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徽文言文翻譯
發布時間: 2020-11-22 21:43:42
Ⅰ 翻譯文中劃橫線的句子:(1) 延徽能守節不屈,此今之賢者,奈何辱以牧圉!宜禮而用之。(5分)
(1)延徽能秉守節操不屈服,這是當今有賢德的人,怎能用讓他到牧場中放牧的方式辱沒他呢?應該以禮相待並任用他。 (2) 因此各自相安於生活職業,逃亡的人越來越少了。
Ⅱ 延徽,幽州人,有智略,頗知屬文。劉守光末年衰困,遣參軍韓延徽求援於契丹, 契丹主怒其不拜,使牧馬於
小題1:⑴應當⑵到⑶原先,從前 小題1:B 小題1:契丹君主因延徽對他不參拜行禮非常生氣,就讓他在郊外放馬。 小題1:①述律後的知人(舉薦);②契丹主的善任;③延徽的賢能。
Ⅲ "延徽,幽州人,有智略,頗知屬文"到"契丹不深入為寇,延徽之力也."誰會翻譯
延徽,是幽州人,有智慧謀略,很善於寫文章。劉守光在末年時國力衰退困苦,派參軍延徽向契丹求救,契丹君主因延徽對他不參拜行禮非常生氣,扣留他並發配去放牧。 述律後對契丹君主說:「延徽能秉守節操不屈服,這是當今有賢德的人,怎能用讓他到牧場中放牧的方式辱沒他呢?應該以禮相待並任用他。」契丹君主召見延徽與他交談,大悅,於是就把他作為計劃的主人。一舉一動都要徵求他的意見。延徽開始告訴契丹主建立官署開放府庫,修築城郭,建在市井裡巷,來安置漢人,並使他們各有配偶,開墾荒田。於是漢人各自相安於生活職業,逃亡者更少。契丹的威信征服了各諸侯國,延徽是有功勞的。 不久,延徽逃到晉陽,晉王想安置他到幕府,掌書記王緘憎恨他。延徽自感不安全,請求回家探望母親,經過真定時,在同鄉人王德明家歇腳。王德明問他到哪裡,延徽說:「如今黃河以北都歸晉所有,應當回到契丹去啊。」王德明說:「叛逃了再回去,莫非是想找死嗎?」延徽說:「假如我回來,那裡好象喪失了手和眼;如今回去,手眼又完整了,怎麼肯加害我!」探望了母親後,延徽又回到契丹。契丹君主聽說(延徽)到了,非常高興,好象他從天而降,輕輕拍著他的背說:「之前你去了哪裡?」延徽說:「想念母親,想告請回家,又害怕不允許,所以私下回去罷了。」契丹君主對待他更加優厚,等到稱帝時,把他做相,多次升遷,直到中書令。 晉王派使者到契丹,延徽寄信給晉王,講述自己之所以去北方(契丹)的想法,並且說:「並不是不留戀英明的君主,並不是不想念故鄉,所以不留下的原因,是擔心王緘的讒言罷了。」於是用老母親作借口,並且說:「延徽在這里,契丹必定不敢南下放牧。」所以終極同光之世,契丹沒有進入為敵,是延徽的功勞啊。
附原文: 延徽,幽州人,有智略,頗知屬文。劉守光末年衰困,遣參軍韓延徽求援於契丹,契丹主怒其不拜,使牧馬於野。 述律後言於契丹主曰:「延徽能守節不屈,此今之賢者,奈何辱以牧圉①!宜禮而用之。」契丹主召延徽與語,悅之,遂以為謀主,舉動訪焉。延徽始教契丹建牙開府,築城郭,立市裡,以處漢人,使各有配偶,墾藝荒田。由是漢人各安生業,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諸國,延徽有助焉。 傾之,延徽逃奔晉陽。晉王欲置之幕府,掌書記王緘疾之。延徽不自安,求東歸省母,過真定,止於鄉人王德明家。德明問所之,延徽曰:「今河北皆為晉有,當復詣契丹耳」。德明曰:「叛而復往,得無取死乎!」延徽曰「彼自吾來,如喪手目;今往詣之,彼手目復完,安肯害我!」既省母,遂復入契丹。契丹主聞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向者何往?」延徽曰:「思母,欲告歸,恐不聽,故私歸耳。」契丹主待之益厚。及稱帝,以延徽為相,累遷至中書令。 晉王遣使至契丹,延徽寓書於晉王,敘所以去北之意,且曰:「非不戀英主,非不思故鄉,所以不留,正懼王緘之讒耳。」因以老母為托,且曰:「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故終同光之世,契丹不深入為寇,延徽之力也。
Ⅳ 文言文閱讀。(9分)延徽,幽州人,有智略,頗知屬文。劉守光末年衰困,遣參軍韓延徽求援於契丹, 契丹主
小題1:⑴應當 ⑵到 ⑶原先,從前 小題1:B 小題1:契丹君主因延徽對他不參拜行禮非常生氣,就讓他在郊外放馬。 小題1:①述律後的知人(舉薦);②契丹主的善任;③延徽的賢能。
Ⅳ 文言文韓延徽不忘故鄉翻譯
韓延徽傳 全文翻譯:
韓延徽,字藏明,幽州安次人。父親韓夢殷,相繼擔任薊、儒、順三州的刺史。韓延徽從小就很出眾,燕京統帥劉仁恭認為他不同凡響,召他為幽都府文學、平州錄事參軍,與馮道同在祗候院,被任命為幽州觀察度支使。 後來劉守光擔任統帥,韓延徽奉使契丹,遼太祖惱怒他不屈服,扣留了他。述律後勸阻道:「他奉使我國,不屈不撓,是個賢明的人才,為什麼要難為和羞辱他呢?」太祖召他談話,他的話很符合太祖的心意,立即任命他為參軍事。攻打黨項、室韋,降服各部落,韓延徽的謀劃居多。繼而請求建立城郭,劃分市井鄉里,以安置歸降的漢人。又為他們選定配偶,教他們農耕技術,讓他們生息繁衍。因此逃亡的人很少。 韓延徽在遼朝居住了很長時間,感慨地懷念起自己的家鄉,賦詩以表達這種心情,於是逃回後唐。不久,他與另一個將領王緘有矛盾,怕招來禍患,於是到幽州看望親友,藏在老友王德明家裡。王德明問他要到哪裡去,韓延徽說:「我將重回契丹。」王德明不以為然。韓延徽笑道:「他們失去了我,就好像失去了左右手,所以見了我一定很高興。」回到契丹後,太祖問他為什麼跑了。韓延徽說:「忘掉親人是不孝,拋棄君王是不忠。我雖然引身逃回去,但心中想著陛下。所以我又回來了。」太祖非常高興,賜名叫匣列。「匣列」,契丹語是「又來」的意思。立即任命他為守政事令、崇文館大學士,朝廷內外的事情都讓他參與決斷。 天贊四年,跟隨遼太祖征討渤海,渤海王大湮撰請求投降。不久又再次背叛,韓延徽與其它將領一起攻破他的城池,因戰功被拜為左僕射。又與康默記一起攻打長嶺府,佔領了這座城池。隊伍返回,太祖逝世,韓延徽哀慟欲絕,把左右部屬都感動了。 太宗時,韓延徽被封為魯國公,仍擔任政事令。出使後晉歸來,改任南京三司使。 世宗時,改任南府宰相,設置政事省,從設立到管理完善,可以說是用盡了心力。天祿五年六月,河東劉崇派使節請求為他舉行冊封典禮,世宗下詔令韓延徽擬定禮儀,韓延徽上奏請求全部遵照太宗冊封後晉皇帝的禮儀,世宗同意了他的請求。 遼穆宗應歷年間,韓延徽退休。他的兒子韓德樞鎮守東平,皇帝下詔准許他每年東歸探望父親。應歷九年,韓延徽去年,終年七十八歲。穆宗聽說後震驚哀悼,贈官為尚書令,安葬在幽州的魯郭,永世為「崇文令公」。
Ⅵ 延徽,幽州人。劉守光末年衰困,遣參軍韓延徽求援於契丹, 契丹主怒其不拜,使牧馬於野。 述律後言於契丹
小題1:(2分)C 小題1:(4分)①遣:派、派遣②益:更加③之:去、到④向:以前、專過去 小題1:(2分)契丹主屬對延徽不行禮感到惱怒,讓(他)在野外放馬。(「怒」、「使」、省略、 倒裝) 小題1:(2分)延徽賢能,契丹主知人善任,述律後的推薦(答出兩點即可)
Ⅶ 延徽與仁浦並居,欲並其第 文言文翻譯
延微和仁浦是鄰居,想吞掉他的宅院
Ⅷ 《延徽》文言文翻譯
延徽,幽州人,有智略,頗知屬文。劉守光末年衰困,遣參軍韓延徽求援於契丹,契丹主怒其不拜,使牧馬於野。
延徽,是幽州人,有智慧謀略,很善於寫文章。劉守光在末年時國力衰退困苦,派參軍延徽向契丹求救,契丹君主因延徽對他不參拜行禮非常生氣,扣留他並發配去放牧。
述律後言於契丹主曰:「延徽能守節不屈,此今之賢者,奈何辱以牧圉!宜禮而用之。」契丹主召延徽與語,悅之,遂以為謀主,舉動訪焉。。延徽始教契丹建牙開府,築城郭,立市裡,以處漢人,使各有配偶,墾藝②荒田。由是漢人各安生業,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諸國,延徽有助焉。
述律後對契丹君主說:「延徽能秉守節操不屈服,這是當今有賢德的人,怎能用讓他到牧場中放牧的方式辱沒他呢?應該以禮相待並任用他。」契丹君主召見延徽與他交談,大悅,於是就把他作為計劃的主人。一舉一動都要徵求他的意見。延徽開始告訴契丹主建立官署開放府庫,修築城郭,建在市井裡巷,來安置漢人,並使他們各有配偶,開墾荒田。於是漢人各自相安於生活職業,逃亡者更少。契丹的威信征服了各諸侯國,延徽是有功勞的。
傾之,延徽逃奔晉陽。晉王欲置之幕府,掌書記王緘疾之。延徽不自安,求東歸省母,過真定,止於鄉人王德明家。德明問所之,延徽曰:「今河北皆為晉有,當復詣契丹耳。」
不久,延徽逃到晉陽,晉王想安置他到幕府,掌書記王緘憎恨他。延徽自感不安全,請求回家探望母親,經過真定時,在同鄉人王德明家歇腳。王德明問他到哪裡,延徽說:「如今黃河以北都歸晉所有,應當回到契丹去啊。」
契丹主聞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向者何往?」延徽曰:「思母,欲告歸,恐不聽,故私歸耳。」契丹主待之益厚。
契丹君主聽說(延徽)到了,非常高興,好象他從天而降,輕輕拍著他的背說:「之前你去了哪裡?」延徽說:「想念母親,想告請回家,又害怕不允許,所以私下回去罷了。」契丹君主對待他更加優厚。
Ⅸ 求<韓廷徽傳>文言文
韓延徽,字藏明,幽州安次人。父夢殷,累官薊、儒、順 三州刺史。延徽少英,燕帥劉仁恭奇之,召為幽都府文學、平 州錄事參軍,同馮道祗候院,授幽州觀察度支使。 後守光為帥,延徽來聘,太祖怒其不屈,留之。述律後諫 曰 :「彼秉節弗撓,賢者也,奈何困辱之?」太祖召與語,合 上意,立命參軍事。攻黨項、室韋,服諸部落,延徽之籌居多。 乃請樹城郭,介市裡,以居漢人之降者。又為定配偶,教墾藝, 以生養之。以故逃亡者少。 居久之,慨然杯其鄉里,賦詩見意,遂亡歸唐。已而與他 將王緘有隙,懼及難,乃省親幽州,匿故人王德明舍。德明問 所適,延徽曰 :「吾將復走契丹 。」德明不以為然。延徽笑曰: 「彼失我,如失左右手 ,其見我必喜 。」既至 ,太祖問故。 延徽曰 :「忘親非孝,棄君非忠。臣雖挺身逃,臣心在陛下。 臣是以復來 。」上大悅,賜名曰匣列。「匣列 。」遼言復來也。 即命為守政事令、崇文館大學士,中外事悉令參決。 天贊四年,從征渤海,大諲撰乞降。既而復叛,與諸將破 其城,以功拜左僕射。又與康默記攻長嶺府,拔之。師還,太 祖崩,哀動左右。 太宗朝,封魯國公,仍為政事令。使晉還,改南京三司使。 世宗朝,遷南府宰相,建政事省,設張理具,稱盡力吏。 天祿五年六月,河東使請行冊禮,帝詔延徽定其制,延徽奏一 遵太宗冊晉帝禮,從之。 應歷中,致仕。子德樞鎮東平,詔許每歲東歸省。九年卒, 年七十八。上聞震悼,贈尚書令,葬幽州之魯郭,世為崇文令 公。
翻譯:
韓延徽,字藏明,幽州安次人。父親韓夢殷,相繼擔任薊、儒、順三州的刺史。韓延徽從小就很出眾,燕京統帥劉仁恭認為他不同凡響,召他為幽都府文學、平州錄事參軍,與馮道同在祗候院,被任命為幽州觀察度支使。 後來劉守光擔任統帥,韓延徽奉使契丹,遼太祖惱怒他不屈服,扣留了他。述律後勸阻道:「他奉使我國,不屈不撓,是個賢明的人才,為什麼要難為和羞辱他呢?」太祖召他談話,他的話很符合太祖的心意,立即任命他為參軍事。攻打黨項、室韋,降服各部落,韓延徽的謀劃居多。繼而請求建立城郭,劃分市井鄉里,以安置歸降的漢人。又為他們選定配偶,教他們農耕技術,讓他們生息繁衍。因此逃亡的人很少。 韓延徽在遼朝居住了很長時間,感慨地懷念起自己的家鄉,賦詩以表達這種心情,於是逃回後唐。不久,他與另一個將領王緘有矛盾,怕招來禍患,於是到幽州看望親友,藏在老友王德明家裡。王德明問他要到哪裡去,韓延徽說:「我將重回契丹。」王德明不以為然。韓延徽笑道:「他們失去了我,就好像失去了左右手,所以見了我一定很高興。」回到契丹後,太祖問他為什麼跑了。韓延徽說:「忘掉親人是不孝,拋棄君王是不忠。我雖然引身逃回去,但心中想著陛下。所以我又回來了。」太祖非常高興,賜名叫匣列。「匣列」,契丹語是「又來」的意思。立即任命他為守政事令、崇文館大學士,朝廷內外的事情都讓他參與決斷。 天贊四年,跟隨遼太祖征討渤海,渤海王大湮撰請求投降。不久又再次背叛,韓延徽與其它將領一起攻破他的城池,因戰功被拜為左僕射。又與康默記一起攻打長嶺府,佔領了這座城池。隊伍返回,太祖逝世,韓延徽哀慟欲絕,把左右部屬都感動了。 太宗時,韓延徽被封為魯國公,仍擔任政事令。出使後晉歸來,改任南京三司使。 世宗時,改任南府宰相,設置政事省,從設立到管理完善,可以說是用盡了心力。天祿五年六月,河東劉崇派使節請求為他舉行冊封典禮,世宗下詔令韓延徽擬定禮儀,韓延徽上奏請求全部遵照太宗冊封後晉皇帝的禮儀,世宗同意了他的請求。 遼穆宗應歷年間,韓延徽退休。他的兒子韓德樞鎮守東平,皇帝下詔准許他每年東歸探望父親。應歷九年,韓延徽去年,終年七十八歲。穆宗聽說後震驚哀悼,贈官為尚書令,安葬在幽州的魯郭,永世為「崇文令公」。
回樓上,《遼史》卷六十六列傳第四里可以找到。
Ⅹ 《資治通鑒》中「延徽,幽州人,有智略......"整篇文章的翻譯
延徽,是幽州人,有智慧謀略,很善於寫文章。劉守光在末年時國力衰退困苦,派參軍延徽向契丹求救,契丹君主因延徽對他不參拜行禮非常生氣,扣留他並發配去放牧。 述律後對契丹君主說:「延徽能秉守節操不屈服,這是當今有賢德的人,怎能用讓他到牧場中放牧的方式辱沒他呢?應該以禮相待並任用他。」契丹君主召見延徽與他交談,大悅,於是就把他作為計劃的主人。一舉一動都要徵求他的意見。延徽開始告訴契丹主建立官署開放府庫,修築城郭,建在市井裡巷,來安置漢人,並使他們各有配偶,開墾荒田。於是漢人各自相安於生活職業,逃亡者更少。契丹的威信征服了各諸侯國,延徽是有功勞的。 不久,延徽逃到晉陽,晉王想安置他到幕府,掌書記王緘憎恨他。延徽自感不安全,請求回家探望母親,經過真定時,在同鄉人王德明家歇腳。王德明問他到哪裡,延徽說:「如今黃河以北都歸晉所有,應當回到契丹去啊。」王德明說:「叛逃了再回去,莫非是想找死嗎?」延徽說:「假如我回來,那裡好象喪失了手和眼;如今回去,手眼又完整了,怎麼肯加害我!」探望了母親後,延徽又回到契丹。契丹君主聽說(延徽)到了,非常高興,好象他從天而降,輕輕拍著他的背說:「之前你去了哪裡?」延徽說:「想念母親,想告請回家,又害怕不允許,所以私下回去罷了。」契丹君主對待他更加優厚,等到稱帝時,把他做相,多次升遷,直到中書令。 晉王派使者到契丹,延徽寄信給晉王,講述自己之所以去北方(契丹)的想法,並且說:「並不是不留戀英明的君主,並不是不想念故鄉,所以不留下的原因,是擔心王緘的讒言罷了。」於是用老母親作借口,並且說:「延徽在這里,契丹必定不敢南下放牧。」所以終極同光之世,契丹沒有進入為敵,是延徽的功勞啊。
附原文: 延徽,幽州人,有智略,頗知屬文。劉守光末年衰困,遣參軍韓延徽求援於契丹,契丹主怒其不拜,使牧馬於野。 述律後言於契丹主曰:「延徽能守節不屈,此今之賢者,奈何辱以牧圉①!宜禮而用之。」契丹主召延徽與語,悅之,遂以為謀主,舉動訪焉。延徽始教契丹建牙開府,築城郭,立市裡,以處漢人,使各有配偶,墾藝荒田。由是漢人各安生業,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諸國,延徽有助焉。 傾之,延徽逃奔晉陽。晉王欲置之幕府,掌書記王緘疾之。延徽不自安,求東歸省母,過真定,止於鄉人王德明家。德明問所之,延徽曰:「今河北皆為晉有,當復詣契丹耳」。德明曰:「叛而復往,得無取死乎!」延徽曰「彼自吾來,如喪手目;今往詣之,彼手目復完,安肯害我!」既省母,遂復入契丹。契丹主聞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向者何往?」延徽曰:「思母,欲告歸,恐不聽,故私歸耳。」契丹主待之益厚。及稱帝,以延徽為相,累遷至中書令。 晉王遣使至契丹,延徽寓書於晉王,敘所以去北之意,且曰:「非不戀英主,非不思故鄉,所以不留,正懼王緘之讒耳。」因以老母為托,且曰:「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故終同光之世,契丹不深入為寇,延徽之力也。(
熱點內容
燃料電池歷史
發布:2025-07-11 13:49:58
瀏覽:96
什麼心理
發布:2025-07-11 11:13:50
瀏覽:198
天都教育
發布:2025-07-11 09:35:37
瀏覽:447
曲宏老師
發布:2025-07-11 08:29:28
瀏覽:130
初中物理考點
發布:2025-07-11 08:00:56
瀏覽:539
安工大老師
發布:2025-07-11 02:47:26
瀏覽:525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