稽首,跪拜;
19.、請死:請求免於死難;
20.、置諸其里:把獻玉人安置在自己的住所。里:鄉里,文中指子罕所居住的地區;
21.、為之攻之:替獻玉人雕琢好那塊玉。
3啟示
宋國那個獻玉的人認為人世間最珍貴的是玉,所以把美玉獻給子罕,而子罕認為人世間最珍貴的是廉潔。這叫「人各有其寶」,或叫人各有其志。這是不同的人生觀的反映。我們要贊揚子罕潔身自好、不貪錢財的品質。做官的要是都有子罕這樣「不貪」的品德,那社會就光明得多了。
道理:人應該具有高尚的品德,那才是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
以上來自網路
Ⅳ 文言文(子罕弗受玉)
子罕弗受玉
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
稽首而告曰:「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納此以請死也」。子罕置諸其里,使玉人為之攻之。富而後使復其所。
譯文
宋國有個人得到了一塊玉石,把它獻給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獻玉石的人說:「(我)把它給雕琢玉器的工匠看過了,玉匠認為是一塊寶玉,所以敢把它獻給你。」子罕說:「我把不貪財作為珍寶,你把玉石作為珍寶;如果把玉石給我,那麼兩人都失去了珍貴的東西,不如我們各人都固守自己的珍貴的東西。」
褒揚了子罕。褒揚他潔身自愛、不貪錢財的精神。
Ⅵ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10分)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 以示玉人,
(1)我把它拿給雕琢玉的人看,雕玉的人認為是寶物(「示」、「以為」各1分,句意1分) (2)(你)如果把玉給我,我們都失去了寶物。(「若」、「喪」各1分,句意1分) (3)讓雕玉的人為他雕琢,使這個人富裕後讓他回到原來的地方(「攻」、「富」、「復」各1分,句意1分)
Ⅶ 古文<<子罕弗受玉>>中子罕是什麼人
孔子的學生
Ⅷ 文言文(子罕弗受玉)中的子罕是個怎樣的人急
從文言文中的故事可以知道子罕是一個廉潔的人,不接受賄賂(禮物);是一個愛民的人,把屬於獻玉人的財富還給當事人,是一個處事靈活變通的人,使用的合適的方式維護了他人的利益同時還維護了自己的名譽。(一己管見)
子罕是春秋時期宋國的賢臣。(子罕弗受玉 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 稽首而告曰:「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納此以請死也」。子罕置諸其里,使玉人為之攻之。富而後使復其所。) 宋國有個人得到了一塊美玉,把它獻給了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獻玉的人說:「我已經拿給玉工看過了,玉工認為它是寶物,所以我才敢進獻給您呀!」子罕說:「我把不貪婪當作寶物,你把美玉當作寶物。如果把玉給了我,那麼我們兩個人都喪失了寶物,不如各人保有自己的寶物吧。」 獻玉的人叩頭,然後對子罕說:「小人懷中藏著寶玉,到哪裡都不安全,還是把它送給您吧。這樣就可以免於被人謀財害命了。」於是子罕就把美玉放在自己住的地方,讓玉工雕琢它,然後又賣了出去,把錢給了獻玉的人,讓他成了富翁,然後送他回家去了。 (魯襄公十七年的時候,宋國的皇國父做了太宰,要為宋平公建造一座高台,因此妨礙了農業收割。子罕請求在農事完畢以後再建造,平公不答應。 魯襄公二十九年,鄭國發生飢荒,而當年的麥子還未收割,老百姓困苦不堪。擔任上卿的子皮根據父親子展的遺命,給國內的人分發糧食,每戶一鍾,鄭國人沒有挨餓。子皮也得到了鄭國百姓的極大擁護。 子罕聽說這一情況後,說:「多做善事,這是百姓所希望的。」宋國也發生了飢荒,子罕便請示宋平公,要求拿出公室的糧食借給百姓,讓大夫們也都把糧食借出來。子罕自己的家族借糧食給別人,卻不寫借據,不要求別人歸還,同時還以那些缺乏糧食的大夫的名義,借給百姓糧食。宋國人也沒有挨餓。 晉國的叔向聽說這些情況後,說:「鄭國的罕氏(即子展、子皮的家族)、宋國的樂氏(即子罕的家族)肯定會長盛不衰,他們應該都能夠執掌國家的政權吧!這是因為民心都已歸向他們了。以其他大夫的名義施捨,不只是考慮樹立自己的德望名聲,在這方面子罕更勝一籌。他們將與宋國共存亡吧!」
Ⅸ 關於文言文鑿壁借光的問題
歐陽修苦讀 【原文】 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譯文】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管寧割席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說新語》
譯文:管寧和華歆在園子里一起刨地鋤菜。忽然,兩人看到地上有一塊金子。管寧揮動鋤頭,對待金子和瓦塊礫石沒什麼區別。華歆拿起金子看了看,又扔掉了。
還有一次,管寧和華歆坐在一張席子上讀書,有坐著軒車穿著冕服的人經過,管寧照舊讀書,華歆扔了書跑出去觀看。管寧割開席子和華歆分開坐,說:「你不是我的朋友啊。」 一、郢書燕說。 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而誤書「舉燭」。舉燭非書意也。燕相國受書而說之,曰:「舉燭者,尚明也,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悅,國以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今世學者,多似此類。 翻譯:古時候,有個人從楚國的郢都寫信給燕國的相國。這封信是在晚上寫的。寫信的時候,燭光不太亮,此人就對在一旁端蠟燭的僕人說:「舉燭。」(把蠟燭舉高一點)可是,因為他在專心致志地寫信,嘴裡說著舉燭,也隨手把「舉燭」兩個字寫到信里去了。 燕相收到信以後,看到信中「舉燭」二字,琢磨了半天,自作聰明地說,這「舉燭」二字太好了。舉燭,就是倡行光明清正的政策;要倡行光明,就要舉薦人才擔任重任。燕相把這封信和自己的理解告訴了燕王,燕王也很高興,並按燕相對「舉燭」的理解,選拔賢能之才,治理國家。燕國治理得還真不錯。 國家是治理好了,但根本不是郢人寫信的意思。現在的學者,大多像這樣(斷章取義,穿鑿附會)。
二、子罕弗受玉。 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稽首而告曰:「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納此以請死也。」子罕置諸其里,使玉人為之攻之,富而後使復其所。 翻譯:宋國有人得了塊玉,拿去獻給當權的大官子罕。子罕不受。獻玉的人說:「給做玉器的師傅看過,說是件寶物,才敢貢獻的。」子罕道:「你的寶物是這塊玉,我的寶物是『不貪』;我若是收下你這塊玉,你和我的寶物豈不都喪失了嗎?還不如各人留著各自的寶物好啊!」 那人聽後跪下磕頭,說:「我是個小小老百姓,藏著這么貴重的寶物,實在不安全,獻給您也是為了自家的平安啊!」子罕於是在本城找個地方讓其住下,介紹加工買賣玉石的商行幫他把玉琢磨好,賣了個好價錢,然後讓他帶著錢回家做老闆去了。
三、工人善琴。 萬曆末,詹懋舉者守潁州。偶召木工。詹適彈琴,工立戶外,矯首畫指,若議其善否耳。呼問之曰:「頗善此乎?」曰:「然。」使之彈,工即鼓前曲一過,甚妙。詹大驚異,詰所自,工曰:「家在西郭外,往見一老人貿薪入城,擔頭常囊此,因請觀之。聞其彈,心復悅之,遂受學耳。詹予以金,不受,曰:「某,賤工也,受工之直而已。」又曰:「公琴皆下材,工有琴,即老人所貽,今以獻公。」果良琴也。詹乃從竟學,一時琴師莫能及。 翻譯:萬曆年間,詹懋舉任潁州的太守。有次召用木工。詹正在彈琴,木工站在窗外,抬頭畫指,好像在評價好壞。叫來問他:「你很擅長彈琴嗎?」木工答說「是」。讓他彈,木工就演奏了一遍剛才詹懋舉彈的曲子,彈得很好。詹很驚訝,問從哪學來的。木工回答說:「家在西郊外,見一老人進城賣柴,總把琴裝在口袋裡掛在擔頭,於是請讓看看。聽他彈奏,心裡很高興,於是向他學琴。」詹給他錢,他不要,說:「我,貧賤的木工,只要做工的酬勞。」又說:「您的琴是下品,我有琴,是老人贈的,現在獻給您。」果然是把好琴。詹懋舉於是跟著木工學琴,學完以後,當時的琴師沒有一個能比得上他。
執竿入城 魯有執長竿入城門者,初豎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聖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魯國有個拿著長長的竿子進入城門的人,起初豎立起來拿著它,不能進入城門,橫過來拿著它,也不能進入城門,實在想不出辦法來了。一會兒,有個老人來到這里說:「我並不是聖賢,只不過是見到的事情多了,為什麼不用鋸子將長竿從中截斷後進入城門呢?」那個魯國人於是依從了老人的辦法將長竿子截斷了。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鄭人買履
鄭國有個人想去買雙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帶那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碼來了。」又轉回家去取。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散,他終於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賣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自相矛盾
楚國有個既賣盾又賣矛的人。(他)稱贊他自己(的盾)說:「我這盾牌的堅固,沒有東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稱贊他的矛說:「我這矛的鋒利,對於任何東西沒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說:「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會怎麼樣?」這個賣東西的人不能夠回應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沒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
(一)文徵明習字《書林紀事》 【原文】文徵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平生於書,未嘗苟且,或答人簡札,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譯文】文徵明監貼寫《文字文》,每天以寫十本作為標准,書法就迅速進步起來。他平生對於寫字,從來也不馬虎草率。有時給人回信,稍微有一點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寫過它,不怕麻煩。因此他的書法越到老年,越發精緻美好。
(二)薛譚學謳 【原文】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行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射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譯文】薛譚向秦青學習唱歌,還沒有學完秦青的技藝,就以為學盡了,於是就告辭回家。秦青沒有勸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給他餞行,秦青打著拍節,高唱悲歌。歌聲振動了林木,那音響止住了行雲。薛譚於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來繼續學習。從此以後,他一輩子也不敢再說要回家。
(三)范仲淹有志於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譯文】范仲淹兩歲的時候就失去父親,家中貧困無依。他年輕時就有遠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沖頭洗臉。經常連飯也吃不上,就吃粥堅持讀書。做官以後,常常談論天下大事,奮不顧身。以至於有人說壞話被貶官,由參知政事降職作鄧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煉自己,吃東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僅自保養罷了。他經常朗誦自己作品中的兩句話:「讀書人應當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
(四)司馬光好學《三朝名臣言行錄》 【原文】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游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譯文】司馬光幼年時,擔心自己記誦詩書以備應答的能力不如別人。大家在一起學習討論,別的兄弟已經會背誦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馬光卻)獨自苦讀,像董仲舒和孔子讀書時那樣專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夠熟練地背誦為止,(由於)讀書時下的力氣多,收獲就長遠,他所精讀和背誦過的書,就能終身不忘。司馬光曾經說:「讀書不能不背誦,在騎馬走路的時候,在半夜睡不著覺的時候,吟詠讀過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獲就多了!」
(五)歐陽修苦讀《歐陽公事跡》 【原文】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譯文】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六)張無垢勤學《鶴林玉露》 【原文】張無垢謫橫浦,寓城西寶界寺。其寢室有短窗,每日昧爽執書立窗下,就明而讀。如是者十四年。洎北歸,窗下石上,雙趺之跡隱然,至今猶存。 【譯文】張九成被貶官到橫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間一扇短窗,每天天將亮時,他總是拿著書本站在窗下,就著微弱的晨光讀書。這樣一直堅持了十四年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頭上,雙腳踏出的痕跡還隱約可見。
(七)王冕僧寺夜讀《宋學士文集》 【原文】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痴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知。 【譯文】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過後,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由是離開家,寄住在寺廟里。一到夜裡,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裡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琅琅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凶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
(八)送東陽馬生序(節選)宋濂 【原文】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發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 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 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授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或有所聞。 【譯文】我幼年時候,就喜好讀書,因為家裡貧寒,沒有辦法買到書看,常常向藏書的人家去借閱,親手抄寫,計算著約定的日子到時歸還。遇到天寒,硯台里結成堅冰,手指頭不能屈伸,(仍然堅持抄寫)一點也不敢偷懶。抄寫完,立刻送人家,從不敢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別人都願意把書借給我,我所以能夠讀了許多書。 到了成年,更羨慕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又恐怕沒有大師、名人來開導自己,曾經跑到百里以外,拿著經書向地方上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請教。先輩是德高望重的人,學生擠滿屋子,他說話態度從沒有流露一點客氣。我(畢恭畢敬地)站著侍候在先輩的左右,向他提出問題,詢問道理,彎著腰,側著耳朵專心地請教;有時遭到了斥責,態度越發恭敬,禮節越發周到,不敢回答一句話;等待他高興了,就向他請教問題。所以我雖然很愚笨,還是得了知識,增長了見聞。
(九)師曠論學 【原文】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譯文】晉平公問師曠,說:「我已經七十歲了,想要學習主,但是恐怕已經晚了。」師曠回答說:「為什麼不點上蠟燭呢?」平公說:「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開玩笑的呢?」師曠說:「我是一個雙目失明的人,怎敢戲弄君主。我曾聽說:少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初升的太陽一樣;中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正午的太陽一樣;晚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點蠟燭一樣明亮,點上蠟燭和暗中走路哪個好呢?」平公說:「講得好啊!」
(一0)程門立雪《宋史》 【原文】楊時見程頤於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譯文】楊時到洛陽求見程頤。楊時大概當時有四十歲了。一天拜見程頤的時候,程頤偶爾坐著打瞌睡。楊時與游酢站在門外等著沒有離開。等到程頤醒後,門外積雪已經一尺多厚了。
(一一)鑿壁借光《西京雜記》 【原文】匡衡勤學而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發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佣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譯文】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於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一二)七錄《明史·張溥傳》 【原文】溥幼好學,所讀書必手鈔,鈔已朗誦一過,即焚之,又鈔,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冬日手皸日沃湯數次,後名讀書之齋曰:「七錄」。 【譯文】張溥從小就酷愛學習,凡是所讀的書一定要親手抄寫,抄寫後朗誦一遍,就把它燒掉,又要重新抄寫,像這樣反復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筆的地方,指掌上長了老繭。冬天手指凍裂,每天要在熱水裡洗好幾次,後來他把讀書的房間題名為「七錄」。
(一三)學弈 【原文】弈秋,通國之善弈也。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吾曰:非然也。 【譯文】弈秋是僵最會下棋的人。讓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裡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這樣雖然他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能說這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一四)李生論善學者 【原文】王生好學而不得法。其友李生問這曰:「或謂君不善學,信乎?」王生不說,曰:「凡師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學乎?」李生說之曰:「孔子雲『學而不思則罔』,蓋學貴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終必無所成,何心謂之善學也?」王生益慍,不應而還走。居五日,李生故尋王生,告之曰:「夫善學者不恥下問,擇善者所應有邪?學者之大忌,莫逾自厭,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雖欲改勵,恐不及矣!」王生驚覺,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請銘之坐右,以昭炯戒。」 【譯文】王生愛好學習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問他說:「有人說你不善於學習,是真的嗎?」王生不高興,說:「凡是老師所講的,我都能記住它,這不也是善於學習嗎?」李生勸他說:「孔子說過『學習,但是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學習貴在善於思考,你只是記住老師講的知識,但不去思考,最終一定不會有什麼成就,根據什麼說你善於學習呢?」王生更惱恨,不理睬李生,轉身就跑。過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訴他說:「那些善於學習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當成恥辱,選擇最好的人,跟隨他,希望聽到真理啊!我的話還沒說完,你就變了臉色離支,幾乎要拒絕人千里之外,哪裡是善於學習的人所應該具有的(態度)呢?學習的人最大的忌諱,沒有超過自己滿足,你為什麼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紀大了,貽誤了歲月,即使想改過自勉,恐怕也來不及了!」王生聽完他的話,感到震驚,醒悟過來,道歉說:「我真不聰明,今天才知道你說得對。我把你的話當作座右銘,用來展示明顯的警戒。」
(一五)問說《孟塗文集》 【原文】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於事,識其大矣,而 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 【譯文】一個有見識的人,他做學問必然喜歡向別人提問請教。問和學,是相輔相成的,不學習鑽研不可能發現疑難,不提問請教不能使知識廣博。只是喜歡學習但不願時時向別人請教,還算不上是真正愛學習的人。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許你還不能用於實踐,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東西,也許你還不了解它的細微末節,那麼除了向別人請教,又從哪裡去推斷解決呢?
Ⅹ 文言文:子罕弗受玉,子罕為什麼面對送上門來的寶玉而不要
(原文)子罕弗受玉, (翻譯)子罕不受玉, (有個宋國人得到一塊玉石,將它獻給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獻玉石的人說:我曾經把這塊玉石拿給玉工鑒定過,他認為這是一塊寶玉,因此我才敢獻給您。」 子罕說:「我把不貪圖財物的這種操守當作是寶物,你把玉石作為寶物,如果你把寶玉送給了我,我們兩人都喪失了寶物。還不如我們都保有各自的寶物。」 獻玉的人跪拜於地,告訴子罕說:「小人帶著玉碧,不能安全地走過鄉里,把玉石送給您,我就能在回家的路上免遭殺身之禍。」 於是,子罕把這塊玉石放在自己的鄉里,請一位玉工替他雕琢成寶玉,賣出去後,把錢交給獻玉的人,讓他富有後才讓他返回家鄉。) 子罕認為「我把不貪圖財物的這種操守當作是寶物」,這是他不受玉石的主要原因。他要謹守自己不貪財的操守。
熱點內容
燃料電池歷史
發布:2025-07-11 13:49:58
瀏覽:96
什麼心理
發布:2025-07-11 11:13:50
瀏覽:198
天都教育
發布:2025-07-11 09:35:37
瀏覽:447
曲宏老師
發布:2025-07-11 08:29:28
瀏覽:130
初中物理考點
發布:2025-07-11 08:00:56
瀏覽:5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