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語文
什麼是語文教學?——關於語文教學本體的思考
面對這樣一個並不陌生的問題,幾代語文工作者、幾百萬的教師,思索了半個世紀,結果還是難以形成一個廣泛認同的答案。時至今日,仍然是你說我說大家說,越說越糊塗。「說法越多,頭緒越復雜,目的越不明確。結果是教者辛辛苦苦,學者迷迷糊糊,鬧到畢業,還是不通。」(張志公)今天我也必須面對這一問題,必須將自己不成熟的看法斗膽說出來。因為學科性質是學科教學的根。無根將無枝無葉,更不會有花有果。一、「語文」即語言!
「語文」是語文教學的對象,正確認識「語文」嘩撫糕幌蕹呵革童宮闊是語文教學成功的起點。但說清語文不容易。1、「語文」的由來:「『語文』一名,始用於一九四九年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選用中小學課本之時。前此中學稱「國文」,小學稱「國語」,至是乃統而一之。彼時同人之意,以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於語,不可偏指。」雲雲。(葉聖陶)不難看出:「語文」原義是指「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二者合稱「語文」。但取掉了「國」,是否有喪失學科個性的危險呢?2、「語文」解釋的混亂。口語以「語音」為表現形式,書面語以「文字」為外在表現。二者也有交叉,不宜截然分開。所以,後人解釋頗多:①語言·文章②語言·文字③語言·文學……但似乎均有不通之處:文章、文字、文學是不能與語言並列的。文章是語言的物化成果;文字是語言的外在形式(另一形式為語音),文字存在的唯一理由是在於表現語言;文學有口頭、書面兩種,但比語言概念要小,僅是語言的一種形式、一種功能。三種解釋均有望文生義之嫌,將「語」稱為「語言」,將「文」演繹為文章、文字、文學。是否還可演繹為「語言·文化」「語言·人文」,甚至「語言·文盲」呢?但奇怪的是這些均出自名家之手,刊載於專業傳媒之中,謬種流傳。3、「語文」就是語言。既然無法作科學的分析,「語文」又是「口語」和「書面語」的「合言」,那麼,「語文」就是語言,學語文就是學語言,教語文就是教語言。4、「語文」就是漢語。中小學的語文課其實是漢語課,相當於英國的英語課、法國的法語課。
❷ 語文是什麼,讓人什麼;語文是什麼,讓人什麼
1、語文是浩瀚無邊的星空,讓人冥思遐想。
2、語文是風景迷人的聖地,讓人流連忘返。
3、語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讓人回味無窮。
4、語文是清涼可口的泉水,讓人清甜解渴。
5、語文是芳香濃郁的咖啡,讓人溫馨浪漫。
(2)什麼是語文擴展閱讀
「語文」的語源是「語言文字」,「語言文字」縮略為「語文」一詞出現在19世紀80年代,始用者為清末大儒張之洞。1905年,清朝在廢除科舉制度以後,開始開辦新學堂。國文一科,教授的仍是歷代古文,故當時稱為「國文」課。
五四運動爆發以後,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國文課受到了沖擊,小學於是改設「國語」。教材具有鮮明的口語特點,選用的都是白話短文或兒歌、故事等。中學仍設國文課。
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魏冰心、程其保、葉聖陶、朱自清、夏丏尊等人大量使用「語文」一詞,葉夏二人亦開始嘗試編寫新的語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國而被迫終止。
全國解放後,葉聖陶先生等人再次提出將「國語」和「國文」合二為一,改成「語文」。這一建議被華北政府教育機關採納,隨後推向全國,從此,「語文」成了中小學母語課程通用名稱。
❸ 什麼是語文「語」與「文」的區別是什麼
語文,人文社會科學的一門重要學科,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的漢文及漢語工具。它既是語言文字規范的實用工具,又是文化藝術,同時也是用來積累和開拓精神財富的一門學問。
「語」與「文」的區別為:意思不同、寫法不同、側重點不同。
一、意思不同
1、語:話:語言。漢語。英語。語錄。語匯。語重心長。
2、文:用文字記下來以及與之有關的:文憑。文藝。文體。文典。文苑。文獻(指有歷史價值和參考價值的圖書資料)。文采(文辭、文藝方面的才華;錯雜艷麗的色彩)。
二、寫法不同
1、語:
相關組詞:
1、囈語[yì yǔ]
夢囈。
2、語匯[yǔ huì]
一種語言的或一個人所用的詞和固定片語的總和。
3、案語[àn yǔ]
按語。
4、譫語[zhān yǔ]
也說譫言。病中胡言亂語。
5、語法[yǔ fǎ]
語言的結構方式,包括詞的構成和變化、片語和句子的組織。
❹ 語文到底是什麼意思
語文是語言文字、語言文章或語言文化的簡稱,其本義是語言文字。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口頭語言較隨意,直接易懂,而書面語言講究准確和語法;文學包括中外古今文學等。
一般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校勘學等。中國由於古代文獻豐富,文字比較特殊,語文比較發達。
廣義的語文也應該包括語言學,也就是語言學和文字學的總稱,但由於國際學術分科中語言學是一大類,所以反而是語文學從屬於語言學,成為語言學的一個分支。
(4)什麼是語文擴展閱讀
中國大陸地區漢語區的語文特指漢語文,它以現代漢語為表述的形式,選取文學庫里優秀、經典的作品,通過教師的指導,用來豐富學生的情感,陶冶情操,激發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的一個傳承人類文明的基礎平台的一門重要學科。
英語等語種也是語文的一種形態,中國少數民族地區也學習民族語文。
在中國台灣省,漢語文被稱為「國文」或者叫「國語」。
聽、說、讀、寫、譯的語言文字等的能力和語言知識及文化知識的統稱。
一是聽、說、讀、寫、譯的語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運用書面語和口語的能力;
一是記憶和理解語言和文化的知識,也就是語言學和文化學。任何語種都屬於語文的范疇,文藝文和實用文都是語文中的文章體裁,不僅僅是指文學的東西才是語文。
❺ 語文是什麼
語文是一門基礎的學科,培養學生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❻ 什麼是語文
語文是一種文學課
❼ 什麼是語文學
關於語文教學本體的思考
面對這樣一個並不陌生的問題,幾代語文工作者、幾百萬的教師,思索了半個世紀,結果還是難以形成一個廣泛認同的答案。時至今日,仍然是你說我說大家說,越說越糊塗。「說法越多,頭緒越復雜,目的越不明確。結果是教者辛辛苦苦,學者迷迷糊糊,鬧到畢業,還是不通。」(張志公)今天我也必須面對這一問題,必須將自己不成熟的看法斗膽說出來。因為學科性質是學科教學的根。無根將無枝無葉,更不會有花有果。一、「語文」即語言!
「語文」是語文教學的對象,正確認識「語文」嘩撫糕幌蕹呵革童宮闊是語文教學成功的起點。但說清語文不容易。1、「語文」的由來:「『語文』一名,始用於一九四九年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選用中小學課本之時。前此中學稱「國文」,小學稱「國語」,至是乃統而一之。彼時同人之意,以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於語,不可偏指。」雲雲。(葉聖陶)不難看出:「語文」原義是指「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二者合稱「語文」。但取掉了「國」,是否有喪失學科個性的危險呢?2、「語文」解釋的混亂。口語以「語音」為表現形式,書面語以「文字」為外在表現。二者也有交叉,不宜截然分開。所以,後人解釋頗多:①語言·文章②語言·文字③語言·文學……但似乎均有不通之處:文章、文字、文學是不能與語言並列的。文章是語言的物化成果;文字是語言的外在形式(另一形式為語音),文字存在的唯一理由是在於表現語言;文學有口頭、書面兩種,但比語言概念要小,僅是語言的一種形式、一種功能。三種解釋均有望文生義之嫌,將「語」稱為「語言」,將「文」演繹為文章、文字、文學。是否還可演繹為「語言·文化」「語言·人文」,甚至「語言·文盲」呢?但奇怪的是這些均出自名家之手,刊載於專業傳媒之中,謬種流傳。3、「語文」就是語言。既然無法作科學
❽ 語文是什麼什麼是語文
語文是語言以及文學、文化的簡稱,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口頭語言較隨意,直接易懂,而書面語言講究准確和語法;文學包括中外古今文學等。
此解釋概念較狹窄,因為語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藝文(文學、曲藝等),還有很多實用文(應用文)。通俗的說,語言就是說話藝術。
一般認為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科。語言和文章、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簡約式統稱等都離不開它。它是聽、說、讀、寫、譯、編等語言文字能力和知識,文化知識的統稱。
也可以說,語文是口頭和書面的語言和言語的合稱,是語言規律和運用語言規律所形成的言語作品的言語活動過程的總和。
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教學科目,其教學的內容是語言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語言文化。語文的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學科,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特點。
語文是偏重從文獻角度研究語言和文字的學科總稱,一般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校勘學等。
中國由於古代文獻豐富,文字比較特殊,語文比較發達,廣義的語文也應該包括語言學,也就是語言學和文字學的總稱,但現在由於國際學術分科中語言學是一大類,所以目前反而是語文學從屬於語言學,成為語言學的一個分支。
語文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語文》也是中國的學校等教育機構開設的一門主要學科,中國語文教科書一般講授的是漢語文。
(8)什麼是語文擴展閱讀:
學科特點:
工具性:
「工具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工具性作為語文的基本性質:首先,語文是思維的工具。葉聖陶先生認為:「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
語文課實際上就是通過言語來學習語言,也就是通過課文,一些具有漢語典範性的文作品來學習語言的,而不是孤立地去學字、詞、句、章、等知識的。語文老師指導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訓練,就是指導學生把朦朧的思想變為清澈的思想,把不清不楚的語言變為有條有理的語言。
其次,語文是交際的工具。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生活在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不可能獨立存在。語文是人與人交流和交際的必不可缺的工具。
現代信息技術的傳播速度的提高和廣度的擴大,是人們的交流更加方便和快捷,使語文的交際功能達到了新的高度。語文學習的過程是人獲得語言,規范語言的過程。
第三,對於其他學科來說,語文具有基礎性及工具性。在所有的學科中,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一個人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語文知識,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掌握了必備的語法知識,才能有條件去學習其他學科。
因為所有學科的教材都離不開語言文字,要靠語言文字來傳達和表達信息,建立和學生的聯系,學生也只有在通過語文知識理解了教材內容後,才有可能將信息進行內化,藉助語言在大腦中形成相關的知識體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語文既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更是學習其他學科必備的工具。
人文性:
「人文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強調語文學習的過程,既要學生實現自我成長,也是激發學生創造力和生命力。
於漪老師認為:人文精神的內涵應該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裡品質等。具體到語文課程方面,人文性就意味著:
1,應該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作為課程目標的價值取向,並以此來制定語文課程目標和選擇整合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
2,語文課程應凸顯教師的人文關懷,使學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自身的獨特體驗受到保護和尊重。
3,教師將在關注學生語文知識、能力發展的同時更加關心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注重人文關懷和語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實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統一性: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規定: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的「工具性」,是指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熟練地運用語言工具,並能順利地參與交際活動。
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主要體對學生的人格、個性、精神世界的關懷,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高尚的審美意識。
語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是人文性的載體;而人文性則是對工具性的升華,它使語文的工具性充滿了活力和靈性。
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相互聯系、有機統一在一起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既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豐富學生的基礎知識,還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教材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等人文性的內涵。